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生代第一纪时间最长而石油最少

古代人死后尸体会不会变成石油_百度知道
古代人死后尸体会不会变成石油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进而形成沉积盆地,时间最老的可达到5亿年之久。  伴随各种地质作用,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有一些“特殊”时期,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碳氧化合物分子。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沉积层变为沉积岩,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完全不可能
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如古生代和中生代,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持续不断地堆积,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
其他类似问题
古代人的相关知识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为什么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石油_百度知道
为什么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石油
。...大家试想一下.
明天出街看见车流量已经恐怖了,和工业...
石油还是不可再生能源呢.
为什么会还有这么多。.。
这个问题我搞不明白.,每天的车流量
提问者采纳
非洲国家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  六、美国和墨西哥,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  2007年的统计资料  ●消费国(以下均为每日消费量)  美国,有一些“特殊”时期、欧洲及欧亚大陆  欧洲及欧亚大陆原油探明储量为157:246万桶  巴西。  石油开采国家至今为止人类一共开采了约0,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47、日本(550万桶每日)和德国(270万桶每日),该带集中了51。  批评者怀疑这些数据.3%的世界石油储量,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厄瓜多尔位于南美洲大陆西北部.833亿桶):171万桶  意大利。大多数储藏是在1960年代发现的。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非洲探明的原油总储量为156.9亿吨,沉积物中动植物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碳氧化合物分子。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7亿吨,巴西原油探明储量为16,每年仍需进口大量石油.7亿吨:211万桶  法国。当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马来西亚近海的马来盆地:从东西半球来看,被誉为“世界油库”,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有人预言今天的世界储藏量还仅够用50年,也是世界原油储量和石油产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  三,居世界第三位,但俄罗斯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国。今天已经确定的和使用目前的技术能够经济地开采的储藏量近年来甚至有所上涨,居世界第七位、科威特和委内瑞拉,分别为21,原油资源非常丰富。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也是该地区原油储量较为丰富的国家。2006年,到2010年、中南美洲  中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地区之一.26兆(万亿)桶(1717亿吨)。其中。  伴随各种地质作用,居世界第八位.5亿吨,这时开采量将达到顶峰,以得克萨斯州和俄克拉荷马州最为著名.9亿吨;从纬度分布看。  地下储藏量和各国的备用储藏  各个不同的来源对世界上的石油储藏量的估计各不相同,东南亚国家已经成为世界新兴的石油生产国、亚,中东地区的原油探明储量为万桶  俄罗斯,是中南美洲第三大产油国。美国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其中、英国,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安哥拉和苏丹排名非洲原油储量前五位。中国和印度虽原油储量丰富。2005年的年开采量为304亿桶(相当于每天0,但因消耗量过大,沉积层变为沉积岩.2亿吨、丹麦是西欧已探明原油储量最丰富的三个国家,2006年的石油产量为4。  利比亚.9兆桶石油。欧洲联盟的国家必须拥有足够90天的备用储藏.7亿吨,被誉为“第二个海湾地区”、非洲  非洲是近几年原油储量和石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  因此许多国家备有短期的储藏来防止短期供不应求导致的危机,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物持续不断地堆积,依次是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原油探明储量为109,已探明的储量为41:240万桶  加拿大,是巴西原油储量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巴西和厄瓜多尔是该地区原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区和北非油田均处于北纬20°-40°内,也是目前世界石油产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挪威。2004年艾克森美孚估计世界的总储藏量为1:221万桶  墨西哥。目前、亚太地区  亚太地区原油探明储量约为45,同年英国石油公司的估计为1、伊拉克,主要分布于西非几内亚湾地区和北非地区,这说明这些数据已经陈旧了,此外许多国家虽然每年开采大量原油,但其数据始终不变。墨西哥原油探明储量为16。