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胡坪农业现代产业园区用地每亩征地多少钱?

湖北省宜城市抢抓汉江流域新机遇 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次数:次&&更新时间: 08:40:46
&本文摘自湖北农业信息网
&&&&宜城鄢城办事处花卉基地。
&&&&2014年7月,湖北省农业厅授予&流水&牌西瓜&湖北省优质农产品&称号。
&&&&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君正在宜城市委书记李诗、市长郭静等陪同下调研大山合公司农产品生产情况。
&&&&宜城大山合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食用菌种植、加工、研发转化和出口创汇于一体的产业化企业。
&&&&宜城楚谷香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精米的生产车间。
&&&&宜城市郭家台生态甲鱼专业合作社在稻田养的甲鱼。
&&&&湖北襄大实业集团厂区。
  湖北省宜城市位于汉江中游,汉江从北至南贯穿宜城全境59公里,为宜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宜城人民当之无愧的母亲河。&要将汉江生态经济带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增长极。&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君正表示,要将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明确为襄阳城市发展的新定位。
伴随着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发展,宜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宜城农业部门也不例外,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禀赋,宜城已成为襄阳市乃至汉江流域农业产业发展的集转区和延伸地。近年来,宜城农业部门抢抓&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和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机遇,抓住&高效、生态、优质&这条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发展园区农业、突出龙头带动、实施标准化生产、健全科技服务体系、铸造强有力品牌,迅速成为汉江生态经济带上的重要一环。
规划先行,打造&五大农业园区&
汉江生态经济带是襄阳的未来,更是宜城的未来。在宜城市委书记李诗看来,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作指导,必须实行园区集约化经营。2014年4月,宜城市完成了《湖北宜城汉江流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跨出了襄阳建设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坚实一步。宜城市各部门齐肩并进,将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新农村社区&三区&有机衔接,形成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节约、特色明显的五大农业产业园区。
宜城市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园规划总面积1300公顷,现已开发430公顷,加工涉及大米、花生、棉花、蔬菜、畜禽、食用菌等八大类农产品。园区已纳入了湖北省&四个一批&重点工程,并被省农业厅授予&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的称号,今年上半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先进县&称号。通过完善基础设施,9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园区,预计今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将达到320亿元,比上年增长23%。
流水西瓜甜万家,宜城流水镇的西瓜综合开发产业园是全国闻名的西瓜基地,西瓜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值达2亿多元。通过配套建设流水西瓜研发基地、育苗基地和生产基地,已实现流水西瓜产业的品种多样化、育苗工厂化、生产标准化、处理商品化、销售品牌化、供应周年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综合化。
刘猴镇是湖北省生猪养殖第一镇,刘猴生态循环种养产业园年出栏生猪46.24万头,年生猪交易量达60万头,是鄂西北重要的生猪交易中心。依托刘猴发达的生猪养殖产业,通过养殖粪污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发展有机蔬菜瓜果和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建成生态种养循环农业产业园。
&孔湾白菜&、&王集甘蓝&享誉省内外,以孔湾镇、郑集镇、王集镇为核心的汉江、蛮河沿岸常年露天蔬菜种植复播面积27万多亩,总产量达到6.18万吨,总产值5亿元以上。以万亩蔬菜标准基地为单元,推广全程绿色、安全、标准化种植技术,建成绿色蔬菜产业园。
宜城小河镇和郑集镇是整镇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示范乡镇,这里建有全程社会化服务示范园,通过集聚力量、集中资金、集成技术,以万亩示范片建设为基本单元,落实抗灾增产技术,推广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推动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农业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敢为人先,大力扶持&新型主体&
&寥寥数人驾驶着播种机、收割机在数千乃至上万亩耕地里忙碌,一眼望去无边无际绿油油的娃娃菜,一字长龙排开等待进镇采购西瓜的大货车,漫山遍野顺着竹竿往上攀爬的葛藤&&一幅幅唯美画面显现出宜城农业发展如星火燎原之势,得益于新型主体的不懈努力。&宜城市市长郭静向来宜考察的同志这样介绍着宜城农业的发展。
宜城许多渴望创业的农民纷纷尝试&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凭借敢为人先、精准定位、大胆探索,宜城市家庭农场实现了&五个率先&:一是率先推出湖北省首个家庭农场工商登记管理办法,允许家庭农场注册资本&零首付&;二是率先发展襄阳市首批4户家庭农场;三是率先成立湖北省第一个家庭农场协会;四是率先制定全国第一个家庭农场专用标识,免费制作统一标识牌;五是率先与金融部门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宜城国开村镇银行为家庭农场提供专用低息贷款。宜城市家庭农场协会通过集聚会员闲散资金成立担保公司,以此作为政府、金融部门和家庭农场之间的纽带,为会员担保融资,解决其资金困境。目前,已成功帮助158户会员落实贷款2500多万元。
