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价格走低对乙醇的需求的量乙醇是不是可再生减少

厦门节能公共服务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能源统计 >> 全国能源统计信息
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及06年形势分析
转自:中国国际期货 邓敏
时间: 10:18:46
&& &中国因素难以成为推高油价的主要动力
&& &随着博弈对石油输出国家的有利以及石油消费国家的竞争加剧,原油价格难以出现大幅回落的行情。
&&& 燃料油市场将继续表现出很强的个性。
&&& 如果把时间往前延展,可以非常清楚的发现,原油价格自1999年以来直到现在,整体而言价格保持了上扬的走势。而最近一轮的大牛市行情通常被认为是发轫于2002年初,期间虽然在2003年遭遇了短暂的挫折,但却于2004年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并在2005年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 引人注目的2005年,原油价格一如其一贯的表现而捉摸不定,但价格的不断刷新记录高点却是留给人们最鲜明的记忆。最终WTI原油期货价格在飓风的助兴下创出了70.80美元/桶的历史新高。随后直到现在,价格开始了长达几个月的回落过程。充满激情的2005年在激情消退时走向结束,对2006年原油市场将如何表现,人们充满期待。是继续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是回归平实淡静,或者是其它,预测多种多样,但我们认为,2006年原油市场的表现仍然不会平淡无奇,而是会在更复杂的背景下精彩展开。由于市场背景,市场参与各方的互动都将更加复杂,因此,梳理这种复杂博弈背景下的油价逻辑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为此阐述我们的看法,也希望能与更多的人士进行交流。
&& &上海燃料油期货于2004年推出后,2005年追随原油的走势跌宕起伏,也伴随着国内和国际燃料油现货市场经历了共同的风风雨雨。价格走势既与原油价格保持大势上的一致,又充分体现着燃料油自身的特点,一个越来越成熟的品种逐步显山露水。回顾2005年的走势,其与原油价格走势既一致又背离的特点引人注目,在这种一致或者背离行情的背后,反映的是国内燃料油市场的巨大变化。
&& &对国内燃料油市场而言,2005年是变化巨大的一年,高油价时代的到来促使了黄埔市场的大洗牌,一些贸易商从这个市场出局,从而实现了黄埔市场从乱到治的巨大转变。随着黄埔市场格局的改变,贸易的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最明显的是整个市场从以往的赊销贸易转变为现金贸易,贸易商的风险因此大为减少,从而整个市场显得更加健康。而伴随高油价到来的是黄埔燃料油市场的严重萎缩,黄埔市场的消费从去年最高峰的160万吨/月萎缩至今年的100万吨不到,市场萎缩接近一半。黄埔市场的结构和贸易格局的改变将深刻地影响2006年的燃料油价格,因此,我们预计,2006年的燃料油价格走势在与原油市场整体一致的前提下将继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个性,这种独特个性的来源在于国内黄埔市场的不断演变。
&& &第一部分 2006年原油市场展望  
  综观2002年以来原油的上涨,需求的快速增长,原油剩余产能的减少和炼厂炼油产能的不足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几个方面,而美元的贬值、恐怖袭击、库存的变化、天气因素、其它短期因素和投机力量的共同推动造就了牛市的持续发展。追踪牛市上涨的主线,石油作为一种资源性品种的概念得到充分发掘,在资源稀缺性大旗号召下,借力美国经济良好,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石油需求意外大幅飙升,得益于全球宽松的金融环境,原油多头不断夺营拔寨,最终把红旗插上了70.80美元高地。寻着这条主线,2006原油市场行情将渐次展开。但伴随着几年原油价格的上涨,产油国与需油国的博弈,产油国与产油国的博弈,需油国与需油国的博弈以及彼此之间的博弈都显得更加复杂,2006年的油价将因此不可避免地打上彼此博弈的鲜明烙印。
&& &一、有趣的结论――原油供需缺口与价格相关性很弱
&&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就一般商品而言,供需缺口越大,价格应该越高,反之则越低。但原油的情况似乎并不如此。根据国际能源署1986年以来的数据,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21,基本表明两者无紧密的相关性。下图为两者关系的具体体现:
