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药业网上药店3月6日的走势是墓碑线吗?下周一如何操作

相关的新闻
网友点击排行《蒙山文化研究》总第26期(2013年第4期)
1《蒙山文化研究》编辑 《蒙山文化研究》编辑
《蒙山文化研究》总第26期(2013年第4期)
蒙山文化研究会 《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
编辑 彭殿龙 林清伟
南武城专辑
2013年12月26日刊印
《蒙山文化研究》总第26期(2013年第4期)
蒙山文化研究会 《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
编辑 彭殿龙 林清伟
南武城专辑
2013年12月26日刊印
*************************************** *** ***************************************
蒙山文化研究会
名誉会长:李祥栋 刘家骥 李富山
冯增田 高 明 张传普
丰程秀 马祥营 廉茂岭
徐守军 刘春波 冯青松
宋学邦 王晓萍 王 琨
赵景元 郑晓廷
会 长:魏殿玉
副 会 长:宋 健 刘云燕 张军
李常松 徐 斌 廉 金
副秘书长:孟宪华 王庆全
学术顾问:左步青 刘家骥 辛鸿义
李兴河 王鸿烈
《蒙山文化研究》编委会
主 任:魏殿玉
委 员:巩祥军 李常松 徐 斌
廉 金 刘云燕 甄德生
王 忠 张 军 王兆进
孙 伟 王立剑 宋汉银
刘 涛 华 营 孙文吉
姚友海 孙腾霄 王力伟
王 琼 王相臣 李洪廷
王庆全 彭殿龙 高 岩
孟 君 孟宪华 魏 文
陈宪民 庞宪清
《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
主  编:魏殿玉
副 主 编:李常松 徐 斌 廉 金
编 辑:彭殿龙 林清伟
平邑县人民政府
蒙山文化研究会
本期执行主编:王庆全
本期编辑:李常松 徐 斌 廉 金
李洪廷 彭殿龙 林清伟
刊名题字:刘 岳
封面设计:彭殿龙
电脑制作:临沂日报社印刷厂业务
准 刊 号:山东省内部资料性出版物
准印证2007年第12号
编辑出版:《蒙山文化研究》编辑部
地  址:平邑县人民政府办公楼四楼
邮  编:273300
电  话:0539-1327
http://www.
印  刷:临沂日报印刷厂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26日
(内部资料 免费交流)
本刊所登文章及图片,版权属本刊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刊用,违者必究。
南武城故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获国家文物局批准
…………………………………………………王相臣(4 )
浅议武城曾氏祖林的修复与建设………………徐斌(6)
南武城建置沿革……………………………李常松(14 )
南武城故城文物古迹………………………王相臣(16 )
宗圣曾子………………………………………王庆全(20 )
曾子家世探源…………………………………李洪廷(24 )
曾子后裔迁徙与故里奉祀……………………李洪廷(27 )
当代曾氏名人选录……………………………席加铭(32 )
曾子为费武城人…………………………[明]于慎行(37)
考武城……………………………………[清]顾炎武(38 )
曾参南武城人……………………………………钱穆(39)
泰山南城羊氏述略…………………………刘硕伟(40 )
武城羊氏名人选介…………………李常松 王庆全(44 )
风光秀丽曾子山……………………………张洪建(47 )
南武城景区咏联………………………………徐斌(60)
曾子山旅游开发纪略……………………刘化彬(62 )
曾子山旅游区概念性规划(节选)…………………(66)
曾子故事八则…………………………………徐斌(72)
武城遗闻轶事…………………………………李莹(76)
南武城故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获国家文物局批准
南武城故城遗址位于平邑县郑城镇南、北武城村一带,始建于鲁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为鲁国武城邑治所,后经各代至北齐废。遗址面积22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2米,曾出土大量文物,是我国著名的东周城址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做好这处新晋“国保”单位的保护工作,县文广新局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首先完善了南武城故城遗址保护的“四有”工作,树立了保护标志碑,安装了保护界桩,建立了南北武城、水泉沟主要负责人共同参加的保护组织,完成了科学、准确、翔实的记录档案。聘请有关人员对南武城故城遗址的地形、地貌及相关遗存进行了测绘,委托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编制了南武城故城遗址保护规划及立项报告。9月27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了南武城故城遗址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立项。
获得国家文物局立项后,南武城故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将在省文物局的指导下,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的有关规定开展,并严格遵循南武城故城遗址和环境风貌的整体保护,城址本体保护与农业生产、村镇建设等问题统筹兼顾的原则进行,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对保护规划进行科学性编制,可加强南武城故城遗址的考古调查、测绘、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南武城故城遗址的分布范围、规模、内涵以及相关遗存的埋藏区域,准确地做出城址价值和现状的评估,重点展现南武城故城遗址独特的文化特点,从而使南武城故城遗址成为文物保存状况良好、相关设施完善并拥有独特人文与自然景观的文物保护区。
(王相臣)
关于南武城故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的批复
文物保函〔号
山东省文物局:
  你局《关于申请南武故城遗址保护规划立项的请示》(鲁文发〔号)收悉。经研究,我局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南武城故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和你局意见。
  二、请你局指导当地人民政府,组织规划编制单位联合专业考古研究单位,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的有关规定,开展南武城故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整体考虑遗址及其周边相关遗迹的保护和展示。
三、保护规划编制应确定合理的规划范围,系统分析已有考古研究成果,梳理遗址范围内各相关遗迹的关系,确定主要保护对象,明确遗址的范围和布局;应认真评估遗址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尤其应针对居民活动对遗址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应明确规划重点,以控制性为主,合理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严格相关管理规定,恰当构建展示体系,合理布设相关设施;应注意分析遗址所处区位条件,妥善处理遗址保护和城乡发展之间的关系,统筹考虑遗址保护、村庄建设、道路交通、居民生产生活等问题,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规划编制完成并经你局初审同意后,请将规划文本、图纸及相应的电子文档等报我局审批。
  五、请你局指导地方人民政府做好南武城故城遗址的保护工作,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加强日常巡查和监测,确保文物安全。
                            国家文物局
                          日
   浅议武城曾氏祖林的修复与建设
开发曾子山旅游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近年来,临沂市委、市政府和平邑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英明决策,把曾子山旅游开发列入重点项目,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少军和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丰程秀等领导,都亲临曾子山视察旅游开发项目,强调“要紧紧抓住历史名人、历史文化这条主线,避免人为的现代的因素”,为曾子山旅游开发指明了方向。缘此,聘请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院制定了《临沂市平邑县曾子山旅游区概念性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十分鼓舞人心。为了密切配合曾子山旅游开发,笔者不揣冒昧,谨就武城曾氏祖林建设项目提出相关建议,以供领导和方家参考。
修复和建设武城曾氏祖林,必然要涉及风水学领域里的一些问题。大家知道,风水学源于中国。它是在自然威胁人类生命的时候,由古代先哲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实践、思考、感悟而建立起来的。经过50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由理论实践、实用方法、实践案例组成的庞大体系。其中虽然包含着某些非科学的成分,但是以“天地人合一”为出发点的追求和认识,却闪烁着中国先哲们的真知灼见。如今,随着科学的发展,风水学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它是同地球物理学、地球磁场学、宇宙星体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气象学和人体生命学等学科紧密相连的边缘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环境条件学。应当以进取、求真、务实的态度,参与风水学研究,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通过多次实地考察,笔者认为,武城曾氏祖林所处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上乘,是一块风水宝地。其决定因素在山和水两个方面。
1、钟灵毓秀,多出圣贤
