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超发是中国货币发行量与通货膨胀胀的根源吗

人民币升值和国内通货膨胀严重,两者有没有矛盾?
人民币升值和国内通货膨胀严重,这两个现象有没有点矛盾呢?这两者的关系又是什么呢?还是一点关系都没有。
按投票排序
强行压低人民币汇率是造成通胀的一个原因。
就现阶段而言,中国一方面迫于国际压力保持微小的升值幅度,另一方面还是在努力让人民币保值以防贸易顺差缩水。后者的结果是外汇储备规模越来越大,带动人民币发行越来越多,通胀压力也随之上升。为缓解通胀压力,控制流动性,央行的主要策略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前者是有限度的(一般存款准备金率不能超过30%),后者其实就是印钞票,结果不言自明。所以虽然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人民币升值,但背后在进行的是一连串让人民币保值的货币政策,造成和恶化通货膨胀的是这些保值动作,而非升值动作。
这两个问题完全没有矛盾之处。比如说,中国卖100人民币的产品,美国要卖50美元,然而此时人民币:美元为8:1。这里出现了两个定价错误,如果汇率是正确的,那么该产品在中国显然太便宜了;而如果价格是正确的,人民币汇率显然太低了。两个市场上,必定有一个定价错误,当然,更有可能是两个市场都错了。此时,套利行为必定会使同一种产品在两个市场上的价格差异消失,在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就会大量购进,美元被卖出,而造成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在商品市场上,同种商品又会从中国购买,卖到美国去,造成中国同种商品价格相对于美国上升。这两个市场上的同时套利,便造成了人民币升值和国内通货膨胀。
人民币内贬外升在某种程度上是美国,日本,和中国之间货币博弈的结果,并不矛盾,其中的重要一环便是贸易渠道漂白热钱和影子银行套利。详细分析如下:【人民币再不贬值更待何时】 过去这一年,当全球沉浸于量化宽松的派对,以邻为壑的进行货币贬值竞赛的时候,坚挺的人民币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2013年上升了,成为当年亚洲表现最佳的货币。自2005年至今,人民币已升值。
真是今非昔比呀,记得在2010年的时候,我为了劝阻美国和中国打货币战,斗胆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一文,我看了美国读者的反应,几乎是骂声一片,那个时候的人民币简直就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如今的人民币可风光了,成了全球最坚挺的大国货币,并且西方主流媒体几乎异口同声的宣称人民币可挟坚挺之威加速国际化。
但人民币的汇率问题终究不是负责任大国的面子工程,更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旦夕祸福。熟悉美联储这五年多以来弱化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的人应该明白,货币贬值除了减少贸易逆差之外,还有一个重大的作用,就是缓解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中巨大的债务压力。去杠杆化是个非常痛苦的漫长过程,货币贬值可以大大的减轻这个痛苦,而这个减轻着重体现在债务负担的减轻上面,讲时髦一点,就是转嫁危机,把负担从债务人那里转给债权人。对美国人来说,最大的债权人就是中国。
而这个债权人本身也是外强中干,正在酝酿一场巨大的债务危机。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政府总债务为元,其中中央债务和地方债分别为9.8万亿元和10.9万亿元。地方债务比2010年底增加了70%,其对GDP占比也从当年的25%增加到眼下的超过30%。目前,中国政府总债务对GDP占比达到了53.3%,而企业总债务对GDP占比则高达111%。钱荒也像打摆子一样要去还来。可见,近两年来地方政府债务和影子银行危机一直在发酵,金融系统的风险没有被根本解除。中国经济的底子很虚,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的硬挺属于虚火上升,难以持久。
笔者在去年初的【解除影子银行危机的根本之道 】一文中指出,“如果2013年的信贷投资回报率保持2012年的水平,中央8.5万亿元的银行信贷目标被信守,GDP增长要保八的话,影子银行的信贷规模的年增长率就必须达到33%才能满足经济增长对投资总量的需求。”目前中国的增长动力已不再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是疯狂的信贷增长,但目前的信贷投资回报率已跌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的一个水平。也就是借债投资产生的收益弥补不了债务的利息支出,表面的经济增长成了以债养债的无底洞,整个经济被庞氏融资的红海淹没。不难臆测中国金融机构的衣柜里有很多骷髅不敢拿出来示人,眼下能暂时捂住债务危机火势的就只有来回救火的央行和中央政府了。