&& &数据分析表明,原油价格与直接的供需并没有明显的关系,因此,必须寻找影响油价的其它更起作用的因素。
&图1: 国际原油供需缺口与原油价格
国际原油供需缺口与原油价格对比图(来源:中国国际期货)
&&& 同样的结论可以从BP统计年鉴中得出,如下图所示:
& 图2: 全球原油供需缺口与原油价格
全球原油供需缺口与原油价格对比图(来源:中国国际期货)
&&& 经过计算后可以发现,全球原油产量与全球原油消费量的差与原油价格的相关系数为-0.16,基本也说明了两者之间没有密切的相关性。
  原油的这种供需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不符合一般经济规律的特性表明了原油不是一种普通的商品,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而根据其已经表现出来的特征,原油是一种半垄断性的政治商品,也是一种金融属性很强的准金融商品,当然,其依然没有失去普通商品的属性。 中国原油的进口增长幅度与原油价格有密切的相关性。
&& &虽然原油价格与原油的绝对供需关系并没有紧密的相关性,但因为原油的特殊性,其供需关系的变化对价格却有着重大影响,尤其是出现了意外的大幅增长的情况将直接对原油价格产生大的推升作用,近几年来一直在炒作的“中国因素”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 &二、“中国因素”将怎样影响原油价格
&& &在国际原油市场,中国原油的进口量是市场各方密切关注的一个指标,从某种意义上将,中国的原油净进口数量是“中国因素”的直接体现,经过观察后可以发现,中国原油净进口量的变化对国际原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下图为我国原油净进口量图:
&&& 中国原油的进口增长幅度与原油价格有密切的相关性。
&& &图3: 中国原油净进口量
中国原油净进口量走势图(来源:中国国际期货)
&&& 其中2005年的数据为预测值。&从图中可以看出,2003年与200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大幅飙升,而当时正是国际市场炒作“中国因素”最为盛行的时候。而如果把中国原油进口的增幅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进行对比时,两者之间的关系更为明显。如下表所示:
&& &表1:中国原油进口增幅与WTI原油现货价格
中国原油进口增幅与WTI原油现货价格表(来源:中国国际期货)
  分析上面的图和表,可以发现,我国自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每一次原油进口量的大幅飙升几乎都导致了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飙升。例外的是1997年,当年的原油进口量为1564万吨,比96年的221万吨增长了607.7%,但国际原油价格却比1996年有所下降,这种现象大致可以解释如下,首先进口的绝对水平较低,其次,1997年正好遭遇亚洲金融危机,从而导致原油价格大幅下滑。1999年和2000年的情况表现最为明显,当时亚洲正在为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努力,但中国急剧增长的进口还是把原油价格送到了历史最高点附近。2001年中国进口量少于2000年,国际原油价格就从历史高位回落。从2002年开始,中国开始了新的一轮投资热潮,从而使石油进口量再次大幅飙升,国际原油市场也因此找到了价格狂涨的绝佳借口。 中国因素对原油市场的影响在2006年将趋于复杂。 高耗能产业将受到严格调控。&&
&&& 、2005年原油价格上涨的背景与1999年和2000年的背景还是有所区别。1999年和2000年亚洲国家遭受金融危机后开始恢复生机,但总体全球经济仍处于不景气周期之中,且OPEC国家剩余产能仍然非常庞大,因此当遭遇到2001年的消费淡季时,价格出现大幅度的回落。但本轮的上涨则处于全球经济景气周期的开始,中国需求的意外增长重新让世界发现了“中国因素”。并且,由于一直以来的低油价导致全球原油投资的不足,全球原油的剩余产能大幅减少,非OPEC国家几乎没有剩余产能,OPEC国家剩余产能同样不足。同时,经济的增长使得炼油产能的不足充分表现出来,炼油产能的不足导致了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
&&&&经过了年对“中国因素”的炒作之后,2005年原油价格的上涨中,“中国因素”所占的比重已经远比年为小。我们认为,2006年中,“中国因素”将继续成为国际原油市场价格运动的重要因素,但将不仅仅是简单的需求大幅增加的标志,“中国因素”将成为影响价格的复杂的因素,中国的一系列事实和政策将不会简单的助推原油价格的上涨。
