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发展特别依赖于什么等条件

&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社会资本支持研究(四)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社会资本支持研究(四)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191)
五、基于社会资本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
我国自1988年批准设立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来,已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尽管数量较多,但其空间聚集的优势却未能有效发挥,表现为创新能力不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关联经济效应不明显。其中,社会资本的缺失是其重要原因。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社会资本投资不足主要来源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大多数是建立在政策优惠的基础上的政府推动型产业集群。群内企业以技术引进为主,经营相对分散。企业间基于纵向价值链的业务联系和横向合作关系较弱。同时群内的风险投资机构、法律、会计等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难以形成多元的、互动学习的社会网络。其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弱关系网络结构,使群内企业的信任关系较低,尤其是群内产学研机制不完善,知识源&&&大学和科研机构和知识受体&&&企业间缺乏关于对方科研成果的适用性和技术配套功能的相互信任关系。其三,缺乏鲜明的有特色的集群文化。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文化凝聚力较弱,群内企业的文化归属感较低。
1、1951 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创新创业环境良好&于一体,使之
2、运用产业集群思维规划高新园区建设,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导向的产业网络体系。高新区应该首先明确自身的产业优势,积极集聚该产业中拥有先进技术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并发展几个该行业的龙头企业,以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作为这些龙头企业的纵向和横向供应方,从而在高新区内构建某一行业的产业集群,形成有地方特色的高新区。我们要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网络体系,正确引导高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以产业关联为依据,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形成一种&技术生物链&。高新区的产业布局应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高新区的产业发展要重视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的建立,针对对新进入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对于高新区已有的产业发展要重视相关产业的建立,有计划地把与高技术企业毫无关联的企业迁出区外,努力形成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产业网络体系。为了提高现有的高新区产业配套能力,应以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或鼓励其母体的科技人员创办企业,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为增强跨国企业的植根性,设法为区内的跨国企业提供产品配套及相关服务。在构建产业集群总体目标过程中,高新区政府应加大对大学、科研机构及其它与高新技术产业群发展有关的道路、通信、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投资,将优惠政策由过去的区域倾斜转向产业倾斜,通过金融、税收、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有目的吸引那些具有产业带动优势和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高新区,限制和筛选进入高新区的企业,减少因低层次企业盲目进入,引起与现有厂商过度竟争所致集聚不经济。
韩国在高新区建设方面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韩国政府论证尖端技术开发区的同时,从资源潜力设施潜力、生产潜力、财政潜力、技术潜力、生活环境这6个方面对初选的26个中等城市进行了细致的分别评估和综合评估,从中选出光州等10个城市.然后,有根据自己在20世纪末以前对尖端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和财政支持限度,从10个城市中筛选出7个城市。确定这7个城市后,又分两步走,先上光州、大邱、和大田,再上全州、清州、春川和晋州。它还对7个尖端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特色做了认真的规划,例如光州侧重搞微电子产业,大邱侧重搞精密仪器产业,全州侧重搞新材料产业,晋州侧重搞生物工程产业。
我国国家级高新区有53个,省、区级高新区有40个,地方各级高新区更是不胜枚举。我国高新区虽然为数众多,但是&形成气候&的目前只有北京的中关村、上海的张江科技园、苏州科技园和深圳的高科技园区等少数几处,大多数规模偏小。一些地方高新区盲目建设,规模小、效益低的问题十分严重,有些高新区因不能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住,实际上是传统产业企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存在着结构雷同的现象,大部分高新区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作为重点产业,而以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等产业为重点的较少。据统计,我国有24个省将电子产业列为支柱产业,而电子工业间的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声像等又被列为重中之重。这种数量增长型的发展造成摊多面广大而全,小而全,各高新区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结构雷同引发的低水平的无序竞争使整体的产业竞争力不强反弱。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空间上的布局不甚合理,园区产业链条薄弱,支持产业不足,没有形成明显的地域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格局,大部分呈现产业集群的脆弱性,缺乏产业集群的机制。只有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有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内涵扩大的增长道路,才能从根本上促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区内各产业存在高度相关性,我们可以将我国各级高新区进行重新梳理,按照地理区域划分成几个区域,各区域可根据现有的各开发区状况、特点和资源条件(地理、人才、市场)实施重点发展,并通过优惠的经济政策鼓励技术、产品相同或相近的企业进行联合、兼并、重组,整合和发展壮大现有企业,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样,既可以减少区域内的无序竞争,也可以规范和促进区域间的竞争,带动全国高新区的健康、有序的高速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企业的发展壮大来延长产业链条,带动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地方各级高新区也应以服从区域整体利益和发挥区域优势为原则,有规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门类。
