中中国节能集团团郭佐军有这个人嘛

|||||||||||
最新播报:
李佐军:信息消费促进相关行业发展 具有较强带动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 资料图片
新华网北京8月15日电(记者 李苑)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从而成为国家新的支柱产业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信息消费业不仅是扩大内需中非常具有潜力的一点,同时还能促进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信息消费实现稳增长 符合产业转型方向
新华网:从此次出台促进信息消费政策可以看出,信息消费产业被新一届政府提到一个相当的高度,请问您如何理解李克强总理的执政理念?
李佐军:最近一段时间政府强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强调四个方面合理的配合。不管是发展节能产业,还是促进信息消费,其主要目的是要达到稳增长的效果。从另外一方面看,同时也要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这是最近政府考虑最多的问题。
新华网:您认为信息消费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对当前经济能有多大的提振作用?
李佐军:从稳增长的角度看,信息产业带来产值的增加,能够实现当前稳增长的效果;从调结构的角度看,我国目前正在推进产业转型,转型的方向是推进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而信息产业就属于高附加值产业,因此符合产业转型的方向,能够达到调结构的效果;从惠民生的角度看,现在老百姓对信息消费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发展信息产业既可以满足消费需求,同时也能解决就业问题。
信息消费具有带动作用 能改造和提升其他行业
新华网:您认为信息消费产业如何体现拉动内需的重要意义?
李佐军:信息消费确实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居民对于信息消费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在如今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许多行为都需要通过信息渠道来实现,因此信息消费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广阔,是扩大内需中非常具有潜力的一点。
信息产业本身还可以改造和促进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并增加其他行业的消费需求,所以信息产业具有比较强的带动作用。
新华网:《意见》提出,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您认为信息消费会使哪些相关产业受益?对国家的产业转型升级有何意义?
李佐军:信息产业对所有产业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农业到制造业,许多产业都面临信息化的问题,比如金融业要发展网络金融,电商驰骋商业领域……
发展信息产业能够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不仅有利于提升信息产业本身,还能促进其它受益产业的竞争力提高,使产业转型升级更加顺畅。
新华网:请问您如何评价“信息消费是当前拉动消费突破口”的说法?除了信息产业,您认为还有哪些产业同样具备提振经济发展、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潜力?
李佐军:信息产业是需要鼓励发展的、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但并不是唯一。新兴产业还包括节能环保业、生态产业、文化产业、健康产业等,这些产业未来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责任编辑:2015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有望达4.5万亿元
来源:新华网
  在推行市场化机制方面,中国将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在支持节能环保产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方面,中国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承揽境外各类环保工程、服务项目,引导外资投向节能环保产业。继续支持引进先进的节能环保核心关键技术和设备。国家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同等适用于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  中国还将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稳步扩大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节能环保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目前,市场对节能、环保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需求比较大,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起到稳增长的作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说,调结构不能以牺牲经济稳定增长为代价。节能环保产业属于生产性服务行业,主要为生产型企业提供服务。加快其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节约能源资源,促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李佐军表示,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需要扩大市场对节能环保产品的需求,并从资金、技术、人才、土地、信息等方面扶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3)(2)(2)(1)相关搜索:..节能降耗新突破:前三季单位GDP能耗降4.6%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
    经济发展正努力突破资源环境的制约,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
    10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结构调整正取得积极进展,其中,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GDP)能耗同比下降4.6%。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三季度的节能降耗达到了“十二五”以来最大的降幅。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今年全年应该能超预期完成国务院制定的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按照目前的情况,明年可能还会有较好节能降耗的成绩。
    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
    资源环境成本消耗有所减少。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认为,“经济发展的方式,由过去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的态势比较明显。”
    前三季度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统计局数据显示,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前三季度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6%。值得注意的是,单位GDP能耗是继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4.2%,创6年来最大降幅后,再次刷新成绩。
    对于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大幅下降的原因,李佐军认为,“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增速还在继续下行;再就是经济结构优化方面取得进展,第三产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工业、制造业的比重在进一步下降;还有是一些地方和行业在节能环保的标准上进一步严格”。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效中心主任郁聪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主要是整个经济增速放缓,特别是高耗能行业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所以造成了能源消费总量的下降,尤其是国内市场包括房地产等行业都出现比较明显的供方市场,市场需求不足是主要原因。”
    201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提出的工作目标是,年,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逐年下降3.9%、2%、2%、2%、5%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两年分别下降4%、3.5%以上。
    从今年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降幅看,已经远远超过今年制定的预期目标,多位业内专家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可以肯定今年能够超预期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
    降能耗取决于减排力度
    盛来运在总结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发展时指出,产业结构在孕育着新的突破。从发布的数据当中可以看到,三产的比重在继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速度快于工业。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也在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整个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非常明显。
    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增加,对于节能降耗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家统计公报显示,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了2.01%、3.6%、3.7%。结合《“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6%的目标,年单位GDP能耗下降指标完成情况并不好,落后于时间进度要求,形势严峻。
    发改委能源中心研究员姜克隽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原来提出“十二五”节能降耗目标的时候,就已经将经济结构有可能发生变化考虑在内,所以对于完成“十二五”制定的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现在来看是比较乐观的,甚至应该是超出目标规划。
    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制造业增长9.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1%。工业生产基本平稳。
    郁聪认为,尽管前几年单位GDP能耗下降指标完成得不好,但从今年来看,要恢复到原来的经济高增长是比较难的,而且现在大家也都认识到,如果经济增长都在传统的高耗能产业不太可能,也没有市场需求。
    特别是最近两年,结构调整的效果非常明显,郁聪称,2015年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达到4%多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现在还是认可降低一点GDP增速,然后来调整产业结构,这应该是一个方向。
    对于接下来政府在节能降耗方面需要推进的工作,姜克隽认为,现在节能减排的措施已经很强了,继续做下去就行,不需要进行很大的改变,只是把原来的一些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比如:能耗标准再继续提高,再加上一些税收等方面的经济手段。
    “也不能掉以轻心,(单位GDP能耗下降情况)取决于减排的力度和现有一些制定政策的落实情况。”李佐军说。(记者 李彪) 
责任编辑: 郭晓婷
国务院部门网站
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卫生计生委
原子能机构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安全监管总局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知识产权局
发展研究中心
社保基金会
自然科学基金会
国防科工局
测绘地信局
煤矿安监局
地方政府网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驻港澳机构网站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
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
驻外使领馆网站
新闻媒体网站
中央电视台
中国广播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央企业网站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国家电网公司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中国铝业公司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公司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
中国轻工集团公司
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公司
中国盐业总公司
华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公司
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
中国中纺集团公司
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
中国林业集团公司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中国国旅集团公司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珠海振戎公司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
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
中国印刷集团公司
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彩虹集团公司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华侨城集团公司
南光(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西电集团公司
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
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有 关 单 位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中央政府采购
国家域名注册管理网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节能集团 上市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