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流水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千万怎么做

李嘉诚如何思考大策略_文档下载_文档资料库
当前位置: >>
李嘉诚如何思考大策略
李嘉诚如何思考大策略(一)业务多元化、业务全球化、策略性保持稳健财务状况 和“不为最先”策略,是李嘉诚及其“长江集团”多年来在经历过数次危机后, 仍能平稳发展的四大“法宝”。以收购实现业务全球化,达到多元化经营;策略 性保持稳健财政状况, 降低财务危机风险、 保持充裕实力的同时, 保证成功收购; 当一切准备就绪,“不为最先”策略寻找较佳切入点增加成功的机会。 机构支持:光华战略俱乐部 海尔 CEO 张瑞敏的创业经历目前在国内似乎形成了一个传奇故事, 不但在媒体 中大量讨论,而且还拍成了电影。各界似乎只是专注于其个人超能力的一面,并 未将他的经营哲学与理念形成一个逻辑思维体系。 非如此无法达到教育传承的目 的。在这里,我想谈一谈另外一位企业家―李嘉诚―的经营理念,希望建立一个 可以担负起教育传承的逻辑思维体系。 本文对“长江集团”的风险分散策略作出分析。 我们关注“长江集团”策略的 四个方面:业务多元化、业务全球化、策略性保持稳健财务状况和“不为最先” 的策略。 “长江集团”是如何通过收购策略来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而如何的风险管 理可以使得集团整体保持平稳的收入和盈利之余,亦能不断增长呢? 长江集团的基本结构 长江实业”(下称“长实”)是整个“长江集团”最上层公司,持有“和记黄 埔”(下称“和黄”)49.9%的股份,而“和黄”持有“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 司”(下称“长江基建”)84.6%的股份,“长江基建”持有“香港电灯集团有限 公司”(下称“香港电灯”)38.9%的股份。同时,“长实”分别持有 44%“长江 生命科技”及 14.6%
股份,而“和黄”则持有 29.35%
股份。 整个“长江集团”市值超过 5000 亿港元,为华人公司之最。业务多元化及国 际化,成员公司目标业务分明,具有大型国际企业的规模及架构。集团主席李嘉 诚最近不断增持个人在“长实”与“和黄”的股份,截止到 2002 年 10 月,李嘉 诚个人持有“长实”36.53%及“和黄”32.01%的股份。 “长江集团”内各成员公司的核心业务如表 1。 集团主要成员“长实”及“和黄”派息、盈利增长,公司规模不断增大。他们 的累计回报长期跑赢大市,在股市的表现胜过“汇丰”。 策略一:透过业务多元化达到风险分散 现在让我们开始讨论“长江集团”第一个风险管理策略―业务多元化。 收购或从事低相关的业务以分散风险 “长江集团”自创立以来, 虽然继续巩固和发展核心业务,但时机适合时皆会 积极从事与核心业务不大相关的行业,例如创立“长江基建”、 及“长 江生命科技”等, 而很多时都是透过收购来抓住最佳切入点, 例如收购“和黄”、 “香港电灯”、“赫斯基石油”等。 对于这点我们收集了集团由创立至今所作的收购进行分析, 根据每一个收购的 业务行业性质和其经营业务的地理范围依照表 2 给予对应的数值。 比方说对于 1986 年收购“香港电灯”,由于经营业务的地理范围仅在香港, 跟集团一样,故此其地域广度对应值为 0,而其业务基本上和集团的核心业务全 无关系,故此其多元度数值为 3。再如,1978 年收购的“永高公司”,主要业务 为酒店和地产投资, 这和“长江集团”的核心业务虽然不全一样,但却有直接关 系,故此其多元度数值为 1,而其业务遍布亚洲,故其地域广度对应值为 2,如 此类推。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地域广度和多元度上, 集团的收购和从事的业务皆趋向低 核心业务相关度和全球性, 尤其是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趋势更为明显。从事 或收购低相关行业和低相关地域业务背后的意义重大, 有助集团分散业务性风险 和地域性风险。 如果业务全为地产投资, 集团盈利就会纯粹被地产相关因素所影响,例如政府 规划和卖地政策等。 这样的投资, 经济景气时固然盈利理想, 但是一旦好景不再, 集团承受的打击就会相当沉重, 甚至会有财务危机。如果集团除了地产外仍有其 它业务,例如“和黄”的港口业务,彼此不大相关,此地产不利因素就不会对港 口业务有大的影响, 在集团地产业务不景气时,港口业务仍可贡献盈利以保证集 团业务发展而不至于出现危机。 我们不难发现,从事越多不同业务越可以降低整 个集团的业务性盈利风险。 同样地,我们引用以上之说也可解释为何投资于多个 不同地域也可以降低地域性盈利风险。对于地域性的课题,我们会在下面的文字 中详细分析。 从事或收购低相关行业和低相关地域业务背后的意义不但在于理论, 而且我们 可以从集团的表现中看到其影响。集团内主要成员公司“和黄” 年间 的税后盈利增长图,包括各核心业务的表现和整体表现的比较。(各核心业务是 以图左侧的刻度, 即-100%至 250%; 整体表现则以图右侧的刻度, 即-10%至 25%。 ) 我们可以看到各业务表现波动幅度很大,由-50%至 200%不等;整体表现的波 动幅度只有-5%至 20%,而且平稳向上。我们看到不同业务间不同表现所达到的 风险分散效应, 例如正当物业发展业务几年间都为负增长时,基建项目和电讯业 务带来及时增长保证集团整体能继续增长。 “和黄” 年的股东应占溢利图。可以看到,各核心业务波动不同, 例如物业投资业务一直为“和黄”带来可观的盈利, 但自 1994 年后就走下坡路, 至 1998 年后变为亏损。但一直表现不稳定的基建业务却在 1994 年后稳步上扬, 类似情况出现在零售业务和电讯业务上,而港口业务则较为稳定。综合各业务上 的波动,整体溢利却是稳步上升,由此可见业务分散的效果。 收购或从事不同回报期的业务以降低风险 不同的业务有着不同的回报期,对当前经济状况敏感度也不同(如表 3)。通常 回报期短的业务, 对当前经济状况较为敏感,这些业务的好处是在经济好的时候 抓住时机获得较丰厚的利润,而现金流量也比较连续,例如零售和酒店。通常回 报期长的业务,受当前经济状况影响较低,这些业务的好处是收入稳定,但资本 投资较为巨大,例如基建和电力。 如果公司的业务大部分是回报期短的业务,盈利就会非常波动,随着当前经济 状况而波动。如果公司的业务大部分是回报期长的业务,资金回流会比较慢,而 且因为资本投资较为巨大, 容易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风险。最理想的是结合各种 长度的回报期的业务, 以实现回报期上的风险分散。长和系的不同业务有着不同 的回报期,确保每段时间都有足够资金回流以资助长回报期业务的资本投资。 收购或从事稳定回报的业务以平滑盈利 除了上述两点外, 透过收购稳定回报业务也能将盈利波动幅度降低,从而达至 平滑盈利的效果。除此之外,稳定回报项目还有其策略性的一面,例如它能提供 稳定现金流, 有助集团内其它业务发展,再者它能降低遇到困境时出现财务或资 金困难的机会。 平稳盈利部门盈利变动不大,增长亦不大,看似没有什么吸引力,反观波动部 门有着很大的获巨利的潜力。然而在逆境时(第 3-5 年、10-12 年和 14 年)却起 了很大的作用,使得整体盈利避免出现大倒退以致亏损,使得年报上好看一些, 也给予股东一份安心, 破产的风险亦大减。有着一个平稳盈利的业务也会使财务 报告和财务比率较有吸引力, 故有助借贷或集资。这个平滑效果在盈利增长图上 看更为明显。 业务多元化分散风险的案例: 1997 年集团内部重组 “长江实业”以多元化分散风险,比较突出的一个案例就是 1997 年对“和 黄”、“长江基建”和“香港电灯”的重组,重新搭建集团新的架构。 如图 7,重组后架构更为简单,控股策略亦比较明显。而我们发现其实这一次 重组有其风险管理策略的一面。 我们尝试将成员公司分成两组来看:“长实”和 “和黄”、“长江基建”和“香港电灯”。 重组前,“长实”直接控有“长江基建”。“长实”主要从事地产建设,业务 大都在香港;“长江基建”则从事基础建设,业务大都在大中华区。两者在业务 类型跟业务地域上相关性都不低,未能善用我们上述的分散策略。彼此业务相似 且不稳定,加上自从 1994 年起,“长实”的核心业务出现倒退,再加上“长江 基建”的类似波动,使综合盈利波动更大,而事实上通过重组,“长实”减持了 “长江基建”(从 73%到 42.3%)。 反观“和黄”控有“香港电灯”,由于“和黄”已是一家业务多元、地域分散 的公司, 其盈利较稳定, 而“香港电灯”就是我们第三点中所说的平稳盈利公司, 故此合起来比较稳定。亦因如此,重组后“长实”、“和黄”对于“香港电灯” 并无明显减持。 重组前,“长江基建”的核心业务中,在大陆投资的基建业务如收费道路及桥 梁属高风险投资,而且回报期又长,盈利也不稳定,虽然经营回报从 1996 年的 9.7 亿港元上升到 1999 年的 13.3 亿港元,但随后便一直下跌,到 2001 年跌至 5.19 亿港元。相比之下,由于香港电力需求稳定,“香港电灯”的回报表现相 当稳定, 1996 年的 44.75 亿港元上升至 2001 年的 67.15 亿港元,每年都稳步 从 上升。再者,“长江基建”有资金压力,投资庞大,1996 年投资活动现金净流 出额达 33 亿港元,1997 年达 38 亿港元,而“香港电灯”有大额现金净流入。 把“长江基建”和“香港电灯”合起来将可实现上述的风险分散好处:两者 业务性质相关较低;“长江基建”回报期长,而“香港电灯”已经有稳定而连续 的回报;“香港电灯”有平稳盈利达至平滑盈利效果。这样,“香港电灯”可为 “长江基建”提供稳定现金流, 帮助“长江基建”业务发展。 1997 年收购“香 自 港电灯”后,“长江基建”摊占联营公司的经营溢利比 1996 年增加 16.35 亿港 元,而且每年都稳步增长,大大增加了“长江基建”的盈利。 与“香港电灯”的重组, “长江基建”的综合盈利有了决定性的变化,从倒退 变成增长。直至 2001 年底,“香港电灯”仍是“长江基建”最大的盈利来源。 2002 年上半年, “香港电灯”仍占“长江基建”52%的收入来源。 收购后, 对“长 江基建”的整体回报起了一个很明显的平滑效果。 如果“长江基建”一直都没有收购“香港电灯”, 其税前盈利增长的波动幅度 可以高至近 150%及低至-50%。但通过重组结合“香港电灯”的业绩,“长江基 建”的税前盈利增长则可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也没有出现过负增长。 除了风险管理方面的益处外,重组对“长江基建”也有策略性的益处。 1.