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淘宝添加本地商户冲击零售市场下,本地批发商应该如何去做

电商冲击下的武汉汉正街 服装批发老板转型房地产投资
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日 09:42
浏览:1866 
而同期与汉正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淘宝。
班哥是平安里小区中的一个淘宝店主。这个名字也是2010年做淘宝之后开始用的网名,在那之后他的真名就用得越来越少了。他最早在2008年的时候曾因为亲戚的关系拿到了汉正街中心商城一个4平方米门店的5年使用权,并做过&靓仔装&批发生意。
最开始他自己到全国各地采购原材料,找热卖的款式,然后拿回来找武汉周边的代工厂生产。但因为自己没有工厂,当衣服卖不动无法给工厂持续下单,工厂就去接别的生意了,等货卖出去了再找工厂的时候工厂往往就没空了,或者根本不再愿意接不稳定的订单。结果就是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动,卖得动了又找不到工厂。后来班哥开始以采购成品为主,不再自己做加工,但生意依旧不好,库存压力更大了。于是两年后就把店铺转租出去,搬到了平安里,开始做淘宝店,从汉正街的卖家变成了汉正街的客户。
&不用花时间、花钱到全国打货,在步行距离就能拿到货,根本不需要有库存。只要雇几个客服就可以开始运作了。& 班哥说。
班哥做淘宝后开始改卖孕妇装,他认为80后开始陆续生孩子,80后妈妈对于时尚的需求让孕妇装成为一个新的大市场。为了学习淘宝运营,过去两年班哥和妻子两人平均每两个月就会轮流去一次杭州,淘宝和天猫举办的每一次培训他们都参加。在2013年双11之前,班哥参加了天猫举办的两整天的女装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备货、如何进行客服辅导、如何进行仓库管理免于爆仓。
经过两年时间班哥的网店在孕妇装行业的电商里已经算得上中等规模,平均每天能卖出1000多件衣服,双11这天营业额有100多万元。现在平安里这套200平方米、两套打通的公寓里,有将近30个人,其中多数是客服。
不过伴随着班哥的淘宝生意越来越大,他和汉正街的关系也越来越淡薄。从2012年开始,他从汉正街进货的比例就不断降低,足够大的订单数量可以让淘宝店主直接从工厂获得更低的价格。到2013年下半年,汉正街的货源只占10%。现在这个200平方米的房子已经无法再支持网店销售的扩张,班哥正在找更大的办公场地,他估计会完全搬离汉正街。
这已经成为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需要汉正街。王爱铃从2009年开始就不断听到电商是未来、实体店要倒闭的言论。虽然她始终半信半疑,但汉正街的批发业务显然已经碰到了天花板,面对销售下滑、成本上升,她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
2010年3月,王爱铃投资了电商团队,成立了武汉简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当时基本上是出钱请别人做,自己不懂也不太管。但后来当王爱铃越来越确信电商的发展空间时,从2011年开始,她就全力投入在公司的运营和管理上了。
这两年每天晚上王爱铃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上网搜集资料上,学习如何运营电商。由于这个新行业缺乏人才,她就自己整理学习心得,做了200页的PPT培训材料,每周给员工上课。她还自己总结出做电商至少要有6懂:懂产品、懂运营思路、懂淘宝规则、懂视觉、懂用户、懂客户体验。
这个新的公司从生产到销售都完全独立于原来的批发业务,产品开发也是通过企划部和设计部完成,自己设计、制版、采购原材料,再找代工厂生产。新公司的总部坐落在江汉经济开发区里,它按照现代化办公室的方式按功能区分办公空间,墙上有各种工作时间表,楼上还有专业的制版间。在这里看不到半点汉正街的烙印。
