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央企上市央企公司董事长是同一人的有

&十几天之前,关于劳动报酬改革的讨论一度升温,起源于全国总工会某司长公布的数据: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已经不到40%。笔者将经济发展与工资增长不成正比的现象总结为“工资悖论”,而将其原因归结为“资本利润黑洞化”,亦即GDP创造之后主要表现为政府税收、劳动报酬和资本利润,因为政府税收占GDP比重相对固定,所以劳动报酬和资本利润所占就此消彼长。而资本利润分为国有资本利润和民间资本利润,民间资本利润的流向遵循市场规律,显然不会成为看不见的黑洞,唯独国有资本利润的流向令人怀疑。这一点从税收也可以看得出来,3月份某报披露在A股全部1700多家上市公司中,992家国企的平均税负仅为10%,但同期民企的平均税负却高达24%,高出国企1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国有资本利润的税收相对低很多,而众所周知,某些垄断型央企又是有名的吸金大户,一反一正,这些国有资本利润到底哪里去了?  这就是“资本利润黑洞”。我们可以将全民的工资收入统计出来,也可以将GDP统计出来,但唯独无法统计出这些资本利润到底去了何方。不过,虽然我们无以证明这个黑洞的大小,却大约知道其构成。比如某些垄断国企,工资收入可能不高,但福利却极好,更不用说名目众多的隐性福利。在做统计时,这些福利并不纳入工资计算,也并不纳入纳税基数。这部分福利作为国有资本利润的一部分就这样被国有企业内部消化了,在统计数据上成为消失的“黑洞”。近几年频频落马的国企老总、银行官员不计其数,交易额动辄上千万,这些都是国有资本利润,但却以各种名义落入私人之手,成为资本利润黑洞的又一个重要组成。  现在,中国的劳动收入分配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阶段:“工资悖论”必须解决,福利必须纳入工资范畴,劳动报酬必须成为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在强烈的社会呼吁之下,旨在消除由法律和制度所造成的收入差距的《工资条例》即将出台的消息引起社会一片叫好,然而却遭遇阻力,一位参与该条例制定的人士向媒体透露,因各大央企的质疑意见比较多,已上报给全国人大的《工资条例》草案被驳回,今年年内恐无望出台。我们认为,《工资条例》的出台有利于劳方,因此资方的确可以作出某些反弹,但央企的反对毫无道理,因为他们并不是从资方利益出发,而是从集团利益出发。他们反对的理由有两条:企业福利不应该纳入到工资的范围,否则纳税和社保缴纳的工资基数太大;如果把福利也算进工资的话,央企是给不起被派遣工同样待遇的。这两条理由恰恰与民营企业反弹的理由相反,因为民营企业的反对是因为他们不想为员工支付更多的工资。  央企反弹的实质就是集团利益保护,就是试图继续维持“资本利润黑洞”。但这种保护看上去保护了他们员工的利益,损害的却是国家的整体利益,损害的是这个集团之外的每个纳税人的利益。就在前天,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组织专家对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估,不少大型国企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但是,央企所负担的社会责任不仅仅局限于集团自己的利益,他们的收入来自全体国民,自然应该为全体国民福利的增进负责,支持《工资条例》就是他们最大的社会责任。 --
4:51 By David Chen 复制给好友 --
阅读:人次
上一条文章: 下一条文章: 没有了
培训超市& (5000多套光盘)中集改革成功样本:两家控股央企没有一张办公桌|中集集团|国企改革|国资委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中集改革成功样本:两家控股央企没有一张办公桌
  中集:任务已完成
  中集的国有资产已经非常资本化,流动性良好,在资本市场上实现了和民资的自然融合。国有股东(招商局、中远)以国有资本投资的形式入股企业,并形成良好制衡机制。国有股东不干预企业经营,依靠董事会行使权力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
  媒体近期对总裁麦伯良“天价”薪酬的热炒,将推上了舆论浪尖。其实,对于一家营收过500亿元的世界性大企业来说,总裁拿869万元的年薪是否合理,要视该国企高管的去行政化程度。而这恰恰是热议中的国企改革的核心:政企分开、股权多元化、适当降低国有股份比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总部位于深圳的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集,000039.SZ,02039.HK) 2013年销售额为578.74亿元,净利润21.8亿元,是全球第一的全系列集装箱产品供应商,亦在高端海工装备、能化装备等领域有所建树。
