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重视医疗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积分:35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54|
上传日期: 13:07:59|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DF
官方公共微信中国社会福利的演进及发展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中国社会福利的演进及发展中国社会福利的演进及发展作者:&&&&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转载请注明源文出处内容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社会福利思想的国度,其社会福利的发展,体现了一个逐步工业化的国家在福利发展方面的历史进程。本文从中国福利发展历史进程谈起,讨论了中国古代的福利思想和近现代福利的发展,并对其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总结与预测,逐步解析中国的社会福利发展,以借鉴和吸收其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成果。
关键词: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制度& 发展&
一& 社会福利:
&&& 社会福利,英文写作“Social& Welfare”, 是国家或社会为其成员提供某些物质或服务,以期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保证其生活质量的代名词。其目标是“抵消市场出于种种原因给那些难以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一种处理人们在一生中遇到的如生病、残疾、失业以及年老等危机的方法。”(1)
在中国,对社会福利的狭义定义是:“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各种福利服务、福利企业、福利津贴等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使其生活状况不断得到改善的总称。它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一个日趋重要的子系统,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最后阶段”,(2)它是一种普遍社会福利与特殊福利相结合的产物。 我们称[1][1]其为“普遍”,但这里的普遍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福利,而是指在中国单位体制下一种特有的普遍,是指单位或行业为其员工或家属提供的各种物质上或者服务方面的帮助。这里的特殊福利是指针对残疾人、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所设立的保障措施。
&&& 研究中国这样一个转型过程中国家的福利问题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它可以从一个缩微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福利社会的发展和变更,对于一国制定和改善的福利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 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福利思想
中国有着丰富的福利、救济制度和习俗,这些是构成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国家管理或行政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为民父母行政"在社会福利方面所体现的国家与百姓的关系或官民关系,典型地体现了家长制管理的特征。因此,在探讨中国福利制度之前,有必要将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作一描述,以期进一步理解近代意义上的中国社会福利。& 中国古代的福利思想,通常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赈灾;第二、济贫扶困;赈灾是在由于灾害或战争引起普遍灾难的特殊时期对百姓进行救济,如“立鄙食以守路”等等,这些相当于今天中国救灾、减害方面的措施与制度;扶贫济困是指日常对人民中的弱势群体,如:对“鳏寡孤独废疾者”以及妇女儿童等成员进行的福利救助,以做到“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问其病”,具体包括开办养济院收养老人、优抚死于国事者的子女并代葬其父母、兴办药局以助民疗疾,设广惠仓、授民以田等专项福利等等。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的福利思想,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特征:
第一,社会福利官方化;在中国的古代,大多数的福利行为都是由官方兴办的,很少有私人兴办的福利事业。出现这种情况不仅是因为兴办福利事业无利可图,而且与儒家的思想文化有莫大的关联。在儒家文化的观念中,福利政策是和国家的“仁政”紧密相关的,国家承担着“惠于民”的责任。一旦私人兴办了过多的福利活动,那么将被理解为使该个人对政府的不满意,是在抗议政府的“不仁”,不足以让百姓衣食无忧,就如孔子在教育子路时所说的那样“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政府欢迎士绅举办一些慈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仅限于灾年开展。
第二,民间福利家族化;中国是一个家本位的国度,人们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向家人、家族求助,于是家族就在社会福利体系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比如某家女子丧夫,在三从四德的古代是不容许女子改嫁的,于是夫家的家族就承担起了向该女子提供衣食住行的所需物品,并置办其后事。同时,养老事业也是以家为先,为了照顾好老人的日常生活,政府规定,家里有较大年龄的老人,其劳动力可以减免征役:“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这也是中国形成“孝”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第三,中国古代的福利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这与现代意义上开放性、社会化的实践福利制度是大相径庭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制约了中国古代福利制度化的进程。自汉朝以来,统治者几乎全部是儒学思想的继承者,他们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自我-家庭-国家的链条中,始终没有社团这个概念,因此在那种背景下也就不可能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事业。
