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华能好?还是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公司好?

丹东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的作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00
&&¥3.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丹东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的作用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设计研究.pdf7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7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大连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设计研究
姓名:姜德全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水利工程
指导教师:马震岳;陈雷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首先介绍了对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的调查研究 简述抽水蓄能电站历史、
现状和发展,对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的设计研究方向作出综合评述,展望抽水蓄能电
站地下厂房设计研究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向。
本课题侧重于充分利用数值分析结果和工程类比,进行综合分析,对地下厂房进行
合理的布置优化,解决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设计中面临的实际工程问题,以达
到保证工程安全,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工程投资,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探讨抽
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工程设计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为类似
工程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是东北地区第一座大型的抽水蓄能电
站,其工程布置、主要建筑物的优化设计成果也将为东北地区开发抽水蓄能电站铺开一
条道路。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
对站址选择的技术经济比较和选择原则与方法进行了论述,认为中部方案较
优,予以推荐。对地下工程的布置进行了优化比较,提出了合理的布置原则和设计方案。利用工程类比法和有限元方法,对围岩稳定性和支护措施进行了分析,包括
岩锚梁的设计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评价结论和设计方案。对降低振动和噪音的各种措施加以综合分析,提出了蒲石河工程厂房抗振设
计的主要措施,对工程实际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抽水蓄能电站 地下厂房 设计 研究 河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设计研究, 二独创性说明
作者郑重声明 本硕士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辽宁省纪委“五点一线”考察团在丹东考察
辽宁省纪委“五点一线”考察团在丹东考察
日 10:51:59  来源:丹东市政府网站
&&& 昨天,省纪委常务副书记王刚、副书记徐兴华带领省纪委“五点一线”考察团来我市考察临港产业园区建设情况。市长陈铁新,市委副书记赵连生,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李建潮陪同考察。
&&& 考察团视察了文安滩、临港产业园区东区、大东港等临港产业园区的建设情况。
&n&& 陈铁新向考察团简要介绍了我市的区位、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及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我市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详细介绍了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他说,辽宁“五点一线”丹东产业园区有三个特点:一是沿边境优势。仅以对朝贸易而言,今年上半年完成3亿元,同比增幅48%。也正是边境的区位优势,美国纸业、日本伊藤忠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准备进驻丹东。二是港口的腹地优势。丹东港口的腹地是东北东部13个城市,“五点一线”中没有哪个点的港口腹地能与之相比,到2009年东北东部铁路开通时,丹东港口的吞吐量会迅速翻番。三是资源优势。丹东的水、电力资源非常丰富。去年发电72亿度,再过4年,华能二期、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建成,装机容量可达到400万千瓦。另外丹东的环境、气候非常好,劳动力资源也很丰富。因此,丹东虽然跻身“五点一线”班车比较晚,但发展速度却比较快,到今年7月底,已平整土地18平方公里,其中“五通一平”10平方公里,已开工企业63家,而上半年开工企业35家,总投资89.4亿元,下半年还将开工企业40个,总投资130亿元。如今,产业园区内的项目纷至沓来。其中,投资1.2亿美元的美国大豆深加工项目,明年年底投产;香港牛顿方式投资集团已签约投资20亿美元在产业园区开发文安国际商务区,一期就投资4.5亿美元,预计10月开工建设。大连海昌集团也投资40亿元搞石化项目,还有中燃、造船等项目也十分喜人。
&&& 对丹东产业园区下步的发展,陈铁新说,我们的思路是依港兴市。要建成五大基地,一是临港工业基地,重点把钢铁工业、石化工业、木材业等引进来。二是加工业基地,包括食品、粮食、水果、IT产业、海产品等。三是装备制造业基地。四是物流基地。五是高新技术基地。丹东要发展,核心是项目,没有项目就没有丹东的振兴,就没有丹东的未来。丹东要发展项目,尤其要发展大项目、发展工业项目,因此市委、市政府将今年定为“项目年”,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来丹东投资兴业,使丹东临港产业园区成为辽宁“五点一线”上最耀眼的一点。
&&& 考察团对丹东临港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给予了高度评价,表示,纪检监察机关今后将更好地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任务,对丹东的工作给予全力支持。
精彩图片:&&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新华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当前位置:&->&&->&&->&
【 字体大小: |
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于抓住和用好重大发展机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丹东经济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时期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沿海经济带建设的双重机遇,大力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开放水平,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努力克服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市呈现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的良好局面。“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8.9亿元,年均增长16.2%;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3.7:49.6:36.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2504元提高到30118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7.5亿元,年均增长8.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7亿元,年均增长2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5.8亿元,年均增长18.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2亿元,年均增长3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91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17.7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13.1倍;外贸出口总值18.7亿美元,年均增长17.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3%,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6%,地区城镇化率为58.5%。  (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园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由2005年的34.3%提高到41.6%。工业累计投入93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2.3倍。曙光集团快速公交客车和SUV乘用车、帕斯特谷物200万吨大豆深加工一期工程、东港丰能公司风电环锻件等项目竣工投产。首钢翁泉沟硼铁矿综合利用、本钢集团不锈钢冷轧板、盛大恒通大型钢管、五一八公司镦锻压力机改造等项目正在建设。服务业持续发展,新兴业态发展迅速,新玛特、沃尔玛等大型商业企业落户丹东。市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建设了辽东大市场、农副产品交易中心、SK保税物流中心、临港保税物流园区、黄海水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重大商贸物流项目。建设改造了鸭绿江景观带、虎山景区、天桥沟综合旅游开发、北国之春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粮食实现丰产稳产。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双增百万头生猪、辽丰禽业、耘垦牧业肉食鸡养殖加工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  产业园区快速发展。全市重点产业园区由2005年的3个增加到12个,园区总规划面积达到29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投入超过120亿元,建成区及“五通一平”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建设标准厂房170多万平方米。五年累计入驻千万元以上项目720个,引进域内外资金560亿元。园区已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仪器仪表、专通用机械设备为代表的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三)沿江沿海经济带全面建设,新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紧紧抓住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快沿江沿海经济带建设,临港产业园区(新区)、东港、前阳和大孤山四大经济区建设全面启动。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基地、辽宁环保产业园确定为省级专业特色产业园区,辽宁(东港)再生资源产业园上升为国家“圈区管理”园区。新城区建设形象初显,丹东东港同城化进程全面推进。  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五年累计新办三资企业449家,引进域外资金1100亿元。外贸出口实现较快增长,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品出口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年累计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达2.2亿美元,外派劳务2.96万人次。“鸭绿江国际旅游节”升格为国家级旅游节庆活动,“辽宁台湾周”长期由我市承办。  (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城市功能大幅提升。  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一批重大项目全面启动,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日臻完善。高标准改扩建了铁路丹东站。东北东部铁路丹东至通化段、丹通高速公路和丹海高速公路将于2011年实现通车。沈丹铁路客运专线、丹大快速铁路开工建设。贯穿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滨海大道竣工通车。丹东(国际)中心客运站项目、丹东机场改扩建工程正加快建设。新建中朝鸭绿江大桥项目开工建设。鸭绿江西水道治理工程竣工。港口泊位不断增加,功能进一步完善,港口吞吐量达到5519万吨。实施了一批重点电力能源项目,辽宁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第一台机组将于2011年上半年发电。金山热电厂将于2011年并网发电。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运营。三湾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实施了东港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城市(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重点实施了道路、供水、燃气、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主干线全面贯通,三条快速路和花园立交桥竣工通车,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462公里。实施城市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引入城市燃气新气源,城市气化率达到94.6%。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5座污水处理厂竣工投入使用。  (五)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422户国有企业通过破产、出售、重组等形式完成改制,实现了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盘活了存量资产。农村综合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得到不断巩固和完善,土地承包合同管理进一步规范,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试点。农村税费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发放粮食直补资金6.1亿元。全市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稳步实施,机构分类改革共撤销合并事业单位15个,转企6个,精简人员编制1430名。建立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基本实现事业单位用人方式转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审批效率大幅提高,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5年累计安置就业31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到2010年,全地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73.4万人,全地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95万人,全地区参加失业保险26.7万人。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638个,取得科技成果263个,获得授权专利1442项。全市现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个,省级24个,市级28个。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实现一个乡镇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目标。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27.6万平方米,异地新建了丹东二中、四中、职业中专等项目。新建了黄海明珠丹东塔。改造了抗美援朝纪念馆和市博物馆。启动了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建设工程。完成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初步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率为95.3%,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50元。新建和改扩建了市第一医院、第三医院、中医院和三县(市)中心医院等工程。全市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2717张,每千人拥有床位5.24张。民族宗教、民政、人口与计划生育、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国防教育、安监、防震减灾、保密、档案、信访、公检法司等各项事业均取得了新成就。大力倡导和践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连续6年获得“双拥模范城”称号,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有了新提高。  “十一五”期间,新建城镇住宅1100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3平方米。实施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安置居民近2万户。新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2000余套。183个村通油路1385公里,提前一年实现村村通油路目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36元,年均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40元,年均增长14.8%。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基础设施项目最多、对外开放成效最大、民生工程推进最好的时期。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始终徘徊在全省靠后的位置,对全省的贡献率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导产业不突出,工业对全市经济牵动力不强;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科技拉动能力较弱;城镇居民收入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公用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城市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时期着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既面临着重大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国际环境。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资本、产业、技术流动趋势更加明显,全球和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二)国内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经济发展动力仍十分强劲。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成为新的经济活跃区,区域经济合作势头强劲。在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基础上,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省正处于加快全面振兴的重要时期。  (三)我市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第一,特殊的开放形势必将形成加快发展的巨大牵动力。新建中朝鸭绿江大桥已开工建设,其周边区域的开发开放也将提上日程。作为连接朝鲜半岛与辽东半岛的核心枢纽,我市特殊的开放新优势逐渐明朗,由此产生的影响力、牵动力日益显现,我市正在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的热点地区。第二,完备的基础设施将形成加快发展的巨大支撑力。“一个机场、两座跨境大桥、两大港口、三条铁路、四条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将在“十二五”时期集中发挥作用,这对于我们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量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大力发展沿江沿海经济和临港产业,进而打造国际化港口城市,都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第三,“十一五”时期我市固定资产投资2000多亿元,一批项目将陆续进入投产达产期,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四,广大干部群众渴望发展的愿望和激情将形成加快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全市上下形成了政通人和、争先发展的良好氛围,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但也存在一些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制约因素。主要是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集群不发达,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才竞争更加激烈,资金不足、用地指标短缺的矛盾突出;节能减排任务更加繁重,重大基础产业项目建设还受到一些因素约束。  “十二五”时期,我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将是丹东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实现赶超的黄金发展期,也是丹东经济发展的腾飞期。  三、总体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发展保障民生改善,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全市总体发展水平进入省内先进行列,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  (二)战略定位。  立足北黄海,依托沿江沿海经济带,把丹东建设成为辽宁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辽宁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国际化港口城市和“文明、生态、繁荣、富裕”的宜居佳地,构建大气秀美的新丹东。  (三)空间布局。  以沿江沿海经济带为重点,加快开发建设临港产业园区(新区)、东港、前阳和大孤山四大经济区,成为丹东新的产业集聚区。  做大新城区,尽快形成中心城市功能。  做美老城区,全面提升城市品位。  适度北展,打造金山、五龙背、东汤旅游休闲度假区。  适当东扩,打造九连城、虎山、太平湾高端服务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发展壮大凤城、宽甸两大经济板块,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的重要区域。  (四)主要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到2015年,达到1800亿元,力争达到2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达到78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8%,达到275亿元,力争达到3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五年累计6200亿元,全口径力争达到10000亿元。  ――开放水平全面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37%,累计达到100亿美元。引进内资项目到位资金年均增长36%,累计达到5000亿元。到2015年,外贸出口总额达到46.5亿美元,年均增长20%。临港产业园区(新区)、东港、前阳和大孤山四大经济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39%和40%以上。