虽然中国金融机构的透明度极低,让人难以琢磨债务危机的深浅,但只要留意企业融资和影子银行的新闻和丑闻,还是可以窥测出不少猫腻的。最近全球信用评级最佳的钢铁巨头第一次发行了美元债券,筹资区区5亿美元竟许以4%的不菲利息率。和中国四大行关系良好的宝钢沦落至此,极有可能是因为银行手头很紧,还有可能就是要赶在美联储退市之前“囤粮过冬”。在中国像宝钢这样信用评级高的企业不多,绝大多数企业都没办法在国际债券市场从容融资,他们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影子银行。而影子银行最近也出了大事,早先因为豪掷7000万为女儿办婚礼而名震华夏的山西联盛集团董事长邢利斌通过吉林信托发行了规模十亿的一款叫做“”的理财产品来为自己的煤矿生意筹资,并许以的高年收益率,如今买了这款产品的投资者可能要血本无归了,因为邢的企业要破产重组了。像邢这样的衣柜里的骷髅还有很多,除了煤矿这样的能源企业,还有房地产企业也是重点怀疑对象。银行借着央行和中央政府的救火机制在死撑着,银行不倒,房地产倒不了,因此中国的房地产崩盘必然是以金融系统的债务危机形势爆发出来的。嗜血的国际自次贷危机以来一直无从施展,中国版的次贷危机将是他们难得的一顿盛宴,人民币现在站得更高只是为了那一刻跌得更惨。
根据,美元和人民币捉对的套利交易是2013年全球回报最丰厚的套利交易,现在的人民币像极了当年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很多热钱都通过造假进出中国,相当大一部分进入了影子银行系统。中国的钱荒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美元和人民币捉对的套利资金套现离场的结果。而这种离场速度的调节开关在美联储手里,所谓债务危机要来没商量。不光中国,整个亚洲都面临类似的风险,有的已经出现摇摇欲坠的迹象了。人民币贬值可为抵御新一轮亚洲金融危机养精蓄锐。
更可怕的是根据标普最新的【】,2014年全球有明显的结构性的通货紧缩压力,要对抗这种通缩压力,中国受制于债务问题的束缚,难以在货币宽松方面有大作为。中国眼下能打的牌不多,只有人民币贬值是释放压力的上佳选择。
人民币再不贬值就晚了,眼下是防御性贬值,要不将来就只有被迫硬着陆了。而且人民币的贬值还能重重打击安倍晋三嚣张的气焰,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贴一个应松祚的回答,供大家参考。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玄机何在?一、 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愈演愈烈
最近有朋友多次问我:人民币为何“对内贬值对外升值”?每次 都是匆匆回答几句,无暇细说。不是我没有把问题彻底想清楚,而是问题确实没有那么简单,简单几句话说不清楚也。10月29日至11月2日到中东名城、海湾 明珠之迪拜和阿布扎比参加国际货币会议,主题自然少不了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汇率战争和人民币升值。猛然间,我觉得应该系统阐述一下人民币“对内 贬值、对外升值”之怪象。
会议讨论中,好几位国际资深经济学者指出: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美元相对世界主要货币贬值(对外贬值),让美国货变得便宜,从而刺激美国产品出口。当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最主要目的是 让美国经济摆脱“通货收缩或流动性陷阱”,或者“重新通货膨胀”(英文词是reflate),或者让美元“对内贬值”。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能否成功是另一个 大问题(笔者曾经有专文论述它为什么不能成功),内在逻辑却是一致:美元对内贬值、对外也贬值。反观人民币,为什么会出现对内贬值、对外升值之“怪象” 呢?
事实摆在眼前毋庸置疑:先说日人民币名义汇率启动单边升值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为止,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幅度达到22%,与此同时,衡量通货膨胀最主要的指标(CPI)却从2005年微 不足道的1.4%一路上升到2008年7月份令人忧心的8.0%以上,导致国内真实利率长期为负值,普通存款者为此付出高达7000亿元的代价(等于是可 怜的普通贫穷存款者补贴财大气粗的银行!)