阴宅的地理之道,尤为重龙。龙即山脉,为地之气,盖葬者乘生气也。曾氏祖林所处的曾子山,在平邑县郑城镇境内,距县城约35公里,它包括大苍山、南城山和开明山,这3座山彼此衔接,连为一体,环绕古武城之南、西两面,成为天然屏障。因为山下之南武城为曾子故里,所以人们将这3座山合称曾子山。该山系尼山山脉的一个分支。尼山山脉源于曲阜,从山东南部津浦铁路以东、327国道以南,自西而东,经邹城、曲阜、泗水、平邑、费县直至延伸到苍山境内,呈西北—东南走向,连绵起伏,构成“尼山穹窿”,海拔200—500米。其主峰凤凰山649米,在邹城境内。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尼山山脉,属于低山丘陵,尽管山势低矮,貌不惊人,然而它正当位于中国境内第二条干龙—震龙的脊背上。“地灵足千秋、富贵发万年”,钟灵毓秀,多出圣贤。儒家学派创始人至圣孔子暨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等五大圣人,以及孔子著名弟子曾点、仲由、澹台灭明、闵子骞等,均出生在尼山山脉的境域之内。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既然人的生长发育,与生他养他的土地有密切关系,那么,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与生它育它的这方土地也必然有着密切关系。大家知道,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一个大动荡、大分化、大组合、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解放、标新立异、大师辈出、创说立派的时代。诸如:老子、孔子、墨子、庄子、荀子、郯子、韩非子,以及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等等,犹如璀璨群星,先后崛起升腾于社会各个阶层,创建了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础,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永恒的辉煌。无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当时最具影响的一派。至战国,儒学号称显学。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便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占据了统治地位。追溯生成儒学的这方土地的历史,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它竟然与中华文明的发育相伴随、相始终,中华文明的源头和发展,均与其有关。可以说,是“天地人合一”的大自然,孕育了大批古圣贤;是中国的历史,选择了这方土地作为儒学,乃至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进而言之,充满灵气的尼山山区和沂蒙大地,历朝历代除养育了孔子及其许多著名弟子外,还相继涌现出肖望之、匡衡、刘洪、诸葛亮、羊祜、王羲之、颜真卿、左宝贵等圣贤和英杰人物,这都与这方沃土有着直接关系。不难看出,从古到今曾氏祖林,都拥有着良好的人文环境。
2、海内名山,威甲四方
再具体地看曾子山。该山成山母质与曲阜尼山一样,为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它由大苍山、南城山、开明山组成。大苍山居东首,西连南城山,面积1.5平方公里,海拔449米。山顶浑圆平坦,土层深厚肥沃,漫山松柏叠翠,嘉木交柯,苍苍莽莽,一派明光秀色。南城山,东连大苍山,西首与南北向之开明山对接,两山结合部形成一个大直角。山上有“康成石室”,传为东汉学者郑康成注《孝经》的地方。开明山,因垂直节理、崩塌、差异风化等原因,切割强烈,从顶部断裂为5个姿奇势险的山头,由南到北依次名曰橛子崮、孝子山、富贵顶、透明崮、印盒山。橛子崮、孝子山四周如削,十分陡险,人不可攀。透明崮下有一东西向巨洞,相传系上古颛顼帝的玄孙彭祖修道之处。富贵顶,面积2.5平方公里,海拔455米。顶部地势平阔,盛长灌木杂草。山半腰峭壁上,宋朝、金代的摩崖造像石刻,工艺精到,迄今清晰可辨。山峰是构成自然景观的主体,上述橛子崮、孝子山、富贵顶、透明崮、印盒山等5个山峰依次挺立,互相映衬,互成对景,雄奇而瑰丽,形成曾子山的主景区。
曾子山的特殊造势,易守难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左传》载:公元前519年,邾人筑好翼城后返邾西归,途经武城,遭到鲁国军队猛烈袭击,邾人全部被俘。鲁哀公八年(前487年),吴国攻打鲁国,“子泄率,故道险,从武城”。吴军攻克武城后,又北进东阳,途经五梧、蚕室、庚宗,一直打到泗水。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齐伐我,及清。……冉由以武城人三百为已卒徒”,在清地大败齐军,获“甲首八十”。《孟子》载:“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言道曾子住武城的时候,越国的军队曾侵扰武城。西汉末年,琅琊人樊崇领导的赤眉起义军,曾经占领过南城。明末清初,“九山王”王肖武领导的反明抗清农民起义军,曾驻扎于大苍山和富贵顶,坚持斗争长达13年,其遗迹尚存。综观曾子山的走势,高起低伏,蜿蜒连绵,犹如神龙漫游,雄视海内,威甲四方,充满了生机活力,确系墓葬枕靠的理想君山。
3、圣水环绕,汇聚灵气
山保人丁水生财。水乃龙之血脉,以水作穴之外气,至关重要。武城曾氏祖林面临的温凉河,古称祊河,源于平邑县西南部太皇崮。因水质清纯,水温冬暖夏凉,故名温凉河。境内全长12公里,总流域面积181平方公里,仅次于浚河,是全县第二条大河。太皇崮原名大匡崮,亦称冠石山,面积2.3平方公里,海拔505米,属岱崮地貌,四壁陡峭,十分峻险。山之南有一清泉,名曰皇崮泉;山之北,亦有一清泉,称滴答泉。两泉汇合后,屈曲有致地向东奔流。河之两岸皆有峰连岩跳的山岭护持,漫山遍野树木郁葱,碧色莹润,鸟语花香,风景迷人。温凉河地势平坦,河床宽,落差小,常年水波粼粼,川流不息。即便汛期,亦是泱泱大水舒缓而下,一般没有暴涨暴落的现象。至苗庄段,西北有白彦主河道来水,西南则有老泉流域支流汇入,此处河床最宽,逾300米,为曾林的进水口,称天门。从苗庄至土桥,由西北而东南形成一个大漫弯,曾林正处在曲水环绕的漫弯内。至故县北河床最狭窄,不足百米,此处为曾林的出水口,称地户。纵览温凉河环绕着曾林惬意而过,汲取着曾子山的灵气,平添了几许神韵,彰显出武城曾氏祖林所处的山厚水丰独特的地理环境。
4、龙珠在含,罕见格局
基于上述各点,我们可以对曾林的总体格局作如下判断和认定:位于曾子山东北1500米处,背靠富有生气的曾子山,该山自东而西又折而从南到北,构成一个近似直角的大弯,呈合抱之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向前舒缓而降。山之合抱状若龙口大开,龙舌长伸,至曾林西侧略有隆起,形成又方又圆的台地,恰如龙舌上卷,使墓穴如同龙口中所含的明亮珍珠,即称之为世间罕见的“龙珠在含”的风水格局。墓穴在台地平坦处仰面,称立势仰高穴。杖法为顺杖,即棺穴与龙脉成一直线,顺印来脉而正受,称正龙正受。左砂为西北方向之方山,右砂为东南方向之马头山,两砂层层关锁,紧密护卫着曾林,以防生气走失流散。东北方向稍远的关阳司小北山为朝山,向着君山呈拜伏状,宾主有情,遥相呼应,显示出曾林的尊贵。水口,天门大开,源远流长,财源广进而不绝;地户关锁,减速节流,藏风聚财而不失。温凉河大弯,环绕着曾林缓慢而过,正是“玉带缕腰金城水,三合联珠贵无价,人丁昌炽大富贵,福寿绵远无穷期”。观其明堂,内紧凑,外开阔,四周宝山环列,圣水绕过,更加显示出曾氏祖林的势大,形正,聚气,威风。
总之,武城曾氏祖林确实是一块毋庸置疑的风水宝地。夫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不究其本,孰能厥后?探真理,求验证,2500多年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从曾巫—曾阜—曾点—曾参—曾元,一辈辈,经百代,历千年,至当今,英贤辈出,簪缨不绝,子子孙孙繁衍不息,胜似瓜瓞连绵。发展到目前,赫赫然,曾氏在全国100个大姓中名列第18位,总人口近700万,成为著称海内外的一大望族焉。树有根而枝叶茂,水有源而百川流。正是武城曾氏祖林风水宝地,荫佑着曾氏芸芸子孙后代,成就了曾氏一脉的千秋伟业。武城曾氏祖林伟哉!壮哉!
对修复与建设武城曾氏祖林,建议如下:
1、总体思路
尊崇、缅怀、祭祀先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激励中华儿女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即使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祭祀尽其敬的社会风气依然不能改变。在此社会氛围下,修复与建设好武城曾氏祖林,有益当代,惠及后世,利在千秋,意义深远。因此,要切实搞好规划设计,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好武城曾氏祖林。要以曾子墓和曾点墓为依托,依照历史上有关墓制和礼制,以祭祀文化和风水结构为指导,扩大曾林规模,提升曾林级别,营造海内外曾氏族人寻根认祖、祭祀凭吊先祖为核心的功能区,成为曾子山旅游区第一个看点,既是庄严肃穆的陵园,又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
因曾点、曾参墓处在古武城遗址内,故名武城曾氏祖林,又名宗圣林。理由:公元前567年,鄫国被莒国灭掉,鄫太子巫隐居于武城内(今平邑县郑城镇南武城)。为了纪念故国,“巫仕于鲁,去邑为曾氏。巫生阜,阜生点,点生参”。“天下无二曾”,曾点、曾参葬于斯,名曰武城曾氏祖林,当之无愧。鉴于孔、孟、颜氏之墓林,分别称孔林(至圣林)、孟林(亚圣林)、颜林(复圣林),故武城曾氏祖林(宗圣林),简称曾林,也合乎世俗情理。
《概念性规划》显示,对现通往曾子山下的东西道路进行改造,建设宗圣大道,形成贯穿旅游区开发的中轴线。在宗圣大道北侧建设曾子墓园。笔者认为这个思路是可行的、恰当的。据此,对武城曾氏祖林建设项目布局,提出如下设想:
①规模和坐向:曾林整体布局宜坐西朝东,东西长187米,南北宽133米,总面积24871平方米,计地37.3亩,建设规则式墓园。设计上采用轴线法,以东西、南北两条相互垂直的轴线组成“十字架”,控制整个墓园的布局,使之上下、左右对称,形成几何形体。由于强烈、明显的轴线结构,墓园会产生庄重、开敞、明朗的景观感觉。
②坟墓形制:春秋之前,墓葬不封不树,即不筑坟头,不树立标志。孔子父母死后,合葬于曲阜梁公林。孔子说:“吾闻古者墓而不坆。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从此,夫妻开始合葬,封墓穴,起坟冢,以变国俗。在坟墓形制上,春秋以降汉、唐,以方形为贵,即正方形也。之后,汉族墓穴渐成园冢。
现存之曾点墓,圆形,封土高6.5米,直径20米。东汉王符《潜夫论·浮侈》有语“鄗毕之郊,文武之陵;南城之垒,曾晳之冢,周公非不忠也,曾子非不孝也。”此墓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四十三年(1778年)礼部咨复山东巡抚国泰“准宗圣曾子墓、莱芜侯墓(即曾点墓)各设奉祀生一名。”遵此,费县先后选当地曾子之六十九代孙曾毓池、曾毓沼、曾毓銮,七十代孙曾传道,七十一代孙曾纪忠,袭任此职。嘉庆三十年(1808年)山东督粮道孙星衍、费县知县郭志青,为曾点立墓碑一通,“文化大革命”中下落不明。1991年,平邑县人民政府重立墓碑一通。
曾子墓,原位于土桥村西北,距曾点墓近1公里。《费邑曾氏谱》载:“墓在武城之土桥。”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费县志》载:“莱芜侯(曾点追封莱芜侯)既葬武城,曾参未闻他徙,亦葬武城”。此墓被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1998年3月,原魏庄乡党委、政府在曾点墓东北侧重修。现存之墓,封土高3.5米,直径10米。
