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层面如何成立北京公益联盟盟

巨野县中小学教学工作会议隆重召开
11月11日,巨野县中小学教学工作会议在实验中学报告厅隆重召开
巨野县大义镇教师朱良才接受省市电视台联合采访
为大力弘扬师德,广泛树立师表,以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激励教师自我发
尊敬的学生家长:
首先感谢您对全县教育工作的理解、支持、配合和帮助,县教育局向您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巨野教育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弘扬“在干中解放思想
网校通行证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中国教育信息网
中国教育电视台网站
中国基础教育网
教育出版信息网
中国教育资源网
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网站
中国语言文字网
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网校等级:4
网校版本:初级版
季度排名:2043
网校积分:6427
季度积分:362
运营天数:668
总访问量:148185
本周访问:3
今日访问:3
注册职工:4
注册教师:5
注册学生:1
注册家长:2
文章数量:373
图片数量:3
视频数量:0
资源数量:0
教育现代化
请选择你最喜欢的栏目(可以多选),你宝贵的一票将成为下一步网站改版的参考  5月23日,山东省嘉祥县高层次青年人才联谊会正式成立。联谊会吸引了具有学士以上学位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青年企业家等各类高层次青年人才350余人参加。会议通过联谊会章程并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
  本次活动由嘉祥县委组织部和共青团嘉祥县委联合举办。联谊会以“凝聚人才、培养精英、扩大交流、共同发展”为主要宗旨,促进青年人才广交朋友,增进友谊,加强与县内外各界高层次人才的交流合作,为推动该县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崛起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在随后举行的首届“扎根嘉祥?共建家乡”青年人才联欢会上,各层次人才各展所能,歌舞、快板、评书、唢呐、脱口秀等节目丰富精彩,气氛活跃,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高潮。
  嘉祥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东利,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霞,县政府副县长尹露,县政协副主席魏武平参加了本次活动。(孙雁冰)
责任编辑:鲁珊珊您好,欢迎来到濮阳市清丰县审计局!
审计信息化
【机构设置】& |
【网站首页】& |
【专栏专题】&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厅湖北省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日  浏览次数:
  来源: 
鄂政办发〔2011〕51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的部署,国家决定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并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确定在湖北开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索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实现途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为实施好国家改革试点项目,进一步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省教育厅制定的《湖北省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转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湖北省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省&教&育&厅
为实施好国家改革试点任务,推进我省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要求,结合《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以下简称《纲要》),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和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国家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教育强省为目标,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持续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保障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贯彻育人为本和增强服务功能,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点面结合。一方面,强化省级统筹,在全省范围分阶段、有步骤地全面推进;另一方面,坚持试点先行,根据改革任务,选取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在某些方面具有特色、愿意先行先试的地方和学校先行重点实施。
2、坚持上下联动。在深入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同时,积极探索省级教育改革试点,逐步形成上下联动、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格局。
3、坚持统筹谋划。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将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与各项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职教园区建设、高等教育计划项目建设、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等工作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联动推进、相互促进。
4、坚持动态调整。根据改革需要和各地、各学校的试点进展情况,适时对国家和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实施单位进行动态调整。对于改革思路不清、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的,取消改革试点实施资格;对于自行进行改革试点,且成效明显、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可按程序纳入国家或省试点范围。
二、试点任务及试点地区、学校
(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以县域为单位,以乡镇为重点,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崇阳县、红安县、监利县)。制定学校建设标准(宜都市、西陵区),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宜昌市、天门市、江陵县、公安县、云梦县、孝南区、团风县),提高学校装备水平(恩施州、郧县、竹溪县、监利县)。从2010年起,将以县域为单位,进一步统筹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现有的项目,不断提高综合效益。在县域内统一义务教育学校的标识(潜江市)。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天门市、恩施市、宣恩县、东宝区)。
2、实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探索县级政府统筹的教师队伍管理体制,足额配备农村学校教师(丹江口市、崇阳县),完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试点期内再选派2万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农村县市)。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校长跟岗学习制度和师范生顶岗实习制度。建立校长、教师的城乡互动交流机制(天门市、宣恩县、罗田县),试点期间,组织2.5万名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推进5000名城乡中小学校长双向交流任职。改善农村教师待遇,设立&楚天园丁奖&荣誉称号,定期表彰奖励一批优秀教师。。探索实施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改善特岗教师、交流教师居住条件(潜江市、赤壁市、建始县、恩施市)。从2010年起,将重点启动&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二期),5年再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校长10万人(荆门市、随州市、西陵区、掇刀区)。同时在部分地方探索强校和弱校合并、合作,&教育管理协作区&、&联校走教&等办学模式,促进教师资源的共享和均衡(潜江市、江汉油田、崇阳县、宜都市、汉川市)。
3、实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武汉市、十堰市、宜昌市、黄石市)。推进小班化教学实验(西陵区)。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综合评价学生发展(潜江市)。着力提高学生体育艺术素质(天门市、仙桃市)。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扩大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的比例,促进生源均衡配置(宣恩县)。加强德育工作,建设一批德育精品课程、一批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一批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黄冈市、云梦县)。建立义务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提升机制,整体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安陆市、武昌区、钟祥市)。
