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保险怎么样作为分数风险的一种制度你是怎么样认识的

专家解读:保险是一种科学的制度安排(组图)
来源:中国网
  编者按:在上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胡适谈起保险时曾说过:保险的意义,只是今日作明日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幼小时作儿女长大时的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豁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算是现代人。  七八十年前的胡适,对保险竟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并把它作为“现代人”的一个指标。在21世纪的今天,很多人对保险还有很深的误解,甚至认为保险是骗人的。究竟该如何正确认识保险、正确理解保险产品以及保险制度,我们特邀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谢家智、重庆大学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黄英君教授、重庆工商大学樊国昌教授,对保险的意义、作用及发展趋势作详细解读。  有人诋毁保险 是因为对它认识不够  ――访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谢家智  记者:保险对于个人和家庭生活,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和作用?  谢家智:保险是什么?打个比方,保险就是每天为自己攒一粒芝麻,随时准备换一个西瓜;即使没换来西瓜,却发现已经攒了一堆芝麻。  从本质上说,保险是一种科学的制度安排,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移风险:买保险就是把自己的风险转移出去,而接受风险的机构就是保险公司。  2.均摊损失:转移风险并非灾害事故真正离开了投保人,而是保险人借助众人的财力,给遭灾受损的投保人补偿经济损失。  3.实施补偿:实施补偿要以双方当事人签订的合同为依据,其补偿的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投保人因灾害事故所遭受的财产损失;二、投保人因灾害事故使自己身体遭受的伤亡或保险期满应结付的保险金;三、投保人因灾害事故依法对他人应付的经济赔偿;四、投保人因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所蒙受的经济损失;五、灾害事故发生后,投保人因施救保险标的所发生的费用。  4.抵押贷款和投资收益:如果您急需资金,又一时筹措不到,可将保单抵押在保险公司,从保险公司取得相应数额的贷款。  同时,一些人寿保险产品不仅有保险功能,而且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记者: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人对保险不理解,甚至诋毁保险,你认为原因在哪里?  谢家智:银行、证券和保险是现代金融行业的三驾马车。我个人认为,老百姓在对银行、证券的理解以及参与是领先于保险的。目前,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与中国的经济地位有差距,与世界上发达国家保险业的发展水平更有差距。在三个现代金融行业里,保险业差距是最大的。这就导致人们对保险产生了较深的误解,原因如下:  首先,心理因素。普通老百姓大多具有迷信心理、侥幸心理和依赖心理,制约了现代保险意识的形成。很多中国人认为风险发生的概率太低,每年花几百元钱购买意外险太不划算,即使有意外发生也不一定轮到自己,买保险多半是浪费。  第二,缺乏保险文化的传播,缺乏对保险的科学理解。保险产品是“舶来品”,大量引进西方保险机构与保险产品,学习借鉴西方现代保险经营与管理,但是忽略了中国特色的保险文化建设与传播。保险产品离我们很近,但保险思想和文化离我们又很远。投保人对保险的冷漠,甚至与保险人的冲突,很多源自对保险的理解。一些投保人甚至认为购买保险后没有发生损失而未得到赔偿,是保险公司对自己的剥削。保险本质上是一种风险管理契约,是投保人之间的一种风险互助行为。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保险业完全停顿,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保险业是从1992年开始的。我国保险起步晚,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够,产生误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保险的使用价值与银行、证券及一般的实物产品有很大差异。比如彩电的使用价值,连小孩子都知道,有了彩电可以看节目,这种使用价值很直接,购买欲望很容易产生。而保险的使用价值最难让人感觉或者愿意承认,因为当你觉得保险有多么合算的时候,往往意味着跟灾难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大家不愿意承认,或者不愿意享受到保险使用价值的一个根本原因。  第四,保险公司的一些不诚信行为影响。表现在理赔不诚信、销售误导、保险服务质量低等。一些保险从业人员在销售保险过程中为片面追求业绩,故意或恶意,使得投保人相信并购买保险产品误导消费者。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甚至认为保险是骗人的。但是,在世界上经济最发达、文明度很高的西方,保险制度已经存在几百年了。如果说保险是骗人的的东西,那么保险骗上百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因为骗人的东西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很快就暴露了。  