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蛟大明山周边景点有什么企业

从古荡湾新村到蛟山村口怎么坐公交车,最快需要多久?
杭州公交线路繁多,要蛟山村口,首先要熟悉杭州蛟山村口的公交路线情况。从古荡湾新村到蛟山村口怎么走?图吧公交为您提供古荡湾新村及蛟山村口的公交驾乘信息,以及古荡湾新村及蛟山村口的相关信息。让您充分了解从古荡湾新村及蛟山村口怎么走最方便,得多久,如何乘车,打车费用多少等信息。具体路线如下:
最佳路线:
从古荡湾新村到蛟山村口大概路程30.80公里,全程约需126分钟,途径42个站点,共换乘3次, 换乘车辆线路有37路→194路→352路→882路。
具体怎么走:
从古荡湾新村
约步行424米到节能公司,
乘坐37路经过3站,在学院路黄姑山下车
约步行316米到天目山路学院路口,
乘坐194路经过9站,在钱江大桥换乘站下车
约步行11米到钱江大桥换乘站,
乘坐352路经过22站,在义桥镇政府下车
约步行12米到义桥镇政府,
乘坐882路经过8站,在蛟山村口下车
,便到达终点蛟山村口。
古荡湾新村到蛟山村口其他路线:
从古荡湾新村到蛟山村口大概路程31.43公里,全程约需127分钟,途径42个站点,共换乘3次, 换乘车辆线路有156路→194路→352路→882路。
从古荡湾新村到蛟山村口大概路程30.58公里,全程约需127分钟,途径41个站点,共换乘3次, 换乘车辆线路有303/K303路区间→194路→352路→882路。
从古荡湾新村到蛟山村口大概路程30.97公里,全程约需132分钟,途径41个站点,共换乘3次, 换乘车辆线路有303/K303路→194路→352路→882路。
图吧温馨提示:从古荡湾新村到蛟山村口坐出租(打的)的费用是:白天108元,晚上108元。
附近相似站点
杭州古荡湾新村公交站相似的站点:
暂无相似站点
杭州蛟山村口公交站相似的站点:
暂无相似站点
蛟山村口附近酒店
距蛟山村口:2663米
距蛟山村口:4276米
特别行政区浦东党建模式在国家战略实践中的功能、特征及价值
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初期,基于应对经济全球化机遇和挑战、顺应时代呼唤党的工作方式转变、借鉴特区经验强化党建作用的客观驱动,以及促进“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内在需求,中共上海浦东新区党工委提出“以一流党建促进一流开发”,之后中央和上海一直把它作为浦东开发开放一条经验给予肯定。其实“以一流党建促一流开发”,不仅是党建创新的理念,而且是融理念、功能、特征及价值为一体完整的浦东党建模式。它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下,在全球最大的开发区域——浦东新区,以超前、创新和先进的党建理念、机制和方法,介入、影响、带动和促进高水准、跨越式的浦东经济社会全面开发,为其进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性运作轨道,实现各个阶段开发的节点任务,建成世界一流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提供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一、浦东党建模式的功能:围绕国家战略浦东开发开放的实践推进1990年4月至2011年4月,浦东经历了21年基础设施的形...&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开放与增长,中国品牌如何成长与发展成为了随之而来的关键问题。要使中国的企业尽快尽早地认识到品牌、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就需要有一个成功的企业来带动这一发展,而谈到中国品牌的品牌战略实践,我们又不得不将目光聚焦到海尔集团身上。的确,海尔集团已然成为中国品牌的标签之一!当初一家正濒临倒闭的集体所有制小工厂,在新任厂领导的带领下,成功地扭转了它的颓势,使它成为中国甚至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家电企业──海尔企业。海尔企业凭借着自己强劲的品牌之路走到今天,为中国的企业的品牌事业开了先河。在中国企业中发展品牌事业将是一项长远的工程,需要从很多方面去改变,去创新,去突破。在已成功地塑造出了中国甚至国际名牌后,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发展品牌事业是可行的。品牌战略也将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经之路。中国品牌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对国外品牌打造理念的探究学习。欧洲名牌的最大特点源自其科技性和文化性。与美国名牌不同,来自资本主义发源地的欧洲企业并不像...&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短短十余年间,天津贻成集团便从一个单纯的房地产公司发展成为以房地产业为主、集工贸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2005年,企业上缴税金过亿元。这些优秀业绩的取得与集团实施的“规模加质量的效益型企业战略”分不开。没有规模难以有大发展贻成集团初创时涉足的是房地产业。房地产业是大进大出的行业,资金密集,管理者的组织能力要强,还要有对社会各方面的协调、沟通能力。当时贻成集团在刚开发的几个项目上虽体现出了上述能力,但感觉到从选项到大量资金的运行,直至房屋销售存在巨大的风险,有一环出问题都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挫折。为将企业风险消减到最小,集团管理层经多次研究,统一到多元化经营上,既可分散经营风险,使资金的利用率更合理,还可拓宽经营领域。最初,贻成集团的多元化经营是沿着与主业关联的产业开发的,他们很快成立了建材装饰材料公司,随后又陆续成立了建设施工公司、商业设施建造与经营公司等企业,使集团公司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延伸。贻成集团的多元化发展是本着“抓住时...&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1重组的背景1.1基本情况AB市城市信用联社是由AB市区原36家城市信用社,于1994年10月合并组建而成。合并后信用联社存款余额25亿元人民币,资产总额27亿元,账面累计亏损1亿多元,注册资本金8千万元。1.2当地的外部环境由于当地连续几年出现了大范围的金融风险,使得城市信用社在客户心目中的信誉降到了最低点。信用社要想发展就需募集资本金进行增资扩股,但在当地募集不仅困难大而且数量有限。加上该城市信用联社规模小,基础差,不良资产在全国同类机构中最高,抗风险能力极低。所以,只有寻求外地战略合作伙伴见图1、2所示。1.3重组过程1997年初广州、上海、大连、哈尔滨、长春等几家投资公司,利用这一时机以增资的方式参股了AB信用联社。并在当年底完成了由城市信用联社到城市合作银行的过渡工作。1.4投资方情况投资方是由上海一家投资公司牵头,由其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参与这次重组。这几家公司均为民营股份制企业,此次向AB城市信用联社参股,是出于对该金...&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岱山县立足海岛的县情实际,按照“立足当前,翔份势小岛渔农民迁鹉概祝及狈状藻鹭联攀掀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且阻碍了城镇化建设的进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渔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和渔农民生活显著提高,海岛渔农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陆续迁居大岛。进入“九五”以后,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迁移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整村整岙集体迁移的势头。据调查统计,岱山县大渔山、官山、大蛟山、小蛟山、江南山、黄泽山、小衢山、鼠浪湖岛、大长涂山等九个中小岛屿,共有 50人迁往县城及周边经济大岛,还有部分迁居到定海、沈家门以及镇海、宁波等中小城市,占上述小岛总人口的65%,;其中官山、大蛟山的渔农民已迁出90%以上,黄泽山、小衢山、小蛟山已全部迁移。