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营主导型企业以自身经营活动和投资主导型两种类型的企业,财务报表上各有什么特点?

众合科技(000925)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一)智慧交通领域随着“十四五”行动方案的优化和开展以及都市圈的扩容,轨道交通的建设向市域化、城际化以及多网融合发展;多个城市规划从智慧车站到综合交通枢纽的智慧城轨建设;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2022年正式颁布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倡导通过智能化创新技术,实现各地城市轨道交通的节能减排;以节能增效为主的全自动运行系统成为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主要选择。2022年度,众合科技轨道智慧交通业务在“保障存量市场份额稳定、聚焦并突破增量市场”的经营策略指导下, 新增销售合同额指标全面完成。1.1
“十四五”行动提升,综合交通枢纽成为行业新引擎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中央确定开始启动我国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的建设,并发布了发展规划,提出了“推进枢纽多层级一体化发展、加强枢纽服务网络化发展、强化枢纽智慧安全绿色发展、加快枢纽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发展枢纽经济”等五个方面目标。规划明确在全国范围内优化提升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沈阳、大连、哈尔滨、青岛、厦门、郑州、武汉、海口、昆明、西安、乌鲁木齐等20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服务功能。1.2
都市圈再扩容,轨道交通市域化、多网融合化态势增强近几年,城市圈、都市圈发展规划不断被批复。截至2022年底,国家不仅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规划,还对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等都市圈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的规划作了批复。基于国家政策影响,各省份、城市的“十四五”都对城际/市域铁路/多网融合进行了大篇幅的规划,旨在统筹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建设,推动都市圈轨道交通“多网融合”,打造互联互通、便捷通勤的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市场初步预测,2023至2024年将迎来第一轮开工高潮,两年新增开工里程高达2804公里。2023年苏锡常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等15个都市圈多条市域(郊)铁路将开工建设,涉及线路里程约1126公里,现代化都市圈轨道交通由此进入爆发性增长阶段。1.3
智慧城轨需求高涨,智能化产业初具规模随着新兴技术崛起,我国适时提出“交通强国”战略和“智慧城市”部署,各省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均开始向智慧城轨的方向发展。自202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智慧城轨发展纲要以来,城轨信息化和智慧化建设收获颇丰。2022年尤为其胜,南京、苏州、宁波等多地发布智慧城轨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各种新技术的应用方兴未艾,诸多项目进展显著。2022年城轨行业共计发布约80个智慧地铁、线网指挥中心、大数据与云平台、智慧维保、智慧车站相关项目的中标信息。1.4
FAO系统将为市场主流,城轨信号系统改造成重要趋势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的建设呈快速增长趋势,FAO(GOA-4)等级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技术制式。2022年共有15条线路完成了FAO的招标工作,截止12月31日,全国已有20余座城市的数十条全自动运行线路在建,新增规划的线路绝大部分都初步设计了全自动运行系统,在建及规划的全自动无人驾驶线路合计52条。此外,随着存量市场的不断增加以及一、二线城市地铁线路的年限增长,已开通线路的信号系统改造升级需求将大幅增加。“十四五”时期,乃至往后数十年,信号系统改造将成为城轨信号系统的发展重要趋势之一。1.5
绿色城轨建设踏上新征程继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后,2022年8月19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正式颁布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方案在总体目标中号召“争当绿色交通先行官”,具体目标提出2025年综合能耗强度下降10%以上,2030年下降15%以上的目标,体现城轨行业完成双碳目标的决心和绿色发展的担当。紧随其后,青岛地铁集团于8月23日在国内轨道城市中率先发布《绿色城轨发展实施方案》,9月深铁集团发布《绿色发展白皮书(2022)》,随后,北京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南京地铁集团、哈尔滨地铁集团等也都陆续制定或发布了各自的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与此同时,多地取得阶段性成果,宁波轨道交通“智能能源系统节能工程”荣列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示范工程;天津地铁打出了“永磁驱动、智能照明、风水联动、扶梯变频、智慧管理、热源改造、光伏发电”七招“组合拳”,助力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等。随着智慧城轨建设初具成效,以智慧为基石的绿色、节能、高效成为未来城轨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1.6