而且,骗人的东西不可能获得世界上最有政治头脑的人物和最有经济头脑的人物的赞赏和青睐。比如,丘吉尔说要把“保险”两个字写到挨家挨户的门上。今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要求美国人必须购买医疗保险。李嘉诚曾经说:“别人都以为我很富裕,其实,我最大的财富是我为自己和家人买了足够的保险。”  银行保险合作 金融业发展主导趋向  ――访重庆工商大学樊国昌教授  记者:近年来,银行保险销售十分火爆,你对银行卖保险怎么看?  樊国昌:银行保险是由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依靠现有的销售渠道和已拥有的客户资源,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服务,其实质是由银行或保险公司采取的一种策略,其目的是以一种近乎一体化的方式进行合作,共同在金融市场上提供产品和服务。  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今天,提高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为客户利益着想,提高客户满意度,日益成为金融企业追求的根本目标;突破业务发展的局限,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成为金融业务的迫切需要,银行保险正是顺应这一要求的产物。  银行和保险同属金融行业,面对的客户群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具备相互融合、资源互补的基础。通过合作可有效拓展业务空间,摊薄经营成本,活化资源,为银行和保险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有利于金融资源整合。  与西方银保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银保市场才刚刚起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银保业务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银行保险具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樊国昌:总体来说,目前通过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分为趸交和期交两种。从产品本身看,银行保险具有保险期间适中、缴费期限灵活、意外保障高、固定返还高、分红稳健等特点,并具有诸多优势,如价格低,安全可靠,消费者易理解,购买方便,产品具有储蓄和投资功能,有利于与其他理财项目结合,促进消费者和居民科学理财。  记者:银行保险合作,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樊国昌:尽管中国银保市场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并成为推动寿险保费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但与更先进的银保市场相比,目前中国银保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仍有许多真空地带。在多元化、国际化、混业经营主导化推动下,中国银保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银保市场将向欧美成熟的银保市场靠拢;随着银行对保险公司股权投资监管的放开,银保合作将更加密切;银保产品创新、市场营销和分销整合步伐将加快;随着保监会、银监会联合发文(保监发[2011]10号文件)的出台,银保市场将向规范方向发展。  保险缴费有讲究 保险目的决定缴费方式  ――访重庆大学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保险学博士黄英君教授  记者:一个人在一生中必须要买哪几份保险?在一个家庭中,购买保险的优先顺序是什么?  黄英君:一般来说,一个人一生中要拥有7张保单:第1张是意外险保单;第2张大病医疗保单;第3张养老保险;第4张为财富提供保障的人寿保单;第5~6张子女的教育及意外保单;第7张避税保单。这样才能做到保险搭配合理,保障全面,可以保障家庭生活的安定。同时,也可以积累个人资金。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保险的避税功能,很多人还不知道,保单是不被冻结且不受债务人索债的。当企业破产时,股票、债券、存款等都会被冻结,唯有人寿保单不被冻结。另外,债权人也无权要求受益人以保险收益来偿还债务。这是人寿保险与其它投资大不相同的地方,也是在真正意义上确保被保险人或投保人的保险利益。  从理论上讲,家庭成员都应该购买保险。但条件限制时,应优先给家庭经济支柱购买保险保障。如家庭主要经济支柱发生了变故,则会对家庭财务带来巨大损失,整个家庭可能因此陷入困境。  记者:不同的保险,缴费方式非常有讲究,你是教精算的教授,能给市民购买保险支一下招吗?  黄英君:如客户投保目的是为了防范风险,以保障为目的,那么应该选择较长时间的缴费方式。因为保障类产品,意在用尽可能少的经济投入,转移可能发生的较大的经济损失。比如人寿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符合保险根本的保障目的。根据保险费率厘定的相关准则,缴费期越长,分摊在每一年中保险费用就越少。  有不少产品还向消费者提供豁免条款――当出现全残或某些约定的保险事故情况下,投保人可以免缴余下的保费,选择较长的缴费期就更能够规避风险。  如客户投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老有所养,购买的保险应更多倾向于储蓄性质,比如两全险、养老险等,那么,可以考虑选择缴费期较短的产品。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具有储蓄性质的保险产品,其中又有分红险和非分红险。当产品具有分红功能的时候,在较短的缴费期内完成缴费义务,意味着在合同初期,就能享有比较高的分红权益,而分红险一般都以复利计息。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缴费,就能在较远的未来,充分利用复利来累积财富。来源重庆商报)