目前仍留居小岛的大多属生活贫困户或老年人,这部分“弱势群体”...&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在过去十年里了全球的跨国公司采用了一种系统化的战略管理方法。这是一种新的革命性方法称为“平衡计分卡”旧SC)由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卡普兰(Robe「tK日Plan)和咨询顾问大卫·诺顿旧aVid Norton)创立。至上世纪末全球最大型的企业半数以上已经使用这一方法来改进他们的战略制定、沟通和实施。 中国管理者和经理人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在动态的、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因而企业必须制定清晰的商业战略并有效实施战略。平衡计分卡在当今充满挑战的竞争环境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管理工具。适应于中国的平衡计分卡体系使管理层能够:1、明晰并聚焦于组织内部的战略重点:2、实施战略3、从所得的结果中吸取经验教训。 但漂洋过海的平衡计分卡如何适应中国这个特殊的环境.以及中国企业的文化和市场竞争.能否为中国企业带来切实的效益是BSC在广为传颂后遇到的挑战。而这也是BSC的创始人罗伯特·卡普兰曾经遇到的问题:“当我和大卫.诺顿到世界各地为当...&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kkk色5月,2014激情大片,36kkk第四色【偷拍自拍】
尊敬的网友,欢迎您访问kkk色5月.科技成果登记表
科技成果登记表
&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及名优水产增养殖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成果登记号
&浙江海洋学院
&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东海西路2119号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同济路小西湖弄25号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浙江省温州市通桥路6-1号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上海市军工路300号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238号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浙江杭州市古荡镇益乐路20号
&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宁波市钱湖南路8号
对成果的贡献
&浙江海洋学院
&负责项目的整体设计、协调和实施
&浙江海洋学院
&主持东海区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的调查和评估的研究
&浙江万里学院
&主持东海区滩涂贝类健康高效养殖的研究
&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
&主持东海区围塘蟹虾健康高效养殖技术开发与示范的研究
&浙江海洋学院
&参与东海区围塘蟹虾健康高效养殖技术开发与示范的研究
&浙江海洋学院
&主持东海区浅海健康高效养殖技术开发与示范的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主持东海区负责任捕捞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
&主持东海区集约化、标准化与数字化养殖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的研究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主持东海区名优种类增殖放流技术开发与示范的研究
&浙江海洋学院
&主持东海区名优增养殖新种类研究与开发研究
&浙江海洋学院
&主持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养护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研究
&协助东海区浅海健康高效养殖技术开发与示范研究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协助东海区滩涂贝类健康高效养殖和质量安全技术开发与示范的研究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参与东海区滩涂贝类健康高效养殖和质量安全技术开发与示范的研究
成果公报内容(成果简介、创新突破点、同行认可、引用情况、应用情况等)
本项目实施以来,在项目牵头单位与各课题主持单位、参加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各项研究与示范工作在东海区全面实施和展开。在原有相关研究工作基础上,按照本项目研究总体目标与阶段研究任务,针对东海区渔业现状和海况特点,围绕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名优水产增养殖两条主线,已经在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名优新种类开发、数字化养殖技术体系构建、重要经济种类增殖放流技术开发、重要渔业资源养护工程技术、负责任捕捞技术及东海区围塘、滩涂、浅海养殖技术开发和示范等方面展开了技术攻关,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
1、项目取得的重大成果及创新性
(1)针对渔业资源"家底"不清,全方位开展了重要渔业资源调查,为制定积极稳妥的利用政策和科学合理的养护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完成了初级生产力、重要底层与中上层渔业资源调查、虾蟹类资源海上调查取样等外业工作。对一批鱼类的食物网和营养级进行了研究,进行了初级生产力、渔业资源总蕴藏量评估,开展了补充调查和渔业资源动态监测工作。《东海区珍稀水生动物图鉴》已经出版,《浙江鱼类志》编写完成即将定稿,《东海区习见经济水生动物手册》目前正在编写。每年提供了《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分析》(白皮书)等。
(2)已经开发出了5-8种适宜增养殖的名优种类,突破了生殖调控和人工繁育关键技术,实现筛选名优种类苗种的规模化生产。几年来,开展了筛选种类的性腺发育、繁殖生物学及遗传背景研究,解决了亲体培育、生殖调控、苗种繁育、大规格苗种培育等关键技术,已突破曼氏无针乌贼、黄姑鱼、日本黄姑鱼、褐牙鲆、真蛸、管角螺、细角螺等苗种人工繁育,开发了一大批用于增殖与养殖各类苗种,《曼氏无针乌贼生殖调控与苗种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3)组织实施了规模化增殖放流,增加了渔业资源补充量,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渔业资源衰退严重、海域生境"荒漠化"现象。已经完成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等18个种类的增殖放流;开发了适合于贝类的贴牌标志和适合于鱼虾类的飘带式标志方法;分别对大黄鱼、日本黄姑鱼、黑鲷、黄姑鱼、牙鲆、三疣梭子蟹、缢蛏、厚壳贻贝、广角螺、褐牙鲆、等边浅蛤等种类进行了规模性标志放流;采用定点调查、监测网调查、社会调查、标志鱼回捕等方法进行效果调查与评价;完成了岱衢洋大黄鱼增殖放示范区等五个增殖放流示范区的建设
(4)开展了渔业资源养护工程技术开发,进行了负责任捕捞技术研究与示范,为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养护与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开展了相关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生态环境调查;已完成人工鱼礁物理环境功能造成和礁体结构与功能优化设计等养护技术开发;建设了人工鱼礁群,鱼-贝-藻多元生态海洋牧场。已完成东海区渔具渔法调查,掌握各地区主要作业渔具渔法的分布特点;已初步获取鱼拖网小黄鱼、虾拖网4种主要捕捞品种和张网小黄鱼、带鱼最适的最小网囊网目尺寸;已基本掌握不同东海区虾拖网不同捕捞对象尺寸选择的有效办法;开展了东海区蟹笼的优化与定型试验。