提升融资能力 “香港电灯”除了为“长江基建”带来稳健的回报外,也带来良好的财务状 况, 这可从“长江基建”的现金流量表及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来。“长江基建” 的资产净值就由 1996 年的 83.5 亿港元升至 1997 年的 188.25 亿港元,升幅为 125%。 主要原因是在 1996 年的时候,“长江基建”由主要联营公司(两间在菲律 宾注册成立及经营石灰石储存的公司,但不包括“香港电灯”)所摊占的资产只 有 95 亿港元, 当“香港电灯”在 1997 年成为“长江基建”主要联营公司后,从 联营公司所摊占的资产就达到 95.03 亿港元。 而“香港电灯”每年增长的股息就为“长江基建”带来稳定的现金流量, 所以 “长江基建”于 1997 年获标准普尔给予 A 长期企业信贷评级,为香港综合基建 上市公司之中,获得最高评级者。而且,这一评级维持至今,为“长江基建”日 后的投资提供充裕的融资能力。 2.借助“香港电灯”的业务专长, 发展新业务 1996 年,“长江基建”的主要业务基本分为三类:交通、能源以及基建材料。 “香港电灯”在能源基建项目上有专长, “长江基建”可借助“香港电灯”此优 势积极发展未来能源基建业务。而事实亦证明了“长江基建”此投资策略的正 确。 1999 年 12 月,“长江基建”同“香港电灯”共用了 232.5 亿澳元,收购了南 澳洲省的“ETSA Utilities 公司”;2000 年 8 月,共同以 23.15 亿澳元,收购 维多利亚省的“Powercor Australia Limited”; 2000 年 7 月, 再次联手以 14.18 亿澳元收购维多利亚省的“CiticPower 公司”。这几次投资都可反映出“长江 基建”与“香港电灯”在业务上的充分合作, 双方合作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有合成 效益,亦是由于大家都可节省税务支出,互惠互利。对于这几次收购我们在下文 还会提及。 “和黄”与“长实”也有着跟“长江基建”与“香港电灯”相似的情况, “长 实”不直接负起“长江基建”的波动,加上“和黄”盈利稳定,使公司长远盈利 可较稳定增长,从而达至上述风险分散的效果。 根据“和黄”1996 年的年报,虽然集团从地产业务所得的盈利比上年下降 52%,但其它业务的盈利均有增长,使全年盈利增长 26%,当中最明显的是增长 1024%的电讯业务及增长 52%的零售和制造业务。“和黄”在电讯业务的前景将 会为其持续带来可观的盈利, 而且 1997 年地产业环境因素十分不明朗, 如果“长 实”增持“和黄”,将可令以地产业务为主导的“长实”降低盈利的不稳定性。 由于“和黄”的回报比较稳定, 所以收购后令“长实”整体的回报起了一个很 明显的平滑效果。 除了风险管理方面的益处外, 重组有助“长实”降低财务负担。由于“长江基 建”发展基建项目需要投放大量资金,而“长实”亦为其提供股东借贷,为“长 实”带来现金流压力,因此“长实”于 1996 年将“长江基建”分拆上市集资。 单是 1996 年底,“长江基建”在中国己签订的投资项目共 32 项,投资金额为 66 亿港元; 1997 年 3 月底, 至 “长江基建”投资及承诺投资的基建项目增至 37 项,加上基建项目回本期长,若“长实”仍占“长江基建”七成股权的话,对集 团将会造成长远财务负担。 经过 1997 年的重组,“长江基建”从“香港电灯”的稳定回报大大减轻了其 融资压力,当然,这也降低了母公司“长实”为“长江基建”融资的负担。在 1996 年“长江基建”的现金流量表中,仍可看到其向母公司“长实”的借贷达 18 亿港元之多,但由 1997 年开始,“长江基建”的融资方式己再没存在向“长 实”借贷这一项。而“长实”透过减持“长江基建”套现近 77 亿港元。 市场对 1997 年并购重组的反应 对于是次重组,市场反应是相当正面的。四家公司的累计超额回报率(股票累 计回报率减去大市累计回报率),在整个重组过程中皆处于正值,尤其以“长江 基建”的累计超额回报率为最高,显示市场视此举对四家公司发展皆有帮助。制造业低迷是经济失调的主因 从去年开始,一直到今天,中国经济趋势几乎是随着我的预测而改变,包括股市、楼市。这并不是我 有预见力,而是经过大量数据调研后,得出的必然结论。 去年上半年,深圳房地产市场非常火爆,媒体报道说,老百姓对经济发展更有信心了,深圳地区经济 发展更成功了。我当时就说他们误读了实际情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经济更衰退了――企业家 不想干,因此,他们把本应该投资在企业的钱,拿出来炒楼。 我讲这个话,当时很多人反对,甚至没听懂!到今年 1 月份数据公布,证明了我的观点,深圳倒闭企 业的数量几乎居全国第一。 也就是说,很多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发现投资经商环境迅速恶化,不想做企业了。那干什么呢?就 炒股炒楼!这才是房价大幅上涨的主因。最近,经济趋势非常混乱,房地产与中国经济已经绑在一起。 去年,我告诉一个企业家,如果 2007 年你觉得日子难过的话,2008 年日子一定是痛苦。我讲的是事 实,今年一定比去年更糟。2005 年,我国制造业净利润率有 10%左右,2006 年为 5%左右,2007 年降至 2%左右,2008 年净利润率应该为负数。2009 年呢?我认为会更差!这就是我给各位定的未来!因为我们 的制造业,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从未经历过的萧条期。 很多官方学者对经济趋势的发言,我认为是错的。企业面临困难怎么办?宏观调控的本质就是一刀切 吗?从去年底到现在,宏观调控政策带来了重大危机,这话我 2 年前就说了,不幸都言中了。 中国经济过热吗?如果过热,日子怎么这么难过?对制造业企业家而言,其实所感受到的是不折不扣 的萧条。那么为什么政府说是过热,是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简单地讲,就是大家手上的钱太多,买楼就造成楼市泡沫,买股就造成股市泡沫,买产 品就造成了通货膨胀。 2007 年,你可以糊涂,因为楼市泡沫、股市泡沫、通货膨胀,你可以简单地用钱太多来解释。可是今 年,你看不到楼市泡沫了,你反而担心,楼市要下跌,股市更不用讲了。那是流动性过剩吗?通货膨胀确 实存在,说不定更严重了! 今天这种现象,是制造业所面临的投资环境急速恶化所导致的。2006 年股价大涨,绝对不是股改成功, 股改的必然失败我在 2005 年的财经节目上讲得非常清楚!到 2008 年大家才知道我讲的是对的。2006 年 股价上涨是投资经商环境恶化,让企业家放弃投资的机会,把应该投资的钱拿出来炒股,造成了股价上涨。 从 2006 年开始,我就闻到了经济萧条的味道,而不是经济过热! 为什么很多专家学者诊断中国经济是过热呢?那是因为和地方政府推动 GDP 工程有关的部门基本过 热,比如说 2007 年地产、钢铁、水泥、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融资银行等等,这些部门是过热的,大约 占 20-30%,其他的民营经济基本过冷。 到今年 6 月,经济情况急速恶化,就是因为宏观调控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在二元经济环境下,政府推 动宏观调控是什么结果呢?比如说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率,这种宏观调控对流动性过剩是有帮助的,但 今天的问题不是流动性过剩! 真正的问题是在二元经济环境下,推动控制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调控,通过三个管道彻底打击企业家。 第一个管道:是银行,从过冷的民营企业大量收回资金,打给过热的地方政府从事基础建设。这就是 为什么 4 年调控下来,我国广义货币增长率依然在 18%的高水平的原因。这么多货币供给,为什么企业家 享受不到实惠?因为通过银行体系从企业家手上收回更多钱,给地方部门从事地方建设了,这样让过冷的 部门更冷,过热的部门更热。 第二个管道:就是利率不断上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升,汇率不断上升,还有《劳动合同法》, 让过冷企业的利润率逐年下滑,民营企业家不想干了,所以就把很多应该投资的钱抽出来,打入过热部门 去炒楼炒股了。 第三个管道:我称之为海尔现象,海尔筹集资金去干房地产,很多媒体说那是海尔战略的重新出发。 我认为不对,那是海尔在过冷部门做家电制造业,干不下去了,开始拿回大量资金,做开发商了! 银行的运作,企业家自身的处理以及像海尔这类企业的运作,使得资金从制造业不断流向过热的部门 去了,产生了严重的资金逆转现象,这就是为什么 4 年调控下来依然受挫的原因。我为什么恨地产商整个社会的进步导致地产价值不断攀升,而这些攀升的价值基本上被开发商独占了 四川大地震后,很多网友痛骂地产商,说他们捐得少,为富不仁。网上有个调查,95%的网友对房地产市场现状不满。我们所有的老百姓对于地产业这么仇视是什么道 理?地产本身可恶吗?没有这么简单。 潘石屹讲了一句话,他说地产业所有的这么多的负面形象有几点理由:第一,财富排行榜大概有一半 都是地产商;第二,普遍的认为地产是暴利行业;第三,腐败的官员通常与地产开发有关。 难道你们会对制造业这么痛恨吗?你们有没有谁痛恨过索尼呢?你们痛恨过三星吗?你们痛恨过比尔 -盖茨的微软吗?你们痛恨过制造奶茶的小工厂吗?好像不会吧。为什么中国人的焦点总是针对地产商? 潘石屹那句话讲得太到位了,中国一半的富豪都是搞地产的。但全世界 500 强里面大部分都是制造业 跟银行,比如说通用电气、微软、花旗银行等等,搞地产的很少。那么为什么中国的富豪一半都是搞地产 的呢?这说明我们的产业结构有重大的偏差。 今天中国的经济不是单纯的过热,而是有的部门过热,有的部门过冷。为什么造成这种现象?那是因 为资本的短视行为。我们最近不断进行宏观调控,提高利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样做的后果是使 得处在过冷部门的制造业更不想干了,因为日子艰难,再加上汇率的不断调升,日子更难过,所以他们更 不想干了。那怎么办呢?他们就拿起制造业资金去过热的部门炒楼去了。 最近又出了“海尔现象”,从事家电制造业的海尔,也搞了 150 亿的资金跑到过热的房地产部门,自己 去当开发商去了。所以今天中国处在一种特有的、同时过热跟过冷的二元经济环境之下。我们发现一个可 怕的现象,那就是箫条的制造业部门,它的资本不断流向一个过热的地产部门。有些制造业的业主自己去 买楼,或者像海尔一样跑去当开发商。 