(责任编辑:Newshoo)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高清影视剧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
数字之道:
搜狐论座:
慢画慢活:
搜狐侃事:
这样逛街图什么呢……
近期热点关注你对于保险的认识是什么?你认为保险到底是什么样的行业?
还是说它像信教一样信则有不信则无?
按投票排序
楼上大拿们解释的视角已经很丰富了,我基本赞同。碰巧最近写了点东西,就再多说两句,谈两个方面的认识(国内):1、保险销售模式的变迁目前非业内人士对于保险的直观认识多数还停留在个险营销模式上,至于目前代理人模式遇到例如诚信缺失,诈骗等种种问题,这篇有详细分析析:事实上,代理人模式并非保险销售的全部,下面回顾一下中国保险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销售模式。1、1992年之前,销售人员都属公司员工,主要业务也是对公业务,财险占主导,寿险比例很少,市场竞争主体保险公司也不多。中国保险业还处于产寿险混业经营时代,寿险产品的销售方式一直以“人保模式”为主,即多渠道、广代理,通过大力发展行业兼业代理和农村代办来拓展保险业务;2、1992年,友邦保险公司将寿险营销制度带进上海,寿险营销制度的引入,革新了保险经营的传统落后观念,改变了保险公司固守的传统展业模式,推动寿险业实现跨越式增长,进而改变了保险市场格局。我国务家保险公司在1996年后普遍采用寿险营销制度,人寿保险业务进入高速发展期。统计显示,1992年我国保费总收入和人身险保费收入分别为367.9亿元。141.9亿元,2004年分别为4318.1亿元。3228.25亿元,分别增长了11倍、22倍。但目前个险营销制度因为销售人员收入降低,行业口碑不佳等因素陷入了增员难的泥潭。3、2000年,中国的银行保险渠道开始出现,从此开始迅速成为重要的保险分销渠道,截至2004年底银行保险保费已占国内总保费的26%,2010年部分保险公司的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占比超过了50%,一举超过了个险销售模式,很多公司也借该渠道迅速提升了市场份额,寿险公司在银保渠道摇摇领先于财险,但2011年保监会关于取消银行驻点销售人员的规定使得全行业银行保险出现停滞。4、2006年,电销保险时代开启。合资寿险公司中美大都会率先在国内推出了电销保险,当年即实现保费收入约2000万元,后期各大国内保险公司纷纷跟进,寿险、财险群雄争路,车险电销异军突起,2011年中国平安电销车险增速超过80%,电销车险占公司车险收入的比重接近1/3。但目前电销保险因为扰民电话等问题频频被投诉,也被监管机构屡次惩罚,发展前景蒙上一片阴影。5、2001年,网销保险几乎比电销保险出现还早,单限于中国互联网设施和网民能力等情况,一直没有得到迅速发展,进入2008年之后,中国互联网有了质的发展,网民人数全球第一,移动互联网热闹非常,以泰康人寿、平安保险为代表的保险公司开始发力网销业务,前者主打寿险,后者主打车险,之后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寿、财险巨头也加入网销争夺战。无论是各家公司官网还是淘宝、网银等中介渠道,网销保险已经遍地开花。2011年某公司网销业务保费收入已超过10亿,中国人保寿险总裁李良温称:“受消费者消费习惯、市场环境等多方因素影响,电销的发展前景可能不如网销,因为电话销售是消费者的被动消费,而网络销售是消费者的主动消费。”不同阶段的保险销售模式是由当时的国情(客户、市场各方面因素的统称)决定的,随着老百姓保险意识的提升,学历水平的提高,主动了解保险的群体会慢慢增长,客户被动消费保险的模式会产生变化。以英国,美国为例:2008年,英国的电销、网销渠道的成长速度达到52%,电话、网络销售在整个保险业的占比已经达到了32%。与此同时,英国代理人渠道占比从1998年的54%降低到2008年的30%;2009年美国,010包括电销和网销在内的电子商务模式已经超过了总保费的20%,估计2010年达到了25%。发达国家的例子都摆在这里,目前的”痛“是暂时的,也是成长过程中绕不过去的。但销售模式的创新和变革,会逐渐使得保险”挨千刀的“”搞传销“的骂名慢慢被人遗忘,传统销售模式需要调整和适应,新兴销售模式需要努力和加油。2、关于保险(寿险)公司盈利模式的介绍(摘自资深分析师对中国人寿的分析,原文已删)人寿保险生意的会计模式是当人寿公司收到保单,名义上便圈出一个圈,作为负债准备金,圈圈的方式,便是累积88.7%。而后,每年预算,支出佣金和人工、运营费用约15%, 剩余85%便用于投资(根据2010年之前中国人寿年报数据测算),年年有投资收益入账,同时也有退保和赔付,赔付的比率数据,显示了和原先保单精算程度的差异,但由于大数定律,相对稳定。然后保单到期时,进行(延期的)红利支付,但在会计上,每年账面会先记账一笔红利支付,实际的现金被累积起来进行投资。最终累积的总资产,受股市、债市波动,会发生资产减值及公允价值损失或者冲回。这出入之间的差额,便是人寿保单的账面利润,整体上,这就是人寿公司生意的会计模式。 上面描述明晰的显示了人寿生意的会计模式,却没有显示人寿股份的赚钱能力,由于遵循国际会计准则,首年承保费用没有做摊销,因此会出现Surplus strain,造成每年实际盈利被推迟至日后实现。如何估算这一涵盖了产品定价设计过程中的死差益、费差益的具体承保利润?由于附加费率和佣金费用是属于保险公司需要保密的范围,因此一般不披露该数据,保单的具体详情也没有披露,导致外部分析师对实际利润的核算非常艰难。但无论如何,随着保单停售,并且最后承诺的保单到期时,盈利才会真正完全从准备金中释放出来。但是,由于现阶段人寿仍然处于高速增长期,每年收的保费和保单一年多过一年,释放出来的利润,很可能被同年高速增长的保单带来的新的“首年亏损”所掩盖。