4、实施&义务教育关爱工程&。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探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武汉市、宜昌市)。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安陆市、掇刀区、宣恩县);加强农村寄宿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宜都市),加强留守儿童活动场所建设(通城县、天门市)。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建立残疾儿童确认、登记和组织入学制度,完善随班就读制度,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潜江市、天门市);小学阶段特殊教育原则上集中在县进行,初中、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原则上集中市州进行;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比例。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建立困难生帮扶机制,健全防止与控制学生辍学和动员辍学学生复学机制(东宝区)。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创新立体帮扶机制,关爱弱势群体(神农架林区、宜都市、恩施市、鹤峰县)。
5、探索建立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投入机制。依法增加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义务教育经费做到&三个增长&;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筹资政策,激励地方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金投入;加强政策引导,统筹使用中央和省在县域内相关项目的经费,主要投向均衡发展;足额征收&地方教育附加&和&城市教育费附加&并确保主要用于义务教育。
6、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价机制。研究制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评价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宜昌市、黄石市);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库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信息库,逐步建立和完善经常性、过程性、客观性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机制(宜都市、公安县、武昌区);进一步完善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随州市、应城市、西陵区、宣恩县)。
7、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2010年开始部署创建活动,2012年开始接受申请。对于经过省级综合督导评估认定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的县(市、区),授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的称号。
8、开展湖北省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活动。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鼓励各地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办法》,从2010年开始,每两年开展一次地方教育制度创新评选活动。对于获奖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二)探索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实现途径。
1、加强职业教育统筹,创新办学体制。一是强化政府统筹,整合职教资源。县级以上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健全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行业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会商机制(黄冈市、恩施州、东宝区)。统筹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使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宜昌市、通城县);统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湖北工业大学),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统筹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职责。市(州)政府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重点办好3-5所中等职业学校(宜昌市)。县(市)政府要统筹区域内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根据需要集中力量办好中等职业学校(公安县、郧西县)。二是发挥政府市场双重调节作用,建设一批职教园区。在武汉城市圈中心城市,立足圈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遵循&政府统筹、市场调节、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提高效能&的原则,组建一批职业教育园区(武汉市、咸宁市、孝感市、鄂州市、潜江市、天门市),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集约式发展(荆门市、沙洋县、武汉航海职院、武汉铁路职院、三峡职院、武汉交通职院、襄樊技师学院)。由地方政府统筹园区发展规划,整合区域资源,统筹职业学校和有关培训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统筹实训基地、图书馆、体育场馆、后勤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通过招商引资、提供土地资源、减免办学规费等市场运作手段,引领职业院校入驻、社会资金投入和企业积极参与。
2、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一是加强职业示范院校建设和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办好10所左右国家级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15所左右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40所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0所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职业院校)。二是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建设一批中职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和高职省级重点专业、精品课程(相关职业院校)。三是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到2015年,重点建设100个国家级实训基地(相关职业院校)。四是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十堰市、孝感市、武汉商贸职院、武汉财贸学校及相关技工院校)。完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制定湖北省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标准、编制标准、生均经费标准,建立健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体系。加强以就业为导向、吸引企业参加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武汉职院、武汉船院、三峡职院、沙市职大、襄樊职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三峡电力职院、湖北交通职院),完善&楚天技能名师&制度。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坚持政府推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促进建立校企合作共赢的办学机制(崇阳县、郧县、罗田县、武汉工程职院)。实行税收优惠、企业办学成本列支、安全责任分担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引导职业院校服务企业,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系统设计和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黄石职院、武汉商贸职院)。促进资源整合和共享,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逐步实现社会化供给、专业化分工(荆州职院)。围绕湖北省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实行校企联办、企业冠名等方式,支持职业院校与重点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重点推进&湖北海员&等十大职业教育品牌建设(武汉职院、武汉船院、湖北交通职院、武汉交通职院等)。依托先进制造技术类等专业,建设一批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能力。到2015年,稳定形成100所中等职业学校、50所高职院校与一批企业合作开展一体化办学。借鉴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建立职业院校董事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决策制度,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黄冈职院、三峡职院、武汉船院、黄冈科技职院、长江工程职院及相关技工院校)。
4、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统筹县域内各类培训资源和项目,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安陆市)。加强涉农院校和专业建设,扩大涉农专业招生规模,培养更多的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黄冈职院、三峡职院)。推进农科教结合,促进专业建设和&农村科技示范园&对接,加快培养新型农民(湖北职院、十堰应用科技学校、湖北三峡高级技工学校)。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度培训。建立示范性职业院校对口帮扶农村地区职业院校制度(相关职业院校)。推进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改革(长阳县、保康县)。围绕国家和省重大建设项目开展移民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促进移民及其子女转移就业(接收移民县市职业院校)。
5、完善资助体系,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三峡电力职院)。落实国家对中职生的资助政策,对中职生中的农村贫困生、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双后生&(初、高中毕业后)、退役士兵、返乡农民工、在岗人员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在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中大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立交桥&,探索以技能考核为重点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办法。完善劳动人事和工资分配制度,扩大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比例。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