而这才是为什么今天中国的富豪排行榜一半都是地产商的原因,因为地产就是一个过热的部门。目前 整个国家的资本从制造业大量转移到了一个畸形的房地产行业,这是与国际完全不接轨的,因为世界 500 强当中,大部分都是银行以及制造业,只有中国是极其特殊的,在这种二元经济环境之下,我们的地产业 过度发展。 有人可能会说,过度发展好像也没什么不对,毕竟是市场行为。这我们就得分析地产业的特殊性了。 我们不恨制造业,因为制造业要靠资本、人力和技术才能赚钱,而地产业不是,地产几乎什么都不要做, 就可以赚钱。 举个例子,像这些开发商过去拿到一块地,比如说一亩 60 万的地,他放到手上,什么事都不要做三年 之后就可能赚 200 万,从 60 万一亩到 200 万一亩,这个差价谁给他的?是全社会的老百姓,是由于经济 进步的结果使得土地增值,但是谁享受到增值的成果呢?开发商。三年前买的地,放两三年之后赚两三倍, 凭什么?老百姓辛勤劳动创造出一个繁荣的社会之后,土地值钱了,地产商就发达了,社会进步的结果让 地产商赚到这笔钱。所以对地产商而言,你的财富所以增加,除了少部分是你个人的努力之外,大部分是 社会的进步,而你独占了这些好处,这个才是社会仇恨的来源。 在当今中国,在同时过热跟过冷的二元经济环境之下,我们的资本由辛苦的制造业转到了容易投机的 房地产业,这种转向对于我们整个国家而言是极其不利的。为什么不利?你千万不要迷信自由经济,这个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自由经济,如果你放任资本如此流动的话,到最后我们国家经济会产生重大问题.结语:对房地产,以前觉得机会巨大,而且还认为这一轮调整大概到明年就会结束了,但是我现在发现 我应该是被房地产现在的暴利冲昏了头脑,也许这一轮房地产的调整时间比我想象的要长得多,有专家做 过一个统计,房地产的周期是 18 年,上涨的周期大概是 10――12 年,这一轮房地产的周期从 1998 年开 始,到今年正好十年,房地产的上涨趋势一旦改变,调整不是那样容易结束的. 上面是从技术上去分析这个问题,从实际的情况看,房地产也没有那样容易结束调整,就我身边的人 来看,一个很大的问题是那种有房的人一般都有几套房子,而需要房子的人,根本买不起房子。很多人说 中国对房地产的需求是刚性的需求,但是在现在这样的房价下,这样的刚性需求在有多少是真实的呢? 这一轮的调整也许以为着房地产市场的暴利时代的结束,即使下一个上涨周期来临,也不可改变被颠覆的供求关系理论国际炒家对大宗商品的炒作,让我们无法用传统的供求关系理论来解释价格,一场新的金融战争已经 开始 越南这五年来被誉为亚洲经济奇迹,但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今年竟然发生金融危机。这个危机怎么 来的?它发源于不可控制的通货膨胀,高达 25%的通货膨胀。也就是说你赚了 100 块,什么事都不用做, 就贬值 25%。 越南的国际化比我们快,到最后结果是什么?国际金融炒家让大量热钱流进越南,他们通过国际通货 膨胀让越南通货膨胀达到不可控制的 25%。这 25%通货膨胀让越南产生恐慌,开始大量抛售越南货币,使 得越南货币贬值,开始抢购各种农产品,各种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这个时刻,国际炒家们高价抛售楼 盘,高价抛售股票,满载而归,全部撤资走了,把这个烂摊子留给越南。这就是我一再强调的,越南正在 经历国际化为前导、金融为后盾的前所未有的金融灾害。 我们都学过供求关系理论,老师是这么教导我们的:对任何产品而言,如果供过于求,价格就要下跌, 反之就要上升。这种供求理论成为我们整个经济学的基础。2007 年之前这个理论是对的,但是 2007 年之 后,尤其到了 2008 年的 6 月份之后,就不一定了。 今年上半年,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是因为石油、粮食产出不够吗?还是说这是一 个新的国际阴谋,而且是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国际阴谋呢? 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全世界老百姓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个新的金融战争时代,而这些金融战 争的本质就是,大宗物资的定价权已经不是教科书上所说的供给跟需求所决定的,而是由国际炒家透过大 量的资本和一流的手腕决定的。 很多人都炒过股票。今天我买了这个股票,我如何能够确定它会涨价?那就是我买了之后,一定要保 证未来有人会拉抬股价,一定有很多的需求它才会涨。因此我买这个股票的背后因素一定要确定有人要买, 有人要炒作。所以你今天在股票市场上能够赚钱的原因,是因为买了这个股票之后后继有人,他们会拉抬 股价。 我们把股票的故事放在炒家的身上。他今天要跑去炒石油跟粮食,他怎么样能够赚钱呢?就是拉高油 价,拉高粮食价格之后,一定要确定未来有人会买。好了,谁会去买?哪一个国家能够有这么大的购买量? 大概只有中国。中国有 13 亿人口,你买什么,什么就涨价。比如说铁矿石,价格上涨了 96%,我们买了 之后呢,韩国日本也不得不跟进。为什么?因为我们需求量太大,只要我们买价格一定会上升。国际炒家 看到了这一点,他们走在我们前面,只要我们中国人买什么东西,他们就去先买,比如说他 100 块买进来, 炒到 300 块之后卖给中国人。你只要能够走在中国人之前买任何产品,你就发了,就像买股票一样。所以 国际炒家看到这一点,我们中国经济发展很好,就像罗杰斯讲的,中国买什么产品,什么产品价格上升。 因此国际炒家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战略,抢在中国买任何东西之前先买。这个现象从去年开始愈演愈 烈。 铁矿石价格在前年的时候是 76%的涨价,今年到达 96%,为什么?原因是一样的,国际金融炒家的炒 作。我们中国这么多地方搞建设,你能不买吗?其他你所熟悉的任何大宗商品,同样道理,都是由国际金 融炒家所定价, 这就是我想说的,现在的国际经济侵略,和 150 年前不一样,当时是以东印度公司为前导,这一切你 看得到。今天不同了,今天是以国际化为前导,金融为后盾,而越南之所以走到今天,就是因为国际化太 快。 机构逆市加仓 跌跌不休,加仓不止,虽然上证指数已经连续跌破心理关口,但在 8 月 8 日至 8 月 12 日的三个交易 日中,机构资金连续三个交易日净流入,其中 8 月 12 日当日机构资金净流入 28.2 亿元。相对应的是,在 此三个交易日中,券商营业部净流出 128.12 亿元,这部分抛单被基金、保险机构、QFII、券商自营等机构 接走。其中基金净买入高达 121.97 亿元。 从机构三日买入板块来看,工程建筑、钢铁板块、酿酒食品、煤炭石油等资金净流入最大,而外贸、 券商、电力设备、商业连锁板块净流出最多。 央行汇率司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根据方案内容,央行 将会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方案增设了汇率司,其主要职责是:拟订人民币 汇率政策并组织实施;研究、制订并实施外汇市场调控方案,调控境内外汇市场供求;根据人民币国际化 的进程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跟踪监测全球金融市场汇率变化;研究、监测国际资本流动,并提出政策建 议。对于汇率管理的重视,体现了管理层对汇率风险、热钱进出已经越来越警惕。 998 点股价被破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昨日收盘,已有 24 只个股的股价跌破 2005 年 6 月 6 日大盘创下 998 点历史大底 时的水平。其中,思达高科甚至比当时的股价下跌 74.45%。熊市不言底,随着破发、破净的股票越来越多, 市场的绝望情绪将进一步扩散。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超跌个股的增多也带来投资机会,但经验提醒投资 者,应该避免前期已经被过度炒作的个股。 税收大增 财政部公布的“2008 年上半年税收增长的结构性分析”表示,“剔除汇算清缴、下调出口退税率翘尾因 素、印花税翘尾增收等不可比因素,上半年税收收入增长 21.3%,远低于此前公布的实际入库税款 33.5% 的增速。”但税收增幅过快,依然引发外界增益,税收超越 CPI 增速,而居民增收艰难依然是必须要解决的 问题。 PPI 新高,CPI 回落 8 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宏观经济数据。7 月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 10%,创下 10 余年来的新高;7 月居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 6.3%,连续第 3 个月走低。数据显示:人们对于中 国经济滑坡或衰退的担忧似乎正在变成现实:PPI 上涨削弱了企业利润、M1 增幅持续回落显示企业资金极 度紧张、即将调升的电、油价格又可能造成 CPI 进一步上涨、工业企业增加值大幅度回落等等。资本市场 一直有通胀五牛市的说法,如果 PPI 进一步向 C PI 传导,资本市场转暖的机会将很小。 地量之上有反弹? 8 月 14 日,本轮调整的地量纪录频被刷新,8 月 13 日沪市成交不足 300 亿元,这几乎回到了 2006 年 11 月份的水平。今年上半年总发电量环比增速放缓、7 月份工业生产增速回落等因素也让机构对需求减 缓的担忧有所强化。近期美元指数大涨人民币兑美元连续回落使热钱流出中国的预期上升,也成为市场担 忧的一个原因。专家建议:投资者不宜在恐慌中进行杀跌,可耐心等待市场反弹,注意消息面和市场量价 关系。如果量能不能有效放大,投资者仍需谨慎。 京沪穗地产欠税 京沪穗三地税务机关近期纷纷公布欠税企业名单。从公开资料中发现,三地公开资料的近 2000 家欠 税企业中,有 96 家是房地产企业。也就是说,大约 20 家欠税企业中就有 1 家是房企。与房地产相关的企 业如建材、室内装潢、涂料、物业管理等公司,在欠税榜中亦占有一定比例。 房地产企业欠税并不是新闻,但众多的地产企业欠税,已经突出反映出地产企业的资金链紧张已经到 了前所未有的阶段,房价有可能会再次松动。 央行回笼 1000 亿现金 8 月 12 日,央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 1 年期央票 620 亿元,发行价 96.10 元,中标收益率连续第 32 周 持平于 4.0583%。