所以,预测某些保单在某一年份到期,以为会释放出很多利润出来,很可能是错的。除非因为该期资本金限制,需要停下来歇一歇,接少些保单,以获得释放利润,否则如果人寿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其所消耗掉的盈余,很可能会对冲掉这部分释放出来的利润,而显示给股东报表上的账面利润,则是这种对冲消耗的结果。 同时,由于最终的利润报表,是糅合了所有保单的利得和利失数据总和,因此,如果没有更多的保单信息和仔细的分拆,是无法从里面具体得知具体的每一项详细的真正利润是多少。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盈利被低估,加上每年分配红利的影响,造成账面上净资产累积的低估,从而有可能出现监管上的偿付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利润数据被低估,在提取盈余准备金之后,会带来相对于股价非常低股息率的分红。特别是,由于利润的延后,导致在开始积累保单的年份,逐年分红回报会非常低。这实际上意味着,投资者必须从非常长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即是必须将资金放入人寿公司,作为股本非常多年之后,才能通过账面资产净值和净利润慢慢累积而得到回报,(从税收角度,这样一种模式,实际上是将本来应该纳税的当期利润,递延到日后实现,从而降低股东税负增大了股东权益,不过税收问题不在这一节探讨。)简单的说,这对于那些抱着“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急功近利投资者来说,是不合适的。 从2010年年报出来后的情况看,投资者一看到人寿股份削减分红派息,便将股价砸了下来,只能说明投资者实际上并不懂得这一会计准则原理,不懂生意,也无法为之估价,只能依赖于分红派息数据,作为投资时,和其他股票比较的依据,因此一旦分红削减,便快速离场。 从另一方面看,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盈余损耗问题也会导致开拓新单能力不足。在90年代末出现高息固定回报的“利差损”问题后,保监会一成立,其监管的核心便在于偿付能力,并且将其作为一项刚性指标。当偿付能力不足时,会面临追加资本金、停止新业务、限制分支机构、限制高管人员薪酬,甚至由其他保险公司接管等措施。而偿付能力指标,则来源于认可资产和认可负债的数据。 从长远上说,当人寿股份一直处于高增长时,对于“盈余损耗”问题的处理方法,要么需要重新调整准备金比例,或者需要融资以增大实足资本,同时减少分红支出。要么加大再保险业务,将该部分保单转嫁出去,从而不需要积累如此多的准备金。有时,就干脆就换个保单名称,以将盈利释放出来。又或者需要开发新产品,或者接更多的非保险责任的投连险,以减少认可负债。 如果这数者都不变的话,那么,对于寿险公司的经营上来说,便不能一下子承接非常多的超长期保单,反而要接一些短期险种,以提早在账面上实现盈利,才能保证进一步匀速发展。所以,市面上很多分析者,过度强调“期交”保单,特别是长期保单,认为只有期交保单才赚钱,越长期越赚钱,人寿接得少,是经营不好的表现。这都是误解。股东将资金交给管理层,由于这一会计原则引起的“盈余损耗”问题,管理层择机而动,根据偿付能力和资本-负债情况,决定长短期保单、趸交-期交保单的搭配,才能保持公司匀速增长,过于强调一面,而忽视公司经营的限制,并以此认为公司经营得不好,也是错的。 按照缪建民在《保险资产管理及其变革》中的看法,上述方法都属于消极、被动的方法,主动的方法,是加强资产管理,提高投资收益率,优化资产组合结构,增加认可资产。但这又意味着逼着公司的投资组合进行更多的追求高收益的短炒并将盈利变现,从而影响组合的稳定性。这真是个两难问题,具体而言,需要进一步观察公司管理层,如何基于这样一种模式下,保持一种匀速增长的平衡。 从这一角度,更可以看出,在港股和A股上市,使得公司能够有更多财力做更多生意,这正是年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因为作为金融行业之一的保险业,其核心关键仍然是资本金,财大气粗,才能做大生意,而投资者要考察的,是该部分本金,是否被良好使用,以战养战,而不是因为一融资,资金充沛了,便胡乱挥霍而消耗掉,丧失长期增长的本金。第二点只是摘录了一部分,或许读起来有些地方会觉得不清楚,因为两年前我读了全文觉得该部分十分精彩,所以就存了下来,在这里算是分享吧。或许和题主的问题有点偏,就当为了让更多非业内人士了解保险吧。
这两个问题好大,我想就不写一些理论逻辑的东西,我就举些例子吧(本人在寿险公司个人业务部门): 1)日某公司个人业务系统预收最大保单,保费是396万,20年交(也就是合计保费近8000万)。 保险行业的一些数据可以在这里看 2)微博刚搜索出来的一条信息:“火箭熊胖胖:哈哈,一个卖保险的被我气得挂电话了。。。” 项俊波在监管工作会议提出保险行业社会形象问题存在“三个不认同”。一是理赔难、销售误导、推销扰民等问题,导致消费者不认同;二是基层员工压力大、收入低,没有自信,导致从业人员不认同;三是行业总体停留在争抢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低层次竞争水平,为了揽业务不惜弄虚作假,导致社会不认同。(虽然是领导说的,我也不确定怎么做的调查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感觉性的还是有数据基础。) 3)对应上一条,2011年十大缺德行业,依次为:教育、煤炭采矿业(私营)、医疗、制药、食品、娱乐、房地产、股票投资业、保健品行业、烟草行业!(统计出来的,没有保险行业,房地产和股票投资榜上有名。其实我也想知道如果一直排下去,保险行业排到多少位,位列保险行业之前的都有哪些。) 4)免费午餐的发起人邓飞正在积极地希望促成给每一个乡村孩子买上一份大病医疗保险,并获得许多人的响应。 5)也有这样的认识——周立波讲保险:保险,签单前我们是爷叔,签单后理赔的时候保险公司成爷叔了。保险玩的是一个概率,对平民百姓有用,对有钱人来说没意义。我一个朋友几千万身家,花了一百万买医疗保险,生了场白血病,花了78万治好了。