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亚当斯密名言的经济学巨著,给书名也行

请问各位前辈,谁对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过批评_百度知道
请问各位前辈,谁对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过批评
他认为经济的自我调节有失效的时候同意2楼的,即宏观调控来调节经济现在的大部分政府的经济政策都是基于凯恩斯主义,这就需要有一个有形的手。自由市场理论认为经济会有无形的手进行调节,而是让市场自己恢复但是凯恩斯不同意这些观点,所以即便发生经济危机也不应该干预,凯恩斯的理论就是反对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建立的自由市场理论
其他类似问题
亚当斯密的相关知识
其他4条回答
学了经济快6年了 从没听说 这书被人批评过。个人感觉唯一缺点 是写的 东西连贯性稍微差点。。国富论 经济界的圣经。
国富论《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作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首次出版:1776年
全书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被誉为: 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经济学的百科全书
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著作本书之一
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
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书籍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英) 亚当·斯密
(英) 亚当·斯密《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原富》是中国翻译家严复对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 – 1790)所著的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翻译的第一个译本起的书名。用现代汉语翻译应为《国民财富-对国民财富产生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
这本书于1776年第一次出版,全书包括两卷共5部,在第一部的序言中,亚当·斯密对全书进行了概括描述,他认为国民财富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力的技术、技巧和判断力,二是劳动力和总人口的比例,在这两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后来的经济学家基本是沿着他的方法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这部著作也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后来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自由经济自由竞争的理论;马克思则从中看出自由经济产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提出用计划经济理论解决的思路;凯恩斯则提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宏观调节的方法。目前的经济理论仍然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尚没有任何一种尽善尽美可以完全解决经济发展的方法,但《原富》(是严复当时翻译《国富论》时使用的译名)这本书仍然可以看作是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写作的第一部著作,对经济学研究仍然在起一定的作用,现代经济学研究都是在这部著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论是发展它或反对它。
真是没有听说过有哪个大家批评过亚当斯密的,批评他的人一定也很多,但是都不够分量,比如某学校著名老师xxx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亚当·斯密,古典政治经济学最著名的代表,到现在,《国富论》仍然有着众多的读者。毋庸质疑,亚当·斯密的著作,在未来仍然将会有众多的读者,有重要的价值。同样毋庸质疑的是,在他的著作出版后不久即出现的关于他的思想的争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仍然将会以各种方式持续下去。和两百年前一样,是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还是将其庸俗化,这两者之间,还将有种种的斗争。所不同的是,在正确的道路早已经阐明的今天,这样的斗争已经完全丧失了纯粹学术的意义,而越发成为意识形态的角逐。      一、自由放任是亚当·斯密的遗产吗?  自由主义者对亚当·斯密的兴趣,当然来源于“看不见的手”这一著名论断。一点也不奇怪,许多自由主义者,宣扬着“回到亚当·斯密的传统”,也就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否定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意义和作用,宣扬私有制和私有化,否定公有制。自由主义者自豪地把这些观念上溯到亚当·斯密,为自己的思想寻找着历史渊源,把自己与这位最知名的经济学家联系在一起。  确实,亚当·斯密说起过“看不见的手”,作为他自由放任的理论依据。但是自由放任的思想,却并非由斯密肇始。亚当·斯密在写作《国富论》之前曾经游历过法国,在法国结识了重农学派的理论家。马克思指出,斯密深受重农学派的影响,甚至在他反对重农学派的时候也鲜明的表现出来。最早提出自由放任思想的,并非斯密,而是重农学派。在重农学派看来,农业劳动是唯一“生产的”劳动,农业是唯一生产的产业部门,其余所有产业部门都只是改变物质形态,并不创造新的价值,只是参与分享农业创造的价值。因此,重农学派认为,对工商业的税收和干预是不必要的,有害的。因为,第一,由于农业才是真正的、唯一的生产部门,加在工商业上的税收,实际上最终是由农业部门支付的;第二,任何对工商业的干涉,导致其成本、费用的增加,都会使工商业产品价格增加,使农业部门支付更多的产品购买工商业产品。所以,重农学派最早提出了“自由放任”的政策,马克思指出,这与其独特的生产理论是密不可分的。熊彼特也说,“十九世纪自由主义的全部理论武器实际上当然都可以追溯到他[指魁奈]那里。”斯密的自由放任的思想正是来源于重农学派。  可见,如果“自由放任”真的是什么传统的话,那么传统的源头在重农学派,而不在亚当·斯密。21世纪的自由主义者与19世纪的自由主义者一样,他们的理论武器的源头在法国,重农学派,而不是亚当·斯密。自由主义者认错了祖宗,这除了反映他们对经济学史的无知、对经济思想了解的浅薄之外,还能反映出什么问题呢?  还能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自由主义者的贪图虚荣和避重就轻。亚当·斯密比重农学派要出名得多,拿亚当·斯密做招牌当然脸上更光彩一些。这倒也符合自由主义者一贯的虚荣、浮躁作风。虽然哈耶克在整理经济学历史文献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当今的自由主义者对深究历史和现实毫无兴趣,唯一令他们兴奋的就是到处宣扬他们的“自由放任”的教条。如果《圣经》、《古兰经》或者《大悲咒》里有这方面的暗示,他们一定也会成为狂热的教徒,当然,是仅就这方面内容而言。此外,重农学派的神秘性质,它关于农业生产重要性超过工商业的思想,当然是不受自由主义欢迎的。对于自由主义这一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潮来说,贬低工商业的价值绝对是不共戴天的行径,他们当然无心也无力从中发掘出有价值的东西来。  反映出的第二个问题是,他们根本不了解亚当·斯密的思想。虽然“自由放任”的思想并非由亚当·斯密提出,但是“看不见的手”的确实是他的贡献。但是,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的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第二章《论限制从外国输入国内能生产的货物》中,当亚当·斯密论证“看不见的手”时,他关于资本经营的逻辑是相当混乱和幼稚的,与当今时代的经济现实相比较,也是相当陈旧的。亚当·斯密说,“像在其它许多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而看不见的手之所以能够引导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发的目的到达增进了社会利益的结果,是通过这样一个规律的,这个规律叫作,劳动价值论。