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大促商家报名名卷皮折扣遭遇欺诈

商品提价后打折涉嫌欺诈
物价部门表示,“原价”不可随便定,商家若涉嫌虚构原价打折最高可处商品原价5倍罚款
来源:中山日报
第 5699 期 A7版 发布日期:日 
&&&&昨日记者在逢源街和步行街发现,很多商户都打出了降价处理的广告,但其打折的"水分"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现在涨价了再打八折,售价跟没有涨价前&&&&一样,这不是忽悠人吗?"昨日,市民赵先生向本报反映,他上个月在步行街某服饰专卖店里花128元买了一件迷彩T恤,不料昨天逛街发现,该商家把衣服的价格提升到了160元/件,再打出了8折的噱头,最后售价还是128元。&&&&记者了解到,市民赵先生的遭遇并不是个案。现在商场不打折出售的商品已经很少,但商家私自抬高售价再打折,这种做法是否合适?面对这样的价格迷雾,消费者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调查:商场天天“过节”,商品折扣不断&&&&记者走访我市各大卖场发现,目前,不少商场、商店以迎国庆、周年店庆等各种方式大打“折扣牌”。大到空调、冰箱等大型电器,小到服装鞋袜、化妆品等,都采用打折价格刺激消费者购买。促销价格名目繁多,特价、出厂价、亏本价等词层出不穷。&&&&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消费者,大部分消费者对打折价已习以为常,“如今商品的价格都是虚的,不打折根本没法接受。”市民王女士说。&&&&“没办法,大家都这样操作,不做不行。”市区某商场促销人员对记者说,若不打折促销,商场就没人气。如今,过多的打折促销造成消费者“有折才买”的心理,若无促销行为,商场就空荡荡的。如此恶性循环,商品的原价渐渐成了幌子,把原价定高,再通过打折招揽顾客逐渐成了某些商场促销的“潜规则”。&&&&◆物价部门:“原价”不可随便定&&&&那么,商家是否有规定商品原价的权力?私自抬高商品售价是否涉嫌价格欺诈?记者拨通市物价局的咨询电话了解到,商品的售价标签原来大有讲究。工作人员表示,商品的原价并不是商家可以随便修改的。所谓商品的“原价”是指商家在本次降价前7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如果前7天没有交易价格,以本次降价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作为原价。&&&&物价局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市民赵先生购买的T&恤,并未发现售价标签上标有“原价”字样,则如今160元的售价属于市场调节价。如果之前所售衣服标签上面标明了“原价”字样,该商家则涉嫌虚构原价打折和使用令人误解的标价形式诱导消费者购买商品,物价部门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有关规定,对商家最高处罚商品原价5倍的罚款。&&&&那么,对于目前形形色色的商品价格标签,消费者该如何辨别哪一个才是“明码实价”?市消委会工作人员表示,消费者最好的方式是通过货比三家,看清商品究竟是原价还是市场价。不仅参考商品的价格,还要看商品的成分、质地、产地是否符合标签上的说明。此外,购物后应保留好购物小票,以便日后出现问题时维权。&&&&(报料人赵先生报料奖金&100元)
更多内容请点击:         ()                  
        
作者:文见习记者张房耿图实习记者赵学民
责任编辑:王朝静
【】【】【】【】
中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肖小姐(电话:9) 吴先生(电话:6)。
  今日头条
  热点专题
  视频推介
  图片故事
  24小时热点新闻
12345678910
报料热线:(9 广告专线:(2
888060 技术热线:(5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卷皮折扣-卷皮折扣网,卷皮折扣官网,特价秒杀卷皮折扣淘宝网.-淘宝VIP团购优站
Powered by长宁区政法综治网
当前位置: >>&&>> 稿件
团购原价虚高炮制诱人折扣 商家标价误导涉欺诈
来源:劳动报 &&日 15:58