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高,传统产业普遍升级,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51:42。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以上。  ――地区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城镇建设,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地区常住人口达到300万人,地区城镇化率达到70%。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明显加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率均达到省要求。森林覆盖率达到67.5%。  ――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地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80.9万人,积极推进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6%,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6%,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四、发展重点  (一)沿江沿海经济带建设。  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强度投入、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以率先发展、快速崛起为目标,以临港产业园区(新区)、东港、前阳、大孤山四大经济区和城市东部经济带建设为重点,逐步把沿江沿海一线打造成产业集聚带、城市旅游带、和谐生态带。到2015年,四大经济区建成区面积150平方公里,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00亿元,年均增长3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亿元,年均增长38%。  ――临港产业园区(新区)。按照建设丹东市未来行政、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的功能定位,发挥沿江临海优势,依托丹东港,以临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把临港产业园区(新区)建设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产业发达、环境优美、人文荟萃、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宜居新城。积极发展临港工业,扩大钢铁、大豆加工产业生产规模,积极推进船舶修造基地建设。以黄海汽车为依托,以整车为主攻方向,以新能源汽车、发动机为重点,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把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环保产业园打造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国门湾中央商务区、国际会展中心、口岸物流园区、软件产业园和视光产业园。打造沿江旅游观光休闲带,形成以金融、物流、软件、旅游、会展和房地产等产业为重点的全市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聚集区。  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年均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200亿元,年均增长3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亿元,年均增长36%。  ――东港经济区。充分发挥沿海临港优势,以再生资源加工、风电设备制造和食品加工等产业为重点,建设形成全市重要的产业集聚区。积极利用国家支持政策,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打造东北最大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以风电整机为主攻方向,以大型环锻件为支撑,积极发展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形成全国重要的风电设备生产基地。充分发挥海洋渔业的优势,大力发展以海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食品工业。加大东港老城区建设改造力度,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加快建设滨海西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万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40亿元,年均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000亿元,年均增长3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亿元,年均增长35%。  ――前阳经济区。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发挥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和物流业为发展重点,以强化城市建设为支撑,建设形成丹东东港同城化的中心连接带。纺织服装业要以服装为龙头,以品牌代工为支撑,积极引进服装转移企业,形成面料生产、服装加工和贸易一体化的纺织产业体系,打造东北较具规模的纺织服装基地。大力发展食品工业,重点扩大乳业、稻米加工、海产品加工和宠物食品等生产规模。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打造造纸烘缸、物流设备等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物流业,加快建设物流园区和国际小商品城,打造东北东部物流基地。积极利用哈工大的人才、技术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哈工大产业园。  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5万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0亿元,年均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累计400亿元,年均增长4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亿元,年均增长48%。  ――大孤山经济区。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以打造北黄海重要的重化工基地、现代化港口、滨海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建设成为北黄海新兴的经济区,连接大连的重要战略节点。以大孤山镇为依托,大洋河东岸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西岸建设休闲商务区。全力推进海洋红港区建设,首期工程2个通用泊位和1个20万吨矿石码头在“十二五”中期形成吞吐能力。依托海洋红港区,加快启动大面积填海造地工程,形成120平方公里港口和产业区用地。加快发展钢铁、石化、造船等重化工产业,重点抓好百万吨特钢、化纤公司异地迁建等项目。积极培育铸造产业,形成以阀门为重点的铸造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以精品渔业为依托的食品工业。加快发展旅游业,改造提升大孤山、大鹿岛、獐岛等旅游设施水平,建设以“辽东第一古镇”为主打品牌,以海岛、温泉、寺庙文化为主要特点,集观光、度假、休闲、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东北著名旅游目的地。  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20万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50亿元,年均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累计450亿元,年均增长4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亿元,年均增长51%。  ――城市东部经济带。重点发展区域30平方公里。依托沿江优势,加快九连城、虎山、太平湾等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公共设施一体化。坚持开发保护和利用并重的原则,以九连城整体开发建设为牵动,以高档居住、高端产业、观光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建设以软件外包、动漫制作、体育休闲、教育培训、科研开发等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加快东北亚商贸城建设,加大连锁超市、文化观光旅游、康体健身、休闲娱乐业的招商力度,打造城市东部新商圈。  (二)工业经济。  坚持新型工业化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工业经济总量扩张和结构优化为目标,实施工业企业提升、项目、产业集群、海外并购及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等“五项工程”,全力打造汽车零部件、钢铁等材料、电子信息及农产品加工四个支柱产业,扶持壮大仪器仪表、专用设备制造及纺织服装三个优势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及新能源三个新兴产业。  1.全力打造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钢铁等材料、电子信息及农产品加工四个支柱产业。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整车重点发展黄海汽车品牌。继续保持公交客车优势,加快发展快速公交及旅游客车等高端产品,大力开发以电动客车为主的新能源客车,积极增加SUV、皮卡车、专用车及重卡车产量及品种。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车桥、锻钢曲轴、增压器等优势产品,围绕沈阳、大连等地整车开发生产配套零部件,引进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项目。  ――钢铁等材料工业。重点发展高品质特钢、精品不锈钢板及高强度冷轧板等高端钢材品种,力争首钢集团含硼特钢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本钢集团不锈钢冷轧二期及高强钢冷轧等项目,加快引进特种钢项目。积极引进石化深加工项目。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硼镁化工新材料,加快凤城硼铁综合利用及硼化工基地、宽甸硼深加工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钛合金、硅新材料等产品。  ――电子信息。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分立元器件、汽车电子及软件开发等。加快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以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等产品,形成全国重要的电子制造基地。依托美国哈曼国际工业集团制造基地,建设高端汽车仪表及专业音响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与自动化管理系统。加快发展软件产业,积极打造东北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  ――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粮食、水产品、果蔬及肉食等精深加工。积极推进帕斯特谷物大豆加工二期、力确美农产品加工等项目。提高优质稻米等优势产品深加工水平。重点发展优质水产品、小浆果、食用菌及中药材等产品的深加工,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肉禽加工骨干龙头企业,形成饲养、屠宰及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2.扶持壮大仪器仪表、专用设备制造及纺织服装三个优势产业。  ――仪器仪表。重点发展流量表、智能仪表、医疗设备及器械、分析检测仪器、自动化控制系统及设备、光学仪器等,建立国家级检测中心。流量表、智能仪表重点发展智能电磁流量计、热式(气体)质量流量仪表等产品。医疗设备及器械重点发展钼靶X射线乳腺机、医用超声波诊断机、等离子体灭菌器等产品。分析检测仪器重点发展X射线检测及探伤机、工业在线检测气相色谱仪等产品。自动化控制系统及设备重点发展可编程控制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光学仪器主要发展数字化影像测量仪、激光测厚仪器、X射线衍射仪器。