  在外界看来,中集是一个成功的国企样本:在竞争性领域从小做大再做强、股权结构清晰且均衡、国有股本占比低于50%、有着较为现代的企业制度和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集已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国企改革的目标。
  探索股权制衡
  中集集团是改革开放之初招商局集团引进外资的产物。1980年由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共同出资300万美元,各占50%成立了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有限公司。首任董事长是时任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袁庚,丹麦人莫斯卡任总经理。股东的外资背景以及初期的外方负责经营管理,为中集的诞生注入了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基因。
  1982年9月,中集集团正式投产。1987年由于航运市场低迷、开拓不力,丹麦宝隆洋行减持股份退出经营。运输总公司(下称中远集团)受让了宝隆的大部分股权,新的股权结构为:中远45%,招商局45%,宝隆洋行10%。重组后的中集形成了独特的“两股均衡”的股权结构,招商局、中远集团作为两大控股股东,延续至今。
  1994年4月,中集集团在深交所上市,招商局和中远两大央企分别占股29.45%,社会公众股占34.56%。这种没有“一股独大”的均衡持股格局,反映在董事会层面,就构成了代表两大股东、代表小股东、代表职业经理人等四方权力制衡的机制。
  2008年中集集团提出员工股权激励计划,当时因遭遇金融危机股价下跌而暂停,后于2009年重新启动。
  此项计划旨在建立股东、管理团队和骨干员工之间的利益共享与约束机制。《财经》记者了解到,包括总裁麦伯良在内的181名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骨干人员成为首期股票期权的激励对象。
  “我们是较早推行股权激励计划的国企,当时中集集团向激励对象定向发行的6000万股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2.25%,其中首次授予5400万份股票期权。”中集集团证券事务代表王心九向《财经》记者表示。
  “期权完全按照市场股价购买,定价经股东大会通过。中集股权激励的行权条件也非常苛刻,核心经营团队背负着必须保持高资本收益率的压力。”王心九说。
  获得股票期权最多的高管是总裁麦伯良,他获得380万股,占总股本0.14%。手笔虽然不算很大,但已走在国企先列,宝钢等央企也于差不多时期启动股权激励计划,但因种种原因搁置。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是中集集团在启动B转H股时引入了民资PE。2012年作为首家B转H股,证监会要求中集必须建立一种退出机制,供不愿意转向H股的股东选择。
  《财经》记者从中集集团的证券事务部门获悉,当时中集为B股股东提供两种选择,一是B转H股,二是履行现金选择权。这就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能提供大量现金的第三方PE。“而此前联想弘毅下属的产业投资基金就曾经来中集调研过,并给予了关注和较高评价。中集和弘毅很快达成共识。”
  基于此,联想弘毅入股中集的股份占比不是预计的,也不是谈判的,而是完全取决于有多少B股小股东执行了“现金选择权”,记者了解到,最后大约在1.3亿股左右。“联想弘毅持有的股份,当时全部由B股转为了H股。后来也没有变动。”
  截至目前,“A+H”上市的中集集团的股权结构为招商局25.54%、中远22.75%、联想弘毅5.16%、社会公众股为46.55%,国有股低于50%。
  国资委前副主任邵宁多次调研中集集团,他表示中集的股权结构很有特点,“没有一股独大的问题。在这样的股权结构里,任何一方,包括任何一个股东、企业的经营者,都处在一种被制衡的状态中,谁都不能为所欲为,所以公司运作比较规范。”
  职业经理人控盘
  中集是两大央企的控股企业,但招商局和中远集团的影响力仅仅停留在董事会层面,这两家央企在中集没有一个人、没有一张办公桌,在董事会层面代表两大央企利益的董事也不在中集拿工资。
  早在1987年中远入股中集之后,由于中集集团在业务上比较依赖中远,当时中集的不少高管都是中远集团派出的,这和现在不少央企二级子公司的人事任命类似:即经营者由上级单位派驻,拿两份工资。
  但这样的企业制度在1992年被调整。是时,公司董事会作出了重大决定,公司经营层应该是职业经理人;为保障经理人经营的独立性,股东方只选任总经理,不再派出干部,经营班子由总经理提名,董事会聘任。同年,董事会提拔麦伯良担任公司总经理。
  麦伯良原本是招商局集团的员工,为保障董事会制度的严肃性,麦从招商局集团辞职,不再属于任何股东方,以保持独立身份。可以这么说,中集的职业经理人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麦伯良开始定位形成的。