他说我去买保险做什么呀,还不如把那一百万留在那里呢。 6)再看看这个明星保险排行榜 7)民国时期保险行业就已经蓬勃发展了,看看当时的名人的观点 我个人觉得,无须口号式的呐喊什么保险是必需的,只需要心平气和的中性的来看待这样一个工具,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工具,怎样使用对自己的帮助更大,跟一个锤子、一个灭火器、一本字典、一个手机等等一样,那么对个人而言保险行业跟其他行业就没什么太大区别,没有人会讨论一个行业好坏来选择自己用的工具,(如果想要从事这样行业另作他论),我们只会讨论手机喜欢哪个品牌,需要具备哪些功能等等。当然,现如今社会大众对于保险的功能的了解不如实物类工具那般便捷,这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我们这样的从业人员的诚实努力的工作,我觉得进步是必然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证明,这个工具还是很有用的。
路人甲,切菜不小心伤了手,这需要意外医疗险;路人甲,走路不小心发生车祸,终身残疾,这需要意外险;路人甲,感冒导致肺炎,住院一礼拜,这需要住院医疗险;路人甲,不小心得了癌症,这需要重大疾病保险;路人甲,英年早逝或者老朽而死,给老母亲和妻子儿女留下一笔身价,这需要寿险。够了,以上就是保险的内容,不要再用蹩脚的比喻去形容保险,什么盘子不盘子的,盘子摔碎了要赔那是财产保险!保险行业是天堂和地狱之间的一个行业,从业人员也是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跟现在的社会没什么两样,耶酥说你们谁没有罪就可以拿石头打那可怜的女人了,所以扔石头之前大家都想一想。
好吧,决定选择匿名好好说下。
作为一名中国平安的试用业务员,谈下近一个月的经历对自己的影响。
个人目前觉得保险的功用在于三点:保障、豁免、避税。
“保险和银行储蓄有什么区别,保险和投资理财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保险才叫做保险。”这一直是我入行之后反思的问题,于是我给自己找到了第一个答案:保障。
我得承认,我被保险的那个一家之主图深深地打动了,因为身为一个男人,有一个叫做责任的东西,重重压在你的肩头,无论你年纪大还是小,无论你健康还是疾病,甚至无论你生或死,这个责任都无法摆脱。
如何让家人可以更好的生活下去?大概只有保险了,保险的理念是用年收入的5-10%(公司有些资料是15-20%,个人感觉偏多)去保障年收入的5-10倍。(浇下冷水,其实这个目前在国内很难实现...大多国内公司的保险产品,保费和保额的比例都大于1:100)
我不怕死,我只是怕我死后,没有人像我一样爱你。豁免,曾经想找个产品推销给自己,具体的保单情况是预计交费到70岁,然后添加豁免,咳咳,好吧,我这是果断想让自己早点挂的节奏啊...避税是给富人们提供的,和我这种苦逼没多大关系。
好话说完了。下面是不那么好听的话语了。
在销售产品相似度非常高的现在,保险公司仍然寄托于保险销售人员去依靠亲戚、朋友等关系,去做广种薄收的生计。
只是依靠不断地拉业务员进保险这个行业,然后先影响他的亲戚朋友,继而让他靠个人的人脉去推销(真的不是销售),至于推销的是什么,在保险公司很多人的眼中,大概并不太重要。他们的口号是,“他如果想买你的产品,看重的是你这个人。”并据此让此话语无限放大,把产品弱化成为一个符号,无限向传销靠拢。
接下来做的就是包装公司,包装自己,包装产品,即使包装出来的东西被无限扭曲,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样子。
据平安的人说,中国平安的培训系统是国内保险行当里面最系统化、权威化的。在偶进去之后,就参加了代理人班、岗前班、职前班以及部门的衔接训练。代理人班是考证用的,略过不表,之后的岗前班,是描绘所谓发家致富,一夜暴富的宏伟蓝图的,不表。职前班,主要讲了两个产品:鑫盛和智胜人生,也就是常青树和万能。常青树简单,万能复杂。然而无论这次的学习班,还是之后的衔接训练,到最后我去请教(号称最熟悉产品的)某主管,都是在用讲常青树的套路去讲解万能,于是乎,从我进入平安到我离开,都没有一个人能跟我讲清楚万能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实际上,我觉得每天点名的那么一两百号人,能讲清楚卖的是个什么东西的,不超过十分之一。大抵的套路就是去别人家,拉家常,七大姑八大姨的那么唠,然后吹嘘下前景多么多么好,回报多么多么的丰厚,对其中的风险什么的避而不谈,对于打印出来的预计收益,那肯定是按照收益最多的来说。然后忽悠忽悠就签单了事。
偶自认为是很用心去理解各种产品,没人讲解就自己研究。因为偶首先是把自己作为假定客户,先把整个东西全部了解一遍,看看是否有合适我自己的东西。
结果,负责培训我们的那位主管对我说,产品研究的再通透又能如何,可能挣到一分钱?不断催促我去背话术,去电销,去找亲戚朋友。
这个时候看看周围的人,大家都在忙着发展客户,好像很忙碌的样子。
so~如果你看到一个卖保险的(是的,他并不算保险从业人员,只能算是个江湖贩子,贩卖一种他自己都不能理解的“神器”)在赤果果满嘴跑火车各种不着调的时候,实在无需有任何稀奇。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培训,大家都是满脑子都在想着,如何把保险合同装在别人的口袋里,把别人口袋里面的钱装在自己兜里,噢,还有公司兜里。大街上看到一个人,就想着如何把这个人的钱装到我的兜里去,如果没法装,那么要求他转介绍其他需要购买保险的人,如果没法转介绍,那么拉他进保险公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看别人的眼神变得很简单,有没有所谓的“利用价值”,非常实际。现在想想,这些无休止的培训,每天的早会,其实都是一种洗脑,让人不停地琢磨怎么去把那个所谓的保险卖给别人,人的潜力确实蛮大,我后来发现,即使是我也会找俩朋友去询问是否需要保险,而且现在想起来,是有点走火入魔的状态,忍不住就想到了路西法效应,还好走的早啊...PS:某次培训之后的作业是个本子,要求填上你认识的一百个人,名字,关系,收入,家庭情况,等等,完全量化成分数,然后鼓励你针对高分人群重点投资...