同日央行还进行了 420 亿元 28 天期正回购,中标利率继续持稳在 3.20%。一次性回笼 资金 1040 亿元。根据 wind 统计,7 月初以来 1 年期央票的发行量一直保持低量,最近三周的发行量为 210 亿元、80 亿元和 60 亿元,与今日发行的 620 亿元相去甚远。无论是央票发行还是正回购,均达到近 4 月的单期最大。 外界分析,央行不会再全面从紧,但还明显未到放松时机。因此,央行很可能更多采用公开市场上的 数量型工具来稳定货币流动规模,再度调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可能性正在减小。产业链阴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去年我在全国洋溢着股市楼市的欢乐气氛下发表了一篇刺眼的文章----“中 国经济的八大危机”,承蒙读者的支持,该文点击率已经超过一亿。但让我感到 痛心的却是这篇文章没有受到决策者的注意,因此全社会在今年付出了惨重的代 价,因为今年所发生的一切经济的噩兆均验证了我当时的预测。但这种众人皆醉 我独醒的胜利带给我的却是更沉重的负担,在众多网民的要求下,我接着八大危 机的文章进一步唤起全民意识的觉醒,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产业 链战争时代。 我不是阴谋论者,也不是为了吸引大家眼球。此时此刻,当我写下这个标题, 我眼前不禁浮起 2008 年四月份我在吉林大学的场景 当我问起“你们在座各位同 : 学有多少人一毕业就要面临失业的痛苦”,台下是那可怕的安静。那么我请问大 家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你们相不相信你们在媒体看到的解释原因基本上都是 错的?其实这也不是媒体的错,只是大家不了解全球产业链阴谋而已。 我希望我们的新一代,希望我们未来的领袖们都能具备逆向思维的能力。而 对于媒体上以及很多专家学者提出的中国是个制造业大国这个命题本身,能多一 些辩证思考。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吗? 首先我想问问大家 你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么?我在这里清楚地告 , 诉各位我的研究结论:中国根本不是制造业大国,真正的制造业大国是美国!大 家可能觉得我这个结论很荒谬,因为很明显一方面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环 渤海经济圈在制造业的各个层次上表现好像很是欣欣向荣,另一方面在诸多产品 产量方面中国在世界市场上都是首屈一指。 那么我怎么说我们不是制造业大国呢?我要跟各位谈的就是一个新观点,也 是我个人的研究心得。我要清楚地告诉各位: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的竞 争,已经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的 战争市场。 什么叫做产业链战争?我就以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也是中国出口玩具中 的一种,而众所周知去年中国和美国之间产生了比较严重的玩具贸易摩擦。美国 政府以及美泰等美国玩具进口和零售商对我国的玩具出口产品百般挑剔,比如提 出含铅量超标等等的问题。可是当我听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就想为什么会含铅 量超标呢?又有多少退货是产品设计的问题呢? 而大家知不知道,以芭比娃娃为例,我们制造的过程当中,破坏我们的环境, 浪费我们的资源,剥削我们的劳动,可是真正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制造出价值 一美金的芭比娃娃,但是最后在美国沃尔玛的零售价格是 9.99 美金将近 10 美 金。我请大家仔细想想,从一块美金升值到 10 块美金的的过程当中,10 减一, 这 9 块美金的价值是从哪里来的? 产业链 6+1 我们的制造业工厂,对外拖欠原料和组件货款,对内延长劳动时间等等,真 可谓不择手段,不停压榨,然而放在全球产业链的视角下,只不过是只针对一美 金这部分做文章 在最不赚钱的领域不停压榨!这种死拼完全忽视了产业链战争 , 的特点。实际上,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产品设计, 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正是这六大环节创造出 了九美金的价值 而他们这六大环节就是整条产业链里面最有价值能够创造出最 , 多盈余的一环。不过在现在的全球竞争格局下,这些环节中最关键最赚钱的环 节,几乎都不是我们中国企业所控制的;少数中国企业意识到了,继而取得了巨 大的成功,但是可悲的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还没有觉醒! 那些没有觉醒的大多数在国际分工之下,被分派到哪一环节了呢?事实上, 都被分到附加值最低的,浪费资源的,破坏环境的,不得不剥削劳动的――制造 环节。而其他有价值的环节基本上全部掌控在欧美各国的手中。也就是说,当我 们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劳动创造出一块钱血淋淋的产品之后,我们同时就 替美国创造出九倍的价值。当我们创造出一万美元的价值之后,我们就同时替美 国创造出九万美元的价值。因此中国越制造,美国越富裕。 中央党校周天勇所收集的数据证实了我的观点,从这些数据来看,这种制造 业对中国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和劳工的剥削是不可想象的。 以资源浪费为例,中国百分之八十的江河湖泊断流枯竭,三分之二的草原沙 化,绝大部分森林消失,近乎百分之百的土壤板结。而且这 10 年来中国出口日 本的方便筷子总计约 2243 亿双,而为生产这些筷子而毁灭的山林面积占中国的 国土面积的 20%以上。 以环境破坏为例,中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 已成为劣五类水,3 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 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 污染的空气,1500 万人因此得上支气管炎和呼吸道癌症,世界银行报告列举的 世界污染最严重的 20 个城市中,中国占了 16 个。 以剥削劳工为例,根据志愿者曾飞扬的调查,珠江三角洲每年仅冲床工人发 生的断指事故至少就有 3 万宗,被机器切断的手指头超过 4 万个。而其它绝大 部分机器设备造成的工伤事故有多少,目前没有统计。而此前对深圳 800 万民 工的调查显示,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受过工伤或患过职业病,为了防止伤残工人 打官司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 ,珠江三角洲一些地区把外来民工正常的诉讼时 间拉长达到三年以上,迫使伤残民工因耗费不起钱财而放弃上诉回到农村。 从产业链分工看大学生就业困难 那么 这个国际产业链的战争和大学生就业有什么关系?我想大多数人应该 , 答不上来。那我告诉所有读者,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我们在大学扩招合并造出 这么多大学生的时候 ,当初是个什么思维?因为当初我们国家大学生的比例严重 低于欧美平均 所以我们就误以为我们培养更多的大学生之后我们经济会更有质 , 量,会更高速的发展。我们哪里知道,这个想法前提就是个问题:美国为什么需 要这么多大学生 而中国培育出这么多优秀大学生为什么失业?难道是我们学生 , 程度不够?难道是我们同学不够用功?难道是我们同学专业不对口? 我刚才讲的几句话应该是媒体里面所谈论的现状,实际上这些解释都是错误 的:事实上,既不是我们中国学生不用功,也不是因为我们专业不对口。首先, 我想谈一谈专业不对口,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特别可笑,而且可笑得一塌糊 涂!我在美国教过不少顶尖的大学,也在世界其他地方教过不少课。可是我教了 这么多的学校,我就从来没看过那里哪个学校是专业对口的。那既然美国的大学 生专业不对口,我们中国的大学生专业不对口有什么错呢? 再想想,本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本科教育的目的就是专业不对口。为什么 呢,因为是通才教育而不是专科教育。什么叫通才教育?也就是说美国大学生和 我们大学生一样,要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哲学,那么这些学问跟 就业关系不大,这就是通才教育的本质。 那么请读者做反向思维------产业链跟我们大学生就业难有什么关系。关系太 重要了,而且是唯一的。在整条产业链六加一的环节里面一是什么,一是制造, 就是这种血淋淋的制造业,还有六,六就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零售这六大软环 节,六加一的环节里面,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六而不是一。举个例子来讲,就说 工厂,从董事长到门口的保安,可能没有一个大学生,为什么?因为它的本质是 不需要大学生 那么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产业链里面六大软环节 。 需要大学生包括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 端零售。 那么,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产业结构,是一个以一为主而不是一个以 六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个产业结构本身,构成了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源头。