曾子墓、曾点墓均系坤山艮向,为文王昭穆墓葬,与孔子携子抱孙葬局势相同。鉴于曾子墓位置偏北,本次建设应适当南移至中轴线上,曾子墓、曾点墓相距7—10米为宜。两墓坐向偏中轴线45度。
③石坊门和神道:《概念性规划〉称“……从东向西依次为三省潭—御桥—墓阙—神道……”。对此,笔者认为曾子林本已构成背山面水的自然风水环境,不必要再开发“三省潭”、“御桥”等项目,可在宗圣大道适当路段北侧开口,建石坊门和神道,尽量节省土地和资金,减少人为因素形成的理想格局。石坊门内接神道,为曾林象征性的大门。石坊门可采用四柱二梁三间全石结构,高5—6米,坊额镌刻“宗圣林”3个大字。从石坊门至曾子林大门的神道直线形和折线形相结合,进门为南北线,到适当位置折而为东西线,与墓园内甬道达到垂直相通,路面宽8—10米,或石砌,或砖铺,或硬化。神道两旁栽植苍松翠柏。曾林大门外开发600平方米左右的小广场,增设服务设施和停车场,给游客以逗留空间。
④大门和围墙:牌坊式大门,或全石结构,或钢筋砼结构,四柱三梁三间六扇门,飞檐起脊,歇山顶,高6米左右,力求高耸玲珑,错落有致,气势恢弘。中间楣额镌刻“武城曾氏祖林”或“宗圣林”鎦金大字。大门两侧安置巨型石狮一对,以显示墓园的庄严和威武。四周绕以2米左右高的红色围墙,西首左侧留一便门,实行封闭式管理。
⑤甬道和石仪:大门内至曾子墓要修筑或石或砖的甬道,宽7.7米。甬道,实际上是控制整个墓园东西向的中轴线。沿着甬道前行,会产生庄严、肃穆、深邃甚至神秘的感觉。鉴于曾子为曲阜孔庙四配之一、加封郕国宗圣公,曾点追封莱芜侯,根据明、清时期有关公、侯的礼制规定,可在甬道两侧依次安放望柱、石马、石虎、石羊、石人5对石仪。望柱(华表),石雕,高约7米,安放在大门内左右两侧。树立望柱,显示曾子荣膺地位等级的显赫。再向里,等距离安放石马、石虎、石羊,在靠近祭坛的左右两侧安放石人。
⑥祖林碑和碑林:在曾子墓东大约80米的东西、南北互相垂直的中轴线上,树立“武城曾氏祖林碑”。此碑是曾氏祖林的重要标志,彰显武城曾氏的发脉根基。由三部分组成,底座用鲁灰花岗岩刻制巨型龟趺(赑屃),昂首遥望东方,寓意不忘祖国。碑身用济南青或中国蓝花岗岩制作,高3米,宽1.3米,厚53公分。碑帽用同一石料,镌刻二龙戏珠图案。整个碑高5米左右。碑之阳面,镌刻“武城曾氏祖林”6个镏金大字,拟请国家原副主席曾庆红题写。碑之阴面为碑志,署名临沂市望族文化研究会、平邑县人民政府,请名家撰文书丹。碑志内容主要含曾子及曾氏望族的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和辉煌业绩;平邑县和南武城地望;建设曾林的意义:企望海内外曾氏族人寻根认祖、凭吊祭祀先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多作贡献。
在祖林主体碑和祭坛之间建立碑林。碑分两类,一是修建和保护曾林的功德碑,二是社会贤达和海内外曾氏族人谒林的诗文碑。
⑦祭坛:《概念性规划》称:“宗圣祠建于宗圣大道南侧,与北部的曾子墓园相呼应”。对此,笔者认为曾林与曾子祠堂近在咫尺,墓园中不宜再建祭堂(享殿),可兴建祭坛,其功能与祭堂相同。祭坛建于曾子墓东侧,二者同在一条中轴线上。祭坛纵横33米,高90公分,四周石砌,顶部铺花岗石板。前面不封,砌7级石阶,后面和两侧安装透雕石栏杆,两侧中部各开一门,并砌7级石阶。在祭坛后部,矗立3米高的石灰岩曾子雕像。像前安放一巨型石雕香炉和供案。此为曾林祭祀曾子的主要场地。
⑧植被:曾林树木花草配植,以等距离行列式、对称式为主,树种以侧柏、桧柏、黑松等长龄树为主,辅之以榆、槐、枫、槲等杂木。凡适宜绿化的隙地,均可栽植树木,但坟头上不能栽植任何树木和籐条,现有的要清理掉。在树下、树边等空闲地上,亦可种植草坪和花卉。以期营造松柏掩映、花草点缀的园林环境,使墓园充满生机活力。
(作者系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民俗文化研究学者)
南武城建置沿革
曾子故里春秋时期鲁国武城即今平邑县郑城镇南武城,北距县城35公里。该处文明古老,历史悠久。据文化部门考古调查,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在此居住,新石器时代之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已经较为繁荣。西周春秋时期属鲁国,为鲁国武城邑的治所,鲁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筑城。
春秋鲁武城故城长约2500米,城址西南两面以曾子山、南城山为屏障,东北两面依山势用夯土筑成不规则的半圆型城墙,现存城墙最高处9米,整个轮廓清晰可见。城墙之上,布满圆孔,整齐排列,表明筑城时为加固城墙放进很多木棒,圆孔系原木棒朽烂所致。
战国初,季氏据费为国,武城一度为鄪国所属。《说苑》载:“鲁人攻鄪,曾子辞于鄪君曰:‘请出,寇罢而后复来。请姑毋使狗豕入吾舍。’鄪君曰:‘寡人之于先生也,人无不闻。今鲁人攻我而先生去我,我胡守先生之舍?’鲁人果攻鄪而数之罪十,而曾子之所争者九。鲁师罢,鄪君复修曾子舍而后迎之。”
不久,武城改称南城,亦称南武城,为齐国所有。
《史记》记载:公元前355年,齐威王与魏惠王比国宝,魏惠王将其保存的12颗直径一寸以上的珍珠当国宝,而齐威王则将4位有才能的辅国大臣作为国宝,称其中有位大臣檀子者,“使守南城,楚国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战国末,南武城先属吴国,后属楚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是时,武城仍以南城命名,属秦之薛郡。
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汉承秦制,设郡县,同时又立刘姓诸侯国。时在原南武城邑旧地置南城县,亦称南武城县,属东海郡。
公元前125年,汉武帝置南城侯国,封刘贞为南城节侯。《汉书·王子侯表》载:“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三月,以城阳王子封,四十三年薨。”此时南城侯国属东海郡。
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废南城侯国,复置南城县。
公元25年,刘秀推翻王莽新朝建立东汉,时南武城仍以南城县编制,隶属泰山郡。
魏、晋及南北朝早中期,南城县先后隶属泰山郡、北泰山郡、北徐州、沂州。南北朝后期北齐文宣帝时(公元550——559年),撤南城县并入南武阳县。南武阳县县治所在地为今平邑县仲村镇南武阳故城。时南武阳县的疆域,大致相当于今平邑县地域范围。
公元598年,即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南武阳县为颛臾县,属沂州。南武阳县改颛臾县,只易其名,县域及县城所在地未有变动。
公元627年,唐贞观元年,太宗裁并郡县,撤销颛臾县并入费县。时费县为唐河南道兖州都督府沂州所属。此后,自唐初至民国初期,南武城一直为费县所属。
1940年6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在费县西部新建费南县,1943年费南县改称费县,1946年4月改称平邑县。时曾子故里南武城先后隶属费南县、费县、平邑县。1947年8月析平邑县南部滕县东北部新置白彦县,时南武城隶属白彦县。1953年8月,白彦县撤销后,南武城复归平邑县。
关于历史上南武城先后属何乡何区何镇,唐代以前无确切记载。宋元时期,按武城曾子山现存摩崖石刻题记载,属“沂州费县和顺乡”。明清时期,按清代康熙和光绪年间编纂的《费县志》载,属费县锦川乡地。1896年南武城改属费县白彦社。1928年8月改为费县七区。1940年6月改属费南县白彦社。1943年改称费县七区。1946年4月改属平邑县七区。1947年8月改属白彦县十一区。1953年改属平邑县十四区,1955年11月十四区改称苗庄区,1958年3月改称苗庄乡,同年10月苗庄乡撤销后改属白彦区。1959年3月白彦区改称白彦人民公社,1961年5月复称白彦区。1962年8月改属新设立的魏庄区,1963年2月魏庄区撤销后复归白彦区。1971年4月改属新设立的魏庄人民公社。1984年4月魏庄人民公社撤销后改属复设立的魏庄区,1985年8月魏庄区改称魏庄乡。2011年8月魏庄乡撤销其原行政区域并入郑城镇后,南武城改属平邑县郑城镇。
(作者系县史志办公室编审,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南武城故城文物古迹
南武城故城位于郑城镇南、北武城村一带,始建于春秋鲁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后经各代至北齐废。该城依山傍水,地处要塞,既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也是东西交通的枢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周时期,南武城先后归属鲁、費、齐、楚等国。国家统一后,南武城的战略地位不复存在,但经济文化持续繁荣,是鲁南苏北地区著名的城镇。南武城山川形胜、人才辈出,是宗圣曾参,先贤曾皙、澹台灭明,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羊祜,书法家羊欣等人的故里。在《》、《国》、《》、《》、《》、《》、《》、《》、《》、《》等典籍中,对南武城和在南武城发生的历史事件及相关的历史人物均有所记载。南武城的长期繁荣、兴盛留下了丰富的遗迹、遗物。2013年南武城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武城为鲁国的战略后方基地,他的出现与当时鲁国面临的政治、军事环境以及国力情况有着密切联系。据《左传》等典籍记载,鲁国在春秋后期国势日衰,逐渐沦为中等国家,常常遭到东北方齐国的威慑侵略。从襄公十五年到襄公十八年,四年间齐国曾六次入侵鲁国的北部和西部,四次包围鲁国的城邑。为防备齐国的进一步入侵,鲁国于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根据亚卿叔孙豹的建议开始修建南武城。该城平面呈圆形,西、南两侧以南城山、苍山为屏障,东、北两面依地势筑成半圆形城墙约2500米。现城墙断续可见,北部为村庄覆压,东北部尚存一段,东部、南部保存尚好,总长1410米,高1至6米,基宽20米左右。城墙内外布满圆孔,直径5至10厘米,大至横向成排,排距不一,为夯筑时加入的木棒腐朽后所留。通过城墙局部剖析,夯土为当地砂土,夯层分明,厚10至20厘米,夯窝密集清晰,呈圆形圜底状。故城在南、北、东北三面各辟城门1座,门道宽7~15米,现北城门遗迹为民房覆压。城内除民房和水沟、池塘外,其他地面多为耕地。据考古调查得知,遗址内有大量建筑遗址,包括宫殿、街道、作坊、房舍等。宫殿区位于故城的中部,即今南武城村北的台地,台上有当时遗留下的陶质排水管道和筒瓦、板瓦、条砖、瓦当等建筑残件,遍地皆是,琳琅满目。城内出土过许多完整器物,像铜剑、铜戈、铜镞、铜洗、铜弩机等。
1973年在今山东潍坊望留镇麓台村出土了四件铜戈,其中一件胡正面铸铭文“武城徒戈”四字,另一件内正面铸铭文 “武城戈”三字。1991年12月,在临朐县沂山乡刘家峪村发现一座战国墓,出土了铜剑、铜戈等器物,其中戈上铸有铭文“武城戈”。这三件铸有“武城”铭文的戈,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先生等认为是战国时期南武城铸造。那时的南武城归齐国管辖,是齐国军事重镇之一,齐威王曾说:“我的大臣中有位叫檀子的,派他镇守南城,楚国不敢来犯,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贺。”由此可见南武城的重要性。
