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交的失地养老保险2014还返回7000吗,怎么到现在还没动静

承德县上板城卸甲营啥时征地?是年底前征完吗?怎么现在村里还没动静啊?谁能给个大概的确定时间?_百度知道
承德县上板城卸甲营啥时征地?是年底前征完吗?怎么现在村里还没动静啊?谁能给个大概的确定时间?
RT 解释详细些,谢了
提问者采纳
这种东西都不确定 东西营不还没征呢么 慢慢的肯定会征得 你着急也没用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等着吧,我们那边两年前就说了,现在也没动静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
王俊:官渡区阿拉彝族乡失地农民问题调查——以石坝村委会小石坝村民小组为例
作者/来源:民族文学所&发布时间: 10:02:00
阅读次数:
一、调查地点的基本情况
&&&&&&&阿拉彝族乡是昆明市官渡区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乡,地处昆明市东郊八公里,东与大板桥镇接壤,南与呈贡县洛羊镇交界,西北与金马街道办事处相邻,西南邻小板桥街道办事处和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全乡土地总面积75.45平方公里,下辖6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小组。全乡耕地总面积8253亩,其中水田3682.5亩,旱地3811.5亩,有林地46376亩,森林覆盖率49.12%。现有农业人口11463人,彝族(撒梅人)人口为8322人,占全乡农业人口数的73 %。除清水村委会外,其余5个村委会均为彝族(撒梅人)聚居地。
&&&&&& 全乡有200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其中有企业150家,县级龙头企业3个。2006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9.9亿元,乡总体财政收入完成23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24万元。截止2006年底,6个村委会均通路、通水、通电视、通电话。近年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及科学种养方法,彝乡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单一种植粮食作物向经济林果和多种经营的转变。
&&&&&& 阿拉彝族乡境内铁路、公路纵横交错,石安公路、昆石高速公路、贵昆公路、贵昆铁路、昆河铁路、南昆铁路从阿拉乡境内贯穿而过,加之驻乡单位、部队多,人均占有耕地少,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非农业用地需求的增长,普照、石坝两个村委会农民几乎失去了耕地,致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较多,涉及到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保障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因经济利益分配,土地、山场、重点工程建设等引发的各类矛盾依然存在,搞好民族团结和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依然艰巨。
&&&&&& 石坝村委会隶属官渡区阿拉彝族乡,地处阿拉乡中部,距乡政府所在地两公里,东邻阿拉村委会,南邻呈贡县,西邻普照村委会,北邻高坡村委会。辖大石坝、小石坝、小新村、七家村等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业人口1912人,其中彝族(撒梅人)1610人,汉族279人,其他少数民族23人。全村国土面积13.0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644.1亩,其中田400.4亩,地 243.7 亩,人均耕地 0.33 亩,主要种植蔬菜、玉米等作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56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
&&&&& 小石坝村民小组隶属于阿拉彝族乡石坝村委会,属于半山区,距离村委会0.5 公里,是石坝村委会所在地。该小组有耕地109亩,林地1500亩,人口671人,人均耕地0.16亩,小组全部为农业人口,从事第一产业人数占60%。该小组是以彝族(撒梅人)为主的彝族、汉族杂居地,其中彝族(撒梅人)567人,汉族88人,其他少数民族3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00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调查方式和调查的主要内容
&&&&&& 调查地点选择在以彝族(撒梅人)为主体民族的小石坝小组进行,调查对象以该小组的失地农民为主。笔者对13户(人)进行入户访谈时,兼顾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职业(身份)的特点。其中,从民族成分看,有10人为彝族(撒梅人),3人为汉族,汉族中有2人是从外地嫁入小石坝村的妇女,家中主要家庭成员为彝族(撒梅人);另1人为贵州盘县到小石坝谋生的流动人员。从年龄看,30岁以下的1人;30-40岁的4人;40-50岁的4人;50-60岁的4人。从性别看,男性7人;女性6人。从职业(身份)看,村委会工作人员(同时是失地农民)3人;村小组工作人员(同时是失地农民)3人;普通失地农民6人;流动人员1人。这些失地农民除有1人居住在石坝村委会七家村外,其余均居住在小石坝村。
&&&&&& 调查是在主要对失地农民进行入户访谈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部分兼有管理身份的村委会和村小组工作人员,通过两周的访谈,主要了解阿拉彝族乡近年来彝族(撒梅人)的失地情况,包括失地对个人、家庭、社区的影响,失地前后的文化生活、生计模式的构成和变化,当前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和支出方式,失地补偿的收入和支配,当前生活中主要的困难和对未来生活的顾虑,以及相关需求等;对乡政府工作人员和村委会、小组兼有管理身份的失地农民还进一步了解该小组失地的原因、补偿方式、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为失地农民制定的政策、实施的就业培训及效果等情况。通过访谈,分析当前与失地农民个人、家庭及其居住社区最密切相关的问题,以及政府已经采取的帮扶政策和取得的效果,从中找出在需求和帮扶之间还可以进行一定调适的地方,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三、失地农民的调查访谈