西安杨凌农业高新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杨凌以中国的&农科城&著称于世,是列入国家高新区序列中的惟一的农业高新区,并己成为中国亚太经合组织(APEC)科技工业园区。自 199年成立以来,发展势头迅猛,从一个硬件设施还不完善的小镇,奇迹般地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发展。目前,杨凌在旱作农业、良种繁育、灌溉与节水工程、家畜生殖内分泌胚胎工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植物资源保护、开发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纵观其走过的历程,其鲜明的农业特色的发展道路可以说功不可没。如果偏离了&农&字,杨凌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辉煌成就。
3、建立信任机制,夯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信用基础。(1)信任机制。杨小凯(2000)指出,交易费用分为外生交易费用和内生交易费用。外生交易费用是指在交易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那些费用,它不是由于决策者的利益冲突导致经济扭曲的结果。例如,在商品运输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就是一种外生交易费用。内生交易费用是指人们在交易中为争夺更多的好处而不惜牺牲别人的好处(损人利己)这种机会主义行为而引致的效率损失。不管是内生交易费用还是外生交易费用,对分工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如何降低内生交易费用对分工就更是意义重大。因为既然它是内生的,就有可能通过制度的创新和改进、习惯的形成而加以减少。在重复博弈中,信誉机制能用来消除内生交易费用。对长期信誉机制的考虑可以使非合作对策产生合作的结局,而其中对不守信誉的行为实行长期惩罚,是信誉形成的重要基础。信誉是指个人或社会集团(如企业)履行承诺和义务的水平,以及在日常生活或经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可信任程度,信誉是人或社会集团的社会信用和行营的社会赞誉的统一。信誉是规范社会行为的正式制度安排的补充机制,是一种节省交易费用的重要的非正式制度。信誉源于理性预期,而预期选择又源于交易过程中的博弈,它进一步扩展为社会运行机制与社会秩序。首先,信誉是一种获取垄断利润的激励机制。信誉投资可带来信誉租金。其次信誉是一种降低交易成本的隐性激励机制。再次信誉是影响分工的一种深化机制,信誉为分工的深化提供了人格化的市场保证。信誉是信任的集中化,是广泛的信任。一般而言,信誉较高的企业往往是值得信任的企业,信誉较低的企业则难以赢得信任。信任行为的发生离不开利益的追求与权衡。一般认为,信任的程度与长期利益成正比,与短期利益成反比(见图16)。一个考虑长期利益的人更愿意做出信任行为。
图16& 利益的种类与信任程度的关系
(2)信任机制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信任是高新技术产业群社会资本的核心因素,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组织内,企业的信任比集群组织外的信任更为重要。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组织内的任何一个企业来讲,理性的选择是在经济交易与合作中采取信任。在一般企业之间,信用的选择与放弃(即冒险、背信、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实质上是一场囚徒困境博弈。在博弈中,每个行动者利用他人的信任可以得到直接的收益,但每个行动者都背信的结果是合作的难于实现。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企业群落打破了信任的囚徒困境。因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社会网络关系和企业之间重复博弈的可能性约束了企业的行为边界,使企业的短期机会主义行为面临着很大风险。如果企业无视社会资本网络结构的约束,一意孤行,实施机会主义行为,那么其结果就是社会资本网络结点之间张力的增大和背信企业生存空间的缩小。这样,一般企业的&一次性囚徒困境博弈&在集群内的企业间转化为&多次的重复合作博弈&,完成这一转化的关键是理性博弈双方为了获取合作的长远利益而主动放弃由机会主义可能带来的一次性的眼前利益。这样,集群区企业间的合作信任机制就得以建立起来,并最终成为企业间的信任自律机制。这种由重复博弈创造出来的合作演进过程,可以直观地用图17表示。
博弈论的结果证明:信任是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素,也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最重要的无形价值。在印度班加罗尔地区,软件工程师们有一种普遍的认识:信任是培育集群内部组织之间关系的粘合剂,如果允许他们与其他组织的同事自由沟通,那么他们将更富于创造力和创新。班加罗尔的软件组织需要创立一种松紧适宜的根植性,紧得足以保护竞争力,松得足够知识转移畅通。所以,班加罗尔高层领导的信任恐惧无法阻止班加罗尔共享知识的空气,互相信任和开放的心态使得高手很乐意向初学者传授各种经验,&导师&(mentoring))也成为班加罗尔软件集群职场的一大特色。各种场合下人们交换创意,加速了知识的扩
散,形成比较充分的信息环境,于是,在集群外很难获取的行业信息,在集群内部可能是人所皆知。班加罗尔的行业组织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任机制的建立,如:印度国家软件与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信息技术产品制造者协会、电子计算机软件出口促进理事会等,这些行业组织是集群内企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软件产业中起到了沟通联系、协调矛盾、扩大宣传、组织研讨、向有关政府部门反映企业呼声和促进企业发展等作用,而且还成为企业之间的信托代理人,信任机制在那里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企业与机构之间互相熟识,每个单位的行动都是可信赖的。如果哪个企业破坏行业规范,不守承诺,轻而失信,它将受到行业协会的严重惩戒和集体制裁。班加罗尔软件集群的信任机制,还体现在SEI CMM55230(bug)0.02%30%70%
通过社会网络,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信任机制减少了产业集群组织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效地防止了机会主义、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组织内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市场的交易效率。因此,社会资本的信任机制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
(3)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信任机制的建立。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