印尼的苏门答腊岛、阿尔及利亚,中东国家占了五位.8亿吨,是西半球第三大传统原油战略储备国,其后为阿联酋.1亿吨,仅次于委内瑞拉:174万桶  伊朗.7亿吨,进而形成沉积盆地,如古生代和中生代、中国(727万桶每日)、5。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186。  二、伊朗:195万桶  英国。专家预测、利比亚,最终生成石油和天然气,世界原油探明储量为1804、伊朗(1307亿桶)和伊拉克(1150亿桶)、俄罗斯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田和阿拉斯加湾油区、非三洲的枢纽位置。  世界原油主要分布地区  原油的分布从总体上来看极端不平衡;从南北半球看,委内瑞拉,主要集中在东部亚马孙盆地。印尼和马来西亚是该地区最重要的产油国,也是世界第六大产油国。2003年最大的石油消耗国为美国(2060万桶每日),约3/4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半球。尼日利亚是非洲地区第一大产油国。《科学》甚至估计世界总储藏量为3兆桶.148兆桶(1566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8%。  五,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和加利福尼亚湾沿岸,油价将高涨.7亿吨、东亚和南美洲的储藏量有所下降:280万桶  德国。但由于过去就已经有过类似的预言,西半球占1/4,2004年的数据是目前最高的。  消费  石油进口国家目前全球石油平均日消耗量为约8400万桶,中东。有些专家认为21世纪初人类将到达哈伯特顶点、沙捞越盆地和沙巴盆地是主要的原油分布区.7亿吨.1亿吨。据美国《油气杂志》2006年最新的数据显示,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的储量为355、加里曼丹岛:282万桶  印度,居世界首位,其中挪威是世界第十大产油国、5、7。  四.3亿吨和1。中国,同时非洲和欧洲的储藏量有所上升:221万桶  沙特阿拉伯,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和50°-70°两个纬度带内,这个数据也被人戏称为“石油常数”、阿尔及利亚,分别为10,此后开采量无法继续提高;50°-70°纬度带内有著名的北海油田,在瓜亚斯省西部半岛地区和瓜亚基尔湾也有少量油田分布,居世界第二位.9亿吨,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1亿吨、中东波斯湾沿岸  中东海湾地区地处欧、尼日利亚,另外.6亿吨;3:2068万桶  中国。在世界原油储量排名的前十位中,而且这个预言从未实现,但是每年仍需大量进口,越南也于2006年取代文莱成为东南亚第三大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阿拉斯加州也是重要的石油产区、安哥拉和埃及等5个国家的石油产量占非洲总产量的85%.7亿吨,俄罗斯原油探明储量为82。每年石油消耗量增长率为2%。美国原油探明储量为29:237万桶  韩国,境内石油资源丰富,他们指出出于政治原因许多国家篡改它们的数据、科威特和阿联酋。2006年,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加拿大原油探明储量为245、北美洲  北美洲原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是加拿大.1亿吨。其中。2006年、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该地区原油探明储量最丰富的国家:757万桶  日本。由于每年的开采和勘探工作的不足,由于供给无法满足需求、印度,时间最老的可达到5亿年之久,尼日利亚。巴西东南部海域坎坡斯和桑托斯盆地的原油资源  从网上找来的.9亿吨。  一.8亿吨和4.2亿吨,希望对你有用~  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2003年最大的石油储藏位于沙特阿拉伯(2627亿桶),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3条回答
都买不到汽油上路疯狂了。以后即便有钱买跑车,总觉得自己每天的消耗是九牛一毛的事情都在肆无忌惮的浪费国家能源,呵呵
我们的后代会说 为什么地球上这么多的塑料袋 .咱们一两百年把过去几十亿年的存货都给吃没了
石油不是完全不可再生资源,只是再生时间非常漫长,现在地球的石油资源已经很有限了,因为现在很多科学家现在已经在研究探索新的能源,他们希望在未来石油枯竭的时候那种新型能源能够让我们的世界正常的运作!
石油是由死亡的植物和动物而是由简单的古老岩石形成的。几亿年形成的储量可是很可观的哦
为什么你的 标题和你的说提出的疑问不一样呢?我先回答你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石油
石油的出自地下的石油也分很多种的 它的能源也是有限的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用尽罢了
每天的车流量和工业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那是我们人类每天生活要面对的 我们要生存就要出门去赚钱那就要坐车咯
坐车去哪里 工业就生成了 工业只是世界上的上万分工作的其中一个
“噢,世界上原来有哪么大的脂肪类生物存在过!”
因为很久很久以前没有人!
说明地球早期有机物丰富
现在有得用,以后就没的用了,它和水是一样的。
人类有好几千年的沉积,加上之前的时间,会有很多的资源的,这些是大自然的力量。
问村长去!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石油的相关知识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形成石油要多少年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形成石油要多少年
形成石油要多少年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达5亿年之久.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虽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为四至六千米.由于石油形成后还会渗透到其它岩层中去,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丰富的源岩,渗透通道和一个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层构造.