&&&&&& &限于篇幅,本文略去了相对重复的内容,选择10位访谈对象的访谈记录的主要内容:
&&&&&& 访谈个案1
&&&&&& 我家在七家村,以前修昆玉路,建米线厂(米线厂开始时租用,后来是征用),就占了我家的地,现在几乎全部占完了。现在家里靠养牛、养猪、养鸡和种自留地维持生计。建钢材市场的时候,差不多占了200亩地。家里土地不够种,大儿子在护村队当队长,24小时轮班。工资由村小组分配,他自己现在在上党校。小儿子在乡里作临时工。两个儿子都成家了。大媳妇是禄劝县者黑乡的彝族,叫张XX;小媳妇是文山县研山人,叫张XX。她两名字相差一个字,好像是约着嫁我家的姐妹(笑)。儿媳妇没有工作,在家带小孩。我家现在有两个人打工。失地后,打工还是可以找得着,就是看嫌不嫌苦,嫌不嫌工资低。神龙饲料厂当时占地200亩,占地得到的赔偿款全村按照人数平均分配,占了地的家庭再赔偿青苗费(每个小组的赔偿方式不一定相同)。2007年保水田的赔偿价格是每亩4.8万元。失地后靠养牛、养猪、养鸡的人少了,经济收入方式发生了转变。村里有些人把自己家的地有的还出租给别人做生意。我对现在生活的顾虑不大,我自己买了保险(人身安全保险和医疗保险),每年交1200元,买到60岁,以后可以拿90%。我老婆和子女都没有买保险,但是参加了合作医疗。谈到适应问题,我从70年代就开始在工作中就学着适应了(笑)。所以感觉没有特别的不适应。村子里还有些人有点地,现在种菜。或者有人把地出租出去给外来人种,或者出租房子给外来人口住,生活也过得去的。七家村本村人口只有300多人,但外来人口很多。现在感觉治安非常不好。以前摩托车不会丢,现在大白天都容易丢。有的少妇被抢,耳朵眼都被拉破。所以有钱也要穿差点,出门少带钱,以防被抢。
&&&&&& 访谈个案2:女性,50多岁,彝族(撒梅人)
&&&&&& 我家里有6口人,包括2个孩子,一个孙子。我在小组上做事,早上去办公室,下午抽时间和老伴一起下地,家里有几分菜地。大儿子在村子的农贸市场打工,媳妇也帮着种地。小的孩子从官渡区第二职业中学毕业后就闲在家里。2004年修绕城东线的时候,有的家占了地,有的没有占到。听说如果人均土地面地低于3分,就可以参加低保。绕城东线征地后,我们小组的人均土地面积只有1.6分。组长也多次写报告给上级申请低保,现在一直没有办下来,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我最关心的是,低保问题能否解决?如何解决?
&&&&&& 访谈个案3:女性,30多岁,彝族(撒梅人)
&&&&&& 我家有4个人,包括两个小孩。两个孩子都上学。高中以前,能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惠,还不是很担心。这个政策为我们节约了不少的教育开支。但是孩子到了高中,特别是大学以后,教育费用开支就会猛增,可能就供不起了。占地前每人有3.5分地,4人就是1.4亩。现在地少了,全家只有6.4分地,生活难以维持。还好当时小组上是大家平均分地,多少现在还有点事情做。当时赔偿费是一亩4.8万元(含青苗费),而且修路占地把整块的、好种的地占了,留下的大多是边地、零地。每人得到的赔偿费大概是7000元。我家补偿费大部分用于教育投入。现在仍在种的大多是菜地。失地后最大的影响是经济收入减少了。国家规定的人均地在3分以下的农民要纳入低保,不知道问什么我们却参加不了低保?现在种地是&种一天,玩两三天&,&卖一发,等两三个月&。很多人就把闲时拿来打麻将,影响团结,影响家庭稳定。现在象我们这种年纪大的,又没有技术,打工都找不到地方。政府也开办过劳动力转移的技术培训,自己感觉到培训班不收取学费,本身是个好事情。但是我没有去参加,原因是这些培训班好像主要是针对年轻人开办的茶艺、化妆、美容美发班,我家里有小孩有老人的,根本就走不了。感觉培训在内容上和时间安排上不适合自己。失地前,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种地,现在就靠剩余的这点地,加上年底的一点分红(2000元/人)过活。我家房子小,刚刚够自住,没有多余的可以出租。对未来生活的顾虑是打工无门,孩子以后没有地种,担心孩子的前途,真是&读得进去也怕,读不进去也怕&。读书成器了担心拿不出学费,考不上连种地都没有了。我的建议是政府应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举办不同的培训班,开发适合的培训内容。在时间上再灵活些。如果解决了就业问题,就能增加收入,就不会有人打麻将。从心里面讲,失去土地后,农民没有地,心里&空落落&的,到眼前的这点地都占完了,要怎么办?我感觉很不适应。当前最困惑的问题是就业出路的问题,最希望能得到按照年龄特点开办的就业指导,希望有人为我们指出就业出路。
&&&&&& 访谈个案4:女性,40多岁,汉族,从外地嫁入彝族(撒梅人)家庭
&&&&&& 我家有5口人,上有公公,下有两个孩子,一个20多岁,一个14岁。大女儿在国土资源学校读书,小女儿上中学。两个孩子的教育费用是较大的开支,加上公公卧病,每天都要吃降压药,以稳定血压,开销也大。现在家里的土地所剩不多了,经济收入减少。虽然每年年终有点分红,但是负担老小读书看病感觉还是困难。我们40多岁的这拨人,家里兄弟姊妹多,分家也分不到多少房子。现在担心的就是子女的出路问题。社会太复杂,子女不成材的话最少要成人,不能闲着学坏了。但是读书不成的话,连地都没有给他们种的。对征地的赔偿金感觉太少了,随便交个学费就没有了。还好,他爸爸在外摆车,多多少少每天能有个三、五十块钱,还能补贴家用。现在我们都参加了合作医疗,但是不住院就不能报销,住院的最高报销金额也只是3000元,得个重病就根本不够了。
&&&&&& 访谈个案5:男,40多岁,彝族(撒梅人),复转军人
