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 每年在交通工业和信息化部方面投资多少钱,在交通建设领域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又投多少钱呢

让卖家找上门
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 扎实有效地推进交通信息化
河南交通科技网
--在全国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全国交通系统负责工作的领导齐聚成都,共同研究新世纪初如何推动交通信息化,这是交通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我国信息化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两次会议和全国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分析总结前几年交通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明确今后几年交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总体思路,讨论研究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有效地推进交通信息化。
  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九五”以来交通信息化发展简要回顾
  通信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交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较充分的技术支撑和良好的环境,通过数年金交工程的建设,交通行业信息化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总体上看,信息化工作成效比较显著,全行业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一定的水平。
  1.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利用已开发建设的网络资源库,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交通部网站,在网上发布交通概况、政务公告、交通行业法规、统计数据、行业管理、国际合作等相关信息;通过交通运输信息网络(CTInet)网管中心,实现了交通部机关与地方交通主管部门的网络联通以及电子邮件交换;交通科技信息资源网的建设促进了交通行业信息化的发展。目前,交通部机关办公业务系统已经开发完成,正在部机关内部推广使用。
  据对国内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调查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有8l%的省厅已建成机关局域网,已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占77%,已在国际互联网上拥有网站的占69%,与部机关邮件系统联通或采用其他连接方式与部交换信息的占92%左右。
  2.、水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信息化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CAD、GIS、等技术已经在规划、勘察、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全面应用。在设计方面,GPS、航测遥感、CAD集成技术开发,实现了从测量、设计到成果输出的自动化,并从二维设计发展到三维优化设计,总体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沿海地区建成20个DGPS台站,基本覆盖沿海水域,并对公众开放,在沿海重要港口和长江、珠江干线港口先后建成17个VTS中心(船舶中心)和42个雷达站。这些VTS系统投入使用后,促进了所在港口及水域的交通管理,提高了船舶通航能力和航道设施利用率,减少了船舶,在防止船舶污染水域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重交通行业的主要规划、勘察设计单位的内业已经基本实现计算机化,不少单位已经利用局域网开展网上联合设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设计水平。在施工方面,大型建设采用了信息化的施工技术。如润扬大桥北锚碇基坑开挖过程中,通过上千个,对各项施工数据进行监测、分析,使基坑施工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为施工过程中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做到了施工技术的科学化、信息化。在建设管理方面,已经开发和投入使用一些实用软件系统,明显提高了管理水平。
  3.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已经成为运营管理的重要手段;
  公路的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与高速公路同步建设,己成为运营管理的重要手段。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在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开始实施,并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4.公路运输企业信息化正在向实用方向发展;
  、电子商务的开展已经将公路运输与信息化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信息系统的开发成功,为企业构筑了货运信息平台,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企业为增强竞争力、为旅客提供更好的服务,采用了计算机售票系统、联网售票以及车站和车辆的计算机化管理,使旅客对需求的满足率大大提高,企业的形象也得到了改善。
  5,港口和航运企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国港口企业已基本实现了生产调度、集装箱码头、散货码头的计算机管理。骨干运输企业集团在实现网络互通,信息共享的基础上,重视自身IT资源的增值服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集团的管理与科学决策,提高了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主要港航企业EDI网络的建设和开发,使我国国际集装箱运输中近80%的运量实现了电子数据交换,港航EDI用户总数已超过1000个,电子报文的利用与目前西欧国家的水平相当。EDI的应用已收到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我国港航运输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如:电子单证传递与纸面单证传递相比,信息传输效率平均提高20倍以上;船舶在港平均停时由过去的10一11小时,缩短到目前的9小时,消除了因单证延迟造成压港、压船的不良影响,使我国集装箱运输业务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6.海事信息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船舶登记、船舶签证和船员证书管理软件已推广使用,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船舶、船员数据库和船员考试试题库已初步建成,为海事管理更加科学化奠定了基础。港口国船舶检查(PSC)与亚太地区国家实现联网,在国际航道测量组织(1HO)和国际航标协会(1ALA)网站上设中国主页,这些举措提高了中国海事的国际知名度并显示了其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的能力。
  7.船舶检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船舶检验信息系统(SSMIS)的开发成功,实现了船舶入级数据管理、检验信息管理、船东管理、船舶机损管理、证书报告电子化和计算机发证于一体的现代化管理目标。该系统在体系结构、网络应用、运行环境和系统功能上,均达到了国际上先进船级社同类信息管理系统的水平,在船舶及检验信息查询统计功能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8.建成一批涉及全行业发展的信息资源库;
  公路数据库、全国第二次港口普查数据库、新中国交通50年()统计资料数据库等已经基本建成,为加快交通发展、加强行业管理、推进科学决策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料。
  尽管交通信息化工作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但由于信息化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再加上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非常迅猛,客观上增加了这项工作的难度,使得交通信息化在发展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是:认识不到位,工作不顺,使用率不高,基础不牢。