4、强化中介组织的作用,完善社会化服务系统。产业集群内的中介组织是介于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及相关机构之间、产业集群与政府之间的、为增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而从事的沟通、协调、公正、咨询等服务活动的专业性机构,其本身不从事实物性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介组织包括协助、促进成果转化,在创新活动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机构和组织,如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图书情报信息中心、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也包括为创新活动提供服务咨询的机构和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专利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技术评估机构、技术争议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企业咨询事务所、风险投资机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网络与信息服务机构等等。虽然不是创新主体,但是作为创新活动的主要辅助者,在促进企业创新和发展,以及促进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方面,发挥着一种重要的&黏合剂&作用。一方面,集群的产学研的密切合作,形成了异质性网络,可以获得一些新的、异质性信息。另一方面,中介机构如行业协会通过举行各种活动,特别有利于集群内隐含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在中介活动中沟通了不同社会关系网络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实现了跨界社会团体的交流与联系,能够沟通两边不同的信息而提供了更多、更新的信息,也就是形成了&结构洞&,企业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资本,促进了创新。从事咨询等服务的中介组织向产业集群内各企业提供相关的行业信息,并提供预测、评价等服务,能加速信息的快速流通,将个人知识迅速转化为集群的竞争力,尤其是各种科技中介,能将科研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成果,极大地激励着创新活动的开展。行会等中介组织能增加企业之间的&非正式交流&,这是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非正式交流具有环境宽松、频率高、表达方式多样、网络化传播知识等特点,不仅能丰富知识和信息,还能促进知识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系统学派认为,产业集群这种创新网络通过行为主体在多边交易中学习和不断创新、积累而发展。中介组织正是通过增加行为主体在多边交易中的学习次数,增强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创新的传播以及创新环境本身的更新。中介组织在地理上的集中,便于企业通过集群行为主体间的互动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为组织内部和不同组织间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准确地传递和扩散创造条件,从而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中介组织为集群内各创新主体之间建立联系,规范的中介组织能营造出创新的机构环境。
开发牵线搭桥,寻找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伙伴,提供所需的科技术成果;五是为企业提供国际贸易方面的咨询服务,包括产品、设计、价格、渠道、招标、结算和信用证等;六是帮助中小企业建立网站,开展电子商务业务、为宣传企业产品提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是源于高新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关联性和外部性发展而形成的,同时它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创新系统。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如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前期需要市场分析、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中期需要制作、测试和市场检验;后期还需要推广销售、技术服务,物流配送等等,其中牵涉众多环节,众多专业,经常需要跨企业的合作,这就要求在聚群区内,在技术孵化、信息咨询、培训、金融、法律以及财会、管理等各方面,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来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保驾护航。
5、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1)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区域创新定义强调一个区域的制度和文化环境怎么与影响创新过程的公司活动相互作用。它强调区域的创新过程的相互作用、社会性和学习性,强调区域的制度性结构。区域创新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整个区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创新,狭义仅指与区域新技术、新知识创造、产生、流动、应用有关的过程,即熊彼特所指的创新,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区域创新概念都在狭义上进行定义。人们对创新的认识已不再简单地将其看作为一个源于实验室的线性过程,而是看作受多种社会、文化影响的、多回路的过程,它包括急剧创新、增量创新、价值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创新政策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区域的政治与经济制度、竞争环境、税收与财政、劳动力市场、标准化、知识产权等等。由于区域的差异性,在每个区域其政策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不一样,而这种差异性既包括生态地理、自然资源,也包括市场容量、文化习俗、R&D制度、产业集群、信息网络、人力资源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区域的差异性,决定了区域的创新政策的差异性。国外学者关于区域创新体系(Reginal Innovation SystemRIS1996库克教授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而这种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库克(2000)认为,区域创新体系这一概念来自于演化经济学,它强调了企业经理在面临经济问题的社会互动中不断学习和改革而进行的选择,从而形成了企业的发展轨道。这种互动超越了企业自身,它涉及到大学、研究所、教育部门、金融部门等。当在一个区域内形成了这些机构部门的频繁互动时,就可以认为存在了一个区域创新体系 。魏格(Wiig1995)认为广义的区域创新体系应包括:进行创新产品生产供应的生产企业群;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进行创新知识与技术生产的研究机构;对创新活动进行金融、政策法规约束与支持的政府机构;金融、商业等创新服务机构。Stefan Kuhimann (2004)(18)()