&&&&&& 我复员后开冷藏车到广东深圳送银鱼,遇到车祸致残,现在家做点简单的家务。征地前,妻子种地,现在地少,靠种地无法生存,只有外出打工。她在北站打工,每个周末回家一天。女儿13岁,上初中二年级,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事。家里不到5分地,由于缺乏劳动力,租给亲戚种。现在主要的家庭收入就是打工的工资。最大的开销是长期吃药的花销,我每天都要吃抗生素和预防褥疮感染的药。因为是残疾,坐轮椅,生病住院没有人照顾,连上下楼和上厕所都不方便,所以一般靠吃药维持,不住院。现在不住院也就不能报销医药费,参加合作医疗是好,但是合作医疗如果能根据病种,对特殊情况和重大疾病有所倾斜就更好了。孩子进入高中以后,学费开销会增加,是面临的最大困难。目前最大的顾虑是孩子的着落问题。女儿学习成绩现在还可以,希望她能多读书,成器,但是啊,&考得上也头疼,考不取也恼火&,真是太矛盾了,考上供不起,毕业可能还找不到好的工作。征地的补偿价格太低了,应该考虑我们的后续问题。上级倒是举办了劳动力就业培训,比如办了电脑班、美容班、美发班、茶艺班等,但是象我这种特殊情况就参加不了,这些培训内容不太适合我,好象是年轻人参加的。我希望开展点中年的,缝纫啊,电器修理啊。小石坝通过劳动力转移到广州深圳的人很少。我的表弟去了上海,起初他带了3000块钱,后来又往家里要了点。可是没几个月就回来了,他感觉消费太高了,后来就没有再去了。关于养老金,我们在96年交过一次,每人交了200元,50岁以上的就不买了;现在这个钱已经兑现了,年龄达到的每人都发到了钱。后来就没有了信息,我们也不知道怎么交钱买。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是上当了,后来也因为害怕上当不敢买保险什么的,主要是搞不清楚真假。现在的文化生活,有个老年活动茶室,订了5、6份报纸。过年过节的时候,年轻人也参加活动表演节目。最近两年因为资金问题,火把节都没有搞活动了。民族服装现在主要是老年人在穿,年轻人基本不穿了。年轻人不喜欢穿戴这么麻烦的服装,喜欢赶时髦。小孩子很多现在已经不会讲彝族话了,大多会听。如果父母都是本地人,都是彝族,小孩子基本就会讲,只有一边是彝族的话,传承就比较难了。现在学校里是汉语教学,所以孩子多数是讲汉语了。我们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孩子都会讲阿拉话,他们以后成器了出去,还能自豪地说自己是撒梅人,还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话。我还希望多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减少打麻将,少数人因为打麻将,闹离婚,翻脸,动手,老年人倒是以娱乐为主。希望生活条件能有所改善。
&&&&&& 访谈个案6:男性,50多岁,彝族(撒梅人)
&&&&&& 我家有7口人,我和老伴、两个孩子,其中大儿子成家了,儿媳妇和孙女和我们一起住,小儿子才上机械学校,还有个老人。孙女是2004年生的,征地是2003年,所以她(孙女)就没有分到(地和赔偿款)。现在家里有4个人的6分多地,就我老伴一个人种。而且种一天要闲两、三天。我在集贸市场打工,负责水管检修,一个月450元。自己开的小铺子(3平方左右),一天就卖3-4包烟,赚钱很少。现在主要就靠小组每年的分红生活。我们这样的人打工也难找,没有技术,出苦力都找不到地方。以前种地的时候,地里还有点收入,年底有点剩余,现在物价上涨又快,感觉维持生活都有点困难。种地的时候,天天动,身体和精神都比现在好,现在生活方式改变比较大,感觉没有征地前生活充实,现在体质下降,心里觉得闷。而且大家以往在地里见着面,随时可以讲讲家常事,现在各家之间交流和见面也少了。我以前是石坝村委会的团委书记,负责发展团员的工作。团员经常搞点义务植树啊,入团、退团的仪式,现在团组织是不是还在搞活动?党员活动有,应该对打麻将的加以正确引导,规范。现在小儿子刚刚进中专,一下子就交了3600元,年终的分红主要是用于儿子的学费了。听说农民人均土地不到3分,就可以领低保,可是一直没有落实,不知道为什么?象我们这种50多岁的人就算了,年轻人的前途令人堪忧啊。小石坝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少,有些是不能吃苦,还有就是学历低,缺乏技术,无法上岗。有的参加了培训,但是学回来又闲着,找不到工作。只有一个学美容的女孩,倒是在文山开了个美容店,还把她妈妈接出去了。我大儿子和儿媳妇都在家闲的,没有工作和收入。我希望政府能够在细化帮扶政策,再考虑一下特殊人群,多倾听我们的需求,制定更切实可行的政策。
&&&&&& 访谈个案7:男性,30多岁,彝族(撒梅人)
&&&&&& 近年来由于国家建设用地,修建绕城东线和官渡区职业中学改建扩建用地,小石坝从98年的人均3分地下降到现在的人均1.6分地,虽然现在相对于征地前分红略有增加,但随着国家完善用地手续,乡镇企业租用的土地到期后,土地上附着的不动产就交归昆明土地储备中心所有。而新的企业早就停办租用手续。到时候分红肯定成问题。现在低保的申请有硬性的经济指标,所以小石坝只有一人因为残疾申请获得农村低保。在征地的时候,赔偿和安置都不到位,不能只考虑当前的经济补偿,对未来孩子的生活问题和就业出路也应该考虑。说要征地,我们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去做农民的工作相当难做。失地农民的养老、医保问题应该在征地的时候就被考虑进去,应该有政策性的倾斜。目前小石坝的村民都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作为最基本的保障,但是远远不够,遇到大病重病仅仅3000元左右是根本不能解决问题的。就目前为失地农民开设的就业培训而言,是村里把需要参加培训的人员名单报到乡上,在乡上集中免费由职业中学代培,有一定的作用,为一部分人就业提供了技术。但是培训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也有人参加完培训依然无法就业。
&&&&&& 村里的闲杂流动人口太多了,治安差,才来的外来人员是打工,租房子住,后来就不见打工了,开始偷、抢,与本村人有时候发生冲突。这些外来人员拉黑车、打零工,因为整治城中村,从普照村和关上等城郊结合部流入,有的形成帮派,完全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甚至有吸毒的,对本村人产生了不良影响。
&&&&&& 现在村里从单纯的蔬菜种植,渐渐改变为家里一个人种地,有条件的就外出打工或在本地帮工(在乡镇企业里),或者拉车,做点小生意,做饮食业。但是比例总体来说不大。相对来说出租房屋给外地人住的还多点。
&&&&&& 在文化生活上,现在也不兴杀年猪了,都是在市场上买了。小孩子和年轻人也不穿传统服装了,只有老年人还穿,小孩子很多对民族语言只有听不会说。民族文化流失很快。与外地人交流都说汉语,小石坝是汉语教学。很希望子女会说民族语言。以前搞活动时邻村的人和本村人都来参加凑热闹,现在好象是本地人对自己的文化的兴趣还没有外地人的兴趣浓厚。平时大家和很少聚会,除非是办红白喜事,大家才会聚拢,沟通明显减少了。
&&&&&& 访谈个案8:女性,45岁,彝族(撒梅人)