在斯密看来,市场价格必然围绕着“自然价格”上下波动,而自然价格,或者说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把资本用来支持产业的人,既以牟取利润为唯一目的,他自然总会努力使他用其资本所支持的产业的生产物能具有最大价值,换言之,能交换最大数量的货币或其他货物。”亚当·斯密正是借助这个规律,才说明了看不见的手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能够使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发的人达到增加社会福利的结果。而劳动价值论?这是自由主义的死敌,所有自由主义者,对此都保持缄默,这是非常可以理解的。自由主义者对着“看不见的手”高唱“哈里路亚”,同时,对在斯密那里使“看不见的手”成为合理的唯一内容视而不见,这是非常典型的自由主义作风。  顺便说一句,亚当·斯密的关于“努力使他用其资本所支持的产业的生产物能具有最大价值”的说法根本上讲是不正确的。对于亚当·斯密来说,他整个关于“看不见的手”的论证完全是错误的。如果说当代自由主义者应该到重农学派那里去认祖“自由放任”,那么,关于“看不见的手”的当代经济学的论证,他们最好还是到瓦尔拉斯那里去寻找源头。特别是,考虑到在亚当·斯密的时代,市场还可以称为自由竞争的“黄金时代”的话,当代市场经济离自由竞争的天堂是越来越遥远了。自由主义者似乎并不打算考虑这个现实。如果无条件的空谈“自由放任”,那么他们不如说“自由放任”的源头在杨朱,“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如果他们对亚当·斯密的论证错误视而不见,对他的劳动价值论又避而不谈,那亚当·斯密的所有贡献就都成为了荒谬的胡言。      二、亚当·斯密与劳动价值论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的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第二章《论限制从外国输入国内能生产的货物》中,亚当·斯密说,“以高关税或绝对禁止的办法限制从外国输入国内能够生产的货物,……这种国内市场的独占,对享有独占权的各种产业往往给予很大的鼓励,并往往使社会在那情况下有较大部分的劳动和资财转用到这方面来,那是毫无疑问的。但这办法会不会增进社会的全部产业,会不会引导全部产业走上最有利的方向,也许并不是十分明显的。”  斯密的答案是不会。他论证到,“社会全部的产业决不会超过社会资本所能维持的限度。任何个人所能雇用的工人人数必定和他的资本成某种比例,同样地,大社会的一切成员所能继续雇用的工人人数,也一定同那社会的全部资本成某种比例,决不会超过这个比例。……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  雇佣工人人数是否与社会资本必定成某种比例,这不是我们这里感兴趣的地方,不去谈它。为什么“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呢?  首先,“第一,每个人都想把他的资本投在尽可能接近他家乡的地方,因而都尽可能把资本用来维持国内产业,如果这样做他能取得资本的普通利润,或比普通利润少得有限的利润。……在利润均等或几乎均等的情况下,每个个人自然会运用他的资本来给国内产业提供最大的援助,使本国尽量多的居民获得收入和就业机会。”  显然这样的观点过于陈旧了,如果说它不是一开始就不正确的话。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的流动,早已经超越了斯密时代,一切都已经有了巨大的飞跃,斯密的观点已经过时了。  “第二,每个个人把资本用以支持国内产业,必然会努力指导那种产业,使其生产物尽可能有最大的价值。劳动的结果是劳动对其对象或对施以劳动的原材料所增加的东西。劳动者利润的大小,同这生产物价值的大小成比例。但是,把资本用来支持产业的人,既以牟取利润为唯一目的,他自然总会努力使他用其资本所支持的产业的生产物能具有最大价值,换言之,能交换最大数量的货币或其他货物。”  显然这个观点也不正确。利润最大化,与产量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完全不是一回事。利润最大化,在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相等时出现,而一般说来,这都不会是产量最大的点,更不会是收入最大的点。  这样,亚当·斯密的两个论点都不正确。所以,他下边的著名结论,也就不能从他的前边两个论点中得到支持:  “但每个社会的年收入,总是与其产业的全部年产物的交换价值恰好相等,或者无宁说,和那种交换价值恰好是同一样东西。所以,由于每个个人都努力把他的资本尽可能用来支持国内产业,都努力管理国内产业,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象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我从来没有听说过,那些假装为公众幸福而经营贸易的人做了多少好事。事实上,这种装模作样的神态在商人中间并不普遍,用不着多费唇舌去劝阻他们。”  我们不去分析这段话中的错误(比如,“每个社会的年收入,总是与其产业的全部年产物的交换价值恰好相等,或者无宁说,和那种交换价值恰好是同一样东西。”马克思对这个错误有着惊人的兴趣和耐心,在《资本论》和手稿中做了不厌其烦的分析和演算。)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一点,亚当·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的两个论证都是错误的,可是什么是“社会的利益”呢?他所说的“社会的利益”,就是“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那什么是“生产物的价值呢?”  亚当·斯密的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他说,“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固然,究竟是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还是买进商品的活劳动量,在这个问题上,亚当·斯密一直动摇不定,但是毕竟都是劳动价值论,而且如马克思所说,“斯密凡是在发挥他的论点的地方,实际上甚至不自觉的坚持了商品交换价值的正确规定,即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于商品中包含的已耗费的劳动量或劳动时间。”  所以,亚当·斯密的“社会的效益”是与劳动价值论直接相关的,或者说,是用劳动价值论来衡量社会的效益的。对此,自由主义者默不做声。亚当·斯密说的“社会效益”甚至不是最大产量,最多的使用价值,而是“生产物具有最大价值”。而且,亚当·斯密在谈到“社会全部的产业决不会超过社会资本所能维持的限度”的时候,他进一步的具体的说明是“任何个人所能雇用的工人人数必定和他的资本成某种比例”。所以,斯密把雇佣工人人数作为了衡量社会产业发展程度的标准,或者用后来的经济学的用语说,就是,充分就业。可见,在亚当·斯密的思想里,社会的效益,根本在于劳动的利益。他只是相信“自由放任”可以客观上促进劳动的利益,“自由放任”,并不是目的。“看不见的手”,始终只不过是一只自私自利的手,斯密看重的,并不是这只手。  亚当·斯密把资本留在国内是为了充分就业,虽然他的想法过于天真,可是和老谋深算的自由主义比起来,还是要诚挚得多。  劳动价值论第一次在亚当·斯密那里得到了完整的阐述。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最后,在马克思那里,劳动价值论得到了全新的科学发挥,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这是亚当·斯密的传统,自由主义者似乎并不想继承。    三、亚当·斯密与剩余价值论  对于接受劳动价值论的人来说,剩余价值论就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结论。亚当·斯密也不例外。  是的,亚当·斯密也持有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当然不是马克思最早提出的,马克思的功绩在于第一次科学的阐明了剩余价值的规律,第一个详尽地阐述了剩余价值形成的实际过程,从而说明了这一过程。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已经明确的直截了当地把地租和资本的利润称为纯粹是工人产品中的扣除部分。  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一篇第六章中说:  “一旦资本在个别人手中积累起来,其中某些人自然就利用它使勤劳者去劳动,向他们提供原料和生活资料,以便从他们的劳动产品的出售中,或者说,从这些工人的劳动加到那些原料价值上的东西中,取得利润……工人加到原料上的价值,在这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支付工人的工资,另一部分支付企业主的利润,作为他预付在原料和工资上的全部资本的报酬。”  稍后,他又说:  “一旦一个国家的土地全部变成了私有财产,土地所有者也象所有其他人一样,喜欢在他们未曾播种的地方得到收获,甚至对土地的自然成果也索取地租……工人……必须把用自己的劳动收集或生产的东西让给土地所有者一部分,这一部分,或者说,这一部分的价格,就构成地租。”  其次,斯密在第一篇第八章中说:  “一旦土地成为私有财产,对工人在这块土地上所能生产和收集的几乎一切产品,土地所有者都要求得到一份。他的地租是对耕种土地的劳动所生产的产品的第一个扣除。