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嗜血菌株2、种、属、科、标准株?

克雷伯氏菌属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克雷伯氏菌属
属拉丁学名(Klebsiella Trevisan,1885) 直杆菌,直径:0.3~1.0,长0.6~ 6.0μm。单个、成对或短链状排列。符合的一般定义。拉丁学名Klebsiella Trevisan直&&&&径0.3~1.0μm
克雷伯氏菌属有荚膜。革兰氏阴性。不运动。兼性厌氧,呼吸和发酵两种类型的代谢。生长在肉汁培养基上产生粘韧度不等的稍呈圆形有闪光的菌落,这些与菌株和培养基成分有关。不需要特殊的生长因子。氧化酶阴性。大多数菌株能利用柠檬酸盐和葡萄糖作为惟一碳源。发酵产酸产气(产生CO2多于H2),但也有不产气的菌株。大多数菌株产生2,3-丁二醇作为葡萄糖发酵的主要末端产物,通常阳性;与混合酸发酵比较起来形成较少的乳酸、乙酸和甲酸,而形成较多的乙醇。发酵肌醇,水解尿素,不产生鸟氨酸脱羧酶或H2S是更进一步的鉴别性状。有些菌株固氮。见于肠道内容物、临床样品、土壤、水、谷物等。 DNA中G+C mol%是53~58(Tm)。种、亚种的性状见表3-9和3-10。 模式种: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肠杆菌科的 1属。为短粗、无鞭毛、有荚膜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菌体大小(0.3~1.5)×(0.6~6.0)微米,单个、成双或短链状排列。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特征性的粘液状菌落。发酵糖类活泼,产酸产气,具有菌体(O)和荚膜(K)抗原,K抗原用于分型,现至少有72个不同K抗原型。不同种克雷伯氏菌间有共同抗原存在。臭鼻杆菌主要属于4型,而大多数鼻硬结杆菌为 3型。存在于土壤、水、谷物等自然界以及人或动物的呼吸道。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能引起多种感染。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52~56%。有肺炎克雷伯氏杆菌、臭鼻克雷伯氏杆菌和鼻硬结克雷伯氏杆菌3种,其主要生物学性状见表。 克雷伯氏菌属1883年,德国内科医师K.弗里德伦德尔自一死于肺炎病人的肺分得本菌,所以又名弗里德伦德尔氏杆菌。菌体为大小(0.5~0.8)×(1~2)微米的卵圆形杆菌。常成双排列。有较厚的荚膜,大多数有菌毛,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直径1~3毫米,克雷伯氏菌属粘液状。一般不致病,当宿主免疫力降低时,能引起呼吸道、泌尿道等感染,尤其易引起儿童肺炎,有时可导致严重的败血症、腹膜炎和脑膜炎等。也可引起马驹肺炎、母马泌尿生殖道感染、牛乳腺炎和实验动物小鼠肺炎。常用头孢霉素治疗。少数菌株可有菌毛。多数菌株能在以铵盐为氮源和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生长。引起慢性萎缩性鼻炎,有恶臭。还能引起菌血症、泌尿道感染和软组织感染。未发现有菌毛。在只含铵盐和葡萄糖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主要引起慢性肉芽肿病变,侵鼻咽部,能造成组织坏死。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假单胞菌属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假单胞菌属
的 1属。专性需氧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无荚膜,呈杆状或略弯。菌体大小(0.5~1)×(1.5~4)微米。具端,能运动。有些株产生或(和) 红、蓝、黄、绿等水溶性色素,不发酵糖类。大多数菌的适温为30℃。DNA中的G+C含量为58~70%。存在于土壤、淡水、海水中。目前已确认有 29种,其中至少有3种对动物或人类致病。外文名Pseudomonas种&&&&类31种分&&&&布大量存在于水、土壤和空气中
假单胞菌属
汉语拼音:jiǎ dān bāo jūn shǔ
英语:Pseudomonas铜绿假单胞菌
因能产生绿色水溶性色素,感染时可形成绿色而得名。又称,简称。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分布广泛。本菌是条件性,一般为继发性感染,如大面积烧伤的创面感染、、,甚至。对动物能引起猪的和,和真的出血性肺炎和绵羊的“绿毛病”。在牛的创伤性、犊白痢、牛乳腺炎和牛不孕症中常可发现本菌。、、和鸽等实验动物易感,小剂量菌产生局部脓肿,大剂量菌导致全身感染死亡。