我国的 产业现状不足以支持这么样的大学生比例,这就是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原因。那么 为什么美国需要这么多的大学生呢?因为美国所掌握的就是产业链里面最有价 值的六部分。它要通过大学生的通才教育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但是有一点是我们 一直忽略的 那就是我们甚至不理解国际产业的分工当中我们国家是处于何种的 , 劣势地位。 所谓劣势,就是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它产生了诸多的后遗症,读者应该已 经完全感受到了。就比如我们很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不得不考研究生,研究生 考过了又失业了。再考博士生,但是博士生要做本科生的事,你不觉得是很大的 人才浪费么? 产业链定位悲剧 赤裸裸的事实是我们已经失败了,因为我们被定位在价值最差的制造业环 节,而这个制造业环节的特征就是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剥削劳动力。而六大软 环节,既不剥削劳动,又不浪费资源,更不破坏环境,却能创造出九倍的价值。 大学生在这六大环节当中才能有学有所用,才能替国家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以我国制造业而言,2006 年,还有可能达到百分之五的净利润回报。2007 年呢?百分之二左右吧。2008 年今年呢?可能是负的吧。那么我们制造业的困 难不是我们不勤劳,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一开始就定位在整条产业链结构中最 没有价值的一部分。 你认为我们中国还有廉价劳动力优势么?过去,你可以这么想,但是今天你 一旦读完这篇文章,就不能这么想。因为劳动力的优势对个别工厂而言可能有优 势,但是,在整条产业链的竞争下,我们毫无优势。我再以芭比娃娃为例,整条 芭比娃娃的产业链的十美金,而制造业的劳动成本,只占着一块美金的百分之二 十五,也就是说,整条产业链是十美金,而劳动成本只占两毛五分。这么少,因 此想透过中国廉价劳动力走出国门的企业都必将失败。 比如说我们最熟悉的两个企业一个是 TCL,一个是明基(BenQ),TCL 和明 基都提出来要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和国外的品牌、技术要走出去。 我的观点就是――“你一定会失败”。而且大家知道我讲话比较绝对,类似“你 有可能会成功”这种模棱两可的话我从来不讲。具体来说,像 TCL 李东生合作、 收购了阿卡特尔以及法国的汤普森,明基收购了西门子的移动业务。阿卡特尔也 好,汤普森也好,西门子也好,不都是国际名牌么?不都有着全世界最先进的技 术么?既有品牌又有技术,再配合上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哪有失败的可能,当然 应该成功了。 但是,今天大家读完我对产业链的分析之后就不应该这么想,读者应该和我 一样同时直面批评他们一定会失败。为什么?因为劳动优势只是一块钱的百分之 二十五,而在十块钱里只占了两毛五分钱的劳动成本优势根本没用。一两年之 后,两家公司的合资业务轰然倒塌,根本走不出去。我可以很清楚的跟大家说, 今天中国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国企和民企哪个更有效率的问题,而是在 这种国际产业链分工之下,如果国企和民企不能急起直追的话,有可能双双被淘 汰,事情就是如此之严峻! 产业链阴谋与二元经济的成形 产业链阴谋下的中国企业的本质就是在夹缝中苦苦挣扎。但是另外一方面,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却极快,每一年以 1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这又是怎么回 事呢?这是因为我国这十余年来的经济发展的思维就是扭曲畸形的。也就是说地 方政府以推动 GDP 的方式(也就是我所批评的以 GDP 为纲的理念)拉动了中 国经济增长。我以 GDP 的组成为例,欧美日本的 GDP 当中 70%是消费,也就 是社会需要什么物品,就生产什么物品,因此是正常的经济成长。我国 GDP 当 中消费只有 35%,是欧美日本的一半,这种消费不足的现象主要还是我国的社会 保障体系不健全所导致,老百姓必须存钱上学,住房和看病,因此不敢消费。那 么我国 GDP 其余部分是怎么构成的呢---------也就是超过一半的 GDP 都是固定 资产投资,而欧美日本的固定资产投资只有我们的一半。什么是固定资产投资? 也就是读者到处可以看到的高架,桥梁,地铁,地产等等。这些过度的投资带动 了经济的成长。所以我国经济就是一个畸形扭曲的“二元经济”,一方面是由于产 业链定位错误苦苦挣扎的制造业,另外一方面是极其火爆以拉动 GDP 为主导的 建设工程包括了钢铁,水泥,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大型国企,替他们融资的银 行等等。前者占了经济总量的七成,而后者占了三成。这种二元经济就是中国的 特色,但是最近几年由于政府政策的错误,使得二元经济现象更加严峻。 第一个错误就是以拉动 GDP 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政策,无疑的造成投资过 多,而消费过少的局面-----------我们工厂生产出这么多的产品由于国内消费不 足,只有出口卖给外国人消费,因而必定造成所谓“出口创汇”的现实情况,我国 出口减掉进口的贸易顺差几乎是日本的两倍,而达到 9%的高水平,因此外汇迅 速积累。截至 2008 年七月为止,我国外汇存底已高达 1.8 万亿。这么多的外汇 给了欧美各国极好的借口压迫人民币升值,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使得二元经济当 中产业链定位错误的制造业更加雪上加霜,使得制造业部门变冷,而火爆的建设 部门相对的持续发热。 第二个错误就是劳动合同法的不当推出,这里我要做一个表态,劳动合同法 本身它的意义是重大的,我相信全国老百姓包括企业家以及劳动者,对于劳动合 同法的本质意义都会赞同。问题是这么重大的法案,竟然没有经过反复的讨论论 证,更严重的是,没有经过任何的试点就全面的推出。仓促推动之下,进一步打 击了过冷部门制造业的投资营商环境,而使得过冷部门更冷,而过热部门相对持 续发热。 第三个错误就是宏观调控的错误,------------政府看到了股市和地产的过热就 持续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具体举例而言,2007 年年初到年中阶段,深圳的 房地产市场非常的火爆,那时候媒体都报道说,老百姓对我们经济发展更有信心 了,深圳地区经济发展更成功了,所以深圳房地产才会火爆。大家还记得我当时 的解读吗?我说内地专家学者的这种看法错了,本质上,深圳地区房地产之所以 火爆是因为深圳的经济发展更衰退了!实际上,是因为企业家更不想继续经营实 业了,因此那些本应该投资在企业的钱,他们决定不投资了,而拿出来炒楼,所 以,换言之,房价上涨的原因是经济更坏了,而不是更好了!这甚至可以解释成 “回光返照”的现象。我这个看法当时有很多人反对,当然也有不少人甚至完全没 有听懂!而到 2008 年一月份和第一季度公布的统计数据完全证明了我们的观 点:深圳地区倒闭的企业几乎居名列前茅。 同样,2008 年的上半年,我分析认为深圳市中心楼盘价格依然坚挺,而附 近中低价房会跌价。因为这些企业或企业家把本应继续投资实业的资金转作投 资,用来买高价房,从而全面拉动中低盘房价,形成泡沫现象,再因为宏调和消 费力不足的造成中低价楼盘全面跌价。那么高价楼盘还会坚挺多久呢?他就要看 企业家资金的动向,而不是看经济的动向。只要企业家抽出资金就会给高价楼盘 带来降价压力。 那么整个中国经济究竟有多复杂呢?我们可以从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开始:你 们认为,今天的中国企业是过热吗?如果中国企业过热,企业家的日子怎么这么 难过呢?!如果你现在从事的恰好是制造业的话,那么你此刻所感受到的是不折 不扣的萧条而不是过热。如果你因为不切身从事而还没感觉到,那么请你去看看 飞跃等出口型企业现在的困境吧! 可是,为什么政府说是过热,甚至动用这么大力道控制通货膨胀呢?2008 年 6 月,越南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而且导火线就来自于这个国家通货膨胀失 控,通货膨胀高达 25%,一般老百姓看到了越南货币不断的贬值,他们就换美 元,换欧元,换其他国家的货币,甚至是换黄金。到最后发现,换美元非常的艰 难,不让你换了,怎么办呢?就开始大量的囤积抢购物资,希望能保值。越南本 地银行都不愿意做房地产购屋贷款,不想用越南货币做,怕贬值。这种现象的冲 击使得我们的政府更有决心进行宏观调控。因为,我们的政府认为,今天中国的 问题是流动性过剩。 你们可能会问我,什么是流动性过剩。简单的讲,流动性过剩就是我们手上 的钱太多了!我们手上钱多了以后,买楼房就造成楼市泡沫,买股票就造成股市 泡沫,买产品就造成了通货膨胀。因此用流动性过剩这个理由可以解释 2007 年 所看到的一切现象,包括楼市泡沫、股市泡沫,以及通货膨胀,所以我们的宏观 调控是延续了过去四年来的紧缩政策一直到今天为止。在 07 年你可以糊涂,因 为楼市泡沫,股市泡沫,通货膨胀你可以用简单的钱太多来解释,可是 2008 年, 你看不到楼市泡沫了,你反而担心,楼市要下跌,股市更不用讲了。股市大跌的 程度几乎全球名列前茅。那是流动性过剩吗?!通货膨胀确实是有,说不定更严 重了?目前的经济现象已经让流动性过剩理论破产了! 如果把目标搞错了 在二元经济环境之下推动这种控制流动性过剩的宏调是 , 什么结果,可以通过三个管道彻底的打击了二元经济的制造业部门。 第一个管道, 银行从过冷的民营企业部门大量的收回流动性,打给过热的地 方政府继续从事地方基础建设,这就是为什么四年宏调下来,我国广义货币的增 长率依然在 18%的高水平,这么多货币供给为什么企业家享受不到实惠呢?因 为这些钱通过银行体系从民营制造企业手上收回更多的钱,给地方部门从事地方 建设了,这样让二元经济当中过冷的部门更冷,过热的部门更热。 