但是,种地人在收获以前很少有维持自己生活的资金。他的生活费通常是从他的雇主即租地农场主的资本中预付的。如果租地农场主不能从工人劳动的产品中得到一份,或者说,如果他的资本不能得到补偿并带来利润,他就没有兴趣雇人了。这种利润是对耕种土地的劳动所生产的产品的第二个扣除。几乎所有其他劳动的产品都要作这样的扣除,来支付利润。在所有产业部门,大多数工人都需要雇主预付给他们原料以及工资和生活费,直到劳动完成的时候为止。这个雇主从他们劳动的产品中得到一份,或者说,从他们的劳动加到加工原料上的价值中得到一份,这一份也就是雇主的利润。”  可见,斯密对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非常清楚的,就此而言,马克思丝毫也没有超过斯密,也不可能超越斯密。相比较重农学派对生产劳动局限于农业生产的狭隘定义,斯密第一个真正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从而第一个真正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这是亚当·斯密在经济学历史上做出的卓越贡献,而自由主义者们,对此,显然并不想承认,也不想继承,虽然,这也是亚当·斯密的遗产之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遗产。    四、亚当·斯密与“斯密教条”  前边引用过斯密的一句话,“每个社会的年收入,总是与其产业的全部年产物的交换价值恰好相等,或者无宁说,和那种交换价值恰好是同一样东西。”同时,前边也指出,这是错误的。事实上,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斯密教条”。马克思说,“亚·斯密的教条是:每一个单个商品——从而合起来构成社会年产品的一切商品(他到处都正确地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都是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或者说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斯密坚持所有产品最终全部分解为收入,这也是斯密的遗产之一。他之后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或多或少的为“斯密教条”所困惑,在社会再生产、产品分配、收入形成问题上都多少陷入了混乱的境地,直到这个叫作卡尔·马克思的人,写出了《资本论》。  亚当·斯密说,“在每一个社会中,每一种商品的价格最终地分解为这三个部分&工资、利润、地租&之一,或三者全体;并且在每一个进步的社会中,这三者都多少不等地作为组成部分加入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中去。”对于商品价格中弥补不变资本的那部分(在亚当·斯密那里当然只有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斯密这样说,“也许有人以为必须有第四个部分,用来补偿租地农场主的资本,或者说,补偿他的役畜和其他农具的损耗。但是必须考虑到,任何一种农具的价格,例如一匹役马的价格,本身又是由上述三个部分构成:养马用的土地的地租,养马的劳动,预付这块土地的地租和这种劳动的工资的租地农场主的利润。因此,谷物的价格虽然要补偿马的价格和给养费用,但全部价格仍然直接地或最终地分解为这三个部分:地租、劳动{他指的是工资}和利润。”  这样,经过一次再一次直到无穷的“分解”,最终只剩下了地租、工资和利润,再没有别的东西了。斯密坚信自己的这一信条,而随后的经济学家们都为没完没了的“分解”所迷惑,以至于如同马克思所说的,“斯密的混乱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他的教条成了政治经济学的正统信条。”  那么为什么斯密的这个信条——被马克思称为“斯密教条”,是错误的呢?从逻辑上,马克思指出,“他引导我们由一个生产部门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又由另一个生产部门到第三个生产部门。商品的全部价格‘直接地’或‘最终地’分解为v+m这个论断,不过是一个空洞的遁辞,否则他就得证明,价格直接分解为c(所消费的生产资料的价格)+v+m的商品产品,最后会由这样一类商品产品来补偿,它们全部补偿‘所消费的生产资料’,但他们本身相反地只需花费可变资本即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就能生产出来。如果这样,后一类商品产品的价格就直接=v+m。因而前一类商品产品的价格c+v+m(c代表不变资本部分),也就最后可分解为v+m。”但是斯密并没有能够做出这样的证明。事实上,也做不出这样的证明。在《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卷的斯密部分,马克思还饶有兴致的按照斯密的思路做了大量的计算,怎么算最后都算不下去。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去看,这里就不引用了。  从理论上讲,亚当·斯密的第一个错误是,“把年产品价值和年价值产品等同起来。……他没有区分劳动本身的二重性,这就是,劳动,作为劳动力的耗费,创造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创造使用物品(使用价值)。……全部年产品是当年耗费的有用劳动的结果,但年产品价值只有一部分是当年创造出来的;这一部分就是年价值产品,它体现了一年之内所推动的劳动的总和。”(马克思)经济学在亚当·斯密那里还处于开端阶段,充满了各种混乱、矛盾和错误。但是毫无疑问,在经济学过分“成熟”的今天,类似的混乱、矛盾和错误也并不少见。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概念本是指指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丧失的潜在利益。但是在曼昆那里就成了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使这个本来就已经庸俗不堪的概念彻底庸俗。  第二个错误是,“雇佣工人的商品——他的劳动力本身——在并入资本家的资本,发挥资本作用时,只是执行商品的职能;另一方面,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时以货币资本形式支出的资本,在劳动力的卖者即雇佣工人手中,则起收入的作用。在这里,几种不同的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亚·斯密并没有加以区分。”(马克思)斯密没有区分在劳动与资本的交易中存在的几个过程,从而没有正确判断价值来自何处,“不是货币执行双重职能……而是劳动力执行了双重职能:首先是在劳动力的出卖时作为商品(在应付的工资约定的情况下,货币只起观念的价值尺度的作用,这时它根本不需要在资本家手中);其次是在生产过程中作为资本家手中的资本,即作为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要素执行职能。”(马克思)所以,斯密没有弄明白价值并非全部成为收入。  再有就是斯密没有注意到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区别。  对于斯密的这个错误,虽然马克思多次反复谈起,“斯密教条”的说法几乎尽人皆知(当然对马克思不屑一顾的自由主义者可能是不知道的),但是一向以刻薄著称的马克思对斯密是相当宽厚的。马克思说,“固然我们不能责备亚·斯密,说他在这种分析上并不比他所有的后继者高明(虽然在重农学派那里已经可以看到正确解决问题的苗头)”,斯密的教条“包括一个正确的观点:事物在社会资本即单个资本的总和的运动中的表现,和它从每个个别考察的资本来看的表现,也就是从每一单个资本家角度来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  在写于1863年的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这些加入消费的产品总额,按其价值来说,等于一年追加劳动的总额(收入的价值总额)。”在马克思写下这句话七十年后,在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建议下,有人建立了一套国民经济统计体系,核心的概念叫作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总和。固然这一体系的统计口径与马克思的标准还是有出入的,可是精神实质是一样的。但是斯密教条是否被永久性的清除了呢?好像并没有。在集庸俗经济学之大成的当代微观经济学中,“三位一体的公式”依旧得到信奉,“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这种空洞的废话披上了边际贡献、投入产出这样的时髦用语,实质上依旧把所有产品都看作收入。这也是亚当·斯密的遗产,自由主义者似乎已经忘记了源头在那里,但是却真正继承了这些陈腐的观点。    五、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这又是一对在亚当·斯密的著作中倍受争议的概念。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二篇第三章《论资本积累并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中,斯密专门讨论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开篇即说,“有一种劳动,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价值;另一种劳动,却不能够。