  这实际上成为今天国企改革提倡“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现代经理人制度”的最早尝试,而这个机制一直沿用到现在,并不断完善。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中集董事会职权到位、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所以中集存在聘任和解聘经营者的机制,即使是身为创业元老的经营者也无从独断专权。
  麦伯良担任中集集团总经理、总裁至今已有20余年,先后历经了五位董事长,以麦伯良为首的职业经理人团队不断扩大。这种治理结构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司经营思想的一致性和中长期规划的连续性,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可以通过职业经理团队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加以贯彻实施。
  《财经》记者曾以央企董事会制度建设为主题采访了诸多国企改革一线当事人,有几位央企高管指出,中集集团在上世纪90年代就建立了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之后李荣融力推的央企董事会试点做了铺垫。
  以最核心的职业经理人――总裁麦伯良为例,可以发现麦保持了职业经理人的独立性,其完全由中集董事会任命,董事会也有完备的解聘制度和对高管的业绩考核机制。更重要的是,麦伯良不属于国资委的干部序列,亦不享受传统国有企业高管的行政待遇,其和大部分“商而优则仕”的国企高管有着显著的不同。
  基于这个背景,再来看文章开头麦伯良的薪酬问题。麦伯良的薪酬与公司当年的绩效紧密相关。董事会根据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和全体股东利益制定的《董事会聘任人员年度业绩考核及奖励办法》是麦伯良薪酬发放的依据。企业有“丰年”,当然也有“歉年”。2009年4月的股东大会上,麦伯良向董事会、现场股东们主动要求:以他为首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将自愿降薪20%以及不领取2008年绩效奖金,和全体员工一起应对金融危机、共渡难关。记者查阅年报得知麦伯良2008年的年薪是59万元。
  麦显然和大部分由中组部或国资委任命享受行政待遇的国企高管不同,既然市场化聘任和考核,自然也应享受市场化的薪酬待遇。
  业绩证明了中集集团职业经理人团队的专业性,《财经》记者了解到,1994年上市以来,至2013年底,中集集团总资产增长57.48倍,达到726亿元人民币;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增长46.68倍,达到207亿元;年均投入资本回报率为11.55%。
  从股东分红来看,1994年至2012年,中集累计实现净利润276.14亿元,已实现分红18次、78.52亿元,分红率达28.44%。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公司1994年上市以来靠发行股票募集的资金仅为24.66亿元。
  中集模式如何复制
  如果把中集集团作为非典型国企的成功案例来研究的话,可以发现中集处理好了国有企业最敏感的两个问题:即所有权结构和治理结构。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曾表示,“中集的所有权结构基本上是两股制衡,再加上社会公众及其他外资;治理结构方面它形成了一个职业经理人队伍。我们的大部分国企在这两方面都做得不够,首先是国有资产体系不明确,这几年不仅没有往前推,反而倒退。治理结构方面,一个职业经理人的队伍始终没有形成。”
  在一些国资委高层人士眼里,中集集团的股权结构正是竞争性国有大企业理想的模式,前副主任邵宁直言竞争性大国企的改革就是要依托资本市场进行市场化改造,变成公众公司。“最终就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上市公司,没有集团,完全挂在资本市场上,按照市场的要求运作。做到这一点,那国有企业就彻底多元化,它就自然变成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公司。”
  如邵宁所言,中集集团的国有资产就已经非常资本化,流动性良好,在资本市场上实现了和民资的自然融合。
  事实上,中集集团已用30多年的实践,证明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新方向的可行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事实上确立了国资改革的新方向。中集集团已经实现了国资管理机制的创新,即国有股东(招商局、中远)以国有资本投资的形式入股企业,但不直接掌控企业经营,依靠董事会行使权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升值。