城址南面的苍山岩壁上有摩崖石刻。由于地处峰巅峭壁,字迹很难看清,但石刻的大体轮廓能辨,远看犹如一扇石门。石刻分6行,共36字,全文为“琅琊太守郑□君所游处也,君爱山乐水,履仁怀智,良辰美景,遨而□焉,后生君子,揽而为适。”因此处难于登攀,石刻保护很好。清光绪《费县志》认为,石刻用骈语,字杂,篆体秀润,有著名书法家禇遂良的笔意,似唐代所刻。
城址西面的富贵顶南侧峭壁上有摩崖造像,共三龛。一龛为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四月八日摩崖造像,龛高1.2米,宽1.35米,进深0.04米。雕有菩萨像7尊,天王像2尊。佛龛上方阴刻铭文16行,内容为“大宋国沂州费县和顺乡佛观山……沂州崇净寺此五尼囗囗刻吾诚,费县妙胜禅院尼姑囗囗诚等主持……建炎二年四月八日记”。现造像已残缺,石刻铭文亦较模糊。第二龛,位于第一龛右上方,龛高0.6米,宽0.3米。刻一坐式观音菩萨像,龛上部阴刻题记,内容为“费县和顺乡故县村……一村老小在山隐居避乱,发虔心刊镌观音菩萨一尊,永充供养。天会七年十一月初三日”。天会是金太宗的年号,天会七年即1129年。其三,在第一、二龛东南不远处的石壁上,造菩萨像1尊,现仅存轮廓,年代不详。前两龛造像虽仅距一年,但题记中的朝代年号不同,说明此地在1128年4月前属于南宋,次年十一月初已改属金朝。该摩崖石刻对研究宗教艺术、地方史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城址西、南两侧的山顶上有农民起义军营寨旧址。明崇祯十三年 (1640年),居于南城山西麓吴庄村的王肖武因官逼民反,聚众起义,号称“九山王”。曾劫获济宁往北京进贡的御衣,掀起反明抗清运动。义军最盛时发展到三万之众,后因清兵多次围剿失败,坚持斗争达13年之久。有人认为《聊斋志异》中的九山王即以王肖武为原型。王肖武起义军营寨遗址主要在富贵顶和苍山,现山顶上残存着大片的房基、饮马槽、石臼、旗杆孔、石门遗迹等,面积约30000平方米。
富贵顶北面的透明崮有康成石室,为东汉经学家郑玄客居南城注《孝经》处。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市)人,黄巾起义时,曾避难于南城,并在此为《孝经》做注。宋乐史《寰宇记》载:“费县南城山西上可二里许,有石室,周回五丈,俗云郑康成注《孝经》于此。”郑玄在《孝经序》也说:“仆避难于南城山,栖迟岩石之下,念昔先人,余暇述夫子之志而注《孝经》。”石室为石灰岩溶洞,底面周长约20米,洞口门柱窝、墙基漕痕迹清晰可见。
康成石室偏南为清虚玄宫遗址。清虚玄宫始建年代不详,由于年久失修,该道观现破坏殆尽。遗址现存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重修玉皇宫碑刻一通,碑高1.8米,宽0.8米,厚0.3米,记载了当地人徐勋等四人带头捐资修复此宫的事宜。
南武城故城东、西北两面是东周至北朝时期的墓葬群。主要包括苗庄、涝坡、水泉沟、土桥等几个墓地,也包括曾皙父子墓、澹台子墓等,是我县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墓葬群。墓葬有竖穴土坑墓、洞室墓、砖室墓、石椁墓等,曾出土大量陶器、铜器等随葬品。重要的墓葬有:
曾皙墓:位于南武城故城东约200米处。该墓封土高6.5米,直径约20米,底部一周用条石垒砌,上部植有松树、槐树数株。曾晳,曾参之父,其父子均为孔子弟子。后汉王符《论侈葬》有“毕鄗之陵,周公非不忠;南城之墓,曾子非不孝”之语。曾参以孝著称,但简葬其父,历代传为佳话。据清光绪《费县志》载,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曾氏父子墓。嘉庆十三年(1808年),山东督粮道、著名金石学家孙星衍、费县知县郭志清立石碑一通,现此碑下落不明。1991年平邑县人民政府对其进行了维修,并立碑一通。2011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澹台灭明墓:位于南武城故城东约1500米处的祊河南岸。 澹台灭明,字子羽,孔子弟子,春秋名士,鲁国武城人。该墓原占地约1亩,封土高7米,与曾皙墓东西相望。嘉庆十三年(1808年),山东督粮道、著名金石学家孙星衍为其立墓碑一通。1972年该墓被整为耕地,墓碑现已不存。
曾参墓:原位于南武城故城东约1800米处。曾参,14岁受业于孔子,著有影响后世的《大学》、《孝经》,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人,后世尊其为宗圣曾子。清光绪《费县志》载:“莱芜侯(北宋封曾皙为莱芜侯)即葬武城,曾参未闻他徙,亦葬武城”。《费邑曾氏谱》云:“墓在武城之土桥”。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礼部咨复山东巡抚国泰,准设立宗圣曾子墓奉祀生1名,袭任与莱芜侯同。曾参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为平地。1998年3月,魏庄乡党委、政府将曾参墓迁至曾皙墓东北50米处重建。现墓葬底部用条石垒砌,封土高3.5米,直径10米。
南武城一带墓群现已确认面积46万平方米,出土的重要文物有铜剑、铜戈等兵器及生活日用品铜镜、陶器等。铜镜是南武城故城出土文物的一大特色,数量多,种类齐全,制作工艺精巧,跨越年代久远。
发现的铜镜种类有山字镜、星云纹镜、连弧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四神及鸟兽博局纹镜、多乳禽兽纹镜、简化博局纹镜、变异四神镜、蝙蝠形柿蒂纹镜、直行铭文双夔镜、盘龙镜、环状乳神兽镜、变形四叶风鸟镜、兽纹镜、飞鸟镜、半圆方枚禽兽纹镜等。镜型全为圆型,除装饰各种禽兽外,乳钉纹、栉齿纹、锯齿纹、内向连弧纹、博局纹、蝙蝠形柿蒂纹非常普遍。饰铭文的铜镜也很多,常见的铭文有 “位至三公”、“君宜高官”、“长宜子孙”等表达渴望富贵、长寿等愿望的吉祥语;也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内清以昭明,光象夫日月”等用于赠答的诗文句;还有的饰有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12地支及“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等宗教内容的文字。部分铸有“尚方”铭文的铜镜,是官营手工业制造,铸造精良,纹饰清晰,线条简练流畅,铭文内容丰富。
南武城故城虽历经2500多年的人世沧桑、风雨剥蚀和自然风化,但雄风犹存,是规模大、延续时间长、知名度高、文物遗存丰富的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2013年升格为“国保”,并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相信随着考古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必将得到进一步彰显。
(作者王相臣系县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尊称“子”。广义上曾点(也称曾晳)、曾参父子二人都可称曾子,狭义上曾子特指曾参。
曾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南武城(今平邑县南武城)人。生于鲁定公五年(前505年),约卒于鲁悼公三十五年(前432年)。他是孔子著名弟子,儒家思想的重要传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曾子的祖先是鄫国国君。春秋鲁襄公六年(前567年),莒国出兵灭鄫国,世子巫西逃至鲁国,定居武城。为纪念故国,他将“鄫”字的“邑”字旁(古代“阝”写作“邑”)去掉作为自己的姓氏。巫生阜,阜做过叔孙氏的家臣。阜生晳。晳生参。晳时已沦为庶民,早年随孔子学习,深知孔子学问渊博。
曾参自幼在家务农,17岁奉父命拜孔子为师。刚开始,曾参给孔子的印象是反应迟钝,但他学习勤奋,很有毅力,每天都回顾温习所学内容,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不久便受到孔子重视。孔子认为曾参能忠实地继承自己的思想,便将“中庸”和“为孝”的道理传授给他。曾参跟孔子学习的时候,孔子的思想学说已日臻成熟。曾参性情沉静,表面反映迟钝,但他践履笃实,谦虚谨慎,对孔子思想能够得其要旨,理解较深,最终学有所成。
曾参27岁时,孔子病故。心丧三年过后,曾参回到故乡武城,专心致力于忠、孝、仁、义等儒家学说的研究和收徒办学,晚年著书立说。他的学生大约有70人,知名者八九人。其中乐正子春成就最大,是战国儒分八派之一的“乐正氏之儒”的代表人物,是曾子整理《论语》的主要助手。曾子一生以授徒为主,虽然可能到过卫、魏、莒、齐、楚等国,但他主要时间是在家乡过着贫苦的生活。
曾参著作,一般认为有《曾子》、《大学》、《孝经》。《曾子》是曾参向弟子论述“立身行孝之要,天地万物之理”的著作;《大学》是十三经之一《礼记》中的一篇,讲治理安邦之道;《孝经》论述孝道、孝治和儒家的仁德思想。曾参的思想核心是孝,认为孝是一切道德根本和综合,提倡以孝治天下,家孝必然国治,孝子可为良臣。曾参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修身,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关于宇宙起源,曾参认为: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天道为阳、为明,地道为阴、为幽,阳吐气,阴含气,宇宙万物起源于阴阳二气,是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结果。宇宙间一切变化、运动都会对人类的生命和发展产生影响,人类的行为也对自然界产生意义不一的作用。曾参关于宇宙起源的思想属朴素唯物主义宇宙生成论。“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自我完善的修养观”与“以阴阳学说为中心的自然社会观”构成了曾参思想的主体内容。
曾参跟随孔子学习的时候,与那些早入孔门的师兄相比不够突出,所以孔子所评论的“四科”弟子中没有他的名字。随着历史的推移,他在宣传孔子学说上始终如一的执着守成及孝顺父母的“至孝”态度,到战国中期以后,开始备受推崇。战国至两汉时期,托名曾子的著作、言论纷纷出现,他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唐宋时期,确立了曾子在儒学中的“正宗”地位。韩愈经研究首先提出儒家“正宗”学说是由曾子传子思,子思再传孟子,创立了“道统论”。
曾参的思想,从整个体系上没有超出孔子思想的范畴,但在某些方面,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儒学发展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人物。曾参传播的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不仅支配着中国的社会政治与精神生活,而且远播东亚、东南亚和欧美各国,对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官方对曾参的崇颂始自东汉明帝,到明清时期达到极盛。崇颂方式主要有祭祀、敕修庙墓、赐予祭田庙户、颂赞、给予后裔优遇,赠封官爵等。其中,赠封官爵始于唐高宗李治。唐总章元年(668年)赠曾参为太子少保,太极元年(712年)加赠太子太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赠郕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追封瑕丘侯,政和元年(1111年)为避讳孔子改为武城侯,咸淳三年(1267年)加封郕国公。元至顺元年(1330年)加封郕国宗圣公,至顺二年进封为宗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宗圣曾子。