  认识不到位。不少单位领导主观上很想把这项工作做好,但对信息化的内涵体会不深,对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吃得不透,对本系统、本单位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因而在发展方向上把握欠准,形不成明确的信息化发展思路,总感觉有劲使不上,不知功夫该下到何处。
  工作不顺。由于信息化工作牵涉面非常广,再加上运行机制的原因,信息化工作中协调的难度超过了纯技术的难度,工作中经常出现很多不顺的环节。多头管理、管而不理的现象比较普遍。
  使用率不高。由于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人员的素质等原因,信息系统开发完成后实际应用率较低。有些系统投入使用后,维护跟不上,致使使用效率偏低。
  基础不牢。主要表现:一是信息化覆盖的广度不够,与交通建设粘结力不够强;二是信息资源缺乏统筹开发,共享率低,更新速度慢;三是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不健全;四是统筹规划力度不够,重复建设比较严重;五是信息类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交通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六是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存在上述问题,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客观地分析这些问题,我认为主要原因,一是对信息技术与交通发展的内在关系缺乏了解,对政府、企业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对信息技术在交通行业内的应用,认识上不深刻,需求上不迫切。二是现代信息技术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完成了工业化阶段后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而被广泛应用的,一方面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它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国民素质和管理水平。我国交通建设走的是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在较为落后的基础上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成果,必然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问题。三是信息技术本身在应用模式、效果方面处于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四是信息化软硬件尚未得到充分的建设与开发。总之,对信息化工作应有客观的、全面的认识,要充分考虑习惯意识、经济条件、技术发展、管理水平等诸多元素,不断深化认识和研究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规律,找出一条符合我国交通产业实际情况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从交通信息化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交通信息化已有了长足进展,某些硬件设施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有的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在软件建设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同类行业相比差距较大,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水平。
  二、提高认识、深刻理解推进交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信息化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动态进程。信息化包括六个要素,即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六个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体系。交通信息化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大背景下的行业信息化,它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领域:一是交通政务信息化: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信息化:三是交通运输生产管理信息化;四是交通产品营销信息化;五是交通科学技术信息化。交通信息化的目的是通过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交通产业升级,使社会公众享有更多的信息资源,提高科研、生产和管理的效率和能力,加快推进交通现代化。
推进交通信息化对交通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推进交通信息化是贯彻党中央战略决策的需要。
  众所周知,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新世纪新阶段,信息化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已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他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还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信息产业,正在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艰巨任务。我们的战略是: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专门用了一个部分的篇幅阐述“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明确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并郑重表明:“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很明显,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为适应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去年8月,中央重新组建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朱镕基总理任组长,锦涛副主席、岚清副总理、邦国副总理任副组长。最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了第二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和《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在今年的7月26日,又专门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下一阶段信息化工作。吴邦国副总理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无论从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来看,还是从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都是必须解决 的重大课题,无论是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还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改善人民生活,都离不开信息化。”
推进信息化,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推进交通信息化是实现交通现代化的需要。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交通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加强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管道系统建设,健全畅通、、便捷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加强公路国道主干线建设,完善公路网络,逐步提高路网通达深度。加强沿海枢纽港口建设和内河航道治理,发展水路运输,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交通的需求,我部制定了公路、水路发展三阶段目标,提出在2010年做到全面改善,2020年实现基本适应,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目标是:形成高效、经济、快捷、安全的公路、水路运输大通道,与其它运输方式共同构筑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实现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运营智能化,安全与环境最优化,使公路、水路交通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
  交通要实现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运输和营运的任务非常繁重,应把握好以下新的特点:
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宏观管理能力、服务水平、工作效率要求越来越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交通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求机动性更强、更快捷方便、安全性更好,对环保要求也更迫切;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技术难度越来越大,一是工程建设量越来越浩大,如大量的跨江跨海大桥、西部山区公路已经或即将开工,二是技术难度越来越高,如特大桥梁、长大的施工等;
运输企业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竞争越来越激烈;
对现有设施和设备有效利用和维护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从业人员的现代化技能和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要适应上述新的特点,必须以信息技术作支撑,以信息化做保障,这既是前些年交通信息化的重要经验,也是国际上发达国家所验证的规律,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信息化与交通现代化两者之间是互动关系。在强调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时,我们也应看到,交通现代化建设为信息化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在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然经济中,交通运输十分落后,对信息的需求很少。而只有在工业化的社会大生产中,人们从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社会通过交换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交通运输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时才产生了对信息的大量需求,才能提出信息化的问题。因此,就交通行业来说,必须明确信息化是推动交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交通要发展,必须依靠信息化。而信息和信息技术必须要渗透到交通建设与管理的各个方面,这才是对于信息化和交通现代化关系的全面理解。
  (三)推进交通信息化是建设“电子政府”的需要。
  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朱镕基总理指出:要抓好电子政务,推动其它领域的信息化。他还指出,推进政务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刚刚下发的中办发(2002)17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工作中,我们确实应该把电子政务作为我们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对62个国家所进行的调查,89%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着手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并将其列为国家战略,电子政务已经迅速地列入了所有工业化国家的政治日程。
  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政府对政府,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公务员与其它政府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主要涉及政府内部的政务活动,包括基础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利用。二是政府对企业,包括政府向企事业单位发布的各种方针、政策、法规、行政规定等,实质上是政府向企业提供的各种服务。三是政府对公众,是政府面向公众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信息服务,让公众知道政府的规定是什么,办事程序是什么,主管部门在哪里以及相关信息。四是企业对政府,如政府要求应该填报的各种统计信息和报表,参加政府各项工程的竞投标等。五是公众对政府,一方面按政府要求填报信息表格,另一方面有了公众参政、议政的渠道。
  为什么这样强调电子政务?第一,作为政府是全社会中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和处理者(政府部门据有全社会80%以上的信息资源),最大的信息技术使用者,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可提高政府业务工作的效率,建立定一个廉洁、高效、务实和充满活力的政府。第二,信息技术给政府提供了为企业和公众服务的机会,从而又总体上促进政治、经济和社会进步。第三,只有使用信息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才能适应政府的机构改革,适应新的政府运行方式,使政府原来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不仅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快、更好。当然,推进电子政务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从实践看,主要制约因素有两个,一是交通行业尤其是基层部门,在内部业务流的计算机化方面还是初级阶段,而业务流的计算机化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基础。二是体制不顺,使电子政务难于一体化。由于职责划分不清和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部门内部之间和外部之间都很难协调,所以不少专家认为,电子政务不是电子问题,技术保障没问题,而是政务问题,是强有力的协调问题。
  因此,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要求,交通行业要突出抓好交通电子政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依法行政、改进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加强有效监管、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四)推进交通信息化是提高行业竞争力的需要。
  行业竞争力,主要指政府的竞争力和企业的竞争力。从政府讲,WTO的重要原则之一是透明度,对公众透明,对外国政府透明,对中外企业透明。如果政府的政务工作还处于落后的手工操作状态,就很难做到政务公开、依法办事,也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冲击。信息化的程度实质上衡量了政府现代化的程度、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和本地投资环境的优劣,这是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增长,人流和物流更加频繁,公众更强调交通以 人为本的理念。因此交通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越来越大,要求政府更加重视交通生产中的生命和货物安全保障。如何提高政府部门对交通信息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提高政府的支持保障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是重要的途径。实际上,这也是衡量政府是否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一个标志。
  从企业看,信息化能提升企业的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运输是物流的重要环节。物流特别强调满足货物的及时性、可得性和一致性,应用信息技术将大大提高这种业务能力。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仅有这种能力还不够,还要具备良好的服务能力。大家熟知的马士基(Maersk)公司,它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因特网,构筑了集装箱全球跟踪服务系统,货主可通过该系统随时了解货物动向,较好地满足了货主要求,此举提高了企业的服务水平和信誉,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此外,无论对于政府还是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大大提高了管理能力。传统的管理理论是宝塔模式,强调一级对一级负责,最负盛名的是二八定律。随着网络时代和网络经济的来临,一些企业的管理正在由传统的垂直结构向水平的网络结构转变,减少了管理的层次,增加了透明度和自由空间,提高了效率,增强了管理竞争力。
  三、近期交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针、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实施重点
  (一)交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指导思想。