  近日,市民宋先生致电本报新闻热线,称他购买了美团网一款价格为398元的餐饮团购。尽管团购平台显示着&原价850元,4.7折&的信息,但他到店消费后发现,该团购的价值与实际不符,涉嫌抬高原价。随即,宋先生提出了赔偿,但美团称此乃商家违约,他们也是&受害方&。对此,律师表示,抬高价格涉嫌价格欺诈,如团购网站无法举证,将面临消费者购买商品费用三倍的赔偿。
  850元团购被抬高近百元
  宋先生说,3月底,他在美团网上看到了一款&仅售398元!价值850元的东滩悦欢享8人餐&团购。考虑到折扣力度较大,宋先生毫不犹豫地买下,并和家人一同前往消费。
  然而到了店内,宋先生惊讶地发现团购显示的原价注入了不少水分。&团购详情里,写着酸梅汁价值68元,水果价值38元,这样累计价值达850元。&实际上,店内菜单上明确写着酸梅汁只有28元,水果本来就是免费增送。&我感觉遭到了价格欺骗。&宋先生表示,如果扣去这些费用,不一定会购买这个团购。当他把这个情况向美团网反映后,对方除了提出给予20元抵扣券补偿外,未作其他处理。
  截至笔者发稿时,该团购仍然处于可售状态。
  网站称未造成损失不赔偿
  为此,笔者致电美团网,客服经理表示,经过核实,价格的确有误差,但这属于商家违约行为,美团并不知情。
  &我们了解到,这款产品是去年8月上线的,当时酸梅汁售价的确是68元。现在因为天气因素降到了28元,但商家并没有告知我们。&客服经理称,美团也是&受害方&,并表示对&价格欺诈&的说法无法接受。
  在其他一些消费网站,同样的团购也存在。工作人员表示,价格是由商家直接提供给点评网的,如果客人反馈商品中存在价格虚高,他们将在查实后将产品下线,但不会进行赔偿。&如果价值虚高很厉害,团购价格甚至还要高过原本商品的实际价格的,那么我们将进行差额赔付。但如果没有造成客人实际损失的,那么我们不会赔偿。&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还没有因价格虚高而赔付的案例。
  网站应承担标价误导责任
  一边是消费者认为自己受了骗要求维权,一边是团购网站坚称没有受到实际损失而拒不赔偿。笔者了解到,不少市民都曾遭遇过类似案例。&一些宾馆团购号称原价上千,现在打了1折、2折,但真的去了以后就发现,团购不团购一个价。&有关人士表示,对于标价不实的产品,团购网站应起到核查责任,如果确因提供错误信息使消费者作出了错误选择,那么需按照新消法进行赔偿。
  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律师吴冬表示,当价格不实情况出现后,如果团购网站指出是商家违约,那么该网站需要举证来证明自己&清白&。&如果网站未能提供有效证据,那么就可视作是知情方,应该按照新消法第五十五条,对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费用进行三倍赔偿。&
  此外,针对团购网站&未造成消费者实际损失,不做赔偿&的说法,吴冬表示,团购网站告知了消费者错误信息,从而诱使对方作出了错误表示,已属欺诈行为,需要承担责任。发改委法规处有关人士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消费者如遇此类情况,可将宣传内容与实际情况拍下作为证据,并向团购网站注册地拨打12358价格投诉热线进行举报。
中共长宁区委政法委员会版权所有
承办方:东方网您当前的位置:&>&&>&&>&
冷静看待打折促销 市民遭遇欺诈可拿证据投诉
08:57:20 西海都市报
  打折促销花样百出
  3月11日中午,记者在省城一些地段走访时发现,不管是临街的铺面还是地下商城,大商场还是专卖店,几乎所有的店铺都打出了促销广告,很多悬挂和张贴促销广告的店里顾客不少,尤其是一些张贴有"全场29元起""亏本大处理"等广告的店铺,顾客更是摩肩接踵。
  这些商家真的会让利于广大消费者吗?记者通过走访发现,并非如此。
  西宁市民小张不久前从一家专卖店里花320元买了一件特价冬衣。当时,店主说他买的衣服是断码的,打了四折。可没过几天,他在一家商城看到了跟他穿的一模一样的衣服,标价450元,实际售价才300元。
  许多消费者常常会被"换季大甩卖""清仓处理"所吸引,买后又常常后悔,有不少消费者遭遇过种种促销"陷阱"。
  商家迎合消费者心理
  打折只是个噱头,有些商家暗地里把价格提高后打折,自毁形象。对这个问题,一名店主说,其实打折促销也是无奈之举,他们也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习惯。前几年,商场和店铺并不是经常打折,只是在节假日、换季或厂家搞活动的时候才打折搞促销,许多消费者就瞅准了这一时机疯狂购物。
  理性消费莫冲动