(三)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1、推进培养体制改革。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创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度。重点推进以下4个具体改革项目:
①启动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省级层面:着眼于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试验期间建立20个左右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这些基地,可以由一所学校单独建,可以由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共建,也可以省属高校共建。对于省属高校的基地,或是部属高校与省属高校共建的基地,基地的招生计划单列,在专业建设、项目安排上给予扶持。高校层面:积极开展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武汉大学、湖工大、长江大学、武汉体院、湖北汽院、武工大、武科大、湖北中医药大);探索建立&大学&科研机构&地方&联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模式(华中农大)。全面推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峡大学、襄樊学院、孝感学院)和具有行业背景地方高校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武汉纺大、武汉工业学院)。
②启动实施&就业创业示范基地计划&。省级层面:着眼于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鼓励支持高校与企业、行业合作,鼓励高校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十二五&期间,建设30个左右的&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并给予相应的资助。高校层面:积极探索服务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创业教育模式改革试点(湖工大);全面推进独立学院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改革(武大东湖分校、武汉理工华夏学院、华师汉口分校)。
③启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计划&。省级层面:着眼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依托开发区和省内大型企业、高新企业和市、州等,采取项目资助的方式,支持高校建设20个左右&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同时吸纳省外高校的研究生前来实习和创新研究。高校层面:创新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湖工大、武工大、三峡大学、湖北汽院、孝感学院)。
④启动实施&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省级层面:面向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办学条件较好的100个左右本科和高职专业点,组织高校与企业、行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省教育厅在招生计划安排、专业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建设和资助。高校层面:组织开展围绕湖北省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改革(武汉理工、长江大学、湖北汽院、湖工大、武科大、铁路职院、武工大、咸宁学院)。
(2)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点推进以下4个具体改革项目:
①实施&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省级层面:试验期间,开展本科品牌专业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开展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高校层面:深化学分制改革,实施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模式(湖工大、三峡大学、湖北汽院、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湖北经济学院、江汉大学),实施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湖北师范学院)。
②实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省级层面:积极建设和发展一批与湖北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相关的学科,支持高校重点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建设。高校层面:鼓励支持地方大学特色专业建设(长江大学、三峡大学、孝感学院);探索地方高校专业&自主设置、动态调整&管理机制。
③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监督保障体系。省级层面:加强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省教育厅建立教学巡视员队伍,定期到高等学校进行巡视,加强质量监控。高校层面:探索构建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中南民大);进一步推进高职教学质量内部监督和管理改革(湖北财税职院);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改革(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完善以目标管理为主导教育运行机制和教学质量基本标准(武汉体院),等等。
④启动实施&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建设专业素质教育系统和非专业素质教育系统,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个性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育人机制,实行素质导师制、素质学分制等改革,通过以点带面,推进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3)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
省级层面:包括以下3项改革措施:①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推进中职与高职的招生衔接,实行以技能考核为主的对口选拔办法,扩大对口升学的比例;推进高职招生的改革,探索将普通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同时作为高职招生的入学考试;改革招生计划安排办法,将招生计划安排,同职业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成效挂钩。②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的制度。研究深入推进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按照《纲要》要求,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推进分类考试、录取模式等改革试点。③进一步完善高校&阳光招生&制度。规范学校招生录取程序,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发布制度,保障考生权益,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健全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
高校层面:改革完善自主招生录取制度(相关高等学校);探索建立高职院校注册入学制度(部分高职院校);探索以技能考试为主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校学习的办法(武汉船舶、武汉职院)。
2、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1)改革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推进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要着力增强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重点实施以下3个具体改革项目。
①启动实施&高校自主创新重点基地建设计划&。建设20个左右具有较高学科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高校自主创新重点基地&。对建在省属高校的基地,或者省属高校和部属高校共建的基地,有关部门在项目、资金安排等方面予以扶持。
②启动实施&高校青年教师企业服务行动计划&。省级层面:首批将组织1000名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开展为期1年的企业服务活动。青年教师到企业服务,主要开展科技研究、成果转化、岗位实践等活动,同时也是加强师德培养。有关部门对青年教师与企业的合作项目,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予以立项资助,并对青年教师在企业取得的科研成果予以适当奖励。同时,将青年教师的职称评聘与其企业服务经历挂钩。高校层面:研究制订职业院校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到企业实践制度(三峡职院)。
③积极筹建&湖北省大学科技园&。积极筹建&湖北省大学科技园&,同时挂&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牌子,并争取申报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2)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促进高等学校完善治理结构。着力增强高等学校的内在活力,开展以下3个方面的改革:
①加强高等学校的章程建设。省级层面:推进各类高校建立以《章程》为主要管理制度的制度体系建设,促进高等学校依照章程管理学校,积极开展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试点。高校层面:制定完善大学章程,推进依法治校(武汉大学、华中师大)。