&&&&&& 我家有4口人,两个小孩,一个17岁,一个12岁,分别上高中和初中。上高中的每年要元,在官二中,成绩还可以,初中因为可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所以负担就减轻很多。小组上每年要给学校支付部分的教育费用,但是外来人员的子女读书与本村人的孩子读书的收费是一样的,太不公平了。除了学费,就是我的医药费支出大了。我患糖尿病、高血压和风湿病多年,每天要注射胰岛素,口服降压药,不住院的话,一个月也要300-400元最基本的医药费。因为身体不好,种地是孩子他爸爸一个人承担。这样他也不能出去打工了。我在家经营个杂货店,但是每天的毛收入就20-30元,只能是稍微添补家用。家里没有多余的房子出租。有房子的每间房子(20平方左右的)也就只能租30-50元。征地后每3-4个月种一发菜,一个月就能买三、四天菜。现在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种地,我身体不好,文化低,打工也没人要。上面还有两个老人(分居住),身体也不好。小组上每个月给老人几十元生活补贴。我对子女的前途感觉没有把握,读书出来也找不到好工作。以前很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想着至少还有地。对养老问题也很担心,希望子女读书成器,又害怕没有给我们养老。我们这又没有养老院,乡上也没有。
&&&&&& 访谈个案9:女性,31岁,汉族,从宣威嫁入小石坝
&&&&&& 我从宣威嫁入小石坝,汉族,但丈夫是本村的李姓彝族,家里5口人,包括一个老人和两个孩子:儿子9岁,读3年级,女儿3岁。家里的地是我一个人种,因为孩子他爸有精神分裂症,从99年得病到现在,已经住院4次,在菠萝村精神病院住了2次,仅2001年住院就花了1万多,借的钱到现在才刚刚还清。以后就不敢再住院了,太贵了。现在天天吃药维持,不然他会打人。我一个人要负担5个人的吃饭问题,感觉负担太重了。孩子小,本来可以送幼儿园,附近有冰箱厂、船舶集团的幼儿园,私人办的也有,但是送不起。城镇人口有病有医疗保险,农村人口没有。所以形成了&城市人有病死在医院,农村人有病死在家里&的局面。我最关心的是医疗保障问题。
&&&&&& 访谈个案10:男性,25岁,汉族,贵州盘县到小石坝拉车的流动人员
&&&&&& 我从贵州盘县到这儿,我一个人来的,来小石坝刚一年,以拉车为生。拉车每天可以拉20元钱左右(毛收入)。现在租住一间10多平方的房子,一个月的房租是50元,和房东家的关系还可以。春节的时候村里搞活动,平时很不搞,我一般也不参加,春节一般忙着回家。我们拉车的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我喜欢和本地人相处。我感觉村里的治安不好,以后可能会更不好。村上对我们外来人员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管理房东来约束我们。我们要提供真实的身份证,在派出所办暂住证。我租房子的这家人有两间房子出租。我也不一定会长时间地呆在这里。如果交通警察管理太严,我可能就要回家或者改行了。
四、对调查访谈的分析
1、该村失地原因和补偿分配方式
&&&&&& 据介绍,石坝村委会现在有3个村子几乎失去土地。60、70年代的时候,征地不给与补偿。70年代末,征地用拖拉机进行补偿。货币补偿开始于80年代初,1982年二炮征地60亩,补偿了60万,这是第一次用货币进行征地补偿。后来征地补偿不断进行规范和完善。2004年,石坝村委会的土地评估价格是29万/亩,但是赔偿价格远远不到。2003年以来石坝村委会被征用的土地分别是沾昆线征地70亩,涉及大石坝村;绕城东线征地1000亩,涉及小石坝、七家村;昆石路征地200亩,涉及小新村、七家村;耀兴房地产征地250亩,涉及小新村;神龙饲料厂/屠宰场征地215亩,涉及七家村;锰铁厂征地200亩,涉及小石坝;四方建材征地90亩,涉及小石坝;家具厂征地30亩,涉及大石坝。2007年3月,石坝村委会又有170亩地(农田)被征用,补偿价格是每亩4.8万元(含青苗费)。
征地后,按照4.8万/亩(含青苗费)的价格采取货币安置。小石坝小组是把所有的征地赔偿款除了提留一点集体资金(用于奖励考取大学的学生等)外,按照小组人数平均分配赔偿款,再把征地后剩余的土地也是按照人均分配。从访谈中可以看出,这样分配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认同,现在每家还有人均1.6分地种,剩下的土地无论多少,给失地农民在心理适应和生计模式转型上有一定的过渡时间。
2、与失地农民个人、家庭及其所居住的社区最密切相关的问题
&&&&&& 失去土地,对农民来说,不仅影响到他们个人,而且还影响到家庭稳定和社区和谐。失去土地后,农民首先要面临医疗、养老等问题,同时可能要参加就业培训,面临职业转换,并且还要进行心理调适和生理适应;对失地农民家庭而言,传统的单纯依靠种植业获得经济收入的模式正转换为多元的生计模式,有的家庭为了增加收入,不得不经营店铺、外出务工、出租房屋或从事其他行业,然而从事二、三产业的失地农民所占比例毕竟不大,由于自身或家庭原因无法多元经营的家庭,就陷入经济困难的境地;对社区来说,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人际关系出现新的特点,社会治安成为管理难点,传统文化发生变迁而新的文化生活尚未建立。
(1)失地农民当前最关心的问题是医疗保障问题,合作医疗对于农民来说是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看病就医减轻了负担。但是对于患有慢性病和重大疾病需要住院治疗的农民来说,合作医疗所能支付的费用只是车水杯薪,保障能力有限。
(2)失地农民最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养老体系的健全问题。农村地区目前的养老方式主要是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 这是一种以约定俗成的规则, 依赖子女供给的养老模式, 具有一定的社会风险, 且农村的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核心家庭增多, 家庭的养老负担相对加重, 在一对夫妇要赡养双方多位老人的情况下, 家庭将不堪重负,而且年轻一代思想观念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养儿防老&已经越来越不现实。失地农民由于文化素质较低, 在面临着失去土地就相当于失业的情况下, 将在更大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