(5)以发展设施养殖、循环养殖、精准养殖为目标,逐步构建集约化、标准化与数字化养殖生产技术体系,进行东海区名优水产品高效安全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构建了养殖过程数字化决策管理系统和水质预警模型,建立了基于ZigBee技术的养殖水质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了安全高效型精准养殖操作规范和质量保障体系的优化。在浅海高效健康养殖方面,完成了养殖鱼类耐流性试验装置研究,开展了浮式、网箱养殖技术研究,初步构建了浅海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在东海区围塘养殖技术开发方面,成功开发了蟹类养殖的配合饲料,开展了梭子蟹、青蟹及日本对虾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研究,制定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在滩涂贝类健康高效养殖技术方面,开展了泥蚶、文蛤良种培育研究及优化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开发,初步构建了滩涂饵料生物的供给能力和环境负载力评估体系,开展了滩涂养殖环境条件优化研究,并进行了健康养殖模式优化研究与示范。
2、主要课题实施成效
(1)东海区渔业资源调查和评估工作取得重要突破,为制定积极稳妥的利用政策和科学合理的养护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项目组针对我国东海区渔业生产"家底不清"的现状,开展了我国东海区初级生产力和渔业资源总量的调查。完成了东海区初级生产力的评估,基本弄清了东海区大陆架渔场叶绿素的数量分布、有机碳的数量分布和年生产总量、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状况。计算和评估了东海区大陆架渔场渔业自然资源总蕴藏量;完成了东海区重要底层渔业资源、中上层渔业资源、虾蟹类渔业资源等种类及资源量的评估;基本弄清主要渔业资源的洄游分布、数量组成、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评估主要种类的资源量和可捕量;编写了《浙江鱼类志》、《东海区珍稀水生动物图鉴》、《东海区习见经济水生动物手册》等,并已出版。分析评估现有开发利用水平和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程度,估算东海区渔场海洋捕捞容量;研究了合理利用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对策和措施,取得了重要成效。
①完成了东海区主要渔场初级生产力调查和渔业资源总蕴藏量评估。以26-35°N我国管辖的大陆架渔场为调查研究范围,分别在2008年5月、8月、11月和2009年2月进行了4个航次的双船底拖网同步调查,每个航次调查站位数分别为149、145、150和150,共594个。获取叶绿素、有机碳、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资料及水文要素数据共2507个。经过样本处理和数据分析,基本查明了东海区大陆架渔场叶绿素的数量分布、有机碳的数量分布和年生产总量、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阐明了东海区大陆架渔场基础生产力状况,计算出了东海区大陆架渔场渔业自然资源总蕴藏量。
②完成了东海区主要经济鱼类食物网和营养级研究。根据课题任务,对占东海区海洋捕捞产量2%以上以及调查中的优势种共26种鱼类的胃含物和营养级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确定了东海区主要鱼类的食物联系。表明东海区主要鱼类的营养级范围在2.93-4.39级之间,平均3.66级。在26个鱼种中,处于初级消费层次的杂食动物仅一种,占总数的3.85%;属次级消费层的低级肉食性动物的种类有18种,占总数的69.23%,中级肉食性动物7种,占总数的26.92%,顶级肉食性动物为0。可见,在整个东海区的主要鱼类中,低级肉食性动物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东海区主要鱼类食物网的能流途径主要有三条,分别以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底栖生物食性鱼类和游泳动物食性鱼类为终向。在主要鱼类食物联系网中,初级消费层次的杂食性鱼类以海洋植物、残屑、低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次级消费层次的低级肉食性鱼类一般以浮游生物和个别小型鱼类为主食,中级肉食性鱼类则以小型鱼类及部分中低级肉食性鱼类、头足类、游泳十足类和口足类为主食。
③完成了东海区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和评估。利用3对双船底拖网船和3艘桁杆拖虾网船对对黄海南部和东海中北部的主要作业渔场进行了底层渔业资源、中上层渔业资源和虾蟹类资源的大面定点调查,于2008年5月、8月、11月和2009年2月进行了4个航次的同步调查。基本查明了调查海区渔业资源的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以及主要渔业资源和种群结构、渔业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
④完成了渔业资源总蕴藏量和可捕量的评估。2008年、2009年两年的营养级的平均值为3.482,利用Parsons模式计算的26°N以北东海区大陆架近二年潜在渔业资源平均蕴藏量为4t,加上26°N以南福建海区的渔业资源蕴藏量139.52×104t,则东海区大陆架渔场近年潜在渔业资源总蕴藏量为4t;按可捕量为蕴藏量的50%估算,则可捕量为764×104t。(表5)
本研究估算的东海区大陆架单位面积渔业资源蕴藏量为26.69t/km2,可捕量13.34t/km2;有机碳与鱼的比例为13.59:1,在世界渔场均属于较高水平。
本项研究是我国近十来首次系统地对我国东海区渔业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十年来,渔业资源种类、数量、分布和结构和利用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资料已经难以满足目前海洋渔业的生产和管理需要。本研究成果将能反映渔业资源的最新动态。这些研究成果使得我国首次对东海区的渔业资源家底有了深入了解,对东海区所能支撑的持续捕捞产量有了认识,使我国对东海区渔业资源的捕捞政策的制定从此有据可依。同时也使我国制定合理的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养护政策成为可能。
(2)东海区海水养殖技术获得新的突破,养殖工艺大幅提升,促进了海水养殖产业的现代化升级
项目组针对海水增养殖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不足,增养殖产量增长缓慢技术瓶颈,重点开展了名优增养殖种类的开发;数字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技术研究;并针对东海区养殖模式和特点,重点开展了浅海、围塘、滩涂养殖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项目完成了曼氏无针乌贼、黄姑鱼、日本黄姑鱼、褐牙鲆、杂交鲷、真蛸、长蛸等7个种类的人工繁育和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开发;完成了东海区标准化、数字化养殖关键技术参数的筛选和模型分析方法的研究,构建了东海区主要种类养殖标准化、数字化生产智能管理决策系统;研制了养殖环境因子动态跟踪与预警系统。同是还完成了东海区浅海、围塘、滩涂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创新和示范,成功的研制适合东海区的改进型方形钢质网箱,并进行了养殖密度、投放饲料、病害防治等养殖工艺开发和优化,建立了鱼、贝、藻多元生态系统养殖模式。