  管资产,政府需承担一家企业的盈、亏;管资本,则只需要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投资,资本永远流向高利润行业。中集显然是后一种模式,是国有资产管理市场化的成功案例。
  中集案例有其特殊性。参照中集集团的股权结构图,可以发现中集其实是由一家央企四级公司和一家央企三级公司合资控股,相对于不少从部委直接转制企业的央企而言少了很多包袱,且由于身处竞争性领域,无论是两家央企股东还是国资委,均未对中集集团有过多的“人、事、资产”等方面的掣肘。
  中集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给国企改革决策者提供了样本和试点意义。国资委在新的国资管理体制下正面临剧烈的职能变迁,正在摸索如何从以前管具体的企业转变为今后管投资运营,中集的成功意味着国资委对国企的“人、事、资产”完全可以进一步放开。
  业界亦有中集模式的响应,比如建议在竞争性领域,两家或多家央企通过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联合控股一家“类中集”企业,同样把决策权完全下放至该企业的董事会,待时机成熟整体上市或引入民资,将国有股份比例降至50%以下。
  【作者:《财经》记者 施智梁 】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豆丁精品文档: 快乐男声2013 qq2013 日历表最新电影 羽毛球世锦赛2013 ..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3中央企业首届财会职业技能竞赛理论测试试题(一)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央企董事长回应收入:和女人年龄一样是个敏感话题
查看: 193|
摘要: 央企董事长回应收入:和女人年龄一样是个敏感话题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 宋志平  凤凰财经讯-27日,由凤凰网与凤凰卫视联合举办的“2013凤凰财经峰会”在京举行。本届财经峰会继续 ...
央企董事长回应收入:和女人年龄一样是个敏感话题中国建筑材料集团、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 宋志平  凤凰财经讯-27日,由凤凰网与凤凰卫视联合举办的“2013凤凰财经峰会”在京举行。本届财经峰会继续秉承“思想解放市场”的旨归,以“重塑市场力量”为主题,关注后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化改革方向。  27日上午,在国企改革“去魅”的论坛中,原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中国建筑材料集团、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双料央企董事长宋志平在回答主持人有关收入的问题时,风趣的说:你最后问我的收入是多少,这是个敏感话题。因为全世界不大谈收入这个问题,问一个女人的年龄和问一个男人的收入,人家一般不告诉你。所以我可以这么说吧,比公务员高,比主任(李荣融)要高,比他高多少呢,我估计要高七八倍。但是比社会上要低,低多少呢,我估计要低五六倍。你们自己算算是多少就行了。  宋志平强调称,改革里面提出了要职业经理人。今后这些混合所有制都是职业经理人从市场中来,市场上给他们价格,这个问题也是这次改革的一个问题。  “我到中国建材的时候只有20多亿。做了两个,我一直认为我自己是一个企业家,我不是一个国企的干部,传统意义上的干部。有人问我说宋总你属于 企业家吗,哪个机器属于你,我说美国的亚克肯他在福特公司的时候是企业家,后来被福特吵掉,把振兴了,大家都管他叫企业家,不管他受雇于谁。”宋 志平说道。
上一篇:下一篇:
Tel:977 & Email:Nordic-
北欧华人报社 &央企合并大幕开启:中车落地 谁是下一个南北车
来源:时代周报
  日,对于全国大多数股民来说,这是一个黑色星期一。截至当日收盘,上证指数下跌幅度6.94%,深证成指下跌幅度5.98%。两市1999只股票下跌,158只股票跌停。  也就是这一天,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北车&)也终结了自1月4日出台合并预案公告复牌以来持续上涨的态势,截至下午3点收盘,中国南车跌0.31元,下跌幅度2.51%,中国北车跌0.78元,下跌幅度5.92%。  日,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同时公告,双方的合并将采用中国南车吸收合并中国北车的方式进行。  