以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为依托,力争引进200-300家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仪器仪表企业,形成国内重要的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地。  ――专用设备制造。重点发展电气、石化、造纸、包装及风电等专用设备。建设集科研、检测、制造于一体的国家级智能电网产业基地。不断提升造纸、包装及风电成套设备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快环保磁力泵、输油泵、胶囊生产线及小型数控机床等专用精密装备发展,打造辽宁精密装备生产基地。  ――纺织服装业。重点发展粘胶纤维、无水印染、新型柞蚕丝面料、品牌服装代工等。完成丹东化纤的异地迁建,建设化纤造纸一体化工业园区。围绕阿迪达斯、保罗等名牌服装的代工,引进原辅料配套企业,力争将前阳纺织服装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品牌服装生产基地。组建无水印染产业联盟,形成无水印染技术研发、设备、印染、面料等完整的产业链,打造中国无水印染研发及生产示范基地。  3.培育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及新能源三个新兴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节能环保类机械、电子设备等。抓好东港再生资源加工产业园、环保产业园等的建设,形成区域性大型资源回收利用基地、节能环保类机械、电子设备等生产基地。提高硼泥综合利用水平。  ――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品、生物技术育种及海洋产业。发展以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的生物制品,开发新型药用包装材料。以改良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转基因技术育种为重点,形成初具规模的生物技术育种产业。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以核电、潮汐发电和生物质能源等为主的新能源,开发醇基燃料和蓄能超级电容等产品。积极推进核电、生物质等新能源重点项目建设。  (三)县域经济。  以县域经济建设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到2013年,实现全市县域经济第二个倍增计划,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比2010年翻一番,“十二五”后二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到2015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东港力争进入全国百强县前五十强,凤城进入全国百强,宽甸力争进入全省十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依托资源优势建设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即优质稻米、海淡水精品养殖、干鲜果品、畜牧养殖和特色林下产品基地。大力推进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发展,积极发展创意农业,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抓好“菜篮子”工程,增加政府投入,稳定现有蔬菜面积,开发新的蔬菜基地,增加产量,提高品质,保证安全,保障全市蔬菜供应。到201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70亿元,年均增长10%。种植业基本实现无公害化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率达到80%以上,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率达到30%。三个县(市)区各形成一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特色农业产业。  ――大力推进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充分发挥各地资源、区位、产业等优势,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吸引产业集聚,培育形成装备制造、矿产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各县(市)至少形成一个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重点打造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竞争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优质稻米、草莓、树莓、蓝莓、板栗、柞蚕、杂色蛤、林蛙、柱参、短梗五加、辽五味、中华蜂、池沼公鱼、河蟹等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为重点,着力打造丹东特色农产品品牌。到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00户,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8%。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0户,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0户。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0户。农产品出口创汇10亿美元。  ――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农村能源、乡村公路、农村邮政、环境整治、中小河流治理、农村信息等公用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国家边境重点地区开发开放和“兴边富民行动”、“一事一议”奖补等扶持政策,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条件,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贫困村脱贫。  (四)城区经济。  充分发挥城区人口密集和生产要素集中的优势,以都市型工业和服务业集聚区为发展重点,全面提升城区经济实力,努力实现城区经济在全省的位次前移,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推动都市型工业快速发展。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升级步伐,促进城市中心区和居民集中区内的工业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聚,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为城区服务业发展和居民改善居住条件腾出空间。以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辽宁(丹东)环保产业园区、电气设备、金山、汤池、五龙等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以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和软件为主的信息产业,以仪器仪表和电气设备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技术与产品的开发研制,无水印染技术及产品开发,净化新材料等,逐步形成一批有特色的都市型工业产业集群。  ――打造服务业集聚区。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加快新城区国门湾国际商贸中心建设。老城区要引进大型商业机构及新型商业业态,改善购物环境,提升商业中心的辐射能力。发展特色商贸街、食品街,繁荣城区经济。打造丹东地方特色风味美食一条街,汽车贸易一条街,家居及装饰材料一条街,机电、水暖件一条街,调味品、酒类、饮料、小食品批发一条街等特色街路。打造一批规模较大、集聚度高、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依托新城区及新建中朝鸭绿江大桥,建设口岸物流园区,打造现代物流集聚区。依托五龙背和东汤等温泉的深度开发,打造温泉旅游集聚区。依托马市岛、虎山等的开发,大力发展动漫、演艺等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依托新区科技城,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打造科技服务集聚区。巩固老城区锦山大街已形成的金融中心功能,新城区加大引进域外金融机构力度,打造现代金融集聚区。  ――增强城区发展活力。通过城市区划调整,拉大城市发展空间,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进一步下放城市经营管理权限,减少管理层级,降低行政成本,创新管理体制,赋予城区更大的管理自主权,充分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建立严格的责任机制,实现权利和义务对等,权限和责任相一致,确保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有序下放、顺畅运行、高效推进,增强城区发展活力,加快实现全域城市化。  (五)服务业。  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支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展新兴服务消费,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使现代服务业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  ――旅游业。以建设鸭绿江精品旅游带为核心,以建设赴朝旅游集散地、鸭绿江温泉旅游集聚区和发展设施旅游、乡村旅游为重点,大力整合旅游资源,开辟新的旅游线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产品,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提升城市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将旅游业培育成新的主导产业。到2015年,国内旅游者年均增长20%;入境旅游者年均增长15%;旅游业综合收入670亿元,年均增长25%。抓好赴朝旅游项目建设,重点建设丹东国际游客服务中心、阿里郎旅游休闲乐园、朝鲜民俗风情文化园等项目,做好赴朝旅游与本地游的对接,加快建设赴朝旅游集聚区。推进“北国之春”温泉度假村、五龙背温泉之都、金海温泉旅游小镇等9个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形成温泉旅游集聚区。完善五龙山高尔夫球场的设施和服务功能,积极筹建海洋生物馆、大型多功能游乐场、滑雪场等旅游设施项目,推进设施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旅游乡镇和一批以发展旅游经济为主的专业村及服务规范的“农家乐”。加快建设虎山抗美援朝主题公园,利用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河口志愿军过江历史遗迹,挖掘抗美援朝人文景观,提升旅游档次和品位。抓好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虎山长城、断桥景区、河口景区、水丰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加快完成凤凰山、青山沟、大孤山、天桥沟、天华山、五龙山等景区综合改造工程,6处以上景区达到国家5A级标准。开辟赴朝游、红色旅游、边境游、湿地观鸟、温泉休闲游、乡村游、生态游、江海岛屿游等10条新的旅游线路。以水产品、土特产、轻纺产品、工艺品、手工制品等为重点,深度开发一批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加强同我省各市、东北东部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区域合作,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大力发展旅游餐饮业,新建五星级酒店8家以上。  ――物流业。加快发展物流业,逐步建设成为东北东部区域性物流中心和东北亚物流中心主要节点之一。以港口、公路、铁路和中朝鸭绿江大桥为依托,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开辟丹东―沈阳、丹东―通化、丹东―大连、丹东―朝鲜4条物流通道。建设粮食、农副产品、矿产品、煤炭、木材、钢材、散杂货等10处物流中心。完善工业品、农产品和消费品物流配送体系,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打造东北东部地区物流信息平台。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到2015年,培育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0家以上,超10亿元的企业5家。  ――商贸业。