(3)失地农民关心的第三个问题是自己和子女的就业出路问题。耕地占用后,除了极少数人及时转产就业外,大部分的农民,尤其是年纪稍大的和女性,由于信息闭塞、缺乏技能,全闲在家,在离开土地选择就业上显得比较被动,从技能上、心理上都需要适应和调整。失地农民普遍担子女如果成绩不好,不能继续升学,回家务农已经不再现实;而如果成绩良好,可以一直升学,则又无力负担高中和大学的教育费用。对于已经赋闲在家的年轻人,有的完成了9年义务教育并参加了就业培训,小部分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实现就业和创业,大部分由于观念、技能等问题,难以在短期适应社会的选择。
(4)农民在失去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土地后,村民之间也失去了共同劳动的场所和条件,加之面对未来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与人沟通,闲下来后普遍感觉到心里空虚。到一定年龄的人会觉得精神上有失落感,他们反映说以前是&穷欢乐&,精神压力和危机感不大;现在觉得心里压力大,心里失衡。同时本村人之间的关系由于大家平时见面减少,为了生计不得不扩大活动范围,生活圈子的扩大,使得人际关系上有疏离感。原来天天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突然间因为无地可种而又无事可做,也普遍反映身体素质下降。失地农民在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心理和生理的适应过程。
(5)失地前,小石坝大部分农民家庭依靠种植业(基本上是种菜)获得主要经济来源的方式,在征地后由于每个家庭的土地面积锐减发生改变。有的家庭开始经营副食店、杂货店、餐饮店、洗衣店;或者出租多余的房屋为外地人住;有的也外出务工或在本村乡镇企业打工;或拉三轮摩托车增加家庭收入。但毕竟从事二、三产业的并不普遍。由于身体状况和家庭原因不能进行多种经营的,如果家中有孩子正在上学,或有病人需要就医,有老人需要赡养,家庭经济往往都很困难。现在村子里依靠租地(农业用地)给私营企业,到年终给农民分红(每人2000元左右)的部分收入,随着国家不断完善用地政策,不能够产生长远经济和社会效益,能够产生规模效益的新型产业还没有发展起来。
(6)人际关系上出现的新特点,石坝村现在有近2000人左右的本村人口,外来人口却有2万多人,是本村人口的10多倍。外来人口主要是务工,租住本村人的房子。由于本村人多地少(人均1.6分),依靠种植业获得的经济收入减少,只要有多余房间的村民,多愿意出租补贴家用。本村人在与外地人的关系上表现出由于房屋的租赁关系产生的相互需要,以及本村人在为了增加收入前提下对外地人的接纳性;同时,由于外地人与本村人争夺教育资源,流动性强,难以管理,甚至发生外地人偷盗、抢劫的现象,本村人的安全感差,对外地人产生了排斥和提防心理。
(7)社会治安等问题接踵而来,隐患增多,刑事案件案发率明显比以前高,社会成员复杂化。村上利用护村队管理外来人口,登记他们的身份证,并收取卫生费。但是在管理上仍有难度。
(8)传统文化不断发生改变。例如民族语言的传承,由于多元的人口构成和主流文化的影响在儿童的群体里慢慢消失;传统服饰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传统节日,也会因为资金问题无法举办活动。因为闲暇时间增多,一些活动,如打麻将影响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新的文化和文明的生活新风尚还未建构起来。
3、区乡村三级管理部门对失地农民的帮扶和成效
(1)2005年10月官渡区委、区政府就官渡区农村特困户最低生活救助制度通过了《中共官渡区委办、区人民政府办关于全面推行农村特困户最低生活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官办发[2005]9号)。文件规定:具有本区农业户口,上年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960元的纳入农村特困户救助范围。具体救助标准为每人每月80元,实行定期定量救助,限期为12个月,以货币形式发放。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物价指数的变动,保障标准适时进行调整。同期,官渡区人民政府批转了《官渡区农村特困户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的通知(官政发[2005]40号)。文件规定:该区经批准纳入官渡区农村特困户最低生活救助范围的农业人口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个人负担全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资金,用于参加当地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享受合作医疗待遇;救助对象因患大病,扣除合作医疗费用后,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超过1万元以上的,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对特殊困难人群,可适当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同一救助对象每次救助最高金额不得超过5000元。上述两个文件,对失地农民中达到农村特困户救助条件的人在生活和医疗上给予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2)阿拉彝族乡出台了《阿拉彝族乡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作意见》(阿政发[2007]7号),以各村委会的失地农民、年龄在18-30岁的农村劳动力为转移重点,以初中、高中毕业农村劳动力为技能培训重点,把省外输出和技能培训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以引导性培训为主,逐步转为有选择、有侧重地进行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争取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能力。2006年,阿拉彝族乡共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624人,其中省外输出61人,省内转移131人,区内转移432人。2006年阿拉乡有4个劳动与社会保障服务站,收集有效就业岗位1001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726人,其中特困人员就业201人,&4050&人员就业114人。乡党委、政府成立了阿拉彝族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各村也根据本村情况,制定了方案和工作机构。今年以来通过举办葡萄、梨树栽培管理、农家乐旅游、手工刺绣、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培训30多期,培训人员4000多人次,共完成省内外和境外劳动力转移736人。