譬如2007年12月,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 7.47%,但2008年一季度通胀率达到9.3%,真实利率变为-1.8%。负利率导致信贷需求旺盛,央行不得不实施信贷额度控制。与此同时,存款利率之扭曲更加严重。2008年,活期存款利率只有0.72%,一年期存款利率只有3.33%,然而,该年上半年消费物价指数CPI是7.9%,导致活期存款 真实利率是-7.22% ,一年期存款真实利率是-4.74%。
如此低的存款利率(还要征收利息税)导致住宅市场疯狂暴涨,政府又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限制买房。2005年至2008年股市暴涨,部分原因亦是国内货币之负利率(对内贬值)。资产价格膨胀远超CPI增长幅 度,2005年到2008年,全国平均房价上涨幅度超过3倍。无论从哪个指标衡量,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确属无疑。
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人民币暂时停止升值。2010年6 月开始,迫于外部巨大政治压力,人民币名义汇率重新启动单边升值,迄今升值幅度接近3%。通货膨胀又如何?2010年CPI连续8个月上升,真实利率连续 8个月为负。房价自2009年以来一路高歌,势不可挡,年平均上涨幅度超过50%(有些城市上涨幅度甚至超过100%)。房价不顾一切的疯狂上涨,终于迫使中央政府痛下决心重拳出击。高盛集团今年年初发布报告:假如将房价列入CPI,2009年中国的CPI涨幅早就超过10%,远远不是官方公布的那么低!
当然,更令人揪心和抓狂的是,几乎所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 息相关的产品,价格皆扶摇直上。君不见,“豆你玩”、“蒜你狠”唱得正欢,“糖高宗”又闪亮登场!今年以来,国内主要农产品和大宗商品价格之涨幅实在有些吓人(最低涨幅也超过30%)。人民银行10月15日宣布加息,大大出乎人们意料,然而,好些有识之士却高调批评中央银行出手太晚,“通胀猛虎”早已出笼 狂奔,要驯服它岂能易如反掌?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之趋势愈演愈烈!难怪许多老百姓都看出此一“怪象”,纷纷试图解释!二、美元和人民币:两个相反的逻辑?
美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逻辑是:美元货币泛滥(货币超发)---国内通胀(至少期望如此)---美元贬值---国内通胀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美元贬值刺激出口。人民币5年来的实际运行逻辑却是:人民币泛 滥(货币超发)---国内通胀(CPI上升和资产价格暴涨)---人民币升值---国内通胀和资产价格暴涨大幅度降低普通老百姓真实收入---人民币升值 虚弱出口竞争力、降低中国产品国际市场份额、让部分出口企业关门破产转向房地产投机、让许多低收入工人丢掉饭碗。呜呼!怎么会出现如此怪异的逻辑?!人民 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让我们腹背受敌、左右为难、横竖受害?!三、 区分名义汇率和真实汇率是关键
先说一个“时髦”却似是而非的理论,该理论有两个要点:(1)中国国内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胀预期,恰好说明人民币汇率低估;(2)必须让人民币名义汇率大幅度快速升值才能遏制国内通胀。
公正地说,所有宣称人民币汇率低估和应该升值的言论里,通 胀之说最有学术含量。试问一国汇率低估最明显的证据是什么?经过学术训练之经济学者,往往会给出明确答案:通货膨胀(相应地,汇率高估之后果就是国内通缩)。要明白此中机理,须透彻理解名义汇率和真实汇率。须知真实汇率等于名义汇率即本国货币之外国货币比价*(外国通胀水平/本国通胀水平)。个人之见, 透彻区分名义汇率和真实汇率,是汇率理论和政策之关键。