图18 区域创新体系模型
我国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描述主要有&主体说&,&网络说&,&主体加网络说&和&系统集成说&四种。&主体说&认为区域创新体系包括地方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与技术创新活动相关的主体要素;&网络说&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指某一区域内有关部门和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主体加网络说&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在特定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创新机构和组织,以及协调各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系统集成说&认为区域创新体系由区域范围内科技体系、教育体系、资金体系、政府部门等子系统构成。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区域创新体系,但是在区域创新体系概念上仍然具有以下共同点: 一是地域性:都是对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产业现象进行研究。二是多元性:区域创新体系中包括不同的社会经济主体,包括企业、研究机构、科研基础设施、中间机构等。这些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影响区域创新体系的效率。三是网络性:创新是一个集体性的社会协作过程。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因素。四是邻近性:地理空间的邻近性加快了信息传递时间和降低了传输成本,使得技术外滥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五是政策性:政府的创新政策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区域政策通过促进本地化学习、加强网络结构和深化制度安排来发挥竞争优势。
综合国内外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阐述,本文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借鉴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和方法,将区域经济理论与创新理论相结合,研究一国内特定区域的创新问题。因此,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在一国内的一定地域范围内,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区域经济系统,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系统功能,使区域内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区域创新体系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和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各种与创新相关联的主体要素(实施创新的机构和组织)和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所构成的网络。该体系通常是由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与运行机制这三个部分构成,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
(2)区域创新体系的要素构成。区域创新体系包括的基本构成要素有:第一,主体要素。即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投入、产出以及收益的主体,是创新体系的核心;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基础研究的主体。政府部门主要是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协调区域内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中介服务机构则是区域内各主体之间联系的桥梁和创新主体的粘合剂。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是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发动机。作为由五大行动主体构成的网络型组织,存在着清晰的区域创新网络,见图19所示。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要依赖各个参与者在创新活动中所结成的网络关系,区域创新体系的参与者借助产业网络和社会网络或者遵循共同的技术范式形成了一个创新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企业运用所掌握的创新资源开发新的产品和技术,形成区域创新体系的产出。完善的区域创新网络是发展产业集群的基础。第二,功能要素。即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与运行机制,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机制和能力。一方面是各主体的内部运营机制健全,另一方面是主体之间的联系合理,运行高效。企业、科研机构与学校、政府以及中介机构之间构建的信息高效流动、资源分配合理、发挥各自优势的机制。第三,环境要素。即创新环境,包括体制、基础设施、社会文化心理和保障条件等,市场环境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基本背景,创新环境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因素。其中,功能要素和环境要素可以通过主体要素, 特别是企业的行为、发展特征和经济效果反映出来。如果一个地区企业发展生机盎然,则能说明该区域的创新体系运转良好。因此,处理好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的结合关系,对于发挥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提高区域创新体系的效率至关重要。在以上的各种互动联系中,我们特别强调知识的流动与学习的重要性,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经验性研究表明学习在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
图19 区域创新网络框架
3(Regional Innovative Mellieu)1985(GREMI20
图20&& 区域创新环境形成方式及其相互作用
[M]2006364
4Porter(1998)Andersson的观点则更加明确,他们认为集群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并提出了以集群为中心的区域创新体系结构图(见图21)。由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他机构聚集在某一特定区域内,而且存在创新的条件和环境,如果各行为主体间的创新活动能够以网络或系统的联系方式出现,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就构成必然的联系。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地域关联。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均属于区域经济领域研究范畴,其研究范围均局限于特定区域范围内。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地域特性和产业特性的有效结合,产业集群往往在特定区域出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成为