第二个管道 就是处在过冷部门的民营企业家面临宏调所带来利率和银行存 , 款准备金率不断上升的压力 再加上第一个错误造成的汇率的不断上升和第二个 、 错误劳动合同法不当推出等因素 ,让这些过冷部门的制造业企业家再也干不上去 了,所以就把很多应该投资的钱不投资了,从过冷的部门抽出来,打入过热部门 去炒楼炒股了,这就是 06 年开始的股价上涨,也是 06 年开始房价上涨的主因, 那是因为在二元经济环境下,过冷部门的资金大量转入过热部门所导致的,根本 不是流动性过剩。 第三个管道,我称之为海尔现象,海尔筹集 150 万资金自己去干房地产, 很多媒体说那是海尔战略重新出发,我说不对,那是海尔在过冷部门的家电制造 业干不下去了,就从过冷的制造业部门抽出大量资金,打入过热部门,干开发商 了!这种现象也使得资金从过冷获得部门转移到过热的部门。 这三个管道无疑的使得资金从过冷的部门逆流转到过热的部门,使得过冷部 门更冷,制造业逐渐萧条,而过热部门更热,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四年的宏调会失 败。 二元经济和股价的关系-----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二元经济的理念来 解释股价的走势。2006 年股价上升的原因就是因为上面第二个原因使得资金逆 流转到股票市场,而造成股价大涨,根本不是因为中国的经济环境更好了。 2007 年 5 月 30 日政府调升印花税的举措使得股价大跌,但是从五月底到 11 月的股价 大涨却是由大盘股所拉动。当时的大盘股都是那些股票呢?就是地产,钢铁,水泥, 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大型国企,替他们融资的银行,当然还有证券公司。请各位读 者回忆一下,这些部门是不是就是我前面讲的二元经济中过热的部门呢?换句话 说,当时股市所谓的二八或三七现象拉动了股指,其中的二或者三就是二元经济中 过热的部门。到了 11 月我已经开始呼吁股民注意股市可能的向下波动,听了我 的话的股民都逃过了一劫。我当时为什么不看好股市呢?原因很简单-------因为 大盘股涨幅太快,一定会回调,而其他股票都是过冷部门的股票,没有涨的可能, 因此二元经济中的过热部门股票一定会回调,而过冷部门的股票没有理由涨,其 结果就是大盘一直跌到今天。 二元经济和金融超限战引发的通货膨胀 二元经济引发通货膨胀------------读者一定很好奇,这种恶化二元经济的宏观 调控政策能够控制通货膨胀吗?当前的治理思路就是简单认为我们当前的国民 经济体系中流动性过剩了,所以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涨价,换言之,宏调的 目的就是靠提高利率和准备金率收回一定量的流动性,就可以克制通货膨胀了! 是吗?如果真是这么简单的话,我们就太幸运了!我最近和媒体朋友吃饭,媒体 记者看到我第一句话就是郎教授你瘦了。我说对的,他说为什么。我说猪肉贵了, 我就趁机减肥。 你们认为猪肉价格上涨,粮油的价格上涨,是因为你手上的钱太多吗?!如 果真懂经济学的话,就不用讲经济学的理论,用一个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话讲出来 就对了。猪肉价格上涨了,是因为钱太多了吗,各位读者想想,如果你钱多了, 你会去抢购猪肉吗?!甚至有人认为大米价格上涨也是流动性过剩,难道读者有 钱的话要吃五碗饭吗?!你用膝盖去想想,你就会知道流动性过剩是胡说八道。 读者哪有可能因为手上有钱可能就多吃大米呢?!也不可能多买猪肉啊!我们 食品价格上涨多少,按照官方的公布 22%,猪肉 76%,实际上比这个高。食品 价格上涨这么快,你可以找任何理由,千万不要讲是因为大家手上钱太多,根本 不可能,有钱的人不会去多吃几碗饭,但他可能去买奢侈品,买 LV 包包有可能, 食品价格这么高而且远超过其它货品就充分证明流动性过剩是错的。那为什么涨 这么多呢?!就要从二元经济开始讲了。 在二元经济里面,过热部门是膨胀的部门,所以价格就上升了,这可以理解。 那么,你认为,过冷的部门的价格会下跌吗?不会。过冷的部门价格也会上升, 无论是过冷过热部门的价格都是涨的。例如猪肉就是过冷部门的产物。猪肉价格 怎么上涨了,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二元经济现象。养猪肉的民营企业家跟其它行 业企业家是一样的,他们所面临的投资营商环境也是急速恶化。什么原因呢?就 是进口饲料价格大涨,还有猪瘟。按照我的二元经济理论他们会怎么做,他们就 不养猪了,而把应该投资买小猪的钱不买了,而去炒楼炒股了。所以今天猪肉价 格上涨的原因就是农村养猪户从过去的猪肉供应者,变成了今天的猪肉消费者, 就这么简单。也就是说,当把你猪宰了以后,你发现后继无猪。政府为了鼓励农 民养猪,而提供了各种优惠措施,如果农民不小心把猪养死了,政府还会补贴五 百元的丧葬费 但是为什么大家还是不养呢?因为这些补贴弥补不来营商环境恶 , 化带来的损失。 金融超限战(超过传统战争限制的新战争)引发通货膨胀-----------最近石油 期货价格涨到 130 多美元一桶,大米价格飞涨,按照经济学理论似乎很难解释! 很多经济学家是只认死道理,不知道怎么一回事!我给读者一个数据大家就懂 了,每日石油供需基本维持在 8700 多万桶,而且有时候市小幅度的供过于求。 此外
年度的全球农产品供应量大约是 21.6 亿吨 而需求量接近 21.5 , , 亿吨,年底库存接近 3.4 亿吨,这是小幅度的供过于求,两个市场没有出现大幅 度的供不应求现象 那么为什么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呢?显然不是供求 。 的问题所造成。原因就是我们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金融战时代-------产品定价 权不再由供需决定,而是由国际金融炒家所决定,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 的金融超限战争的年代。 为什么金融炒家进入大宗物资的期货市场呢?请读者想一想,炒期货的成 败,有一个必备的原则,那就是经济基本面一定要配合你的炒作方向,比如我今 天赌这个股票会涨,你就要肯定未来一定有人会买这个股票,比如说你认为大米 会涨,你就一定要确认一定有一个国家去大买大米。你一定要掌控基本面才能炒 期货,否则容易失败。 我们来看看国际金融炒家是怎么想问题的。他们一下子就看到了中国,各位 读者知道中国的影响有多大吗?我们石油价格才涨了 13%左右,全世界期货市 场的石油价格当天一下子大跌,因为中国人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价格上涨,因 为中国人太多了。就以国际金融炒家的立场来看问题,中国人买什么东西,什么 东西就大涨,这不就是基本面吗?因此在中国人买什么东西之前先买,比如从一 百块炒到三百块,再卖给中国人,国际炒家就赚两百块。生产者没赚到好处,我 们大亏,这就是国际金融炒家的阴谋。 金融超限战的原则就是取得定价权----------国际金融炒家为了取得产品定价 权就开始选品种,首先他挑到了大米。为什么是大米?而不选小麦,这就是水平 呀!因为喜欢吃大米的国家相对吃小麦国家而言,一般而言都是比较贫穷的。这 些贫穷国家的老百姓吃大米,如果买不到大米怎么办?就饿死了,但是不是简单 的饿死就算了,这会造成政局的动荡!所以,把大米价格一炒高以后,这些吃大 米国家的政府立刻面临倒台的危机,因为买不起大米。而且大米价格一上升,稻 米出口国就配合国际炒家,像越南一样,不让大米出口,为什么呢?首先保证本 国人民不被饿死,因为一饿死政府就倒台,亚洲这些产稻米的国家不让稻米出口 了,读者想一想如果不让稻米出口是什么结果呀?价格更涨。那些穷国,比如说 菲律宾就更买不起大米了。国际炒家就这么厉害,大米价格一炒高,各国政府为 了保全政权的稳定就不出口大米,越不出口,价格越高,穷的国家更买不到大米。 其必然结果就是这些大米进口国一定会有人饿死,一旦走到这么一天,这些穷国 一定会尽自己的最大力量,砸锅卖铁,求爷爷,告奶奶,到处借钱,他们什么都 顾不上,而只能去国际市场上用高价格买大米,以防止自己本国的老百姓饿死。 如果所有的国家都是这个逻辑,怕老百姓饿死,连带的使政府倒台,在所有国家 都不出口稻米的情况下,不得不接受国际炒家最高定价,只要有一个政府去买, 这个价格就是市场价格。就像炒股一样,如果有人在 13 块交易,市场价格就是 13 块,12 块交易,市场价就是 12 块。因此,这些穷国家的政府在求爷爷,告 奶奶,砸锅卖铁的情况下,筹出这么一点点钱在国际市场上只要一买稻米,这个 最高的天价就是稻米的市场价 在这个时刻读者知道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那就 。 是稻米的定价权由过去的供需双方决定,改成了国际金融炒家的定价,也就是国 际金融炒家取得了最终定价权。 由于是国际炒家取得了最终定价权,所以供需不重要,世界大米供过于求, 石油供过于求,价格却不跌反涨,因为 2008 年的大宗物资价格是由国际金融炒 家决定的,他们说几块金钱就是几块钱。他们找代理人来放话,例如在中国游走 的罗杰斯就是其中的重要成员,例如他曾经说过粮食价格上涨将会饿死人,这不 就是国际炒家透过饿死人来达到控制定价权的目的,而透过这些代理人发话吗。 这种国际通货膨胀怎么影响我国的物价呢?我以东北大豆为例。中国东北黄 金大豆原来是中国最好的,现在美国的大豆进来了,美国大豆比中国的大豆好, 因为出油量高达 23%,而且价格比我们东北大豆便宜 12%。刚开始的时候,因 为美国大豆便宜了,所以大豆油也便宜了,因此拉低了其他品种食用油的价格。 但从此以后我们的大豆失去了定价权,而由国际炒家取得了定价权。最近国际粮 价大涨,所以逼得我们食用油价格不得不上涨,造成进口通货膨胀!举例而言, 我国今年全年农产品供应量 10,000 亿斤,而需求高达 10,350 亿斤,其中供 不应求的 350 亿斤要靠进口,各位读者猜一下是什么?对了,基本是大豆。 我讲出来读者觉得很简单,都听懂了。如果我不讲,读者可能怎么也想不到, 这就是国际炒家的厉害,我把他的逻辑分析给读者讲的清清楚楚。比如说罗杰斯 在半年前呼吁大家要买农产品衍生产品,为什么?完全因这个阴谋铺路,他讲什 么,什么就要涨。这就是国际金融炒家的厉害。读者读到这里一定觉得很悲哀, 你们肯定会说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联合其他国家,我们要彻底打败国际金 融炒家。读者们是不是要问这个问题,想不想要要打败国际金融炒家啊?我们意 气风发地联合几个国家一起来围剿国际金融炒家好不好? 但是读者应该知道会有什么结果,那就是我们可能一起被打败,因为国际金 融炒家很少失败,而且今天的战争是我们从未经历过的“金融超限战”。