严格地说,真实汇率与货币无关(正如真实利率与货币无关一样。顺便提醒一下年轻学子,费雪名著《利率理论》主要讲真实利率,与货币无关也)。真实汇率取决于两国生产力和真实经济增长之水平。国际经济学领域有一个 著名的巴拉萨和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Effect),旨在解释国与国之间,实质生产力之相对变化与要素价格水平之相对变动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真实汇率之变动趋势。易言之,即使完全没有货币,中国生产力和真实经济增长速度超过美国,那么人民币相对美元之“真实汇率”必然处于上升或升值趋势(汇率背后的基础是商品服务交换和资源流动。即使是使用同一货币之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亦有真实汇率。譬如北京与河北、广东与浙江、欧元区的德国与希腊之间,等等,皆有真实汇率之含义也)。
根据前面的定义:真实汇率升值可以采取两种方式:(1)名义 汇率不变,让要素价格水平上升;(2)要素价格水平不变,让名义汇率升值。历久以来,经济学者围绕所谓通货膨胀与名义汇率升值之权衡取舍,曾经争得头破血流。1960--80年代,西德与美国、日本与美国之间的货币政策之争,就是要求日本和西德货币之名义汇率升值,最有力理由就是:本币升值可以遏制国内通胀;国内通胀压力正好说明本币有升值压力。今日一些学者主张人民币快速大幅度升值之重要理据,亦是通胀与升值取舍之论(当然,有些国内学者是什么理论也没 有的)。遗憾地是,好多人没有明确区分名义汇率和真实汇率,也没有将汇率升值和通胀权衡取舍之机制说清楚。
经济学的麻烦是:同样一个术语,不同学者使用、或在不同背 景下使用,含义往往不同,由此引起许多无谓的争论,浪费数之不尽的时间和精力。根据前面的定义,名义汇率升值和通胀权衡取舍之机制里的所谓“通胀”,与弗 里德曼货币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含义完全不同。弗里德曼名言“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讲的是货币超发意义上的通货膨胀,不是要素价格相对上升。前面真实汇率定义里的所谓“通胀”,绝对不是“货币超发”或“货币贬值”意义上的通胀,而是本国生产要素价格相对外国生产要素价格上升,是相对价格 之变化(全球意义上或地区意义上的相对要素价格变化)。
国际贸易理论领域有一个登峰造极的伟大成果:那就是“赫克 歇尔—奥林—萨缪尔森要素价格均等定理”。该理论说自由的国际贸易和区域贸易,最终将导致所有要素价格完全均等。要素价格均等的机制就是相对要素价格的不断调整。生产力增长相对快或真实经济增速相对快的国家或地区,要素价格亦将快速增长。工资上升、地价上升、资源价格上升、所有其他要素价格皆上升。譬如我 国沿海地区生产力相对中西部快速增长,沿海地区之要素价格(工资、地价等等)皆比中西部上升要快,我们可以说沿海地区相对中西部地区之“真实汇率”升值。 再说一篇,此类要素价格上升是相对价格变化,不是弗里德曼货币意义上的通货膨胀。 五、 概念混淆酿成政策大错,名义汇率升值剥夺劳动者收入增长权利
澄清了此一要点,我们就立刻明白:今天大行其道的所谓“汇率 升值与通胀权衡取舍”之说或“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以遏制通货膨胀”之说,乃是严重混淆了几个最基本的概念。(1)主张汇率升值遏制通胀之人,他们心中的通胀乃是弗里德曼货币意义上的通胀,不是真实汇率概念里的相对要素价格上涨。(2)主张汇率升值遏制通胀之人,往往没有明确区分真实汇率和名义汇率。他们想要的到底是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还是真实汇率升值,也是语焉不详。他们心中的汇率升值似乎总是名义汇率升值。
前面反复论说,生产力增长快本来就意味着真实汇率自然升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币升值(真实汇率升值)乃是大势所趋,绝对正确。然而,主张名义汇率大幅度升值却是一种人为的“剥夺”手段,剥夺了中国劳动者收入 财富增长的权利、剥夺了中国劳动者工资福利上涨和稳定就业的权利,是一种极端不道德、非正义的行为!
相对要素价格随着生产力增长而上升,是真实经济增长最自然不过的趋势,是最应该鼓励的趋势,如何可以以名义汇率升值手段来遏制或阻碍呢?