宜城市抢抓资本投向现代农业的机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截至7月,新引进并注册种植、养殖为主的现代农业公司51家,投资总额20多亿元,其中注册资金2000万元以上的37家。全市现有40多家基地种养、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质检和物流贸易的企业落户农村,近60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向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集中。目前,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6家。除引进企业外,宜城市还着力实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合作社提升工程,指导扶持6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升级为农业公司。
为了发展、留住并服务好农业企业,自去年4月起,湖北省启动&双基双赢&合作贷款试点。宜城市副市长何晓波自豪地介绍起试点工作在宜城开展以来的成绩,&全市共发放&双基双赢&合作贷款32468万元,授信金额48897万元,建立信贷档案408份,403户小微客户、家庭农场主得到了实惠。在试点推进和全面推广&双基双赢&工作中,宜城市将此作为打通农业企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金融服务是能源,家庭农场、专业合作和现代农业企业是机车,合力拉动宜城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完善标准,确保群众&舌尖安全&
没有规模化就没有标准化,土地规模化流转是破解农业发展瓶颈的关键之一,让农民&抱团&、土地连片,才能进行标准化生产。宜城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8.5万亩,占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9.3%。刘猴镇引进的胡坪现代农业公司一次性流转土地2万多亩,建设种养基地,形成&春开药桃花,夏产葡桃果,秋收中草药,冬食生态肉&的产业格局。
标准化农业离不开农机的贡献,宜城稳步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全程全覆盖,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83.5万千瓦,拖拉机达到6.8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180台,联合收割机达到2700台,配套农机具达到20.5万部。农机拥有量的增加促进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提高,上半年完成机械耕整76.8万亩,机械收割小麦61万亩,机械插秧21万亩,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了75%以上。
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尤为重要,这也是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必然要求。宜城市农业局成立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领导小组,各乡镇设立技术指导与推广小组,形成了市、乡镇联动服务网络,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宜城市制定了流水镇西瓜等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质量管理标准、农资管理措施等指导,并实行了生产管理备案制度,年检样品达到800多个,从源头上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宜城南营办事处南洲村郭家台生态甲鱼专业合作社发起人郭忠成介绍说:&以前大家在搞鳖稻共养时,各种各的、各养各的,品种不一、米质不同、鳖大小不一,卖不上价!通过统一种养标准化操作流程,种养出来的产品最接近原生态,品质高、口感好。目前,合作社生产的无公害甲鱼、大米、小龙虾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广受关注。&
重视科技,当好农民的&贴心人&
新型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作用显著。
宜城市农业局设立的&农技110&、农村综合信息库等科技服务模式,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通过强化农村科技特派员效用,深入农村、扎根基层,把科技、信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直接导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当好农民的&贴心人&,与农业、农村、农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了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宜城市十分重视科研的重要性,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院校签订科技服务协议,聘请专家常年指导农民种养生产。湖北省&阳光工程&在宜城实施以来,每年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万人次,农业专项技术培训3000人次。农业企业从山东、浙江等地请来技术人员坐镇园区搞试验示范,现场指导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流水镇还分批组织2000名瓜农赴山东等地考察大棚西瓜生产,在当地专家的指导下,大力推广无籽西瓜,引进&金皇后&、&伊丽莎白&等礼品瓜,适当扩种早、晚熟瓜,压缩中熟瓜面积。
通过完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意义明显。
叫响品牌,积极响应&三年倍增&
只要提到&襄大畜牧&、&流水西瓜&、&宏全牧业&&&人们自然会想到宜城,这些已经被烙上了鲜明的&宜城标签&。宜城市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大市,农业总产值84.8亿元,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和全国生猪养殖大县,发展品牌农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态势。
&玉莲&芝麻油、&李方忠&禽蛋、&大山合&菇菌等企业的6个产品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和湖北省级著名商标;&楚宜&大米、&楚谷香&菜油、&楚鑫&花生油、&新美&禽蛋等20余个产品获得中国(武汉)农博会金奖。2013年5月,&流水&西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2014年7月被湖北省农业厅授予优质农产品。
湖北襄大农牧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襄大&牌是中国驰名商标,猪肉产品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培根产品在北京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荣获最佳形象奖和最受消费者喜爱奖。2013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7.87亿元,创利税1.69亿元,预计2014年销售收入会突破百亿元大关。