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新城区商贸设施,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商贸企业,逐步建设成为新型国际化商贸中心。加快东北亚商贸城、人民路和体育馆路商业设施建设,改造和完善七经街、新安街、宝山女人街大型商贸服务设施,形成特色商业街,提升老城区商贸中心功能。调整和改造县域商业服务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城区社区便民网点以及为农村生活和生产服务的商业网点。加快各类农副产品市场建设,完善运输、储存、加工、保鲜、检验等设施。到2015年,培育形成年营业额超5亿元的商贸龙头企业10家,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农贸市场10家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80亿元,年均增长23%。  ――会展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努力打造会展名城。继续办好“鸭绿江国际旅游节”、“辽宁台湾周”、“鸭绿江口湿地观鸟节”等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节庆活动。创办“鸭绿江区域合作论坛”、“中国特色农业发展论坛”,举办中朝(丹东)进出口商品展销会,形成国际商贸旅游会展区域性中心。  ――金融业。加快发展金融业,灵活运用金融工具,大力推进金融产品和管理制度创新,完善金融服务和金融监管体系,努力把丹东建设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银行业发展。建设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老城区金融街和新城区金融商贸区。合理设置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建成以大型金融机构为主体、股份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为补充遍布城乡的金融网络。丹东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加快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变,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吸引外资、外埠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中朝互设银行,并将国家对朝贸易结算中心设在我市。到2015年,全市金融机构数量在全省排名进入前列,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000亿元和18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和30%。加快培育资本市场。建立政府产业发展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扶持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培育后备上市企业,扶持优势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五年间培育后备上市企业100家,实现20家以上企业成功上市。加快保险业发展,增加险种,创新产品,拓展服务领域,提高保险密度。区域内保险机构达到30家以上,保费收入达到45亿元,年均增长20%。  ――信息业。加强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三网融合,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全面开通党政信息网,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信息共享,鼓励支持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强企业和行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培育信息服务主体和中介机构,完善信息服务市场体系。积极培育软件服务及动漫产业,建成丹东国际信息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养老托幼、食品配送、废旧物品回收等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工程咨询、软件开发、工程监理、法律、会计、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等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健全资源共享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科技研发、产品设计、软件开发等技术服务。  (六)对内对外开放。  紧紧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两大机遇,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全面提升全市开放水平,成为辽宁及东北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积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推动加工贸易向上下游延伸,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推进市场多元化。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纺织服装、机电产品、水产品加工等外贸出口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出口品牌,建设一批在世界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出口基地。加大服务贸易发展力度,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努力开拓金融、保险、电信、商业、物流等服务贸易领域。加快外贸加工载体建设,以中朝鸭绿江大桥建设及周边地区开发开放为契机,扩大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规划范围,积极争取设立互市贸易区、边境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中朝跨境经济合作区,打造全国对朝鲜半岛开放的“桥头堡”。积极开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相关项目申报工作。加强各类口岸建设。到2015年,全市外贸出口总值达到46.5亿美元,年均增长20%。加强与朝鲜优势产业的对接,在服装加工、软件外包等方面扩大与朝鲜的合作。全市对朝贸易出口总值达到15亿美元,年均增长20%。  ――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以直接利用外资为主,促进利用外资方式的多样化,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在继续大力吸引韩国、日本、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对我市扩大投资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欧盟、北美等发达经济体对我市的投资。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鼓励和引导外资投向汽车、电子信息、仪器仪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发展产业。开展同国际大公司、大集团的合资合作,引入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利用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增加新的利用外资渠道。支持和培育一批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全面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改进招商方式,加大产业集群招商、园区招商力度,由引资向选资转变。“十二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0亿美元,年均增长37%。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境外投资重大突破。鼓励企业以境外工程承包、装备和劳务输出等形式,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支持企业到国外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积极落实国家对俄合作规划项目,创造条件争取承担国家援外项目。利用我市海水养殖的技术优势,支持和引导企业到国外开展水产品养殖、加工和贸易。利用国家政策、地缘优势和特点,鼓励企业到周边国家建设钢铁、水泥、矿产开发和城建等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推进国际间高速公路和铁路大通道建设前期工作。加快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健全“走出去”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避险、金融、法律、咨询、代理等服务。  ――加快区域合作步伐。主动承接大连的产业转移,合作建设海洋红港区,共同推进北黄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抓住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有利契机,尽快融入沈阳经济区,接受东北中心城市的辐射,承接沈阳经济区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转移。大力推进丹东、通化、白山鸭绿江经济合作先行区建设,加强与东北东部各市(州)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商贸、物流、人才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内产业、科技、文化、教育、环保、新闻媒体等信息网,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坚持以支援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的原则,加强与新疆农九师的经贸合作。结合农九师的特点,创新对口支援方式,统筹项目安排、资金筹措、人员组织和干部配备,把支援的重点放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各项民生工程上,扩大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七)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推进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成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1.交通。继续加快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辐射国内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形成东北东部区域性交通中心。“十二五”期间,新建及大中修公路里程1800公里、铁路里程370公里,港口吞吐量达到1.5亿吨,年均增长22%。  ――公路建设。丹东至通化和丹东至海城高速公路2011年通车,新建中朝鸭绿江大桥及口岸区2013年建成。做好宽甸至通远堡高速公路和宽甸至集安高等级公路前期工作。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抓好边海防公路建设。搞好各级公路运输场站建设,完成丹东中心客运站建设,开工建设丹东新区客运站,提升各县(市)客货运站场等级标准。建设大东港区和海洋红港区疏港高速公路。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适时增开或调整高速公路出口。  ――铁路建设。全面完成丹东至通化铁路、丹东至沈阳客运专线、丹东至大连快速铁路建设。丹东至通化铁路2011年通车,丹东至沈阳客专、丹东至大连快速铁路2013年通车。加快实施既有铁路升级改造,完成凤上铁路凤城至灌水段改造和凤城至金山湾段复线铁路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凤岫铁路。完成大东港区疏港铁路改扩建工程,建设海洋红港区疏港铁路。积极做好丹东至通化高铁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虎山至大孤山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丹东老城区至新区段开工建设。  ――港口建设。抓住东北东部铁路贯通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化泊位结构,完善港口功能,形成国内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现代化港口,成为东北东部地区新的出海通道。