&&&&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投资过热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抑制,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11种高耗能产业将继续成为2006年的重点调控行业。2005年中国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和全社会提倡的节约能源观念已经成为了中国能源政策取向的风向标。2005年岁末天然气出厂价格形成机制的实施,拉开了资源价格改革的大幕。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将成为影响2006年国际油价的重要因素。另外,中国的关税政策,燃油税政策,替代能源政策以及战略石油储备的实施都将对国际油价形成重大影响。
三、“中国因素”难以继续推高油价
&&& 与国际原油走势“巧合”的是,中国的投资风潮起也起于2002年,在2003年初遭遇“SARS”的短暂压抑之后,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全面进入到“过热”时期,2004年继续过热之旅,2005年投资过热开始得到控制。与这种情形相对应的是从2002年起中国石油进口开始猛增,至2005年增长幅度显著放缓。我们认为,2006年原油的进口增长幅度将难以再现年的情形,但仍将保持较小幅度的增长,预计2006年原油的进口幅度将与2005持平或略低,即保持在5%以下。主要的原因在于2005年国内的需求因为“油荒”受到压制,而不是实质性的减少,随着2006年宏观调控的继续深入和一系列政策的实施,石油需求将不会出现意外增加的情况,因此,增长幅度将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 建设节能型社会的国家战略对社会的引导作用将显现。
  1、高耗能产业将受到严格调控
&&&&国家石油博弈日益复杂,但总体形势对石油输出国家有利。 国家发改委在2005年12月发布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对高耗能产业发出了严格的调控信号。同期,发改委主任马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具体来看,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已经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可是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电解铝行业产能已经高达1030万吨,闲置能力就有260万吨。铁合金行业现有生产能力2213万吨,企业开工率仅有40%左右。焦炭行业产能超出需求1亿吨,还有在建和拟建能力各3000万吨。电石行业现有生产能力1600万吨,有一半能力放空。铜冶炼行业建设总能力205万吨,是2004年底的1.3倍,2007年底将形成近370万吨的能力,远远超过当年国内铜精矿预计保障能力。汽车行业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
&&& 在国家发改委的新闻发布会上,其发言人明确表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耗能水平。国家已经把控制高耗能产业作为2006年的工作重点。
&& &在所有过剩的产业中,电力的过剩值得引起特别的注意。2005年中,拉闸限电的省份明显减少,而且在拉闸限电的省份之中,也基本是在高峰时期开有限电的措施。电力行业内部人士认为,电力行业的过剩拐点其实在2005年已经到来,而非原先预计的要在2006年底才到来。电力的过剩表明社会投资和生产已经进入平稳阶段,因此,2006年经济的增长将比年放缓,相应能源消耗增长也将降低。随着电力过剩的到来,石油的消费将出现明显减少。至少将不会出现2005年油荒的现象。
&&& 成品由定价机制的改革可能带来中国石油需求的减慢。
&& &2、节能措施、替代能源将减少石油需求
&&& 2005年全社会提倡的节能观念令人印象深刻,虽然当初的一些强制性措施如控制空调的温度等已经没再要求执行,但全社会形成的节约观念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在观念上对能源大手大脚的浪费已经不是社会的主流,预计节约观念的深入人心将为能源消耗的减少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 &在节能观念被普遍接受的同时,国家政策明显倾向于节能行业的发展,这与抑制耗能产业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对小排量汽车,国家已经从之前的限制发展转变为鼓励发展。另外在国家机关、大型企业提倡的节能改造对能源节约效果显著。在比如对节能产业的发展,都是鼓励类的行业。随着节能运动的深入开展,石油的消费必将相应得到节约。