中国人那么拼命地工作,夜以继日地努力降低成本、改善产品 质量,生产力之增长率(不是说生产力水平)大幅度超过美国和其他高工资、高福利的发达国家,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原理,中国劳动者的工资、福利上涨速度 (即要素价格上涨幅度),理应超过发达国家劳工工资福利上升幅度(不是说绝对水平),并最终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的工资和福利水平。主张“以人民币名义汇率 大幅度升值来遏制通胀”的人,实际上是要剥夺我国劳工就业、提升工资和福利的权利,试问天理何在?六、 国内货币超发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综合症导致人民币“对内贬值”
回到“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之怪象吧。此处所说的“对 内贬值”,正是弗里德曼货币意义上的通货膨胀,与要素价格相对上升风牛马不相及!“对内贬值”或通货膨胀之根源,主要有二:(1)国内基础货币超发; (2)人民币名义汇率单边升值预期刺激热钱滚滚流入,加剧国内基础货币投放和信用创造。如此一来,“对外升值”恰恰为“对内贬值”或通货膨胀火上浇油、推 波助澜。
10月15日人民银行加息之后,许多有识之士再次批评人民 银行长期“货币超发”(如何准确定义货币超发是一大问题,此处无暇细说)。有人根据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之比例,判断我国目前货币超发已经达到43万亿 元。客观地说,随着我国经济货币化和金融深化程度不断加深,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之比例肯定呈上升趋势。然而,假若基础货币供应速度远超真实经济增长速 度,结果必定是通货膨胀。此一结论或许是货币理论数百年研究最值得骄傲和最确定的成果之一。
根据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数据:2010年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69.64万亿元,同比增长19.0%;狭义货币(M1)余额24.38万亿元,同比增长20.9%;流通中货币(M0)余额4.19万亿元,同比增长13.8%。皆远超真实经济增长速度。
众所周知,2009年我国的货币政策不是“适度宽松”,而是 “过度宽松”,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极端宽松”。2009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万亿元,同比增长27.7%,增速比上年高10个百分 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0万亿元,同比增长32.4%,增速比上年高23.3个百分点。
2009年全年我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59万亿元,同比多增4.69万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97万亿元,同比增长31.74%,增幅比上年末高13.01个百分点。
基础货币和信用如此超高速膨胀,如果不出现严重通胀,那就是人类货币史上的奇迹了。笔者2009年6月就公开明确指出:“中国的通胀即将到来!”(参见笔者文章和CCTV—2 日对笔者的访谈)。
上述数据清楚表明:国内货币政策和信用政策极度宽松,是造成今日国内通胀及其预期严重恶化或人民币“对内贬值”之主要推动力量。经济体系的内在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民币名义汇率单边升值或“对外升值”则为“对内贬值”火上浇油、推波助澜。其内在机制就是笔者深入论述过的“人民币升值预期综合症”。此处不详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笔者著作《汇率危局—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和后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七、 再论人民币和美元的相反逻辑
最后一个问题是:依照正常逻辑,国内货币超发、通货膨胀,人民币名义汇率本来应该贬值(此乃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基本逻辑之一),为什么反而升值呢?
答案是:国内货币超发通货膨胀导致本币贬值之机制至少有贸易市场、货币市场、资产市场三个渠道。
其一、国内通胀让本国产品昂贵,刺激人们增加进口,外汇需求增加,本币需求减少,本币遂有贬值之势,此乃贸易渠道。
其二、本币通胀刺激国内居民将本币替换为外币,外汇需求增加,本币需求减少,本币遂有贬值之势,此乃货币市场渠道。
其三、国内通胀,资产价格(譬如房地产)亦暴涨,国内投资者将资产投资转向国外(譬如中国人到美国去购买房地产),外汇需求增加,本币遂有贬值之势,此乃资产市场渠道。
正常情形下,只要三个渠道发挥作用,本币通胀必定伴随本币贬值(对内贬值必定伴随对外贬值)。
人民币国内通胀“对内贬值”,却同时出现“对外升值”之原 因是:(1)海外各国(尤其是美联储)之货币政策同样宽松,甚至比中国货币政策还要宽松!(2)美元和其他发达国家货币(譬如欧元和日元)是完全自由兑换货币,是国际流通货币,买卖美元(欧元)或转移美元资金要容易得多。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释放的美元,很大一部分流向国际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美国国内暂时未见通胀,反而是通缩!我国国内居民海外投资渠道依然不畅,规模依然很小,人民银行宽松货币政策所释放的人民币资金,主要在国内循环。理论上,假若美国国 内通胀速度与美元贬值速度一样,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则无法刺激美国出口。美元的独特地位让美国至少暂时没有通胀,她将通胀转移到海外了!
