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奉贤区农机管理站站联网了吗?

天津农委领导调研农业物联网工作开展情况 __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当前重要农事活动:
天津农委领导调研农业物联网工作开展情况
3月21日,天津市农委副巡视员毛科军一行来市农机办调研农业物联网工作开展情况,市农机办副主任胡伟等陪同调研。
毛科军一行实地考察了市农机推广总站位于天津市农机试验服务中心温室大棚的农业物联网技术试验点,听取了市农机推广总站站长谢敏、市农机研究所所长庞俊杰、市农机鉴定站站长贾军、市农机试验服务中心主任刘旭东就农业物联网技术工作开展的情况汇报。市农委市场信息处处长官宏义介绍了天津作为农业部农业物联网的试验区的相关要求,希望市农机办在物联网的应用方面继续开拓创新,将已有的技术储备应用到生产实贱中去。
天津市农机办副主任胡伟介绍,市农机办在农委的支持下,2007年以来以农机化青年创新基金项目为引领,对物联网有关技术项目提前进行了试验,储备了技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今天的调研,为我们打开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做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的结合,创建农业物联网的生产模式。今后将全力以赴,积极配合市农委的战略部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做好农业物联网工作。
毛科军在实地考察和听取情况汇报后,充分肯定了市农机办为农业物联网技术所做的大量的具有前瞻性工作,就今后农机在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工作中提出了五点要求:
一是要以加强技术集成应用研究为主。研究方向要从单向技术向集成化转化,将感知、传输、决策的研究方向升级为感知、传输、分析、决策、应用的研究方向,将信息化技术和生物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要做好对比性试验。找出性能稳定、性价比高、经济实用的农业物联网技术装备。
三是试验研究对象要延伸。要从植物生长环境因子监测到植物本身生长、营养状况的监测,做到高质、高效、高产,最终获得高的经济效益。
四是要向研制可控仪器设备延伸。研制自动控制的仪器设备,实现自动补光、自动灌溉、自动施肥、自动卷帘卷膜等自动控制。
五是确定有限目标,重点突破。把设施农业和水产养殖的物联网技术关键环节作为重点突破口。
发布时间:<font color="#13-03-28
&&&提交人:天津市农机局&杨扬
&&&责任编辑:
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信息中心&刘玉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主办 「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信息中心」承办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 京ICP备号“北大仓”探秋粮__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当前重要农事活动:
“北大仓”探秋粮
作者:经济日报记者 倪伟龄
农垦九三局鹤山农机管理中心装有GPS卫星定位系统的大马力农机。 倪伟龄摄
金秋时节,丰饶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两大粮食主产区,稻田一望无垠,玉米澄黄映天,千里沃野生机无限。
一周时间里,记者奔行3000多公里,深入黑龙江省的农场、农户、田间,探访今年粮情,采撷种粮故事,分析丰收成因,探讨现代农业发展等问题,即行即思整理日记数篇。
覆膜滴灌增收强
8月27日 晴
地处大庆市西部的大同区,辖域多为盐碱地,土薄多旱,不利于庄稼生长。今年大同区的粮食却实现了增产增收,秘密在于推广应用覆膜滴灌技术。
据介绍,大同区覆膜滴灌面积今年达到20万亩。在田间实地观察覆膜滴灌技术应用后,记者才知道要先选择高产、优质、适密植品种,须整地播种覆膜,同时安装过滤器、施肥带、控制阀门等滴灌设备。主管线加压水通过支线PE管出水孔,滴灌到庄稼根系,这一先进技术能对农作物起到增温、保墒、节肥、节水、省工、增产、增收的效果。
大同区高台子镇书记侯凤军告诉记者,今年全镇10万亩地种7万亩玉米,有4.5万亩应用覆膜滴灌技术。平均亩产达1700斤以上,农民每亩增收近千元。
大同区八井子乡3000亩覆膜滴灌田里的玉米长势生机勃勃。长安村四屯农民张佰青扒开苞米皮,只见里面黄澄澄的籽粒已熟至七分。他今年种15亩玉米,都用覆膜滴灌技术,每亩设施安装费用不到300元,自己只拿50元,其余都是政府补贴。张佰青算了笔账,仅他种的15亩玉米,亩产就达1800斤以上,增产80%以上、增收1万多元。
在田间,巧遇农民王佰伍两口子。记者捋捋在玉米根系部的黑色覆膜滴灌支线管,大概隔7寸左右间距穿一滴孔,渗水均匀。
八井子乡副乡长孙立辉说:“原来10年9旱打井漫灌,种地靠天吃饭,现在3天滴灌300多亩地,比原来快3倍多,旱涝保收。”
八井子乡四屯屯长罗继中告诉记者,今年种3000亩玉米,平均亩产1700斤以上,亩增收1000元左右,大丰收主要靠覆膜滴灌技术增温节水保全苗。
真是一滴水一粒粮,覆膜滴灌增收强。
种粮大户张景会
8月28日上午 晴
在建三江七星农场第一管区37作业站,全国种粮大户张景会今年种水稻658亩,亩产将超过1500斤,今年纯收入将超50万元。
“为什么你家稻子比别人长得好?”
“那就要看精耕细作了!”
