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补偿资金是不是村级转移支付资金性收入?

2012年上半年四川省农民林业收入增势良好
四川省林业厅&&&& 10:32:00&&&&阅读次数:438&&&&阅读字体【
&  今年上半年,四川省各级林业部门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屏障、促进绿色增长&的主题,大力推进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狠抓林业产业强县培育,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推动了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从林业上获得收入保持持续上升势头。初步统计,1-6月,全省共培育林业产业基地260万亩,为年度计划的65%,比去年同期增长8%;实现林业总产值513亿元,为年度计划的32.1%,比去年同期增长28.2%;全省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296元,较去年同期的250元/人增长18.4%。其中从国家林业建设(生态公益林管护、政府林业项目建设等)和涉林主体(企业、市场、业主等)务工而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为27元,占9.1%;以家庭为基本单元,从种苗花卉、林竹培育,林产品采集、加工、运销和林下资源开发利用等环节而获得的经营性收入为244元,占82.5%;从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和退耕还林地钱粮补助等环节而获得的转移性收入为18元,占6%;从林地依法有偿流转、林地征占用补偿、林地入股分红等环节而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为7元,占2.4%。家庭经营性收入为农民获得林业收入的主要来源。粮食主产区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收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6期
粮食主产区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收探讨
【摘要】: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现状,探讨了影响2种收入的因素,并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323.8;F812.8【正文快照】:
1粮食主产区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现状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中转移性收入由离退休金、价格补贴、赡养收入、赠送收入、亲友搭伙费、记帐补贴、出售财务收入等几部分组成。其中离退休金、价格补贴属政府转移性支付的范畴,而赡养收入、赠送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子剑;;[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陈静萍;曹洪滔;;[J];北方经济;2008年04期
陈晓东;;[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2期
胡丹;;[J];江淮论坛;2008年03期
李敬强;徐会奇;;[J];经济经纬;2009年06期
刘飞;谢建文;;[J];商业经济;2008年03期
曾康霖;范俏燕;;[J];经济学动态;2009年09期
徐会奇;李敬强;;[J];经济纵横;2009年03期
张小勇;李培峦;常志勇;;[J];数学理论与应用;2010年02期
彭腾;;[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晓枫;[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巧玲;[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林淋;[D];南昌大学;2009年
董虹;[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王爱利;[D];河北大学;2009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祖辉,王敏,万广华;[J];管理世界;2003年03期
杨文静;;[J];农场经济管理;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静萍;曹洪滔;;[J];北方经济;2008年04期
王志彬;张钰;;[J];北方园艺;2011年14期
李伟;王少国;;[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李伟;;[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江海潮;陈虹英;王海云;;[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周世军;周勤;;[J];财贸经济;2011年07期
杨灿明;孙群力;;[J];财贸经济;2011年11期
李霞;;[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09期
孙文哲;;[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满天舒;;[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秦明周;卢红岩;;[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罗彩云;叶歆;谢钊;;[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尚宗元;孙养学;;[A];社会科学界第二届陕西省2008学术年会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论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论文集[C];2008年
陈建宝;段景辉;;[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李稻葵;陈实;;[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36期)[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曲秉春;[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李树培;[D];南开大学;2010年
张晓芳;[D];吉林大学;2011年
刘国凤;[D];吉林大学;2011年
李吉雄;[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董经政;[D];吉林大学;2011年
马少晔;[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吴岩;[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张顺;[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刘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成楠;[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张奇;[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王瑞妮;[D];西北大学;2010年
林艳艳;[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张周静;[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赵利蕊;[D];沈阳大学;2010年
张旭;[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何平;[D];西南大学;2011年
张之杰;[D];南京大学;2011年
王蕊;[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梅茹;[J];安徽农学通报;1999年03期
许华;;[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李莉;;[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周青梅;;[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曾增河;;[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0期
时应峰;;[J];蚌埠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厉以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徐斌;李燕芳;;[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徐斌;徐寿波;;[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柳欣;曹静;;[J];北方经济;2006年1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国栋;[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谷红欣;[D];复旦大学;2006年
韩俊江;[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贾琳;[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吴光祺;[D];天津大学;2004年
潘丽;[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石婷;[D];西南大学;2007年
关云龙;[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Asian Agricultural R2011年03期
陈子剑;;[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严健标;李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任芳;谢安;;[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冉净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7期
卢小丽;;[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1期
方福前;张艳丽;;[J];财贸经济;2011年04期
王巧丽;;[J];科技和产业;2012年02期
储德银;刘宏志;;[J];地方财政研究;2012年02期
