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飞船能金钱打水漂漂回收吗

美国在研制未来空战巨无霸吗?_央广网
联系我们:010-
美国在研制未来空战巨无霸吗?
&&来源:&&&&分享到:
   11月25日,有媒体称美国国防部准备研发在科幻世界中才有的“空中航母”,一旦成为现实,将改变未来的空战模式――
   未来空战巨无霸
   在美国好莱坞科幻大片中,时常会出现“航天母舰”等先进空天武器装备,给观众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近日,有媒体称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准备研发在科幻世界中才有的“空中航母”,虽然目前尚处于向研究机构征集方案阶段,但一旦成为现实,将改变未来的空战模式。
   美军为何要研制“空中航母”?这种“空中航母”有何过人之处?未来能否从科幻走向现实?本期我们邀请军事专家为您作相关解读。
   创新驱动 蓄力研发
   说起美国五角大楼的DARPA,可能很多读者都会感到陌生。虽然它只是美国国防部下设的一个局,实际上却是美国推动科技创新的一个最主要的“引擎”。现代社会的许多科技成果,最早都是由DARPA提出设想并转化为现实的。例如,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互联网正是由DARPA开发的“阿帕网”发展而来的。现如今,DARPA又把创新点聚焦在“空中航母”上,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
   所谓“空中航母”,实际上就是保障无人机空中运载、操作使用和任务控制的大型航空平台。它能够在飞行中释放出无人机,对无人机的作战运用进行控制,并对完成任务的无人机进行回收、加油、挂弹和维修等保障作业,以便能够再次投入作战使用。美国研发“空中航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无人机的活动范围,降低有人机被击落的风险。根据构想,在拥有“空中航母”后,各种作战用途的无人机在完成规定任务后不再降落在地面,而是降落在“空中航母”上进行加油和弹药补给,然后再次出击。DARPA所构想的“空中航母”,既不是科幻电影里的“空中要塞”,也不是现有航空母舰的缩小版。因此,美国军方对征集的“空中航母”设计方案提出严格限定:为降低研发成本,“空中航母”应由现有的飞机改造而成,比如把B-1B和B-52战略轰炸机、C-130运输机等改造成“空中航母”,并在4年内实现模拟飞行。
   空中狼群 应运而生
   美国在无人机研究领域一直占据优势,无论是开发的类型还是数量,都处于领先地位。在中高空长航时无人机领域,美国更是独占鳌头。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DARPA准备开发的“空中航母”,将是RQ-4“全球鹰”和RQ-1“捕食者”等无人机的母舰,可以弹射并回收大量无人机。这无疑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美军无人机的综合作战优势。
   作战需求始终是牵引武器装备发展的强大动力。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等军事行动中,美国空军使用大量无人机执行战场侦察监视和对地精确打击等作战任务,既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也暴露出无人机作战的种种不足。正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美国空军才宣布准备研制能够让无人机飞得更远、续航时间更长的“空中航母”。借助有人驾驶“空中航母”,并搭载大量无人机最大限度地发挥空中作战优势,彻底打破无人机作战距离和飞行时间等方面的限制,使它们能够随时出动并实施全球战略打击。
   虽然目前美军“空中航母”计划尚处于向研究机构征集方案阶段,但一旦成为现实,将使未来空中作战模式发生巨大变化。通过“空中航母”这个作战平台,美军可以持续利用无人机完成空中侦察、导弹攻击等多种作战任务,使空中对地突击变得更加实时、快捷、高效,由有人机控制无人机作战的“空中狼群”战术将会应运而生。
   老树新花 前途莫测
   其实,美军所构想的“空中航母”并不是全新概念。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海军就曾提出建造“空中飞船”的计划,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实现这种构想,建造的2艘试验飞船都在测试过程中坠毁。时过境迁,随着现代航空科技的迅速发展,过去由于技术受限而无法实现的“空中航母”计划再次被美军提上了议事日程。