王爱铃称这是自己的第二次创业。对于汉正街上的批发生意,她现在几乎已经不再过问。虽然她认为汉正街传统的批发业务肯定还会存在下去,但是已经毫无发展空间,除非它通过互联网以及资源整合实现升级。
在她的设想中,她很希望有一个类似淘宝的网络批发平台,每家商户在制版的时候就拍成图片上传到平台上,自动生成产品编码。这些图片就像专利一样只属于这一家商户,然后顾客可以通过这个网络下订单,或者再后续进行实地考察。不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需要有人牵头让商户参与进来并制订相应的平台规则,有人把网络平台建立好,有人做市场培训,这些需要有一批有着相同价值观又各有资源的人共同去完成。
&但汉正街是个门槛很低的地方,大部分商户的老板学历也都很低,大多是60后、70后,对互联网和新事物的意识和接受程度都很低。他们也都知道批发业务没前途,但大家都想图安逸,很少人愿意重新再另起炉灶。& 王爱铃说。
不过眼前比商业变化对汉正街冲击更加严峻的是政府规划。从2006年开始,就不断传出汉正街的拆迁和新规划消息。一年后,政府牵头武汉的卓尔集团在离汉正街20公里的黄陂区划出了一片380万平方米的地,开始建立全国最大的批发市场&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它的广告语是&新汉正街&。
从2008年年底至今,汉口北市场临街的第一期工程陆续开盘的有鞋业皮具城、服饰城、小商品城、五金城等16个批发商城。在一期工程后面还留有更大的空间给第二期工程扩建,除此之外还有即将开盘的写字楼、以及正在建的住宅。据汉口北物业管理中心介绍,除了五金机电城和汽配用品城之外第一期的其它几十万个商城店铺位置全部售完。
然而走进开业最早、入驻率最高的鞋业皮具城,生意却十分冷清,一楼最好的门面位置都常常会看到店主坐在门口的板凳上看报纸或者织毛衣。三楼四楼有大概一半的店铺还是空的。
&有些商户搬过去一段时间又搬回到汉正街的周边,或者干脆不做这个生意了。& 刘建说。在大型批发市场里做生意,搬迁是最忌讳的,尤其对于同质化竞争的商品,没有客户会为了寻找某一家店的新位置而花时间。
刘建和李静这两年都来汉口北考察了好几次,可两人最终都没出手。&汉正街大家都做了很多年的生意,整个周边的配套服务都很齐全,客户知道到哪里找谁,商户遇到什么事情也都知道该怎么处理。员工也是跟了很多年的,就连挑扁担的都是认识很多年的人。& 李静说。
搬迁到汉口北意味着一切都要重新开始。重新选店铺位置、重新招人、重新找客户,可能整个家庭也要一起搬,于是还要重新找居住地方,重新为孩子找学校等等,而这个新开发的市郊尚缺乏许多商业和生活的配套设施。
许多汉正街的商户曾经觉得汉正街搬迁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但近几年政府的各种举措让他们相信这其实只是个时间问题。
在王康得知武汉市政府把未来的汉正街定位在商贸旅游之后就一直在考虑转型。在汉正街开始拆迁的那一年,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中推出鼓励文化产品的政策给了他启发,他觉得礼品也应该往文化和创意方面靠,从传统的买卖模式转成定位为提供更高附加值的创意策划服务,根据企业的礼品需求提供全套的方案,包括产品定制、礼品册、换购卡、物流配送方案。
2012年上半年,王康租下了离老汉正街大约500米的沿河大道的财富时代大厦的4楼和5楼,这个5层楼的商城原本是做酒品批发的。区政府得知王康的计划后还鼓动王康等2013年楼下两层合约到期后也把它们租下来,建一个文化创意中心,扶持本地的年轻设计师发展。为此政府也愿意为王康提供优惠扶持政策。
不过像王康这样的是极少数。大部分汉正街上的商户要么缺乏视野,要么图安逸,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心态等待着宣判日的到来。
在城市另一边的新汉正街上,人们已经不再有太多的幻想,他们知道这只是一个谋生的小生意,而不会是一个暴富的机会。鞋业皮具城3楼一家卖皮具的老板程迪称自己的目标是等以后这里人气旺起来每天能有800元到1000元的利润。