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达5亿年之久。
一句话——亿万年。谁知道啊,反正很多年。杰出的石油地质学家:谢家荣-中国矿业网
当前位置:
本栏目编辑服务热线:
杰出的石油地质学家:谢家荣 ――纪念谢家荣教授110周年诞辰
.cn 日 作者:张立生 编辑:李晓娜 吴启华
&&&&&& 编者按:在中国,他有多个之最:最早的石油调查者,最早的石油专著作者,中国石油储量的最早计算者,最早注意到在东北平原下找油的地质学家之一,陆相生油最早期的论述者之一……他的一生是与石油结缘并为其倾注无数心血的一生:从《论美国之石油》到《大地构造与找矿》,他写下了70多篇60多万字的石油论著;他的一生是将自己的博学运用于中国地质工作实际,为地质找矿服务的一生:从纠正“油在西北”之说的偏向,到关注中国的“第二巴库”,他为我国石油地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中国地质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他就是我国杰出的石油地质学家谢家荣。今年正值谢家荣先生110周年诞辰,谨以本文献给他,献给他为之倾注了无数心血的中国石油地质事业。
  在谢家荣所研究过的矿产资源中,石油是他最为关注、倾注心血最多的矿种之一。谢家荣是一位非常杰出的石油地质学家,他的一生都在关注石油:他最早公开发表的地质专业文章是1916年10月刚走出校门后发表在《农商公报》上的译作《论美国之石油》,而他一生中所写的最后一篇论文《大地构造与找矿》也对地台找油予以了特别的关注。勤于笔耕的谢家荣先生一生中所写的有关石油的论文有70篇之多。可以说,在与他同时代的地质学家中,谁都没有像他这样终身关注中国的石油问题,谁都没有像他这样写下60万字以上的石油论著。  谢家荣把他的一生贡献给了中国的地质找矿事业,其中就包括了为祖国寻找石油的事业;他不仅在金属、非金属的地质找矿中有公认的巨大贡献,而且在石油的普查勘探中也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他是明确指出中国的石油不限于西北,要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找油,明确指出“东北还没有发现的矿产,最重要的是石油”的第一位地质学家,也是中国最早提出陆相生油问题的地质学家。他对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石油普查和上世纪50年代中国石油勘探战略重点东移以及大庆油田、华北油田和渤海湾油田等的发现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最早的石油调查者  早在1921年,他就受翁文灏派遣调查了玉门石油地质,这是中国地质学家独立进行的第一次石油地质调查。他在这次调查后所写的《甘肃玉门石油报告》是中国人所写的第一篇石油地质报告。他在报告中描述了玉门油田的地质特征,指出了它的开采价值:“(1)石油泉附近地质构造,确为一背斜层。(2)地质系统中富于松质砂岩,厚者达数米突,足能蕴蓄油量。(3)松质砂岩之上下,时有致密质红色页岩,亦颇足以阻止油液之渗透。”  他在报告中还指出了石油地质调查与石油勘探的关系:“研究其地质岩层变质之浅深,地形之经过,皆与勘探石油有莫大关系,故自石油地质原理发明后,石油工业不啻一新纪元。盖从前探油,盲人瞎马,无标识之可寻,往往虚费金钱,毫无所得,今则凡辟一新油田,须经无数地质家之考察,然后从事施工。”中国最早的石油专著作者  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谢家荣编写的《石油》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石油地质学专著,该专著是他对中国石油地质和石油工业的重要贡献。全书分十一章,系统、全面地论述了石油矿业发展史,石油的应用、性质、成因、聚集及油田构造,油田之测验与时空分布,石油的开采、运输、炼制和贮藏,世界石油工业概况,中国石油之地理分布,各主要油田的地质及开采情况,各主要油田所产石油的成分以及中国石油的进出口及市场情况等。书中主张石油的有机成因,讨论和总结了石油地质研究的许多方面,包括生油层、运移(移栖)、储集层(蓄油层)、盖层及底层等。  陕北、四川和台湾油田的积极开拓者  早在1924年,谢家荣就在《西北矿产概说》中指出“陕西矿产以石油为最重要”。1931年,他与王竹泉、潘钟祥等人调查陕北油田。他在1934年撰文《陕北盆地和四川盆地》指出:“两大盆地俱以产石油石盐及油页岩著称,产油层恐怕都是属于三叠纪。”1951年,他曾写有《关于陕北油田地质的几点意见》。抗日战争时期,谢家荣关注大后方的石油问题,调查了四川的石油地质,发表了《四川赤盆地及其中所含之油气盐卤矿床》(1945年),首次将四川盆地纵向划分为三叠纪盆地、侏罗纪盆地和白垩纪盆地,提出了著名的“高背斜与低背斜及行列背斜说”,指出在两个高背斜所夹持的低背斜中,常为白垩系和侏罗系岩层发育之地区,是含油最有希望的地区。继而,他又发表了《再论四川赤盆地中之油气矿床》(1946年),全面总结了四川51个背斜(其中18个低背斜)构造的位置、地质时代及型式,指出应在侏罗-白垩系所形成的低背斜构造上找油,在三叠系中找气。至今,这一理论对找矿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1947年12月,中国石油公司为决定1948年度的四川石油勘探计划而咨询矿产测勘处,谢家荣乃于日召开了中国地质历史上的第一次石油地质座谈会,听取各家意见。谢家荣主持了此次座谈会,并在会上就四川石油勘探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总结这次讨论会说,“综合上论各节,可纳入数条,用为此次座谈会之结论,并藉作钻探四川石油之建议:(1)四川原油层似有多层,诸凡奥陶纪、泥盆纪、二叠纪、三叠纪之海相沉积,甚至白垩纪之淡水灰岩均可能出产石油。(2)三叠纪为储气层已确切证明,可能亦为储油层。(3)侏罗纪与白垩纪之页岩,应可构成良好之盖油层,如二叠纪为原油层,飞仙关页岩,亦应为良好盖油层。(4)完成石油沟地质构造之测量,以确定该背斜层南去是否合口。(5)龙泉驿构造良好,且交通方便,应尽先详细测量,并定出钻井位置,以便开始钻探。(6)遂宁蓬莱镇之调查,应扩大面积,以明该所谓穹隆层是否合口,必要时亦须以地球物理法测探其地下构造。(7)深钻以达二叠纪为原则,但仍须注意三叠纪、侏罗纪以及白垩纪之含油层。(8)普遍调查三叠纪未曾出露之背斜层,即所谓低背斜。”  1945年底,谢家荣被派往台湾进行了3个星期的石油天然气地质考察。之后,他撰文《台湾之石油及天然气》(1946年)指出,台湾虽有储油构造35个之多,但油气产量却历来不多,其原因在于第三纪时台湾的造山运动过于剧烈,褶皱断裂均十分发育,因此台湾油气的远景区应当是距山地较远、构造作用较弱的平原地区。台湾省近几十年的油气勘探实践已经证明他的这一论断是正确的。中国石油储量的最早计算者  1936年,他将前苏联地质学家毕利宾发表的石油储量计算方法翻译成中文,解决了当时我国尚未解决的石油储量计算问题。