(作者系平邑县史志办副主任、蒙山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曾子家世探源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今平邑县南武城)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奉为“宗圣”,是孔门“四大圣贤”之一。他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成为孔孟思想体系构建中道传一贯的重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其修齐治平的政治学说、自省慎独的修身之道以及完整的孝道思想,都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据着突出而重要的位置,其学术思想影响了后世两千余年,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子家世溯源
曾子远祖系夏朝大禹后裔少康的次子曲烈。的第六代天子少康封曲烈于鄫,曲烈是鄫国的始封国君。其所建鄫国东靠莒国,西与邾、鲁两国毗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霸,鄫国与各国之间处于相互倾扎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后终因国小势弱,不断引起周围强国的觊觎,经常受到他国的欺负,故不得不依附于他国而最终走向灭亡。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启传太康,太康传仲康,仲康传相,相传少康。然而启在位时,夏的统治并不巩固,发生了伯益叛乱;启之子太康也治国无方,当政期间更是战乱纷纷,最后被东夷的后羿夺取了统治权,史称“太康失国”。后羿与太康相同,也是一个无能的统治者,终日沉溺于游猎之中,将政事完全交与寒浞掌管。寒浞掌权后,杀后羿而代之,自立为王。
少康其父相被敌对的派人杀死。少康是,凭借个人魅力,得到、的帮助,广施德政,并与夏朝遗臣伯靡联手,得到遗民的拥护。经过周密的策划,少康以弱胜强,最终战胜寒浞父子,恢复夏朝的统治地位,史称“少康中兴”。
自太康失国至少康中兴,结束混乱局面。少康长子予继帝位,次子曲烈封于鄫 (今山东苍山县向城镇鄫城村),建立鄫国。鄫国山川秀丽,土地肥美。初,国家安宁,人民安居乐业。但好景不长,经常受到他国的不断攻击和骚扰。
有一次,鄫季姬回娘家省亲,鲁僖公怨恨女婿鄫子不来朝见,便乘其女季姬回娘家之机,寻找借口,留不许归,表示要断绝鄫鲁的这种婚姻关系。《左传·僖公十四年》:“鄫季姬来宁,公怒,止之,以鄫子之不朝也。夏,遇于防,而使来朝。”季姬为鲁僖公之女,鄫子夫人。鄫子夫人季姬设法把丈夫鄫子召来,在距离鲁国都邑曲阜东南约20里的防地,迎接鄫子并劝他朝拜了僖公,暂时和缓了鄫鲁关系。鲁僖公十六年(前644年),鄫季姬去世。同年十二月,鄫国受到淮夷的入侵。
鲁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1年),宋公、曹人、邾人在曹南会盟。“宋公、曹人、邾人盟于曹南。”鄫国国君未及时参加盟会,只是在会盟快结束时才到邾国与邾君相会,而得罪了正在谋求霸权的宋国。鄫子本想借会盟以求自安,不料却引来了杀身之祸。宋公指使邾君将其扣留,竟然要杀鄫子来祭祀睢水之神。宋国司马子鱼对这种野蛮行为实在看不下去,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从而制止了这场杀戮。从此,鄫、邾两国由此结下了深仇大恨。
鲁宣公十八年(公元前591年)秋天,邾国派人到鄫国将其国君暗杀。《春秋》“秋七月,邾人戕鄫子于鄫。”国君被杀,鄫国遂一蹶不振。至鲁襄公四年(前569年),鲁国便乘鄫国之危,将鄫国完全沦为自己的附庸。后属于齐国集团的莒国、邾国知道了这一消息,随即于当年十月,对鄫国进行了讨伐 。
鲁襄公五年(前568年)夏,鄫太子巫随鲁国大夫叔孙豹到晋国赴会,以便办理完成鄫国附属于鲁国的正式手续。时,鄫太子巫被看作鲁国大夫。《左传·襄公五年》:“穆叔觌、鄫太子于晋,以成属鄫。《书》曰:‘叔孙豹、鄫太子巫如晋。’言比诸鲁大夫也。”但到了九月二十三日,晋国在戚大会诸侯时,“穆叔以属鄫为不利,使鄫大夫听命于会”。即在大会诸侯时,穆叔觌看到当时诸侯争霸的形势发展对自己不利,感到鄫国附属鲁国恐遭莒、邾等国的反对,自己又无力保护鄫国,便只好令鄫太子巫听从会议安排,解除了鄫鲁附庸关系。
鲁襄公六年(前567年)秋天,莒国再次出兵,将鄫国灭掉。
鄫亡后,鄫太子巫逃到附近的鄫鲁交界且不足百里的鲁国武城。为纪念自己的祖国,将“鄫”字右边的“邑”旁去掉,改“鄫”为曾,仕于鲁,成为鲁武城地方曾姓的受姓鼻祖。
鄫太子巫避居于鲁,不仅仅为避难,主要为的是保存实力,以达到复国的真正目的。鄫太子巫之所以选择武城为避难之地,按当时的交通、地域条件,只有武城地域为最理想的地方。时隔13年后,鲁国始修筑武城城,以抵御外敌的侵略。《春秋》有“鲁襄公十九年城武城”的记载。
曾子先祖世系
曾子远祖先世自曲烈始建国后,历夏、商、周,世守其业。据《武城曾氏族谱》记载:曲烈传炫忠、坤仁、录、浩源、富材、焜、伯基,持续283年。夏亡后,鄫国先归商后属周,重新分封后,仍有爵位。再传锐、汪、志梁、煌、相奎、世鉴、政治、模、瑞焕、垠、锦容、洪、桂茂、照、培元、銈、允渿、杞、焳熹、埙和、成锐、一倩(前字加三点水)、椿、炯、垣、销、福波、时荣、炳、均柞、铃、浤仁、一松、炲、墅、镇玉、浥、祥榑、炷、方星(前字加提土)、宇銮、沛恩、朴、世美、时泰,时泰传太子巫,相传五十四世。
曾巫的后代,《世本》载有:“巫生阜,阜生皙,皙生参,字子舆,父子并为仲尼弟子。参生元、申。”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及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都同《世本》之说。一说曾巫生二子,即曾夭、曾阜。但清王定安《宗圣志》对《曾氏族谱》中“巫生夭、夭生阜、阜生蒧”之说持怀疑和否定态度。据此,《山东省志·曾子志》亦从《世本》之说。故曾巫之子为曾阜,曾阜叔孙氏家臣。
由上关于曾夭、曾阜,《左传》皆载有其人。鲁昭公元年(前531年)春,叔孙豹在虢参加晋、楚、齐诸国盟会,其间季武子伐莒夺取了郓地,莒人赴会告状,楚人向晋国建议要杀掉叔孙豹。叔孙豹不卑不亢,又有晋国正卿赵武为之周旋,方安全回到鲁国。曾夭时为季孙氏家臣,为季孙氏驾车去慰劳叔孙氏。自早将及中午,叔孙氏因怨季孙氏而不出来见面。曾夭对叔孙氏家臣曾阜说:“旦及日中,吾知罪矣。鲁以相忍为国也,忍其外不忍其内,焉用之?”曾阜对曾夭说:“数月于外,一旦于是,庸何伤?贾而欲赢而恶嚣乎?”是说:我们在外奔波了几个月,你们在这里等一早上又算得了什么?就像商贾想要赚钱,还能讨厌市场上的喧嚣嘈杂吗?便回去对叔孙氏说:“可以出矣。”曾夭与曾阜是什么关系,《左传》上没有记载,但不是父子关系似可认定。再者,曾参生于公元前505年,自鄫巫公元前567年灭国后居鲁至此仅62年而有五代人,确是难以置信的。
曾阜生曾点,字皙(《孔子家语》 “曾点,字子皙。”),约生于鲁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约卒于鲁哀公二十年(前 475年),葬鲁武城(今平邑县南武城)城东。东汉王符《潜夫论·浮侈》曰:“文帝葬于芷阳,明帝葬于洛南,皆不藏珠宝,不起山陵。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造起大冢,广树松柏,庐舍祠堂,务崇侈僣。此无益于终,无益于孝,徒作烦扰,伤害吏民。今按鄗毕之郊,文武之陵;南城之垒,曾晳之冢,周公非不忠,曾子非不孝也。”汉王符对当时奢葬之俗进行了批评,并在这里肯定了曾子简葬其父的美德。
曾点师从孔子,笃信孔子学说,为孔子早期弟子,他不仅自己跟孔子学习,而且还叫儿子曾参也拜孔子为师。他深感当时礼教混乱,并立志要改变这种局面,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说他“疾时礼教不行,欲修之,孔子善焉”。《论语·先进》记载他和孔子、子路、冉有、公西华等师徒 5人坐在一起讨论志向时,曾点畅谈“浴乎沂,风乎舞雩”之志,得到孔子赞同。他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依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逝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莱芜侯,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尊称为先贤曾氏,与颜回之父颜路等一起供享于孔庙崇圣祠内。
曾参之母,《曾氏族谱》称为上官氏,农家妇女,生卒年不详。《战国策·秦策》、《新语·辨惑第五》均有 “传曾参杀人”,曾参之母“织自若”的记载。说的是曾母在织布时,听到别人说曾参在外边杀人了,她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会干出那样的事来,仍在若无其事的织布。当第三次听到“曾参杀人”的消息后,便“投杼逾垣而去”。曾参之生母病故后,曾皙又续娶,姓氏不详。曾参后母对曾参不好,曾参仍能“供养不衰”,对后母十分孝顺,被传为美谈。《礼记·檀弓下第四》载:“子张死,曾子有母之丧,齐衰而往哭之。”公元前450年曾子后母病故。
曾子的祖先曾是鄫国的国君,相传五十四世。但其曾祖父鄫巫失国后,迁至鲁国。祖父曾阜当过叔孙氏家臣,到了父亲曾点时,终因家道中落,已成为薄有田产的庶民了。
(作者系县史志办公室副编审,蒙山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曾子后裔迁徙与故里奉祀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约卒于公元前432年,享年74岁。曾子年少时,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寒,跟随父亲参与生产劳动。后师从孔子,颇得师传。他在一生中,效仿老师,收徒授业,传播儒学,是孔子之学的继承者和传承者。
曾参被后裔称为开派始祖。曾参生元、申、华;二代曾元;三代曾西;四代曾钦;五代曾得(去掉双单人);六代曾羡;七代曾遐,遐生炜、盈;八代曾炜;九代曾乐;十代曾凂,凂生旃(前字右下为一冉字)、光,十一代曾光生曾寿,曾寿生曾弁,十三代曾弁生子枋,家长沙,为长沙房;十一代曾旃(前字右下为一冉字),十二代曾嘉,嘉生宝、顼,十三代曾顼家扶风,为扶风房。曾顼生玉、昌。曾玉家冀州,曾昌家青州。十三代曾宝,宝生琰、璜、璟(家谱从提土旁,避讳);十四代曾琰,琰生据、授(一说掖)。曾氏后裔自曾参至十五代曾据南迁前,世居鲁武城,故称武城为曾氏第一发脉地。
十五代曾据,因避王莽之乱渡江南下,家庐陵吉阳乡,为吉阳房祖。曾据关内侯。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曾据耻事新莽,率族人于始建国庚午年(公元十年)迁江西庐陵吉阳。曾据南迁后崇宗念祖,将“三省传家”信条作为座右铭和精神支柱,激励自己,教育后代。于是以曾据为始祖的南宗遂繁衍昌盛起来,江西吉阳乡被曾氏后人称为曾氏的第二发脉地。