尽管两家公司的下跌幅度在整个资本市场中不算突出,但这却让不少人对南北车合并是否顺利产生了一丝怀疑&合并公告出台20多天,两家公司对于合并一事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动作。  这并非空穴来风,此前一周,时代周报记者前往位于海淀区的中国南车大厦和位于丰台区的中国北车大厦一探究竟。两家公司看上去都风平浪静,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对于合并一事,中国南车有关人士称,后续工作在进行当中,但具体如何操作还需要等待,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他们有严格的纪律,一切消息均以公告为主。而谈到中国南车合并中国北车的方案以及中国南车股票持续上涨的事情,该人士颇有些自豪地称,这是因为大家都看好中国南车。  在过去的20天里,中国南车股票由5.8元涨至12.05元,中国北车则由6.45元涨至12.39元,涨幅均超过100%。  时代周报记者从可靠的渠道得到的消息则表明,合并并没有让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的关系缓和,两个企业的高层为了中车集团的管理岗位正处于竞争态势,&高层竞争岗位,下面该干吗干吗,海外标的还在打价格战,特别是国内,还有加剧的趋势。&一名要求匿名的消息人士称,中国北车对于并入中国南车是相当的不服气。  另有说法指出,合并预案出台后,南北车的暗涌已经惊动了更高层的领导。一名接近南北车的消息人士称,目前南北车合并涉及到的内部情况、整体框架、人事调整已经完全确定了,就差执行环节了。&董事长等核心管理层已经基本确定了,因为涉及上市公司,所以正式文件下发要到农历新年后了。&他解释,中央政府的惯例就是不会在年底的时候有太大的动作,农历年后的两会将对很多核心问题进行攻坚,所以南北车合并的事情很有可能会成为试点。  中车落地  按照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发布的公告,南北车合并的具体操作方式为:中国南车向中国北车全体A股换股股东发行南车A股股票、向北车H股换股股东发行南车H股股票,中国北车A股股票和H股股票予以注销。  其中A股和H股的具体换股比例均为1.1,即1股北车换1.1股南车股票。公告上称,换股比例是以双方各自首次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前20个交易日的交易均价作为市场参考基础,综合考虑历史股价、经营业绩、市值规模等因素,由双方公平协商而定。  公告中称,新公司的名称初步拟定为&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车公司&),总股本将为272.9亿股,南车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和北车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分别持股28.9%和27.0%。南北车集团均由国务院国资委全资拥有。  合并由国资委、证监会等有关部门批准之后,中车公司将承继及承接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的全部资产、负债、业务、人员、合同、资质及其他一切权利与义务,两家公司在交易完成之前仍将继续独立运作。  公开资料显示,根据南北车 2013年营收数据计算,合并而成的中车公司年收入接近2000亿元,其中高铁动车组收入就可达到440亿元,遥遥领先于德国的西门子、加拿大的庞巴迪和法国的阿尔斯通等主要国际竞争对手。  有媒体评论称,南北车的合并,意味着国务院国资委下辖的企业集团由112家缩减为111家,也意味着一家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巨无霸的诞生。  但也有人认为,南北车合并后会破坏国内市场的竞争局面,造成一家独大,也就是形成所谓的垄断。  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南车北车合并释放的一个重要积极信号,就是高层要对国资作出调整,为推进其他的央企重组提供示范效应。两车合并虽然是大势所趋,但仍存在负面影响。南车北车的合并是一种改变市场结构的行为,若合并引起市场的高度集中,就会形成市场垄断。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向时代周报直言,此次南北车合并就是为了垄断,特别是技术上的垄断。他说,中国的高铁技术如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合并之后,就不会再造成技术上的流失。王梦恕说,之所以合并南北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今后两车之间的海外竞争就不存在了,&之前南北车的海外竞争有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拉关系,跑门路上,互相打压价格,以后不会再有这些问题了。