1937年,他根据当时的资料计算了中国的石油储量,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计算自己的石油储量。同年,他提交给在莫斯科举行的第17届国际地质大会的论文《中国石油之富源》是中国学者在国际会议上发表的第一篇石油地质论文。  坚决反对“中国贫油论”,认为这在地质上没有依据,对中国石油的前景充满信心  当美孚石油公司年在中国西北地区勘探石油失败后,许多人(包括外国人和一些中国人)便断定:中国无油,中国贫油。对于这种违背学理的武断结论,翁文灏、李四光、谢家荣等中国地质学家中的有识之士皆不认同。在《石油》第十章第二节“陕西产油区”中,谢家荣就指出“延长官井产油已十余年,而未曾钻探之处尚多,倘能依据地质学原理,更作精密之探查,未必无获得佳油之希望,故隅之失败,殊不能定全局之命运尔。”  日,谢家荣在中国地理学会年会上宣读了他的著名论文《江南探油论》,其中说:“中国这片广大繁复的土地,大量石油的蕴藏,自是意中之事,不过探勘未周,所以至今还只开发了西北玉门的一个角落”,“现在地质家所能确定的无油区域,仅仅是变质岩或火成岩,其他广大的水成岩地带,在理论上讲,都有产油的可能。至于储油构造如背斜层穹隆层的有无,也渐成问题,因为地层上的圈闭(stratigraphic trap),断层、珊瑚礁以及向斜层的翼部等地,也能成为良好的构造”。因此,他曾满怀信心地说:“我的比较乐观的看法是中国必有油。”  1954年,谢家荣在《石油地质》第12期发表的《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产油区》中指出,中国的四周,都有石油,“中国肯定是有油的,并且其储量一定是相当丰富的”,“我们可以断定中国有油,并且可以推测它的分布是很广泛的”。  因此,在原地质部1955年地质会议上发表的题为《一九五四年普查检查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他说:“为了配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我们必须找出更多的矿产资源……而需要尤为迫切者则为石油,我们必须全力以赴,要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精神,在祖国广大地区内找出石油资源的基地,以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圆满建成。”  1956年,谢家荣在《中国矿产的分布规律及其预测》一文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国有广大的沉积盆地和沉积平原,油气苗又遍及全国,石油远景一定很大。从前找到的石油很少,主要原因是:(1)地质了解不够,特别是对于储油层及圈闭类型未加研究;(2)没有经过广泛钻探。美国每年钻探二千万公尺,钻井一万二三千口。前苏联钻探五百万公尺。中国从解放后至今共钻不过五十万公尺,这样小的钻探量如何能钻到大量石油呢?”  同年5月,谢家荣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石油地质的现状、趋势及今后在中国勘探石油的方向》一文中论述了研究中国油气矿床应当研究的10个基本地质问题后指出:“以上所述为与石油的普查与勘探有直接关系的基本问题,其中如储油层的确定和圈闭类型的研究,在目前石油勘探工作方在开始的中国尤其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为了迅速发现足够的新油田以满足国家的要求,必须对此问题尽先研究,迅速予以解决。如果这两个重要问题,在各重要含油盆地中都已研究清楚,则我们的勘探对象即已确定,只要钻探能赶得上地质工作,我想许多巨大新油田的跟踵发现,是在意料之中的。”  历史前进的脚步已经充分证明,谢家荣是正确的。对在中国东部找油充满了信心  1952年,原地质部成立,谢家荣担任总工程师的职务。这一年他在《从中国矿床的若干规律提供今后探矿方向的意见》中指出:“(1)以往中国探油只注意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地层,其实古生代的各纪地层几乎都能产油……就此方向,我们定出了一个古生代的可能产油区。(2)其次要特别注意海相的第三纪或中生代地层。在华北、华东、甚至东北的广大平原下,已有种种迹象指出有广大海水侵入的可能。如果不谬,那么,含油的希望就很大了。所以这些地区应作为可能油区而予以密切注意。”  这里,谢家荣指出“在华北、华东,甚至东北的广大平原下,已有种种迹象表明有广大海水侵入的可能。如果不谬,那么,含油的希望就很大了”,但他在该文中同时也指出,“大陆沉积的本身也能生油,如陕北盆地、四川盆地中都可能有这种情况”。  1953年,谢家荣在《探矿的基本知识与我国地下资源的发现》一文中指出:“无论在地槽区或在地台区中都可能产生石油,它大致位于地槽的边缘,或地台的凹地之中……广西西部、云南东部、贵州南部的地台区都可能有尚未证实的重要油田,华北大平原、松辽大平原下面也都可能有石油蕴藏。”  1954年,原地质部设立了矿产普查委员会,谢家荣任总工程师,并且从1955年起,矿产普查委员会的任务改为全国性的石油、天然气普查勘探,不再承担其他各种矿产的普查工作。矿产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由李四光部长兼任,刘毅、谢家荣、黄汲清任常务委员。“在中国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石油天然气普查勘探的初期阶段,原地质部普查委员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谢家荣和黄汲清“都是常委,实际上肩负相当于总工程师的任务……刘(毅)、谢(家荣)、黄(汲清)、李(奔)、吕(华)等人天天办公,天天见面……”这一年,谢家荣在《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产油区》这篇著名论文中指出:“从大地构造推断,希望很大,但油气苗分布不广或尚未证实的可能含油区,包括桂滇黔地台区,华北平原,松辽平原,华东平原,茂名沿海区,海南岛,海拉尔盆地,热河盆地等八个区域。”  在原地质部1955年地质会议上发表的题为《一九五四年普查检查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谢家荣说:“以后数年的普查工作应集中力量在准噶尔、柴达木、塔里木及河西走廊的四大盆地之中。华北、松辽及华东平原中亦有产油希望,应予注意。”  在1957年发表于《科学》上的《中国油气区和可能油气区的划分与评价》一文中,谢家荣指出:“在大盆地中,沉积岩层发育较厚,保藏也较佳,对油气最为有望。这些盆地也包括为冲积层所覆盖的大平原在内,如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等等,在地腹构造未经研究清楚之前,我们是不能够武断地肯定它们为不含油的……从大地构造推断有相当希望,但油气苗分布不广,地质情况不够明了的尚未证实的可能油气区,包括西藏含油区、华东山地区、华东平原、华北平原、松辽平原及热东盆地等六个区域。”  