(二)近代以来社会福利的发展
近代,是中国福利逐渐社会化的开始,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但是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制度开始渐渐萌芽,各个政府积极吸收西方社会的优秀文化成果,同时也引进了他们的福利制度,将其归纳到各自的施政纲领中,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几次革命运动中。
1.太平天国时期的朴素福利制度。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末一次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开始的标志是1851年金田起义,结束的标志是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3年。在这期间,颁布了两个较有意义的涉及到福利的制度,一个是《天朝田亩制度》,另一部是洪仁\制定的《资政新篇》。在这里,我们着重谈一下《天朝田亩制度》。这是太平天国解决生产资料与产品分配的原则性纲领,体现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旧有土地所有制的愿望。尽管后人对《天朝田亩制度》褒贬不一,但光就其内容来看,是包含着朴素的福利思想在其中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赈荒减灾,提出“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调剂办法。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最突出的就是土地分配制度及其相关规定。
《天朝田亩制度》是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然后好田坏田互相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亦即“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并要通过政府的协调,令丰年产下的粮食以备荒年时使用,以使得百姓可以过上较为富足的日子,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1)
第二、针对特殊对象的福利,提出鳏寡孤独、疾病残废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国库供养,并且家中婚丧等事所需要的银钱粮食都由国库开支。这一政策沿袭了古代的福利思想,是孔子《礼记?礼运》中大同社会“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充分体现。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在首都建立了“天朝圣库”,总管公有财产,依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并且除一切缴获和征收归圣库外,还规定“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圣库”。也就是说把私有的金银、粮食、货物、房产等均收归公有,贵重物品缴入天朝圣库,日常用品分别收藏在堆栈,或者由典官保管。(2)这些举措的实施,是为特殊群体提供物质保证的基础,但同时又因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高度集中又损害了群众的利益。
&&& 第三、轻徭薄役,体恤民情;据史料记载,“太平天国为农民政权,爱护人民,它的省郡行政官办理民务,首以爱民为先,诸如减轻苏南赋额,以解除六百年来加在人民身上惨重的榨取;督修安徽河堤,保卫民田,使农民丰收足食;借贷资本,救济苏州小商贩,繁荣了市场;禁绝嘉兴赌博,以移风易俗等等,处处都是为人民谋福利,故深得人民拥护。”(3)这些举措,都照顾到了人民的生活状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福利水平。
1.戊戌变法时期逐步民间化的中国福利制度。
戊戌变法时期,中国的福利事业有了较大的变化,社会福利开始真正走向社会,更多的个人或群体开始加入福利救助的行列,福利活动不再仅囿于官方或少数社会精英实施,而是更具有普遍性,这虽然是行动上的变化,但更折射了那一时代人们思想上的变化。
&&& 首先,商业精英参与社会福利救助,并在一定程度上将活动理论化。例如,以从事赈灾活动著称的江南绅商经元善即较系统地提出了新的慈善观,其主要内容包括:“救急不如救贫”;善举之惠,应从一身及至一家,从一时及至永久;开拓新的慈善活动内容,消除善堂等传统慈善机构的缺陷;由兴办义赈推展至兴办近代新式学堂;重视“开风气、正人心”的社会公益事业等。经元善思想的变化,反映了当时民间社会福利义理观发展演变的一种新趋向。况且,这种思想的发展变化不是发生在少数人身上,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社会性。(1)
其次,某些传统的善会、善堂也发生了变化,许多新式社会公益组织和团体接连诞生,并开展一系列的公益活动,直接反映了传统福利事业向近代社会福利事业扩展的新趋势。
戊戌时期民间福利事业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维新派的呼吁、努力以及维新运动的广泛开展与福利事业的发展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许多维新志士在大力宣传维新变法的同时,呼吁发展新型福利事业,有的甚至积极发起或参与了公益团体的创建。可以说如果没有维新运动,这一时期民间福利事业将难以出现如此明显的发展变化。
第二,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福利与官方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例如,挽救民族危机是当时一些慈善界、福利界人士兴办新型福利事业的主要目的。这显然与过去善堂行善济贫活动的传统目的有异曲同工之处;另外,有些地区的官员,不仅对新型公益、福利社团的活动表示支持,而且还直接参加某些社团并担任董事,使得这一期间的民间福利事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第三,民间的社会福利发展迅速,为日后的福利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具是广泛的基础,所以只有福利事业具备了民间基础才可以称之为社会福利。故依笔者之见,在某种意义上,这一时期内的社会福利行为和思想即为日后逐步完善的福利制度的肇端,使中国近代的民间善举开始从传统慈善事业的狭窄范围向活动内容更为宽泛的近代社会福利事业转化;使政府福利逐渐走向民间,有了更为广泛的基础。如果说传统福利活动的作用救济贫困遭灾之人,有益于社会的稳定;那么新型社会福利活动的作用,则主要体现于使社会走向进步和发展。两相比较,后者的作用与影响显然更为重要和突出。