曾据南迁后生子曾阐、曾玚。曾阐十七传到曾丞,其后裔唐、宋时已分别衍徙广东、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山东、陕西、江西各地。第三十三代曾丞官任唐司空兼尚书令,居庐陵吉阳,生子曾珪、曾旧、曾略,为“老三房”。曾珪居吉阳,曾旧徙云盖,曾略徙抚州。曾玚生曾承,家虔州,为虔州房。曾玚十二世孙道始家交州,为交州房。曾丞长子曾珪生5子宽、绰、丰、晖、隐,后分别衍居吉阳、吉源、袁州、广州、泉州等地。曾隐由庐江吉阳县上黎堡迁泉州晋江,为曾公亮房泉州曾氏。曾公亮北宋天圣进士,曾公亮之父曾会集贤殿修撰;次子孝宽,吏部尚书。从子孝广、孝蕴,分别为户部尚书、龙图阁大学士。曾珪曾孙曾庆生2子曾伟、曾骈。长房伟官校检御史大夫,由吉阳迁吉水,生曾辉,辉后传十五世曾棨为明永乐状元、学士。伟14传为兵部侍郎曾晞颜,徙龙潭,生曾雷顺、曾德裕、曾巽申3子。曾巽申4传子集,集生曾芝、曾兰。曾兰仍居龙潭,曾芝迁湖南宁乡麻田,称为麻田房。曾伟3传曾崇德四子曾从修又4传曾坝,南宋时迁衡阳唐福,曾坝又13传至曾友近,再4传至曾学孟,迁居湖南湘乡县大界(今湖南双峰县),为曾国藩房祖,称为南宗。曾骈迁居永丰木塘,生曾耀,曾耀后传21世曾质粹,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应诏徙嘉祥,受世官奉祀曾子,后称为东宗。14年后,曾质粹及其后裔始居嘉祥城里,子孙繁衍发展。据曾国藩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去嘉祥拜谒曾庙时日记称:“曾氏合族人丁不过三百”。曾质粹以下至1935年五经博士改为奉祀官止,在嘉祥共传18代。
曾丞次子曾旧,唐元和二年由吉阳迁乐安云盖乡,生三子,分别徙居乐安、新淦、临江等地。曾丞三子曾略由吉阳迁抚州甘山,生子炀,炀生咏,咏生筠,筠生可徒、洪立、宏立。曾洪立官南丰县令,举家迁南丰,是为南丰曾氏。曾略10传孙曾巩、曾布同为宋嘉祐二年进士,与欧阳修、王安石等并为朝廷重臣。曾巩散文平易,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氏家族曾一时显赫于大江南北。
曾丞时处盛唐时期,其三子后裔发祥空前。现仅曾略一支裔孙,既已先后移居广东省的河源、梅县、平远、揭西、镇平、兴宁、五华、增城、连南、连县、阳山、治兴、韶关、惠州、惠阳、惠东、宝安、深圳、和平,江西省的定南、全南、龙南、于都,广西省的客家县,四川的隆昌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4省20余县市,有的还移居海外各地。曾略二十代孙曾广新自明初移居龙川县后,子孙繁衍,人丁兴旺,曾姓人口已达38900余人(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
后历代支庶多有迁衍外乡者,曾氏发迹遍于天下。另据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录曾氏旧谱世系后称“旧谱后又著九祖:一祖晋永嘉二年徙居会稽;一祖诠之后,家扶风;一祖汉尚书令伟,自云参五世孙(按:家谱八世孙);一祖汉福州刺史曜,曾孙晋景阳侯浼之后,家蜀郡;一祖汉御史大夫游;二十四世孙扶州长史盈之后,家豫章;一祖汉泗州别驾惠十四世孙詠之后,家吴郡;一祖参六代孙(按:家谱为“一祖晶,八传孙建安太守”)颖川太守岌之后,家河内;一祖襄州录事参军炅十六代孙黄门侍郎琦之后,家襄阳。……又有居江夏者,汉岐州刺史纶之后,纶子迥,尝为廷尉、司隶云”。元代曾巽申所修家谱亦有相同记载。《宗圣志》卷十二《荫袭》称:“曾氏自迁江西而言,居永丰者为嫡,徙虔州、云盖、乐安者为支;自永丰一派而言,出曾辉者为嫡出,曾耀之后者为支”。
但曾据南迁后仍有滞留曾氏后裔居住于武城。位于今山东中南部的平邑、费县、沂南等县曾姓分布甚广,根据平邑县资邱乡辉泉村和沂南县青驼镇窝庄村清代曾氏墓(谱)碑记载,证明该地曾氏确系曾据南迁后滞留费之武城曾子后裔陆续自武城散居之(见《山东省志·曾子志》之《费邑曾氏碑文选》)。滞留在武城的曾氏后裔十六代至五十代世系无考,亦称为费邑曾氏。据窝庄清道光元年(1821年)《曾氏谱碑》载,“始祖宗圣曾子费人也”,曾子第五十五世孙曾彬“始自关阳(费邑关阳社)武城徙居于邑治(时指费县城)东北乡汶水之阳,置田择茔,名曰曾家村。”此曾家村原属费县东北乡,今属沂南县青驼镇曾家村。碑载“六十三世祖有宏观公者,生子二,长曰闻智,次曰闻魁。闻魁公仍附葬祖茔”。后兄弟析居,曾闻智分居窝庄,是为窝庄一支,子孙繁衍发展,至窝庄曾氏后裔道光元年立谱碑时已传至七十一代,故碑文称“己历八世。”2000年采访曾家村,时已80岁高龄的曾宪周老人回忆说:“曾家村曾姓由费县武城始迁费县城,后又迁此村安家立业,至今已传20多代。听说六十三世祖曾宏观生有闻智、闻魁两个儿子,曾闻智在村北另立安乐窝庄定居,后改名窝庄。曾家村原有曾氏家谱,由曾广恩保管,今已失落,但窝庄谱碑还在。”该地曾氏迁自武城,确有明据。曾家村、窝庄曾氏自五十五世曾彬始迁于此,当于元代后期,至今均已传至七十七代,两村曾姓人口达千一百余人。
平邑县辉泉村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曾子六十八代孙曾兴仁墓碑载,辉泉曾氏原“世居费西南之武城(今平邑县南武城),即古武城也。先贤曾皙墓在焉,自时厥后,守先人之坟墓,故居之也特久”。后由“武城徙居邑治西北之灰(辉)泉村”。曾毓鳞碑载“考公前代碑记,其先世居费西南之武城,即古武城也,曾皙之墓在焉。曾氏之子孙居者守其坟墓也,亦宜后世又迁居此辉泉”。辉泉曾氏今已传至七十九代,千余人。
除此之外,平邑县西南、滕州市东北、邹城市东部一带曾姓,按1936年《滕房曾氏续修族谱》知为曾质粹堂弟曾质本后裔。曾质本首由江西永丰迁嘉祥,又迁滕县崇村(今属邹城市城前镇),后裔繁衍,散居鲁南各地。今平邑县西南部的白彦镇官庄、北径、朱家庄、王家沟,临涧镇艾曲、分水岭、黄天、铜石镇小官路村等地曾姓,均为曾质本后裔散居之。2006年滕房曾氏续修族谱,涉及平邑、泗水、邹城、微山、滕州、郯城等8县34个村庄,曾姓人口达20060余人。
曾子在孔子死后,为师守墓三年,回到武城老家,广收门徒,讲学传道。曾子一生以授徒为主,没做过大官。他虽然到过卫、魏或者莒、齐、楚等国,但主要时间是在家乡,讲学授徒,过着贫苦的生活。曾子曾“避鲁乱”而率门人自鲁至卫,讲学十年,后又返回故里武城。终因德行日著,名声越来越大,才有记载称“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但“曾子皆不应命”,从未到过这三国中任何一国就任高官。而长期在家乡讲学,则是有根据的(临沂大学王汝涛教授《曾子的著作及其学术思想》)。晚年,著书立说,传述孔学,形成以自己亲传弟子孟敬子、阳肤、子襄、沈犹行、乐正子春等为代表的独立的儒学支派。先秦史籍如《论语》、《春秋经》、《左氏传》、及《孟子》中均对曾子故里有明确记载,历代名家注疏亦确认为费县之武城即汉至北魏的南城县、今之平邑县南武城,直至明朝初年,无异说。
明代成化初年(1465年),嘉祥县南武山称发现了“碣曰‘曾参之墓’”的“悬棺”(《明史·曾质粹传》),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曾子五十九代孙曾质粹从江西永丰县徙居嘉祥奉祀。十八年(1539年),授翰林院五经博士,准予世袭,并赐祭田、庙户。曾子故里始出现了“嘉祥说”,受到当时朝廷重臣及学者的反对。明嘉靖间学正、费人姚庭槐有《曾子南武城考》一文,被收入明万历元年礼部尚书于慎行主编的《兖州府志》卷八《圣贤部》;明、清史学家王雅量、于慎行、顾炎武、叶圭绶、阎若璩、俞正燮等人纷纷发表言论,严加考证,据理力争,一致认为曾子故里并非嘉祥,而应是费县之南武城(今平邑县南武城)。
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费县重修了位于平邑县南武城的曾点、曾参墓。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礼部覆示山东巡抚国泰,准予在今平邑县南武城重修曾子父子墓,各设奉祀生一名,此为朝廷准予费之武城设曾点、曾参墓奉祀生之始。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督粮道孙星衍同费县知县郭志青立曾子墓碑,钱泳隶书。
曾子五十九代孙曾质粹赴嘉祥袭翰博主祀曾子后,曾子故里费之武城被人们忽视。奉祀生负责祭祀先圣先贤庙墓。曾氏奉祀生从曾氏后裔中选拔,经礼部审查注册,给以衣巾奉祀,负责曾子祠墓的具体祭祀事务及仪礼活动等。清雍正四年,已有各地曾氏奉祀生18名。至乾隆年间,陆续增加到41名。乾隆四十三年后,费邑曾氏奉祀生先后由费县曾子69、70、71代孙袭任,计3代5人。
据平邑县辉泉村和沂南县青驼镇窝庄村清代曾氏墓(谱)碑记载,滞留费之武城曾子后裔,其主要任务就是“守先人之坟墓,故居之也特久”,“其先世居费西南之武城,即古武城也,曾皙之墓在焉。曾氏之子孙居者守其坟墓也。”费邑曾氏十六代至五十代世系无考,但自元末曾子五十五代孙曾彬始自武城迁费县东北乡曾家村后,世系井然,今已传至七十九代。
费邑所设奉祀生均为费邑曾氏后裔。今沂南县窝庄《曾氏谱碑》载:“六十八代兴仁。六十九代毓溪 ,行一。毓池,行二,字青川,咨部奉祀,生于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子时,卒于嘉庆二十年十月初三日酉时,娶孙氏邑庠生之女。毓沼,行三,字汝潜,咨部奉祀,生于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酉时,卒于嘉庆二十二年四月初一日戌时,妻芦氏。毓溶,行四。毓銮,行五,字殿华,咨部奉祀,生于乾隆五十六年正月初十日戌时,妻杜氏”。以上谱碑明确记载,窝庄曾兴仁共有5个儿子,其中二子毓池、三子毓沼、五子毓銮先后“咨部奉祀”,袭任奉祀生。曾兴仁二子曾毓池生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可见据朝廷批准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准设奉祀生数年后,经过严格地筛选考查,才首选窝庄曾氏后裔就任曾点、曾参墓奉祀生。但以上3人始任时间均不详,窝庄曾兴仁二子、三子袭任奉祀生后,先后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34岁)、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33岁)英年早逝,最后由其五子曾玉銮接任奉祀生。曾玉銮后曾子奉祀生继任者,由窝庄转至今平邑县辉泉村,始由曾传道继任。
有关奉祀生的奉祀情况,查清光绪二十五年续修《费县志》《卷七·荫袭》载:“曾子七十(应为六十九)代曾毓池、曾毓沼、曾毓銮,七十一(应为七十)代曾传道,七十二(应为七十一)代曾纪忠袭奉祀生。”曾氏谱(墓)碑记载之奉祀生和《费县志》所记完全相符。
今平邑县辉泉村《曾传道碑记》,碑记中曾传道生卒年月不详,但其中提到两件事:其一“宗主曾纪琏以兄弟相争,让以位,坚不就,且邀族众为和解之”;其二“咸、同间,盗贼蜂起,众举公为资邱社团长”。另有“享年八十一岁”、“清例赠文林郎”之记载。清光绪《费县志》载其为武城曾参曾点墓奉祀生,父、祖墓碑均载其“身列成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考:清道光初年,曾纪琏承袭翰博后不久,因事革职,不准其后代承袭。道光七年(1827年),由曾传锡之子曾纪瑚袭任翰博之职。在此所谓“兄弟相争”事件中,曾传道“邀族众为和解之”。不管曾传道其间起了什么作用,想必是重要的参与调解者,此时应已袭任奉祀生,且在曾氏家族中德高望重,已经是一个小有影响的人物了。曾传道任奉祀生当在清道光年间及以后数年间。曾传道逝世后其长子曾纪忠例袭奉祀生。另据清光绪二十五年续修《费县志》时,曾纪忠有任奉祀生记载。民国十一年,曾昭宣等后人为曾毓麟、曾传道立石表墓时,未见曾纪忠任奉祀生之记载。
朝廷选拔费邑曾氏奉祀费之武城曾参、曾点墓,是对曾子墓在费之武城的重新确认,是继嘉样主祀曾子240余年后,人们对曾子故里的再认识。曾参死后葬于曾点墓东1500米处,原略低于曾点墓,“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被毁为平地。1998年春,魏庄乡政府将曾参墓迁建至曾点墓东北50米处。清光绪《费县志》在《宗圣曾子墓》条称“莱芜侯既葬武城,曾子未闻他徙,亦葬武城耳。”《费邑曾氏谱》云:“墓在武城境之土桥”。清杨佑廷《费邑古迹考》亦有同样记载。清末李景星《费县乡土志》也有澹台墓、曾子墓俱“葬县境”之记载。用《费邑古迹考》作者的话说“乾隆四十三年礼部咨复山东巡抚国泰,准宗圣曾子墓设立奉祀生一名,与莱芜侯墓同,是宗圣墓在费县有明征矣。”