  今后3—5年交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安全可靠、务求实效。指导思想是:以国家公共信息设施为基础,以电子政务为龙头,以信息服务为切入点,在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务,交通产业结构调整,交通运输生产、安全与效益等方面大力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加快部直属系统信息化建设,力争把交通信息化基础做牢、功能做优、质量做精,用信息化带动交通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交通信息化的主要目标。
黄部长在去年召开的全国交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一是加快运输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的开发研究。二是加快开发和应用系统。三是加快建通信息化标准体系和相关标准的制定。”
  根据黄部长的讲话精神和国家计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国务院信息办“十五”期间国家信息化工作的初步考虑和2002年工作重点》、交通部《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以及“十五”期间交通基本建设和运输的实际需求,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定交通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交通产业升级。主要目标是:
  1.省级交通部门、高速公路、主要港口、大型交通企事业单位信息基础设施力争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信息网络实现宽带化,网络间实现高速互联互通。
  2.信息化软环境大大改善,基本形成与交通信息化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
  3.整合、开发信息资源,加快公路、水路交通基础数据库建设,建成公路、港口及航道、营运车辆、船舶、船员管理、交通科技等六大数据库。
  4.电子政务全方位推广。部、省之间政务实现网络化,东部地区地市以上交通部门基本实现内部办公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中西部地区地市以上交通部门50%实现内部办公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政府工作人员上网率达100%。
  5.信息技术在公路、水路运输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建成城市间旅客快速运输、集装箱运输、特种货物运输等信息系统,全行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6.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大力推进智能型交通的发展,力争在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和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及推广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7.利用信息技术,加速交通企业实现生产、管理、营销方式的优化。电子商务在大型交通企业中普遍应用。
  8.信息化知识全面普及,交通行业从业人员信息化整体素质有显著提高。
  (三)交通信息化建设实施重点。
  交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抓好电子政务建设;力争(1TS)和物流领域信息化有实质性突破;开发、推广、应用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安全管理和水上运输安全管理、交通公共信息服务三个系统,以上简称实施交通信息化“123重点工程”。
  1.推进政务信息化。
  根据交通行业管理工作的特点,用三至五年的时间逐步建立以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相关数据库为基本架构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电子政务枢纽框架。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政务内网是政务部门的办公网。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和不需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电子政务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强整合,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为搞好电子政务建设,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要改革政府管理模式,结合机构调整,将工作岗位、业务及其工作流程按照电子政务的要求进行精简优化,使之标准化、规范化。继续完善在互联网上的交通政府网站建设,全面、准确、及时地向社会公开政务信息。到2002年底,所有省厅都要在外网上建立网站或主页,交通系统面向企业和社会的行政审批、行政监管和对公众服务等政务工作开始在网上试行。加快机关内部办公的电子化、网络化,加速推广应用自动化办公系统。到2003年底,部机关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基本实现内部办公的电子化及网络化。部机关所发文件,除向主送单位送少量供存档的纸质文件外,均通过网络传递或发布。所有省厅都要完成网络建设并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方式实现与部联通。部分面向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业务工作实现网上受理。力争到2005年底,基本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宽带传输、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基本实现交通部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之间政务信息化。
  整合、开发信息资源是实现电子政务的关键。要加强对全国交通系统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的总体规划,大力开发面向社会公众的基础性、公益性数据库,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收集、分析、处理、交换、共享的体制和机制,协调好各信息系统间的数据交流,保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政府职责要求,应向社会公开所有非涉密政务信息,增大政府决策的透明度、提高服务效率和廉政建设水平。力争用较短的时间使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的状况有较大的改善,变“死库”为“活库”,变“信息孤岛”为“网络信息立交桥”。
  2.推进加快发展。
  根据通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开展ITS中有关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同时注重ITS标准化系统和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根据我国高等级公路收费管理的需要,开发、应用、推广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应用电子系统。根据运输市场的需要,抓紧公路快速客货运输管理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公路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公路建设项目,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ITS成套技术及装备,使ITS在高等级公路网及中得到更多的应用,路网运输效率和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3.推进物流领域信息化。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随着物流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物流越来越表现出实物流和信息流紧密融合的特征,为顺应这一发展潮流,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显得越来越迫切。为此,交通物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建立标准统一、灵敏、快速、大容量、高效的现代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交通公众服务信息平台和交通运输经营网络系统,开发高效、运行可靠的物流决策信息处理系统和针对多种用户的物流信息处理系统,并注意多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力争运用先进的通信信息技术,对社会交通活动产生的大量信息流进行及时的加工、处理,并进行实时控制,最大限度地提高物流效率,保障,减少污染,节约能源。