   DARPA设想的“空中航母”方案之一,是将美国空军现役的B-1B战略轰炸机改装为“空中航母”平台。美军B-1B战略轰炸机可以实现超音速飞行和洲际飞行,不仅速度快、飞行距离远,还具有较强的自卫防御能力,适合在复杂环境中执行任务。B-1B战略轰炸机可以挂载和发射空射巡航导弹,而中小型无人机体积大小与空射巡航导弹基本相当,把B-1B改装为“空中航母”平台,无人机的挂载和发射均没有问题,但要在空中回收无人机的难度就很大,也难以完成挂弹和维修保障等作业。
   此外,随着对空探测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空中作战平台越来越强调其隐身性能,这是未来空中作战平台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的重要发展方向。传统的运输机等大型空中平台,虽然具备改装为“空中航母”的潜质,但其隐身性能差和自卫能力弱等固有缺陷,将成为改装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而新型战斗机等小型空中平台虽然隐身性能和自卫能力强,但挂载和续航能力又有限,无法充当携载和操作大量无人机的空中平台。
   因此,美军现有的战略轰炸机和运输机等大型空中平台,要想真正变身成为“空中航母”,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老树开新花,要把梦想变为现实,美军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葛立德)
责编:李晓波探月三期再入返回试验圆满成功
中国成为回收绕月飞行器的第三个国家
&&&&来源:&&&&
&&&&&&字号
原标题:探月三期再入返回试验圆满成功
  探月三期再入返回试验圆满成功
  中国成为回收绕月飞行器的第三个国家
  本报记者 付毅飞
  北京时间11月1日6时42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成功回收绕月飞行器的第三个国家。
  这是中国继十次牵引神舟飞船返回舱从300多公里的近地空间返回地球后,首次迎来从月球上空返回的飞行器。
  国防科工局局长、探月工程总指挥许达哲表示,此次任务验证了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的气动、热防护、制导导航与控制(GNC)关键技术,为探月三期工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在这次历时8天多、总航程80多万公里的任务中,返回的最后数千公里尤为艰险。在此,科技日报与您共同回望返回器最后那段归途。
  将“明星”送上“红毯”
  此次任务中,飞行试验器由服务舱和返回器两部分组成。大部分旅程中,两者紧密相伴,直到距地球约5000公里处,服务舱才与返回器分离,将它“推”入“返回走廊”,完成备受关注的最后旅程。
  因此,如果把返回器比作一位明星,服务舱则像一辆轿车,不仅将它送上了红毯,一路上还负责了它的饮食、通信甚至“取暖乘凉”。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飞行试验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伍介绍说,两者组合飞行过程中,是由服务舱给返回器供电,并负责对返回器的测控。其间服务舱高精度敏感器还对返回器敏感器进行了标定,以保证其返回时精度更高。
  五院飞行试验器服务舱GNC副总设计师王晓磊说,服务舱还通过制导导航与控制,帮助返回器实现了温度控制。比如其载荷关闭时,为防止温度过低,服务舱会把它转到阳光下晒晒;如果载荷开启,担心温度过高,则将其转到背阴处乘凉。
  5时53分,服务舱的4个爆炸螺栓开启,与返回器分离。王晓磊说,这一动作非常关键,要保证4个螺栓爆炸时间同步、力度均匀,才能把返回器准确地推进返回轨道,否则可能影响返回器姿态,甚至出现两器碰撞,很可能导致任务失败。
  分离后,返回器建立起独立的工作状态、启动自身电源,继续飞向家乡。而服务舱的任务也并未结束。
  王晓磊说,分离约20分钟后,服务舱会点火变轨,争取离开地球大气层。“这件事难度很大,如果‘跑’不出去,它将在印度洋坠毁;但如果成功了,可以利用它做一些工程上的验证。”他说。
  记者从北京飞控中心了解到,舱器分离10个小时后,运行在绕地大椭圆轨道上的服务舱转入了长期管理阶段,计划实施长达半年的拓展试验管理任务,如飞赴地月L2点、飞往月球进行环月飞行等,以验证未来“嫦娥五号”任务相关飞控技术。
  在太空画一道全新的弧线
  相比以往载人飞船飞回地球的轨道,从月球飞回地球的轨道有着巨大差别。
  五院飞行试验器副总设计师彭兢说,以往低轨返回的航程只有一千多公里,而这次任务中返回器需要走一条长达数倍且从未走过的路。
  “在接近地球时,虽然也可以通过不断变轨走以前的成熟路线,但代价是多背负几吨重的燃料。这显然不切实际。”他说。
  为满足返回路程、速度等多方面要求,五院502所科技人员“画”出一道全新的弧线。其中,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
  五院飞行试验器返回器GNC副总设计师王勇介绍,通过“导航”可以知道返回器的位置,“制导”能帮它找到回家的路,“控制”则使它走上这条路。