&&&&一边是节能措施的推进,一边是对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鼓励。乙醇汽油成为2006年很多省份新的工作重点,在东北、河南、山东、湖北等省份试点的基础上,乙醇汽油的推广在2006年将有更大的范围和更大的力度,如济南等都全面停止供应普通汽油而全面销售乙醇汽油。2005年生产的燃料乙醇将达102万吨,预计2006年将达到130万吨以上,直接可以节省汽油近30万吨。
&&& 国家石油博弈日益复杂,但总体形势对石油输出国家有利。
&& &3、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将抑制石油消费
&&& 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的动作被认为是拉开了资源价格定价机制改革的序幕。由于普遍认为国内的资源价格被低估,没有体现资源的稀缺性,因此,进行资源价格改革被简单的认为是提高资源的价格。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并且在国内改革呼声非常高的情况下,被认为将步天然气改革的后尘。 博弈的背景悄然发生改变,全球原油供需出现脆弱的特征。
&& &作为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既反映国际市场的变化,又反映国内的供需状况将是一个方向。由于目前国内价格普遍低于国际价格,即存在明显的倒挂现象。倒挂的存在导致了成品油的大量出口,这进而导致了2005年油荒的发生。进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后,国内成品油价格将高于国际市场,如果配合燃油税的改革,国内成品油价格将更高。考虑到国内的稳定性,预计完全放开进行市场化定价的可能性较小。
&&& 在国家放开航空煤油的价格管制后,发改委官员表示国内成品油将与国际原油价格相联系,并提高零售中准价的调整频率频率,这可以预期国内成品油价格将能更好的反映国际市场的情况,同时价格又控制在国家手里。
&& &总体来看,随着成品油定价方式的改进,成品油价格提升将是一个趋势,在成品油提价之后,国内的消费将受到抑制。
&&& 博弈的背景悄然发生改变,全球原油供需出现脆弱的特征。
&& &四、国际油价博弈日趋复杂
&& &在国际油价的博弈主体中,产油国与需油国之间的博弈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博弈关系,由此衍生出来的两大组织OPEC和IEA也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两大能源组织。OPEC成为石油输出国的代表,而IEA则是石油消费国的忠实代言人。OPEC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成立的背景为石油输出国家为夺回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回收石油为国有的运动,IEA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成立的背景为阿拉伯国家对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成立的目的在于协调各石油消费国的政策,以应对石油禁运对发达国家造成的影响。
&&& 在两大组织的博弈历史中,双方都有各自占优势的一段时间。1970年代OPEC握有油价的话语权,年代油价的话语权则被IEA所掌握。进入21世纪以来,OPEC有重新掌握油价话语权的趋势。
&& &OPEC在油价搏弈之中重新占优的原因在于国际石油市场搏弈关系的转变和复杂化。随着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全球石油消费开始迅速增加,但石油的产能并没有出现同步的增加,从而出现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为争夺石油而展开的激烈竞争。在石油消费国为争夺石油互相竞争的同时,OPEC国家与非OPEC石油出口国之间的政策却日趋一致,从而在OPEC与非OPEC石油出口国之间结成了利益上的攻守同盟,比如OPEC在1999年的减产就得到了挪威、俄罗斯和墨西哥等国家的大力响应,该年原油价格因而大涨。