  针对这样的消费"陷阱",西宁市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处长王向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王向宇告诉记者,一些商家所谓的"超低折扣"一般有三种做法:一是"明降暗升"。这种手法在中低档服装中最为多见。经销商先是把原始价格抬高几倍再打很低的折扣,其实,有时折后价甚至比实价还要高。二是"假冒品牌"。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心理,给服装冠以稀奇古怪的品牌名称,让消费者难以分辨。三是"以旧充新",以全场打折的方式,把积压的库存重新摆上柜台,进行旧货促销。
  消费者因精力和时间有限,面对纷繁复杂的打折信息,不可能一一核实。一些商家正好利用打折信息欺诈消费者,工商部门虽然很重视这一现象,但取证困难,也不能处罚。如果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遭遇欺诈,并有足够的证据,可以到相关部门投诉。
责任编辑:栾雪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您的昵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胶东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新闻排行
欢迎单位和个人联系合作
联系电话:
责任编辑:于莹慧
&| &&| &&| &&| &
Copyright@ JiaoD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先提价再打折 “双11”有商家做手脚物价局:涉嫌价格欺诈,可投诉 - 华商晨报电子版 - 华商晨报多媒体数字报 - 华商晨报新闻网
先提价再打折 “双11”有商家做手脚物价局:涉嫌价格欺诈,可投诉
  同款洗衣机10月29日成交价898元,11月6日涨到1098元,并标注“相约11·11,898抢购不见不散”  关注“双11”消费  本报讯(华商晨报&华商响网记者&张瀚)一款洗衣机原价898元,打完折后还是898元……这是怎么回事?  “双11”临近,各大电商的价格战愈加激烈。但不少买家却发现,许多店家用“先提价再打折”的方式,虚拟降价。  898元的洗衣机涨到1098元  任女士一套闲置的房子准备出租,租房客希望她能给配备洗衣机、电视之类的基础家电。看着最近几天电商们铺天盖地降价宣传,任女士也想趁“双11”抄个底。  10月下旬,任女士曾在京东商城买了一款小天鹅波轮全自动洗衣机,“觉得机器的性价比还不错,我想给出租房里也配一台同样的洗衣机。”任女士说,6日看京东一直在做“双11”促销广告,就想能“淘到便宜”。  但任女士再次找到自己购买洗衣机的界面时却发现,“10月29号买的时候还是898元一台,现在却变成了1098元一台。”一周就涨了200元。  任女士仔细查看商品界面发现,商品的信息介绍里有这样一段销售语,“相约11·11,898抢购不见不散,抢到赚到!”  “这不是先提价再降价吗?双11的促销价格和之前的价格根本就没有变化,这算什么促销?”任女士说。  先提价再降价几乎年年有  任女士遇到的这种情况几乎年年有。网友杨子说:自己去年“双11”就曾遇到过这种情况。去年10月初,杨子在一家店铺买了一条牛仔裤,当时是99元。而去年“双11”她却发现,那款当时99元的裤子在以125元的“半价”销售。而另一款此前促销价为69元的修身豹纹薄款连衣裙在以89.5元的价格销售。“这不是先提价再打折嘛,没比原来便宜反而贵了。”  杨子说,“如果不是买过或者关注过,又正好在双11的当天去打开链接,根本就不容易发现。”  物价局:可向卖家注册地投诉  沈阳市物价局的工作人员对此介绍,这种先提价后降价的促销行为涉嫌价格欺诈,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在商品打折日前7日内有原价的实际成交记录才算是真正的原价打折;如果7日内没有原价成交记录就是虚构原价,构成了价格欺诈。  工作人员介绍,消费者在选购之前,要先关注是否有7日内的“原价”成交记录,并做好截屏保存证据,“如果消费者因虚假价格宣传遭到了价格欺诈,可以向网络卖家注册地的物价部门投诉。”  去年“双11”花没俩月工资  资深买家今年不想再凑热闹了  ■网购经历  本报讯(华商晨报&华商响网记者&宋雪&张瀚)“双11”无论是卖家还是买家都在跃跃欲试,但很多资深网购买家已经没有了去年的疯狂……  难容忍价格贵、快递慢  冯女士可以算是资深买家,网购年头不长经验却十分丰富,家里大小物件几乎都是从网上采购的。