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样实现火车票代售点营业时间商业寿险

走访市区部分火车票代售点 买个意外险不容易-上海频道-东方网
> 滚动新闻
保护视力色:
走访市区部分火车票代售点 买个意外险不容易
来源:文汇报 作者:叶松亭 选稿:裘颖琼
  东方网1月11日消息:从今年元旦开始,火车票不再包含相当于基本票价2%的“人身意外伤害强制保险”,旅客购票时可遵循自愿原则购买商业保险。记者昨天走访市区部分代售点发现,买个乘车人身意外险却并不容易。一方面,商业保险在代售点覆盖率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旅客也认为现有险种有些单一,建议推出更多险种。
  277家代售点仅80家有售
  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长阳路“上铁国旅长阳路综合营业部”,营业部里间墙上贴着一张纸,提示售票员要对买票的旅客说,“您好!车票加服务费共XX元,要不要5元的综合保险?”工作人员郭师傅告诉记者,代售点提供的“综合保险”是太平洋保险公司的乘意险,每份5元、保5天,最高赔偿10万元。
  随后,记者来到泰兴路上的火车票代售点,柜台上方贴着一行红字:保险自愿,交通综合,保费5元。记者买了一张从上海虹桥开往昆山南站的D3072次动车票,并主动提出购买一份5元的乘意险。不料,柜台内工作人员表示无法办理,“保险纸(保单)没了”。据上铁国旅票务分公司业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受设备及人员培训进度的限制,目前全市277家火车票代售点中有80家提供“5元保5天”乘意险,涉及太平洋和平安2家保险公司。“将来肯定会100%覆盖,但具体时间现在还不清楚。”
  乘客:参保?不划算没必要
  郭师傅说,春运在即,来买票的人渐渐多了,代售点工作人员会主动向他们宣传乘意险,但只有20%左右愿意买。
  原因之一是觉得不划算。以记者所购车票为例,票面价格14.5元,比取消强制保险前少0.5元,但再买一份保险要5元,保费增加了10倍,相比之下,以往强制保险最高保额2万元,目前最多赔10万元,最高保额增幅为保费增幅的一半。也有旅客觉得,火车相对汽车更安全,没必要买。
  建议给旅客更多选择空间
  有部分乘客询问,强制险取消后,如果不买商业保险,是否坐火车出意外就没有赔偿了?
  据报道,在过去执行强制保险制度的61年里,铁路部门成立了自保基金,如有乘客坐火车时出现意外事故,就从这个基金里支付赔偿。而废除强制保险后,旅客坐火车时如果发生人身伤害,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属于铁路运输企业责任的,铁路运输企业仍有赔偿责任,但如果旅客想获得更多保障,就要自己出钱买保险。对此,有旅客建议,除了“5元保5日”外,铁路部门与保险公司应考虑旅客不同的出行需要,合作推出更多“性价比”更高的险种,比如“日保”、“月保”、“年保”等,给旅客更多选择空间。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您所在位置:
《每日经济新闻》(日)
《每经投资宝》
携程、去哪儿等网站重启火车票代购 搭售保险引争议
每经记者 夏冰 发自上海
铁道部刚撤销,火车票网络代购旋即回归市场。
昨日(3月14日),《每日经济新闻》从携程、去哪儿方面获悉,上述两家旅游业电商网站重启了曾被叫停的火车票代购业务,携程网目前只负责代购高铁动车车票,去哪儿网则是从普客到高铁一应俱全。而另外如淘宝旅游、第一家推出火车票业务的综合类电商京东商城等大佬目前并未重启火车票代购业务,仍持观望态度。
记者发现,此次携程、去哪儿网重启的网络代购票业务中,代购火车票必须配套购买意外保险,而且代购网站的代购成功率也无法予以保证,这使得电商代购火车票这种新型态产品遭遇市场质疑,认为其有强制搭售保险或是游走法律灰色地带的嫌疑。
对此,旅游财经媒体劲旅资讯总经理魏长仁认为,就技术和市场渠道而言,目前火车票在线分销已无门槛,并将成为未来趋势。代购作为携程等电商网站的过渡型产品,因铁路公司不给佣金,所以,目前阶段或只能靠保险赚钱,因保险的利润较高,现在国内机票也是主要靠搭售保险赚钱。
电商重启网络代购票业务
&放宽火车票分销资质&这一提法,在近期交通运输部政企分开改革方案出炉后,引起了业界一阵骚动。携程旅行网立即着手试水推出新型态旅行产品&铁保行&,该产品含高铁动车票和交通意外保险。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日在登录携程网后看到,火车票代购业务已经在首页试运行。只是,携程旅行网与其旗下铁友网合作推出的火车票代购业务以&铁保行&产品名义出现,支持提前2至19天的24小时预订,预订后,可直接到任意火车站或代售点取票。与此同时,另一垂直搜索的OTA电商去哪儿网,则依托支付宝火车票代购和赶火车两个网站进行火车票的销售。其支持当前日期3天以后至预售期外1天的车票预订。