3.辛亥革命时期的福利事业。
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仅从其民生主义方面出发,对其中包含的福利思想作一阐述,不涉及其它方面的问题。
孙中山先生在他的《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第一讲中说“我今天就拿这个名词来下一定定义,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他说:“必须将关涉到‘民生’的问题彻底解决,三民主义才算是真正实现。要实现三民主义,就务必以最大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确保社会生存、发达国民的生计和光大群众的生命。” (1)在他的定义中虽未明确提及“福利”二字,但却孕育了福利思想在其中。
首先,他提出民生主义是看到了社会上严重的失业问题(而提出的。他认为“近代的社会问题,是由实业革命而发生,是由劳工失业问题发生。”(3),因此,民生主义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劳工的失业问题,这是一种针对特殊群体为保障其生活而提出的措施。
其次,他重视全体人民的普遍福利。他说:“古今人类的努力,都是求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人类求解决生存问题,才是社会进化的定律,才是历史的重心。”
(2)这里他指的人的“生存问题”,朴素的讲即是民生主义就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意思。郭勇财老师在他的《民生主义概说》中将民生主义归纳为国富民享的主义,这是不无道理的。
孙先生在他的书中说“民生主义就是用国家的大力量去开矿,…开辟交通,振兴工业,发展商业,提倡农业,把中国变成一个黄金世界,达到这个目的之后,大家便可以享人生的真幸福。”他还说,“民生主义以养民为目的。”即是要满足人民食衣住行育乐的生活需要,要使人人都能过着幸福的生活。将民生主义解释成民享主义就不难看出其中包含的福利思想了而且,其中不仅包含着物质方面的供给,而且有更高层次的,比如精神方面要求的满足。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福利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在劳动产品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开始建立。
1.&&&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福利。这一时期是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时期,
也是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奠基时期,福利理论与政策模式的多元化和新旧交替是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社会福利” 是福利理论、政策模式和制度创新的中心主题与主要思想取向。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处在一种百废待兴的局面下,为了稳定新生的人民
民主政权,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必须将社会福利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但是,在当时的局面下,既不能照搬苏联的模式,又不能全盘仿效美国的福利政策,而且又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这就面临着一个较大的挑战。为此,政府了一系列的措施,将一些外资投办以及私人兴办的福利机构收归国有,统一管理并以取缔、团结、教育和改造方式逐渐将之演变为由国家独自兴办社会福利事业与机构,逐步建立起了优待抚恤制度,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施行了救灾救济、公费医疗政策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退职制度等,到1956年时已初步创立了以国家为责任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救济工作中国家确立"生产自救、群众互助,辅之以政府必要救济"的方针。政府对无劳动能力的弱势社群给予社会救济和必要服务,对失业工人和其它有劳动能力的劣势社群的生活困难问题采取介绍就业或予以转业训练、以工代赈、移民开垦和生产自救的办法解决,以确保社会稳定。
在随后几年中,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取得决定性胜利,随后,一五计划成功实施,国务院先后颁行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关于精简职工安置办法的暂行规定》等,卫生部、劳动部、内务部等亦发布有关决定,对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农村五保保障和军属优待制度等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其成效是退休制度趋向正常化、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但这个时期的主旋律是政治运动、经济生产、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集体化。集体化福利成为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又阻止了社会福利的正常发展。
2.&&& 文革时期的社会福利。
这一时期,反对福利主义成为政治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新生的社会福
利事业遭受了重大挫折。于1968年底撤销了主管救灾救济、社会福利等事务的内务部,并把社会福利和资本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福利是一种腐蚀人心的东西。这种批判福利主义的影响对以后的福利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直接结果是内务部和其它相关国家机关被撤销,福利事业长期停滞不前。由于极左思潮把举办福利事业和福利生产说成是福利主义和唯生产力论,因此许多福利事业和福利生产被合并或撤销,残疾人、孤残儿童、老年人和普通市民生活状况普遍恶化,许多基本生活需要无法满足。
3.&&&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福利。