宜城市呈现出区域性发展、规模化生产、行业性带动的农产品产业化品牌发展趋势,已形成&一镇一品&或&多镇一品&,形成以粮油、畜禽养殖、食用菌、瓜果蔬菜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和万亩优质水稻、瓜果、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生猪等十大基地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农产品品牌市场认可度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孔湾镇1.5万亩露地娃娃菜标准化基地,小河镇和郑集镇两个万亩绿色稻米基地&&形成了&孔湾&娃娃菜、&小河&稻米、&流水&西瓜等一批叫得响、走俏全国的品牌。今年,流水镇亩均西瓜收入突破2000元,最高达4000元/亩,西瓜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农户达65%以上,281家瓜农西瓜收入突破10万元。莺河村六组,仅西瓜收入就达230多万元,成为宜城第一个西瓜收入过&双百万&的村民小组。此外,宜城市农业品牌发展还具备天然生态优势、良好的交通地理优势、品牌建设的科技优势、楚国发祥地文化优势,优势产业集群和标准化生产也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襄大农牧咬定&百亿&目标不动摇,是&三年倍增&计划的领头企业和旗舰企业。襄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忠表示,各县(市、区)要认真学习&宜城经验&,进一步扩面、增量和提速,切实完成市政府提出的&整镇推进、整体推广&的具体要求和农产品加工业三年倍增,到2016年冲刺2000亿元的目标。 &湖北省宜城市抢抓汉江流域新机遇 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
  湖北省宜城市位于汉江中游,汉江从北至南贯穿宜城全境59公里,为宜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宜城人民当之无愧的母亲河。“要将汉江生态经济带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增长极。”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君正表示,要将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明确为襄阳城市发展的新定位。
  伴随着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发展,宜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宜城农业部门也不例外,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禀赋,宜城已成为襄阳市乃至汉江流域农业产业发展的集转区和延伸地。近年来,宜城农业部门抢抓“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和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机遇,抓住“高效、生态、优质”这条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发展园区农业、突出龙头带动、实施标准化生产、健全科技服务体系、铸造强有力品牌,迅速成为汉江生态经济带上的重要一环。
  规划先行,打造“五大农业园区”
  汉江生态经济带是襄阳的未来,更是宜城的未来。在宜城市委书记李诗看来,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作指导,必须实行园区集约化经营。2014年4月,宜城市完成了《湖北宜城汉江流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跨出了襄阳建设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坚实一步。宜城市各部门齐肩并进,将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新农村社区“三区”有机衔接,形成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节约、特色明显的五大农业产业园区。
  宜城市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园规划总面积1300公顷,现已开发430公顷,加工涉及大米、花生、棉花、蔬菜、畜禽、食用菌等八大类农产品。园区已纳入了湖北省“四个一批”重点工程,并被省农业厅授予“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的称号,今年上半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先进县”称号。通过完善基础设施,9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园区,预计今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将达到320亿元,比上年增长23%。
  流水西瓜甜万家,宜城流水镇的西瓜综合开发产业园是全国闻名的西瓜基地,西瓜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值达2亿多元。通过配套建设流水西瓜研发基地、育苗基地和生产基地,已实现流水西瓜产业的品种多样化、育苗工厂化、生产标准化、处理商品化、销售品牌化、供应周年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综合化。
  刘猴镇是湖北省生猪养殖第一镇,刘猴生态循环种养产业园年出栏生猪46.24万头,年生猪交易量达60万头,是鄂西北重要的生猪交易中心。依托刘猴发达的生猪养殖产业,通过养殖粪污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发展有机蔬菜瓜果和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建成生态种养循环农业产业园。
  “孔湾白菜”、“王集甘蓝”享誉省内外,以孔湾镇、郑集镇、王集镇为核心的汉江、蛮河沿岸常年露天蔬菜种植复播面积27万多亩,总产量达到6.18万吨,总产值5亿元以上。以万亩蔬菜标准基地为单元,推广全程绿色、安全、标准化种植技术,建成绿色蔬菜产业园。
  宜城小河镇和郑集镇是整镇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示范乡镇,这里建有全程社会化服务示范园,通过集聚力量、集中资金、集成技术,以万亩示范片建设为基本单元,落实抗灾增产技术,推广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推动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农业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敢为人先,大力扶持“新型主体”
  “寥寥数人驾驶着播种机、收割机在数千乃至上万亩耕地里忙碌,一眼望去无边无际绿油油的娃娃菜,一字长龙排开等待进镇采购西瓜的大货车,漫山遍野顺着竹竿往上攀爬的葛藤……一幅幅唯美画面显现出宜城农业发展如星火燎原之势,得益于新型主体的不懈努力。”宜城市市长郭静向来宜考察的同志这样介绍着宜城农业的发展。