  在服务舱、返回器分离的一瞬间,导航系统和高精度惯性测量单元准确测定出返回器的精准位置,在茫茫宇宙中标定了弧线的起点。自此,返回器进入制导走廊。这是个巨大的空间三维隧道,连接首尾的弧线有无数条,通过制导器件精准计算,预测出返回器下一个点的位置,在隧道中一个点一个点连成了最精确的弧线。最后,科技人员通过实时修正控制,确保返回器贴近最理想的轨迹。
  三站接力护送返回器精准穿越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篮球,返回器回家的通道宽度则比一张纸还薄。
  五院飞行试验器轨道主管设计师汪中生说,返回器的轨道设计对再入点参数精度要求非常高,必须精准穿越,才能安全返回地球。
  为了尽可能提高返回器的测轨精度,北京飞控中心在任务中首次采用三站联合接力跟踪技术。该中心飞控总体主任设计师席露华介绍,参与联合接力跟踪的圣地亚哥、玛斯帕拉玛斯和纳米比亚三个测站均位于境外,在地理分布上成三角几何状。就像三角形结构是最稳定的形状一样,采用三角几何状分布的测站联合接力跟踪测量,可以确保实现高精度轨道测量。
  该技术给飞控工作带来了许多难题。席露华说,科技人员从建立基础逻辑分析模型入手,做了上百次方案论证和误差分析,最终让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为实现安全再入返回奠定了坚实基础。
  6时许,北京飞控中心大屏幕上出现了返回器的模拟动态。它越过了南大西洋、印度洋,沿着预定轨道向着祖国飞来。
  该中心测控通信指挥部指挥长陈宏敏介绍,为迎接返回器,测控通信系统沿返回走廊布设了一条地面测控链,通过它向返回器发送指令,并获取数据,实时计算返回器的轨道并预报其着陆地点。精确的轨道预报是引导测站跟踪返回器和进行返回器落点预报的前提。
  十余分钟后,返回器抵达距地面大约120公里的大气层边缘。
  在大气层打一个漂亮的“水漂”
  与神舟飞船以大约每秒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返回不同,此次任务返回器进入大气层的速度超过每秒11公里,已接近第二宇宙速度。以这样的速度返回地球,如果不能有效减速,返回器会在大气层中烧蚀殆尽。
  为此,我国首次采用了半弹道式跳跃的返回方式。“跟我们小时候打水漂类似,飞行器要在大气层表面‘打个水漂’。”探月工程三期副总设计师郝希凡说,返回器首次进入大气层后将受控“跳”起,经过滑行再次进入大气层并飞向落区。如果成功,返回器的速度会进一步降底,降到第一宇宙速度时,后面的过程就轻车熟路了。
  这一跳并不容易
  郝希凡说,高层大气变化无穷,受到黑天白夜、太阳风、地磁场等多种因素影响,大气变化误差很大。
  王勇表示,高空大气密度变化范围可达正负80%,低空大气密度变化范围也有20%―40%。“如果大气密度高,就让返回器早点跳;密度低就多降点再跳。”他说,返回器进入大气层后,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要实时对气动参数、大气密度等进行辨识、仿真和计算,且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该系统带来了严峻考验。
  在持续3分多钟的初次再入后,返回器从距离地面60多公里处一跃而起,跳回约110公里高度,并按计划实现二次再入,完美地跨过了归途中最危险的“一道坎”。
  给热控加一个开关
  即使借助了跳跃方式,返回器再入大气仍会对热控带来挑战。
  返回器再入速度大、时间长,表面温度最高可达2000多摄氏度,如果传导到内部,将对其载荷产生严重影响;而在之前的飞行阶段,器上惯性测量单元工作时发热量很大,又必须释放出去。散热和隔热,成为科技人员必须解决的矛盾。
  抗烧蚀是第一道必需攻克的难关。五院总体部防热结构设计师们为飞行试验器巧妙设计了“防热服”。他们针对月球轨道返回热环境、空间环境和重量的要求,提出了不同部位耐烧蚀和隔热的具体需求与指标,新研了7种防热材料,完成了防热材料的布局和局部防热结构设计,实现了我国由近地轨道再入到深空轨道再入的防热结构设计的跨越。同时提出了三维传热烧蚀分析方法,在我国首次采用整体变厚度、变密度,分区域、偏轴设计方案,突破了轻量化设计关键技术,并利用一维烧蚀分析和三维温度场分析相结合的数值分析方法,实现了用全面的局部烧蚀试验代替整器烧蚀试验,为任务成功奠定了基础。
  为让返回器在历时8天的旅程中成功抵抗宇宙环境和再入环境的温差,科技人员更是首次攻克的异构式环路热管热控技术。五院飞行试验器热控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宁献文说,该技术就像给热控加了一个开关,需要散热时打开,需要隔热、保温时关闭,有效解决了返回器再入大气前的大热耗散热、热导调节和再入过程中热阻断等技术难题。
  回收成功率高于99.9%
  在距地面约11公里处,它的速度已降到每秒百米左右,进入了此次任务最后的回收着陆阶段。这时,它要用到最后一样减速装备――降落伞。