而保险公司所谓的团队,偶所在的是一个XX区的XX组,组里一两百号人,算是省内都很大的势力了,里面鱼龙混杂,有boss亲手带出来的徒弟,一模一样都跟boss学习,有boss的亲戚,有原先的家庭主妇,共同点在于每个人上台都能给你来上那么一段让人热血澎湃的发家致富史,让人恨不得取而代之,呵呵。组里除了四五个后勤外,其他全部都是销售人员,当然,这些人都是以后勤啊,半勤啊,之类的名义招回来的。然后慢慢就往销售上赶(从这点 来说,boss还是蛮有管理方式的),销售人员多了,人渣其实也挺多。为了维持庞大的销售群体,要求每个销售人员都要发展新人,有很多人自己能力吧,不突出,保险是什么都讲不清楚。还好会絮叨,在农村亲戚里面扫一圈,但凡看到在家的家庭主妇,就去洗脑,有想法的就说要财政独立,要掌握自己命运,顾家的就说要补贴家用,呵呵。然后把人忽悠进保险公司,从此之后跟陌生人一样,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所谓的团队,恰似蚂蚁乱作一团,什么客户划分,什么产品定位,全凭业务员自我吹嘘,自我发挥。貌似boss也觉得这样不是个事,那段时间里面很是想多招纳几个大学生之类的进去。不过boss个人水平,怎么说呢,会说话,也坚持学习,算是个虚伪的无比真诚的人。奈何思维方式仍然固态老化,看的书也大多都是些成功学秘籍之类,整天吹嘘的也是社会地位如何,挣钱如何。顺带谈谈离职,偶在保险公司混了一个多月,后面的日子早会结束就跑掉回家去了,月底时候,要交单子自然是空空如也,带我们的某主管若有所思的看看我。过两天,一起培训的一个哥们也打算辞职,我就说反正也无聊,跟你一起去辞了算了。然后那哥们先去找的boss,然后boss出来,我跟上去刚要开后,boss边走边冷艳的说,你的事我知道了,甩门而出。呵呵。果然是所谓的人情冷暖啊。然后,在近乎半年之后,我才拿到当初的押金,而我们那一批一起进去的人,七八个人,走的都差不多了。高淘汰率,不知算是谁淘汰了谁。总结是,关于保险,我仍然觉得保险是个好东西,等到偶收入稳定,一定要入个那种30年,无收益,然后高额赔偿的关于意外死亡和重大疾病的保险(咳咳,算是我一个多月的学习成果)。保险行业:虽然这么评价有点太大,不过在我看来,保险公司似乎仍然觉得中国人太多了,依靠保险一直依赖的概率论来算,还有大多人没有买过保险,因此可以一直把如此散养的粗放式保险代理模式一直进行下去...究其原因,可能和完全照搬国外的保险销售模式,然后因地制宜地加入中国的一些人情啊,面子啊,之类的涉及隐私的东西,来诱惑人购买一个买家和卖家都不了解的,付费和“使用”时限都很长的东东。关于保险业的展望,那个时候貌似国家正在准备着手整顿保险业,当然,偶觉得这并不是一两年能够整顿了的事情。13年第三季度离开后和保险业就几无任何交集了。偶个人觉得,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的(这是个无用的废话),随着从业人员的规范化,监管力度的加大,保险业会逐步走向正规,保险业从业的利润水平会逐步下滑,当然这一切有赖于保监会的监管和保险公司自身的转型。我在这里胡说八道也不过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而已。PS:其余涉及返点之类,随便搜也能搜得到。PS2:平安如此,本地的其他保险公司貌似更加不堪,有些是直接从平安挖人过去,囧。所做描述仅针对本地,其余地方唔知。PS3:本人属于那种不谙世事的那种,平时全凭个人好恶,销售,偶是做不来的。大概就是这样了吧,填了个一年半前的坑,晚安。
感谢@雷磊邀请看到问题后,一直没回答,原因有2个:1.很忙。刚回京,很多事情要处理,不想随便答两字敷衍了事;2.开放式提问,好难回答啊!现实复杂,人心难懂。用短短几百文字不可能说清了。极端情况不在我回答之列。现在的人们对于保险的认识是什么?(仅对人身保险做回答。1.没做过财险 2.财险客户跟寿险客户在购买点上有很大的区别)我是06年开始做保险的,人们对保险的认识,我觉得分为下面几种情况:认可。这部分人群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稳定的收入与家庭/尤其是生了宝宝的。不是100%认可。但是听劝/朋友买了,所以也买了。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代理人讲透了,这些人会转变观念。完全不认可。有过不好的保险经历/喜欢高风险投资/固执/觉得自己绝对不会出意外或生病。(1和2的人还是占多数,一份保险都不买的人很少!)保险到底是什么样的行业?保险行业跟银行证券一样同属金融行业,保险跟银行证券一样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不是福利机构。银行有银监会证券有证监会保险有保监会(当然×监会常常不干人事,这事另谈。)保险公司的代理人大多就是普通人不是洪水猛兽。比如:跟我关系比较好的几个分别是清华计算机硕士/曾经的高中英语老师/注会/外企职员等。国内从92年开始,从国外引进了代理人制度。代理人跟保险公司签的是代理合同不是雇佣合同,所以代理人不拿工资没有底薪没有社保完全靠佣金收入,并且先交营业税再交个税。公司会对代理人进行考核,考核分三方面:1.业绩考核。比如我们公司现行的考核标准是3个月1500的FYC(first year commission),标准会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2.出勤。如果你想晋升,就需要有考勤,目前我们公司是12次/月。3.增员。如果你想晋升,就必须有增员。已是主管的,至少每半年有一个新增人力。是不是跑题了?公司有基本法,对于各个情况有具体的描述和标准,这里就不详述了。现在保险公司越开越多,在北京拥有牌照的应该超过60家了吧,跟雨后春笋一样。国外保险公司想要在中国经营,必须是找国内的非保险行业公司合资(各50%)。它像信教一样信则有不信则无?去医院问问,如果还来得及,他们买不买?