荧光假单胞菌属
荧光假单胞菌(P. fluorescens)属于假单胞菌属rRNA I群荧光DNA同源组 ,是植物根际最普遍的微生物类群,具有分布广、数量多、营养需要简单、繁殖快、竞争定殖力强的特点。世界许多国家均有人报道分离到抗植物病害的荧光假单胞菌,而且许多菌株能产生几种活性物质,抗多种植物病害。其作用机制包括:抗生素的作用、噬铁素对的营养竞争、有效的根际定殖等。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广泛渗入,通过对这些作用机制的遗传性状进行分析,采用加以改良,使得荧光假单胞菌具有更诱人的生防效果。
危害:引起类、类、乳及变质。
鼻疽假单胞菌
是和人鼻疽的病原体,又名鼻疽杆菌,可经口、呼吸道或伤口感染。在实验室采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中,以补体结合反应为最普遍,其特异性也最高。对马类感染的诊断可采用(马)(mallein)进行变态反应试验。人的鼻疽常因与开放性的鼻疽患畜直接接触而引起,或在实验室因操作不慎而感染,过去常致死,现可用、、治疗。
类鼻疽假单胞菌
又名惠特莫尔氏假单胞菌。常寄居和土壤中,能经创伤引起人的类鼻疽和感染、、绵羊、猪、狗、猫等动物。因马的症状似鼻疽而得名。对磺胺、、和都敏感。与鼻疽假单胞菌有共同抗原,试验能产生交叉反应。[1]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志贺氏菌属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志贺氏菌属
痢疾杆菌一般指志贺氏菌属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志贺氏菌属(Shig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人类最为常见的病原菌,通称痢疾杆菌,耐寒,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在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无色菌落。拉丁学名Shigella Castellani别&&&&称痢疾杆菌属志贺氏菌属模式种痢疾志贺氏菌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VP试验阴性,不分解尿素,不形成硫化氢,不能利用枸橼酸盐作为碳源。宋内氏志贺氏菌能迟缓发酵乳糖(37℃3~4天)。有K和O抗原而无H抗原。K抗原是自患者新分离的某些菌株的菌体表面抗原,不耐热,加热100℃1小时被破坏。K抗原在血清学分型上无意义,但可阻止O抗原与相应抗血清的。O抗原分为群特异性抗原和型特异性抗原,前者常在几种近似的菌种间出现;型特异性抗原的特异性高,用物区别菌型。根据志贺氏菌抗原构造的不同,可分为四群48个血清型(包括亚型)(见表9-4)。
(1)A群:又称痢疾志贺氏菌(Sh.dysenteriae),通称志贺氏痢疾杆菌。不发酵甘露醇。有12个血清型,其中8型又分为三个亚型。
(2)B群:又称福氏志贺氏菌(Sh.flexneri),通称福氏痢疾杆菌。发酵甘露醇。有15个血清型(含亚型及变种),抗原构造复杂,有群抗原和型抗原。根据型抗原的不同,分为6型,又根据群抗原的不同将型分为亚型;X、Y变种没有特异性抗原,仅有不同的群抗原。
(3)C群:又称鲍氏志贺氏菌(Sh.boydii),通称鲍氏痢疾杆菌。发酵甘露醇,有18个血清型,各型间无交叉反应。
(4)D群:又称宋内氏志贺氏菌(Sh.sonnei),通称宋内氏痢疾杆菌。发酵甘露醇,并迟缓发酵乳糖,一般需要3~4天。只有一个血清型。有两个变异相,即Ⅰ相和Ⅱ相;Ⅰ相为S型,Ⅱ相为R型。
根据志贺氏菌的菌型分布调查,我国一些主要城市在过去二、三十年中均以福氏菌为主,其中以又2a亚型、3型多见;其次为宋内氏菌;志贺氏菌与鲍氏菌则较少见。志贺氏菌Ⅰ型的已发展为世界性流行趋势,我国至少在10个省、区发生了不同规模流行。了解菌群分布与菌型变迁情况,对制备菌苗,预防菌痢具有重大意义。本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为弱。对酸敏感,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能以宋内氏菌最强,福氏菌次之,志贺氏菌最弱。一般56~60℃经10分钟即被杀死。在37℃水中存活20天,在冰块中存活96天,蝇肠内可存活9~10天,对化学消毒剂敏感,1%石碳酸15~30分钟死亡。1.S-R型变异:宋内氏痢疾杆菌易为R型。当菌落变异时,常伴有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和致病性的改变。