这一时期是福利的重建和发展时期,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荡,更加使人们明白了福利的重要作用,重新积极构筑福利体系,调整福利的分工合作。政府方面,1978年五届人大决定重新设置民政部,结束了全国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事务无主管部门的局面;国务院则先后颁行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关于军队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军人抚恤条例》等法规,有关部门亦制定了《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等;同一时期,还在部分地区开始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及救灾保险等的改革试点。并且高校中也逐步开设了社会学、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等学科,推动和促进了社会福利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的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专业人才。在随后的实践过程中,社会发展概念与意识进入国家政策议程,经济增长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促进人的发展和实现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国家应在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状况的观念获得普遍认同,于是,自1990年起,全国人大加强了与社会保障相关的立法工作,先后通过了《残疾人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公益事业捐赠法》等;国务院则在继1991年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后,不仅制定了失业保险条例、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条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等法规,还制定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及深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镇住房福利制度改革政策,制定并实施了大规模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等,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由此走上改革创新的发展道路。(1)
这期间有关社会福利的专门研究机构不断增多,以社会保障为题的书刊文章大量涌现,全国性和国际性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研讨会日趋增多。同时,福利理论与政策研究的报刊杂志和出版工作也有了极大的发展。这些专业机构和刊物为福利理论与政策研究提供对话阵地和讨论场所,有力地推动了福利理论与政策的研究。从而促进了社会福利的普遍发展。
三& 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一)中国社会福利的现状。
1.&&& 中国的社会福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社会福利事业得到了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支持,中国渐渐向福利国家迈进。这时,中国的社会福利呈现出逐渐细化的发展趋势,并日渐深入人心,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概念;社会福利专门研究机构显著增长,科研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会福利向公民权力演变。
在中国古老的传统社会,接受社会福利的对象往往被贴上标签,认为这些人是被社会淘汰下来的一群人,之所以会接受福利、救济是因为他们好吃懒做或者是无德无能导致的,古语的“嗟,来食!”等所体现的就是这种思(想。因为这些思想的干扰,导致人们不能正确的认清社会福利的真正内涵,时至今日,“尽可能保护每一位社会成员,使其不受社会其它成员的欺侮和压迫……建立并管理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1)成了每一个政府的主要职责,因此,福利在每一个国家都成了一种必然趋势,这种趋势的必然结果就是导致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行动和理念上接受“社会福利”这一概念,并能把它看成是一种公民享有的权利。这从社会福利建立伊始,只有少数人在国家规定下享有社会福利发展到现在很多人因各种贫困原因主动申请或参与各种社会福利可以窥之一二。
第二、会福利民间基础逐渐成长。
在前文中,我们分析过,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是一种政府主导、家本位的福
利形式,现在,各种社会福利机构接连兴办,比如民间老年人福利中心、慈善基金会、青少年福利中心等。各种机构的兴办推动了福利的社会化进程,社会福利不再是政府一家主宰。而且,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证社会福利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资金扶持,为社会福利机构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基础,也为将来福利的进一步社会化做好了铺垫。
第三、福利由单位福利转向社区福利。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利就和单位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家大部分人的
福利都由单位提供,这就造成了福利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个人对单位的严重依赖,增加了国家和企业的负担,不利于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的和谐发展。新的住房制度打破了过去同一单位统一安排住房的模式,将一个单位的人分散到了不同的社区,社区成了现代人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改革开发进程的加快,单位的许多功能向社区转移,社会福利亦然。社会福利向社区的转移,不仅有效的解决了以上问题,也加强了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使社区以一个整体的面貌展现在社会成员中间,加强了社区的凝聚力,有利于社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第四、建立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普遍福利有所提高。