  有关三个重点信息系统建设问题,在提交大会讨论的《交通行业信息化实施方案》中已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在大型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和推广是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要途径,也是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关键性措施。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工程建设和运输生产全过程的安全质量监督,对交通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与维护实行动态监控,及时消除安全质量隐患,确保工程质量。
  今后3—5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部门信息化建设应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和完善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方案。以建设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相应数据库为龙头,推进公路、水路交通电子政务的建设。
  2.利用GIS等技术,加快信息系统和共享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
  3.以管理部门、设计公司、咨询公司和施工企业为主体,强化工程管理(监理)软件系统的应用工作。
  4.以公路管理部门和营运部门为主体,建设智能化的管理和营运系统;以公路运输企业和港航企业为主体,建设智能化的运输系统。
  5.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应用电子商务的最新成果,加快物流系统的建设。
  6.政府部门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电子政务建设,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权威、可靠的政策、法规、经济与技术等信息,为企业实现信息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企业是工业化的主体,也是信息化的主体。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价值规律,促进技术与应用的有机结合。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同类企业的成功经验,坚持“总体规划、阶段实施、不断完善、逐步升级”的原则,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企业应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改造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鼓励企业进一步开展电子商务,利用电子商务改变传统的交易方式,并建立与之配套的现代物流系统,实现采购及营销的电子化、网络化,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十五”期间,采取以示范带动面上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方针,加快信息化建设,力争建成若干家数字型交通企业。
  此外,以西部开发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实施为契机,建立西部省区交通运输地理信息系统,开发西部地区公路和内河航道数字地图,为实现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四、扎扎实实地推进交通信息化
部党组和黄部长一直很重视和支持交通信息化工作。去年春节后的第一天,部里组织了一批司局长和部信息办的同志,专门到国务院办公厅和有关部委进行信息化建设专题调研和交流。在大量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部在去年2月和8月,分别印发了《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和《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用以指导交通行业的信息化工作。
  交通信息化关系到交通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政府内主管信息化工作的行政机关其作用十分重要。简单地说,就是十二个字,即:“规划、指导、管理、示范、协调和监督”。各级交通行政部门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发展信息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国家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所辖范围内的信息化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强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加强科学管理,把思想创新、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与信息技术在行业内的广泛应用结合起来,建立高效的信息化推进机制,做好咨询服务工作,为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自身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同时,注意抓好示范项目,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协调好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特别要协调好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形成整体优势,防止出现“信息割据”和重复建设;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和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对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监督检查,特别是对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实施重点监督和检查。同时,也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效益。只有将两者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政府推进和市场牵引两种手段,发展交通信息化,才能使其在快速、持续、健康的轨道上不断前进。为此,要努力做好五个保障。
  (一)组织保障。
  交通各级部门应大力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要加强交通部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其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现调控和决策的作用。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和强化信息化办公室的作用。部将根据需要成立信息化专家顾问组,发挥专家在制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中的重要作用,为行业信息化重大和关键项目把关。各地交通部门要加强信息化组织建设,按照自家有关部门的规定,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企事业单位,要广泛推行信息主管制度,“十五”末,建立信息主管制度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比率要达到80%以上。各单位领导同志要深刻领会吴邦国副总理所讲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各地区、各部门要把信息化工作摆到突出位置,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承担起领导责任,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作情况,指导协调解决问题,抓好工作落实。”在全国交通系统内尽快建立起支撑交通信息化发展的行政体系。
  (二)政策和法规保障。
  重要的政策和法规,主要由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制定,我们主要是贯彻执行。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措施保证,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环境,促进交通行业各部门间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使交通信息与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交通政府部门应以服务为切入点,凡是没有规定需要保密的信息,都应该公开并组织上网。制定必要的制度或条例,对需要公开的信息、法规、办事程序和时限作出明确的规定,逐步实现网上办公。要积极引导企业应用公共网络和信息资源,扶持和促进网上信息服务商的健康发展,鼓励它们担负起服务社会、培育市场、丰富网上信息资源的重任。要制定有助于交通信息化发展的各项具体措施,保证交通信息产业的规范运作,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共享。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交通信息化标准规范,以各种形式宣传和贯彻已有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交通信息化建设。要加强信息化软科学课题研究,深入研究交通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法制、安全等方面重要问题,提高决策水平。科教司要尽快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订交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对各地交通信息化实施状况进行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在网上公布。