&& &随着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国际石油博弈已不仅仅局限在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之间,而是已经发展到石油消费国与石油消费国,石油生产国与石油生产国以及彼此之间的博弈,博弈日益微妙。
&& &1、博弈背景悄然改变,全球供需平衡凸现脆弱特征
&& &全球原油价格博弈的背景悄然之间已经发生了巨变,其中,全球石油需求仍然快速增长,但石油产能和炼油产能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如下列图片所示:
  图4: 全球石油需求图
全球石油需求图(来源:中国国际期货)
&&& 图5: 全球炼油产能图
全球炼油产能图(来源:中国国际期货)
&&&&图6: 全球原油剩余产能图
全球原油剩余产能图(来源:中国国际期货)
&&&&图7: 全球主要大石油公司勘探费用
全球主要大石油公司勘探费用走势图(来源:中国国际期货)
&&& OPEC对世界的影响将随着其占世界份额的提高显得更加重要。
&&& 从上述图片中可以看出,全球原油市场已经从以往的剩余产能充裕转变为产能剩余产能的严重不足,随着全球石油消费的快速增加,石油炼制产能却长期增长缓慢,由于炼油产能的不足,导致炼油利润的高企,从而推动了价格的上涨。由于石油投资周期较长,因此上述矛盾在2006年仍将存在。但另一方面,主要大石油公司的勘探费用在过去几年也保持在历史高位,因此,矛盾虽然存在,但在2006年可能将略有缓解。在这种大背景下,原油价格维持高位的可能性依然非常大,但上涨的阻力也可能增大。
、OPEC重要性将更加突出
&& &OPEC成立之后的重要目的就是保持原油价格处于合理的价位,并通过其庞大的产能发挥全球石油“中央银行”的作用,但在很长时间内,由于非OPEC石油输出国的兴起,OPEC对石油价格的调控失去主导权,随着非OPEC石油输出国家产能到达极限及其与OPEC国家之间的协调,OPEC对油价的调控逐步掌握了主动权。下列图片为OPEC在世界石油市场中的一些表现:
&&& 中国因素已成为继美元美息、石油价格之后影响世界经济动向的第三大因素。
&& &图8: OPEC原油产量占世界原油产量的比重
OPEC原油产量占世界原油产量的比重图(来源:中国国际期货)
&图9: OPEC原油探明储量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比重
OPEC原油探明储量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比重图(来源: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结合上面图片与现实中的实际状况,OPEC的原油产量、储量和出口量都有重新增加的趋势。并且,随着产油国家越来越认识到石油的稀缺价值,他们之间的政策变得逐步协调,因此,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石油输出国家将站在同一阵线上维持高油价。
&&& 石油消费国家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为原油市场添加新的不确定性。 由于油价高企,黄埔市场可能继续萎缩,但贸易秩序良好。
  图10: OPEC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石油总出口量的比重
OPEC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石油总出口量的比重图 (来源:中国国际期货)
&&& 3、石油消费国竞争与协作同在
&&& 当全世界都认识到石油的稀缺性价值时,石油消费国为争夺石油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在过去的一年中,这种竞争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失败反映的是中美两国对能源的争夺,东海油气问题和安大线与安纳线之争凸显了中日之间的能源矛盾,中国和印度的竞争也激烈。
&& &虽然石油消费国之间出现了互相竞争的混乱局面,但长期的经验缺使他们之间在竞争的时候也将采取合作策略,如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联手收购国外石油资产的动作就是这种合作的表现。可以肯定的是,2006年这种竞争与协作共存的局面将继续存在,当油价以外窜高时,我们将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合作,而油价回落时,竞争将占据主流。从这个角度看,全球原油价格在2006年的表现也将更加复杂。