城轨大中运量审批从严,低运量交通迎来发展契机由于地铁和轻轨等大中运量城轨项目审批门槛提升,及受国家未放开首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报批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城市将建设城轨的目光放在了仅需省级政府审批的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上。2022年,拉萨、南宁、郑州、广州、西安、合肥等地积极开展研究利用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适度加强网络覆盖,并制定低运量规划,规划线路总长度超过400公里。此外,中低运量“智轨”系统已在株洲、宜宾、哈尔滨、苏州等多个国内城市开通运营。(二)泛半导体领域2022年,受欧洲地缘政治风险升级、美国持续高通胀等外部因素影响,全球经济面临巨大挑战,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导致行业需求下降。全球半导体行业在2022年下半年进入修整阶段,以此面对库存积压,供应过剩的挑战。根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 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为5,735亿美元,同比增长3.2%,与2021年的26.2%相比显著放缓;中国大陆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单一市场,2022 年总销售金额达到1,803 亿美元,较2021 年减少了6.3%,但占比仍接近32.5%。2.1下游终端应用市场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结构性失衡自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企业和个人电脑及智能手机的需求疲软。根据IDC的数据,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估计为12.7亿部,同比下降6.5%;个人电脑和平板电脑的全球出货量将分别下降12.8%和6.8%,为3.053亿和1.568亿台。消费电子需求低迷,直接导致了芯片库存水平上升,限制了半导体市场的增长。但同时,汽车电子已成为推动半导体增长的新动力(300152)。根据麦肯锡的数据显示,汽车电子市场将从2021年的420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12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随着全球经济回暖,人工智能(AI)、AR/VR、物联网(IoT)、自动驾驶汽车、电动汽车、高性能计算(HPC)、航空航天、卫星通信、5G/6G、智慧城市等新兴应用端需求持续发展,2023年半导体产业有望触底并逐渐复苏。2.2半导体产业的区域化和本土化趋势加强2022年以来全球各国和地区都在强化本国半导体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增加其国内芯片生产的能力,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相继出台产业政策,通过基金支持、设备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予以政策扶持。同时,比预期更长的俄乌战争推动了半导体公司寻求其他材料来源和供应商,以增加供应链的抗压能力。随着行业对ESG的重视,净零碳排放也已排上企业的日程,这就使得在主要应用市场或组装地点附近生产芯片逐渐成为共识,无疑加强了半导体产业的区域化和本土化的趋势。2.3半导体国产替代市场空间巨大半导体研究机构IC Insights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以2021年为例,中国大陆制造的半导体价值为312亿美元,与整个中国大陆的芯片消费市场(1865亿美元)相比,占比仅为16.7%,虽然高于10 年前——2011年的12.7%的占比,但IC Insights预测中国大陆在2026年的占比也只有21.2%。产业转移拉动材料、设备等半导体支撑业需求。从近几年大陆半导体材料、设备的需求占比来看,产业转移确实能带动本地配套需求的提升,大陆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占全球的比重由 2006年的 6%提升到2020年的18%,大陆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占全球比重 由2016年的16%提升到2021年的29%。而可预见的未来,国内半导体产能的增加将 进一步带动本地半导体支撑业需求。