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根据以维持公民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的保障居民生计的福利制度。即,每一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导致生活无法维持时,国家和社会按照明文公布的法定程序和标准向他们提供现金和实物救助。其建立依据是中国宪法第四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一福利制度是公民生存最基本的权利,保证了社会成员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得到基本的保障。此项福利政策是面向全体国民的,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加强了福利的普及程度。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福利的保障力度也会有所加强。
第五、充分重视老年人生活,老有所济,老有所乐。
中国是一个尊老、爱老的国度,发展出了独特的孝文化,至今,老年人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是受到肯定的。目前,中国的老年福利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的福利模式,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依据,由相关法律组成的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了保护特困老年人基本生活权益的社会保障网络,处在特殊困境下老年人的法律保护,兴办了大量的老年机构福利服务,建立了社区老年人福利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医疗、康复和保健服务,提供文体娱乐和再学习条件,有步骤有计划的建立“星光老年之家”,促进了老年人福利的增长,保证了老年人老有所济,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第六、特殊对象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
中国历来重视残疾人的福利待遇,特别是从1988年起国务院先后批转了三个残疾人事业五年计划及配套实施方案之后,更为有效的推动了残疾人的福利发展。对残疾人的福利待遇主要体现在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上。集中就业、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发展迅速,残疾人劳动就业形式多样化发展,就业渠道明显拓宽,就业层次逐步提高,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残疾人就业确保了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消除对残疾人的社会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2.&&& 中国社会福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第一、福利片面化,忽视效率与公平的契合点。
在中国现阶段,社会福利发展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较高层次的福利和个人的收益挂钩,可以说是贵族式的福利,占国土面积大部分的中西部地区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农民很难从中获得稳定的福利;在福利产品的供应上极少提供高层次具有共享性、利他性的精神文化福利产品,而更多是排他性、竞争性低层次物质生活产品。这就会导致城乡差距逐步拉大,东西部分化日益严重的局面,使社会福利走向被动无力,投入增长而不见收益,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过分重视老年人福利,对儿童福利没有给予极大的关注。
尽管中国很早就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口号,也提出了义务教育的制度,可是中国距义务教育仍千里之遥,不可否认,中国在教育上也是投入了不少经费的,可是,义务教育仍要收费,且巧设名目收费不低。中国教育部几次出台的禁止乱收费的条款也难以抑制收费的日渐高涨。如果当真实行的是义务教育,那么何来乱收费一说?乱收费是建立在收费基础上的,可见,中国的义务教育不仅不够义务,而且还是价格不斐。在大多数欧美国家,教育都是免费的。俄罗斯经济水平受到某些人的嘲笑,但该国的学生却可以享受免费教育和免费午餐,甚至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的朝鲜,其教育也是免费的。包括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教育也是基本免费的。而今,中国的教育福利、儿童福利又是怎么了?
诚然,中国在乎老年人的福利是一种伦理上的高尚,但是过分将福利倾向老年人就会使中国娃娃们与他国相比输在教育的起点之上。中国的政府在教育问题上只重视对少数孤儿、残疾儿童的福利上是不够的,何况这些孩子们还有很多沦落街头巷尾,无人问津,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而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第三、福利只从物质角度入手,精神福利少之又少。
中国的福利囿于对公民的物质补偿和经济补助上,很少提供精神方面的福利。除了个别上层社会的人们可以享受到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待遇以外(因为他们的经济条件容许),大多数处于社会地层的农民们难以享受到精神方面的福利。公费旅游、私家车对于普通的人们来说是“不可望也不可及”的梦想。而从长远上看,精神福利薄弱又将最终成为制约中国福利发展的瓶颈。这从某些国家的福利危机可以看出。如果中国的经济实力继续增强,福利待遇继续提高,高到依靠福利可以维持“小康”水平的生活,如果这时中国人的文化层次仍是现在的状态,那么将会多出不知多少的懒汉,福利就变成包袱了。所以,必需从现在抓起,就像中国的学者说的那样“藏富于知”,以福利带动文化的发展才能最终达到福利的发展。
第四、福利专业水平低下,不能在全社会形成由专业人士专门负责的福利体系。
目前,中国的福利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政府福利,政府的办公人员主宰着福利机构的工作。少数社会福利机构拥有专业人士,但是因为经费不足而难以维系,而政府对民间福利机构的投入太少,我们可以对照一下,美国的民间福利机构尽管有募捐等多种集资方式,可是政府资助占据着主导地位。不论从国际趋势上看还是从中国的现实状况上看,政府控制的福利都是不具有生命力的。这是因为,在政府的控制下,社会福利难以实现专业化,如果在这种状态下实行专业管理,政府不知又要多出多少编制,那么财政负担将加重而不是减轻。