②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省级层面:理顺政事关系,下放管理权限,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逐步建立符合高等学校特点的学校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督、配套措施完善的人事管理新体制;进一步健全高等学校内部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转换人事管理的运行机制,搞活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高校层面:按照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完善高校内部管理制度(武汉大学、华中农大、华中师大、湖北大学);探索地方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孝感学院);推进聘任制等人事制度改革(华中师大、襄樊学院、黄冈职院)。
③坚持和完善公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省级层面:研究制定湖北省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办法,积极探索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现形式,明确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高校层面:坚持和完善公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武汉大学、湖北大学)。
3、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1)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探索建立高校合作共建的新模式和产学研联盟的长效机制。重点推进以下4个具体改革项目:
①深入实施&武汉城市圈中央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支持合作计划&。省级层面:深入推进在汉7所部属高校与18所省属高校的深度对口支持合作,创新高校间工作联动、资源共享、合作发展的机制和模式。设立&彩虹学者&岗位,支持和鼓励部属高校选派专业人才和管理干部到结对省属高校挂职。双方合作在省属高校建成一级学科硕士点、非硕士授予高校建成专业学位硕士点、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或联合申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表彰奖励。高校层面:通过&武汉城市圈中央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支持合作计划&,提高中央部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地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及办学水平。
②深入实施&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支持与交流合作计划&。省级层面:推进武汉职院等4所国家示范性高职与4所圈域内高职的深度对口支援与交流合作。设立对口支持与交流合作计划资助岗位,支持和鼓励国家示范性高职选派专业教师和管理干部到结对校任职。双方合作在结对高校建成省级重点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央财政奖励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给予表彰奖励。继续推进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个高职教育联盟工作。推进建立以高职为龙头、行业为纽带、校企合作的产学联合体,创新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高校层面:进一步提高相关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③积极探索高校联合办学的新机制和新模式。支持和协调教育部7所在鄂高校联合培养,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联合培养,湖北师范教育联盟、武汉南湖片10所高校合作办学工作,广泛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共享等教学合作。
④提升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和水平。省级层面: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核心,以加强能力建设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引进国外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建成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高校层面: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层次,提高对外交流合作水平(武汉大学、长江大学、三峡大学、武汉体院、孝感学院、湖北汽院)。
(2)开展高等学校分类管理试点,探索建立高校评估、监管和资源分配的新机制。重点推进以下3个具体改革项目:
①制定武汉城市圈高等院校分类管理方案。以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为重要抓手,推进圈域内高校分层次、分类型的管理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符合武汉城市圈高等教育实际的高等院校分类方法。
②探索建立适应分类管理要求的高等教育评估方式。以武汉城市圈高校分类管理为基础,建立健全科学的高等教育评估和监管体制机制,开展高等教育分类评估和监管试点。
③探索建立适应分类管理要求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方式。以武汉城市圈高校分类管理为基础,探索实行以分类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拨款机制,开展&基础经费 发展性经费 竞争性经费&的预算管理改革试点。
4、推进保障机制改革。
(1)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以下2个具体改革项目:
①继续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各种计划。省级层面:继续争取更多的高校人才入选&千人计划&、&百人计划&。试验期间,扩大&楚天学者计划&的实施规模,引进8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2010年评选&楚天学者成就奖&,对受聘期间做出重大成就的楚天学者给予奖励。扩大&楚天技能名师&实施规模,试验期间再设岗300个。对从海外引进&楚天技能名师&实行特殊的评审政策。高校层面: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湖北中医药大、武汉工大、湖工大、长江大学、湖北美院);加强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华中师大、武工大)。
②启动实施&高校教师国际交流计划&。一是实施&高校领导者海外培训项目&,每年选派50名左右的高校书记或校长赴海外进行培训。二是实施&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海外研修项目&,每年选派100名左右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赴海外进行培训。三是实施&青年教师海外培训项目&,每年选派200名青年教师赴海外进行培训。
(2)完善高等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根据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主要包括以下3项具体措施:
①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提高省属高校的生均拨款水平,力争到&十二五&中期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投入每年增量部分安排一定比例用于高等教育,探索建立省属高校多元投资新机制。研究制订省属高校债务化解方案。支持高校盘活存量资产,特别是闲置土地,资产处置收入由省财政部门按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在扣除国家规定有关规费和必须上缴国家的部分后,主要用于偿还建设债务。
②探索试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进一步调整完善高校收费政策,分类进行高等教育办学成本测算,探索试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③加强高等学校腐败风险预警防控。省级层面:研究制定《武汉市圈高等学校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在查找风险点、确定风险等级、制定管理措施、有效预警处置方面进行细化。高校层面:建设有高校特色的廉政风险防范体系(华中农大、襄樊学院)。
(四)湖北省教师资格注册制度。
为推进这项改革,主要从以下方面重点推进:
1、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以县域为单位,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建设,提高继续教育机构装备水平。从2010年起,进一步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实现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绩效考核制度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推进教师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构建科学的教师终身学习课程体系。
2、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从2010年起,重点启动&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二期),五年再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10万人。继续实施好&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及&特岗计划&,探索建立师范生顶岗实习制度。
3、建立教师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优化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一是探索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的机制。加强教师终身学习机构建设,遴选100所左右的教师教育机构、300所左右的教师实习基地进行重点建设;委托相关机构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标准。二是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机制。研究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评价教师重要标准和内容;建立和完善教师信息管理系统,促进教师评价的科学化;建立非在职教师的教育见习与实习制度,切实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
(五)改革教育督导运行机制(此项改革随州市、孝感市整体进入)。