  宜城许多渴望创业的农民纷纷尝试“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凭借敢为人先、精准定位、大胆探索,宜城市家庭农场实现了“五个率先”:一是率先推出湖北省首个家庭农场工商登记管理办法,允许家庭农场注册资本“零首付”;二是率先发展襄阳市首批4户家庭农场;三是率先成立湖北省第一个家庭农场协会;四是率先制定全国第一个家庭农场专用标识,免费制作统一标识牌;五是率先与金融部门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宜城国开村镇银行为家庭农场提供专用低息贷款。宜城市家庭农场协会通过集聚会员闲散资金成立担保公司,以此作为政府、金融部门和家庭农场之间的纽带,为会员担保融资,解决其资金困境。目前,已成功帮助158户会员落实贷款2500多万元。
  宜城市抢抓资本投向现代农业的机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截至7月,新引进并注册种植、养殖为主的现代农业公司51家,投资总额20多亿元,其中注册资金2000万元以上的37家。全市现有40多家基地种养、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质检和物流贸易的企业落户农村,近60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向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集中。目前,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6家。除引进企业外,宜城市还着力实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合作社提升工程,指导扶持6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升级为农业公司。
  为了发展、留住并服务好农业企业,自去年4月起,湖北省启动“双基双赢”合作贷款试点。宜城市副市长何晓波自豪地介绍起试点工作在宜城开展以来的成绩,“全市共发放‘双基双赢’合作贷款32468万元,授信金额48897万元,建立信贷档案408份,403户小微客户、家庭农场主得到了实惠。在试点推进和全面推广‘双基双赢’工作中,宜城市将此作为打通农业企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金融服务是能源,家庭农场、专业合作和现代农业企业是机车,合力拉动宜城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完善标准,确保群众“舌尖安全”
  没有规模化就没有标准化,土地规模化流转是破解农业发展瓶颈的关键之一,让农民“抱团”、土地连片,才能进行标准化生产。宜城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8.5万亩,占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9.3%。刘猴镇引进的胡坪现代农业公司一次性流转土地2万多亩,建设种养基地,形成“春开药桃花,夏产葡桃果,秋收中草药,冬食生态肉”的产业格局。
  标准化农业离不开农机的贡献,宜城稳步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全程全覆盖,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83.5万千瓦,拖拉机达到6.8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180台,联合收割机达到2700台,配套农机具达到20.5万部。农机拥有量的增加促进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提高,上半年完成机械耕整76.8万亩,机械收割小麦61万亩,机械插秧21万亩,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了75%以上。
  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尤为重要,这也是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必然要求。宜城市农业局成立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领导小组,各乡镇设立技术指导与推广小组,形成了市、乡镇联动服务网络,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宜城市制定了流水镇西瓜等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质量管理标准、农资管理措施等指导,并实行了生产管理备案制度,年检样品达到800多个,从源头上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宜城南营办事处南洲村郭家台生态甲鱼专业合作社发起人郭忠成介绍说:“以前大家在搞鳖稻共养时,各种各的、各养各的,品种不一、米质不同、鳖大小不一,卖不上价!通过统一种养标准化操作流程,种养出来的产品最接近原生态,品质高、口感好。目前,合作社生产的无公害甲鱼、大米、小龙虾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广受关注。”
  重视科技,当好农民的“贴心人”
  新型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作用显着。
  宜城市农业局设立的“农技110”、农村综合信息库等科技服务模式,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通过强化农村科技特派员效用,深入农村、扎根基层,把科技、信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直接导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当好农民的“贴心人”,与农业、农村、农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了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宜城市十分重视科研的重要性,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院校签订科技服务协议,聘请专家常年指导农民种养生产。湖北省“阳光工程”在宜城实施以来,每年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万人次,农业专项技术培训3000人次。农业企业从山东、浙江等地请来技术人员坐镇园区搞试验示范,现场指导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流水镇还分批组织2000名瓜农赴山东等地考察大棚西瓜生产,在当地专家的指导下,大力推广无籽西瓜,引进“金皇后”、“伊丽莎白”等礼品瓜,适当扩种早、晚熟瓜,压缩中熟瓜面积。
  通过完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意义明显。
  叫响品牌,积极响应“三年倍增”
  只要提到“襄大畜牧”、“流水西瓜”、“宏全牧业”……人们自然会想到宜城,这些已经被烙上了鲜明的“宜城标签”。宜城市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大市,农业总产值84.8亿元,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和全国生猪养殖大县,发展品牌农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态势。