①突破了名优经济种类繁育和开发。几年来,开展了筛选种类的性腺发育、繁殖生物学及遗传背景研究,解决了亲体培育、生殖调控、苗种繁育、大规格苗种培育等关键技术,已突破曼氏无针乌贼、黄姑鱼、日本黄姑鱼、褐牙鲆、真蛸、管角螺、细角螺等苗种人工繁育,基本实现了生产运用;而在管角螺、细角螺、条石鲷、银鲳等种类上也有一定的技术突破,开发了一大批用于增殖与养殖各类苗种,已广泛用于增养殖实际生产和运用。《曼氏无针乌贼生殖调控与苗种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②完成了数字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技术体系的构建。课题组紧紧围绕"以发展设施养殖、循环养殖和精准养殖为目标,逐步构建集约化、标准化与数字化养殖生产技术体系,进行东海区名优水产品集约化、标准化高效安全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的课题总体目标,选择东海区凡纳滨对虾高位池塘养殖、温棚养殖、工厂化养殖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针对上述养殖品种和生产模式的养殖生态系统的数值模拟与仿真研究,以及安全高效型精准养殖操作规范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构建了东海区凡纳滨对虾养殖标准化、数字化生产智能管理决策系统;通过对环境因子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技术和系统集成,开发了养殖环境因子动态跟踪与快速预警系统;以东海区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网箱养殖等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网箱养殖技术规范研究等。为推动东海区主要养殖品种集约化、数字化和标准化高效安全养殖技术体系的建立和优化,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并进行了生产示范。
③开展了东海区浅海、围塘、滩涂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创新和示范。项目进一步优化完善深水网箱养殖设施的系统结构和局部结构。在综合分析国内现有方形钢质网箱和日本引进钢质网箱的工艺和性能特点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改进型方形钢质网箱,并应用于浙江东极网箱养殖基地。研究了海区养殖环境、养殖密度、投放饲料、病害防治等过程对主要养殖种类品质的影响,构建了安全生产质量监控和管理体系。设计合理的筏式养殖设施,建立了贝-藻-鱼复合浅海高效生态养殖技术体系,并实现了基于Web平台的全程管理;在围塘方面,项目开发了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和青蟹等虾蟹类大规格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开发了三疣梭子蟹土池育苗技术,建立了虾、蟹高密度设施化养殖模式和蟹类优质、高效、安全养殖模式,优化了围塘养殖饵料体系、开发了虾蟹疾病控制技术,构建了全新的围塘高效养殖技术体系,建立了12个围塘蟹虾高效养殖示范基地,示范面积6万余亩;在滩涂方面,建立了滩涂贝类文蛤、泥蚶的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开展了滩涂贝类养殖技术体系研究,建立了贝类病害防治、饵料优化和筛选,养殖环境修复和调控;开发了贝-藻混养养殖养殖工艺,构建了泥蚶产品净化技术研究和出口文蛤净化技术体系,并在浙江乐清、温岭、玉环、三门、宁海以及江苏启东等地开展养殖示范,建立了优质大规格苗种培育和健康养殖示范基地6个,示范面积47264亩,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项研究是对十多年年来我国东海区海水养殖技术的系统地提升,通过养殖优良品种开发、养殖设施、养殖技术和工艺的优化,及浅海、围塘、滩涂养殖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通过带动和辐射,推动了我国东海区养殖技术的快速提升和发展,使数字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深入人心,使多元生态健康养殖成为现实,对我国东海区海水养殖产业的现代化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项目组织实施了规模化增殖放流,增加了渔业资源补充量,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渔业资源衰退严重、海域生境"荒漠化"现象
已经完成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等18个种类的增殖放流;开发了适合于贝类的贴牌标志和适合于鱼虾类的飘带式标志方法;分别对大黄鱼、日本黄姑鱼、黑鲷、黄姑鱼、牙鲆、三疣梭子蟹、缢蛏、厚壳贻贝、广角螺、褐牙鲆、等边浅蛤等种类进行了规模性标志放流;采用定点调查、监测网调查、社会调查、标志鱼回捕等方法进行效果调查与评价;完成了岱衢洋大黄鱼增殖放示范区等五个增殖放流示范区的建设。
①完成了东海区增殖放流适宜种类的筛选。从2007年开始项目组着重对东海区增殖放流种类进行了筛选,根据目前增殖放流种类筛选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课题组研究总结了放流种类筛选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了放流种类筛选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安全、技术可行、兼顾效益四大原则。并发表了"东海区适宜增殖放流种类的筛选与应用"论文。筛选的种类主要有: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海蛰、黑鲷、黄姑鱼、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等游泳性种类及厚壳贻贝、缢蛏、文蛤等贝类。
②优化了放流技术和增殖工艺。项目根据所选名优种类在东海区主要渔场的分布特征及洄游规律,对不同种类的合理放流区段、时间、规格、运输、安全投放技术及放流计量方法等进行了规范。共制定了8项增殖放流技术标准和规范,主要有:省级地方标准《大黄鱼增殖放流技术规范》、《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技术规范》、《底栖贝类增殖放流技术规范》、《青蛤放流增殖技术规范》,东海区渔政局增殖放流规范《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技术规范》、《水生生物资源人工增殖放流技术操作规范》、《人工增殖放流水生生物检验检疫办法(试行)》,水产行业标准《黑鲷增殖放流技术规范》等。同时开展了标志放流技术研究,重点开展了荧光标记、金属线码标记、飘带标志、茜素络物合(ALC)染色标记、分子标记、贝类贴牌标记等新型标志技术研究年共对大黄鱼、黑鲷、曼氏无针乌贼、黄姑鱼、日本黄姑鱼、褐牙鲆、三疣梭子蟹、缢蛏、等边浅蛤、广角螺、厚壳贻贝等11个种类进行了标志,合计标志放流24.19万尾·只(见表1)。其中黑鲷的标志放流取得了较高的回捕率,达到了3.68%。
③增殖放流示范区建设。完成了岱衢洋大黄鱼增殖放示范区、中街山曼氏无针乌贼放流与修复示范区、南麂列岛火焜岙贝类资源放流增殖示范区、大陈岛猪腰屿岛礁贝类资源放流增殖示范区、江苏吕四增殖放流苗种繁育示范基地等五个增殖放流示范区的建设。示范区通过了专家验收。
本项研究通过东海区增殖适宜品种的筛选、标志放流技术的研究及增殖放流效果评价技术的建立,使我国东海区增殖放流工作第一次有了较为完善的增殖放流技术工艺和规范,建立了今后东海区增殖放流工作可以遵循的技术标准。同时对东海区典型的增殖种类如乌贼、大黄鱼、梭子蟹等进行了大规模的放流示范,同时在东海区渔业管理部门的支持下,每年进行一定量的增殖放流工作,可以快速促进我国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快速恢复,提高海域生产力,这在当前我国海域生产力降低,海域荒漠化严重的今天,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修复具有深远的影响。