(三)产业数智化领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先后印发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显增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展望2035年,数字经济迈向繁荣成熟期,力争形成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数字经济现代市场体系,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产业体系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同时,2023年4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言人孟玮表示,下一步,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通过建机制、强服务、重前期、优环境、促融资、抓示范等工作,使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到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来。这为民营企业进一步参与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利的基础。3.1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近年来我国着力于统筹谋划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加快推动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算力基础设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基本构建,“东数西算”工程加快实施。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起步区边界”出炉。西部四大枢纽节点,分别划定:贵安数据中心集群(贵州贵安新区贵安电子信息产业园)、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和集宁大数据产业园)、庆阳数据中心集群(甘肃庆阳西峰数据信息产业聚集区)、中卫数据中心集群(宁夏中卫工业园西部云基地)。东部四大枢纽节点的起步区边界,分别位于: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张北县、宣化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戈江区、无为市)、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广东韶关高新区)、天府数据中心集群(成都市双流区、郫都区、简阳市)、重庆数据中心集群(重庆市两江新区水土新城、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此基础上,国家六部委联合发文明确,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 8 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 10 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3000个机架以上的数据中心决不允许在8大枢纽节点10大集群边界外建设。3.2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主导地位加强2022年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潜力持续释放,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新引擎。伴随着服务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面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速,融合发展向深层次演进。2025年数字经济有望成为中国GDP“半壁江山”,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撑服务体系日趋完备。2023年3月底,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上了解到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50万亿元,继续保持在10%的高增长速度。数字技术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在国家红利政策与行业需求双重因素的影响下,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成效愈发明显,产业数字化进入了新的生态发展期。3.3产业数字化转型提档加速,垂直领域应用持续深化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不断推进,工业互联网、数字商务、智慧农业发展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转型升级。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服务需求逐渐从单一基础连接向场景化应用拓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不断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应用,交通、物流、教育、金融等领域数字化趋势显著,并催生新经济形势和多产融合业态,构建出互动性强、覆盖范围广的全新数字化场景。