程迪3年前从河北来到汉正街做生意,由于门面太贵他只能租一间2楼的仓库,为汉正街其它卖箱包的商户供货。2012年因为汉口北市场的物业提出了很优惠的租金,他就和妻子一起搬到了这里租了两间20平方米左右的商铺,妻子在1楼做比较便宜的箱包,他在3楼做相对高档的产品。3楼这家扶梯口的店铺他签了5年的租约,第一年免租,第二年每平方米每天22元,之后每年递增2元。即便在5年后,租金也只相当于现在汉正街租金的1/5。对于利润微薄的批发生意来说,这样的租金更加合理。
政府为了扶持汉口北市场,加快搬迁速度,把这里设置成了一个旅游景点,许多旅行社会组织汉口北市场一日游。在这个新市场的每个商城外都有大量的停车空间,也设有专门的4层楼停车场。高速公路以及正在修建的三环都为汉口北开了出口。2013年年底轻轨也会通到这里,为汉口北专门建的客运中心也即将开始运营。
而眼前这个拥挤着扁担、手推车,看似活力依旧的汉正街正在随着拆迁计划一点点消失,它曾经创造的各种传奇故事也不会再上演。它的衰落标志着中国一个时代转型的结束。无论从城市形象、政府规划,还是从商业本身的角度,汉正街都不再与今天的武汉相匹配。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对于汉正街地区,武汉市政府请了众多设计单位参与,借鉴了华尔街等世界著名街区的规划方案,汉正街整个建设量将会是上海陆家嘴的两倍。
早晨7点,冬天的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在宽度仅有5米左右的街道上就挤满了背着扁担的工人,拉着四五倍于体重的重量的人力车已经因为太拥挤而边走边骂,载人的摩托车在不停鸣笛。
对于一个不了解汉正街的人,这个场景难以想象。在中国GDP排名前十的城市武汉的市中心的地方,人们依然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做买卖,而且它看上去仍然充满活力。走在狭窄的街道中,随处可见那些大小只有几平方米的商户门口堆满了麻袋,里面装着客户的订货,等待着挑夫们来把它们送到长途汽运公司的集散地。
然而表象依旧繁荣的汉正街其实正在逐渐瓦解。沿着汉正街从西向东走一圈,会看到许多商店的部分入口已经被封掉,还有拆了一半的房屋,在鼎力鞋市批发市场的正门外,挂在电线杆上的喇叭从早到晚循环广播着拆迁动员。
这个全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批发市场曾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个体户的淘金处。做女装批发的王爱铃在1994年用3年时间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买了房子还开了工厂。
因为汉正街的存在,2005年之后武汉还出现了一批淘宝创业者,它为这些创业者们提供了便利且便宜的货源。武汉电子商务协会的成员大约有5万人,他们大部分都是靠汉正街起家的。仅在汉正街周边一个叫平安里的1980年代建成的住宅小区里就有上百家淘宝店。
虽然汉正街的商户大部分都觉得这和自己没关系&做男装批发的刘健认为淘宝针对的是零售客户,不影响批发生意&可大部分商户却还是遇到了困境,在2005年后生意就开始下滑,尤其是最近5年。王爱铃的服装批发生意2012年的营业额还不及2005年的一半,现在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淘宝和天猫店上,她的丈夫则早早转行去做房地产投资了。
在汉正街的客户群体逐渐从全国萎缩到湖北周边的同时,地价和租金却随着武汉市中心的发展迅速飙升。一个4平方米不到的一楼铺面月租金从2008年的3000元到现在涨到了1.5万元。
从汉正街朝北走两条街,老的武汉广场2006年被爆破后改建成高端购物中心武汉国际广场,一楼和二楼为各种奢侈品牌所占据。在汉正街东边的不远处,2013年11月香港恒隆集团决定在这里投资130亿元开发其中部地区的首个项目。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汉正街的形象在武汉近几年的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大改造目标中已经成为一个阻碍。