前者因可生产价值,可称为生产性劳动,后者可称为非生产性劳动。”他把下列人物的“劳动”都算作非生产劳动:家仆、君主以及他的官吏和海陆军、牧师、律师、医师、文人、演员、歌手、舞蹈家。但是随后,如同斯密几乎所有的概念一样,他对这对概念也做了双重的解释:“用来补偿资本的那一部分年产物,从来没有立即用以维持非生产性劳动者,而是用以维持生产性劳动者。……把资财一部分当作资本而投下的人,莫不希望收回资本并兼取利润。因此,他只用以雇用生产性劳动者。这项资财,首先对其所有者提供资本的作用,以后又构成生产性劳动者的收入。至于他用来维持非生产性劳动者的那一部分资财,从这样使用的时候起,即由他的资本中撤出来,放在他留供直接消费的资财中。非生产性劳动者和不劳动者,都须仰给于收入。”  这样,斯密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就有了两个划分标准:一个是看劳动是否增加物的价值;另一个是看劳动是与资本相交换(生产劳动)还是与收入相交换(非生产劳动)。  这两个标准不是同一的。即使按照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也并非所有的资本经营的业务都创造新的物的价值,比如从事纯商业经营资本的雇佣劳动就不增加物的价值。但是这并不妨碍商业资本积累和增殖。  这个混乱的根源实际上与斯密教条的错误根源有相同之处,就是:“没有区分劳动本身的二重性,这就是,劳动,作为劳动力的耗费,创造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创造使用物品(使用价值)。”任何资本雇佣的劳动,在运用中都创造使用价值,这也是资本增殖的物质基础;但是作为价值,物(商品)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被劳动创造出来的,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劳动只是帮助该领域的资本与产业资本共同分享价值和剩余价值。只有到了马克思区分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后,政治经济学才能够正确理解这个问题。  斯密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并不是无足轻重的。马尔萨斯曾经指出,对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是斯密著作的基石,是他的论述的主要思路的基础。斯密是想以此作为基础来说明积累的规律,从而真正说明国民财富的来由。而马上,就有了各种各样的非议。一些人对于把君主以及他的官吏和海陆军、牧师、律师、医师、文人、演员、歌手、舞蹈家等等(因此当然也包括可尊敬的经济学家们)与家仆并列感到异常愤怒。马克思说,“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始终是从货币所有者、资本家的角度来区分的,不是从劳动者的角度来区分的,而加尼耳等人的荒谬论调正是从这里产生的,他们根本不懂问题的实质,竟然问道:妓女、仆役等等的劳动,或服务,或职能,会不会带来货币?”  马克思辛辣的指出,“反对亚·斯密提出的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的论战,主要是由二流人物进行的;我们在任何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家那里,在任何一个可以说在政治经济学上有所发现的人那里,都没有看到这种论战;然而这种论战对于第二流任人物,特别是对于充满学究气的编书家和庸俗化者来说,却是一种嗜好。”  原因在于,斯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虽然有两种不一致的标准,但是在斯密自己看来都是一样的,他混淆这两种划分方法的错误根源在于他没有弄清楚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区别以及始终没有搞清楚资本与收入的关系(斯密教条);所以对于斯密来说,他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实质上就是(依照他的书中的相关分析来说也确实是)是与资本相交换还是与收入相交换。这一划分标准使斯密准确的找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为了资本的增殖而生产。与资本相交换的劳动是生产的,因为它使资本增殖;与收入相交换的劳动是非生产的,因为它不能使资本增殖。但是,这样的观念并不能使辩护士们高兴。资产阶级社会把它曾经反对过的一切具有封建形式或专制形式的东西,以它自己所特有的方式再生产出来。所以,资本主义曾经反对过的东西,后来就成为了它自身的一部分。亚当·斯密宣扬节俭的意义(斯密说,“资本增加,由于节俭;资本减少,由于奢侈与妄为。……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不是勤劳。”),贬低非生产劳动者的地位(斯密说,“用以维持非生产性人手的部分愈大,用以维持生产性人手的部分必愈小,从而次年生产物亦必愈少。……与贫国比较,富国雇用生产性劳动的基金,在年产物中所占比例,也大得多。……这两种基金的比例,在任何国家,都必然会决定一国人民的性格是勤劳还是游惰。……在主要依靠君主经常或临时驻节来维持的都市,人民的生计主要仰给于收入的花费,这些人民大都是游惰的、堕落的、贫穷的。罗马、凡尔赛、贡比涅、枫丹白露,是很好的例证。”),而非生产劳动者(别忘了,斯密把君主以及他的官吏和海陆军、牧师、律师、医师、文人、演员、歌手、舞蹈家等等都称为非生产劳动者)后来却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后来的辩护士们就疯狂的抓住他的著作中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某些混乱表述大作文章,掀起论战。  当代微观经济学,把消费理论作为体系的开端,布哈林正确的指出,这表明了资本主义的“消费者心理”,是资本主义社会退化的表现。在宏观经济学某些流派中,认为消费倾向不足是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1998年后中国施行的所谓“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在这方面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千方百计拉动内需,而拉动内需的手段居然仅局限在刺激消费,使“有效需求”理论的所有合理性丧失殆尽。而带来的后果就是,生活成本的持续攀升和怨声载道。  斯密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的意义非常重大,当代自由主义者却从来不提,是早已经不记得了呢,还是干脆不敢提呢?    六、结论  斯密的著作中极其富有教益的内容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多谈了。斯密确实留给了我们非常多的遗产,对于我们后人来说,不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在于,以什么样的方式继承什么样的遗产,是斯密学说中科学的、深刻的那部分,还是庸俗的那部分?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最好牢记马克思对斯密的高度评价:“亚·斯密的矛盾的重要意义在于:这些矛盾包含的问题,他固然没有解决,但是,他由于自相矛盾便提出了这些问题。后来的经济学家们互相争论时,时而接受斯密的这一解释,时而接受斯密的那一解释,这种情况最好不过地证明斯密在这方面的正确本能。”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第五节“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中这句错误:  任何资本雇佣的劳动,在运用中都创造使用价值,这也是资本增殖的物质基础;……  ===============  应该是:   任何资本雇佣的劳动,在运用中都具备使用价值,这也是资本增殖的物质基础;
  &而自然价格,或者说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__________    遗憾,我看的自然价格是要素的合理回报.愿意以自然价格支付则构成有效需求.    上面文字将自然价格直接说成是商品价值我在书里怎么就没看到.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一种商品价格,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于生产、制造这商品乃至运送这商品到市场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这商品就可以说是按它的自然价格的价格出售的。  商品这样出卖的价格,恰恰相当于其价值,或者说,恰恰相当于出售这商品的人实际上所花的费用。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不知道“商品这样出卖的价格,恰恰相当于其价值”,是否是“将自然价格直接说成是商品价值”?