  “玉莲”芝麻油、“李方忠”禽蛋、“大山合”菇菌等企业的6个产品被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和湖北省级着名商标;“楚宜”大米、“楚谷香”菜油、“楚鑫”花生油、“新美”禽蛋等20余个产品获得中国(武汉)农博会金奖。2013年5月,“流水”西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2014年7月被湖北省农业厅授予优质农产品。
  湖北襄大农牧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襄大”牌是中国驰名商标,猪肉产品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培根产品在北京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荣获最佳形象奖和最受消费者喜爱奖。2013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7.87亿元,创利税1.69亿元,预计2014年销售收入会突破百亿元大关。
  宜城市呈现出区域性发展、规模化生产、行业性带动的农产品产业化品牌发展趋势,已形成“一镇一品”或“多镇一品”,形成以粮油、畜禽养殖、食用菌、瓜果蔬菜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和万亩优质水稻、瓜果、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生猪等十大基地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农产品品牌市场认可度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孔湾镇1.5万亩露地娃娃菜标准化基地,小河镇和郑集镇两个万亩绿色稻米基地……形成了“孔湾”娃娃菜、“小河”稻米、“流水”西瓜等一批叫得响、走俏全国的品牌。今年,流水镇亩均西瓜收入突破2000元,最高达4000元/亩,西瓜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农户达65%以上,281家瓜农西瓜收入突破10万元。莺河村六组,仅西瓜收入就达230多万元,成为宜城第一个西瓜收入过“双百万”的村民小组。此外,宜城市农业品牌发展还具备天然生态优势、良好的交通地理优势、品牌建设的科技优势、楚国发祥地文化优势,优势产业集群和标准化生产也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襄大农牧咬定“百亿”目标不动摇,是“三年倍增”计划的领头企业和旗舰企业。襄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忠表示,各县(市、区)要认真学习“宜城经验”,进一步扩面、增量和提速,切实完成市政府提出的“整镇推进、整体推广”的具体要求和农产品加工业三年倍增,到2016年冲刺2000亿元的目标。城市建设用地供求结构的区域差异——以浙江省各城市为例--《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城市建设用地供求结构的区域差异——以浙江省各城市为例
【摘要】:在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城市用地供需矛盾显得尤为突出,而现行的土地政策没有考虑到不同区域之间城市用地供需结构的比较优势.利用因子分析法和两系统分析方法,对年间浙江省11个城市建设用地供给和需求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各个城市之间在对建设用地供求结构方面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并据此提出了根据区域差异调整土地利用和保护政策的建议.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293.2【正文快照】:
1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快速提高,土地使用类型转变速度较快,根据国家国土资源部的国土资源公报,年,我国耕地转化为建筑面积累计达到142.15万hm2,平均每*收文日期:;修订日期:年减少15.79万hm2.一方面受到人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江龙,曲福田,陈雯;[J];管理世界;2004年08期
冯科;郑娟尔;韦仕川;郑文娟;刘勇;;[J];经济地理;2007年05期
邓楚雄;谢炳庚;吴永兴;张海燕;张鸿辉;;[J];经济地理;2008年04期
董刚;丁新正;;[J];探索;2009年01期
王克强;[J];中国软科学;2000年04期
张丽君,黄贤金,钟太洋,方鹏;[J];资源科学;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培祥;;[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9期
张飞;孙爱军;孔伟;;[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丛艳国;魏立华;;[J];城市问题;2007年11期
陈志刚;曲福田;黄贤金;;[J];城市问题;2008年09期
魏立华;袁奇峰;;[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3期
闵捷;张安录;高魏;;[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肖屹,郭玉燕;[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年04期
孙圣军;刘芳;;[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年01期
杨俊;杨钢桥;;[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年05期
吴郁玲;曾菊新;;[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曲福田;吴郁玲;;[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中)[C];2007年
谢小蓉;傅晨;;[A];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08年
杨俊;李争;;[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谭丹;黄贤金;;[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金巨刚;周生路;;[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汤小橹;金晓斌;李朝旗;李洁;;[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魏立华;丛艳国;;[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李宏;王红梅;史晓;;[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姚成胜;;[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李家祥;崔丽娟;;[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蓉;[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马凯;[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许恒周;[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金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吴苓;[D];天津大学;2008年