另一方面,汉正街所代表的批发行业本身所产生的附加值也远低于周边的写字楼里的公司、商场以及金融机构等现代服务业,以个体户为主体的汉正街所贡献的税收也远低于政府的期待。
汉正街曾经是武汉的一个标志,在十年前这里是武汉家庭过年采购的必去之处,如今因为它的杂乱和拥堵人们都绕道而行。在武汉的市民之家城市展示厅里,能看到汉正街辉煌的历史介绍,却看不到一张现照,展示的只有现代感十足的未来汉正街的虚拟图片。
由于汉正街位于汉江和长江交汇处附近,在500年前就已经成为贸易往来的集散地。在1949年后以及文革时期,汉正街曾一度停业,直到1979年9月,武汉市政府批准重新恢复、开放小商品市场。当年政府为了安顿一些待业青年和社会闲散人员,便发放了103个小商品经营牌照允许他们在汉正街摆摊做生意,他们中大多都人生坎坷,曾有牢狱经历。
在过去的30年里,汉正街每年都涌进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个体户,每年几乎都有开发商建起一个新的市场。汉正街已经从一条街的名字演变成了一个不断外扩超过100万平方米、横跨硚口和江汉两区的区域,其中包括服装、杂货、礼品、箱包、五金、小家电等多个专业批发市场。
一部由武汉个体户王仁昌创作的长篇小说《风雨巨贾》正是以汉正街及周边商业地段为背景,讲述了从清道光末年到1949年百年间经过三代人的打拼成就一代巨贾的故事。在1989年,伴随着汉正街的再次兴起,小说被拍摄成电视剧《汉正街》。
1968年出生的李静从小在汉正街长大,他的爷爷就是最早拿到牌照的103人中的其中之一。他年轻的时候曾一直想离开这里,到企业谋个体面的工作,不过1990年代初父亲很幸运地从广东省中山市唯一一家生产服装塑料模特的国营工厂里拿到了一批货,便开始在汉正街做起模特生意。
&那是一个物资稀缺的年代,工厂大多都是国营的,只要有渠道拿到货就能赚钱。我们进什么货客户就买什么,经常还要说好话托关系才能买到。&李静说。因此汉正街上仅此一家卖塑料模特的生意十分红火,1993年李静就打消了去企业的想法,开始接管父亲的生意。
伴随着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下海&的人越来越多,武汉九州通衢的地理位置让全国开始做生意的个体户都来汉正街进货。汉正街的参与者也在迅速增长,其中许多个体户开始在门店楼上或者周边建起作坊式的小工厂,自产自销。
王爱铃也是一样,批发生意赚到钱之后办起的小工厂只有一间屋子,几台机器,21个工人,从事最简单的加工工作,比如钉扣子、烫衣服。每多赚一些,王爱铃就多添置几台设备,雇佣更多的人。生意增长的速度之快超乎了她的想象,到2005年厂房面积已经有1万平方米,那年生意的销售额超过1亿元。
而在汉正街上,这只是一个占地20平方米的店铺。由于许多过道太窄,汽车无法进入,扁担和人力车成了一直流传下来的运输方式。这些挑夫也都是常年在汉正街工作的,他们对超过200家汽运公司的集散地点都了如指掌,也与商户之间形成了高度的信任。这些汽运公司大部分都是专门为汉正街服务的,每家公司只做一两条线路。这个市场以及配套设施因为过于碎片化看上去复杂、凌乱,却又以某种方式凝聚在一起,维持着它有效的运转。
当研究生毕业在武汉光谷的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的王康1995年第一次到汉正街采购礼品时,他被这里的人流量震惊了。在他看来,这个买卖模式太简单,赚钱太容易了,凭自己的知识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于是他1996年来到这里,开始做起礼品批发生意。他做的差异化的高端礼品批发,设立市场销售职位去跑武汉的各大酒店、公司以及省外的经销商,并在十年时间里成为了汉正街礼品行业的龙头。
在这期间,李静的塑料模特生意也因为品种和销量的扩张,在店铺之外又租了一间100多平方米的展厅,供客户更好地选择,后来面积不够用又换到了600平方米的一层楼。
&汉正街上有太多的传奇故事和传奇人物。& 王爱铃说。他们的共性是都十分吃苦,也十分有胆魄。每天四五点起床一直干到深夜,365天除了春节关门一个星期,几乎全年无休。要在以码头文化著称的汉正街上出头需要的也不仅仅是埋头苦干。&他们赚的钱真的都是滴着血和汗的。& 王爱铃说。