&& &总体而言,由于2006年市场环境将继续演变,考虑到各方面的原因,我们认为2006年原油价格将继续维持在高位,但难以出现与年同样的上涨行情。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矛盾的缓解,油价上涨的阻力将不断加大,回调的要求将越来越强烈。
&&&&第二部分 2006年燃料油市场展望
&&& 作为石油大家族中的一员,燃料油的价格走势最终将与原油市场保持一致,因此,2006年燃料油行情将与原油一样充满悬念并且表现不凡。但考虑到国内国际燃料油市场自身的特点,预计燃料油市场将个性十足。
&&& 一、黄埔市场可能继续萎缩
&& &随着高油价的出现,黄埔市场在2005年出现了大幅的萎缩。使用燃料油的终端用户大幅减少。在燃料油的终端用户中,电厂是绝对的主力,但他们的消费量已经大量减少;小炼厂是燃料油的另一主要用户,但其需求非常不稳定并且受国内政策的影响大,其需求预测难度大;玻璃陶瓷企业和工厂对燃料油的需求也大幅缩水。佛山的陶瓷企业基本已改用其它燃料,如用煤,煤焦油和烧火油等,工厂因为出口的困难用量也大幅减少。因此,2006年燃料油消费市场将主要由电厂和不确定的小炼厂占主导。
&&&&对于电厂的情况,由于广东地区的燃油(180CST)电厂的盈亏平衡点已提高至约3000元/吨,因此,只要燃料油价格维持在3000以上,电厂的消费将继续萎缩。另一个重要的背景则是2006年广东地区的电力紧张情况可能将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而燃油电厂通常作为调峰电厂的性质存在,当没有强制的生产任务时,电厂对燃料油的消费将萎缩的更厉害。 虽然贸易格局发生重大改变,但黄埔仍存在出现倒挂现象的可能。 燃料油期货将对原油市场和燃料油市场作出综合反映。
&&& 但是,一旦燃料油价格回落至3000以下,则电厂的需求可能重新出现。虽然到时可能出现电力充裕的情况,但只要有力可图,则电厂的消费有可能出现增长的情况。
&& &对炼厂而言,其需求主要取决于炼油利润。如果国家进行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从而使成品油价格出现上涨,则在燃料油价格合理的情况下,炼厂的开工将增加,从而使需求量增加。如果国内成品油价格继续倒挂,则炼厂开工率难有提高,需求将因此萎缩。
&&& 总体来看,由于原油价格高位运行的可能性大,因此,燃料油价格可能将继续维持高位,因此,燃料油市场可能继续萎缩。
&&&&二、倒挂将重新出现,但持续时间将减少
&&& 2005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市场洗牌的结束和贸易方式的改变,倒挂开始远离市场,贸易商开始出现巨额的利润。但是,2006年在有新进入者进入市场以及市场老玩家之间竞争的加剧,倒挂可能重新出现。
&& &在石油市场高利润的刺激下,社会其它资本开始牟取进入石油行业进行掘金,而最容易进入的市场为燃料油市场,因此,这批新进入者可能开始搅局有序的市场。在新进入者的参与下,市场的利润将开始摊薄,并且,由于很多新进入者的目标不在燃料油市场,他们的不按常理出牌可能重新导致市场的混乱。洗牌之后,剩下的贸易上虽然享受者高企的利润,但彼此之间保持者克制。在新的一年里,这种克制是否将继续仍存在悬疑。因为市场已经变小,但扩大市场份额是共同的需要,并且对利润的渴求可能再次陷入恶性竞争之中。
&& &由于竞争的无情和市场的变幻,预计倒挂的出现将不可避免,但由于参与者数量有限,预计倒挂持续的时间将不会太长。
&& &三、燃料油期货将既反映原油市场预期,也将更贴近现货市场价格
&& &燃料油期货经过一年多的成功运行之后,市场参与主体逐步多样化。由于燃料油期货作为国内唯一的石油类期货,在经过成功的运行后,预计将吸引更多的投机者进入这个市场。随着投机者不断进入,他们对原油的认识将多于燃料油,因此,预计燃料油价格将会充分反映国内投资者对原油市场的预期。
&& &另一方面,燃料油行业客户也将更大范围的参与燃料油期货的交易。在有现货行业背景投资者的深入参与下,其与现货市场的表现将更加接近。展望2006年,燃料油期货将继续寻找原油与国内燃料油现货之间的平衡。在这种寻找平衡的过程中,燃料油期货将表现自己独特的特点。
  中国国际期货 邓敏(编辑:厦门节能中心)机构:原油价格因季节性需求疲软走低
|&&字体:&&&&
摘要:JBC能源8月1日发表评论称,原油价格因为季节性需求的疲软而走低。
汇通网8月1日讯――JBC能源周五(8月1日)发表评论称,价格因为季节性需求的疲软而走低。该机构表示,精炼厂每年这个时候就会减少原油的产量,因为有些地方要维护。同时这个时间段产品的边际利润也很低,从而降低了精炼厂的产量。北京时间17:23,NYMEX原油期货报97.67/桶,上涨0.02美元,涨幅0.02%;布伦特原油期货报105.87美元/桶,上涨0.35美元,涨幅0.33%。
[ 17:24:35]
[ 17:04:39]
[ 17:04:34]
&|&&|&字体:&&&&小&|&打印&|&关闭
建议及投诉电话 021-
行情与图形