3.4数智化发展已成趋势根据中国智能交通协会数据:2011-2020 年,我国智能交通市场总规模由 420 亿元增长至 1658 亿元,CAGR 约16.5%。预测2026年我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CAGR约16.0%。《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到2025年,数字交通体系深入推进,“一脑、五网、两体系”的发展格局基本建成。数字交通发展规划与新型智慧城市融合发展已是大趋势,智慧城市运营将成下一阶段关注及推进重点。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2020 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到2025年,在保证全国煤炭总体产量不下降的情况下,全国煤矿数量控制在 4000 处左右,其中建成 1000 处以上的智能化生产煤矿。预计智慧煤矿整体市场规模超万亿元;与智能化相关的基础设施、软件系统市场规模约为 2000-3000 亿元。在未来一段时期,煤炭将成为中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桥梁,逐步由基础能源向保障能源、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为非化石能源的高质量跃升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煤矿智能化是煤炭产业数字化的核心内容,有力推动行业塑造发展新格局。从发展趋势看,煤矿智能化正向智能系统化、数字平台化、设备集群化方向发展,并向全产业链和更高层次延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多次提到建设“智慧社区”和“现代社区”,并指出要“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精准高效满足群众需求。加强物业服务监管,提高物业服务覆盖率、服务质量和标准化水平”。从新基建到智慧城市,从产业互联网到产业安全,在数字化发展的当前阶段,安全已然从过去滞后性的保障工作,上升成为产业发展的底线和决定产业高度上限的天花板。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报告期内,众合科技以“一体两翼”为核心战略布局,针对智慧交通、泛半导体、产业数智化三块业务通过适配相应组织架构,明确职责分工、资源统筹协调。在战略层面,公司在原有“一体两翼”战略的基础上,对市场、技术、产品、运营等方面进行了整合和调整,将战略升级为“1+2+N”:在美丽人生的企业愿景引导下,依托智行大交通的数字场景和海纳半导体的硬核技术,引入东数西算战略合作,依托于时空大数据计算思维架构,建立以“一苇数智”为数字底座、“一叶感知”为连接能力的数智平台,形成了包括算力服务、智能硬件、咨询规划、系统集成、产品研发、数字运营在内的六大核心能力,为交通、能源煤炭、城市治理、大健康等行业提供数字化行业解决方案,成为产业数智化的领航者。在众合的数智化顶层战略中,“数”代表数据和算力等能力基础,即“1”;“智”代表专业属性等产业应用场景,即“N”;数与智相互赋能,形成生态。而“2”代表智慧交通和半导体,两者共同为公司的基石产业,构建公司的产业应用能力,为数字化业务构建创新产品和技术的应用场景,赋能业务外延。1、三大业务体系(1)智慧交通业务1.1
组织布局众合智行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众合科技的子公司,是智慧交通业务开拓与发展的主要平台,针对智慧交通深挖市场需求,整合公司资源,加强能力建设,努力赋能业务系统化、智能化。应核心能力和业务领域的发展变化,进一步细化智慧交通相关业务板块间的责任机制,为智慧交通业务更好拓展国际市场和国内新业务市场提供平台。1.2
业务概况公司是智慧交通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先行者,从行业数字化向行业智能化不断开拓创新。公司产品涵盖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自动售检票及线网清分系统(AFC/ACC /MLC)、系统集成、列车智能化、智能运维、城轨数字化等系统产品,并搭建了基于大数据移动互联的智能运维平台、基于时空大数据的城轨云平台、芯片国产化的安全计算机开发验证平台等平台,构建了智慧交通解决方案的核心能力。1)系统级产品(2)泛半导体业务2.1组织布局公司泛半导体业务以全资子公司浙江海纳半导体有限公司的半导体级材料业务为核心,通过参股、合作等方式布局半导体设备和集成电路等半导体产业链环节,形成了“一个核心,多个亮点”的产业发展格局。核心内生业务:半导体材料业务,以浙江海纳为主体,主营3-8英寸半导体直拉硅单晶、硅单晶高端研磨片和硅单晶抛光片、重掺衬底,主要应用于分立器件,下游可应用于通信、物联网、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多领域。投资布局业务:涉及半导体设备、红外热成像芯片/探测器、陶瓷薄膜混合集成电路等泛半导体相关领域。2.2业务概况半导体材料浙江海纳及其子公司日本松崎从事半导体材料的研发、制造、销售与服务,已在半导体材料业务领域不断成长、积累、沉淀超过20年,参与了17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在硅单晶生长、硅材料原生缺陷、重掺硅单晶掺杂剂浓度与电阻率等方面都有着深入的研究。主要产品包括3-8寸半导体级单晶硅锭、研磨片和抛光片,可应用于中高端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终端应用场景包括通信、汽车电子和工业电子等。专用芯片业务众合科技“芯元事业部”主要从事工业领域专用芯片的设计研发,目前已经完成功能安全芯片的研发,可应用于轨交信号系统和工控安全领域。