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布局的新形式。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产业集群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制度安排组成的创新网络与机构,可以构成次一级的区域创新体系。在这一意义上,产业集群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二是结构关联。企业、大学、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及环境要素具有很大的重叠性。产业集群的核心单元是企业群和相互依存的企业网络;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主体(大学、企业、政府和中介机构)如果位于集群区域,往往也成为构成产业集群的主体要素,否则就构成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通过构建主体间的联系网络和学习机制,创建本地的专有因素,是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共同点。三是功能关联。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和进行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产业集群实现创新的主要途径是建立有效的合作网络、促进知识在本地扩散流动。从这一意义上讲,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在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上的功能具有很大的重叠性。区域创新体系强调要促进本地创新要素(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的互动,并通过促进创新主体的良性互动对产业集群发生作用,产业集群
图21 以产业集群为中心的区域创新结构图
M. Andersson & C. Karlsso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n~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Regions : a &Critical Review and Assessment [J],Regional Studies2002,(6).
内部的技术创新和扩散也是企业互动作用的结果。因此,促进区域内的知识流动和创新主体互动是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的共同功能。四是目标关联。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直接目的是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最终目的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体现特色产业与区域经济的有机结合,其目标是通过企业集聚形成外部经济,显著降低创新成本,提高产业和区域竞争力,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紧密相关。
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和有效途径,产业集群的多样性和特色正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活力所在。积极培育和推进地方产业集群已成为目前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和政府制定政策的着眼点。产业集群正成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产业要
(5)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是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各个参与者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过去过于强调政府在这种交互作用中的主导性,而忽视了企业和其他参与者作为创新体系主体的作用,事实证明那是错误的。22
图22&& 官产学研分工协作模式
(6)。创新孕育于一种&空气&之中,这种&空气&即为产业集群的创新文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必须深深植根于社会文化的沃上中,文化制度的创新作为一种非正规制度创新,能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核心能力的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深刻的影响着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正规制度创新作用的发挥。美国的&硅谷&文化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文化的杰出代表,其内涵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鼓励冒险、。美国学者萨克森宁在其研究中指出,硅谷的成功受益于其鼓励冒险也接受失败。在硅谷,这高新技术产业成功发展必须的,因为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的特征,需要敢冒风险的创新文化。因此,要大力宣传&奖赏聪明的富于创新的冒险者&、&失败的尝试被认为与成功一样重要&、&惩罚不是针对失败,而是针对不尝试&的思想,形成崇尚冒险、宽容失败的社会风尚。宽容一方面是理解与体谅,另一方面是尊重信念。作为经过独立思考后的产物,信念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多种多样,但都应该得到尊重。越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越会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表现形式,只有宽容才能保护其创新个性。第二,在硅谷,竞争者之间相互交流司空见惯,讨论技术问题的频繁程度是在其他地区闻所未闻的。知识共享和团队合作。硅谷宣扬专业忠诚而非企业忠诚,以及讲求合作和重视非式交流等。硅谷人不仅具有强烈的个体创新精神和竞争精神,而且十分注重团队精神。人们普遍意识到,随着技术复杂性的增加和知识更新加快,任何人都无法单独完成复杂的技术创新,必须依靠协同、合作和群体的力量来完成。由此,硅谷里形成一种&拿与给&的双向知识交流氛围,咖啡馆、俱乐部、餐厅、健身房、展示会、互联网等都是交流的好去处,信息交流成为完善新设计、激发灵感、相互学习和解决难题的好办法。创新文化所具有的强烈融入性和在区域的迅速扩散,确保了知识和理解在各种水平的公司之间和产业之,从最低水平的技术人员到高级工程师之间的通畅流动。还要重视信任和合作文化的建设,培养专业忠诚而非企业忠诚的观念,促进人员的流动,淡化等级观念和重视非正式交流等。区域内人与人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使信息在区域内快速传递,从而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适应当今世界迅速变化的技术和市场环境,并为其发展创造了各种条件,轻松自如地进行交流的人文环境。第四,