&&&&&& 2006年阿拉乡加强了农村三级预防医疗保健网络建设,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合作医疗经费的投入,不断扩大合作医疗参合面、受益面,全年参加医保的村民10580人,共报销189人次、报销金额元。
&&&&&& 阿拉乡对52户农村特困户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共发放救助金90048元。鼓励有条件的村、组和个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医疗保障与城市接轨。
阿拉乡以宏扬民间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支持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乡政府成功举办了&彝乡&火把节、春节运动会和1000多人参加的元旦长跑活动,业余花灯组、舞龙队、文艺演出队有力地推动了彝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增进了民族团结,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
(3)目前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石坝卫生所面积为12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3人,该村距离乡(镇)卫生院2公里。2006年,石坝村委会外出务工人数 49人,在省内务工34人,到省外务工15人,仅占劳动力的2.56%;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1901人,参合率99.42%;享受低保1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3个、图书室2个、业余文娱宣传队6个,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小石坝小组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小组外出务工人数10人,仅占劳动力的1.49%。到2006年底,小组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64人,占人口总数的69.15%;参加农村合作医疗657人,参合率97.91%。合作医疗是由小组为村民交钱;节庆的时候给予老年人一定的补贴;年底给每个村民一定的集体分红,以增加收入;6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给予50-80元的生活补助。
4、需求和帮扶之间的调适
&&&&&& 通过上述访谈可以看出,失地农民正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他们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和谐,涉及到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就业问题,也包括心理适应和生理健康,同时又与生计模式的转变、社会文化的变迁和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息息相关。因此,失地问题不仅是农民的问题,也是农村和全社会的问题。当前政府已经制定了有关保障农村特困户的相关政策,也开展了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为增加失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和丰富失地农民的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仍然还有可以与农民需求进行调适的空间。
&&&&&& 现行的农村合作医疗为广大参保的失地农民提供了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但是还不能解决失地农民患大病重病的问题;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为失地农民中的特困户在生活和就医上增加了一层保护屏障,但能享受的人群面很小;当前的就业培训在时间、地点安排上,可能还不便于需要照顾家中老人小孩的普通农村妇女参加,对女性劳动力转移没有采取特殊的帮扶政策;开设的培训课程时间相对较短,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适合中年人群和病残等弱势人群的还有必要增加;在技能培训的同时,开设心理讲座和辅导也很有必要;当前失地农民对信息的了解渠道有限,大部分不知道如何获得想知道的信息,对当前的政策也不完全了解;农民需要有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氛围,既可以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又可以增进人际沟通,促进心理健康。对于农民来说,也应该引导其尽快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学习主动性并提高就业技能,尽快实现就业。
四、对解决阿拉彝族乡失地农民问题的建议&