保险在国际上属于已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金融行业。即使在中国,早在清末也已引入该项制度。不过1949年后,由于中国逐步进入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无须为亏损负责,而城镇居民的生老病死也由政府或单位负担,此项制度基本近于绝迹,仅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提供很少的保险服务,且主要在对外经济贸易领域。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慢慢恢复,企业的风险管控、居民医疗、养老等体制逐步改革,保险再次出现生机。保险的基本职能是协助客户分散风险,分担损失。而保险公司通过保费收取与保险金支付的时间差和数量差,对保险资金进行合理投资,获得利润。所以保险,基本上是一个应需而生的市场制度。不过由于在中国大陆地区,保险本身消失了近40多年,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只能重零开始。在保险的发展过程中,也的确会有人利用人们对保险所知不多的机会,进行诈骗及误导。这有待于保险知识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当人们普遍可以获得保险的利益后,它自然也就会深入人心了。对此,我本人持乐观态度。
这个问题实在是很大,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楚。按自己的水平力所能及的和提问者探讨吧。第一个问题。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说。一是对保险本身的认识,显然社会大众对保险的风险保障能力是认可的,不管是企业主动购买企财险,还是个人在经济能力之内购买各类人身保险和个人财产保险,都说明了社会大众对保险风险保障功能的认可,同时保险公司也在不断推出新型产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二是对保险行业的认识,中国大陆保险复业以来,由于引入了金字塔型的营销员模式,出现了各种诸如拉人头的方式,造成社会对保险象传销的不好的认识,甚至还有"一人卖保险,全家不要脸"的说法,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误导销售欺骗销售的案例,保险业这些年的形象不是太好,特别是寿险。保险行业形象的改善,肯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能一步一步的来了。现在保监会也在推动营销模式创新,正是管理层认识到了问题,希望能找到适合中国保险业的经营模式,同时也能改善行业形象。第二个问题。这个就不用回答了吧。另外,保险绝非宗教,也绝不是可有可无,希望提问者能够多补充保险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我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手机打字实在很累。顺祝提问者能在保险行业中发展顺利
保险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有了剩余财产,人们才开始需要保险。从国内看,这几年人均收入才过几千美金(具体数字可以查一下),才刚刚具有了保险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保险业大有可为。我国前几十年的保险只是行政的一部分,不够商业化,称不上真正的保险。
风险作为一种“商品”可以被交易,这句话最为实在。你交钱(保费),保险公司为你承担风险。就这样而已,这个行业不复杂,并且起步也很早,但是普遍误区较多,尤其在中国。好在中国的保险市场已经慢慢的开始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了,消费者的意识也在一次次惨重案例中慢慢觉醒过来,对保险行业也渐渐了解。随着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以及民众意识的提高,加上中国境内保险企业道德的提升、服务的提升,还有外资保险企业的竞争,保险行业将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前景。因为,它有利于公平和正义,有利于平均财富,有利于社会和谐。
一、仅从货币上衡量,买保险的成本大于收益。不然保险公司就倒闭了。二、问题:怎么看待买保险这种吃亏的买卖?
回答:a、如果可以承担某种风险,则不必要买保险、买亏吃。富人应该少买保险。b、如果不可以承担某种风险,那就应该买保险,不过前提是能付得起成本,且保险的预期收益与成本之差不要太大。
今年暑假参加了新华保险云帆定向班。之后分到了河南省分公司营销部企划室,谈一谈这段时间的工作经历和感悟吧。
谈到保险,很多人认为是骗人的,其实在国外,保险业的准入门槛相当高,保险业务员的地位也很高,而中国之所以出现现在的状况,很大程度是初期发展的不规范,打人海战术导致业务员的素质偏低,客户质量偏低。现在保险公司和整个行业也都在反思,并试图扭转这种局面,比如大专以上学历并取得保险代理人资格的才可以做保险业务员,内勤员工至少本科以上学历,一些保险公司甚至已经提高到了硕士。另外关于保险的法律也正在不断地完善,保监局的监管也不断地强化,相关的行业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逐步完善。这也就是很多人都说中国的保险行业是朝阳产业的原因,外国保险行业的今天就是中国保险的明天。当然我这里不是在为保险公司、为新华正名,因为它们不需要我来正名,它们需要靠自身的规范发展和中国保险业整体环境的改善来为自己正名。
新华的职员职责是很明确的,内勤就是内勤,一般不会让你去跑市场、卖保险,除非你主动去申请。因为新华认为营销员也是需要很多专业知识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展业。当老师把我们领进营销部办公室时,我发现几乎每个人都在做excel表格,屏幕上是各种数据,都在做分析,做报表,全省的数据都要汇集到这里,隔段时间向上级汇报一次动态。我旁边正好是我们学校的一位学长,所以就开始跟他学习excel,练习一些常用的公式。正式接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老大让我做一个八月份的营销策划,我在了解了要求之后,又找来了前七个月的策划案来学习。下午的时候,我拿出来了五个方案的思路,老总都分析了一遍,然后选中了一个家庭摄影大赛的方案,让我补充完善,然后我一直就修改这个案子,改了将近一周。到周四我们部门开会的时候,老大让我们企划室的每个人都探讨了这个方案,大家提了很多建议,然后我又补充,如果这个方案通过,将下发到河南省十八个地市去实施开展。