第五、福利所给非所需,硬性福利多,不足以体现人本位的思想。
目前,中国的社会福利措施在很多方面去的了很大的成就,范围覆盖面渐
广,但是很多方面存在旧日的家长制作风,许多政策也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但是其强制性不仅直接损伤了一部分个人和企业的自主选择权,还间接伤害了享受不到这种福利的人群和企业。比如中国的社会保险体系,一方面很多情况下对一部分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是要去其强制参保的,但是还对参保做了许多苛刻的限制,使得社会保险成个别人的特权,而剥夺了另一部分人选择的权利。正如米尔顿?弗里德曼在论述公共住房时说的那样“有些家庭或许要比没有公共住房时的住房条件要好――是那些运气好到能住进国家建造的住房单位中的人。但是,这不过使其他人的问题更糟,因为,总的平均密度上升了。”(1)
四& 中国社会福利发展展望。
(一)社会福利兼顾公平与效率,兼顾高层与社会底层,兼顾地区差异,城乡差别。
在中国,福利将走向更稳定更广阔的空间,将效率与公平很好的统一起来,在普遍福利的前提下将更多的目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2)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照顾到城乡差别、地区差异。将调整好福利,废除以强势阶层为对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由针对全民的社会福利和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济相结合的统一社会保障体系。避免哈耶克所说的,“如果给一部分人提供这种保障,那它就会成为一种特权,这种特权以牺牲他人利益为条件,因而就必然会减少别人的保障。”(3)使一部分人的保障成了破坏另一部分人的因素。
在现有条件下,可以通过逐渐上调东部经济水平较高地区工作人员的工资,下调其福利特权福利,对弱势群体和中西部地区的人们加大福利投入力度,同时,对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各种才艺的人以资鼓励,以福利带动文化的前进得以实现。这也是和中国政府的目标相统一的,中国政府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从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是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加快减免农业税步伐。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等,这些政策都为提高农民和西部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
(二)福利从学生抓起,为学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及福利。
&&& 教育将更加发达,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大。适龄学子将不再为昂贵的学费担心,甚至可以引进国外的“教育代金券”制度,由学生自由选择学校就读,提高社会普遍的文化层次和水平。这也在中国初露端倪了,同样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指出,“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认真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上学的问题。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继续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严格规范各类学校招生和收费制度,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和监督。”((1)这些举措将为今后更加自由、福利程度更高作好准备。
(三)更加重视公民的文化道德教育,福利从“知识”抓起。
现代西方提倡“藏富于知”比如“藏富于民”,中国也将按照此思路,进一步用福利推动经济、福利的发展,不仅给人们提供物质和资金支持,更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消费品。比如,停止旅游景点高收费的状态,即是不能达到法国那样向全体民众开放的程度,也会将旅游资本降低至普通公民的消费层次上。这也和中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2)的发展目标向吻合。
(四)福利系统专业化、专门化,福利从政府体系中真正剥离出来,但联系却继续加强。
福利事业全面社会化,由营利、非营利机构主导,兴办各项公益事业,向人民提供福利服务,这将极大的推进社会福利的专业化,人民生活中的问题将得到更迅速的解决,弥补了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和专业程度第的弱点,促进全社会的发展。同时,政府将加大对民间福利机构的投资力度,为他们筹集资金。这样不会增加政府机构的开支,反倒可以克服政府人员冗多,机构臃肿的缺点,符合中国政府“精简机构和减少财政供养人员。”(3)的目的。
(五)增强人民对福利的自主选择性,跳出家长制福利时代。
实现福利的全民性,让人民选择符合自己利益的福利种类,政府不作硬性规定,比如中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制定的目的是好的,是为了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福利着想的,但是一方面,农民相信自己的身体状况,不愿意花十元钱去买这份所谓的福利,另一方面,如果真有病痛,钱的数目太少到达不了底线享受不了优惠政策,即使刚刚到达又会有一大堆烦琐的手续去办,耗时劳力,得不偿失;若病的严重,超出最高限,政府又不能做出很好的解决,委实让人心中不痛快。
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需撤销政府的强制,让人民选择自己需要的福利形式和内容,不要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去揣测人民的心思,就像弗里德曼说的那样“我们这些相信自由的人会必然相信个人自己犯错误的自由。&……我们可以与他争论,设法劝说他,说他是错误的,但是,我们是否有权使用强迫手段来阻止他去做他选择要做的事呢?是否总是存在着他是正确而我们是错误的可能性?谦虚是相信自由的人的显著美德,而骄傲则是家长主义者的。”
五& 结语(略)
Copyright&2008 www.bdstar.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
ICP备案证号:
华南农业大学社工系主办 维护:海天行()
北斗星社区―致力于全方位拓展社工能力的教育社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医疗福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