张景会种水稻高产丰收的诀窍是“看紧盯住”重要环节。为保苗齐苗壮,他自己4天完成12个大棚播种;积极参加农场科技培训,场场不落,应用所学农技非常积极。比如种稻“晒田”,在水稻分蘖末期,排水“晒田”,向土壤输氧,促进水稻根系发育,7月25日水稻出穗前要晒一次田,这样果然水稻长得壮实。
张景会最拿手的绝活儿是像医生诊病那样对水稻“叶龄诊断”。他盯住“叶龄”施肥、灌水,水稻正常5天长一叶。当水稻育苗期出2.5叶时,控制水温不超过25摄氏度且注意防病;水稻长到3.1至3.5叶时,适时插秧;到4.1叶时,施分蘖肥,水层不超3厘米;在水稻分蘖期末,长到9.1至9.5叶关键时期,防稻瘟病促早熟。如今,种粮大户已不同于昔日的庄稼把式,能吃苦还要懂科技才能种好田。
大农机和神奇的GPS
8月28日下午 晴
记者被一台台现代大农机吸引着走进农垦九三局鹤山农机管理中心。
眼前的大农机是美国“凯斯”535大型轮式拖拉机,8个轮胎每个都有2米多高,车上装有GPS卫星定位自动导航和驾驶系统,20小时可将1260亩土地耙茬、深松、合墒、碎土、平整等作业一次完成。置身庞大农机群中,宛若参加一个农机博览会。
这里共占地10.6万平方米,建有128间农机库,可管理维护“迪尔”等大型农机具180台套。鹤山农场53.3万亩耕地标准化作业,98%都靠这些大农机完成。
鹤山农场第三管理区种粮大户张景波今年种3500亩玉米、大豆,都用大农机作业还能收入100万元。农机大户赵铭刚自豪地谈起自己大马力农机上的GPS,在车上电脑设定A和B两点距离,农机自动行驶,千米离中轴线误差不超过3厘米,夜间也照样作业。
鹤山农场已有166套全球卫星定位和自动驾驶导航系统。记者在远处农机管理中心电子大屏幕看到,应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通过RS遥感技术,这里实现了农场土地耕种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和田间作业自动导航驾驶。
双启水稻合作新模式
8月29日 晴
还没走进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斗胜村,远远就望见“好种吃好米,好米在双启”巨幅牌匾,这里是双启水稻研究所200公顷标准化水稻良种繁育田,田间种植的“红稻”、“黑稻”、“有机稻”、“降糖稻”等196个水稻品种五彩纷呈,香飘四野。
尝尝刚焖好的降糖米饭,香喷喷满口飘香,绵弹香黏。降糖稻蛋白质中含有一种特别物质,能增强人体胰岛素分泌,在市场上卖到了50元一斤。
双启水稻研究所是双河镇与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办的,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吸引周边科技种田农户586户参加良种试验推广。双河镇镇长孔庆明说;“镇里与合作社办水稻研究所,将投资、管理、品牌、效益集成最大化,发挥科技种田示范户及合作社带动效应。”双河镇副书记范业志说:“双启水稻研究所与种子繁育基地结合,将科研、选种、鉴定、试验、售种等连成产业化一条龙,带动绥化地区水稻增产丰收。”双启水稻研究所所长杨启介绍,双启水稻良种不但畅销哈尔滨市方正、通河、木兰等县,还远销建三江等水稻主产区。
“江水稻”与“井水稻”
8月30日 晴
农垦建三江管局1100万亩耕地,水稻就占950万亩,今年粮食再获大丰收,总产将突破135亿斤。
三江平原水资源富集,是全国最大绿色寒地水稻种植基地。记者发现,今年建三江管局950万亩水稻中,仅有15万亩水稻是用江水灌溉,其余935万亩都为井水灌溉。水稻生长水温在18摄氏度以上,从40多米深机井抽出的井水温度仅5摄氏度左右,得提水加温“晒水”至13摄氏度以上。今年佳木斯市扩种658万亩水稻,大都靠15951眼水田井“自来水”生长。而江水富含有机质、水温高,江水稻可提高一个等级、产量可增10%以上。为此,建三江管局引江提灌建设青龙山、乌苏里镇、勤得利等四大灌区,建成后总灌溉面积将达750万亩,但投入资金、配套建设等压力仍很大。
三江平原有松花江等大小河流130多条,过境水资源十分丰富。而松花江过境水资源利用率为11%、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利用率仅为3.6%。地表水利用率低同样困扰着全省。
目前,三江平原农垦井水稻占水田面积90%以上、佳木斯井水稻占65%以上。区域地下水呈超采趋势,逐步形成降落漏斗。加快引入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水灌溉,充分利用过境地表水资源,已成为保障水稻高产和粮食安全的一件大事。
智能催芽保丰收
8月31日 晴
记者来到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36作业站智能化水稻育秧基地。走进水稻智能化芽种培育厂房,最先记住的新词儿叫“工厂化育秧”。在2700平方米硕大厂房中,横列5个大池子,每个能吞90吨良种,再看那边15个催芽箱,每个可含15吨芽种。
智能化催芽关键是电脑控制催芽池温12摄氏度,出芽率高。催芽前需浸种7至10天,积温达到100摄氏度,加温24小时,再将标准芽种提供给农民,以保证培育壮苗。
催芽厂负责人赵生福手指催芽池说,催芽池温度高水稻会出现“草穗”不结籽。七星农场有很多这样催芽工厂,104万亩水稻100%都用上智能化催芽芽种,今年水稻亩产均在1600斤以上。
据了解,今年黑龙江省播种8600万亩玉米、5000多万亩水稻、5000万亩大豆,普遍采用测土配方、旱育稀植及GPS定位播种、3G物联网管理水稻大棚等现代农业技术,确保了今年粮食丰收在望。
通过此次蹲农场、走乡村、进农家,记者深刻感受到黑龙江省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黑龙江省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过程汇总的重视信息、保养设施,以及节水、生态、集约式生产模式,都值得肯定和借鉴。这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稳定物价总水平,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信息来源:<font color='#-09-14
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font color="#11-09-15
&&&提交人: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信息中心&吕玉芝
&&&责任编辑:
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信息中心&刘玉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主办 「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信息中心」承办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 京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农机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