大东港区重点建设庙沟港池和大东沟挖入式港池。庙沟港池主要建设5万吨级粮食、客滚、通用等泊位和30万吨级修造船基地。大东沟建设完成3个港池,5万吨级汽车滚装泊位,10万-20万吨级煤炭、矿石、油品、化工、散杂货、集装箱等大型泊位,20万吨级出海航道工程。到2015年,大东港区泊位达到50个(不含舾装泊位)。积极推进海洋红港区开发建设,开工建设5万吨级通用、散杂泊位、20万吨级矿石泊位和20万吨级航道及防波堤工程。改扩建大台子港,大台子和太平湾口岸上升为国家一类口岸。开工建设鸭绿江航道疏浚工程。  ――机场建设。完成丹东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大丹东-北京、丹东-上海-深圳-三亚航班密度,积极开辟国内新航线。积极争取开辟机场口岸,开通至韩国、日本、香港等国际航线,积极推进丹东新机场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到2015年,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30万人次,年均增长25%。  2.水利。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及早筹划大洋河水资源开发利用,适时开工建设大孤山供水工程。加快推进鸭绿江综合整治、东港海防堤建设等工程,完成小Ⅱ型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大中小河流整治力度。加快实施东港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3.能源。以电力工业为重点,加大能源项目建设力度,提高电力支撑能力,打造丹东电力产业基地。电力装机容量新增400万千瓦。辽宁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2012年4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丹东金山热电厂项目一期工程2011年正式投产运行,适时启动二期工程。华能丹东电厂二期工程建成投产。积极做好宽甸灌水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加快建设长甸电站。积极开展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合理开发利用风能、潮汐、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等资源。加强电网建设,重点做好220千伏和66千伏变电站布点工作,做好智能电网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网架结构,提高供电能力及供电可靠性,着力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和升级工程。适时启动连接大连的天然气干线管道工程。  (八)城市(镇)建设与管理。  加大城市(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完善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1.高标准编制城市(镇)规划,完善规划体系。加快丹东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申报工作,编制新、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沿江沿海经济带发展总体要求,编制好各县(市)区和各经济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好沿江沿海及鸭绿江大道沿线地段建筑风格规划设计和丹东市地标建筑总体规划设计。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和中心镇总体规划。加快建设城市规划馆。  2.加快城市(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市功能。  ――继续推进丹东东港同城化进程。以新城区为纽带,以鸭绿江大道、黄海大道及201国道为轴线,按照丹东东港同城化发展要求,抓好各项公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引导老城区生产性企业向园区转移,逐步降低老城区建设密度。加快老城区供水、供气、供热管网改造,提高公用设施水平,提升老城区功能和品位。加快供水工程建设,推进包括老城区、新城区、东港城区在内的区域供水体系建设。继续加快推进城市道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花园东路改造等城市道路贯通工程,分期分批改造城市道路,加快实施城市出入口改造工程。加快城市内河整治工程。加强供热热源工程建设,改造老城区供热管网,逐步实施集中和计量供热,提高供热质量。加快实施燃气设施及管网改造,推进大沙河以东、五道河以西地区天然气项目,适时启动引入天然气管道工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防洪体系建设,加快界河综合整治,确保国土安全。到2015年,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以上,城市人均占有道路面积达到12平方米,城市综合气化率达到100%,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以上。  ――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市绿化投入,重点对城市面山进行改造。结合城区路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3万人以上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临港产业园区、孤山、金山、五龙背污水处理厂工程。加强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完成东港、凤城、宽甸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到2015年,城市人均占有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争取达到40%,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率有较大提高。  ――调整房地产开发布局和档次。加快开发建设新城区,改造提升老城区,大力开发县(市)和城市周边乡镇房地产。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行净地出让,统筹发展住宅地产、工业地产和商业地产。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知名开发商,规划建设一批标准高、超大型的居民社区,提升房地产业档次。塑造城市建筑风格,提升城市形象。  3.强化城市管理。加强城市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理顺市、区、街道三级管理格局。强化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加强专业执法、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坚持依法管理城市。加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整治力度。坚决取缔无照经营、违反规定随意设摊等行为。注重城市交通管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坚决整治侵占道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违规行为,形成行人和车辆各行其道的良好交通秩序。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公交出行率,确保城市道路安全畅通。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集中整治不文明行为,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真正为市民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九)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坚持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  ――节能减排。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监督管理体系。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有效保护水、土地、矿产、林业、湿地等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建设节约型资源支撑体系。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强化节约意识,大力提倡低碳生活方式,积极推广使用节能环保路灯工程。到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率达到省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率达到省要求。  ――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培育和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大力实施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形成企业内部循环产业链。以东港再生资源产业园为重点,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提高进入产业园区项目的环保标准。以城市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目标,构建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工业废物交换、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建设循环经济型城市。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以上,其中,粉煤灰65%,煤矸石80%以上。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率达到6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率达到省要求。  ――生态建设。构建与城市发展体系相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实现城乡生态良性循环,保障、促进和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争取进入全国生态市行列。以建设生态城市和森林城市为目标,科学合理有效保护江河、水库、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强化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加大矿山环境的恢复与治理。到2015年,全市森林蓄积量达到50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7.5%以上,生态市建设综合指标达到60%以上,生态县综合指标达到80%以上。  ――环境保护。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推行工业水污染全面达标工程,推进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和利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加强对工业、服务业、交通等行业噪声的监督管理。加强工业废物治理和综合利用,完善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加大燃煤、粉尘及汽车尾气污染的治理力度。提高城镇集中供热率。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加强农业白色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小城镇污染源。  (十)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1.繁荣各项社会事业。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提升实验室、图书馆、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教育设施水平。全面启动基础教育强县(区)创建工程。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学质量。实施学生健康成长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设丹东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5所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20个省级以上示范专业,力争使丹东技师学院升格为高职院校,积极推进丹东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稳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能力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支持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文化惠民力度,提升社区和镇村文化设施水平,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建设,完成丹东大剧院、丹东市图书馆新馆工程,争取开工建设丹东市民俗博物馆和丹东民族艺术中心。