2.耐药性变异:由于广泛使抗生素,志贺氏菌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给防治工作带来多困难。
3.营养缺陷型变异:南斯拉夫Mel(1963年)首创的依赖链霉素的志贺氏菌株(依链株,Sd),作为口服菌苗可预防志贺氏菌痢疾。大小为0.5~0.7×2~3μm,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多数有菌毛。革兰氏阴性杆菌。
直杆菌,形态似其他的种。革兰氏阴性。不运动。兼性厌氧,具有呼吸和发酵两种类型的代谢。接触酶(只一个种例外)。氧化酶阴性。有机化能营养型。发酵糖类不产气(除了少数种产气外)。不利用柠檬酸盐或盐作为惟一碳源。中不生长,不产。是人和灵长类的肠道致病菌,引起。
DNA的G+C mol%为49~53(Tm)。1.:志贺氏菌的菌毛能粘附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粘膜的上皮细胞表面,继而在侵袭蛋白作用下穿入上皮细胞内,一般在粘膜固有层繁殖形成感染灶。此外,凡具有K抗原的痢疾杆菌,一般致病力较强。
2.:各型痢疾杆菌都具有强烈的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肠壁,使其通透性增高,促进内毒素吸收,引起发热,神志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等。内毒素能破坏粘膜,形成炎症、溃汤,出现典型的脓血。内毒素还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系统,至、肠蠕动失调和氢挛,尤其直肠括约肌痉挛最为明显,出现腹痛、(频繁便意)等症状。
3.:志贺氏菌A群Ⅰ型及部分2型菌株还可产生外毒素,称志贺氏毒素。为蛋白质,不耐热,75~80℃1小时被破坏。该毒素具有三种生物活性:①神经毒性,将毒素注射家兔或小鼠,作用于,引起四肢麻痹、死亡;②细胞毒性,对人肝细胞、猴肾细胞和HeLa细胞均有毒性;③肠毒性,具有类似大肠杆菌、霍乱弧菌肠毒素的活性,可以解释疾病早期出现的水样腹泻。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夏秋两季患者最多。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带菌者,通过污染了痢疾杆菌的食物、饮水等经口感染。人类对志贺氏菌易感,10~200个细菌可使10~50%志愿者致病。一般说来,志贺氏菌所致菌痢的病情较重;宋内氏菌引起的症状较轻;福氏菌介于二者之间,但排菌时间长,易转为慢性。
1.:分为典型菌痢、非典型菌痢和三型。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小儿,各型痢疾杆菌都可引起。发病急,常在腹痛、腹泻未出现,呈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2.:治疗不彻底,或机体抵抗力低、营养不良或伴有其他慢性病时,易转为慢性。病程多在二个月以上,迁延不愈或时愈时发。
部分患者可成为带菌者,带菌者不能从事饮食业、炊事及保育工作。特异性预防主要采用口服减毒活菌苗,试用者有Sd株、神氏 2a变异株等。这些活菌苗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免疫力弱,维持时间短,又服用量大、型间无保护性交叉免疫。故大规模应用还受一定限制。
治疗可用磺胺类药、氨苄青霉素、氯霉素、黄连素等。中药黄连、黄柏、白头翁、马齿苋等均有疗效。病后免疫力不牢固,不能防止再感染。但同一流行期中再感染者较少,即具有型特异性免疫。痢疾杆菌菌型多,各型间无交叉免疫。机体对菌痢的免疫主要依靠肠道的局部免疫,即肠道粘膜细胞吞噬能力的增强和SlgA的作用。SlgA可阻止痢疾杆菌粘附到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病后三天左右即出现,但维持时间短,由于痢疾杆菌不侵入血液,故血清型抗体(lgM、lgG)不能发挥作用。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受污染食物、水、手等经口传播。在用药前取粪便的脓血或粘液部分,标本不能混有尿液。如不能及时送检,应将标本保存于30%甘油缓冲盐水或增菌培养液中。可取肛门检查。接种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37℃孵育18~24小时,挑取无色半透明的可疑菌落,作生化反应和血清学凝集试验,确定菌群和菌型。如遇非典型菌株,须作系统生化反应以确定菌属;必要时,用适量菌液接种于豚鼠结膜上,观察24小时,如有炎症,则为有毒菌株。1.荧光菌球法:适于检查急性菌痢的粪便标本。将标本接种于含有荧光素标记的志贺氏菌液体培养基中,37℃培养4~8小时。如标本中有相应型别的痢疾杆菌,繁殖后与荧光素抗体凝集成小菌球,在低倍或高倍荧光显微镜下易于检出。方法简便、快速,有一定的特异性。