    熊彼特也说,“十九世纪自由主义的全部理论武器实际上当然都可以追溯到他[指魁奈]那里。”  ===============================================    巡兄引用的这个很好,说明当代的世界经济学说研究已经不限于把他看作经济自由主义的首创者。据说,单纯把斯密看成经济自由主义的首创者,是没有全面理解亚当.斯密的19世纪的旧识。    至于你说的“自由主义者认错了祖宗,这除了反映他们对经济学史的无知、对经济思想了解的浅薄之外,还能反映出什么问题呢?”    我想主要的还是中国的半吊子自由主义者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落后的社会科学决定了这些自由主义者的视界。  
  今天的自由主义与当年的自由主义是大不一样了——也许说斯密是自由主义者也是对的,但是同时要说明的应该是,这个自由主义和那个自由主义是不一样的。  中国半吊子的自由主义者学风浮夸、毛躁、教条,还喜欢空谈。在这一点上,与官方御用理论家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了,也不是所有自由主义者都在空谈斯密的遗产,空谈“看不见的手”;而那些空谈的“看不见的手”也实在让我觉得有点……忍无可忍。当然了,可以安慰自由主义者的是,他们的死敌,半吊子共产主义者,也实在不在少数……
  关于《国富论》“看不见的手”,据说类似的提法在《道德情操论》已经出现,说的是“看不见的手”会引导社会产品的分配达到公平。    巡兄可以研究一下《道德情操论》。
  作者:巡夜人 回复日期: 13:58:39 
    今天的自由主义与当年的自由主义是大不一样了——也许说斯密是自由主义者也是对的,但是同时要说明的应该是,这个自由主义和那个自由主义是不一样的。    中国半吊子的自由主义者学风浮夸、毛躁、教条,还喜欢空谈。在这一点上,与官方御用理论家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了,也不是所有自由主义者都在空谈斯密的遗产,空谈“看不见的手”;而那些空谈的“看不见的手”也实在让我觉得有点……忍无可忍。当然了,可以安慰自由主义者的是,他们的死敌,半吊子共产主义者,也实在不在少数……  ___________  i agree
  斯密何以成为斯密,土壤是重要的。与我受的专制教育是有天壤之别的。  ===============    《亚当.斯密传》,约翰.雷 著(1895年),商务印书馆         第二章 格拉斯哥大学的学生     年 十四至十七岁         哈奇森,道德哲学教授,他的新思想,他的自由精神属于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根据人类的本性来寻求上帝的指引,发现十八世纪的上帝是善良而仁慈的。上帝只是为了人类的福祉而诞生,他的意志不能 从神秘的奇迹和神意中知晓,而只能 通过对人类更大的利益——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由哈奇森创造的名言)——的广泛考察来理解。         哈奇森留给学生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对宗教自由和政治自由 这些原则的阐述。斯密深切而强烈地热爱一切合乎理性的自由。斯密的这种性格,即使不是因为同哈奇森教授的接触而萌发,也肯定因为这种接触而被大大促进了。         据说,斯密的整个道德情操论是在 哈奇森教授的启发下提出来的,其轮廓在听 哈奇森讲课时就已形成。         正如斯密后来所做的那样,哈奇森把政治经济学 作为自然法学的一个分枝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深深地影响了斯密。他的价值学说的某些内容,可以作为斯密有关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著名论述 的原本来阅读。 同斯密一样,他认为 劳动是财富的伟大源泉和 价值的真实尺度。         他声称,在不对他人的身体或财产造成损害、不违反公共利益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享有这样的天赋权利,即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 运用自己的才能去从事任何工作或娱乐活动。这正是斯密在产业方面提出的天赋自由学说,而且,哈奇森和斯密一样,都提出 为了公共利益要在某些方面限制这种自由。        斯密最初接触的经济思想已包含了自由、劳动和价值等学说的萌芽,而且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萌芽。斯密后来正是根据这种萌芽中的学说建立了他的整个理论体系。  
  支持    偶就自觉站在这坑里...半吊子共产主义者,也实在不在少数……
  作者:王荣欣 回复日期: 14:01:40 
    关于《国富论》“看不见的手”,据说类似的提法在《道德情操论》已经出现,说的是“看不见的手”会引导社会产品的分配达到公平。        巡兄可以研究一下《道德情操论》。  =================================  据说“看不见的手”一共出现两次,一次是在《国福论》,另一次是在《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论》我没看过。不知道那里是怎么论证的。而且按照王兄的意思,《道德情操论》里说的是“看不见的手”会引导社会产品的分配达到公平,那么,那里说的与《国福论》里说得还是有些不同的,因为很明显《国福论》里说的是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  接受你的建议,有机会研究一下《道德情操论》。说实话,其实我很不想看斯密的著作……
  斯密本身对宗教是非常抵触的,特别是对教士。有人甚至怀疑斯密提出“非生产劳动”就是为了讽刺教士。  在斯密时代的英国,自由的气息已经非常浓厚,否则一个君主国家怎么敢把君主列入“非生产劳动者”……
  你出本书把胡主席列入非生产劳动者试试……
  一种商品价格,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于生产、制造这商品乃至运送这商品到市场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这商品就可以说是按它的自然价格的价格出售的。    商品这样出卖的价格,恰恰相当于其价值,或者说,恰恰相当于出售这商品的人实际上所花的费用。    ————————    这里的价值并非但指劳动价值。    斯密的观点商品的价值本身有双重属性:一是这里所说的自然价格属性;二是后面提到的劳动价值属性。    当商品生产出来后,在生产者眼中首先存在一个自然价格属性,也就是要素的合理报酬,由要素价格决定。    当商品投放市场后,同种商品无论对哪个生产者,都表现出来的是劳动价值属性,由生产的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将之修正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完全竞争市场中,商品的价格,就是价值的货币实现,称为交换价值。    价值的货币实现过程,是自然价格与劳动价值相比较的过程。市场只承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劳动价值。这里比较后的结果,是自然价格被还原成交换价值。结果自然是有的赢利有的亏损。    如果自然价格恰好和交换价值相等,那说明生产者的生产活动处于社会平均水平而已。    只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能通过还原过程将商品价值的双重属性统一在一起。生产什么,使用多少要素,生产多少,自由意志决定。但市场只有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对每个生产者都是平等。每个生产者自由意志行为都要被这个统一的市场标准还原。    这就是自由和平等的关系。也就是说,对于每个自由意志的行为结果,社会还原的标准是唯一的。这就是平等。    这是国富论所体现出的自由、平等的经济学基础。同时也告诉我们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平等。    至于阁下论著的最终结论总显得有点滑稽。没有斯密哪里来的马克思?    对于理解国富论要清楚: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具有二重性。并非如阁下所说只是劳动价值。    后来马克斯认诶商品本身具有二重性。他是站在前人的肩上。                            