(4)开展了渔业资源养护工程技术开发,进行了负责任捕捞技术研究与示范,为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养护与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开展了相关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生态环境调查;已完成人工鱼礁物理环境功能造成和礁体结构与功能优化设计等养护技术开发;建设了人工鱼礁群,鱼-贝-藻多元生态海洋牧场。已完成东海区渔具渔法调查,掌握各地区主要作业渔具渔法的分布特点;已初步获取鱼拖网小黄鱼、虾拖网4种主要捕捞品种和张网小黄鱼、带鱼最适的最小网囊网目尺寸;已基本掌握不同东海区虾拖网不同捕捞对象尺寸选择的有效办法;开展了东海区蟹笼的优化与定型试验。
①完成了东海区沿岸水域重要渔业资源产卵场调查。项目组利用沿岸流刺网,在月间对主要经济鱼种带鱼、小黄鱼、鲳鱼等产卵亲体进行取样调查,观测其性腺发育,分析产卵亲体的组成和分布。利用4对AFLP标记对小黄鱼4个不同地方的产卵群体种群组成进行了分析。在浙江北部沿岸禁渔区线内设置45个定点调查站位,租用群众渔船于在月和2009年4月和9月进行每月一次的海上定点调查,每个站位进行浮游生物拖网采集鱼卵、仔稚鱼和浮游动植物样品,并采集表中层水样进行浮游植物的定量分析,同时测定各站位的水温盐度等环境因子。站位设置如图1,具体调查时间见表1。同时还利用浙江沿岸张网对主要经济鱼种带鱼、小黄鱼、鲳鱼、上层鱼和小型饵料鱼种进行每月2-4次的取样分析,获取幼鱼资料,对比定点调查样品分析幼鱼的生长、种类、组成及出现时间等。
②开展了天然岛礁、人工鱼礁和人工牧场渔业资源养护区建设。项目开展了天然岛礁、人工鱼礁和人工牧场渔业资源养护区建设,在白沙岛天然岛礁养护区完成了黑鲷、牙鲆、日本对虾、梭子蟹的增殖放流,结合当地政府对资源保护和监控作了一定的工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完成大竹屿岛天然岛礁养护区本底调查,并在养护区开展了曼氏无针乌贼、黑鲷、真鲷增殖放流工作;在中街山列岛天然岛礁渔业资源养护区开展了潮间带调查,开展了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工作,并通过潜水队曼氏无针乌贼在天然海区的产卵附着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在马鞍列岛渔业资源养护区主要开展了人工渔礁示范区的建设、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及季节变动研究和枸杞海藻场能流分析。在人工岛礁养护区建设方面,主要开展了东海区人工鱼礁礁体结构与功能优化设计、物理环境功能造成等工程关键技术的研究,并重点进行了鱼类趋礁行为学实验、礁区渔业资源增殖效果调查、礁体附着生物调查,建立了建立嵊泗马鞍列岛东库山和三横山海域两个人工鱼礁养护区,礁体表面附着生物量平5.56kg/m2,已建成26000空立方米鱼礁群,海域生态调控面积达40*105平方米。在1.4人工海藻场和鱼-贝-藻多元生态海洋牧场建设。在人工海藻场建设方面,对海藻场进行了规划,选定中街山列岛进行人工海藻场建设,对不同海区季节具有较大生物量的几种藻类进行长期的营养盐吸收试验研究,以期找到环境因子、藻类规格和不同生长阶段对氮、磷营养盐以及重金属的吸附效果,为改善和修复海区生态环境提供参考依据,此外还对海藻场区域的水质环境指标进行了连续的跟踪监测研究。在舟山市普陀区东极镇黄胖山海域建成一个鱼-贝-藻多元生态海洋牧场,并进行了示范。
③构建了东海区负责任捕捞技术体系。项目组在东海区渔具渔法的系统调查,了解掌握了东海区渔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研发了东海区选择性桁杆拖虾网装置。研发了3种拖网幼鱼释放装置以及鱼虾分割装置。经海上试验,3种规格幼鱼释放装置的幼鱼释放率平均为47%;优化的矩形刚性栅条分隔装置可将63.3%的带鱼和73.9%的虾有效分隔;优化的矩形网目结构分隔装置可将62.9%的带鱼 84.3%的虾进行有效分隔。研制了3种不同释放口的蟹笼,经优化后,对于未达到可捕标准的蟹类的释放率平均为78%。同时开展了局部海区负责任捕捞技术示范,构建了东海区负责任捕捞技术体系。
本项研究是多年来东海区首次大规模开展了渔业资源的养护技术研究,通过养护海区产卵场修复和保护,岛礁自然保护区、人工鱼礁、人工海藻场、海洋牧场的建立,可以使东海区重要海洋渔业资源得到保护和繁衍生息。通过负责任捕捞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可以有效避免我国东海区过度捕捞的再次发生,使我国东海区的渔业生产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结合每年的东海区休渔、护渔立法及实施,对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意义重大。
3、成果转化、产业化情况以及取得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1)东海区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的调查与评估
课题对东海区的渔业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成果掌握了东海区渔业资源的最新发展动态,为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为维护我国在东黄海的海洋和渔业权益提供技术保障,同时也为渔业管理部门制定管理法规提供了翔实的理论依据,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①调查资料为国家设立"东海带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吕泗渔场小黄鱼、银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两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已由国家批准设立,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措施已开始运作。这两项课题成果对东海区主要经济鱼种的资源恢复及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也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以课题调查资料为基础,年三年每年为中日渔业专家小组会谈提供技术资料。为维护国家海洋和渔业权益。调查监测资料为渔业水域污染事故处理、海洋工程建设环境评价、增殖放流效果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③根据渔业资源动态监测成果,结合本项目调查资料,向东海区和浙江省渔业管理部门提交了《东海区伏季休渔现状分析及完善管理的建议》和《东海区鲐鲹鱼资源状况和管理建议》,为2009年农业部调整海洋伏季休渔制度,设立灯光围(敷)网休渔、流刺网休渔以及完善原有伏季休渔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提交的《帆张网作业大量捕捞"虾籽"的调查情况报告》引起了浙江省渔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④内部发布《年度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分析》(白皮书),每年进行渔业资源动态分析及开捕后的渔业生产情况预测,为指导群众渔业生产和作业调整、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东海主要渔业资源提供了依据。
(2)东海区名优种类增殖放流技术开发与示范
课题研究成果对提高增殖放流的效果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改善水域生态群落结构,增加海域中渔业资源补充量,有利于海域生态环境的修复;增殖放流使捕捞渔民的收入明显增加,促进渔区社会稳定,带动休闲渔业的发展,带动苗种的繁育,运输、保活等相关技术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明显。江苏吕四增殖放流苗种繁育示范基地从2007 年至2010 年共繁育放流黑鲷苗种 496 万尾、大竹蛏31329 万只、大黄鱼52 万尾、中华绒螯蟹幼蟹3100 万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为增殖放流苗种繁育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东海区海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做出积极贡献,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