  (三)资金保障。
  资金保证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交通信息化建设,需要发挥行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多方位地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缓解信息化建设资金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同时必须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单一渠道,可以按照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体制,采取互惠互利的原则,让投资者受益。电子政务建设所需资金,按中央办公厅文件规定:“采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负担的方式予以解决。地方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由地方政府负担。”要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交通重点基本建设项目中进行管理。要从部规定的“各省(市、自治区)的交通主管部门在有交通规费来源时,每年应当提取其交通规费的l一1.5%用于技术创新”费用中划出一定比例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重大和关键信息化项目开发建设,并列入财政预算。如有必要,也可在征得财政管理部门同意后,直接从交通规费中提取适当比例用于交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部里在研究每年的交通科研立项时,将重点考虑安排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开发与研究项目。加强对信息化资金的统筹规划及合理使用,追求最佳的投入产出比,避免信息化建设资金多部门、多渠道申报与审批,避免资金分散投入、分散使用、分散管理。在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科技开发项目中,必须安排适当经费用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与维护。
  (四)人才保障。
  人的因素对交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起着基础性作用,信息化只有通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与共享。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交通系统各部门、各领域均培养了一批从事信息化建设的人才。但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相比,交通系统信息类专门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还不能适应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信息化意识和计算机水平与交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也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要大力抓好全系统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宣传媒体广泛宣传交通高等学校要加大交通信息类专门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注意培养既懂交通运输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有计划地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一批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专门人才,并建立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要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把信息化知识培训纳入交通系统各级各类学校及其它培训单位的培训课程,对各类各层次人员进行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教育,使他们加快掌握信息技术。逐步实施各级人员计算机水平持证上岗制度,提高交通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五)技术保障。
  实施交通信息化,归根结底是要开发适合交通信息化发展的先进技术。为此,必须加强交通信息化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为促进全国交通信息化工作,必须结合交通行业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有针对性地研制高水平的应用软件系统。要积极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交通运输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要对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对公路、水运交通信息化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及开发利用进行研究与实践,加强专题技术培训与交流。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关系到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与利益,也是广大群众应用与信赖信息系统的基础。因此,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协同标准管理部门,组织制定信息安全标准;协同认证部门,完善信息安全测评认证和市场准入。
  为使各地交通部门信息化工作与国家和部的整体考虑相协调,保证实现互通互联、资源共享,部要求各地各单位在制定地方交通信息化计划或实施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政府机构的信息化工作,必须按照国务院、交通部和省政府的有关规定进行,国家和交通部有明确规定的内容:如电子认证系统、安全保密系统、政府办公系统等,必须按有关规定执行,承担项目实施的单位,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和资质要求。
  2.交通信息化工程中涉及的接口标准、协议、数据交换的格式等必须符合国家、行业的有关标准,暂时没有标准的,应符合部发布的有关指导意见。
  3.各单位在安排有关项目时应充分考虑“九五”期间开发成果的应用,特别应注意系统和软件的集成应用。
  4、各单位的信息化工程和项目,应与国家和部的安排相协调,已经在国家、部立项的开发项目,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部示范工程项目的要求进行管理。对于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要重视更新和维护,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就要考虑到信息资源的维护问题,保证系统数据来源,渠道的畅通和及时更新,避免形成死库,另外还要避免重复开发和盲目引进软件,减少重复投资。
同志们,推进交通信息化是交通行业迈向现代化的战略举措,它既是一项难度很大,要求很高的工作,又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让我们以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重要讲话为指导,积极民国家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和部党组的有关要求,及时抓住各个时期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成果,竭尽全力,敢于实践,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务求实效,使交通信息化达到一个新水平,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
(摘自:中国公路网)
热门相关主题
管理邮箱: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育信息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