许鹏;;[J];广东经济;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胜兰;于凤瑞;;[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侯文杰;[D];南开大学;2010年
杨琦;[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杜辉;[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陈晓枫;[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胡宝娣;[D];西南大学;2010年
袁华涛;[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唐雪梅;[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冉易;[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袁贺敏;[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马嫚;[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吴晓恺;[D];西南大学;2011年
王巧玲;[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黎红霞;[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1年
闵慧;[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邓娜;[D];吉林大学;2009年
王歧红;[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林淋;[D];南昌大学;2009年
董虹;[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熙保;[J];管理世界;2002年03期
李实,赵人伟,张平;[J];管理世界;1998年01期
王正立,刘丽;[J];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01期
曾国安;[J];经济评论;2000年02期
刘磊;[J];经济学家;2000年04期
陈宗胜,周云波;[J];经济研究;2001年04期
陈宗胜;[J];经济研究;1997年03期
万广华;[J];经济研究;1998年05期
王诚;[J];改革;1999年04期
王华春,唐任伍;[J];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民恳;;[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9年05期
韩洁;;[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年12期
陈享光;王选华;;[J];求索;2009年12期
马广奇;张海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李金良;;[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张乃文;;[J];农业经济;2010年04期
王岩;;[J];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22期
王歧红;陈善步;;[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袁金霞;;[J];特区经济;2009年05期
郑晓丽;;[J];改革与战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立志;;[A];促进农民增收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陈源泉;董文;高旺盛;;[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杨胜利;马玉霞;;[A];第五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集[C];2006年
谭向勇;刘力;;[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曾恩华;;[A];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李颖明;;[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吴金明;;[A];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大会交流论文集[C];2006年
何秀丽;;[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尚宗元;孙养学;;[A];社会科学界第二届陕西省2008学术年会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论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论文集[C];2008年
张士云;姚升;江激宇;栾敬东;蒋和平;;[A];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安全[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赵达 采写;[N];光明日报;2009年
本报特派记者 杨桂华;[N];北方时报;2011年
记者刘茵;[N];长春日报;2009年
本报特派记者
吕瑞东;[N];吉林日报;2011年
张靖;[N];河南日报;2009年
本报全国两会特派记者 孟浩 刘柏录 梁红建 杨冰 徐红芳;[N];协商新报;2011年
闫巍;[N];粮油市场报;2010年
李锐 孙波;[N];农民日报;2011年
张可夫 罗庆龙
刘韶林;[N];长沙晚报;2010年
刘彦章;[N];周口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顾莉丽;[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韩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张忠明;[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李小军;[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钱贵霞;[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马静;[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杨茂;[D];天津大学;2006年
王丹;[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汪厚安;[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陈晓枫;[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夏玉莲;[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武同华;[D];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
崔凯;[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周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张海波;[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姚升;[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庞晓玲;[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唐泽富;[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董虹;[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邓蒙芝;[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信息公开―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
建设意见的通知
您的位置:&&&&&&&&&
青政办[2011]61号
7、农业、林业、水利、渔业
省政府办公厅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意见的通知
青政办[2011]61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四月一日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和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努力推动生态立省战略,促进我省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党在牧区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牧民的生产积极性,草原畜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但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牧区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牲畜数量的无序增加,草畜矛盾越来越突出,草地生态持续恶化,草场生产力水平明显下降,草地畜牧业发展举步维艰。为有效协调畜牧业生产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从2008年开始,省政府在牧区六州开展了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在坚持党在牧区基本经济政策不变的基础上,对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成功经验,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态好转、劳动力有序转移、收入持续增加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新路子。实践证明,在我省牧区只有发展生态畜牧业,才能促进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强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活力;只有发展生态畜牧业,才能通过合作经济组织有效协调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的关系,促进草畜平衡,保护草地生态;只有发展生态畜牧业,才能促进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开辟新的增收渠道,实现牧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此,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从加快促进牧区&四个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上水平、上台阶。