然而在2000年之后,靠拼体力和勇气就能赚大钱的日子就逐渐消失了。当全国的多个城市都开始建起经营模式类似的批发市场并且逐渐形成气候,汉正街的客户群开始不断萎缩。
做服装的王爱铃因为有羊绒、毛呢以及性价比高的汉派服饰,客户依旧遍布全国;王康的礼品批发的客户则主要来自湖北、湖南、河南、江西以及安徽等华中五省;而李静的模特生意从原来发货到北京、乌鲁木齐,现在的客户基本只剩下了湖北省内的了。
据汉正街服装协会的成员刘建介绍,2000年之后汉正街的服装市场就进入了品牌时代,很多商户开始采购更好的面料,自己设计、打版,一些没有品牌、质量差的就开始做不下去了。
刘建是1985年从部队退役后开始在汉正街做服装生意的,到2000年之后觉得自己做加工越来越累,成本也越来越高,做出来的还不一定有竞争力,于是转成直接到沿海地区进货。那里的服装更加时尚,依靠进货模式可卖的款式也更多。通常靠自己生产的服装门店只有四五平方米,而进货模式的门店一般有30至50平方米。目前汉正街上超过一半的服装商户都不再自己生产。
而每年从全国各地涌入的大批商户促成了汉正街的兴旺的同时也让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没有人确切统计过这里有多少家商户,他们中有的没有营业执照,也有可能好几家共用一个。据刘健估计,仅仅服装市场大概就有5万家商户。&近几年整体来说,总体销量没有增长太多,但利润却大大减少了。同一块蛋糕更多人在分。&刘建说。
王爱铃的服装批发业务在2008年之后就再也没有增长过,2012年的收入还不及2005年的一半。她已经意识到了,这个时代,低端的批发业务不可能再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李静也有同样的感受。10年前民族路上只有一两家卖模特的,现在已经变成了模特一条街。他曾经只售卖几十种产品,现在有上千种,款式都可以按照顾客的预算需求做定制。售后服务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他从来没有售后意识,现在为了留住客户任何售后问题李静都积极处理,可是生意还是每况愈下,2013年公司可能会迎来第一次亏损,他把责任归咎于经济不景气。
这几年李静已经不再靠批发生意赚钱了,他的主要收入来自房地产投资。2009年他在汉正街的一个服装批发市场买下了80平方米的4层楼商铺,每年的租金大概有60万元。而他之所以继续维持着模特生意更大程度上是一份情感寄托,这是和父亲共同经营多年的生意,一些员工都跟着他们从三十岁干到了四五十岁,如果生意不做了这些人就没了去处。
在李静和汉正街上几个模特批发同行的兄弟聚会上,他们交流的不是批发生意,而是房地产投资机会。当被问起汉正街生意,他们总是会自豪说起当年的奋斗经历,赚到第一桶金买到人生第一套两室公寓的激动心情,然后说到后来却在无意间陷入了迷茫。
而同期与汉正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淘宝。
班哥是平安里小区中的一个淘宝店主。这个名字也是2010年做淘宝之后开始用的网名,在那之后他的真名就用得越来越少了。他最早在2008年的时候曾因为亲戚的关系拿到了汉正街中心商城一个4平方米门店的5年使用权,并做过&靓仔装&批发生意。
最开始他自己到全国各地采购原材料,找热卖的款式,然后拿回来找武汉周边的代工厂生产。但因为自己没有工厂,当衣服卖不动无法给工厂持续下单,工厂就去接别的生意了,等货卖出去了再找工厂的时候工厂往往就没空了,或者根本不再愿意接不稳定的订单。结果就是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动,卖得动了又找不到工厂。后来班哥开始以采购成品为主,不再自己做加工,但生意依旧不好,库存压力更大了。于是两年后就把店铺转租出去,搬到了平安里,开始做淘宝店,从汉正街的卖家变成了汉正街的客户。
&不用花时间、花钱到全国打货,在步行距离就能拿到货,根本不需要有库存。只要雇几个客服就可以开始运作了。& 班哥说。