1、构建更加完美的督导工作体系,提升教育督导整体实力。一是推进区域教育督导整体发展。树立区域教育督导的整体观念,加强对区域督导工作的规划和指导,全面加强教育督导的基础建设(人员、编制、岗位、经费)(咸宁市、利川市)。二是充分发挥武汉市的中心辐射作用。发挥武汉市的已有优势,壮大实力,扩大影响,提高工作层次。建立完善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幼儿园)&三位一体&(随县、孝昌县、屈家岭管理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五教统督&,自评与督评相结合的教育督导评价体系(汉南区)。三是对教育督导工作实行项目谋划和管理。建立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工作考核问责制度(宜昌市、黄石市);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孝南区、夷陵区、襄阳市、潜江市、汉南区、汉阳区、郧县、竹溪县、张湾区、梁子湖区、松滋市、监利县、公安县、鄂城区、兴山县、洪山区、远安县、襄州区、宜城市、枣阳市、樊城区、应城市、伍家岗区、鹤峰县、掇刀区、京山县、荆门市、沙洋县、钟祥市、黄梅县);建立和完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幼儿园)督导评估制度(襄阳市、丹江口市、竹山县、应城市、宜都市、老河口市、安陆市、随县、东宝区、松滋市);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襄阳市);研究制定新的教育发展水平评估验收制度(天门市、襄城区、随县、广水市)。
2、实施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在&武汉城市圈&构建统筹协调和独立运行的教育督导新机制(利川市、红安县)。遵循工作框架一体化原则、工作要素可流动原则、工作信息共享的原则和工作优势互补的原则,实施体制和机制创新(孝昌县、江汉油田)。一是完善教育督导基本制度框架。制定《湖北省教育督导条例》,建立和完善教育督导的管理制度(咸宁市、房县、谷城县、南漳县、襄州区)、教育检查评估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学校自评制度(咸宁市、荆州中学、襄州区一中、应城一中、东风高中、育才高中、丹江口一中、武汉市第23中、十堰一中、房县一中、郧阳中学、宜都一中、宜昌市一中、三峡高中、远安一中、襄樊四中、襄樊市志远中学、巴东一中、掇刀石中学、京山一中、沙洋中学、红安一中、公安一中)、学校检查评估归口管理制度、教育督导结果公告制度(汉川市、随州市一中、随州市二中、广水市一中)、表彰奖励制度、问题处理与反馈制度、限期整改和问责制度和第三方评估制度(孝感市)。二是加强一体化教育督导发展研究、教育督导评估信息共享、督学和专家广泛交流和交叉督导、建立城乡一体化实施素质教育督导方案等(随州市、孝感市)。三是实行督学资格认证、资格互认、打通使用(广水市)。分类建立督学资格标准,完善专职督学和兼职督学的选任、聘任、招考等制度,健全督学管理办法和工作规程。督学由人民政府颁发任职资格证书。城市圈内各市级督学统一名称,统一培训、打通使用,开展交督督导(随州市、孝感市)。四是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实行督学委派(荆州市、潜江市、郧西县、西陵区、保康县、随县、孝昌县、松滋市)。划分督学责任区,委派(委任)责任督学,明确权力、责任和义务。五是建立随访督导制度(神农架林区、曾都区)。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自评制度,明确要求督学对责任区内的学校进行随访督导,向学校提供有效能的服务和建议,定期提交随访督导的报告。六是加强督导评估手段现代化建设(武汉市)。把现代化的测量手段和科技成果引入影响素质教育推进要素的各类评估工作中,构建数据填报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学校督导评估基本数据库,加强督导评估系统软件的开发,提高对评估信息和基本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力。
3、以国家政策为导向,推进学校督导评估工作转型。集合城市圈学校督导评估工作的成熟经验,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主题,构建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新机制。一是由重点建设示范学校转向面向每一所学校,建设好每一所学校(远安县);二是由重视学校硬件建设转向以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学校内涵建设;三是由重视学生课程学习质量转向学生在掌握国家规定的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发展学生兴趣和探究能力;四是由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千校一面转向办出学校个性特色,实现个性发展(黄石市)。
4、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开展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等的监测工作。关注中小学生学业情况和心理素质状况,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监测结果,服务教育决策,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黄石市、汉南区、夷陵区)。
(六)探索建立省域基础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
1、建立地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标准。依据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建立符合我省实际、体现时代要求的课程标准、教育教学标准、学生身心健康标准(猇亭区、汉南区、夷陵区、洪山区)。
2、研究实施有效监测的工具和方法。依托武汉各高等院校、省教科所等教科研力量,调动基层学校、教育督导部门的参与积极性,上下联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制定程序简单、内容通俗、监测有效、学生欢迎的工具和方法。
3、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基于质量监测基础上的教育评价体系,引导社会正确看待学校、评价教育。以数据的客观保证监测的科学,以监测的科学保证评价的公正。改变一直以来社会上以&升学率&评价学校、评价教育质量的片面倾向(恩施州、猇亭区、汉南区、西陵区、夷陵区、洪山区、钟祥一中、东宝中学)。
4、实施监测结果使用制度。强调监测结果的导向性,为全省教育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指导地方政府完善教育政策,调整工作思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猇亭区、汉南区、夷陵区、洪山区)。
(七)创新民办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1、创新教育理念,实现&四个转变&。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我校经长期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的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实现以下&四个转变&:即从&知识本位&教育向&素质本位&教育转变、从&灌输传承知识&向&开发内化素质&转变、从专业知识教育向专业素质教育转变、从片面专业教育向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转变。
2、建立高素质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确立培养目标。
变传统的知识本位培养目标为素质本位培养目标,建立以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等成功素质五大体系构成的高素质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3、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两个同步推进&。
大胆扬弃传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全新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两个同步推进&:一是改革传统的片面重视专业知识教育的&一条腿走路&的教育,实行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的&两条腿走路&的教育,在高校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二是改革漠视个性发展的传统教育方式,实行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同步推进,充分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质,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个性特长突出的创新人才。
4、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提高培养质量。
&将高校的教育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由传统的知识技能传授转移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轨道上来,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将励志激励法(成功引导法)和失败因子消除法作为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育人方法,将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实战式教学作为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教学方法,将自主式学习法和探究式学习法作为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学习方法,使教学内容贴近时代要求,贴近社会需求,贴近学科前沿;教学手段特别是实验、实训、实习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
5、创新育人机制,实行素质导师制。
建设一支集品德教师、素质拓展培训师、素质测评师、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五位一体&的素质导师队伍。素质导师以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为目标,以非专业素质教育为重点,通过&五导一管&即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日常管理,引导学生克服&失败因子&,修补素质缺陷,实现学生工作由&管&到&导&、由&教化&到&内化&的根本转变。
6、创新学生评价制度,实行素质学分制。