而要在这 一场战斗中取胜,只有两个重要原则,第一你必须有最充沛的国际资本;第二必 须有世界顶级金融操作高手。我把这两个前提丢给各位读者,你觉得我们具备 吗?是的,我们只具备第一项充沛的国际资本,第二项具备吗?很遗憾的,中国 13 亿人口,包括我本人在内,都不具备。因为我只知道理论,我没有亲自操刀 过。更可悲的是我们连试试的机会几乎都没有,因为一试就失败!90 年代日本 经济崩溃谁造成?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谁造成的?2008 年越南经济危机谁造 成的?------都是国际炒家。很无奈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就是,国际炒家可以动 用几千亿资金轻轻松松打败了各国政府。我想举个让我们痛心的例子,2007 年 底,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宣布次债危机该行遭到巨大损失,但是他们透过 我国建行的上市赚取了 1300 亿元,也就是每一位读者都付了 100 元给美国银 行。他们为什么能赚这么多钱呢?因为国际金融炒家取得了建行上市的“定价 权”,从而压低定价图利自己。对比而言,我国主权基金购买了黑石基金遭到了 巨大损失。以美国银行和我国主权基金的水平相比,证实了我国确实缺乏世界顶 级金融操作高手。 总的来说 今天的通货膨胀就是一个二元经济环境和国际进口通货膨胀两个 , 扭曲的力量勾结在一起,我请问一下,这是流动性过剩吗?!只要读懂了我这篇 文章,读者就完全理解了为什么食用油、大米价格上涨,猪肉价格上涨,那就是 二元经济配合上进口通货膨胀造成的。 那么怎么办呢?难道就只能坐以待毙,束手就擒了吗?我想给读者讲一个小 故事。韩国总统李明博要进口美国牛肉,读者知道不知道韩国民众为什么这么激 动要冲击韩国政府呢?!读者以为韩国人只是好斗吗?我告诉各位读者,韩国人 比我们聪明的多得多 ,他们从亚洲金融危机学来太多经验那就是韩国一旦成功了 进口美国牛肉以后,美国牛肉特别的便宜,他将席卷全韩国牛肉户,把全韩国养 牛户淘汰,到最后,韩国牛肉价格将被国际金融炒家掌控!所以我个人认为,韩 国老百姓反对政府进口牛肉是有原因,因为只有自己生产,才不会被别人所控 制,就这么简单! 我们今天大米价格为什么这么低,而国际价格是我们国内价格的四倍,因为 是我们自己生产的。石油价格为什么还可以扛一下,因为我们自己产油。但我们 扛不久,因为造成大量的浪费,很多人因为石油便宜就胡乱开车,甚至香港的货 车统统到深圳加油,这就是一个负担。我今天通过这么长的文章,把大家过去认 为流动性过剩的理念彻底的打掉,流动性过剩确实是存在的,但不是股市泡沫, 楼市泡沫和通货膨胀的原因。我们发现楼价上涨、股价上涨也是因为二元经济造 成的,是因为投资营商环境恶化,企业家不干了,去炒楼炒股造成的,通货膨胀 也是二元经济环境所造成的,过热部门的有膨胀,过冷部门生产不足也有膨胀, 以大豆油为例,不但有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还有进口通货膨胀的问题。这就是 今天所处的投资营商环境。 产业链阴谋与两只秃鹰的金融超限战 前面谈到二元经济下我国制造业逐渐萧条的现实情况,我想请读者想一想, 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换种方式玩一个游戏好不好。咱们玩什么游戏呢,大家想 一想如果你是个外国人,你会怎么对付中国?假设我所讲的这一切外国人都知 道,他们会怎么做? 事实上,今天的天空翱翔着两只秃鹰。这两只秃鹰看着我们中国的企业,慢 慢流血而死的尸体,即将飞扑下来,把我们的尸骨啃得精光。它们在天空边翱翔, 边飞边流口水。大家想一想,这两只秃鹰是谁?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你们有多少 人以为青岛啤酒还是国有企业。在 2008 年的年中,它还是国企,青岛国资局控 股百分之三十。请各位上网查一下,第二大股东是谁,它是美国安海斯布希,占 百分之二十七。它只要多买百分之四的 H 股,就可以达到百分之三十一的控股 权,突然之间,青岛啤酒就会变为外资企业。安海斯-布希公司当初是怎么进入青 啤的?青岛啤酒在 2001 年的时候由于前任的首席执行官政策执行不当的结果, 使得公司业绩大幅下滑经营面临极大困难,负债率高达 89%,在这种难以为继 的情况下,青岛啤酒发行了 14 亿元的可换股债券,卖给了安海斯-布希公司,安 海斯-布希公司将可换股债券转换成 27%的股份,基本上而言,安海斯-布希公司 就是趁人之危进入了青啤。 安海斯-布希公司就是头上翱翔的第一只秃鹰,他叫做产业资本。产业资本 对中国企业的掠夺,其可怕程度大家必须要清醒知道,而对这一点,我预警大家 应该及早的注意情况的发展。 那么二只秃鹰是谁?讲讲徐工,徐工是重工业领域,当时美国的凯雷基金想 收购徐工,当时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提出坚决反对,我的反对理由非常坚决, 那就是国有企业的好坏,不能以净资产做评估标准,一个企业的价值,不取决于 净资产,而取决于这个企业的永续经营能力,因此我反对徐工出让给凯雷。而且 更值得我们关切的是假设徐工以 100 块的价格被卖掉,凯雷基金将可能会以十 倍的价格,将它分拆转卖掉,到时候他就会赚大头。或者凯雷将徐工整合进入整 条产业链而获取整合的巨大收益。凯雷基金是谁,凯雷基金就是天上翱翔的第二 只秃鹰,它叫做金融资本。 欧美国家通过头上两只秃鹰,进入中国,看着我们的企业逐渐流血而死的尸 体,伺机飞扑下来,啃食我们的尸体。很多人可能就会有个疑问:我们企业家这 么努力的工作都不能赚钱,老外凭什么能赚钱?我坦白地告诉大家,你们这句话 问错了!我们不赚钱,老外也不一定能赚钱,但是我想要告诉各位读者的是:这 一块钱制造业赚不赚钱不重要,你这一块钱的制造业最多赔多少钱,最多赔一块 钱吧,但是整条产业链创造出十美金价值,因此制造业赔多少钱都无所谓,因为 可以从 6+1 的 6 把 1 的亏损全部赚回来。因此对于两只秃鹰而言,它们并不是 看制造业能不能创造利润,而是看能不能把制造业融入到产业链当中,这就是头 上的两只秃鹰的产业链战略,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我们还在搞招商引资,欢迎 他们进来洗劫我们的企业 当头上的两只秃鹰把我们的制造业融入到整个产业链 。 当中之后,读者们相不相信,这些制造业虽然变成了两只秃鹰的产业,但是秃鹰 仍然会把制造业继续放在中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要继续浪费我们的资源,破 坏我们的环境,剥削我们的劳动,这就是所谓的“国际分工”。目前外资对我国企 业的收购就像井喷一样,我国利用外资占 GDP 的比重已超过 40%,外资企业占 全国进出口总值的 55.48%,外资企业占高科技产品出口的 87%。 法治化游戏规则的缺乏助长金融战 在这种格局之下,有一种话题也是各位读者想问我的话题:郎教授,工厂都 在中国 难道你反对我们中国国际化吗?难道你反对外资进入中国吗?我当然不 , 会反对,我是最赞成国际化的,但是我想提醒读者,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极左思维 给我们国人带来了巨大灾难 但是目前内地专家学者的极右思维依然给中国带来 , 的极大灾难。我们不要极左,也不要极右,我们需要中间路线,而达到中间路线 的法则,就是透过精英政府以严刑峻法建立一套法治化游戏规则来规范政府,企 业和老百姓。当然很多人对政府是否有能力做这件事提出质疑,我只能说我期望 我们政府能做到。 资本主义的本质从来都是掠夺,从来没有改变过,从 150 年前大清王朝到 今天都没有改变过,只是 150 年前它是以东印度公司为前导,炮舰为后盾,而 今天却是以国际化为前导,金融为后盾,其掠夺的本质是不会变的。但是读者们 都会提问,产业基金也好,金融资本也好,难道我们不让他们进来吗? 我们当然是有条件的欢迎他进来!不过为了讲清这个问题,我举个农民种地 的例子来做解释,大家可以想象农民如何做灌溉呢。灌溉其实很简单,你把这个 水闸打开之前必须得先挖沟渠,沟渠挖好之后再把水闸打开,让水顺着沟渠流到 需要水的农田。可是如果你忘了挖沟渠怎么办呢?水闸一开,洪水不就漫流大地 把良田都淹了吗! 哦 农民同志都知道的事我们会不知道吗?什么是洪水泛滥?那就是大欺小 , 强欺弱,我们今天的国际化包括头上的两只秃鹰,就是打开水闸之后,忘了挖沟 渠了,洪水漫流大地,把我们内资企业的良田美地都淹没了。这就是我所反对的 国际化! 那么大家想一想什么是沟渠?我们绝对欢迎国际化,我们绝对欢迎产业资 本,金融资本大举进入中国但是也要挖沟渠,大家知道什么是沟渠吗?那就是你 一定要指定一个严刑峻法的法治化游戏规则,这个规则是要控制这个国家的所有 个体包括政府包括国有企业包括百姓。如果缺乏一个严刑峻法的法治化游戏规 则,而盲目的引进外资,你陡然放两只秃鹰在天空翱翔,这两只秃鹰将会像洪水 一样席卷大地,把良田都淹没,因此未来的格局一定是大欺小,强欺弱。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这种无沟渠的环境下,他们对我们企业的掠夺简直让 我们国内工厂欲哭无泪。两者相比,产业资本更可怕,他们一旦看上了我们的企 业,简直可以说我们不卖都不行。举例而言,德国施奈德想要收购正泰,而正泰 不想卖,结果施奈德到处控告正泰抄袭仿冒,到处打官司,我相信把正泰搞烦了, 他说不定就卖了 为什么这些产业资本这么嚣张呢?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就是一 。 个没有挖过沟渠的中国,因此可以用这种不正当的手段大欺小强欺弱。 产业链阴谋下中国企业的危机 表面上,经过 20 多年的高速发展,今天的中国享受着“世界工厂”的美誉。“中 国制造”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在世界每个角落几乎随处可见,成为当地人的生 活必需品。可以说,“中国制造”已经行销全球。比如说根据研究,在工业制成品 中,中国已有超过 130 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实际上,中国只不过是 国际产业链的分工里利润最薄的一环。事实上,在国际产业链中,中国企业做实 际制造那部分如果赚到一块钱(10%)的话,那么对于外商,做这种产品设计与 研发以及采购、仓储、订单处理、批发、零售这部分能赚到九块钱(90%)。换 句话说,我们就是用这不到 10%的价值,积累了 1.8 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意 味着我们同时为国外贡献了 18 万亿美元,这几乎是全国 80 年的工资总额! 