(3)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养护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
①已完成了东海区沿岸产卵场调查总报告。阐述了浙北沿岸4-6月禁渔区线内水文和生物环境、鱼卵和仔稚鱼分布特征,比较分析了浙北沿岸主要经济种类产卵场和索饵场的变化状况,并绘制了浙江北部沿岸几个主要经济鱼种产卵场和索饵场位置图。
②产卵场调查资料为划定"国家级带鱼种质资源保护区"提供了科学依据。月对浙江沿岸产卵场调查结束后,及时进行了样品分析鉴定和图表绘制工作,并为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编制"东海带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科考报告提供了带鱼鱼卵和仔稚鱼分布图件。
③调查资料及时为渔业水域环境污染事故索赔提供了依据。2009年7月一艘外籍轮船"DESH RAKSHAK"号及"闽龙渔2802"号在温州外海122°46′E、27°58′N附近水域碰撞,燃油溢油造成大面积油污染,在事故处理评估过程中,课题组提供了该水域的鱼卵仔稚鱼和渔业资源状况方面的调查数据,为该事故对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评估和今后的顺利索赔提供数据支撑(目前该污染事故索赔谈判正在进行中)。另外,2009年11月嵊泗海域一艘伊朗船(ZOORIK)触礁造成大面溢油,本项目也为索赔谈判提供了资料。
④利用调查资料将为浙江沿岸渔业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浙江省渔业"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了在浙江沿岸需建立10个渔业资源保护区。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明确提出"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主要生长繁育区域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设立"浙江沿岸渔场渔业资源保护区"主要用于保护主要经济鱼种及其产卵场、索饵场和栖息场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水域内固有的海洋生物资源种群。而设立保护区需要掌握现有的沿岸产卵场、索饵场的本底情况,因此,进行本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对我国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将对提高我国渔业资源保护的管理水平,确保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经济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环境重点领域、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优先主题要求"加强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发展近海海域生态与环境保护、修复及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建设的目标。
⑤本项目实施的天然岛礁区建设,已收到明显成效。 年通过海蜒网、定置张网以及潜水采捕作业对乌贼增殖放流效果跟踪调查,
发现增殖放流海区及附近海区均出现了批量幼乌贼、亲乌贼以及受精卵,是2009年春夏季,仅在舟山、台州、温州三个定置张网采样区,采捕到乌贼14952 头、计1869kg, 体重 75-350g、平均125g左右。
⑥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研发了一系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关资源养护的新装置和新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6项,申请实用新型7项,获实用新型授权4项,这些新技术和装置已全部应用于渔业资源养护示范区中,经过实践检验,部分装置已起到明显的资源养护效果;如能大面积推广对于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将产生积极的效果。
(4)东海区负责任捕捞技术研究与示范
①本课题作为提供我国近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支撑技术的公益性工作,旨在不断完善我国渔具渔法标准体系,开发资源保护型捕捞技术,改善我国主要渔具、渔法的选择性能,为完善我国的渔业法规、规范渔具渔法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生物资源利用由"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和"负责任型"的战略转移。
②以东海区海洋渔具种类、结构、数量和分布等系统调查以及海洋渔具对渔业资源影响的情况分析为基础,通过建立的渔具性能评价体系数理模型,可有效对各类渔具进行综合评定,为今后实现渔具准入制度以及制订渔具容纳量等管理法规提供相应的技术依据,有效提升我国在渔具管理方面的能力和效果,推动东海区乃至我国近海负责任捕捞渔业的实施。
③通过渔具选择性装置的试验研究,可有效释放经济幼鱼和非目标鱼种。按拖网作业最低幼鱼比例计算,东海区每年拖网捕获的幼鱼约为15万吨,按平均释放率47%计算,释放的幼鱼约为7万吨,对渔业资源的养护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如果释放的幼虾或幼鱼自然生长至可捕规格后再利用,将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5)东海区名优增养殖新种类研究与开发
课题初步突破了曼氏无针乌贼、褐牙鲆、日本黄姑鱼、东海黄姑鱼、杂交鲷等名优种类的规模化繁育技术,人工培育的苗种已经运用于人工增养殖,部分种类已开始向沿海各增养殖区推广。真蛸、长蛸、管角螺、细角螺等经济种类也初步突破了人工苗种繁育的关键技术,所获的人工苗种的人工增养殖已进入中试阶段,目前累计培育各名优种类苗种2071万尾以上,养殖成品81.21万尾,养殖成活率30%以上,实现直接经济价值1000多万元;向自然海区增殖各种类苗种或受精卵2000万尾(粒),通过推广养殖和人工海区增殖实现间接经济价值5000万元。随着这些种类规模化人工繁育和增养殖技术的进一步攻克,上述名优种类将有望在中国沿海海区得以推广养殖和增殖,成为优良的增养殖品种,为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做出贡献,其技术市场和应用前景广阔。
(6)东海区集约化、标准化与数字化养殖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本课题执行期间共建立了3类6个高效、安全型数字化养殖示范基地。课题研究所取得成果通过示范基地实现了成果的直接转化,并通过辐射效应实现了间接转化,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效果。
其中,利用研制的"养殖环境因子动态跟踪与预警系统"、"东海区水产养殖管理系统"、纳米生态基与碳源添加改善水体负荷技术,建立了面积130亩的数字化高效、安全型工厂化养殖示范基地,与传统围塘养殖相比较,平均亩产值同比增长240%,平均亩利润同比增长220%。这些装置和技术应用到围塘养殖示范中,建立了总面积1100亩的高效、安全型标准化围塘养殖示范基地,与传统围塘养殖相比较,平均亩产值同比增长16.5%,平均利润同比增长32.5%。技术体系辐射工厂化养殖面积550亩,围塘养殖面积11万亩。
结合研制的4个企业标准,建立了4个高效安全型数字化海水网箱养殖示范基地。主要养殖品种有大黄鱼、黑鲷、日本黄姑鱼等,相对于传统网箱,平均产值增长19.5%,平均利润增长31.5%。技术体系辐射海水网箱养殖
示范内容、名称和规模如下:
----数字化高效、安全型工厂化养殖示范基地(130亩),其中舟山长白岛绿源养殖场 80亩、舟山市旭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50亩。