改变仅以学生文化知识水平进行评价的传统学分制,实行素质学分制,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用素质学分(包括理论课程学分、实践课程学分、行为表现学分)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状况,充分反映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推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及各有关学校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体制及改革。特别是承担改革试点任务的地区和学校,要充分认识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艰巨性,切实加强对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认真制定试点方案,扎实推进试点实施,定期督促检查,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为加强对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家和省都成立了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审议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方针和政策措施,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统筹协调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学校要结合工作实际,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各自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2、继续完善方案。承担改革试点任务的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省总体方案,要在原申报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调研,充分协商,科学论证,进一步细化相关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突出针对性、操作性,聚焦体制机制创新,落实配套措施,制定支持政策,做好各种风险分析和应对预案,明确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责任人。
3、有效有序推进。列入省总体方案的试点地区和学校,承担者在某一方面或某项工作中为全省教育改革发展&探路&的重要职责。试点地区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改革试点工作,要把思想统一到改革试点上来,把力量凝聚到改革试点上来,把各种资源倾斜到改革试点上来,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改革工作,为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既涉及体制机制,也涉及思想观念、各方利益,改革的难度大、压力大,矛盾也比较多。各试点单位既要积极有效地推进改革,又要稳妥有序。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广集众智,充分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妥善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把改革的力度与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
4、及时总结推广。各试点单位在推进试点项目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分析和总结,对于基层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果,要及时上报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交流推广。省直有关部门对各地、各单位改革实践中涌现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要积极予以支持扎扎实实把改革引向深入。
附件:1、地方和学校试点项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2、地方和学校试点项目&&探索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实现
&&  3、地方和学校试点项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地方和学校试点项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核心试点内容
学校布局调整
以建设教育新城为契机,采取&腾笼换雀&,有效利用闲置校舍,改善各类教育办学条件。
标准化建设标准
高标准制定本地建设标准,重点实现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标准化。
学校标准化建设
在县域内统一义务教育学校标识。
4、恩施市、宣恩县
提高教育技术装备水平
整合资源,建设标准化网络教室,实现&班班通、堂堂用&。
5、宜昌市西陵区
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实施&常规教育装备达标工程&。
6、荆门市东宝区
农村学校远程教育
加强&三网合一&整合,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7、天门市、监利县
中小学信息化建设
完成全市班班通任务,实现学生上课用电脑、教师办公无纸化
8、江陵县、团风县
学校标准化建设
建设符合标准的教学辅助用房、运动场地、配齐图书仪器设备,统一学校标识。
农村校园建设
实施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为农村学校改厕改厨,建设沼气。
10、竹溪县
学校管理标准化
按照&五有&要求,实施学校标准化管理。
11、孝南区、云梦县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立整合学校固定资产、统筹用于标准化建设的机制。
12、恩施州
学校标准化建设
调整布局,人口较少乡镇区域集中办学;山区地区按照&10有8配套&建设寄宿制学校。
13、张湾区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读学校标准化建设
加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读学校教学教辅用房、生活用房及运动场地建设,提高装备水平。
14、郧县、英山县
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
通过&放心食堂&等四个创建活动,促进农村学校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
15、红安县、罗田县
学校布局调整
按照&小学集中化、初中乡镇化、高中县城化&思路调整布局;改扩建农村教学点,解决山区上学远问题。
16、宜昌市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制定十二五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和标准化建设专项规划,建设教育城域网,实现教育信息化。
17、监利县
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
根据学龄人口预测,确定新建、永久保留、合并、过渡、撤销等五类学校名单,开展校产置换、出售、出租工作。
18、天门市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制定地方标准,对保留学校统筹资金,一次规划、分年度实施。
19、武汉市青山区、硚口区
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探索区域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
20、黄石市
全市分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分校推进标准化建设,提高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创新校长管理和教师进退机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遵循生本教育理念,构建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建立健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制度和长效机制,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建立质量检测制度。
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深化课程改革,创新培养模式,规范招生行为,推进教育信息化。
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
加强德育工作,,建设一批校外活动基地,开足开齐课程,解决择校问题。
习惯养成教育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十个习惯&养成教育,培育四有新人。
义务教育质量提高
建立县乡两级质量目标管理体系、构建质量发展能力支撑体系和义务教育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7、孝感市、宣恩县
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分配改革
试验期内将80%的优质高中公费生招生计划按比例分配到县域内初中。
8、武汉市武昌区
义务教育绿色质量三级监控体系
建立《义务教育学校绿色质量评估标准》、《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标准》、《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
建立青少年科技创新政府奖制度
通过每年组织5个常规性科技活动、建设4个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培养300名兼职科技教师、搭建2个科技应用平台,建立1套科技评价体系。
10、宜昌市西陵区
小班化教育实验
调整公办学校、发展民办教育,降低班额,逐步扩大小班化教学。
11、宜昌市
教学质量提高工程
开展高效课堂创建工作,建立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开展体艺特色学校创建工程,以及课程资源共享开发工程。
12、钟祥市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建立三级监测网络、实施四种检测办法,建立五种质量监测制度。
13、黄石市
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机制建设
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问责机制,建设高效课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曹禺(潜江)教育奖&,构建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校长选用交流
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改革,推行校长定期轮岗,试行教师统一职称评聘制度,设立农村教师专项津贴。
教师队伍合理流动机制
建立和完善支教和轮岗制度体系,出台优惠政策。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适应农村教育发展需要制定编配办法;通过走教等形式保证农村学校开齐课程。
5、丹江口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编制总体调控、动态管理;加强师德教育;推进聘用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建设周转房。
6、荆门市掇刀区
班主任队伍建设
加强班主任培训,关爱班主任,建立激励机制,完善考评办法。
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缺一补一&补充机制;建立与名校合作培训教师。
8、宜昌市西陵区
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机制
启动&高端发展计划&,建立三个梯队名师培养机制,将教师专业发展纳入年度考核。
9、随州市、罗田县
校长队伍建设
逐步取消校长行政级别,由县教育部门选拔;推行校长聘任制。
10、恩施市