未来将通过公司化运作和产业资源整合,为公司的数字化业务提供更多产业数字化发展所需的专业细分领域的芯片产品。半导体设备公司投资的子公司新阳硅密(上海)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半导体专用设备,主要产品包括自主研发的用于芯片制造的前道铜互联电镀设备、后道先进封装电镀设备、清洗设备、去胶设备及供酸系统。新阳硅密为实现200mm以上全自动电镀机台国产化,已自主研发取得多项专利成果,供应链基本实现国产化,从源头上彻底打破国际电镀市场技术壁垒,为市场提供性价比极高的新型全自动电镀机台。陶瓷薄膜集成电路公司投资的子公司浙江众芯坚亥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研发、生产、销售可应用于5G、自动驾驶、激光制造等领域的陶瓷薄膜元器件及延伸产品。陶瓷薄膜混合集成电路采用电子级陶瓷基板材料和半导体加工技术,具有集成密度高、精度高、尺寸小的特点并具有对信号损耗小、导热系数好、高频特性好、温度特性稳定等优点,可应用于5G光模块、军用雷达、激光制造、自动驾驶等领域。红外热成像芯片及探测器公司投资的子公司浙江焜腾红外科技有限公司,业务涵盖高端光学气体成像、VCSEL激光器、高端红外热成像智能传感器领域,主要产品包括制冷型红外热成像芯片、II类超晶格红外芯片技术的中波制冷红外焦平面热成像探测器、超中波红外热成像探测器、人体测温安检、双光自动红外热成像人体体温筛查系统等。其中,超中波红外热成像探测器将传统的3-5微米的中波波段扩展到3-7微米,能直接侦测到空气中的VOC挥发性气体和氮氧化合物,为环境安全、大气监测和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3)产业数智化业务数智化为公司整个战略架构的顶层,也是现阶段主营业务升级转型的核心。“数”代表数据和算力等能力基础,即“1”;“智”代表专业属性等产业应用场景,即“N”;数与智相互赋能,形成生态。具体业务体系以两个业务平台“一苇数智平台”和“一叶感知平台”为基础,通过自主研发、合资合作、投资参股等方式,涉及算力服务、智能硬件、咨询规划、系统集成、产品研发、数字运营在内的六大核心内容,支撑聚集交通、能源、城市治理和大健康四个行业的业务发展。3.1 组织布局通过子公司深圳众源时空科技(605178)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浙大网新(600797)众合轨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美丽人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未来新设合资子公司等分别在算力服务、交通、大健康和能源煤炭、城市治理等各细分领域开展具体业务。3.2 业务概况产业数智化业务聚焦特定产业数字化转型,专注于硬核技术的研发,打造卓越平台和服务。业务产品包括交通数字化产品、城市治理产品、智慧能源产品、智能物联产品、无人感知产品等。1)交通数字化产品:2)城市治理产品:3)智慧能源产品:4)智能物联产品:5)无人感知产品:2、技术与研发体系作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始终把在硬核科技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致力于前沿技术研究,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并重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战略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多种方式不断持续创新,不断提升公司的技术水平和研发实力。(1)研发体系公司建立了完整的研发体系,形成了多个研发分支机构,分别满足不同层次的研发发展需求,支持公司未来跨多行业发展。本级研发中心及各研究院主要研发范围是面向跨行业的公共平台和共性新技术研究,思考公司未来3-10年的发展。各事业部和子集团的研发机构围绕客户近期的紧急需求和运营痛点开展研发,从客户运营的各种场景分析出发,快速研发出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确保客户和公司实现“双赢”发展。本级研发中心从产品顶层设计角度进行研发分析分解,确保各研发机构的技术协同,各研发任务按照整体一盘棋运作。(2)关键核心技术经过多年研发与积累,众合科技形成了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储备,以下为部分示例:(3)平台产品安全计算机平台安全计算机平台是信号系统的基础平台,采用2乘2取2架构,使用3U车地同平台统一架构,通过SIL4级第三方独立安全评估,可支持信号线的CC(车载控制器)、ZC(区域控制器)和CBI(联控)等通用产品应用。2015年以来,安全计算机平台已经稳定运行于众合数十个自研信号系统项目中。通过开发补充更多的兼容接口,系统可更快速地适应各项目的最新需求,如,接口兼容协议开发及可制造、可交付升级。时空大数据平台“一苇数智”时空大数据平台是众合科技基于全国数百个中大型数字化项目的建设实践与思考,坚持独立自主、精心打造的基于四维“时空观”角度的全栈式大数据平台,是智慧时代业务快速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一苇数智”平台融合了安全控制技术、物联感知技术、数字孪生技术、海量数据(603138)处理技术、AI算法链技术等核心技术能力,产品形态灵活,兼容性强,易用性高,开放性全,轻松赋能企业全方位的数智化方案,极大助力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一叶感知平台一叶感知平台是众合科技聚焦工业数字化感知、采集和控制的嵌入式产品,它可以通过不同数据配置和架构配置方式支持IEC61508标准描述的SIL0-SIL4不同安全完整性等级要求应用,支持IEC61131标准所述的应用编程接口,如梯形图编程,布尔逻辑编程和C语言编程等。