----高效、安全型标准化围塘养殖示范基地(1100亩),其中舟山长白岛绿源养殖场 500亩、舟山市旭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600亩。
----高效安全型数字化海水网箱养殖示范基地 (361只),其中台州大陈岛深水网箱养殖基地50只、东极深水网箱养殖示范基地141只、册子深水网箱养殖示范基地50只、嵊泗绿华深水网箱养殖基地120只。
(7)东海区浅海健康高效养殖技术开发与示范
①改进型钢质网箱及防腐蚀材料的转化应用
在综合分析国内现有方形钢质网箱和日本引进钢质网箱的工艺和性能特点的基础上,课题组针对钢质网箱弯头衔接固定技术和海水防腐蚀技术进行了专门研发改进,成功研制改进型方形钢质网箱64套,应用于浙江东极网箱养殖基地。改进型钢质网箱弯头衔接处采用管套接和板搭接技术确保网箱的整体性,避免现有钢质网箱和日本引进钢质网箱在强荷载作用下的松动现象。在钢质网箱防腐蚀方面,采用Ra3喷砂+热喷铝+环氧漆三涂防腐技术。自2009年4月进入海区试验验证以来,网箱结构无一出现破坏,结构表面亦未出现腐蚀破坏现象,防腐蚀技术应用效果良好,而未作防腐蚀处理的对照网箱,5个月内平均腐蚀深度已达1mm以上。
②深水网箱高效养殖技术转化和应用。
----东海黄姑鱼网箱养殖。试验从日开始,东海黄姑鱼苗种为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提供,规格为3.5cm的黄姑鱼苗21000尾,放养在三只小网箱中,放养密度为175尾/立方水体,饵料为鲜杂鱼,投喂时间每日2次,上午和傍晚各投1次,投喂量控制在养殖鱼体重的7%-10%之间,视黄姑鱼生长和网箱附着物情况,及时更换网具和分级,加强日常管理。8月25日对其进行了生物学指标测量并估数,平均体长10.8mm,体重42.2克,估数为15500头,成活率为73.8%。课题开展以来,课题组已累计采用网箱养殖黄姑鱼26万尾。
----大黄鱼网箱养殖试验。课题组应用国家"863"计划成果"大黄鱼规模养殖新技术",在东极海水网箱基地放养150-220克的优选苗种3万多尾,放养密度控制为10尾/立方水体,试验从6月24日开始,饵料主要为鲜杂鱼,辅以配合饵料,投喂时间每日2次,上午和傍晚各投1次,投喂量控制在养殖鱼体重的3%-5%之间,视网箱附着物情况,及时更换网具,加强日常管理,每月测量一次生物学指标,以调整投饵量,保证大黄鱼的生长。12月7日,大黄鱼起捕,生物学抽样测量,体长32~45cm,体重450~810g,平均493g,单位产量约5kg/m3,成活率达93.2%。
----大黄鱼省际接力养殖体系。项目单位根据本项目产业化开发的要求,新建福建宁德苗种培育基地。宁德是我国大黄鱼优势养殖区域的核心区,区域内大黄鱼的培育技术成熟,苗场、苗种、饲料等配套全面。湾内风平浪静,苗种越冬安全,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分析各地区的优劣条件,项目单位提出了"建立省际接力养殖体系"的理念:开展大黄鱼闽、浙接力养殖,降低养殖风险,建立接力养殖信息平台,形成高效接力养殖技术操作规程,建设大黄鱼接力养殖示范基地。并于2008年在三都澳白基湾建成了海区面积15亩、432只新型苗种培育网箱。
③筏式高效养殖技术转化和应用
----紫贻贝高效养殖技术。嵊泗基地进行了紫贻贝养殖试验,包苗后,平均每串含贻贝苗1190粒,苗种规格平均体长为2.0cm,单串平均重量1.42公斤。自2007年11月挂苗以来,于6月30日进行海区检查,贻贝苗种生长良好,生物学测量结果为,贻贝最大壳长6.1cm,最小壳长4.2cm,平均壳长5.3cm;贻贝最大体重17.8g,最小体重12.6g,平均体重14.8g,养殖绳单串平均净重17.5kg。预计再进行约2个月的养殖,至8月中下旬,贻贝平均壳长可达6.5cm以上,平均体重可达20g左右,养殖绳单串平均净重可达27kg左右,亩产(每亩以200根苗绳计算)可达5.5吨左右,比上年度增产约15~20%左右。目前本技术已推广示范800亩,建立筏式养殖系统1590套。
----坛紫菜良种筛选和推广。针对我省浅海筏式主要养殖的坛紫菜种类烂菜现象较为普遍、种质研究薄弱的现状,,选择福建霞浦种、漳浦种,宁波象山种和木耳菜、洞头种、沿浦本地种、申福二号等7个不同品系、地理种群坛紫菜在高低潮区的养殖对比筛选试验。项目组于9月8日晚在苍南县霞关港海区对7个品种的坛紫菜贝壳苗进行了流水刺激,翌日凌晨制成孢子水后,中午开始人工海面泼洒采苗,每个品种采苗10个网帘(规格3.5 m×4.5m),从采苗结果来看,申福二号见苗较其他品种延迟2~3天,其它6个品种的见苗时间接近。项目组设立了两个紫菜养殖对比试验点,分别在位于沿浦湾湾底的下在村的高潮区和老鼠尾岛附近的低潮区,养殖方式为传统插杆式。从整个养殖周期生产数据对照来看,低潮区比高潮区产量略高,生长速度较快,收割时间提前,产量以申福二号为最高,沿浦本地种次之,然后是霞浦>洞头>木耳菜>象山>漳浦。其中:低潮区(153天)申福二号种单产433.33g/m2,分别较沿浦、霞浦、洞头、木耳菜、象山、漳浦等6个品种高9.6%、15.7%、24.7%、40.7%、50.8%和55.1%;高潮区(170天)申福二号种单产414.29 g/m2,分别较沿浦、霞浦、洞头、木耳菜、象山、漳浦等6个品种高11.1%、18.6%、24.9%、40.3%、50.9%、55.4%。
----坛紫菜全浮式养殖研究。07年9月~08年2月,在洞头县倪屿乡开展了坛紫菜全浮式养殖试验。全浮式养殖设施是在以前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全浮式设施在养殖干露时,稳定性增大,少受风力和水流影响,不易合并倾倒,并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的特点。试验共设4个点,受9月19号"韦帕"台风影响,损失了其中2个试验点,剩余2个点养殖情况较好,养殖面积30亩,平均亩产紫菜170kg,亩产值3230元,比传统插杆养殖,平均亩产增加34.kg、亩产值增加694元,取得初步成功。2008年下半年继续在洞头县霓屿乡开展坛紫菜全浮式养殖试验。设计了三角架式养殖筏架,对养殖筏架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操作性,方便干露操作,减轻养民的劳动强度,2008年9月养殖面积180亩,到2009年春节前完成全部收获,实现平均亩产量140公斤,平均亩产值3900元,平均亩纯收益2040元。2009年9月,共有全浮式紫菜养殖面积142亩。
④多元生态复合养殖技术转化和应用
项目先后在洞头三盘港海区和大竹屿岛西侧海区建立了多元化复合养殖示范基地。2007年在洞头三盘港海区,建立羊栖菜、鱼类(网箱养鱼)多元化养殖示范基地,网箱养殖面积310亩,羊栖菜养殖面积800亩。在洞头岛以东洋面,大竹屿岛西侧海区,重新建立章鱼(网箱养殖)、蟹类(梭子蟹)、贝类(贻贝)和藻类(羊栖菜、海带)多元化养殖示范基地。其中2008年~2009年多元化复合养殖基地共养殖羊栖菜210亩(9月至翌年5月),章鱼3m×3m的网箱40口(3月至5月和9月至11月),贻贝2亩(3月至8月),牡蛎2亩(3月至8月),整个养殖周期内产羊栖菜122.43吨、85.7万元,章鱼5.68吨、30.67万元,贻贝1.5吨、0.45万元,牡蛎2.1吨、0.5万元,总产值117万元,利润 37.8 万元,对比纯羊栖菜养殖亩产值增加33.7%、亩利润增长13.8%。2009年~2010年示范基地养殖羊栖菜280亩(9月至翌年5月),鼠尾藻60亩(9月至翌年5月),章鱼40口网箱3m×3m,梭子蟹吊笼10亩、2160只(10月至翌年2月),由于示范点地受夏季风暴潮的影响,2009年贻贝、牡蛎没有养殖,整个养殖周期内产羊栖菜 179.8吨、125.8万元,鼠尾藻(鲜) 126吨、21.42万元,章鱼10.8吨、57.24万元,梭子蟹 0.43吨、6.02万元,产值210.5万元,总利润 85.1 万元,对比纯羊栖菜养殖亩产值增加33.7%、亩利润增长 22.6%。
(8)东海区围塘蟹虾健康高效养殖技术开发与示范
在宁波市的象山、鄞州和舟山市的定海、普陀、岱山等地区和江苏、福建沿海,选择一些典型客户进行试点推广配合饲料养殖梭子蟹。在课题实施期间,销售三疣梭子蟹配合饲料1075吨,达到了产业化水平,实现销售收入817万元,实现利润156.2万元。其中:2007年销售三疣梭子蟹配合饲料323吨,实现销售收入235.8万元,实现利润46.4万元;2008年销售配合饲料752吨,实现销售收入581.2万元,实现利润109.8万元。
(预计)年12个养殖示范基地、累计养殖示范面积、养殖品种、新增产量和新增产值情况。从表中可以养殖示范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省海洋与渔业局的统计,课题执行期间,梭子蟹和青蟹人工苗种养殖覆盖率分别达到70%和20%以上。课题执行期间示范基地单位面积产量较十五期间,提高了10~15%,养殖效益提高了20-30%。课题的技术成果在舟山、台州、温州、宁波和萧山地区辐射面积达11多万亩。