对于今年的“双11”,冯女士基本不打算买什么,现在想入手几件冬装,也打算过了“双11”再说。  冯女士说,去年的“双11”她就铆足了劲儿,10日晚上挺到12点就开始疯狂购物,连之前收入收藏夹的加上看起来还不错的一起放进购物车,刚开始还理性,到后来发现东西便宜,不管是不是需要都点购买,一个“双11”过去,俩月工资没了。不管怎样,东西到手了,可过了“双11”冯女士才发现,11号这天的商品并不比平时便宜多少,她买的东西里有的甚至还比平时贵,有种上当的感觉。还有令她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快递,由于货物爆仓,她买的东西有的邮了1个多月才到。  冯女士说,电商最喜欢玩先涨价后降价的把戏,对网购经验丰富的买家已经没有什么诱惑力。  回归理性不想再买不穿的衣服  2011年是杨阳参与“双11”抢购的第一年,“那年是购物体验特别好的一年,”杨阳在那一年买了两条冬装裙子,两条夏装连衣裙,还淘到一件小西服和两个手拎包,更买了一些化妆品。  “感觉买什么东西都便宜,挑的时候也很从容。”但去年的体验却让杨阳再也不想参加这个“抢购日”,“感觉去年购物先是焦虑,后是纠结,然后变成后悔。都快得综合征了。”  杨阳介绍,2012年提前几天就开始挑选心仪的宝贝放进购物车,可等到“双11”当天早上上线的时候却发现好几样宝贝已经抢光下架了。  杨阳开始在网络上不停地搜索类似的宝贝,结果却是“越挑越花眼,越挑越冲动,最后花了四五千,买了一堆穿不上的衣服,甚至还有枕头。最后买回来的东西不是压了箱底,就是送了同事朋友。”  “事后我好信儿上网查了一下,好多宝贝便宜的并不多,真是不值得我当天疯抢一回。”杨阳说,今年她不打算再参与了,“其实平时买东西没有当天购物那么冲动,也省下不少浪费的钱,没必要去凑热闹。”  网购全攻略  多看多问多对比  只等“双11”秒杀  要想在这场购物狂欢中抢到自己中意的商品,只靠热情和体力是不够的,更要借助智慧和经验,制定出一份切实可行的攻略,方能抢占先机、满载而归。  多看多问多对比:  不少网站的“双11”优惠商品已经提前曝光,由于各大电商网站的主营产品线略有不同,在进行优惠折扣设计时也会有差别,因此消费者一定要事先做好调研,多在不同网站上了解商品价格,进行横向比对,列好购物清单,待到11日零点之后便可轻松地照单全收。  快选快抢快付款:  为了抢购到所需商品,消费者不仅要提前训练出抢购的“闪电速度”,更要在付款环节做好充足储备,提前将充足资金存入支付宝,或者及时开通网银,为信用卡提升信用额度等。如果现在已经看准了商品,也可先收藏到购物车,结算时便可直接享受优惠。  红包赠券好处多:  虽然“双11”未至,但红包、赠券、抽奖券已经满天飞,例如支付宝联合天猫推出的提前充值抢红包等,部分网站还可以用积分兑换优惠券。“双11”到来前多囤积购物红包、优惠券绝对是明智之举,不仅可以省下不少银子,不小心抽中大奖也是有可能的。  拼单消费省更多:  一些品牌推出的“拼单优惠”值得关注,如果购买商品的件数达到一定数量,商家会在原有优惠基础上“立减”一定金额,实惠顿时升级。  备好网购软硬件:  稳定的软硬件准备是参与网购秒杀的决定性前提,为了避免出现电脑卡壳、付款不畅等问题,一定要提前为电脑做一遍清理,保证电力供应,扩容并检查网络连接。如果电脑付款缓慢,也可以用手机支付来代替,但一定要事先装好最新版本的购物APP。  仔细核对再出手:  购物前的信息核对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收货人、地址、付款账号等信息无一例外都要进行仔细核对,商品的相关信息和细节、商家的资质和等级也都是必查项目,只有做到信息准确无误,才能在高度紧张的抢购过程中避免造成财产损失。  多买多囤也无妨:  “双11”的大幅优惠一年只一次,所以不妨趁机囤积一些洗发水、牙膏、床单等适宜长久保存的居家常备用品,虽然一次性大规模囤货花销不菲,但与得到的长期实惠比起来,对钱包狠心一次也是十分值得的。据新华社  13大快递公司投百亿升级装备  掌握天气路况&避免拥堵延误投递  ■商家应对  本报讯(华商晨报&华商响网记者&张林林)去年“双11”,仅淘宝和天猫就产生了7800万个包裹。  面对可能翻番的包裹量,昨日记者从阿里巴巴方面获悉,今年将通过“物流数据雷达”监测全国包裹配送,为此,13家主要快递公司已经投百亿更新硬件。  早在今年5月底,由阿里巴巴牵头并联合顺丰、圆通、申通等快递公司成立了菜鸟网络,整合全社会物流数据和资源,提高货物配送效率。