08/01 17:03
08/01 17:03
08/01 16:43
08/01 14:03
08/01 14:03
07/17 15:19
07/17 14:48
07/17 14:46
07/17 14:44
07/17 14:35
一月一度的非农盛宴又将于今晚正式拉开帷幕。与前几个月非农前的情景不同的是,此次美元以更为强劲的姿态迎候着非农的到......股票/基金&
原油价格走低 大豆价格反弹
  1月9日当周,经济数据靓丽,但欧元区陷入通缩风险。美国12月ADP就业人数增加24.1万人,高于预期水平;同时,1月7日公布的欧元区2014年12月CPI年率初值自0.3%大幅降至-0.2%,低于市场预期的-0.1%。数据公布后欧元/美元一度逼近1.18关口,创下9年低位。市场对欧洲近期实施进一步宽松措施的期待增加,欧洲央行行长近日表示,不能完全排除欧元区通缩的风险。此外,的头号消费国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且油价下跌,拖累大宗商品价格走弱。  周五,美元指数收于91.94点,比前一周上升0.94%;反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水平变化的CRB指数为226点,比前一周下跌1.24%。  原油:受市场对全球原油供应过剩的担忧持续加深影响,国际油价跌破50美元关键价位。1月9日,纽约WTI原油合约收至每桶48.36美元,比前一周下跌8.22%;伦敦原油期货为50.11美元,下降11.18%。  贵金属:由于近期原油价格低迷,以及对可能退出欧元区的担忧,市场避险需求提升,价格出现涨势。1月9日,纽约黄金期货报收于每盎司1216美元,上涨2.53%;期货收至每盎司16.39美元,上涨4.14%。福四通分析师预计,今年投资需求不太可能对金价有支撑作用,2015年金价将在美元/盎司之间,如果股市表现良好并且美元继续上行,那么金价会触及这一水平的底部;如果股市有修正,那么金价会走高。  金属:伦敦市场(LME)有色金属价格指数比前一周下降1.58%,其中伦敦期价格为每吨6090美元,下降2.65%;价收于1810美元,下降1.20%。预计,未来几年铜的价格都会保持相当平稳的水平,今年铜的均价预计为6800美元,2016年为6625美元,而2017年为6600美元。占全球2/3铜需求的中国和欧洲经济前景都很暗淡,预计今年全球铜供应过剩10万吨。而由于矿山开工和扩建,未来两年精炼铜和浓缩铜供应过剩的情况会加剧。  市场上,中国出口至欧洲热卷板价格为每吨442美元,下降1.34%;中国出口至欧洲冷卷板价格为525美元,持平;欧洲市场钢筋价格为410欧元,稳定;中国进口铁矿石价格为63美元,上涨1.27%。  :东京工业品交易所橡胶期货价格收于每公斤191.1日元,下跌2.85%;天然橡胶价格为57.2泰铢,上升0.09%。  大豆、:因新的出口需求以及投资人担心南美天气干燥影响产量,芝加哥大豆期货收于每蒲式耳1052美分,上升4.89%;豆油期货收至每磅33.54美分,上涨4.98%。美国报告,民间出口商报称向中国出口了24.3万吨大豆。最近,部分地区天气炎热干燥,可能导致当地10%~15%的大豆作物受到不利影响。尽管市场仍然预期今年巴西大豆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高点,市场担心巴西北部地区1月9日当周天气干燥,可能导致大豆作物面临缺墒压力。  粮食:周五,芝加哥、期货价格分别收于每蒲式耳564美分、400美分,比前一周下跌3.01%和上升1.14%;泰国含碎5%大米出口价格为每吨415美元,下跌3美元。前一周,美国乙醇库存为近两年来最高。数据公布后,乙醇价格扩大跌幅,近月期货触及四年半低位,市场担心乙醇库存激增将导致玉米需求下降,且美元走强可能抑制美国玉米出口需求。美国1月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1月份的玉米出口量比上年同期减少了25.4%。  :1月9日纽约洲际交易所(ICE)棉花期货价格为每磅60.76美分,上涨1.98%;棉花展望cotlook-A指数为68.45美分,下降2.28%。  食:洲际交易所(ICE)11#原糖期货价格收于每磅14.91美分,上涨5.22%;国际糖业组织原糖综合报价为15.18美分,上升1.88%。
(责任编辑:HN022)
01/13 01:2401/12 22:2601/12 21:3901/12 17:0901/07 16:1601/07 01:2601/07 01:2201/07 01:21
期货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策划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乙醇密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