  同尘三千的话有意思,咱们聊聊。  你说,  +++++++++++++++++  斯密的观点商品的价值本身有双重属性:一是这里所说的自然价格属性;二是后面提到的劳动价值属性。  当商品生产出来后,在生产者眼中首先存在一个自然价格属性,也就是要素的合理报酬,由要素价格决定。  当商品投放市场后,同种商品无论对哪个生产者,都表现出来的是劳动价值属性,由生产的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将之修正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完全竞争市场中,商品的价格,就是价值的货币实现,称为交换价值。  +++++++++++++++++++++++++++++++++++  这个逻辑很自恰,但是并不符合斯密的想法。  在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中,斯密第一次提到了交换价值,他说,“我现在要讨论人们在以货币交换货物或只货物交换货物时所遵循的法则。这些法则决定所谓商品相对价值即交换价值。”“应当注意,价值一词有二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同样,“自然价格”也在这一章第一次出现,但是斯密并没有解释这个概念。  随后斯密说要在下边几章说明价值与价格的规律。  可见,在斯密看来,交换价值并非如阁下所说,“完全竞争市场中,商品的价格,就是价值的货币实现,称为交换价值。”  在第五章《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中,斯密一开始就说,“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又说,“以一种商品所能购得的另一种商品量来估定其交换价值,比以这商品所能购得的劳动量来估定其交换价值,较为自然。而且,我们说一定分量的特定商品,比说一定分量的劳动,也更容易使人理解。”  斯密对交换价值以及交换价值的量做了很多次、也往往是含义不尽相同的解释,但没有一次与“完全竞争”有关,不论是不是完全竞争,特别是,斯密说,“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方,货币乃是一切商品的真实交换价值的正确尺度。但只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方才是这样。”  当然了,如果斯密认为交换价值体现了劳动量的话, 那么,必然有这样的问题产生,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交换价值的变化不一定体现劳动量的变化。但是我认为这与您所说的“完全竞争”也是没关系的,倒是“供求平衡”的说法更合理一些。  没关系,继续看斯密怎么说。在第六章《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中,斯密说提出了马克思所谓的“斯密教条”,把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在第七章《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中,斯密先给自然价格下了定义,“在每一个社会及其邻近地区,各种用途的劳动的工资以及各种用途的资本的利润,都有一种普通率或平均率。……同样,在每一个社会及其邻近地区,地租也有一个普通率或平均率。……这些普通率或平均率,可称为那地方那时候通行的工资自然率、利润自然率或地祖自然率。一种商品价格,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于生产、制造这商品乃至运送这商品到市场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这商品就可以说是按它的自然价格的价格出售的。”  固然,用当代经济学的术语说,就是如阁下所表述的那样,自然价格体现了“要素的合理报酬,由要素价格决定”。但是,首先,这并不是如阁下所说“在生产者眼中首先存在一个自然价格属性”,而是客观的社会平均价格水平,而这些价格水平,不是生产者主观决定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斯密在前一章即第六章中说明了商品价格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并且明确“必须指出,这三个组成部分各自的真实价值,由各自所能购买或所能支配的劳动量来衡量。劳动不仅衡量价格中分解成为劳动的那一部分的价值,而且衡量价格中分解成为地租和利润的那些部分的价值。”可见,在斯密那里,价值始终只有一个,就是劳动价值;自然价格,是商品价格按照社会平均率分解成为这三部分时的商品价格,也就是说,是这时候的商品交换价值。而在斯密那里,价值和交换价值,经常是混淆使用的。阁下说斯密那里的价值具有二重性,确实如此,但并非是劳动价值论与非劳动价值论的二重,而是两种劳动价值论的二重。  随后,斯密给市场价格下了定义:“商品通常出卖的实际价格,叫做它的市场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低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和它的自然价格完全相同。”斯密进一步说,“每一个商品的市场价格,都受支配于它的实际供售量,和愿支付它的自然价格(或  者说愿支付它出售前所必须支付的地租、劳动工资和利润的全部价值)的人的需要量,这二者的比例。愿支付商品的自然价格的人,可称为有效需求者,而他们的需求,可称为有效需求。……如果市场上这种商品量不多不少,恰够供给它的有效需求,市场价格便和自然价格完全相同,或大致相同。”  可见,第一,市场价格受到供求关系影响,并非如阁下所说,“市场只承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劳动价值。这里比较后的结果,是自然价格被还原成交换价值。结果自然是有的赢利有的亏损。”其次,供求关系的变化是市场关系的反映,与这个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还是非完全竞争的,没有关系。至于阁下说的“如果自然价格恰好和交换价值相等,那说明生产者的生产活动处于社会平均水平而已。”这句话,就带有非常浓厚的马克思的痕迹了。但是我们在这里说的是斯密。  自然,斯密在后边的分析中得出了完全竞争的结论(“垄断价格,在各个时期,都是可能得到的最高价格。……市价的这种增高,显然是起因于各种法规的规定。只要这种种法规继续有效,市价的这种增高就会继续存在。”),但是自由竞争是已经分析结束的价值、交换价值、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的运用,与这些概念本身无关。  我并没有否认《国福论》体现了“自由、平等”,我说的是,自由放任的源头不是斯密,而是重农学派。  您说,“至于阁下论著的最终结论总显得有点滑稽。没有斯密哪里来的马克思?”这话我看不懂。我的什么最终总结?是马克思说斯密有正确本能那段话吗?那与“没有斯密哪里来的马克思”有什么关系?
  也许我下面的话没有直接回答阁下的问题。    我真心期望人们能够去捍卫自由竞争的市场。这里面涉及这样一个论题: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是合理的。    原因不复杂,因为自由竞争市场存在着对自然价格的还原。这个过程将导致一些资本所有者破产。资本所有者承担着市场风险。剩余劳动可以看作市场风险的抵尝。    但是一旦形成了垄断,不论这种垄断是以公有的名义还是私有的名义,市场中供给成了无形(没有供给曲线了)的主导,需求曲线也就无任何意义了。生产者实施着价格歧视、缩减着消费者剩余,没有丝毫的市场风险。此时对剩余劳动的占有已经没有任何交换的合理成分了。    今天我们的社会改革恰好走到这么一个路口。是向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靠近,还是走向垄断的市场经济。今天我们见到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垄断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能提高资源利用率。于是一个个超级国企被打造出来。按照马克斯的观点,它不仅占有着本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同时也占有着社会中其它工人的剩余劳动。我们看到的是政权的经济基础强大了,地位被巩固了。所谓的左派们,把这叫做崛起,叫强大。其实他们是彻头彻尾的不合理剥削的捍卫者。    争取自由、平等,使占有剩余劳动的行为具有交换合理性的唯一的道路是打破垄断,并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垄断。如此方有可能实现政治自由和民主政体。    马克斯的观点,一切的垄断最终会走向灭亡。其实凯恩斯也相当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当他宣扬通过国家购买来巩固垄断的时候,也叹息过最终一切都是灭亡。    说来说去,斯密学说中最深刻的部分,就在自由竞争市场的还原作用。自由竞争市场,是资本主义长生并且具有道德合理性的条件。国家的责任是破除或限制自由竞争必然导致的垄断。    无论自由主义者以什么为理论基础,但捍卫的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认识者可能拿出无形的手作为依据,但这也没什么错误。马歇尔指出这是指只有自由竞争的市场才存在两条相交的供给和需求曲线,此时的价格决定了社会福利最大化。这难道能归结为重农的传统?以此批判自由主义者是否牵强一些?    什么前途和命运,这些都是垄断者极其身后者骗人的鬼话。现实中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实现经济的自由、平等、让剩余劳动的占有具有道德的合理性。                          
  原来阁下是希望通过“经济的自由、平等、让剩余劳动的占有具有道德的合理性”。那么就真的没什么可说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难道还能有别的“合理性”吗?
  马歇尔“指出这是指只有自由竞争的市场才存在两条相交的供给和需求曲线”?真的?马歇尔说过这么愚蠢的话?有些令我惊讶,不太敢相信……
  马克斯的观点,一切的垄断最终会走向灭亡。  ====  处于何处?      其实凯恩斯也相当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当他宣扬通过国家购买来巩固垄断的时候,也叹息过最终一切都是灭亡。  ====  处于何处?