推出的全新物流数据雷达服务,可提供详细的区域和网点预测,不仅可以监控到中转站,还可以监控到行政县区和服务网点的层面,便于通过线路预测帮助各大快递公司分拨不“爆仓”,比如有的区域快递将要“爆仓”会一目了然,避免商家盲目发货、快递公司盲目送货而带来消费投诉,并有利于提升快递最后一公里的服务质量。  今年的菜鸟网络数据雷达还和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合作,实现了全国高速公路的天气预报和道路实况信息发布,帮助快递公司提前规避路途风险。快递公司表示,这些方面信息非常重要,避免出现因暴雪发生拥堵在高速路上而延误投递。  今年13家国内主要快递公司光在硬件方面的投入每家均在10亿元以上,仅这13家快递企业硬件升级就耗资百亿元以上。这些主要快递公司相比往年更加注重IT信息系统、自动化分拣、安全检查等设备的优化升级。  记者获悉,沈阳部分快递公司已经更新了安检设备,对禁运物品监测能力更强,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失。  传统商业&开网店揽客不会被取代  ■专家预测  “双11”的电商大战如火如荼,传统商业未来会被电商彻底取代吗?  有专家对此预测,在未来,并不是传统商业被电商取代,而是两者完全融合不分彼此。  据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B2C)市场交易规模达到75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3%。传统商业在今年实现了增长,根据2013年三季报的数据显示,2013年百货行业实现收入为1708亿,实现同比增长11.02%,增速同比上升0.54个百分点。  记者通过梳理上市公司年报可以发现,传统商家越来越多地开始涉足网络开展业务。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莫岱青预计,传统零售业不会被电商取代,反而会通过O2O开网店揽客的模式打通线上渠道,和电商之间关系从互相对抗转为实体店与电商的跨界互相融合,在未来,同时具备线上和线下影响力的商业业态将成为主流,因此,所谓实体店被取代彻底消失的情况不会出现。华商晨报&华商响网主任记者&于涛  “双11”离消费者日有多远?  ■热点话题  700多亿元销售额、1.5亿包裹、日均处理7000万件快递,在史上最大网购潮来袭之际,一些共同的疑问是:“双11”会否再次遭遇“冰火两重天”,缺货、超卖、慢递、错发等问题会否再次困扰消费者,“双11”离真正的“中国消费者日”仍有多远?  据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统计,有92%的网购用户表示会在2013年的“双11”网购,人数达2.4亿人,预计在天猫、淘宝、京东、苏宁、易迅、唯品会等电商网站将产生772亿元人民币的消费,2013年全年网络购物市场总体规模预计将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  面对濒临崩溃的快递大军,马云也不得不在“双11”到来之前就放出风声,“我们要控制,要不物流就瘫痪了。今年快递包裹量要超越美国。”他在毫不掩饰地暗示消费者,别指望物美价廉还神速。  拼体力的显然不止是快递员。随着“PK”战的不断升级,原本一直站在幕后偷笑的消费者随着加深体验,也日益发现网店开始出现了先提价后打折的伪让利。消费者为“双11”付出的精力、体力,以及被骗上当的郁闷感,大大超过了那点商家的让利。  “‘双11’已成为引领社会消费潮流的主流化市场现象、商业事件。”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主任胡延平介绍,目前政府应就此制定整体战略,推出切实有效、促进其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银行与第三方支付之间的限额等产业瓶颈,市场化与非市场化之间的机制冲突,传统零售业与互联网电商的利益冲突,都是目前难以忽视的发展障碍,“要打造真正的中国消费者日仍需时日。”  “双11”如何才能真正成为中国消费者日?不把节日变成为劫日。寄望卖家放弃逐利冲动,却不现实。归根结底,一个网购打折日之所以演变得疯狂又令人如此疲惫,还在于流通环节太多导致消费成本居高不下,让欲求不满的中国消费者面对偶尔的超高性价比难以淡定。通过改革稀释这种疲惫感,也许可行。  据新华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欺诈游戏韩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