当代曾氏名人选录
武城曾氏后裔繁盛,汉以后散居全国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历代曾氏贤良云集,人才辈出。其中,当代曾氏后裔承传宗圣思想文化精髓、非凡智慧基因、高尚道德情操,在海内外不同国家、地区和领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获得了巨大成功,涌现出了无数成就卓著、深孚众望、爱国爱乡的著名政要、名流、学者、实业家及高端人才,创造了不凡的业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世人的敬重。
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曾联松
曾联松,浙江瑞安人,1917年12月生。他自幼家贫,生活简朴,人生坎坷,曾在中央大学经济系学习。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抗日战争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工作需要先在瑞安中学执教,后任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秘书。该社为地下党领导的秘密据点,负责搜集国统区经济情报,直到上海解放。解放后,历任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调研科长,华东合作事业管理局副处长,土产杂品公司副经理和顾问,上海市政协委员、常委,被评为高级经济师。他喜爱书画,擅长诗词。1949年7月,他在&&解放日报&&上看到征集新中国国旗的启事。当晚,便决心设计国旗图案。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设计,自制了20多幅草图,经反复对比,挑选了一幅他自己满意的五星红旗图案寄往北京。同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通过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图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图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1950年国庆,曾联松应邀赴京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了庆典。
金利来创始人曾宪梓博士
曾宪梓是广东梅县人,1934年2月出生于农民家庭。小时父亲便漂泊泰国,他随母亲留居家乡,生活十分贫寒,靠省吃俭用和助学金念完了中山大学生物系专业。1961年,从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工作。1963年只身赴泰从父做生意,五年后转赴香港定居。在泰国曼谷时,跟随哥哥做缝制领带的生意,也做过贩卖领带的生意,到香港后继续领带经营。靠集名家之长的经营要决,他经二十年的发展,其金利来领带每年推出两万个花色品种,不但独霸香港市场而且风靡东南亚、日本及欧、美、澳洲各国。“金利来”享誉世界,享有“领带大王”之美誉。1985年,曾宪梓担任了亚洲领带协会的主席。
改革开放以来,曾宪梓捐助家乡、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已逾数亿元。根据先生对社会所作的卓著贡献,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协会审议,紫金山天文台将发现的第3388颗星命名为曾宪梓星。1989年,曾宪梓投入100万美元,在梅县成立了“中国银利来有限公司”,引进4条国际先进水平的领带生产流水线,使“银利来”领带首先成为中国的名牌领带,如今银利来领带的年生产量已达1000万条,营业额超过人民币1亿元。但曾宪梓明确宣布,应当分配给他的那一部分利润,他分文不取,全部捐献给家乡梅县。
曾宪梓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工商联常委,还曾当选亚洲领带协会、香港总商会主席等职务。曾经被香港和境内多所著名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台湾著名学者曾仕强
  曾仕强祖籍福建漳州,1934年8月生。现任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统一促进会理事长等。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系,获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历任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兴国管理学院校长等。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曾仕强被企业界尊称为“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多次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香港、大陆演讲。
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
  曾培炎,1938年12月生,浙江绍兴人。1978年9月入党,1962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56年至1962年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电子学专业学习。1962年至1964年任一机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技术员、课题组组长。1964年至1965年任一机部西安开关整流器厂整流器研究室技术员、组长。1965年至1982年任一机部西安整流器研究所组长、室副主任、副总工程师。1982年至1984年驻美国大使馆商务参赞处二秘、一秘。1984年至1987年任电子工业部办公厅主任,计划建设司司长。年任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计划建设司司长。1988年至1991年机械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其间:1989年9月至11月中央党校进修一班学习)。1991年至1992年任机械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兼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党组成员。1992年至1993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秘书长(正部长级),国家计委副主任。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秘书长,国家计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94年至1998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年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秘书长,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2000年1月)。2001年至2002年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秘书长,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年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秘书长,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2003年3月至2008年3任国务院副总理。
曾培炎是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国家原副主席曾庆红
  曾庆红,1939年7月生,江西吉安县人,1960年4月入党,1963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工程师。年在北京工业学院自动控制系学习。1963年至1965年解放军743部队技术员。1965年至1969年任七机部二院二部六室技术员。1969年至1970年下放到广州部队赤坎基地、湖南西湖生产基地劳动。1970年至1973年任七机部二院二部技术员。1973年至1979年任北京市国防工办生产处、科技处技术员。1979年至1981年国家计委办公厅秘书。1981年至1982年任国家能委办公厅副处长。1982年至1983年石油部外事局联络部工作。1983年至1984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联络部副经理,石油部外事局副局长,南黄海石油公司党委书记。1984年至1986年任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1986年至1989年上海市委副书记。1989年至1993年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年任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书记。1997年至1999年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书记。1999年至2002年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2002年至2007年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2003年至200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曾庆红是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十六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
曾庆红的祖父曾采芹、伯父曾延生、叔父曾炳生等亲属都为革命事业而牺牲。毛泽东曾经称赞曾家“满门英烈”。曾庆红的父亲曾山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政府内务部长、1960年,任国务院内务部长。第一任内务部是专政机关,第二任内务部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曾山在党史上有“两个时代的内务部长”之誉。曾庆红的母亲邓六金,是参加过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27名女战士之一,,解放前后创办华东保育院,抚育了无数英烈后裔。
香港特区原行政长官曾荫权