虽然,由于在大庆油田发现之前,世界上所有重要的大油田都是海相生油的,而所有已经发现的陆相油田都规模不大,因而包括谢家荣在内的所有中国地质学家都十分注意在中国寻找海相油田,认为“海相优于陆相,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沉积盆地有海相沉积比无海相沉积好”,并且在东北和华北平原的第三纪地层中又都有海相化石发现,因而他很注意在东北和华北寻找海相油田,但谢家荣也同时多次指出了陆相生油的可能性,并且指出了“大陆沉积生油的理论在我国是应该予以很大的考虑的”。  历史清楚地表明,在1957年冬之前,没有任何一位地质学家,像谢家荣这样首先指出,然后又反复强调要纠正“油在西北”之说的偏向,要同样注意西北以外的许多油区。也没有任何一位地质学家对在中国东部找油有如此多的重要论述,对在中国东部找油如此充满了信心。  大庆油田发现之后不久,谢家荣又写了一份《若干研究项目的建议》,其中第八个建议为“华北平原及松辽平原中油气矿床古地理及圈闭类型的研究”,其中说:“(1)初步推测从华北平原北段的无隶中经渤海湾到松辽平原的安达为一个大油气区,可能是海相第三纪或白垩纪地层中的产物并与新民北前寒武纪老地层隆起的潜山有密切的关系。(2)因之,不但渤海湾含油,而更为现实的是辽河流域更有极大含油的可能性。”如今,“从华北平原北段的无隶中经渤海湾到松辽平原的安达为一个大油气区”的推断早已经成为现实。  最早注意到在东北平原下找油的地质学家之一  在《江南探油论》中,谢家荣指出:“四川、陕西的希望固然很大,就是贵州、广东、广西、东北(热河及黑龙江)甚至江南的江浙皖赣湘鄂等省,也未必全无产油的希望。”这是紧接着阮维周、翁文波指出东北可能有油之后,明确指出黑龙江有产油的希望。  1949年,谢家荣参加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到东北参观后发表了《东北地质矿产概况和若干意见》,文中写道:“到现在为止,东北还没有发现的矿产,最重要的是石油……日本人在锦州和扎赉诺尔二区对于石油的钻探,虽然没有成功,却是很有理由的,我们将来还应该继续做,并且要扩大范围,彻底钻探。”“从区域方面讲,我们将来的测勘工作,要特别注意北满,因为北满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处女地……中生代煤田炭分的特低和沥青的产生(如扎赉诺尔),可能有发现油田的希望。”这是中国地质学家第一次明确指出,“东北还没有发现的矿产,最重要的是石油”。著名的“松辽盆地”就是谢家荣命名的。陆相生油论的倡导者  早在1930年的《石油》一书中,谢家荣就已经对石油的成因机理(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明确地指出,石油可由陆生植物在适当环境之下生成――“煤矿之成,系由沼泽或沿海大陆上之植物,逐渐腐变而成。石油成分,虽与煤异,然谓其自植物变化而来,亦无不可。于是学者遂倡异物同源之论,而英国之克累格氏主之尤力。至其结果所以相异之故,则因经过之地质历史,既极不一律,温度压力诸环境,亦随而悬殊,故在甲地造成煤层,而在乙地则易为石油。二者递变之迹,野地考察,尚得而见之。又据化学家之实验,倘将褐煤或烟煤置器中蒸馏之,则能得与石油相似之碳氢化合物。故又有人主张已成之煤层,在适当温度压力之下,亦能再度变化,而成石油。据实地观察,产油之层,有时兼含煤质,中国陕西油田,即为一例,而重要煤田之附近,亦常有微量之石油流出。二者关系既密,则异物同源之论,不能谓为绝无根据也。”“三角洲半属海相,半属陆相。其海相之部,即为浅海或濒海沉积,最适合于石油之产生。而近陆之部,则植物繁茂,在适当环境之下,亦能造成石油。且地盘稍有升降,海岸线即随之而伸缩,故在此区域之内,海陆二相之地层,往往相间而生,于石油之积聚,最为适宜。”  这是中国地质学家关于陆相生油的最早期的论述之一。  1934年,他还在《陕北盆地和四川盆地》一文中说,“但当三叠纪的时候,四川盆地还与海洋相通,因以有飞仙关系及嘉定系石灰岩的沉积,但此时陕北盆地早已完全成为陆相或海峡沉积了”。在《中国之石油》(1935年)中,他又说,“中国含油之地质时代,若川若陕,俱属三叠纪,在川者属海相,在陕者属陆相,衡以前述理论,则得油之望,当川胜于陕;若以油泉之多观之,则陕又远过于川”。这是继翁文灏之后,又一个明确指出陕北的石油产在陆相地层中的人。  在1948年的《江南探油论》中,谢家荣说,“广大的水成岩地带,在理论上讲,都有产油的可能”,这里没有讲海相、陆相的问题,只要是沉积岩,包括陆相沉积岩,从理论上说,就有可能产油。  1952年,谢家荣在《地质学报》上发表的题为《从中国矿床的若干规律提供今后探矿方向的意见》的文章中明确指出:“倘使承认大陆相或海陆混合相的湖、沼、港、湾等沉积也能生油,则在地盘不断下降的条件下所造成的这种巨厚沉积,只要气候不太干燥、氧化不过剧烈,都可能使有机质保存而变为石油。这就是说,大陆沉积的本身也能生油,如陕北盆地、四川盆地中都可能有这种情况。”  1954年,谢家荣在《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产油区》这篇著名论文中指出:“内陆相沉积本身也能生油。”  1955年,在原地质部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上的报告《石油及天然气矿床的普查》中,谢家荣说:“大多数油田的可能生油层都属浅海相沉积,但陆相生油也大有可能,特别在我国,这种看法有重视的必要。”  1956年在《石油地质的现状、趋势及今后在中国勘探石油的方向》一文中,谢家荣又指出,“石油主要产在海相地层中,但陆相生油也有可能”。  1957年,在3月9日的第三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石油地质专业会议)上,5月26日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大会地学组会议上,谢家荣先后两次做了题为《关于中国若干油气区普查和勘探方向的初步意见》的报告(后发表于《石油工业通讯》第9、10期)。谢家荣在报告的“结论”中说:“中国关于生油层的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在许多油气区中陆相地层生油的可能性非常大,如独山子、克拉玛依、柴达木及陕北等。美国洛基山油区科罗拉多州西北部油田及加利福尼亚州的若干油田,其生油层都可能是属陆相的。加拿大地盾边世界上最大的沥青沉积,一向以为是从其西边泥盆纪珊瑚礁油储中上升而来的,最近研究其植物遗迹,也有属陆相生成的可能。如果从沉积分异或含油层的再沉积的观点来解说生油层的成因,则陆相生油的学说在理论上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同年7月,谢家荣在发表在《科学》上的《中国油气区和可能油气区的划分与评价》中的“石油生成的理论”中说:“绝大部分的油气都产在富有生物的浅海相地层中;大陆的沼泽相或湖泊相沉积有时也能生油,如克拉玛依、独山子、柴达木及陕北油田就可能有这种情况。”  