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建设,作为考核的首要内容;维护教师权益,建设周转房和经济适用房。
11、宜都市
城乡一体化教师发展机制
打破行政区划管理模式,建立&大校区&办学模式,城乡之间、强弱之间互帮互联、互挂互学。
12、建始县
教师队伍成长工程
建立教师教学质量奖励基金,建设一批教师周转房。
13、荆门市
师资培训改革
构建&政府主导、部门主推、学校主领、教师主体&培训工作机制,探索市、县、学校三级经费保障办法等。
14、汉阳区
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需求型教师补充制度,完善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完善校长任期制等。
15、赤壁市
教师安居工程试点
多形式、多举措推进教师住房建设。
16、夷陵区
教师考核制度改革试点
创新考核办法,完善考核机制,建立权责明确、奖惩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17、鹤峰县
中小学校长交流轮岗改革
制定校长应交流轮岗四种情形和程序,县政府出台暂行办法。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纳入全市教育统筹规划,探索融合教育模式。
2、荆门市掇刀区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建设&七室二堂一所&;建立留守儿童&爱心妈妈&志愿者队伍。
义务教育关爱工程
建设留守儿童活动场所,在每所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简化务工子女入学程序,建设特教学校,
以留守儿童为主的春雨工程
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关爱体系、帮扶机制、服务体系、成长平台。
5、神农架林区
义务教育关爱工程
建立贫困生救助机制,在全区范围内落实&四免&。
留守儿童活动场所建设
盘活资源,创新模式,建设留守儿童活动场所和德育教育基地。
7、潜江市、天门市
三类残疾少儿教育保障体系
实施特教教师队伍建设工程、资源教室建设工程、特教校本课程建设等,促进三类残疾少儿能力发展。
8、宜都市、恩施市
残疾儿童入学救助机制
在&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将特校学生纳入&低保&范围。
9、荆门市东宝区
建立完善防流控辍和学生资助体系
实行&政府&教育双线控流保学&目标责任制、监测评估机制和责任追究制;设立政府助学基金。
10、宣恩县
关爱留守儿童工程
建立和完善教职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机制。
11、鹤峰县
完善学生资助体系
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实行贫困生入学双保双包责任制。
1、恩施州、宣恩县
均衡发展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加大经费统筹力度,完善&校财局管&模式。
均衡发展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政府依法增加投入,统筹项目、资金,加强管理和监督。
均衡发展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建立项目和资金统筹机制,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纳入新农村&三改一建&范围,落实义务教育筹资政策。
创新督导评估机制
构建促进均衡发展督导机制,提高督导队伍水平,建立区域质量检测体系,探索义务段学校捆绑评价联动发展管理模式。
建立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机制
实施&零距离&督导,建设专职督学、专家督学、特约督学相结合督导队伍,创新督导内容和方法。
6、宜昌市西陵区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责任区
健全督导评估体系,建立教育督导责任区。
均衡发展督导机制
构建&五项内容、三级指标、两元评价&、&均衡 发展&评估指标
均衡发展督导评价机制
健全督导信息管理网络、设立信息管理机构、建立均衡发展信息库。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机制
建立和完善经常性、过程性、客观性的义务教育质量检测和督导评估机制
10、随州市、宜昌市、黄石市
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改革
创新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工作机制,丰富督导内容,完善督导工作原和程序,强化督导评估应用。
11、英山县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建立办学条件改善长效机制,规范教师工资待遇预算、分配、考核制度,建立经费考核、监管机制。
1、江汉油田
区域教育集团化
完善教育规划机制、人力资源调配机制、校财团管机制、基建维修管理机制、教育教学改革机制,探索区域基础教育优化发展模式。
区域一体化办学模式
从建制、管理、师资、管理、建设等方面推行联校办学、联片管理。
乡镇小学&1 X&联校一体化
县局对师资统一调配,以中心完小为核心,与相邻若干校(点)组成联合体。
4、武汉市、崇阳县、赤壁市
学前教育发展综合改革
调动乡镇政府积极性,加快建设;盘活校舍资源、推行&校园结合&模式。
农村幼儿园建设奖励促进机制
实行以奖代补,每建设一个幼儿园,给予奖励。
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将学前教育纳入地方政府及负责人年度考评,对优秀民办幼儿园教师进编制。
学校人事制度改革
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逐步实行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
学区制、联校制、一校制改革
以三种模式推进强弱学校之间互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9、罗田县、十堰武当山特区
幼儿园分类管理制度
根据相关分类评估标准,对幼儿园实行按级管理、按级收费等制度。
地方和学校试点项目
&&探索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实现途径
试点核心内容
政府主导发展职业教育
加强政府统筹,建立部门联席工作制度;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加强职业教育督导;调动各方积极参与,形成多元投入力量。
2、荆门市东宝区
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区政府设立职业教育专项发展基金,从城市教育费附加中安排30%用于职教;整合农林、劳动等部门资源;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服务新农村。
职业教育公益性实现途径
组建职教集团,建设职教园区,服务潜江四大工业园。
职业教育投融资体制改革
成立职业教育基金会,配套优惠政策,吸纳更多资金发展职教。
5、三峡职院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探索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模式,为地方畜牧产业发展提供标准化生产模式;构建职业教育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的制度和运作体系;完善教师服务社会生产的制度体系。
6、十堰应用科技学校
探索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
组建&十堰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实行&送教下乡&办学模式,实现校企、校乡、校村、校社紧密结合,大力培养适应现代农业新型农民。
7、黄冈职院
&四层次对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与黄冈市所辖11个县市区对接, 8个教学院系与30个乡镇对接,51个专业教研室与100个村、100家企业对接。学院690余名专业教师,每1-2人负责企业合作项目1项,联系农户2家,完成企业合作项目500项,带动1000户农户致富。
8、武汉职院
开展战略性产业人才培养 构建高职校企融合新机制
围绕地方特色,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结合岗位实际,校企共派教师,加强产学研结合,为企业提供智力和科技服务,围绕特色产业开展继续教育与培训,为企业员工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整合全县职业培训资源,构建职教集团运作体系,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
2、公安县、郧西县
县级职教园区建设
通过招商引资、提供土地资源,建设县职教园区,使之成为全县唯一职业技能培训的基地。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研究完善兼职教师聘任办法,实行职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用3-5年时间,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分别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待条件成熟后,在市本级和各县市区职教集团基础上组建全市统一的职教集团。
5、武汉市、鄂州市、孝感市、天门市
职教园区建设
优先安排职业教育园用地,免除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搭建高、中职职业院校招生就业平台,提供优质的行政服务,财政扶持与奖励。
6、武汉市、咸宁市
职教园区与城市圈&资源联动共享
落实两市职业教育合作协议,创新两地部门之间、学校之间、校企之间联合办学机制。
7、武汉航海职院、武汉船院
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组建湖北海员职业教育集团等。
8、三峡职院
校企合作一体化、集团化办学,提升服务能力
与地方化工、旅游等支柱产业企业形成一体化办学,提升服务能力。
建设职教园区
成立高规格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强化部门协作,集中力量建设3&4所中职学校,实现与高职的对接,实现集约化发展。
10湖北职院
多模式整合资源 建设职教科技园
与孝感经济开发区、湖北九洲数控机床公司等校地、校企共建职教产业区。与孝感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共建职教实训区。与孝南区东山头镇共建新型农业技术培训区。广纳社会资源共建文化创意与科技创业一条街。与相关单位合作建设临空国际医护中心。
11、武汉交通职院
生态型水运交通职教集团
由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牵头,联合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及相关长江海事、长江航道、长航公安、三峡通航管理、长江通信管理等子系统的职业学校和培训中心组建水运交通职教集团。
12、襄樊职院
校企共建专业实体,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建设&教学 研发 生产 技术服务&型专业实体、建设&教学 经营 技术服务&型专业实体、建设&教学 医疗服务 社会培训&型专业实体。
13、襄樊技师学院
整合资源,培养高技能人才
整合襄阳职教资源,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1、郧县、罗田县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