我决定暑假来新华保险实习之后,很多朋友都有些不理解,问我为什么不去参加银行的复试。虽然现在银行不好进,但其实我对银行的环境是不太喜欢的,尽管也不抗拒。新华好多新入职的员工都曾拿到过多家银行的offer,培训班里也有在银行工作一段时间辞职的。而我如果将来去银行工作,我家里会比较高兴,但于我而言可能就再也没有什么乐趣了。我理解大部分人的想法,银行虽然累,但是至少收入还可以。保险公司虽然前景好,但目前名声不好,初期收入也没有银行高。所以理应选择朝银行方向发展啊。而且如果把我比成一个圆点,老师看好的保险公司的前景和空间是一个圆,那么这个半径是多少,保险业还需要多久才能接轨国际水平,谁也不知道。
尽管我还有很多的疑惑和不确定,但是能来新华参加云帆班的实习,真的是相当有价值。公司比较重视云帆计划的实习生,为了给我们安排工位,几位领导搬到了风控部门临时办公。当然我们上下班也需要打卡,享受公司餐厅的优惠,有实习津贴等等,当然最重要的是有人带我们学习,去适应职场。
回首我的大学,我似乎一直都在做着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学投资的去媒体玩儿就已经很不务正业了,去搞宣传做企划似乎更不靠谱,但可能兴趣所在吧。我不知道将来会不会为曾经的一些选择后悔,但是从很久以前,我的选择基本就都是自己做的,走过弯路,也吃过苦头,但是正如李敖所说,我既然已经吞下了不少的苦药,又何惧再饮下这杯毒酒。何况说我做的选择是毒酒,事关生命也略为夸张。但既然肉体注定要生活在平庸的现实中,何不让我的灵魂卷入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呢!
说到现在人们对于保险的认识,可以讲经历了几个阶段,已经从最初的人情保险购买(即不知保险为何物,冲着熟人的面子盲目购买),到了解保险的主要功用从而在医疗、意外、子女教育等方面考虑而安排购买,现在可以说客户多已处于更理性购买,特别是对于家庭理财的合理规划而进行全方面财务安排的考虑,所以可以讲现在人们对保险的认识是越来越理性、科学,不会再出现以前一提保险大家都会说是骗人的那种情况了,生活中也再也离不开保险,比如车辆不上交强险上不了路、找工作也会先问买不买“五险一金”等。
保险业是国家金融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金融三大支柱是:银行、证券和保险。这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为什么能与银行、证券并驾齐驱呢?这与保险业有着自身的特点有关,这不得不说一下它的主要作用,就现在保险功能来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提供经济补偿。第二个,进行风险管理。第 三个,资金融通的功能。第四个方面很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可以使这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保持稳定,能够参与到国内建设当中去,发挥一些作用。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说险业是国家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保险你信也好,不信也好,反正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同时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普遍性和可测定性和发展性的,正所谓有备无患,有保无险,所以说它决不是宗教。
对保险行业感兴趣,05年的时候,面试过友邦。期待更多的从业者的回答
讲笑的说就是用陈恳先生写的书里看到的。“内行人说不清,外行人听不懂”保险法的概念其实不准确。保险尚无公认的定义。一般从经济法律两方面来说。从经济角度来说,保险是分摊意外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从法律角度讲,保险是一方同意补偿另一方损失的合同安排,同意赔偿的是保险人,被赔偿的是被保险人。保险合同组要是保险单,被保险人通过购买保险单把损失风险转移给保险人。总的概括保险最基本的三个特点:保险有互助性质。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保险是对灾害事故损失进行经济赔偿,这是保险目的也是保险主要内容。--------------------以上摘自《保险学》许谨良个人觉得这个解释比较好,老师也公认许老师的版本比较权威。
看着都在说寿险,这边说下财险。车险应该是大家能够接触到的最普遍的财产保险,每年从1千多到上万的都有,但是至少50%以上的客户是得不到理赔的,但为啥还要买呢?其实与心态有关,买了车损险和三者险,开车时也要更放心一些(虽然不鼓励违反交通规则),同时一旦发生事故,车险尤其是三者险的作用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可能是救命的。有些人没有车也不买寿险和意外险,是不是可以说商业保险与他就没有关系了呢?不是的。比如说在商场你会受到公众责任险的保护,比如你走在道路旁会受到三者险的保护。用个通俗点的说法(当然出发点是错误的),花几十到几千块钱买份保险比去寺庙烧香强:一是保险公司上上下下N万人都期望被保险人(及物)平平安安,比几百个法师的信念更真挚;二是假如保险公司没能守护好,也会比寺庙更守信用,会赔偿的,有谁见过寺庙许愿未达成有返还的么?
普通行业吧,没啥神奇的(针对市场上对精算师的瞎膜拜)也没啥屌丝的(针对卖保险骗人的说法)。风险到处都有,保险不过是个风险的工具而已,不用保险,也还有好多其他的方式。对于说保险骗人的,再多说两句,保险公司没把枪架你脖子上让你买,自己不看条款赖别人,这就没意思了
保险产品是一个帮助客户转移风险、保全资产的工具。保险行业是一个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社会稳定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安福保险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