曾荫权1944年10月生于香港。1964年香港华仁书院预科毕业。198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获公共行政硕士学位。1967年加入港英政府,先后出任多个重要职位,主要工作范围涉及财政、贸易等。曾荫权于1991年任贸易署署长,1993年5月任库务司,1995年9月任财政司,是首位出任这一重要职务的华人。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的提名,任命曾荫权为香港特区政府首位财政司司长。2001年5月获任命为政务司司长。
日,国务院批准董建华辞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职务后,按照香港基本法的规定,曾荫权以政务司司长身份出任署理香港特区行政长官。6月1日,曾荫权为参选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辞去政务司司长之职。6月16日,曾荫权获香港特区新的行政长官人选。6月21日,国务院召开全体会议,决定任命曾荫权为香港特区行政长官,6月24日宣誓就职。曾荫权曾荣获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2002年因“多年来竭诚服务香港,成绩超卓”而荣获香港特区大紫荆勋章。
台湾“总统府”秘书长曾永权
曾永权,1947年9月出生在台湾屏东县。曾任增额“国大代表”、“中华奥委会”副主席、“中华体育运动总会”副秘书长、“海关总税务司署”顾问、国民党“国大”党团副秘书长等职。1993年12月当选第2届区域“立法委员”并任国民党“立法院”党团书记长。年任国民党“立法院”党政协调工作会副主任、主任。1995年12月当选第3届区域“立法委员”。2000年任宝泰投资公司名誉董事长。2001年12月连任第5届区域“立法委员”。2004年12月当选为第6届国民党不分区“立法委员”。2007年12月当选为第7届国民党不分区“立法委员”,日当选为立法院“副院长”。日中国国民党举行第17次全代会临时会议,增加曾永权等5人出任国民党副主席。日,马英九正式宣布曾永权为“总统府”秘书长。
香港著名演员曾志伟
  曾志伟,1953年生。香港著名喜剧演员,是身兼数职的香港影视界明星。他从小喜爱足球,其父是足球教练。中学毕业时,曾志伟在香港足球界已小有名气。后来他参加香港职业球队,成为香港足坛一霸南华队的大将,多次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欧洲出访比赛,当了3年专业足球队员。1973年进入影坛,他谈吐滑稽诙谐、体型矮胖,是一位极为活跃的香港喜剧演员。开始时做龙虎武师与编剧,以后在片中担任主角。他主演过近百部电影电视剧,执导过10多部影片,还做过许多大型节目主持人。1992年获得了第十一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除了从艺,曾志伟还热情行善,1991年华东发生大水灾,他加盟的香港影视明星足球队,曾和北京女子足球队义赛筹款,还参加中国电影界赈灾大义演。1993年曾轰动一时的香港演艺明星扶贫大义演,曾志伟担任此次活动的总策划。
(作者系平邑县史志办科员,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曾子为费武城人
[明]于慎行
《费志·武城考》云:“武城,鲁邑也”。《春秋·襄公十九年》:“齐及晋盟于大隧,故穆叔会范宣子于柯。穆叔见叔向,赋《载驰》之四章。叔向曰:‘费敢不承命”。穆叔归,曰:‘齐犹未也,不可不惧,乃城武城’”。今费县西北(南)七十里锦川乡弦歌里有武城城,是也。《孟子》曰:“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寇退则曰:‘修我墙屋,我将反。’寇退,曾子反。”今费县武城北曾子山,即曾子居也。《曾子书》曰:“鲁人攻费,费君曰:‘寡人见攻而先生去之,安能为先生守宅也’。曾子不答而出。鲁责费之罪者十而曾子所陈者九。费君复修曾子之舍而后迎之”。二事语意相近,可见武城近费明矣。《史记》甘茂曰:“曾子居费之武城,其母方织,有告曾参杀人者三,母乃投杼俞墙而走”。《王符论》曰:“南城之墓,曾子非不孝”。西汉改武城为南成县,今南成山有曾点墓是也。向使曾子不家武城,胡其母之织于此,而葬其父于南成也耶。据《春秋》、《论语》、《曾子书》、《孟子》、《史记》、《王符论》,曾子为费武城人的矣!
《史记·孔子弟子列传》曰:“曾参,南武城人”,此据汉人之称也。《地理志》曰:“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云南武城,是也”。今相传武城在费县之北,泰山之南,故东汉以南成即武城,属泰山郡,晋亦因之。杜预注《春秋》“城武城”下曰“泰山南武城邑”,此南字即《史》迁南武城之南字,以别于定襄、清河之武城也。汉清河郡东武城县即今东昌府武城县,建始西汉。今亦以为子游所宰之邑。立子游祠,何其谬哉。又,今嘉祥县,《禹贡》“大野之地”,汉、晋、隋、唐为巨野县地,宋为麟州,金皇统中始于巨野山口镇置嘉祥县。其地有南武山,上有阿城,亦名南武城,乃今附会为费之武城、子游所宰之邑、曾子所居之武城,其谬甚矣!今费县西南七十里有武城城,嘉祥县南四十里南武山有南武城,二县二城,名迹各异。谓费之武城即嘉祥之南武城可哉?假借《史记》“南武城”之“南”字,而不考杜预注、《地理志》、《括地志》、诸儒辩证诸书,讹矣!故今详加考订,为先贤正首丘也。
(原载明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卷七)
于慎行(1545年~1608年)字可远,又字无垢。山东东阿人(今属人)。明代政治家,学者、诗人、文学家。万历年间任礼部尚书、。
〔清〕顾炎武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武城人”。后人遂疑鲁有两武城,而谓子羽为今费县之武城,曾子则别一武城,在今之嘉祥县。其说全无所本。今考,武城之见于《春秋》者,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注云:“泰山南武城县”。昭公二十三年,“邾人城翼,还,将自离姑。公孙曰:‘鲁将御我’,欲自武城还,循山而南。徐、丘弱、茅地曰:‘道下遇雨,将不出,是不归也’。遂自离姑。武城人塞其前,断其后之木而弗殊。邾师过之乃推而蹶之,遂取邾师,获、弱、地”。哀公八年,“吴伐我,子泄率,故道险,从武城。初,武城人或有因于吴境田焉,拘曾人之沤菅者,曰:‘何故使吾水滋?’及吴师至,拘者道之,以伐武城,克之。王犯尝为之宰,澹台子羽之父好焉,国人惧。吴师克东阳而进,舍于五梧”。十一年,“齐伐我,及清……冉有以武城人三百为已卒徒。”《孟子》亦云:“曾子居武城,有越寇。”夫与邾、曾为邻而当吴越之路。邑山险而人勇悍。此今费县之武城也。且澹台子羽之武城即南武城,安得又有一武城更在其南而为曾子之所居乎?”《史记正义》曰:“《地理志》‘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云南武城’”。此说近是。又如《平原君传》云“封于东武城”,亦其例也。《齐乘》:“古武城,费西滕东两县之间,子游弦歌旧邑。”历考古书,鲁无两武城,故知其即一地矣。
《史记》两弟子皆武城人,独于“曾子”加一“南”字,而《汉书》泰山郡无南武城,止有南成县,属东海郡。《后汉书》作南城,属泰山郡。至晋,始为南武城。以此,生后人之疑。然《后汉志》云:“南城有东阳城。”引《左传·哀(公)八年》“吴师克东阳”,是为今费之武城甚明。或曰:“嘉祥之南武山有曾子墓,成化中有渔者陷入其穴,得石碣而封志之”。夫曹县之冉固为秦相穰侯冉之冢而今人以为仲弓,如此之类,盖难以尽信也。又按《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威王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此即泰山之南城也。
(原载《山东考古录》)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府人,著名、、,与、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败后,因为仰慕学生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学问渊博,于、、、河漕、兵农及、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曾参南武城人
崔述云:“南武城者,鲁之南境之邑,吴越至鲁之冲,即子游为宰之地也。《孟子》书载‘曾子居武城,有越寇’,而曾子去。孟子曰:‘曾子师也,父兄也,则曾子非武城人明甚。司马氏盖见《孟子》书中有居武城之文,而遂误以为武城人耳”。今按:曾子果武城人,未必不可避寇而去。(自注:雷学淇亦以曾子之去,证武城非祖宗邱墓之乡,其说实迂)。孟子称曾子师也,父兄也,亦末必见其即非武城之人。崔氏乃谓非武城人明甚,殊嫌速断,不足信。武城在费县。《秦策》“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梁氏志疑》引《西京杂记》云:“昔鲁有两曾参,南曾参杀人,见捕,人以告北曾参母”云云,即与《秦策》同述一事。梁氏据之,谓“曾子为北武城人。南武城为鲁边邑,在今费县西南。鲁之北有东武城,故云北武城也”。余意《西京杂记》乃晚出伪书,未可尽据。即谓遗闻轶事,不无采撷。南北之辨,未必非同居一城,而指其城南城北言之。何必强说以居北武城而谓北曾参哉?《列传》明云“曾参南武城人”,澹台灭明云“武城人”,并无北武城之说。《日知录》谓“子羽、曾子同一武城,子羽传次曾子,省文”。其说甚是。《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篇注:“曾子南武城人,澹台灭明东武城人”,疑误。《水经注》引京相?曰:“今泰山南武城县有澹台子羽冢,县人也”。则子羽实南武城人。哀公八年,吴伐鲁,从武城。传云:“王犯尝为之宰,澹台子羽之父好焉”。是子羽为近吴之南武城人,确有明证。故子游之所宰,曾子之所居,即子羽之邑,为近吴之武城,亦曰南武城。《史记》所载,本甚明白。今必曰曾子非南武城人,而别寻一地以说之,皆非也。(自注:周柄中《四书典故辩正》,亦谓“曾子所居,即费县之武城,非有二地。《史记》云南武城者,因清河有东武城,在鲁之北,故加南以别之,据汉人之称耳”。此说得之。雷学淇《介庵释说》以在南者曰武城,近吴,在东者曰南武城,近费而邻齐。与诸家以子羽邑为近费者不同,其说疑误。复有以曾子武城在嘉祥者,顾氏《日知录》,俞氏《癸已类稿》均辨之,孙志祖《读书脞录》复据《大戴礼记》注驳顾说,亦误。参读考辩第三五。)。
(原载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先秦诸子系年考辩》第二九)
钱穆(日-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江苏人,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历任、北京、、四川、齐鲁、等大学,也曾任无锡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创办新亚书院。1966年,钱穆移居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任职,为“”院士,“”特聘研究员。日在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之滨。
】 【】 【】
Copyright (C) 2008 Pingyi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平邑县委、平邑县人民政府主办 平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维护 鲁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美药业奖金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