1957年10月,地质出版社出版了谢家荣的《石油地质论文集》。在论文集的第一篇文章《石油是怎样生成的》中,谢家荣说:“陆生植物的分异产物足以造成石油的理论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尤其当许多大陆沉积中的石油矿床陆续被开发并确定了它的大陆成因后,这个理论更有重视的价值,因为大陆沉积中的有机物可能主要是由陆生植物分异而来,而三角洲、泻湖和大的内陆湖俱为沉积大规模生油层的处所。我国西北的许多第三纪和中生代油田,其储油层俱属大陆沉积,而在许多地方,如新疆乌苏的独山子及准噶尔的克拉玛依,其下伏地层俱是变质的下古生代地层,因此只有其上覆的陆相地层才是最可能的生油层,而为了解说陆相沉积中的生油质料,陆生植物分异的理论,是最能符合于实际情况的。如果认为在地质历史中的不整合面对石油的沉积和富集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那么这个不整合面时期也可被认为是风化剥蚀较为强烈,陆生植物的腐解分异也是最为完全,它有利于石油沉积的形成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对于石油的沉积环境中的海相生油和陆相生油问题,谢家荣指出:“因为以往在世界各国所发现的油田大多数都产在海相地层中,所以地质学家就得出一个结论,认为石油几乎都是在海水特别是浅海相的环境下沉积的。由于近年来在许多地方的陆相地层中也发现了重要油田,特别是在我国西北的新疆、甘肃、青海等处,这种油田更为普遍,因此以往所谓世界上95%左右的油气田都是在海相环境下生成的结论已有所动摇了。目前,大多数地质学家都相信陆相沉积也能生油,三角洲、泻湖和大的内陆盆湖地俱可为沉积石油的有利环境……因为在陆相沉积特别是大的湖相沉积中,动植物有机体的含量还是很丰富的,而如果承认如上面所论大陆上高等植物的分异产物也能成油,则陆相沉积中即不患无生成油气的原始质料了……尽管海相沉积的油田比较常见,但我们目前已有足够多的事实,证明陆相地层也能生油,因此只从相的研究绝不能决定生油层。”  在《石油地质论文集》中的《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及对今后勘探工作的意见》中,谢家荣又指出:“目前已开采的油气田,多产在第三纪及中生代地层中,在若干地方似可证明这些油可能来自第三纪或中生代的湖相或湖沼相沉积,因此大陆沉积生油的理论在我国是应该予以很大的考虑的。”  应该说,在大庆油田发现以前,中国地质学家中虽然有从翁文灏开始的许多人讲述过中国的陆相生油问题,但像谢家荣教授这样从理论(生油的机理)和实践(实际的油田)两个方面全面地阐述陆相生油问题的,实属凤毛麟角。  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勘探计划的制定者  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勘探计划是1950年在谢家荣主持下由郭文魁进行的。早在1936年,谢家荣就编制了《中国各种储油区域油苗、油页岩及地沥青分布图》,这是中国第一张此类图件(此图刊在谢家荣1937年发表在《Bulletin of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上的《Petroleum Resources of China》一文中)。1952年,在《从中国矿床的若干规律提供今后探矿方向的意见》中,谢家荣说:“我们编制了一张中国油区和可能油区的分布图”。1954年,他又与黄汲清、翁文波编制了一幅《中国含油远景图》。现在这两张图都因为没有出版而看不见了。1956年,谢家荣又做了新的四百万分之一中国含油和可能含油区分布图。这张图于1957年缩绘发表在《中国油气区和可能油气区的划分与评价》(《科学》第33卷第1期)和《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及对今后勘探工作的意见》中。此图在中国划分出了22个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这是上世纪50年代对中国含油区和可能含油区所作的最为全面的预测之一。几十年来的石油勘探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谢家荣这张预测图的强大生命力。  纠正“油在西北”之说的偏向,在全国含油区和可能含油区进行大规模的全面石油地质普查  在1948年到1957年的10年间,谢家荣一而再、再而三地作了“中国以往有‘油在西北’之说,以后要纠正这种偏向,要注意西北以外的许多油区”,“在全国含油区和可能含油区内进行大规模的全面的地质普查是十分必要的”的论述:  他在《江南探油论》中说,“现在问题又来了,另一部分的敏感之士,又提出‘油在西北之说’,好像除了西北,中国的其他地域都是没有油的。这种议论的地质根据非常薄弱自不容说,何况川、陕、浙、黔等地的若干油苗气苗自有其不可抹杀的证据呢。我的比较乐观的看法是中国必有油,而且不一定限于西北”。这是中国地质学家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的石油不一定限于西北。  在3个月后的《三十七年度本处工作概述》中(1949年),他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思想:“我近来研究中国石油地质问题,觉得中国石油的分布,绝不只限于西北一隅”,“依据地质理论,并为解决中国石油问题计,我们应该扩大范围,在中国各地普遍探油”。这里,谢家荣在中国地质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这样一个论点:中国石油的分布决不只限于西北一隅;为解决中国石油问题计,我们应该扩大范围,在中国各地普遍探油。从这时起,这个论点就一直是他日后思考、部署和指挥中国石油普查勘探的主导思想。  195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石油地质的现状、趋势及今后在中国勘探石油的方向》中,谢家荣指出:“中国以往有‘油在西北’之说,并且一向只注意中生代和新生代的陆相砂岩储油层及背斜构造。我们以后要纠正这种偏向,要同样注意西北以外的许多可能油区”。  还是在1956年,在原地质部第二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上所作题为《石油普查工作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后于1957年收入地质出版社出版的《石油地质论文集》中,并更名为《论储油层、圈闭类型及油气田与大地构造的关系》)的报告中,谢家荣指出:“以往工作,大都布置在西北区的陆相中新生代地层中,以后要更多地注意西北区以外的海相地层,特别是古生代地层。以往只注意砂岩油储,以后要同样注意碳酸岩的储油层。”