实现乡(镇)有文化站、村(社区)有文化室的目标。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目标。加强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推进文博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演艺事业,建设沿江沿海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区。  ――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完成市县两级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建设,承办好第十二届省运会。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加强城乡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统筹能力和保障水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工作和爱国卫生运动。增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努力控制各种重大传染疾病。加快推进新区综合医院建设,完成市中心医院改扩建、市第一医院二期扩建和市第三医院改扩建工程。完成县级中医院改扩建工程。所有村卫生室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城乡医疗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解决“看病贵”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改善出生人口素质。做好户籍改革形势下的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左右。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快妇女儿童活动场所建设,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残疾人事业,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加强社会管理。建立和完善社会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和火灾控制体系,加大消防设施投入,消防建设达到国家标准。推进农村防震减灾事业,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加强气象、人防等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继续加大公检法司安、民族宗教、保密、档案等社会事业建设力度。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加强信访工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支持军队、武警、边防建设,进一步建强民兵应急力量和预备役部队,搞好双拥工作,巩固扩大双拥工作成果。全面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有效地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实现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和幸福指数。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和公共服务性工作岗位。确保城市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稳定就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增加就业的主渠道作用。改善创业环境,鼓励和扶持自主创业、全民创业。加快形成企业与员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五年累计实现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创新力度,探索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保险参保政策。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低保边缘户救助制度,建立低保标准与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水平相适应的正常增长机制,全面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实现城乡救助体系全覆盖。推进慈善事业发展。  ――抓好各项民生工程。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力度,努力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社区“一站四室”面积达到400平方米以上,彻底解决社区办公用房问题。推动邮政普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住宅信报箱设置率,落实乡镇空白邮政服务网点补建工作。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制,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530元,年均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520元,年均增长16%。  五、保障措施  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现有的产业优惠政策进行整合,支持各产业协调稳定持续发展,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一)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1.优化教育结构,为经济发展提供多层次人才。以辽东学院为重点,加快高等教育发展,鼓励国内外高等院校来丹办学。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调整专业结构,培育适应我市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我市培育产业集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积极鼓励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2.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开设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针对我市的产业发展需要,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各类拔尖领军人才。加快培养各行业各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等工程。积极吸引领导人才、企业管理人才、金融人才、文化艺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加大公开招聘高素质领导干部的比例。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调整规范各类人才奖项设置,建立政府荣誉制度,按照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授予政府功勋奖章并给予重奖。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人尽其才和宜于创新发展的社会氛围。  3.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科学合理制定新兴产业规划,加快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和鼓励国有、民营、股份制等各类企业投资发展新兴产业。依托重点企业,与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积极支持新兴产业孵化器建设,为高新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逐年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  4.加快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探索建立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科技研发风险担保和风险投资的有效机制,设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金,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贷款贴息、贷款担保和风险投资。推进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的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产品和企业,积极推进一批重大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奠定基础,鼓励企业兼并收购国外科技型企业和研发团队。加强农业科技工作,构建农业科技平台,加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建立农业高科技产业示范园,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二)加强土地开发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切实保护耕地。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落实保护责任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0.53万公顷。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搭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平台,拓展城镇、工矿和村庄发展空间,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  2.加强土地管理。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严格用地审批,确保土地依法征用。  3.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整完善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省级开发区土地投资强度一般不低于3000万元/公顷,其他工业园区土地投资强度一般不低于2300万元/公顷。工业项目的建筑容积率一般不低于0.8,建筑密度一般不低于35%。  (三)改善投资融资环境,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1.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增强信贷资金供给能力。大力培育引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推进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开展动产、知识产权、股权、保函等新型质押贷款方式,发展保理、供应链等创新型金融产品,制定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准入标准和审批流程,充分挖掘利用企业抵押资源,提高贷款抵押率。银政企共同努力,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完善企业自身条件,提高贷款审批成功率,确保贷款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2.大力发展各类担保业,构建银企对接桥梁。扩大农村有效担保范围,发展多种形式担保产品,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担保产品。建立包括政策性担保、多元化投资的商业担保以及再担保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引导本地民营资本和域外企业在我市设立担保机构,引入外地大型担保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市、县(市)区地方财政出资建立再担保和信贷风险补偿等保障基金,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促进担保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担保费率适当下降,减轻企业负担。  