  五院回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荣伟说,返回器落地时,速度应降到每秒10米左右,为此开伞时机大有讲究。开得太早,强大的空气阻力会使得降落伞的温度不断升高,直至烧毁;开得太晚,返回器可能来不及降到规定速度就会撞到地面。
  此次任务中,五院508所的设计师首次把高度作为开伞的控制参数。回收系统副主任师江长虹说,无论返回器的飞行轨迹是否偏差,在到达11公里这一预先设计高度时,回收系统都会发出开伞指令。
  由于返回器仅重300多公斤,科技人员为它量身打造了轻小型化的回收系统。他们通过优化降落伞的结构设计、采用先进材料制造技术,实现了与伞衣密切连接的伞绳在承受力度不变的前提下减重20%以上。为确保安全可靠,他们在弹伞、脱伞等环节上都设计了备用方案以实现“双保险”,对降落伞开伞、弹出等关键动作的火工品进行了超过300件次的地面试验,还利用空中飞机投放、地面火箭助推等方式模拟不同的工作条件,进行了20多次试验验证。多管齐下,确保回收成功率高于99.9%。
  与神舟飞船相比,返回器往返于地月之间,将穿越地球外层空间高强辐射带,使其回收系统降落伞受到的空间辐射达到了神舟飞船降落伞的50倍。同时,飞行器再入返回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热,也会给降落伞带来风险。为此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空间辐射对材料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工作,采取了耐热、隔热等多种设计措施,保证回收系统的材料都能经受住极强空间辐射和高温考验。
  除打开降落伞,返回器还会启动无线信标,以便搜索。它配有两种信标,分别为国际救援组织通用频率和民用频率。
  6时42分,在着陆场光学雷达和红外雷达的注视下,返回器翩然而至,稳稳落地。
  左上图 11月1日,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图为工作人员对返回器进行现场检测。新华社记者 张领摄
  (科技日报北京11月1日电)
(责编:郭方园(实习生)、马丽)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第A11版 龙行太空
第A1版 : 头版第A10版 : 广告第A11版 : 龙行太空第A12版 : 龙行太空第A13版 : 广告第A14版 : 龙行太空第A16版 : 广告第A2版 : 广告第A3版 : 龙行太空第A4版 : 龙行太空第A5版 : 龙行太空第A6版 : 龙行太空第A7版 : 广告第A8版 : 龙行太空第A9版 : 广告第B1版 : 激情启幕第B2版 : 旅游节第B3版 : 狂欢之爷第B4版 : 视觉盛宴第B6版 : 激情广场第B7版 : 今日要闻第B8版 : 特别报道第C1版 : 金周刊头版第C10版 : 枝江酒业第C11版 : 汽车第C12版 : 车市场第C13版 : 新闻第C14版 : 健康人生第C15版 : 体坛风云第C16版 : 魅力宜昌第C2版 : 股海淘金第C3版 : 金融保险第C4版 : 新闻第C5版 : 娱乐连载第C6版 : 专题第C7版 : 枝江酒业第C8版 : 枝江酒业第C9版 : 枝江酒业第T1版 : 秭归头版第T10版 : 秭归第T11版 : 秭归第T12版 : 秭归第T13版 : 秭归第T14版 : 秭归第T16版 : 秭归第T2版 : 秭归第T3版 : 秭归第T4版 : 秭归第T5版 : 秭归第T6版 : 秭归第T7版 : 秭归第T8版 : 秭归第T9版 : 秭归
?终止意外妊娠,拒绝“返工”?天外一游 今日把家还?再入大气层预防打水漂
再入大气层预防打水漂
&&&&荆楚网消息&(三峡晚报)&专家说,确保飞船平安返回,必须解决好4个关键技术问题:&&&&一是飞船再入大气层的角度问题。飞船的制动方向直接决定再入大气层的角度,如果再入角度不好,飞船会像打水漂一样,擦着大气层的外缘“飘”出去。因此,飞船在指定位置精确制动,是回收技术中的第一个关键点。&&&&二是进入大气层时的防热问题。飞船冲进大气层时,由于速度很快,船体与大气层剧烈摩擦,产生的温度高达1600多摄氏度,必须采取防热技术,阻隔热量向舱内扩散,才能确保航天员的安全。&&&&三是黑障区的跟踪测控问题。由于此次神七的返回时段大约在下午至傍晚,可见光会影响到光学设备的测控跟踪。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首次使用了新的理论模拟跟踪技术,实时推算出飞船在穿越黑障期间的理论位置,以及进入大气层的时间和位置。飞船一出黑障,地面测控站就会马上重新捕获其轨迹,恢复跟踪。&&&&四是着陆时的减速技术。飞船下降过程中,速度要从每秒数千米减至每秒8米,才能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神舟系列飞船采用的是减速降落伞和反推火箭技术分段进行减速,同时航天员的座椅也具备缓冲保护功能。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水漂的世界纪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