目前一叶感知平台已经完成三个基础功能版本开发,能够支持列车上LCU和TCMS等产品应用,以及融合监控系统的样板站应用。在2022年浙江省尖兵项目支撑下,一叶感知平台已经成功应用于杭州2号线改造车辆的改造测试和2000公里试运行。2022年之后,基于一叶感知平台将开发出更多应用,支持跨领域的数字化场景应用。三、核心竞争力分析(一)软硬件协同能力公司打造软硬件产业协同生态,深度介入国产自主可控硬核科技的发展,充分将硬件优势与自身在软件研发、应用场景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硬件方面,公司重点关注关键领域应用,尤其是在主营业务智慧交通与工业互联网、感知与算力、5G等所涉及的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的通用或专用集成电路、芯片等领域。截至报告期末,作为泛半导体业务核心模块的半导体材料,海纳股份半导体级硅单晶抛光片智能化生产线项目、数字化车间技改项目投产后满产预计将达到196 万片/年6英寸单晶抛光片产能,山西海纳半导体硅单晶生产基地项目正在有序建设中,预计2023 年可投产,可实现年产750 吨6 英寸半导体级单晶硅锭的新增产能。上述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巩固公司在中小尺寸硅片领域的市场竞争力。软件方面,依托“智慧交通+泛半导体”两翼的产业优势及通用技术和专用技术的积累,公司以一苇数智平台、一叶感知平台为核心平台,提供基于智能感知、机电控制为核心的产业数智化解决方案,推出诸如城市轨交智慧大脑、智慧车站、虚拟人自助票务终端、客流分析及预测系统等多款智能产品。应用场景方面,公司构建了多层次的研发体系,挖掘智慧交通、芯片、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前沿技术,开发和迭代智慧交通产品和底层技术,以芯片和系统级产品为载体,实现高端智造到场景应用的垂直交互整合,延伸赋能至交通、能源、城市治理等领域。(二)开放式合作能力公司建立了开放的合作共享机制,并积累了丰富的战略合作资源,打造共赢生态圈。首先,公司持续深化构建“产学研用”的战略合作体系,积极整合内外部创新研发资源和要素。公司与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知名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并与浙江大学硅材料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叶志镇院士、河南大学深圳研究院时空大数据联合创新中心和中国工程院王家耀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谭建荣院士等保持密切战略合作联系,攻克“卡脖子”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实现前沿尖端技术的落地,合作共赢。2022年,公司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真正做到产学研用一体化,标志着公司高端人才引入和科研创新能力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其次,公司采用共建实验室、成立技术攻关小组等多种模式,加快推动公司新技术、新产品投入市场应用,提升科研能力。公司拥有多个国家级和国家地方联合技术中心和实验室,包括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列车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通信与机电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信号系统唯二国家级实验室之一)、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以及5个省级研发中心。公司与宁波轨道交通集团公司智慧运营分公司共同组建技术攻关小组,全面攻坚克难,研发团队从2020年初开始进行全面国产自主化芯片调研,2021年下半年,启动关键物料的国产化替代,并开始自研芯片的首次打样流片;2022年5月,芯片全国产自主化的列车测速板达到量产条件,并初步调试通过。(三)本地化服务能力公司根据应用场景和用户需求快速响应,以杭州本部为核心,在各项目地成立项目部,为当地项目提供本土化、一站式服务能力。目前公司下设近20家子公司,业务覆盖25余个城市。同时下设400客服中心,售后服务实现每天24小时、每周7天的无间断响应。2小时内到达现场并及时处理故障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尽最大可能缩短问题持续时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例如在南宁市,公司在众合轨道南宁售后服务部中已储备相关模块,可以在2小时内到达项目现场,以满足项目维护需求。出于无微不至的客户关怀和高质量的项目交付体系,众合科技获得沈阳项目、重庆项目、大连项目等多个业主高度认可,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四)灵活性布局能力公司拥有与时俱进的灵活战略布局能力,针对所处发展阶段,对不同的业务实行差异化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主营业务,提高运营效率,从而提升公司主营业务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从“双轮驱动”更新到形成“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并利用优势产业不断外延,扩展业务边界。