&&&&&&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住房和非农业用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大量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失地农民的规模还会不断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占用土地的同时,有关的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使失地农民不能享受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从而变成&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公民&。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就成了关系失地农民生存、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之一。
1、从宏观层面上,应该尽快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牵头起草有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法律或条例,由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大讨论通过, 再由国务院颁布实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法律或条例,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①完善征地制度, 保证失地农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②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对于各地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补偿应参照当地的一般标准执行。③提高补偿安置标准。④明确土地补偿费的分配管理。国家统一制定同一区域的征地综合补偿安置标准,并及时公示补偿资金标准额度和每户农民资金到位等情况,严禁挪作它用。⑤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并对其就业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⑥制定明确的处罚规则和标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的核心和关键是法律的颁布和实施。
&&&&&& 另外,可以参照有些地区的模式,搞好&留地安置&,增强集体经济实力。留地安置是国家征用土地后,将所征土地的一定比例留给农民,让其用于二、三产业的开发,实现就业。这种形式主要以城市郊区为主,如浙江瑞安市认识到仅靠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替代不了土地给予农民的生活保障,积极探索征地补偿安置的新措施,即将10%的返还安置用地用于建设村级标准厂房,实行租赁经营;浙江龙港实行留用地政策,按10%&20%比例向土地被征用的村返回建设留用地,主要用于村发展二、三产业,将剩余的土地以宅基地的形式分配到户,村民自建房屋用于出租,可以获得较高的租金收入。
2、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于失地农民已经不再享有土地保障,因此必须重视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建立适合当地农民生活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维持失地农民基本生活需要、当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纯收入、地方财政和乡镇集体承受能力、土地转让收入等多方面来综合、科学地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主要由占地单位支付,同时,各级政府要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低保资金的投入,以确保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此外, 确定失地农民最低生活标准时,可根据失地农民年龄、再就业机会和能力客观上的差异,进一步细化,对不同年龄段的失地农民给予不同的最低生活标准,年龄越大, 给予的最低生活标准相对越高,以此促使年龄偏低的失地农民积极寻找就业机会。
3、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金可由三部分组成: 征地费用、政府补贴、个人出资。对五保户、孤寡老人、特困户可由村集体垫付。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应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政府的全部缴费及占地单位缴费的一部分计入统筹账户,个人缴费和占地单位缴费的一部分及历年利息积累全部计入个人账户, 由社保机构集中统一管理。待交费对象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 可委托当地银行等金融部门具体办理养老金的领取事项。
4 建立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医疗风险凸显,没有相对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很可能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医疗风险具体表现在有病不敢就医或无法长期坚持就医,失地农民&小病硬扛, 大病等死&的现象并不少见,从而严重影响着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建立失地农民医疗保险制度。对于具备条件的地区, 可与城镇社会医疗保险实行统一的制度, 对于不具备条件的地区, 可先参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执行,实行占地单位、政府和个人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个人缴费可完全计入个人账户,由个人用于支付门诊医疗费用;占地单位和各级财政补助资金则作为大病统筹基金, 用于失地农民的大额或住院医疗费用报销,大病统筹基金依然划归社保机构集中统一管理。