杨佳;[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彭开丽;[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任艳胜;[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冯科;[D];浙江大学;2010年
吴英杰;[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澜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赵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李晓茜;[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靳艳艳;[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周明;[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张倩;[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曹飞;[D];郑州大学;2009年
李明利;[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姚静;[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郭营;[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江龙,曲福田,王启仿;[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4期
陈福军;[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毛蒋兴,闫小培,王爱民,李响,钱紫华;[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2期
欧雄;冯长春;沈青云;;[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王良健;陈秧分;林目轩;何琼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邵晓梅;刘庆;张衍毓;;[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周国华;贺艳华;;[J];地理学报;2006年11期
熊鹰;曾光明;董力三;焦胜;陈桂秋;;[J];地理学报;2007年04期
李平,李秀彬,刘学军;[J];地理研究;2001年02期
陈彦光,刘继生;[J];地理研究;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白晔;吴三忙;;[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2期
;[J];致富天地;2010年01期
;[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年02期
徐芝婷;;[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0年01期
张钱江;周华蓉;;[J];国际市场;2010年01期
梁燕;曹晔;;[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03期
本刊记者;;[J];茶博览;2010年01期
沈镭;刘立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汤小俊;;[J];中国土地;2010年01期
邱飞章;;[J];新农村;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元强;;[A];“蜂之巢”2010年全国蜂产品市场信息交流会暨中国(武汉)蜂业博览会论文集[C];2010年
黄涛;;[A];第二届营造技术的保护与创新学术论坛会刊[C];2010年
;[A];2010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内容汇编[C];2010年
孙红梅;张茂林;;[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王云涛;;[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古维秋;;[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李焕;白松竹;;[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曾剑;张强;王胜;;[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干旱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顾欣;张艳梅;;[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孙娟娟;黄世祥;於忠祥;;[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郑风田;[N];农民日报;2011年
傅春荣;[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证券时报记者
张霞;[N];证券时报;2011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郑风田;[N];农民日报;2011年
傅春荣;[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证券时报记者
张霞;[N];证券时报;2011年
祖月;[N];新农村商报;2011年
广东建设报记者
陈果 通讯员
深规委;[N];广东建设报;2011年
记者孙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吴哲;[N];南方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宇鹏;[D];吉林大学;2010年
邹乐君;[D];浙江大学;2010年
黄振宇;[D];山东大学;2010年
谢风媛;[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颜士锋;[D];山东大学;2010年
吴英杰;[D];浙江大学;2010年
倪泽强;[D];暨南大学;2010年
夏保林;[D];河南大学;2010年
景文宏;[D];兰州大学;2010年
张彻;[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尧亮;[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沈晓飞;[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陈永务;[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年
姜敏;[D];浙江大学;2010年
程琼;[D];浙江大学;2010年
张康建;[D];浙江大学;2010年
江佳遥;[D];浙江大学;2010年
刘鑫;[D];浙江大学;2010年
陈志伟;[D];浙江大学;2010年
郑成;[D];浙江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化创意产业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