3.利用资本市场,增强直接融资能力。多渠道、多形式培植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加快企业境内外上市步伐。促进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实现直接融资。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集中财力建立我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吸纳本地民间资本参与,吸引海内外战略投资者加盟,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企业,有效支持重点产业快速发展。鼓励保险、证券等行业在我市开展直接投资业务。  4.加强法制建设,有效维护金融债权。各级政府与金融机构共同努力,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和不良贷款清理,创造安全的金融环境。行政和执法部门密切配合,严厉打击各种恶意逃废债行为。加大金融债权案件的审理、宣判和执行力度,切实维护各类债权人合法权益。  5.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继续推进投资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积极推进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公益项目市场化。所有园区开发建设都要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实现筹资融资、开发建设、收益偿还自行平衡。  6.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严格落实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依托地区优势,创新招商方式,围绕主导产业和重大项目,集中人力财力,组织开展产业招商、专题招商、园区招商,瞄准国际一流水平,引进旗舰型企业,加速我市产业集聚,带动地区产业优化升级。  (四)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1.提高经济发展对财政贡献率。以流转税为重点,培植壮大税源,稳固税基,形成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内在机制。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纳税超千万元企业达百户以上,形成一批纳税超亿元企业。  2.加强税收征管。强化税源管理,加强税基核算,全面掌握各类经济主体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规范征收行为,完善征管制度,创新征管方式,增强依法治税透明度,提高财政收入征管水平。  3.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压缩一般性财政开支,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加大公共服务支出,着力支持困难群体就业、基本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支持医药卫生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支持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开发式扶贫。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科学性,探索编制与地区发展规划相匹配的财政支出中长期预算。围绕经济发展重点,建立主导产业、科技创新等发展基金,增强财政资金支持经济发展的效力。  4.改革完善财政评价监督体制。深化部门预算,建立覆盖政府所有收支完整统一的公共预算,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规范政府债务工作,加强政府债务监管,防范财政风险。建立政府重大支出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听证制度,强化财政预算和执行公开透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五)提升城镇承载能力,推进城镇化发展。  1.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地区城镇化水平。按照各乡镇的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统一规划,腾出发展空间。加强小城镇的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环保、环卫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增强中心镇集聚带动能力和吸纳人口能力,加速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重点推进通远堡、灌水、五龙背、九连城、北井子等重点小城镇和新市镇建设。到2015年,地区城镇化率提高到70%。  2.加强城镇化管理,引导农村人口有序流动。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有步骤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外来人口逐步在城市落户定居。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进“一元化”户籍管理。促进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对失地农民,要转化为城镇居民,政府负责提供就业援助、技能培训、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  3.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市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增加社会投入比重。统筹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  (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1.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和深化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妥善解决职工安置、职工债务偿还等历史遗留问题。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打造国有资本经营平台、投融资平台和产权交易平台。全面完成公用事业单位公司股份制改革。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个体、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优质服务。规范运作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  2.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宅基地退出和补偿制度等配套改革,推进林木采伐与林地经营管理制度、林业经营方式和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探索建立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管理体制。  3.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和巩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覆盖城乡、综合配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融资渠道社会化、项目管理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4.推进“信用丹东”建设。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体系,构筑信用信息基础平台和服务平台,实现信用信息全社会共享。广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信用乡村、信用社区建设,奠定“信用丹东”建设社会基础。培育信用市场,倡导信用交易,发展使用信用产品,规范发展信用中介机构,政府引导带动企业在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资质认定、年审年检等领域使用信用报告。建立健全重点行业、重点人群信用档案,建立完善全社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  (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坚持依法行政,建设阳光政府。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权力运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2.加强软环境建设,建设效能政府。规范和优化行政审批工作流程,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超时默许制等制度。合理划分职责,理顺部门分工,加强协调配合,着力解决职能交叉、推诿扯皮等问题。  3.为百姓办实事,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健全覆盖全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继续深化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优化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管能力。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进非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4.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建设廉洁政府。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各项制度,增强制度的约束力。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责任机制建设,完善责任体系,加强责任考核,严格责任追究。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加大防治力度,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自律和法律意识。  5.推进政府执行力建设,建设信用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提高政府执行力,强化行政问责,对失职、渎职,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加强行政问责制,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确保政令畅通,提高政府公信力。  (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1.强化组织领导。按照本规划的总体安排,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按照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抓紧推进相关项目的组织实施,做好区域内相关规划的修编和调整。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指导协调,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统筹研究,及时提出对策建议。  2.加强监督评估。市发改委要加大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向市政府报告规划实施情况。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3.抓好规划落实。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全市“十二五”总体规划,做好县(市)区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实施,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切实加强各类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的平衡衔接,确保各级各类规划确定的调控目标、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方面协调一致,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实施成效,确保“十二五”规划任务顺利完成。
【 信息来源:
丹东市人民政府
【 时&&间:
【 相关信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