对此,魏长仁分析指出,&火车票比机票更容易实现电子化,就像目前已经可以在12306网上订票,但用户体验很难尽如人意。&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1年年底,携程、去哪儿、京东等网站就开始代售火车票,并收取20-30元不等的代购费。然而,2012年4月份,铁道部发公告称,&12306网站&是销售中国铁路火车票的唯一网站,自此后,第三方介入火车票销售的电商网站纷纷全线叫停这种未经铁道部认证的代购模式。
对于本次电商平台重启代购业务,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博士认为,重启火车票代购业务是市场冲破行政藩篱、打破铁路垄断的尝试。&就中国国情而言,铁路客运的需求量大,复杂程度或许真的高于民航,但绝不会有本质区别,铁道部的被撤销,必将开启铁路市场多元化良性竞争的序幕。广大旅客特别是游客,将享受到竞争带来的便捷与实惠。&
搭售保险或为无奈之举
记者留意到,尽管&铁友网&和&赶火车网&这类代购和12306网站相比,铁友网可以24小时接受订单,而且,其网站设计比较人性化,消费者不仅可以选择车型、出发时间段,还可以选择始发或经停的车次。但令人意外的是,上述网站在购票过程中,消费者在代购中须&被保险&20元的交通意外保险。
记者登录去哪儿网链接后的购票后台,发现该网站和携程网一样,代购费用为5元,乘客在购买&自取票&时,对应的保险必须挑选20元至80元不等的多个档位保险,但当乘客选择送票上门时,还得另外加收20元快递送票费用。
对于此类的商业网站把火车票和商业保险捆绑销售,是否有强买强卖之嫌?消费者只能无奈选择被绑架吗?
对此,江苏平和成律师事务所律师何祥认为,商业网站代购火车票,不收手续费,但顾客必须选择购买其指定保险公司的商业保险,方可享受其代购服务,其本质上类似于商业搭售。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规定: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
何祥律师表示,如果网站没有给消费者自由选择是否购买或购买哪一家保险公司商业保险的权利,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
另外,何祥律师强调,&铁道部迄今未向商业网站开放火车票代售的资质,网站代客购票的方式,不排除是一种涉嫌规避相关规定的擦边球行为。&
尽管上述行为不排除为一种涉嫌规避相关规定的擦边球行为,但从现阶段看,魏长仁认为,铁路公司目前不给代购网站佣金,而且有意识坐火车买保险的客人还是少数,所以,代购网站只能靠保险赚钱。
&火车票的在线代理销售目前还很不规范,但从模式上来看,基本跟航空在线代理机票模式差不多,比如某国内最大的廉价航空公司,他们的机票在线代理利润点非常薄,而保险售卖则是机票代理商们扩大毛利率很好的方式。&一位在旅游电商行业多年的资深业内人士如是指出,他举例说,这种变相的捆绑保险方式,在订机票的同时,默认都是勾选保险需求的,但他有一个选项可以不购买保险,只是这个选项非常难以找到,很多用户都注意不到。
上述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代售一张火车票可能就赚几块钱,但现在流量成本这么高,代购网站如果光做火车票肯定是亏的,所以,业内现在流行的做法是在购买车票的同时,变相捆绑保险,不久的未来,不排除捆绑这种销售问题被放大而被有关部门叫停的可能。
火车票代购存巨大市场
作为旅游行业的OTA大佬们在尝试业务模式破冰的同时,能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那么,到底是否能为原铁道部分担售票压力呢?而火车票今后是否就此将走入市场化之路呢?
对此,电商分析师孙伟表示,&火车票咨询和分销市场是个有价值的市场,未来预计能够做到30亿元的规模,相信后期随着火车票市场化定价机制的实施,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商涉足这一领域。&
铁道部现任部长盛光祖近日表示,火车票今后将市场化。这一消息既出,也为众多看好火车票代购庞大市场的平台商们创造了新的商机。类似&铁友网&这样的商业网站火车票代购的运营模式,是否能在火车票市场化之路上提前分得一杯羹呢?