&  王梦恕是几十年的老铁路人,对于南北车的合并,他一直持肯定的态度,在他看来,南北车本来就不应该分开,&影响国家的发展&。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的合并并非意料之外。  有说法认为,南北车合并之后,会对铁总的机车招标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铁总在南北车合并一事的态度是强烈反对的,王梦恕并不认同这个说法,他认为南北车合并成中车集团实际上对于铁总来说是一件好事情,国内就一家机车生产厂商,那以后购买机车的大单就不用再采用招标的方式,可以直接指定中车集团来完成。  王梦恕说,之前就出现过为了争夺铁总订单以及地方城际铁路订单,南北车互相压价,恶性竞争的事件,&合并后,双方只需要协商需要什么型号,价格是多少什么时候交工等问题就可以了,这样还能避免不少因抢单造成的腐败问题。&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也认同这个说法。他向时代周报分析,目前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项目招标都是以南北车的下属单位为主体,合并之后,下属单位之间的竞争依然存在。  援引一位铁路行业的人士的分析,南北车合并犹如当年铁道部分拆一样,对行业影响不大,因为南北车目前最大的业主是铁总,铁总招标对象是南北车的下属公司。  赵坚说,&南北车合并之后,在海外项目竞标上,中车集团就会有统一的协调,这样完全可以避免目前的恶性竞争&。他认为,现在南北车在技术研发上投入都很少,不到营收的5%,合并后有利于集中力量搞研发,突破高铁核心技术。  高层竞争不存在?  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发布的公告显示,双方要依循&对等合并、着眼未来、规范操作&的原则。&对等合并&是关键词,这就是说合并不以任何一方为主导。在两家规模相当,营收、利润规模等各项指标都难分伯仲的企业中,如何进行具体的业务整合和人事安排相关事宜,都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南北车的合并要具体到操作层面的整合,确实还有诸多难题需要解决。南北车合并方案出台后,不少人质疑,南北车都是大型的央企,合二为一后从高层、组织架构到人员调整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这些问题一旦解决不好,就会成为南北车合并后的阻碍。  中投顾问交通行业研究员蔡建明则指出,股权调整、人事调整、财务整合、市场整合等诸多细则性工作都需慎重开展,南北车合并并非简单的企业融合,两大巨头下属子公司能否有效对接才是关键。毕竟,央企顶层调整将再度考验有关部门对宏观经济、国有企业、实体经济的趋势研判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  还有媒体曝出,如今南北车合并一事迟迟没有动静,是因为两个企业的高层在竞争管理层的官位,等一切尘埃落定后,才可能正式合并。  有学者认为,短期来看,南北车合并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安排管理层,如何对企业进行统一管理,如何在这一问题上做到公平、公正。  而一些企业的高管则认为,南北车合并后续的人事安排是整合的重点和难点,首先就是集团总部的高管配备。由于两家公司都涉及两个层面的操作,即集团层面和上市公司层面,组织机构复杂,确定领导班子就是首要的难点。  一名接近南北车的消息人士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两个企业之间怎么合并,市场层面并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就是行政层面比较难,&这是个难题,是要首先攻克的。&他说,之所以说资本市场的问题基本为零,是因为这次南北车复牌后的资本市场都是由大型的私募基金在做,和政策和公司层面没有什么关系,&南北车的股票从复盘涨了不少涨停板,纯属庄家在自己操作。&  王梦恕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据他所知,中车集团的领导都是国资委指派的,根本不存在两个企业的领导竞争一说。&领导确定了,其他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根据王梦恕的说法,此次中车集团的最高领导并不是在南北车现有的高层中产生,而是由国资委直接确定人选,就是所谓的&空降兵&。  而多个信息源交叉比对后的结果显示,国资委或许会为中车集团的高层确定两个人选,两人年纪均在50-60岁之间。一是董事长,从国资委或者发改委中选取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另一名是副职,任职的标准为年富力强,有冲劲、有闯劲。  