  二、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委推动&四个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为基础,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核心,以建立草畜平衡机制为手段,以组建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以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坚持分流牧业人口与减畜相结合,逐步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一条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在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畜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此,要将是否有利于促进草原生态好转、是否有利于牧民增收作为衡量生态畜牧业建设的主要标准,贯穿于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全过程,统筹安排,协调推进。
  &&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和协调发展的理念,在不改变畜牧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前提下,大力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调整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草地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牧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基本载体。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有效协调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有序转移富余人口,实现人、草、畜平衡发展。同时,鼓励发展联户、专业大户经营等多种发展模式。
  &&坚持群众自愿。广泛宣传、动员,在广大牧民群众完全理解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鼓励牧民群众自觉、自愿地参与生态畜牧业建设,不搞行政命令。
  &&坚持政府引导。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项目资金整合,提供服务指导和物质保障,努力壮大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实力,稳步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
  (三)建设目标
  利用三年时间,在牧区六州30个县883个纯牧业行政村,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模式,建立科学的发展机制,使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得到转变,草地规模经营得到较快发展。从2013年开始,再利用3年时间,依托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通过转人减畜,完善配套设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现畜牧业集约经营、劳动力有序转移,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规范化、实体化发展。鼓励合作经济组织跨村、跨乡、跨县联合,初步建立起草畜平衡的新型畜牧业生产模式。
  &&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得到有效转变。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切入点,通过组织牧民成立合作经济组织,使牧业村牧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通过合作经济组织供给牧民的生产资料占牧民总购买量的65%以上,销售的畜产品占到牧民年销售量的80%以上。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对草地、饲草料地、牲畜作价入股,按股分红方式,建立起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股份制、联户制或合作制的草地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实现草地划区轮牧、牲畜科学组群、劳动力按技能分工。
  &&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有效转变。在合作经济组织的统一组织下,大力调整和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使畜禽良种化程度明显提高,本品种选育或良种改良覆盖面达到85%以上;畜群结构进一步优化,适龄母畜比例提高到65%以上,基本实现公羔当年育肥出栏、公犊适时育肥出栏;饲草料及作物秸秆科学调制利用水平和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分流。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聚集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统筹生产用工,在牧民通过草场、牲畜、饲草料地入股方式获得稳定收入(分红)的基础上,由合作经济组织牵头发展劳务经济,兴办二、三产业,拓宽增收渠道。与游牧民定居等工程相结合,引导富余劳动力进城入镇,定居创业。
  &&草畜平衡制度得到有效建立。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相结合,由合作经济组织统一组织,在科学合理核减超载牲畜、遏制超载过牧的同时,赋予草畜平衡更科学全面的内涵,包括对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饲草料生产加工调制、秸秆资源的开发、日粮配制、饲养标准、管理条件及水平等内容。要在综合分析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制定草畜平衡制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草畜动态平衡。
  &&牧民增收多元化的能力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通过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挖掘畜牧业发展潜力,使畜牧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牧业实现持续增效;通过牧民分工分业,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使牧民收入渠道有效拓宽;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畜牧业各项补贴政策,提高保障支持能力、增加财政转移性收入,实现多元化增收。&
  三、加快建立新型畜牧业生产机制
  (一)加快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牧区组织牧民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提高牧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形成正确协调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关系的有效机制。必须严格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遴选会管理、善经营、有热情的牧民、村干部、大中专毕业生或企业家领办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经济组织联营,建立健全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通过推行股份制、联户制、合作制以及大户规模发展等经营模式,优化配置畜牧业资源,形成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畜牧业生产新机制。
  (二)强化合作经济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在充分利用现有畜棚、围栏等生产设施,强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的同时,积极发挥政府相关项目资金的拉动作用,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建设主体,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分类建设、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项目,加大投入,引导财力、物力、人力向合作经济组织集聚,强化合作经济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资源规模效益。
  (三)建立草畜平衡生产模式。建立草畜平衡生产模式是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核心。各地要与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相结合,立足当地实际,科学确定草场载畜量,指导和帮助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划区轮牧、公羔公犊育肥、种草养畜等多种办法,加快牲畜周转,将超载的牲畜核减下来,减轻天然草场压力,实现草畜动态平衡。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草畜平衡监督机制,强化对减畜工作的监督检查,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行为,切实把草畜平衡贯穿于生态畜牧业发展全过程。