2.协同凝集试验:用志贺氏菌的lgG抗体与富含A蛋白的葡萄球菌结合,以此为试剂,测定患者粪便滤液中志贺氏菌的可溶性抗原。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松茸菌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松茸菌
松茸菌,英文名:Tricholoma matsutake,又名,是一种珍贵的真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药用食疗作用。松茸菌秋季生于松林或地上,在我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都有分布,国外日本和朝鲜也有分布。松茸尚不能进行人工培植,是一种纯天然的珍稀名贵食用菌,国际市场每吨鲜松茸菌售价达5—8 万美元。拉丁学名TvicholomamatsutakeSing别&&&&称松茸、大花菌、松菌二名法Tricholoma matsutake界真菌界门真菌门Eumycota亚&&&&门伞菌亚门 Agaricomycotina亚&&&&纲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目伞菌目科口蘑科属口蘑属种松口蘑分布区域中国东北吉林省,西南地区的云南
松茸菌,子实体散生或群生。直径5-20CM。扁半球形至近平展,污白色,具黄褐色至栗褐色平状的纤毛状的鳞片,表面干燥,菌肉白色,肥厚。菌褶白色或稍带乳黄色,较密,弯生,不等长。菌柄较粗壮,长6-14CM,粗2-2.6CM;以下具栗褐色纤毛状鳞片,内实,基部稍膨大。菌环生于商埠,丝膜状,上面白色,下面与菌柄同色。孢子呈白色;孢子无色,光滑,款椭圆形至近球形,6.5-7.5mmx4.5-6.2mm。[1]秋季生于松林或地上,群生或散生,有时 形成圈。 松茸自然生于海拔米及以上的无任何污染的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它与松树根具有共生关系,又需要有栎树等阔叶林的荫蔽条件。生长松茸的地方需要具备3个基本条件,即、大理香花、沙壤土,由于松茸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要求严格,至今世界上没有成功人工栽培,完全靠野生采集。[2]
松茸秋季的8月上旬到10月中旬采集、食用。有特别的浓香,口感如,极润滑爽口。青冈蕈
中国“松茸”产品,有松茸菌和青冈蕈两种,青冈蕈在外观、口感、松茸菌香味上都与松茸菌极相似。较明显的区别是寄主植物不同,松茸菌的寄主植物为松属植物,而青冈蕈的寄主植物为阔叶树植物,主要是高山栎类,如、黄背栎、等。故有资料也将青冈蕈称为松茸菌,认为阔叶树植物林下生长,只是松茸菌的一种特殊生态而已。
在中国有较高商品价值的松口蘑群中,主要是青冈蕈和松口蘑,数量也最大。我国西南部为松口蘑及近缘种的多度中心和多样化中心,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东南部的三角地区。松茸菌和青冈蕈在我国的分布分为两大区域,一个是在东北的吉林,另一个是在西南地区。在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也应该有分布。蒙古、俄罗斯等也可能有分布,有待于调查发现和开发利用。[3]
松茸菌种分离和鉴定较难。1960年,日本学者富永保人在对松茸进行组织分离时得到两种菌株。一种菌株的菌丝生长较慢,认为是松茸菌丝;另一种菌株的菌丝生长迅速认为是被孢霉,但未提出依据。而后,各地在对松茸组织分离时,发现“快生型”菌株与松茸发生地层土壤中居多的葡萄酒色被孢霉指纹图对应相同,可确认不是松茸菌株,从而为松茸菌种鉴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法。此外,对其组织分离出现两种不同菌株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多次分离对比实验显示,利用菌褶和菌盖部位菌肉为分离材料,所获得的菌株全部为松茸菌株;而用菌柄基部组织为分离材料,时而出现葡萄酒色被孢霉。松口蘑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吉林省,西南地区的云南、 四川、西藏。此外,在安徽、广西、山西、青海等地也有松口蘑分布,但数量较少。青冈蕈则分布在喜马拉雅高山带,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西藏等地。
松茸菌台湾变种主要分布于台湾省,此外在福建的漳州也有分布。