5、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 是实现失地农民维持&可持续生计&目标的重要手段。失地农民在就业能力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要提高失地农民素质、增强其就业技能,政府应积极向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开设适合失地农民需求便于农民参加的技能培训与心理辅导课程,有特殊需要的弱势群体(妇女、大龄、残疾)也应充分考虑,在时间和地点安排上给予方便。对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提供优惠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对自主兴办二、三产业的人员, 在工商登记、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倾斜,让利于民, 增加其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对吸纳失地农民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建立农民就业信息指导中心, 不定期地免费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就业、务工信息。
6、引导失地农民转变观念,树立就业信心,树立市场竞争就业观,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尽快完成从农民到居民的角色转变,提高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自觉性和能力。从访谈中,可以看到尽管为数不多,还是有部分农民(被调查本人或他们谈话中提及的亲戚和同村人)成功转型就业,有的转变了思想观念,主动获取与自己保障和生计相关的信息,较快地进行适应;当然也有些是外出务工但&失败&返乡的,他们虽然没有成功就业,但是经过&出&和&返&,应该对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缺失的内容和成功就业需要的素质有所体会。建议请有关部门组织这些成功的和&失败的&(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失败)典型人物与普通失地农民进行交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转变失地农民的观念,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7、构建有效、畅通的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加强信息收集、传送、反馈等环节中的职责,规范管理,创造有利于就业的机制和环境。建立通畅的信息政策宣传通道,帮助失地农民了解现行政策,帮助其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创造上下通达的信息环境。
8、开展民族民间文体活动。撒梅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因与汉族长期交往,受汉族的影响较深,但服饰、语言、民间文艺等方面还是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撒梅人以刺绣、剪纸、雕刻见长,刺绣是撒梅人用于服饰、腰带、鞋帽中的不可缺少的装饰品,而刺绣以剪纸为模型。撒梅人也擅长木雕和石雕,即反映了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也是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扁鼓舞是撒梅人古老的传统舞蹈,动作简洁、节奏明快、气氛热烈、舞姿优美,另外三弦舞、绣帽舞也保留了本民族的风格和特点。组织民族民间活动有利于身体健康,有助于加强社区凝聚力,可以传承文化,并促进心理健康。应从经费、人力、场地等各个环节上保证活动的开展,并逐渐形成自觉。
&&&&&& 调查过程中得到官渡区委政策研究室、区新农办、阿拉彝族乡党委办公室、石坝村委会和小石坝村民小组以及被访人的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阿拉彝族乡人民政府《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打印稿。
2、&阿拉彝族乡人民政府提供《官渡年鉴》(2007年)的基本资料,打印稿。
3、&中共昆明市官渡区委办公室文件《中共官渡区委办、区人民政府办关于全面推行农村特困户最低生活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官办发[2005]9号),复印稿;
4、&官渡区人民政府文件《&官渡区农村特困户医疗救助实施办法&的通知》(官政发[2005]40号),复印稿。
2007年阿拉彝族乡政府提供《官渡年鉴》(2007年)的数据。
2007年阿拉彝族乡提供政府《官渡年鉴》(2007年)的数据。
石坝村委会和小石坝村民小组的基本数据来源: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服务平台网站(官方网站):
此处&社区&主要指小石坝村民小组。
因不便公开访谈对象的真实姓名,故以数字代替。
东绕城高速公路是昆明市第一条利用招商引资建设的项目,这条标准双向6车道的高速公路,总投资达29亿元,由主线和支线两部分组成,全长31.6公里。主线为南北向,北起乌龙村接昆曲高速公路,南止广卫村跨越昆玉公路接广福路,全长25.482公里,支线为东西向,西起于东二环路大树营立交桥,向东与主线交于两面寺立交,连接新机场高速公路,并建有虹桥立交与东三环路相接,全长6公里多。同时东绕城高速公里还连接了贵昆公路、安石路、昆洛路、广福路、寺瓦路、东二环路、东三环路等8条省、市级道路。
妇女40岁,男性50岁,称为4050人员。
2006年阿拉彝族乡《政府工作报告》。
县、乡、村三级。
(原载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蓝皮书《云南民族地区发展报告》,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责任编辑:秦伟)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4养老金缴费基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