(3)人民币名义汇率本来没有升值的内在动力(真实汇率升值则是大势所趋),之所以出现名义汇率单边升值,纯属美国政治压力所致。国际投机热钱追随政治压力疯狂炒作,遂导致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预期愈演愈烈。名义汇 率单边升值,反而剥夺了真实汇率正常升值之机制(即阻碍或中断了我国劳动者充分就业、工资和福利持续上涨之正常过程)。八、 结论 结论很简单:(1)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看似矛盾,实则一致,后者为前者推波助澜(人民币升值预期综合症)。(2)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名义汇率升值),二者皆不可取,二者皆应休矣!(3)稳 定名义汇率,既是控制国内货币供应量之基本政策准则,亦是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综合症”之最重要手段。易言之,确保人民币名义汇率稳定,才有可能消除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之怪象。(顺便指出:人民银行究竟应该采取何种货币政策准则来控制货币供应量,从来未见明确声明。然而,任何中央银行要实现货币环境稳定之目标,就需要一个明确的货币政策准则。笔者之前多次论述过,依照今日中国经济之发展阶段来判断,稳定名义汇率是最佳货币政策准则)。(4)面对美联储极端不负责任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滚滚而来的国际热钱,还必须继续强化对热钱流入的监管,同时适当放宽我国企业和居民海外投资的限制,鼓励我国企业和居民到海外投资。
恩, 作为非经济专业的死工程师来说一下. 同样的,还是基于利益分析和博弈论.
我国的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一点都不矛盾. 人民币的价格对内对外其实是不一致的, 人民币对内汇率锁死, 但是对外汇率只是名义上的锁死. 因为对内人民币汇率可以用行政手段强制结汇,但是对外人民币汇率则要用经济手段来支撑(说白了就是以明显吃亏的手段维持汇率, 顺带说一句,根据我以前看过的某文献,香港和新加坡就曾经有不少利用人民币汇率内外差进行套利的人.希望有人能够确认一下这个是否正确 )
不从理论方面来推导,我们仅仅只需要考虑, 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 这个过程中是否有受益者,并且受益者是谁就可以.
很显然的, 人民币当前这种扭曲的状态,受益者就是实行强制结汇制度的中央政府.
首先货币注水相当于增加铸币税,然后汇率对外升值,意味着人民币购买力上升(显然的,掌握人民币发行权的中央政府在这两个过程里获益最大) .
至于汇率上升对企业造成的损伤, 怎么说那, 吃亏的是那些生意人罢了.(必须学会把目前金字塔顶之人和普通人的利益区别考虑, 这样才能够更客观,因为他们的利益实际上就不是一致的)
要明白我国的目前的经济制度并不是什么什么所谓经济学理论的物质体现, 而是社会阶级利益的分割,而是为了实现各个利益阶层的利益均衡.
我说这个升值和通胀不矛盾的意思就是指, 这两者合起来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剪羊毛的工具, 缺少了其中一个, 剪羊毛的工作就没那么顺畅了. 作为回答这个问题的延伸,其实我还有几个问题
1 .坚持当前的结汇制度是基于什么方面的考虑
当前的货币注水中受益的主要阶层是哪些? 他们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态度如何, 受损的阶层是那些? 他们对自身在货币发行中利益受损程度的认知究竟如何?