硅谷等成功的高新区的经验表明,一个成功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需要有一种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相容并相促进的区域文化来支撑。因此,我国要建立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文化制度,必须古今结合、中外结合,以培养创新精神为导向,建立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聚群发展的区域文化。首先,以自然经济为背景的传统文化应该面向现代化大生产,企业经营的视角应该走出家庭伦理局限,高度重视理性化制度建设,用&法治&精神完善自我,树立能力本位观念,高度重视知识和人才;走向世界,主动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中,按照国际通行准则重塑企业文化。其次,高新区应大力鼓励敢冒风险、敢于创业、富于进取的企业家精神。第三,同时要特别重视信任与合作文化的建立。当今竞争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更需要信任与合作,因为信任与合作可以迅速整合信息和资源、降低成本、降低风险等。
61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价值链概念1985.(Michael 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产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也存在着价值链联结。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价值链构成了企业的生命链,是企业具有生命价值的基础。波特认为,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一方面创造了价值,另一方面也需负担各项价值链活动所产生的成本。企业经营的目标,就是尽量增加增值作业,减少非增值作业,以获取较大的利润,形成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串起来的条条&金线&就是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ina,GVCKaplinsky & Morris200产业集群,基本上遵循上述升级路径。
)全球价值链: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的方向和路径。不一定是核心技术),就可以在国内或国际市场获得巨大成功。如美国的戴尔公司,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脑公司,但凭借其在部件采购、分销及服务上的独到优势,使自己从默默无闻一举跻身到世界电脑公司前列。
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存在着增加值与盈利水平的差异性。图23是PC行业的价值链,其增加值的分布是呈现&微笑曲线&。在PC行业的价值链不同环节上的增加值和利润空间是不一样的。
图23 价值链微笑曲线
这并不能说明它们不重要)。任何一个企业在当前条件下都不可能是在价值链条的任何一个链条环节上都是最优的,只能是在某一个或者几个环节上具有优势,这就是价值链的战略性环节。通过价值链的整合不但可以将具有不同优势环节的企业相联系,实现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都达到最优,进而实现价值链整体最优。
、跨国公司)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升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应充分利用外部联系网络找到全球价值链中那些增值潜力较大的&战略性环节&,并不断瞄向这些&战略性环节&跃进。
[1][M]2000
[2][J]20043
[3][J]20055
[4][J]20062
[5] [D]2006830
[7]&&[M]2001
[8]][M]2004
[9][J]20034
[10][J]20022
[11][C][M] 2000
[12]&&[M]1997
[13][J]20032
[14][J]20002
[15][J]20014
[16][M] , 2000
[17][J]20034
[18][J]20012
[19][J]20074
[20][J]20066
[21][J]20065
[22][J]()20062
[23][J]20062
[24][D]200544
[25][J]20053
[26][J]20062
,2007年4月10日。
[27][M]2005
[28]冯德连:《经济全球化下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29]Uphoff, Norman T. Learning from Gal Oya: Possibilities for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and Post-Newtonian Social Science[M]. London: Intermediate Technology Publications,1996.
[30]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A], In Richardson(ed),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M],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86..
[31]Bourdieu and L.Wacquant,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M], Chicago,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32]Putnam,R.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J], The American Prospect, 1993.13.
[33]Coleman J.S,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34]Janine Nahapiet, Sumantra Ghoshal,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23.
[35]Ronald S Burt...Structural Hole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92.
[36]Coleman,J.S.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8. Vol. 94(Supplement
[37]Leana, Carrie, and Harry J. Van Buren III. Organizational Social Capital and Employment Practices [A], in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8]InkpenAC,Tsang EWK. Social Capital,Networks and Knowledge Transfer[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39]Porter.M.E. 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11.
[40]Lucas, 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
[41]Thomas A.Stewart, Intellectual Capital: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M],Published by Doubleday, 1997, 22.
正在读取...
商学院推荐课程
赞助商广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