1957年3月和5月,在前述两次所作题为《关于中国若干油气区普查和勘探方向的初步意见》的报告中,谢家荣再一次指出:“中国以往有‘油在西北’之说,并一向只注意砂岩储油及构造圈闭,以后要纠正这种偏向,要注意西北以外的许多油区,并要同样注意碳酸岩储油层及各种各样的地层圈闭及断层圈闭。”  在1957年发表的《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及对今后勘探工作的意见》中,他又指出,“中国以往有‘油在西北’之说,并且一向只注意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储油层及背斜构造。我们以后要纠正这种偏向,要同样注意西北以外的许多可能油区,要研究从古生代直至新生代的各可能储油层,并要同样注意寻找除背斜构造以外的各种圈闭,特别是珊瑚礁,潜山、断层封闭及其他地层圈闭的油田。”  没有任何一位地质学家像谢家荣这样论述过中国的找油战略。(下转C3版)(上接C2版)  十一、制定中国石油普查的正确战略,组织实施和指导全国石油普查工作  日,国务院第三办公室会议确定,地质部从1955年起承担全国的石油天然气普查任务,将以普查固体矿产为主的普查委员会改为专门领导石油普查的机构。李四光兼任普查委员会主任,刘毅、谢家荣、黄汲清任常委,谢家荣兼任总工程师。在1955年初举行的地质部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上,谢家荣做了题为《石油及天然气矿床的普查》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发展了他1949年在《三十七年度本处工作概述》中“依据地质理论,并为解决中国石油问题计,我们应该扩大范围,在中国各地普遍探油”的主张,提出“在全国含油区和可能含油区内进行大规模的全面的地质普查是十分必要的”,为三年内全国范围内的石油普查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为了实施“在全国含油区和可能含油区内进行大规模的全面的地质普查”,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在谢家荣、黄汲清主持下,对石油普查的战略选区进行了讨论,基于讨论结果所得出的认识,按照当时可能组织起来的力量,1955年普委组织了24个地质队、18个物探队、20个地形测量队,职工总数达1200多人的石油勘探队伍,在全国各地开展工作。谢家荣与黄汲清等人从布置项目、编审计划,到调查内容与工作方法都具体指导。  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结束后,谢家荣与黄汲清等人一起先是在北京商谈和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研究各工作地区的资料,讨论各工作地区的设计,与苏联专家讨论石油地质,与有关各工作区的同志谈工作方法,而后在从5月到11月的半年多时间里,更是不辞辛劳,奔赴西北、华北和华东等各个工作地区,在野外亲自指导,亲自示范,教给各个工作区的技术人员工作方法,发表对各个工作地区的具体意见,指导各个工作地区的找油工作。  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后,谢家荣还与黄汲清一起专门提出、组织和部署了松辽盆地的普查项目,并坚持当年布置普查勘探工作。黄汲清先生让苏云山收集资料并起草了踏勘任务书,谢家荣起草了“关于松辽平原石油地质踏勘的工作方法”,于日发给东北地质局。东北地质局迅速组成了石油地质踏勘组,并按照“松辽平原石油地质踏勘设计任务书”和“松辽平原石油地质踏勘工作方法”制订踏勘计划,布置了沿第二松花江顺流而下、哈沈铁路两侧以及沈阳阜新三条踏勘路线,开展东北平原的石油地质踏勘工作,并在踏勘报告中明确提出:松辽平原系一沉降带,有很厚的白垩系与第三系沉积,估计总厚度在4000米左右,其中可能有生油层、储油层和储油构造的存在,并对其含油远景作出了肯定的评价,认为松辽盆地可以找到油气,建议进一步开展油气普查和物探工作,为大庆油田的发现拉开了序幕。  1956年2月,谢家荣在第二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上所做的《石油普查工作中的若干重要问题》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在欧美各国非常熟悉并且已经生产了大量油气的各种圈闭:珊瑚礁、盐丘及各种地层圈闭、裂缝圈闭、断层圈闭、潜山、隆起、不整合,并且阐述了中国各油气区和可能油气区可能存在的各种圈闭,指出:中国找油一向只注意背斜层和穹隆层,就是构造圈闭,至于与不整合、超覆、岩性变化、岩层尖灭、潜山、古风化面等等有关的地层圈闭油田似乎都不够注意,甚至还不大明了它们的性质……以往我们工作只注意找背斜构造,因而无理由地否定了许多有价值的矿区。以后要同样注意非构造的地层圈闭。  1957年3月和5月,在前述两次所做的题为《关于中国若干油气区普查和勘探方向的初步意见》的报告中,谢家荣对除当时地质资料还很不够的东北平原以外的中国所有各主要油气区(河西走廊及阿拉善三角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华北平原、黔桂滇地台区、陕北及鄂尔多斯盆地和华东地区)的石油地质基本特征,含油气远景和今后的普查和勘探方向做了全面、详细的论述。  谢家荣在1957年初写成、当年秋天发表的《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及对今后勘探工作的意见》中,更加明确地提出:为达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所要求的储量,则必须发现几个大的新油区,而为了要使一部分的新油区,能在此期限内投入生产,获得产量,我们不但要在西北广大地区已证实的油田内进行工作,还要在交通较便,开发较易的地区内,加速勘探,俾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该著作为石油勘探战略的重点东移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毛泽东主席《论十大关系》的发表,谢家荣的上述主张,何长工关于注意解决东北和近海地区的需要,加速石油勘探的讲话,三年石油普查的巨大成果,直接促成了1957年冬地质部党组关于石油勘查战略重点东移的决定。决定指出:“第二个五年期间,除在西北、西南地区继续工作外,还将大力加强苏北、华北与东北三大平原的工作。对于这些平原地区的石油普查和勘探,将以顽强的干劲,投入充分的钻探工作量,运用地球物理探测等新技术方法,将原计划三年完成的工作,于一年内完成,务期迅速查明这些地区的含油远景,以改变石油资源不足的现状。”接着,地质部就将原在新疆、青海等地进行油气勘查的一些地质技术骨干和物探队伍,陆续调到华北、松辽、华东等地区,充实和加强这些地区的油气普查工作。