一波再起  合并之事尚未有最终的结果,南北车却以内幕交易再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根据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在发布合并预案时披露的&本次交易相关人员买卖上市公司股票的自查情况&显示,中国北车董事长崔殿国停牌前的半年内累计买入中国南车A股1.5万股,均价5.14元,累计卖出中国南车A股5万股,均价5.96元;中国北车总裁奚国华[1.28%]累计买入中国南车A股1.92万股,均价4.17元,其配偶累计买入中国南车A股1.5万股,均价4.19元,累计卖出中国南车A股2.5万股,均价5.98元;中国北车资本运营部部长鄢德佳买入中国南车A股1.5万股,均价4.42元,其配偶累计买入中国南车A股1.5万股,均价4.43元。  这一信息被媒体披露后,1月13日晚间,中国南车及中国北车再次双双发布公告,否认了存在内幕交易的行为。  中国南车公告表示:&本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并未在核查期间买卖本公司及/或中国北车股票。&  对于涉事的相关人员买卖股票的行为,中国南车称是&依据其对证券市场、行业的判断和对本公司及/或中国北车股票投资价值的判断而为,纯属个人投资行为,与本次重组不存在关联关系&。  而中国北车的公告在详细解释了本公司相关内外部人员股票买卖行为相关的细节的基础上,得出了最终的结论,即相关人员是在并不知悉重组相关信息的情况下进行股票买卖的,并且这一行为也是依据价值投资的分析和自身判断进行,与重组并不存在关联。  宋清辉指出,两家上市公司近30位高管及家属在停牌前半年内,频繁买卖各自或对方公司股票。尽管南北车高管均称购买股票纯属&个人投资行为&,但旁人看来却疑似&内幕交易&。  近年来,证监会对重组中的内幕交易监管非常严格,这种情况是不是涉嫌内幕交易,主要看他们在购买股票时是否已得到合并相关的信息,若经查实内部交易确实存在,合并案将会被终止。&根据经验判断,预计证监会等相关部门正在调查其股票的交易量和交易频率,以前是否购买过这个公司的股票等相关信息,最终还有待监管层调查。& 宋清辉说。  &如果内幕交易查证属实,确实可能成为合并的阻碍,但一切都需要等待证监会的说法。& 前述消息人士称。  谁是下一个南北车  前述消息人士称,南北车合并已经在央企领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采访中,该人士用&战战兢兢、唯唯诺诺&来形容其他央企对此的反应,并一再强调这两个词用得很恰当,&可以说,事件已经发酵了,现在每个央企的核心管理者都在担心,自己的企业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南北车。&他说,这也是南北车合并公告出台半个多月却没有动静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肯定地说,合并还会继续,&南北车是第一个试点,但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试点。&  企业的领导害怕合并这可以理解,毕竟合并不仅仅是核心领导的官职会发生改变,也意味着整个企业在国内实体经济的地位也会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是好是坏,尚属未知。  宋清辉也认为,南北车的合并涉及到集团和上市公司两个层面,最为困难的是人事安排问题,需要一步步妥善处理。  宋清辉说两个集团的合并需要获得国务院相关部门的批准,以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香港公司注册处核准登记,两车合并是国家战略行为,基本不存在困难。  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在日晚间发布合并预案,不出意外,合并将于半年内正式完成。整合进度比预期快的话,三个月左右即可完成。  蔡建明则认为,只要核心管理层调整到位、企业发展战略明晰、业务整合有效开展,南北车的合并不会出现太多负面影响,国家有关部门只需将财务监管、股权整合、业务调整工作监督好即可,若有国有资产流失、违法违规交易、贪污腐败等问题出现则严惩不贷。  王梦恕说,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央企被合并,&央企合并是大的趋势。&
博腾股份2.6亿收购东邦药业;威华股份终止重大资产重组;海翔药业2014年度业绩实现扭亏。
上海证券信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Copyright 2014 Shanghai Stock Information Service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400-820-0277 地址:中国上海 浦东杨高南路1100号 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市央企名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