班哥做淘宝后开始改卖孕妇装,他认为80后开始陆续生孩子,80后妈妈对于时尚的需求让孕妇装成为一个新的大市场。为了学习淘宝运营,过去两年班哥和妻子两人平均每两个月就会轮流去一次杭州,淘宝和天猫举办的每一次培训他们都参加。在2013年双11之前,班哥参加了天猫举办的两整天的女装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备货、如何进行客服辅导、如何进行仓库管理免于爆仓。
经过两年时间班哥的网店在孕妇装行业的电商里已经算得上中等规模,平均每天能卖出1000多件衣服,双11这天营业额有100多万元。现在平安里这套200平方米、两套打通的公寓里,有将近30个人,其中多数是客服。
不过伴随着班哥的淘宝生意越来越大,他和汉正街的关系也越来越淡薄。从2012年开始,他从汉正街进货的比例就不断降低,足够大的订单数量可以让淘宝店主直接从工厂获得更低的价格。到2013年下半年,汉正街的货源只占10%。现在这个200平方米的房子已经无法再支持网店销售的扩张,班哥正在找更大的办公场地,他估计会完全搬离汉正街。
这已经成为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需要汉正街。王爱铃从2009年开始就不断听到电商是未来、实体店要倒闭的言论。虽然她始终半信半疑,但汉正街的批发业务显然已经碰到了天花板,面对销售下滑、成本上升,她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
2010年3月,王爱铃投资了电商团队,成立了武汉简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当时基本上是出钱请别人做,自己不懂也不太管。但后来当王爱铃越来越确信电商的发展空间时,从2011年开始,她就全力投入在公司的运营和管理上了。
这两年每天晚上王爱铃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上网搜集资料上,学习如何运营电商。由于这个新行业缺乏人才,她就自己整理学习心得,做了200页的PPT培训材料,每周给员工上课。她还自己总结出做电商至少要有6懂:懂产品、懂运营思路、懂淘宝规则、懂视觉、懂用户、懂客户体验。
这个新的公司从生产到销售都完全独立于原来的批发业务,产品开发也是通过企划部和设计部完成,自己设计、制版、采购原材料,再找代工厂生产。新公司的总部坐落在江汉经济开发区里,它按照现代化办公室的方式按功能区分办公空间,墙上有各种工作时间表,楼上还有专业的制版间。在这里看不到半点汉正街的烙印。
王爱铃称这是自己的第二次创业。对于汉正街上的批发生意,她现在几乎已经不再过问。虽然她认为汉正街传统的批发业务肯定还会存在下去,但是已经毫无发展空间,除非它通过互联网以及资源整合实现升级。
在她的设想中,她很希望有一个类似淘宝的网络批发平台,每家商户在制版的时候就拍成图片上传到平台上,自动生成产品编码。这些图片就像专利一样只属于这一家商户,然后顾客可以通过这个网络下订单,或者再后续进行实地考察。不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需要有人牵头让商户参与进来并制订相应的平台规则,有人把网络平台建立好,有人做市场培训,这些需要有一批有着相同价值观又各有资源的人共同去完成。
&但汉正街是个门槛很低的地方,大部分商户的老板学历也都很低,大多是60后、70后,对互联网和新事物的意识和接受程度都很低。他们也都知道批发业务没前途,但大家都想图安逸,很少人愿意重新再另起炉灶。& 王爱铃说。
不过眼前比商业变化对汉正街冲击更加严峻的是政府规划。从2006年开始,就不断传出汉正街的拆迁和新规划消息。一年后,政府牵头武汉的卓尔集团在离汉正街20公里的黄陂区划出了一片380万平方米的地,开始建立全国最大的批发市场&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它的广告语是&新汉正街&。
从2008年年底至今,汉口北市场临街的第一期工程陆续开盘的有鞋业皮具城、服饰城、小商品城、五金城等16个批发商城。在一期工程后面还留有更大的空间给第二期工程扩建,除此之外还有即将开盘的写字楼、以及正在建的住宅。据汉口北物业管理中心介绍,除了五金机电城和汽配用品城之外第一期的其它几十万个商城店铺位置全部售完。