  The rich only select from the heap what is most precious and agreeable. They consume little more than the poor, and in spit of their natural selfishness and rapacity, though they mean only their own conveniency, though the sole end which they propose from the labours of all the thousands whom they employ, be the gratification of their own vain and insatiable desires, they divide with the poor the produce of all their improvements. They are led by an invisible hand to make nearly the same distribution of the necessaries of life, which would have been made, had the earth been divided into equal portions among all its inhabitants, and thus without intending it, without knowing it, advance the interest of the society, and afford means to the multiplication of the species.    《道德情操论》Part IV. I. IO
    原书注释:In both places Smith says that the end unintentionally promoted is the interest of society, but there is a difference: the TMS passage refers to the distributinon of means to happiness, the WN passage to maximization.    原书注释:Smith first uesd the expression &invisible hand& in Astronomy,III.2 when wrting of early religious thought, in which only irregular events were attributed to supernatural agency.     Fire burns, heavy bodies descend, and lighter substances fly upwards, by the necessity nor the invisible hand of Jupiter ever apprehended to be employed in those matters.
    作者:巡夜人 回复日期: 16:00:36   按照王兄的意思,《道德情操论》里说的是“看不见的手”会引导社会产品的分配达到公平,那么,那里说的与《国福论》里说得还是有些不同的,因为很明显《国福论》里说的是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    》》两手啊。无形的左手(the distributinon of means to happiness)与无形的右手(maximization)。  
  作者:巡夜人 回复日期: 17:32:51 
    马歇尔“指出这是指只有自由竞争的市场才存在两条相交的供给和需求曲线”?真的?马歇尔说过这么愚蠢的话?有些令我惊讶,不太敢相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呵呵,你先告诉我这话愚蠢在什么地方.
  无法接受作者这种“高屋建瓴”的“全面”的结论,  主要是感觉是废话,就类似天天教导别人要遵守交通规则,未免泛泛
  作者:同尘三千 回复日期: 19:06:07 
        呵呵,你先告诉我这话愚蠢在什么地方.  ====================================================  即使是以盈利为目的,即使是垄断或者寡头垄断,如果供给曲线利润最大化的点(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对应的价格使相应的需求少于供给量,就有可能两者相交。  你还是告诉我你那两个马克思和凯恩斯的观点出与何处吧。
  作者:ranyeah 回复日期: 21:30:21 
    无法接受作者这种“高屋建瓴”的“全面”的结论,    主要是感觉是废话,就类似天天教导别人要遵守交通规则,未免泛泛  ====================================  对于您这样的不学无术一脑袋浆糊的人,当然不必多谈交通规则,被车撞死了拉倒,没人伤心。
  谢谢王兄,受教了。左右手的说法挺有意思,那两个注释也很有启发性。  从王兄引用的英文来看,斯密还是有点逻辑混乱的。他先是说“The rich only select from the heap what is most precious and agreeable.”,然后又说“They are led by an invisible hand to make nearly the same distribution of the necessaries of life”。necessaries和most precious and agreeable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吧?况且这里同样没有论证过程,不清楚他是怎么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先记个号
  摘录一段有关斯密与宗教的东西:      亚当·斯密对当时新教牧师的态度可以从下面这件事看出来。在《给法学博士亚·斯密的一封信,论他的朋友大卫·休谟的生平和哲学》(一位称作基督徒的人著,1784年牛津第4版)这一著作中,诺里奇的高教会派主教霍恩博士责难亚·斯密,因为斯密在一封致斯特兰先生的公开信中要使自己的“朋友大卫&即休谟&不朽”,因为斯密向公众讲述,“休谟在他临终的床上以读琉善的作品和玩惠斯特牌而自娱”,甚至胆敢写道:“无论在休谟生前或死后,我始终认为,他在人类天性的弱点所允许的范围内,接近了一个理想的全智全德的人”。这位主教愤怒地叫喊道:“先生,您把一个不可救药地反对一切叫作宗教的东西,并且竭尽全力甚至要使宗教这个名称也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的人的性格和品行,向我们描绘成全智全德的,您这样做合适吗?”(同上,第8页)“但是,热爱真理的朋友们,不要气馁,无神论是长久不了的。”(第17页)亚当·斯密“抱着残忍的恶意,要在全国宣扬无神论&就是通过他的《道德情操论》&…… 博士先生,我们了解您的诡计!您想得倒好,但是这一次却失算了。您想用大卫·休谟先生的例子来使我们相信,无神论对于意志沮丧的人来说是唯一的兴奋剂,是对付死亡恐怖的唯一的解毒剂…… 您去笑那废墟中的巴比伦吧?去祝贺那无情的恶魔法老吧?”(同上,第21、22页)在亚·斯密的学生中,一个正统派在亚·斯密死后写道:“斯密对休谟的友谊妨碍他成为一个基督徒…… 他相信休谟的每一句话。即使休谟对他说,月亮是一块绿色的干酪,他也会相信。所以,休谟说没有上帝,没有奇迹,他也同样相信…… 斯密在政治原则上接近于共和主义。”(詹姆斯·安德森《蜜蜂》年爱丁堡版,共十八卷,第3卷第166、165页)托·查默斯牧师曾怀疑,亚·斯密捏造出“非生产工人”这个范畴纯粹是出于恶意,是专门用来影射新教牧师的,虽然牧师们在上帝的葡萄园中也进行了幸福的劳动。
经济理论没有定律
  楼上的莫非是传说中的高人?
  同问!
  即使是以盈利为目的,即使是垄断或者寡头垄断,如果供给曲线利润最大化的点(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对应的价格使相应的需求少于供给量,就有可能两者相交。    你还是告诉我你那两个马克思和凯恩斯的观点出与何处吧。    ——————————————  垄断存在的时候不存在供给曲线。原因可以从两个个角度理解:其一,所谓供给曲线是每个价格水平所对应的供给量。而垄断厂商是根据自己的产量调整价格。所以对于垄断厂商去勾画每个价格水平上的产量没有丝毫逻辑上的意义。其二,垄断厂商对市场可以细分,实行“价格歧视”,价格和产量非一一对应。数学也可以证明以上两点。    要么是我错,要么是你错,对于阁下判定此基本常识为“愚蠢”,我表示遗憾,所以你的问题我没兴趣回答了。  
  前文错词,是调整产量    算了,告诉你吧,搜索凯恩斯的预言
  看来同尘三千没有好好学习过微观经济学。好好翻翻书如何?微观经济学说,存在垄断情况下不是没有供给曲线(有供给就有供给曲线),而是供给曲线无规律。  不过您这句话说得绝对正确:要么是我错,要么是你错。  看来是你错了,挺不好意思的。
  其实我开始就想到了同尘三千把“无有规律供给曲线”与“无供给曲线”搞混淆了,但是觉得这实在是不该发生的事情,所以没敢贸然说出来。现在看起来,不幸猜中了。  另,同尘三千说“搜索凯恩斯的预言”,莫非是指凯恩斯的《预言与劝说》?有时间我会瞧瞧,凯恩斯是否认为“一切的垄断最终会走向灭亡”。还有马克思的呢?你是从哪里看来的马克思认为“一切的垄断最终会走向灭亡”?  顺便说句。同尘三千问这问那,我都给他提供了原始的确凿的出处和引文,但是他却甩给我一句,“算了,告诉你吧,搜索凯恩斯的预言”。对照他前边对斯密观点的歪曲和篡改,我认为可以有把握的得出这样的结论:同尘三千根本就是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
  你给我画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哪位高人指导一下?    