对此,魏长仁分析指出,&高铁这样后发展起来的铁路,运营的成熟化程度更高,更有条件成为市场化的先行者。但与民生相关的线路,近几年可能不会有很高的市场化程度。此次携程就是在尝试破冰,这些有实力的网站,其实是可以为铁道部分担售票压力的。&
魏长仁强调,&目前携程等网站推代购,只是个过渡型产品,目的在于培养用户在他线上订火车票的意识,一旦火车票在线订票大规模放开后,他能占有先机。&与此同时,他也直指,目前的难题在于铁路的体制需打破,开放程度要看新的中国铁路总公司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做事情,是仍然保持之前的垄断姿态还是开放心态,真的为旅客提供方便。
魏长仁对《每日经济新闻》举例说,真想放开在线渠道订票的话,12306可转型作为中航信的角色,作为提供底层支持,再把接口提供给更多网站。假设在春节时,1亿个人同时登陆12306,和1亿个人分别登陆1万个携程网站,哪个速度更快呢?
延伸阅读:
Copyright (C) 2014 每日经济新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北京: 010-, 上海: 021-, 广州: 020-, 深圳: 9, 成都: 028-
400-889-0008中老年人买保险, 如何防止被“忽悠”?
  冲着一句模糊的“年老时可一次性支取一笔较大数目的款项”买了一份终身寿险,20年后才发现这句写在宣传册里的话并没有出现在保险合同里;拿着几万元去银行存定期,回来才发现自己稀里糊涂买了保险;相信了保险公司业务员“花好稻好”的承诺,买完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买份保险安度晚年是不少中老年人的愿望,但因轻信宣传承诺、不细读合同条款等原因,原本让人踏实心安的保险成了不少人的“糟心事”。  界人士认为,中老年人发生保险纠纷的核心原因在于证据意识的缺失和对于合同文本的忽视。建议中老年人在面对的宣传时保持冷静头脑,购保时仔细审读合同的每个条款,最好征询成年子女的意见,并用录音等方式保存证据。一旦发生纠纷,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报记者茅冠隽  “一次性提取大额款项”无法实现  案例  1995年1月,50岁的陈先生购买了一份保险金额为1万元的分期支付储蓄终身寿险。“当时主要是被这份保险产品建议书上的一句话吸引:被保人可在年老之时退保,并可从本公司一次性支取一笔较大数目的款项。建议书上还写了个例子:30岁,保额6万,每年3489元,年老退保时可一次性领取约24万,这让我颇为心动。”20年来,陈先生每年都坚持缴费近千元,共缴费17430元。  今年陈先生已70岁,准备退保支取这笔“较大数目款项”时才发现该条款并未被写进保险合同里。如他此时退保,非但无法获益反而可能蒙受损失。“现在回过头去想,多大年纪才算"年老","较大数目" 是多少,这些都并不清楚。”陈先生又着急又后悔。该保险公司人员查询后告诉记者,陈先生所购买的保险产品每五年会按照保额15%给付生存现金,另外每年还有不低于保额3%的红利,只要有效,这对陈先生来说是终身保障。至于“一次性提取较大数额款项”,由于合同没有相关约定,公司无法办理。  近日,在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的调解下,陈先生和保险公司已经签订了调解协议,陈先生办理退保,公司退还全部保费。尽管如此,陈先生还是心有不甘:“折腾了20年,搭进去不少时间精力,还不如把这笔钱存银行。”分析  保险公司客服人员认为,陈先生说自己“白忙活”有失偏颇。“事实上,在保单生效期间,保险公司对陈先生是有一定保障、承担相应风险的,不能因为未发生疾病、事故等就认为保险没有意义。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般情况下,退保都是按照合同的现金价值来退,而不按原保费来退。”  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相关人员表示,保险建议书、投保单和保险合同三种文件中,保险公司是根据保险合同来进行的,保险建议书只是投保之前的一个说明。上海市商海律师事务所刘晓明律师认为,保险建议书从法律上应定性为“要约邀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5条之规定,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它不同于要约,不一定成为将来合同的条款,因此一旦发生纠纷,难以以此约束保险公司。”但是,如果保险公司对保险产品的推广是虚假宣传行为,监督检查部门可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可处以罚款。  定期存了一年才知买的是保险  案例  “都快1年了,我才发现自己的定期存款竟然买成了分红型保险!”