  (四)切实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生态畜牧业的建设必将解放一大批富余劳动力,安置好这部分人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关键。各地要切实解决好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一是通过延伸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发展的办法,由合作经济组织将劳动力组织起来从事牛羊育肥、农畜产品加工、民族工艺品生产、运输等产业,吸纳一部分劳动力。二是各级政府要强化对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拓宽劳动力转移输出渠道。三是与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相结合,采取城镇、集镇、交通沿线定居等方式,在县城和重点乡镇集中建设一批游牧民定居点,引导有条件的牧民在原有草场承包关系不变,以股份方式从合作经济组织取得牲畜、草场股份红利的同时,进城入镇转移就业。
  (五)提高生态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各地要根据资源特点,配合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精心组织畜牧科技研究推广工作,不断提升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要加大饲草种植技术推广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耕地资源,加大饲草种植推广力度,增加饲草产量,环湖牧区大力推广规模种草,青南牧区扩大圈窝种草规模;要充分利用退耕还草地,推广一年生牧草和多年生牧草免耕混播技术,提高可刈割牧草产量。要强化饲草料调制饲喂技术研究与推广。根据当地饲草料及作物秸秆构成,研究适宜当地的饲草调制方式和饲草料搭配饲喂技术,积极开发和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和微贮养畜技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转化率。要研究适宜的组群放牧方式。根据畜种、畜群构成,草场类型、气候特点、饲草料分布和劳动力技能等,研究适宜当地的牲畜组群方式、放牧方式,使畜牧业生产尽可能与自然条件、饲草料条件、设施条件相匹配,提高畜群产出率。要加强牦牛、藏羊的本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重视公畜鉴定工作,切实淘汰劣杂公畜,加强良种畜引进和改良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整群置换方式,组织牧民通过出售低产畜、引进高产畜,组成选育群,全面提高牲畜个体生产性能。
  (六)着力打造高原特色畜牧业品牌。要立足我省草地畜牧业牦牛、藏羊资源优势,组织力量倾力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支持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结合当地畜牧业及其他优势资源,研发特色产品,并进行商标注册;采取政府搭台、合作经济组织唱戏的方式,通过举办牧民合作经济组织产品展示会、推介会等形式,为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信息服务,建立营销网络,拓宽市场销售渠道。 
  四、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一)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各级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81号)精神,对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二)实行更加优惠的工商登记政策。各级工商部门要大力支持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在指导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同时,认真落实国家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办理工商登记的相关优惠政策,为合作经济组织工商登记提供一切便利条件。
  (三)鼓励合作经济组织创办经济实体。各地要在加快当地中心城镇建设、不断扩大城镇容量的同时,统筹规划,采取优惠政策,引导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集贸市场建设,实现产销对接。安排专项资金,通过贴息方式,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向畜产品加工、运输、市场配送等领域扩展,创办经济实体。要建立良好的招商引资引智环境,吸引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开展畜产品加工,促进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四)强化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和服务。各地要充分发挥农牧业经营管理站的职能,拓展农经站业务范围,重点向乡镇一级延伸,通过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事务所等形式,引导、规范合作经济组织开展资产、财务、内部控制等管理工作,指导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开展草场、牲畜、饲草料地作价入股或联合经营工作,帮助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各项基础档案。要强化科技推广、市场信息、牲畜防疫等社会化服务,促进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行、健康发展。
  五、强化组织管理
  (一)切实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的领导。各州政府和各级农牧部门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加强领导,将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细化目标,分解任务,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州和相关县要成立生态畜牧业建设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负责人的工作职责。要抽调业务能力强的人员组成工作组,进村驻点,指导村两委做好宣传动员、组建合作经济组织、牲畜草场入股、运行机制建立等工作,全程跟踪指导。要善于总结试点经验,用典型示范和先进引路的办法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牧区县、乡政府要将主要精力放在生态畜牧业建设上,特别是政府一把手要高度重视,亲自抓好落实。
  (二)实行目标考核双轨责任制。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对牧区畜牧业生产体系和管理机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是省委、省政府立足本省实际着眼长远发展作出的战略决策。开展生态畜牧业建设,各级政府是责任主体,农牧部门具体负责指导建设工作。为切实将生态畜牧业建设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程,生态畜牧业实行目标考核双轨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生态畜牧业建设负总责,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对生态畜牧业建设目标完成、牧民宣传动员、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和运行、资源整合及利用、项目整合及配套、优惠政策落实等工作负责。各级农牧部门负责指导本地区开展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对各地建设模式的确立、以草定畜方案制定、畜牧业资源整合方案确定、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方案制定、人员培训等负责,并负责指导各合作社完成章程制定、制度拟定、登记注册等工作。每年年终前省政府对各州目标责任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各地和有关单位的生态畜牧业工作经费从今年起与考核结果挂钩,实行以奖代补。
  (三)各部门合力推进建设。各地一定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形成合力,推进建设。财政部门负责整合相关畜牧业建设项目重点支持生态畜牧业建设,监督资金使用,确保资金安全;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制定相关建设规划和建设计划,根据生态畜牧业建设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建设主体,整合相关基本建设资金扶持生态畜牧业建设;扶贫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扶贫项目,积极培育生态畜牧业建设村后续产业,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通过整村推进产业建设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水利、交通、电力部门要针对合作经济组织生产,配套相关基础设施;住房城乡建设和农牧部门要结合新牧区建设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引导牧民向城镇、集镇聚居,配套完善聚居区基础设施,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
  (四)抓好培训和宣传动员工作。各级政府要认真开展对县、乡、村干部的培训工作,使他们准确掌握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原则要求、技术路径及相关政策,在吃透政策的基础上正确指导生态畜牧业建设,切实防止因执行政策出现偏差而使牧民群众产生误解。要深入基层和牧户,认真宣传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政策措施、生产经营方式、运行体制机制等相关知识,耐心讲解,消除群众思想顾虑,提高群众建设生态畜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组织人员,深入牧户开展深入细致的动员工作,使牧民群众真正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使广大农牧民群众了解生态畜牧业建设、支持生态畜牧业建设、参与生态畜牧业建设,充分发挥群众参与和政府引导两个积极性,保证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7
   主办: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转移支付资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