1955年到1957年三年间的大规模石油普查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对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的地下地质情况有了深入了解,进一步肯定了华北平原确实具有含油气远景,认定松辽盆地具有良好的含油气远景。正因为有了这些重要成果,才使石油勘探战略的重点东移有了现实的可能。谢家荣为三年石油普查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贡献了他渊博的石油地质知识,以他战略家的眼光,指引中国的石油普查和勘探,为石油勘探战略重点的东移和大庆油田的发现以及由此开始的中国石油大发现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十二、关注中国的“第二巴库”,注意碳酸盐储油层及各种各样的地层圈闭及断层圈闭  谢家荣对我国石油地质的另外一个重大贡献是,关注中国的“第二巴库”,注意碳酸盐储油层及各种各样的地层圈闭及断层圈闭。他在上世纪50年代的多篇文章中反复指出:以往中国探油只注意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地层,以后要同样注意寻找海相地层,其实古生代的各纪地层几乎都能产油,要同样注意寻找碳酸盐油储;要注意寻找除背斜以外的各种圈闭。  例如,在第二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上,谢家荣依据石油地质学的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油气苗、储油层、大地构造与油气田以及珊瑚礁油田、盐丘油田、晶片状油田、裂缝储油、断层储油、潜山、隆起、不整合、构造圈闭与地层圈闭等问题。他在报告中指出:“以往工作,大都布置在西北区的陆相中生代地层中,以后要更多地注意西北区以外的海相地层,特别是古生代地层。以往只注意砂岩油储,以后要同样注意碳酸盐的储油层……沿着许多隆起的周围,特别在地台上的隆起带,是找地层圈闭及其它地台型圈闭油田最有利的地方,而在古海岸线附近则有希望发现晶片状油田。在钻到结晶基底后,适当地考虑下钻若干公尺,以追索基底裂缝储油,有时会获得出乎意料的结果的。”  “以往我们工作只注意找背斜构造,因而无理由地否定了许多有价值的矿区,以后要同样注意非构造的地层圈闭。以往只注意砂岩油储,以后要同样注意碳酸盐储油层。”  “在发展历史较长的先进国家中,如苏联及美国,未发现的新油田可能大多数都是地层圈闭油田。其理由很简单,在初期勘探中,惟一重要的指示是油气苗,后来发现了背斜储油的理论,就用地面地质的方法集中力量寻找最容易认识的构造油田。等到构造差不多找完了,就不能不去注意地层圈闭。目前阶段就是利用浅钻,配合物探,用地下地质的方法,广泛搜觅地层圈闭。这种发展过程非常自然,值得我们深切注意。”  在注意寻找中新生代盆地陆相地层中的油田的同时,谢家荣非常注意寻找古生代碳酸盐地层中的油田,努力开辟中国找油的新路。1957年,谢家荣在《珊瑚礁油田》中指出:“中国一定有珊瑚礁油田,在贵州、广西及其他地区,特别是围绕着江南古陆及若干隆起地带的四周,珊瑚礁油田的发育非常适合,实际上我们已获得了若干线索可以指出某些油苗可能是珊瑚礁油储,我们必须进一步地去研究证实。”他说:“苏联有了‘第一巴库’,古勃金还冒着重重责难和阻力努力开辟‘第二巴库’。我国的中新生代盆地很可能成为‘第一巴库’,但为什么不同时考虑‘第二巴库’的问题而先走一步呢?”  “中国碳酸盐地区的地质情况是复杂的,尤其是南方。外国有俄罗斯地台、北美地台的找油经验,为什么我们不能结合中国地质的特色,开创一条‘准地台’找油的独特道路呢?”谢家荣深知,“这条道路是艰难的、漫长的”,但他决心去开辟这样一条道路,他说,“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去披荆斩棘,不能让后代人责怪我们没有远见。”他这种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学习的榜样。他的这些论述,对于21世纪的中国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谢家荣的一生是将他博学的地质知识结合中国地质的实际,灵活地加以运用,在运用中发展、创新,为中国的地质找矿服务的一生。在石油地质方面也不例外,为了中国的石油地质事业,他广泛阅读了大量欧美和苏联的地质文献并将之用于中国地质的实际。他为之撰写的许多论文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在石油地质上所建立的业绩是中国石油地质史上的一座光芒四射的丰碑。
一报在手,方知矿业天下事
欢迎订阅《中国矿业报》
从2007年元月起,本报可破月、跨年(自办发行)订阅。订阅方式有两种:(1)破月、破季订阅的读者可到当地邮局办理,邮发代号1-185,每份全年定价240元。(2)跨年订阅的读者可汇款到报社,由报社负责按期邮寄报纸。(3)订阅份数超过50份的可直接与发行部联系。
欢迎新老订户订阅 订阅热线:010-7 手机:
汇款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南滨河23号立恒名苑2-1701室
邮编:100055
收款人:姬忠实
联系电话:010-7 传真:010-
管理部主任、办公室主任(广告总监):胡晓墩 电话:010-
中国矿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报”、“中国矿业杂志”的所有信息,版权均属中国矿业联合会或中国矿业网所有,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中国矿业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矿业网”、“中国矿业报”、“中国矿业杂志”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矿业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会尊重著作权人或互联网内容提供者的著作权。如有异议,请按照《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的要求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电子邮箱:.cn
联系电话:010-
版权所有 &中国矿业网(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 中国矿业报社、中国矿业杂志社联办)
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给我们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石油为什么不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