因为外汇不能自由流通 导致人民币对内贬值 对外升值 外国消费者得实惠 中国老百姓倒霉
之前我国靠低劳动成本、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吹大房产泡沫,政府投资...来拉动GDP,现在这些手段都已经用完了,只能靠不加息来维持GDP,代价是通货膨胀,这是经济上升周期的最后一步,之后就是悬崖。人民币对外升值可以降低进口物价,使得加息压力缓解,但非进口物价依然在上升,原因是不加息,结果是总物价在上升,于是就看到了,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
把人民币看做外汇市场上的商品,我国压低人民币汇率来促进出口的政策就相当于商家打折促销,赔本赚吆喝,此时需求大于供给,大家都想要买“人民币”这种商品,所以中国政府只得大开印钞机,加大”产量“,否则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但是这种赔本赚吆喝的行为不可能长久,商人要破产,对于国家就会产生通货膨胀,所以人民币升值,相对来说会减小通胀。汇率本应该是一个市场价格,在贸易过程中会趋向于均衡状态,正如水面不管如何波动最后都会呈现水平状态。人为控制汇率则相当于筑起了一个有缺口的水坝,要保持两边水平面的高低差,需要开动通货膨胀这个抽水机,不停地抽水才行。在这个过程中,低估汇率国的国民是受害的,相当于自己一部分财富被增发的货币转移到了国外,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国民被绑架给美国人纳税,在古代,这叫进贡。
人民币升值和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并不矛盾,而且有一定因果关系。人民币有升值预期,手持美元及其他外币的人会怎么办?把手里的美元换成人民币,或者干脆到中国投资。美元怎么换人民币?你把美元给央行,央行印人民币给你。这类的兑换越多,央行印钱越多,于是货币超发,这些货币一旦进入市场流通,就造成了通胀。
RMB升值是汇率问题,通胀是货币总量问题,不搭界。
两者有关系,人民币对外升值跟对内贬值,两者是等价的。我们先分析对外升值。假定 100 人民币对 12 美元。然后人民币对外升值,100 人民币对 15 美元了。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币对外升值,造成原先卖 12 美元的商品现在要卖 15 美元。而 100人民币,是你制造这个产品的成本。然后我们再来分析对内贬值的事情,原先是 100 人民币对 12 美元,然后人民币对内贬值,造成人力物力成本上升,现在制造相同的产品需要 125 人民币,那么这个产品卖到美国去要多少钱呢?对了,15 美元。结果跟前面相同。大家看到了,无论人民币是对外升值还是对内贬值,都能够使得原先卖 12 美元的出口商品提高到 15 美元。也就是说,无论是人民币对外升值还是对内贬值,都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出口利润下降。当国外势力让人民币升值不成的时候,可以通过促成国内通胀来达到相同的目的。
楼上有相信的回答, 我觉得可以简单的说, 我国国内的通胀并不是输入型通胀,所以货币升值对通胀的影响不大。
这是必然的,我们从一个例子就可以知道,例如我们出口价值一个亿美金的衬衫,这时候市场会增加相应金额的人民币,也就是说国内的人民币增加了,而货物减少了,可见我们出口越多受损越重,为老美干活呢。
人民币汇率是国际贸易问题,通货膨胀是国内体制和政策问题。有人说升值能够提振内需,其实不能促进对国内产品与服务的消费,却能促进国内对国外产品与服务的需求。
有本书叫《经济大棋局,我们怎么办》,好像讲到了这个问题
人民币升值的概念是什么?我们的第一印象是,钱多了,我们可以买更多的东西。实际上这句话是错的,如果你手上是2块钱能买一包康师傅方便面,但是人民币升值了这么久了,你买的还是一包方便面,甚至由于物价上涨,方便面都买不起了。这是为什么呢?人民币到底升值没升值?