采取校企合作&股份制&模式、&学校自主经营&模式、&租赁承包&模式、&校企一体化&模式等合作模式。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设立职业教育专项发展经费;实行优质资源共享,课程跨校教学、十堰市跨校开放、课件共享等。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探索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权益与责任合理分担机制。
4、湖北工业大学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改革试点
制定相对统一的课程标准;研制统一的中职学生毕业标准、统一的高职新生人学标准,并使之有效衔接;探索多样化、多形式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规范专业设置,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可操作性;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技能考核制度,有利于中高等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的衔接。
5、武汉工程职院、长江工程职院
政府主导、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政企共建&体制改革试点
建立政府、企业、学校定期协商机制,探索&政企共建&管理机制。
6、湖北交通职院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制度体系构建
成立合作发展理事会(校企合作办公室);引入企业标准进行课程开发,探索&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建设。
7、黄冈科技职院
实现校企一体化办学,解决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财政瓶颈问题
投资建成以学院专业为依托的企业,建设以企业为教学、就业为支撑点的两个或多个特色专业,打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渠道,实现相关中职学校和校企一体相联系的办学格局,最终做到校中有厂、厂中有校、校企一体。
8、黄冈职院
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的学校董事会。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改革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激励教师服务行业企业。
9、荆州职院
校企共建省级区域性实训基地
依托荆州市及江汉平原汽车4S店和汽车制造企业,建设实训中心,成立实训基地专门管理机构,制定基地运行管理规范,建成&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完成高职特色教材编写。
10、三峡职院、武汉船舶职院
高职院校董事会治理结构改革
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治理结构,导入企业家精神,有效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走紧密校企合作之路,依托企业搭建平台,服务企业用好平台,校企合作共享平台。探索高职院校董事会共建、共管、共享的办学机制。
11、武汉商贸职院
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完善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整合省高职物流专业的师资力量(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并创造条件提高专兼职教师素质。编纂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中职、高职、本科教材、实训实习指导书。成立有物流企业、院校参加的物流研究机构(省民政厅,科技厅批)。
12、黄冈科技职院、咸宁职院
高职教育办学及管理体制改革
由校企合作过渡至校企一体。培养适应高职教育和企业经营的多才能的师资人才;由单纯的学院式教育体制转移到以校为教育基地、以厂为教育落脚点的模式上来,使教师和学生分别另具&师傅&、&徒弟&角色;加大扶持、教育力度,建立多个中职、高中生源基地,实现减免直至免费高职教育。
13、武汉铁路职院
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
组建湖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四个方面着手,逐步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
14、黄石职院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校企合作适配模型:根据校企合作动力及研究结果,研究构建校企合作多维适配模型。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体系: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举措,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15、秭归职教中心
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通过市场化运作,遵循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建立良性互动、校企双赢合作机制,采用企业管理方式,每个重点建设专业(群)拥有4个以上稳定的、能实现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
16、湖北三峡高级技工学校
建设公共实训基地
依托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以中高级技能培训为主,提供示范性技能训练和鉴定服务。
17、咸宁职院
城市与农村中职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咸宁职院与各中职成立职教联盟,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18、十堰职院
双园融合办学模式改革
建立&政、校、行、企&共建机制,实现校园、产业园两园融合。
中职学校办学能力评估
制定涵盖8个方面内容的中职办学能力评估体系,提升办学水平。
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改革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在教师聘任、引进、培养等方面建立新的竞争遴选机制,构建新型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实行&1 1 1&学习模式,构建跨地区技能提升流动模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构建&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职业教育模式,推行&道德品质素质、基础文化素质、专业理论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兴趣特长素质&五大板块人才培养和综合评价机制。科学设置专业,合理开设课程。
中职课程改革
试行学分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改革教学管理,构建中职和高职相衔接的教学体制。
5、湖北交通职院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改革
实施&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培养工程,加大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完善分配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鼓励教师带薪脱产挂职企业。
6、武汉市财贸学校
中职学校职业体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制定科学合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案,出台相关配套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成立专家顾问委员会,为专业发展献计献策;建立若干优质实习实训基地,探索校企深度合作途径。
7、三峡电力职院
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
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学院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建设高水平的专业领军人物。每个专业引进和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聘用)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并从事教学工作。3年建设期内,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通过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兼职互聘。
8、武汉科技职院、三峡电力职院
职业院校和谐新型学生资助体系
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注重贫困生心理资助。探索适应贫困生身心特点的招生、教学、日常管理,以及就业、回报社会的管理机制和办学体制。
9、三峡职院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探索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体制机制,建立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0、沙市职业大学、襄樊职院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校内监督和管理改革试点
积极推广和应用新的教学信息统计和分析方法,确定明确的指标标准和评估程序,建立全方位、数字化的量化评价体系。全面实施教学质量的量化考核,发挥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激励和约束作用,使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达到新高度。
11、武汉商贸职院
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创新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重点实施学分银行即全学分的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素质学分和专业学分,课程学分和行为养成学分,引导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根据改革的需要,发展和创新教育教学监督机制,建立新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实现真正的无缝衔接,
12、武汉职院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改革试点
构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四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
上一篇: 下一篇:
热点排行前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公益联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