然而走进开业最早、入驻率最高的鞋业皮具城,生意却十分冷清,一楼最好的门面位置都常常会看到店主坐在门口的板凳上看报纸或者织毛衣。三楼四楼有大概一半的店铺还是空的。
&有些商户搬过去一段时间又搬回到汉正街的周边,或者干脆不做这个生意了。& 刘建说。在大型批发市场里做生意,搬迁是最忌讳的,尤其对于同质化竞争的商品,没有客户会为了寻找某一家店的新位置而花时间。
刘建和李静这两年都来汉口北考察了好几次,可两人最终都没出手。&汉正街大家都做了很多年的生意,整个周边的配套服务都很齐全,客户知道到哪里找谁,商户遇到什么事情也都知道该怎么处理。员工也是跟了很多年的,就连挑扁担的都是认识很多年的人。& 李静说。
搬迁到汉口北意味着一切都要重新开始。重新选店铺位置、重新招人、重新找客户,可能整个家庭也要一起搬,于是还要重新找居住地方,重新为孩子找学校等等,而这个新开发的市郊尚缺乏许多商业和生活的配套设施。
许多汉正街的商户曾经觉得汉正街搬迁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但近几年政府的各种举措让他们相信这其实只是个时间问题。
在王康得知武汉市政府把未来的汉正街定位在商贸旅游之后就一直在考虑转型。在汉正街开始拆迁的那一年,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中推出鼓励文化产品的政策给了他启发,他觉得礼品也应该往文化和创意方面靠,从传统的买卖模式转成定位为提供更高附加值的创意策划服务,根据企业的礼品需求提供全套的方案,包括产品定制、礼品册、换购卡、物流配送方案。
2012年上半年,王康租下了离老汉正街大约500米的沿河大道的财富时代大厦的4楼和5楼,这个5层楼的商城原本是做酒品批发的。区政府得知王康的计划后还鼓动王康等2013年楼下两层合约到期后也把它们租下来,建一个文化创意中心,扶持本地的年轻设计师发展。为此政府也愿意为王康提供优惠扶持政策。
不过像王康这样的是极少数。大部分汉正街上的商户要么缺乏视野,要么图安逸,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心态等待着宣判日的到来。
在城市另一边的新汉正街上,人们已经不再有太多的幻想,他们知道这只是一个谋生的小生意,而不会是一个暴富的机会。鞋业皮具城3楼一家卖皮具的老板程迪称自己的目标是等以后这里人气旺起来每天能有800元到1000元的利润。
程迪3年前从河北来到汉正街做生意,由于门面太贵他只能租一间2楼的仓库,为汉正街其它卖箱包的商户供货。2012年因为汉口北市场的物业提出了很优惠的租金,他就和妻子一起搬到了这里租了两间20平方米左右的商铺,妻子在1楼做比较便宜的箱包,他在3楼做相对高档的产品。3楼这家扶梯口的店铺他签了5年的租约,第一年免租,第二年每平方米每天22元,之后每年递增2元。即便在5年后,租金也只相当于现在汉正街租金的1/5。对于利润微薄的批发生意来说,这样的租金更加合理。
政府为了扶持汉口北市场,加快搬迁速度,把这里设置成了一个旅游景点,许多旅行社会组织汉口北市场一日游。在这个新市场的每个商城外都有大量的停车空间,也设有专门的4层楼停车场。高速公路以及正在修建的三环都为汉口北开了出口。2013年年底轻轨也会通到这里,为汉口北专门建的客运中心也即将开始运营。
而眼前这个拥挤着扁担、手推车,看似活力依旧的汉正街正在随着拆迁计划一点点消失,它曾经创造的各种传奇故事也不会再上演。它的衰落标志着中国一个时代转型的结束。无论从城市形象、政府规划,还是从商业本身的角度,汉正街都不再与今天的武汉相匹配。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对于汉正街地区,武汉市政府请了众多设计单位参与,借鉴了华尔街等世界著名街区的规划方案,汉正街整个建设量将会是上海陆家嘴的两倍。
[责任编辑:陈岚]
还可以再输入400个字
一周销量Top5
亿房网房产微信
Copyright & .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武汉亿房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淘宝助理本地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