那么什么叫做国际产业链分工呢?我们不妨以玩具业为例来看,一个芭比娃 娃的前期产品设计、市场调研等均在美国完成,中国工厂只不过进行“来料加工” 或“来样加工”,而后期的仓储、物流、批发、零售也是由外商来做。换言之,就 是在国际产业链中真正做制造的是一块钱,我们称之为“硬一元”,而做这种采 购、仓储、订单处理、批发、零售这部分的产业链叫做“软九元”。国际产业链分 工背后是怎么回事呢?本质是通过“软九元”将劳动密集型的同时也是最不赚钱 的部分外包给中国工厂,外商凭借其主导的产业链,靠其在订单上的优势,实际 上支付给中国工厂的价钱可以远远比其自己制造还便宜。“硬一元”不是不赚钱, 但问题是“硬一元”里最核心的产品设计能力外商从来不会与中国合资企业分 享;与此相反,外商或者透过立体营销,全面挤压中国品牌,如果强攻不下,就 透过合资、合作、收购等方式,悄悄地消灭中国的这些具备一定“硬一元”核心能 力的企业和品牌。而我们地方政府非但完全不晓得这一点,反而不分好坏欢迎一 切外商投资。 以玩具业为例,一个芭比娃娃我们的出厂价一块美金,在美国的沃尔玛零售 价格是 9.99 元美金,那一块美金,原料占了 0.65%,生产价 0.35%,那么你晓 不晓得我们能赚多少钱?几美分了不起了吧!我们不停地剥削我们的劳动者,浪 费我们的资源,破坏我们的环境,却用这么贱的一块钱的价格卖到美国去,而外 商最后以 9.99 元的价格卖给消费者,席卷了所有的利润。而在国际产业链分工 下,中国代工厂事实上没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代工厂既不具 备“硬一元”的核心能力,也不懂得掌控“软九元”。这样外商就有机会可以有意识 地操控中国代工厂,挑起中国企业之间的价格战,这样让中国企业没有多余的资 金积累 进而无力进行核心能力的积累和开发!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中国企 , 业永无出头之日! 换句话说,外商透过掌控全球产业链,可以轻而易举地挑起中国厂商的价格 战,进而让中国制造走向恶性循环。如何挑起价格战呢?举例而言,还说玩具业, 美国前三大进口商透过历史上不断的并购如今基本上垄断了市场的全部订单。假 设说其中最大的美泰手中有一亿张单,那么美泰怎么主导价格战呢?第一年美泰 给 A 厂五千万订单,给 B 三千万,给 C 两千万,给大家很好的利润,鼓励大家 好好干,来年会加订单。到第二年,美泰给 B 四千万订单,给 C 三千万,只留 给 A 三千万;这时候 A 肯定不敢有什么怨言,而且甚至会表示愿意压低报价, 要不然还有两千万产能吃不饱呀!为什么 A 愿意报低价?因为代工业有个严重 的问题,就是扩产容易,但扩产都是一次性固定投入,扩产之后的维护成本会逼 着代工厂不敢减产,因为签单的时候外商只给一个边际的毛利率,根本不考虑你 有多高的固定成本。而实际上,真正的好戏还要等到第三年,按照我们代工厂的 惯性思维,B 会扩产到四千万产能,C 扩产到三千万,而 A 因为我前面指出的代 工业的固有问题,还会维持五千万的产能。现在美泰可以跟三家摊牌:现在你们 现在的产能总共一亿两千万,而我手中只有一亿的订单,我只需要你们中任意两 家就足够了,有一家今年很可能要出局。然后引入网上同时报价的办法(这正是 现在的做法),让三家在短时间内同时独立报价。结果一目了然,很有可能 B 和 C 开出的价格仅有成本价,而 A 甚至报出一个低于另外两家成本的价格,因 为不开工就只能亏钱,而开工还能少亏一点。而且在这种分工格局下,中国代工 厂只能忍气吞声,任打任骂。在这种背景下,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泰将责 任推向中国代工厂时,中国老板只有自杀以明志了。 更为可悲的是,在中国最擅长的制造环节,也就是产业链定位错误的环节, 也正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宏观调控的压力,汇率的上升,劳动合同法的不适当 推出以及通货膨胀的压力。此外,频繁因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国际贸易纠纷,印 度、越南等更低成本国家的替代竞争压力。这些问题正逐步演变成中国制造日见 微薄的利润率,揭示出隐藏在中国制造产品畅销背后的实质上的全面崩盘现象。 目前广东企业在这种压力之下,停工和半停工的企业几乎达到 30%,而江浙两 省停工和半停工的企业也达到 20%。这种现象是暂时的经济周期性问题吗?如 果不是的话,按照这种趋势走下去,到了年底停工和半停工的企业可能达到了 50%?这会释放出超过几千万人的失业人口,再加上依靠他们生活的大约上亿人 的亲属,也就是说有接近上亿人口的生活问题立刻显现出来。这些后续性的危机 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产业链阴谋下中国企业的战略出路------产业链高效整合 面对重重危机,中国企业的出路在哪里呢?我想透过一个简单例子------世界 知名的服装品牌西班牙的飒拉(Zara),系统地解答这一问题。飒拉的成功简单 的讲就在于整条产业链 6+1 的高效整合。而我国服装制造业有没有 6+1 的部门 呢?基本上都有,但大多数分属于不同的企业,更重要的是缺乏“高效”的整合。 什么叫做高效整合,简单的讲,我国服装业者走完整条 6+1 的流程需要 180 天, 而飒拉走完整个流程只需要 12 天,也就是他们整条产业链的整合速度是我国服 装业者的 15 倍。 这种高效整合的意义重大,因为这是节省成本最有效管道,举例而言,一件 衣服库存 12 天的成本比库存 180 天的成本起码节省了 90%以上的成本 而飒拉 。 85%的生产都在欧洲,当然,由于飒拉大部分的销售都在欧洲,因此在欧洲生产 可以提高速度。但是读者可能会问我,他们在欧洲生产劳动成本不是很高吗?如 果读者还记得我前面谈的 TCL 和明基想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国外品牌走出去 的失败战略吗?由于劳动成本只占了整条产业链的 2.5%,而这正是飒拉选择在 欧洲生产的原因,因为劳动成本在整条产业链中不重要。而真正能节省成本的方 式就在于产业链的高效整合,这是我所提出现代意义的成本控制新思维。 飒拉怎么做产业链的高效整合呢?我想简单谈一谈 6+1 的几个环节,包括 仓储运输,终端零售和产品设计。首先谈谈仓储运输。飒拉为了加快运输的速度, 他们在物流基地挖了 200 公里的地下隧道,用高压空气运输,速度奇快无比。 此外,为了加快运输速度,他们用飞机而不是轮船从西班牙将成品运送到上海或 香港,虽然飞机运费很高,但是高效整合更重要,成本会更低。 再谈一下终端零售。飒拉有意的减少需求量最大的中号衣服,故意弄成供不 应求。因为他们发现当妇女同胞想买中号衣服而买不到的时候,他们心中那种极 度的挫败感让他们下礼拜又来了。这样不但加快了周转率,同时吸引了更多的顾 客。 此外,飒拉的产品设计的思维也是一绝。他们首先放弃了自主创新的思维, 而代之以“市场的快速反应”。我对这点特别推崇,因为要想到放弃大家都认同的 自主创新思维,就是一个最创新的思维。那么他们怎么做市场的快速反应者呢? 我举个例子,为什么妇女同胞总认为衣橱里少了一件衣服,肯定是她们不知道自 己到底需要什么类型的衣服,如果她们知道的话,他们就会去买了,因此衣橱就 不会缺少一件衣服了。如果消费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衣服,企业搞自主 创新的产品能讨好这些消费者吗?显然不行。因此,什么才是最好的策略呢?那 就是做市场的快速反应者,怎么做呢?首先想一想,能卖掉的衣服肯定是消费者 喜欢的衣服,假设 100 件衣服前天卖了 12 件,昨天卖了 6 件,今天卖了 7 件, 他们就根据这三天卖掉衣服的共性设计衣服,根据趋势变化稍作修改,而不要创 新。这样不但大幅缩减了产品设计的速度,而且可以在市场需求还没变化之前迅 速推回市场抓住市场脉动。他们几天可以推回市场呢?12 天,这么短的时间当 然可以抓住市场脉动。但是 12 天的速度就是产业链高效整合的结果,如果我们 的速度是 180 天的话就根本不可能当市场的快速反应者。 我想总结一下我的观点,飒拉透过产业链的高效整合大幅压缩成本,而同时 透过高效整合作市场的快速反应者,因此他们的衣服总是最新潮,最受市场喜 爱,虽然品质不一定很好,但是这年头谁还穿一辈子同样的衣服呢?因此品质没 那么重要了。飒拉的产业链高效整合思维应该对我们的企业非常有启发,因为这 才是我们企业的未来战略出路。 政府产业政策的思维转换 由于我们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产业链战争的新时代,因此政府推动的产业 政策就格外的重要。过去我们犯了很多错误,例如市场换技术,结果市场丢了, 技术也没换来。这两年很多地方政府呼吁企业搞产业升级和品牌战略,我认为这 又是一个误区。所谓的产业升级,不应该仍然在 6+1 的 1 上面搞升级,而应该 从 1 升级到 6 的环节。此外,以飒拉为例,品牌的建立是产业链高效整合后的 必然结果而不是企业成功的原因,因此我们不能倒果为因。政策的转变必然牵扯 到思维转变的先行,我期望政府,企业,都能发挥思维的创新,进一步的理解这 篇文章的观点,才能真正地走出低谷。 结语 最后,我很痛心地告诉读者,2007 年我写的“中国经济的八大危机”文章刚 刚发表的时候,全国正洋溢着股市楼市的欢乐气氛,甚至有人认为我唱衰中国经 济,而对于那些粉饰太平的专家学者反而给与了更多地关注。这个时刻我想起了 屈原所著“离骚”的一段话--------“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夫复何言啊。2008 年年 初南方人物周刊对我做了这个评论“如果郎咸平是对的,其他人都错,那中央从 紧的货币政策,非但是下错了药,还是个雪上加霜,落井下石的毒药”。但是今 天我对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胜利没有丝毫的喜悦,因为我们老百姓并没有因为我 的八大危机文章而改善了生活,反而陷入更艰难的生计。我这次发表的文章希望 能够在八大危机的基础上,唤醒政府,企业和百姓的共识,共同为着中国的未来, 走一条正确的路。最后,我想沉重的提醒这个社会,专家学者粉饰太平的言论虽 然能够取悦政府,但今年却让政府和全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代做银行流水账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