谈及自己在几乎不知情的情况下买进5万元分红型保险一事,吴先生至今仍心有余悸。  吴先生今年59岁,家住松江区。前年11月,他拿着自己积攒下来的5万元准备存3年期的定存。“当时,银行大厅里一个穿着西装的人听到我要存定期,就热情地给我推荐另一款产品,说是"分红"型的,收益肯定比定存高。”吴先生告诉记者,自己选择较长时间的定存就是为了高利息,一听说这款“理财产品”收益更高,当即心动。“也没仔细看,稀里糊涂就签了合同。我以前也没办理过定期存款,不知道流程,以为这"理财产品"就是另一种存款形式罢了。”  去年10月,吴先生在一次聊天中偶然和朋友提起了自己买的这款理财产品,朋友详细了解之后发现这其实是一款6年期分红型保险,是有一定风险的。吴先生大吃一惊,立刻打电话咨询,这才发现自己弄错了。“对方还告诉我,如果当时马上将钱取出,将亏损2750元;如果满3年后取出,仅能保本;要到满6年后取出,方能"根据保险公司的具体盈利情况进行分红"。所谓的"收益比定存高",原来只是给我"画大饼"。”最终经过协调,保险公司给吴先生办理了退保。分析  “12315”维权热线咨询人员告诉记者,保险公司人员在介绍产品时,应该明确告知对方自己是保险公司员工,不能利用对方的误解,或暗示自己是银行职员进行推销。市民投保后有一定时间的“犹豫期”,在此期间可以退保。另外,“市民在购买保险时一定要看清签订的协议,特别是涉及到收益的部分。有些保险公司业务员会大谈特谈 "预期收益",其实收益一般是浮动的,最终不一定作准。”  像吴先生这样在业务员的“热情轰炸”下签约的情况并不少,端茶倒水、嘘寒问暖、大打“感情牌”是部分保险公司业务员常用的招数。“有些老年人因长期独居,得不到子女重视,有强烈的"证明自己"的愿望,希望通过理财获得高收益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另外不少老年人的倾诉欲望强烈,碰到什么事都顺着自己意思说的业务员,更容易被牵着鼻子走。”刘晓明说。  至于“商业银行代售保险”,去年4月1日起实施的 《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中已对之做了规范。《通知》规定,投保人年龄超过65周岁、或者期交产品投保人年龄超过60周岁的,商业银行应当对投保人进行分析与风险承受能力测评,根据评估结果推荐保险产品,且保险合同不得通过系统自动核保现场出单,应将保单材料转至保险公司,经核保人员核保后,由保险公司出单。同时,《通知》还将银保渠道保险产品的犹豫期延长到了15个自然日,并规定应在合同中载明投保人在犹豫期内的权利。  “3年可取”实为营销噱头  案例  在一次保险公司到社区召开的产品推介会上,51岁的黄先生挤进了旁听人群中,一款名为“生命财富两全保险”的产品引起了他的注意。预期收益表上,该产品收益远高于银行利息。但黄先生注意到,这款产品要到2064年才合同到期。“算一下,那时候我已经超过100岁了,收益再高又有什么用?”对此疑问,业务员解释称缴满3年保费即可拿本金和红利,并不需要真的等到2064年。  得到这个答复后,黄先生放心地购买了该产品,连续3年每年缴费2万元。不料,3年期满后,黄先生前去退保时却被告知保费和红利要到60岁才能返还,提前提取的话要损失三成保单现金价值。陈先生非常气愤,准备找3年前给他承诺的业务员对质,却发现这名员工已经离职,当初的口头承诺无从证实。由于黄先生已在合同上亲笔签名,为避免损失,他选择继续持有该保单。分析  相信口头承诺、不细看合同是不少人的通病,也是中老年险纠纷高发的最主要原因。“保险纠纷发生后,投保人要么苦于没有证据证明业务员曾经的承诺,要么苦于已经在没细看的合同上签了字,很多人只能选择"吃哑巴亏"。”刘晓明律师告诉记者,保险合同是由保险公司单方事先设定好的,因此市民在签合同前一定要仔细审阅,不理解的地方一定要保险公司人员作出解释。  记者了解到,部分国家在推销大额保险时,并不以简单的签字确认了结,保险人员会让投保人复述保险合同的主要条款,并留下录音。“有条件的中老年人,应该在保险公司业务员向你宣传保险时就做好录音,为将来可能发生的纠纷提前储备好证据,以免被"忽悠"。”刘晓明说。此外,中老年人在购买保险时,应尽量选择规模比较大,信誉比较好的保险公司,在签订保险合同时最好征询一下成年子女的意见,或者由子女陪同签订,还可咨询专业律师。一旦发生纠纷,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03/14 13:1603/14 02:4603/13 21:2003/13 16:2703/13 14:1203/13 09:5103/13 09:45
保险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品活动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代售点可以退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