南北方产的松茸因为生长期限和气候条件不同,在品质上有较大的区别,北方松茸颜色发白,质地硬实,香气更浓郁口感好,营养成分高,易保管。南方松茸颜色稍发黑,水分大潮湿,易腐烂变质,香味不浓,价格较低。[4]日本、朝鲜、韩国、缅甸、美国还有墨西哥等国也有分布。[3]菌种按常规接种后放在干燥、遮光、恒温环境中培养。室内温度以20℃20℃-24℃为适,不宜超过30℃,不低于8℃。松茸母种分离后20天左右,菌丝萌发出纯白色绒毛状的菌丝,70天左右长成3-5.5厘米直径的菌落。
松茸母种识别,在PDA上,松茸菌丝为纯白色,菌落表面气生菌丝扭结,形成毛刺状。母种因基质配方不同菌丝表现有差异。当蛋白陈含量为0.1%,菌丝仍为纯白色,菌落表面气生菌丝呈绒毛状,且不发生扭结。当蛋白陈含量为0.2%,菌落中央明显隆起,呈草帽状;表面气生菌丝长而多分枝,且旺盛致密。随着蛋白脉含量的增加,菌落中央隆起越高,草帽状菌落外沿越来越窄,隆起部位颜色越来越深,气生菌丝逐渐变短。当蛋白脉含量达1. 6%时,菌落呈半球形,颜色为浅黄褐色,组织化程度高,酷似松茸菌盖,半球直径可达1520毫米。解剖观察,质地致密多汁,有浓郁的松茸香味。
松茸采用孢子分离后得到的菌种,其变异很大。其原因是由于单是不出菇的,在多孢菌落中,不亲和、不交配和不孕菌丝大量存在,并与结实性菌丝交织混杂,挑选菌丝时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很大,常有栽培后不出菇或出菇率下降等现象。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有二:一是做好尖端菌丝的反复提纯工作;二是进行多次的出菇鉴定。松茸菌营养丰富,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含有17% ,5.8%,可溶性无氮化台物61.5 %,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 、B2 、C 、钙、磷、铁等。
松茸菌含有松茸醇、异松茸醇等药用成分,具强身、益肠胃、止痛、理气化痰、驱虫等功效。还有治疗及抗癌等作用。据日本有关资料报道,松茸菌抗癌效果可达90 %以上。松茸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松茸含有具备抗瘤活性的&松茸多糖&,能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能力,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真菌、抗糖尿病、抗炎的功效,是食药兼用真菌中抗癌效果较好的一种。对松茸的研究表明,松茸的组成成分复杂,具有多种有效成分,能预防与治疗多种疾病。[5]松茸的吃法,有很多种,一般比较常见的是炒,和炖汤。可以是素炒,也可以是荤炒。炖汤多见的炖肉汤。另附松茸菜谱如下:
松茸炒山鸡片
1、原料:松茸炒山鸡片
(1)主料:水发松茸菌100克,山鸡肉150克。
(2)调料、精盐、料酒、味精、酱油、白糖、葱花、姜丝、湿淀粉。
(1)将松茸菌去杂洗净切片。山鸡肉洗净切片。
(2)油锅烧热,下葱姜煸香,投入山鸡肉片煸炒,烹入料酒、酱油,加入精盐、白糖和适量水煸炒,加入松茸菌片继续炒至山鸡肉熟烂,用湿淀粉勾芡,点入味精推匀,即可出锅。
山鸡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多种维生素,具有补脾胃、益肾气的功效。与松茸菌相配成此菜,可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补脾胃的功效。可作为体虚赢瘦、饮食减少、小便频数、消渴、咳嗽多痰、等病患者食疗菜肴。对健康人补益作用强。多食易发。[5]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何谓菌株、种、属、科、标准株?_百度知道
何谓菌株、种、属、科、标准株?
提问者采纳
形态学和生理学性状相同的细菌群体构成一个菌种、鉴定和命名时都以标准菌株为依据;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属同一菌种不同来源的细菌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相近的属归为一个科,标准菌株也可以作为质量控制的标准,差异较明显的称亚种和变种。同一菌种的各个细菌性状基本相同。
具有某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称为该菌的标准株,在细菌的分类,但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差异微小的为型。种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嗜血菌株第2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