表1、养殖示范基地养殖统计表
序号 基地名称 养殖品种 累计示范面积(亩) 新增产量(吨) 新增产值(万元)
1 舟山市绿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对虾 30
2 舟山市旭旺水产养殖公司
3 三江养殖基地
4 舟山市三鑫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梭子蟹 76
5 岱山县大蛟山养殖有限公司 梭子蟹 2
6 舟山市维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梭子蟹 0
7 朱家尖梭子蟹养殖场
8 浙江永兴水产种业有限公司 对虾 150 140 688
9 萧山北干水产养殖公司
10 宁海县双盘涂养殖公司 青蟹 7
11 华兴海水种苗有限公司 对虾
12 兴海养殖优质种苗选育研究所
梭子蟹、青蟹 梭子蟹育苗1900万尾 青蟹960万尾 248
(9)东海区滩涂贝类健康高效养殖和质量安全技术开发与示范
①"滩涂底栖贝类高效人工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成果解决了多种滩涂养殖贝类的生殖调控、幼虫高效培育、高效采苗技术,实现了滩涂贝类可培育种类的人工繁育技术全面创新;突破了大规格苗种高效培育、适口饵料生物高效培育等关键技术,进一步完善了滩涂贝类高效人工育苗技术体系;开展了多种滩涂贝类能量代谢等研究,为健康养殖技术开发和养殖模式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济效益优化技术方案;创建了滩涂筑坝蓄水养殖、滩涂低坝高网养殖、围塘蓄水养殖等多种滩涂贝类健康养殖模式,实现了滩涂贝类能够依据滩涂地形特点的健康和高效养殖产业化。成果推广应用已产生15亿元的社会经济效益。
②已培育出两个生产经济性状优势明显的文蛤新品系,生长速度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20%左右。已建成以大规格苗种高效培育、滩涂和池塘健康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为核心的乐清湾滩涂贝类大规格苗种培育和高效健康培育示范区16264亩、三门贝蟹(虾)综合养殖GAP示范基地3000亩、宁海长街万亩滩涂贝类健康养殖示范区13000亩、启东文蛤浅海底播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区15000亩。通过这些示范区建设,将有力地带动乐清湾、三门湾、苏东等我国滩涂贝类主产区的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③"出口文蛤净化技术产业化和高效示范区建设成果"对人为迁移中的苗种和出口应市产品进行净化和全程无公害化生产管理,新增产出口产品2300吨,新增值3660万元,利润1256万元,创汇469万美元;净化后产品平均每吨增值5920元;销售产值增加48.5%,净增效32.1%。项目运行"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户600户,年增收达540万元。
④"放养大规格苗种、定期监测水质,合理施肥、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适时分批捕捞"这种清洁化养殖生产模式,使饵料、水质和底质环境得到优化,能获得较长时间饵料丰富、水质稳定的贝类生存环境,不但提高了贝类成活率同时也提升了贝产品质量,仅此一项就使万亩高效养殖示范区2009年新增利润650万元,亩养殖面积收入增加650元,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该模式已在宁海县得到了推广。
⑤在充分整合本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净化工艺技术,确定了既适合贝类保鲜保活要求又符合经济学原则的净化、包装工艺,并引进了HACCP控制技术,在宁波餐之皇食品有限公司进行了生产性试制和试销,建立了3吨/日净化能力的贝类净化示范加工厂,实现了净化缢蛏、牡蛎、泥蚶的小批量生产。至2009年底已试制生产和销售净化贝类45吨,生产成本较普通贝类增加5~10%。但由
评价(鉴定、验收)委员会名单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上海海洋大学
&机械科学研究院财经审计部
&大连海洋大学
&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农经所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院南海所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水产科学院
组织评价单位: &国家科技部农村科技司
评价形式:&nbsp:
评价(鉴定、验收)意见
  日,科学技术部组织有关专家在杭州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及名优水产增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2007BAD43B00)进行了验收。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汇报,审查了有关资料,经质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该项目重点突破了渔业资源调查和评估、名优增养殖新种类研究与开发、集约化、标准化与数字化养殖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等共性关键技术,集成浅海、围塘和滩涂健康高效养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与养护、负责任捕捞等产业化示范技术,为东海区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利用和名优水产增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项目完成了东海区初级生产力和重要渔业资源资源量的评估,计算和评估了渔场渔业自然资源总蕴藏量和可捕量;完成了7个名优种类的人工繁育和养成技术,筛选了东海区标准化、数字化养殖关键技术参数,构建了主要种类养殖智能管理决策系统和环境动态跟踪与预警系统,完成了东海区浅海、围塘、滩涂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示范;研制了鱼虾贝类标志放流技术,完成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等18个种类的增殖放流;开发白沙岛等天然岛礁、人工鱼礁、人工藻场和鱼-贝-藻多元生态海洋牧场养护技术和设施;研制了东海区选择性桁杆拖虾网装置,研发了3种拖网幼鱼释放装置以及鱼虾分隔装置,构建了负责任捕捞技术体系。项目累计突破22项关键技术,研制51项新工艺、新装置,申请专利112项,完成论文166篇,制定标准37个,出版科技著作3部。
 3.项目共建立了51个名优种类繁育、浅海、围塘、滩涂养殖及增殖放流和养护示范基地。已累计繁育名优种类苗种2071万尾,示范养殖114294亩,放流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等种类69932万尾(粒)。建立8个天然岛礁、人工鱼礁、海藻场和海洋牧场。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财务管理比较规范(详见财务验收专家意见表),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全面完成项目计划,同意通过验收。
发布机构:浙江省科技厅
发布时间:
主办单位: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承办单位: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信息技术中心备案序号:浙ICP备号-1&建议使用IE7.0,分辨率以上浏览本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覆海大圣蛟魔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