  哈哈,画一条?拿张纸来?  供给曲线无非就是以价格和产量为两条坐标轴的参照系上,把各个价格点时的供给量连出来。这条曲线可能不是线形的,可能不是一一对应的,可能不满足数学上的函数关系,如随便哪本教科书上都会说的厂商可以同时改变价格和数量从而使供给曲线无规律,但是说没有供给曲线?没有?有供给没有供给曲线?这就好比说一个人有生日没岁数一样可笑。  你还是告诉我,凯恩斯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又在什么地方,认为“一切的垄断最终会走向灭亡”了?
  我在怀疑阁下是否懂得逻辑。这所说的这条线你能依据什么得来?你对供给曲线理解是错误的。并且,在垄断情况下想象一条供给曲线也是没有意义的。    呵呵,既然你提教科书,我可以给你引用一段“可笑”的较科书内容。    “供给曲线告诉我们,企业在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时选择的供给量。当我们分析作为价格接受者的竞争企业时,这个概念是有意义的。但垄断企业是价格的制定者,不是价格的接受者,问这种企业在任意既定价格生产多少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企业在选择供给量的同时确定价格,,,所以,我们从不谈论垄断者的供给曲线”    以上段落的题目叫“为什么垄断者没有供给曲线”。摘自《初等经济学原理》,曼昆    再来看一个:“由于每一种产量下并不存在唯一的供给价格,因此垄断者供给曲线无定义。”西方经济学,历以宁。    现在回过头看看我提到的被阁下判定为愚蠢的话:    “只有自由竞争的市场才存在两条相交的供给和需求曲线”    呵呵,阁下也承认“不存在有规律的供给曲线”这话你是看了高鸿业的书吧?那么没有规律的供给曲线你脑袋里存在么?    这其实又涉及一个经济学的新领域,也就是抛弃曲线的观点,讨论几率问题(如果阁下懂得热力学统计物理的话)。这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自以为可笑的东西,并不一定所有人都以为可笑,这更是个浅显的道理。“有供给,没有供给曲线”也是如此。            
  回答你另一个问题。    很多人都以为只有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表述垄断。但却不知道列宁怎么会想到垄断。给你找一段,    “垄断生产着竞争,竞争生产着垄断,,,如果垄断资本家用局部的联合限制彼此之间的竞争,工人之间的竞争就要加剧;对某个国家的垄断资本家来说,无产者群众愈增加,各国垄断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就愈疯狂。,,,”——马克思    我很讨厌引经据典。因为这种做法无非是两个动机:一是他自以为他看过的书别人都没看过;二是他找不到自己的语言去阐述事物。更有甚者,很多人似乎是用着科学严谨的方法,但却走在荒谬的主观臆想的结论中,如同用空间解析几何去分析星象算命。这恐怕就是典型的伪科学。      
  你摘录的几段引文都没有说垄断条件下不存在供给曲线,说来说去,无非就是这个曲线无意义,或者无定义,或者无规律。这些意思都是一样的,我也都同意。我也没有说这个曲线有什么规律或者有什么意义。如果你有机会见到曼昆或者厉以宁或者高鸿业(顺便说句,我不是看他的书学西方经济学的),不妨问问他们,供给曲线无意义与不存在供给曲线,是不是一回事。    你引用的马克思的话和“一切的垄断最终会走向灭亡”可更不是一回事了。那不过是垄断与竞争之间的关系罢了。我无法理解你怎么能从那几句话里得出“一切的垄断最终会走向灭亡”的结论。    说到“荒谬的主观臆想的结论”,我想没有比你前边对斯密的描述更典型的了吧?
  不妨多看看关于厂商的生产理论。
  呵呵,在教我认字啊.曼昆的那一节就叫&为什么垄断者没有供给曲线.&如果以为垄断厂商会在利润最大化那一个产量点去生产,只能说明,唉.市场是要细分的阁下,垄断厂商力图每一个单位产量都实现不同的价格.    争论下去已经没什么意义.    至于主观臆造的问题,你是在背颂古书而已.  
  不用争论了,    任何一本正经的微观教科书都会说明,垄断市场是不存在供给曲线的。
  有些东西,并不能因为书上的话没有百分之百地符合,而否定这句话的真实意义。
  作者:巡夜人 回复日期: 17:13:00   necessaries和most precious and agreeable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吧?况且这里同样没有论证过程,不清楚他是怎么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恩,等我把这书看完了,再来和巡兄探讨。  
  等着王兄的评论。这才是有价值的。    同尘三千的东西,就不争论了,诚然如同尘三千指出,再争论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至于我背不背古书,总比篡改“古书”强吧?    天凉不宜偷情说“任何一本正经的微观教科书都会说明,垄断市场是不存在供给曲线的。”这也就是说,这么说的教科书是正经的,不这么说的教科书是不正经的。这和同尘三千拿曼昆的书做绝对权威是一样的没意思的做法。    妖怪某,请您注意,我们这里,主帖里讨论的,正是“本来是什么”、“后来是什么”、“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的问题。
  几乎所有的有意义的争论最终都变成了语言学问题,果然.其实垄断者的供给曲线无规律和垄断市场不存在供给曲线还不是一回事.一个无规律的或者根本不能画出来的"曲线"还能叫"曲线"吗?
  路过!不错!
  好了好了,算我错了,本来那个争论也没有什么意义,而且与我的主帖毫无关系。当然了,如果把供给曲线理解为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那当然不存在这样的供给曲线。我的意思不外乎是,以价格和产量为两条坐标轴的参照系上,把各个价格点时的供给量连出来,那就是供给曲线。这条曲线可能不是线性的,可能不是一一对应的,可能没有实际研究价值,但是那确实是可能的。  不讨论这个问题了。还是请就主帖发表意见吧。
  半吊子共产主义者,呵呵,我应该算个.
  留名吧
  做个记号。有机会仔细看看
  等着王兄的意见。
  顶上去。
  巡兄,不好意思,目前还没有什么意见。以后再论。
  斯密本身对宗教是非常抵触的,特别是对教士。  ——————————————————  从[国富论](译本)里,我看到的是斯密对教会财产不交税很反感。  他也对教区反感,因为劳动力自由流动受到限制。  还有,教会教师,好像他也有微词。  在他眼里,农民除了效率低,其实是个很好的行当(在当时)。  (大致记忆,有待查证)    在他眼里自由经济最大的好处是有高“效率”,但是“效率”发展到现在,实在已经不再是幸福的代名词了,已经不再是解放人的工具,而是让人反变得被工具奴役。  
  再看主贴,班门弄斧,见笑见笑,受教受教。
  再一次读巡兄的文章又得到启发。建议出小书以普及共产主义思想和普及经济思想史,功得无量。
  而看不见的手之所以能够引导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发的目的到达增进了社会利益的结果,是通过这样一个规律的,这个规律叫作,劳动价值论。在斯密看来,市场价格必然围绕着“自然价格”上下波动,而自然价格,或者说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可见,斯密对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非常清楚的,就此而言,马克思丝毫也没有超过斯密,也不可能超越斯密。  这不都是胡扯吗?欺负那些没读过该书的人!
  额~我乱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巨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