我们说的人民币升值,是对外升值;通货膨胀,是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概念是什么,就是本来100美元的商品(设国内折合人民币700元),在美国货架上忽然变成了150美元,因为美元相对大幅贬值(美元贬值与人民币升值的合力),价格数值就升高了,这样就打击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所以我们说,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不利,甚至是很不利。 换句话说,中国目前的是对外人民币被迫升值,对内贬值则百姓遭殃。
摘自我的博文《人民币升值的利弊阐述》:
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货币超发,一方面是前几年为了刺激经济大量投放货币(如四万亿计划),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货币发行模式,其中主要是依据外汇的数量来确定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加上我国的强制结汇政策,造成我国的货币发行权其实是没有自主的,其他国家通过顺差、逆差就可以调节。所谓的升值主要是对于其他货币来讲,以美元为基准,受控程度较高。通过让人民币升值,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就能收获很大的经济利益,有助于把经济危机转移到我国。对于国内来讲,是贬值毫无疑问,货币超发了,当然也就不值钱了。
在人民币不能自由流通的情况下,二者可能出现正相关(即人民币升值,通胀加剧)。因为国家超发的货币没有渠道流出,必然使得国内人民币过量,通胀加剧。同时热钱流入,又进一步刺激了超发。唯一可能性是抑制了出口,导致外汇减少,某种程度删抑制了通胀,但是影响力有限。美元可以自由流通,如果美元升值,那么美国人可以自由的用美元买回他国的货物,美元流入他国,货物流入美国,就会抑制通胀了。所以根本还是人民币不能自由流通导致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吧。个人愚见
这两天复习备考政治经济学,老师给了个复习重点正是“关于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正好看到这个问题,就把老师上课阐述这个问题的思想大致搬运一下。 题中所说的人民币对外升值,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即人民币对内贬值,同时存在。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很少见。但是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政策的分析,会发现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矛盾。以下内容主要出自我的老师(裴老师)的课件,修改变动很少。 首先先说一个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这个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纸币的价值取决于其代表的购买力,不同纸币的价值差异实际上就是纸币所代表的购买力差异。据此可以认为:人民币对内价值取决于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国内物价水平越高,人民币的购买力就越低,即人民币对内贬值,不然则相反。人民币对外价值取决于人民币在海外的购买力。因为人民币还不是国际货币,其在海外的购买力更直接地表现为对国际关键货币美元的购买力,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表示。 购买力平价理论隐含着一个重要假设前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国际间的套利,同一商品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应具有相同价值,以及由此决定的相同价格,即“一价定律”。但是我国人民币确是内外价值存在较大差异,表面上是不符合货币经济学常理的。从表面上看,以“两顺差,一最大”为特征的国民经济外部失衡导致人民币对外升值;以持久通货膨胀为特征的国民经济内部失衡导致人民币对内贬值,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是国民经济内外部失衡的价值体现。以下大概从三个方面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1.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未能及时调整。1978年后,我国一直大力发展以“奖出限进”和“引进外资”为基本特征的外向型经济,这在改革开放初期是有积极的冲击与示范效应的。但是,非均衡发展战略不重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别是没有兼顾国民经济内外均衡的宏观调控目标。在信用本位的货币体系和资源约束的经济条件下,“奖出限进” 在混淆厂商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的同时,还扭曲了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和汇率信号,造成“商品大量流出,外汇大量流入”。”外资饥渴症“和“三来一补”的利用外资格局又加剧了“商品大量外流,外汇大量进入” 。长此以往,势必导致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2.经济政策内涵没有与时俱进。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政策中不对称性和“防火墙”的内涵应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改进。不然的话,其政策效果就会适得其反。经济政策中的不对称,如出口退税和进口征税、外资进入的超国民待遇和内资外流的严格审批、企业和居民售汇容易而购汇限制多,以及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单向性(经常和被动地大量买入外汇)等存续期过长,其政策内涵滞后于环境变化的要求。因此,商品-货币的国际循环不通畅、不平衡,一方面商品出口不适当扩大和外汇占款持续增加造成了人民币贬值压力,另一方面外汇供给不适当增加和外汇储备迅速扩大又造成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经济政策中的“防火墙”,如程度不一的外汇交易管制、资本项目管制和对外贸易管制等虽然对国民经济安全有积极作用,但也可能降低国内外商品、劳务和资产的流动性,使“一价定律”无法通过国际间“贱买贵卖”的套利活动得以成立。在未能及时改进的“防火墙”下,人民币内外价值变化的相互转换和趋同就不可能,人民币内价值偏离在所难免。3、经济政策搭配的效果不理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是同时实现国民经济的内外部均衡,这就需要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合理搭配。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和实践经验有限,特别是面对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原罪”和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我国经济政策的搭配不尽合理,甚至经济政策之间还存在对冲效应。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针对通货膨胀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针对就业率下降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针对人民币升值压力采用收购外汇的汇率政策,这看起来各有针对性,但政策搭配的综合效果就不好。例如,提高利率引起国际游资流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财政支出扩大,不利于治理通货膨胀;维持汇率稳定的外汇占款增加,又会使紧缩的货币政策紧而不缩。这样的政策搭配效果就像是“水中压葫芦,压了这头,那头浮起;压了那头,这头浮起”,人民币的内外价值偏离难以缓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币发行量与通货膨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