公司致力于探索创新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机制,不断强化两业融合,通过链接上游装备制造商和下游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从运营商、装备供应商、众合科技自身三个主体的创新需求出发,引导上下游相关制造和服务配合,形成全行业紧密融合的发展状态,探索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公司还将位于杭州市临安区的青山湖园区基地打造为产业创新与孵化中心,结合众合科技智能轨道交通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赢,并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四、主营业务分析1、概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整体营业收入约25.60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1.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39.37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71.89%。其中,智慧交通业务稳步向前,实现新增订单 25.4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47.23%,为未来的业绩稳定提供保障;共计实施和交付1600余公里、1000余个车站。实现营业收入18.81亿元,因受到宏观经济下行等影响,智慧交通业务交付规模有所缩减,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26.40%;贡献主营业务利润约5.32亿元,较上年减少34.97%。半导体业务暂时经受住了宏观环境下下游产能收缩和上游原材料涨价的负面影响,同时面临国产化的机遇与挑战,产销量双增长:实现营业收入3.6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06%;贡献主营业务利润约1.53亿元,较上年增长16.50%。抛光片等高端产品销量逐年上升,占比持续提高,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中大尺寸产品技术不断提升。但受到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周期和产能规模的持续投资扩张多重因素叠加的影响,2022年涨幅较前两年收窄。产业数智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89亿元,贡献主营业务利润约0.29亿元,实现业绩突破。(一)市场开拓与项目服务1、智慧交通业务稳步向前2022年公司智慧交通业务新增订单情况报告期内,在信号系统领域,公司完成了包括西安地铁6号线二期、大连地铁2号线二期北段、金华-义乌-东阳市域轨道交通工程金义段、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杭州地铁3号线一期后通段、绍兴地铁1号线、杭州地铁7号线江北段、杭州地铁9号线南段、杭州地铁3号线一期首通段、杭州地铁4号线二期、成都地铁1号线列车LTE改造等在内的共计13条线路的项目交付及开通运营任务。在自动售检票及线网清分系统领域,公司共完成了南通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杭州地铁10号线一期首通段两个项目的交付工作。2022年,公司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建立,产品开发通过测试,公司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发布新产品。(1)起草《综合交通用闸机》“品字标”团体标准2021年 12月,公司主起草的《综合交通用闸机》“品字标”团体标准启动会暨研讨会顺利召开。2023年3月,杭州高新区(滨江)发布了5项经浙江省品牌建设联合会批准的“品字标”团体标准,公司主持编制的《综合交通智能闸机》(标准号:T/ZZB2796—2022)位列其中,已于2022年12月31日起正式实施。这体现了公司的综合交通智能闸机产品在城市轨道交通、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已取得“先发优势”,能够代表国内一流企业一流产品的技术水平,引领行业生产和产品升级。(2)国产自主化产品开发通过测试报告期内,基于对紧张的国际形势以及半导体器件市场实况的研判,公司全面展开平台芯片全国产自主化工作,自研芯片首次样片通过实验室测试。2月至8月,自研芯片在国内某试车线持续测试;5月,芯片全国产自主化的列车测速板达到量产条件,并在国内某线路调试通过。截至目前,公司安全计算机平台的国产化已完成70%的板卡开发工作,预计将于2023年中完成全平台的芯片国产自主化开发。2022年 1月,公司与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通信与机电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了发布既有线CBTC信号系统自主化兼容升级改造解决方案(白皮书),为既有线进口信号系统自主化无扰改造提供了可行性解决方案,也为城市轨道交通业主方和设计方提供了决策依据与设计指南。2、泛半导体业务热度不减作为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石和国家新基建的支撑产业,泛半导体是公司“一体双翼”战略中的核心业务之一。在国产化替代、数字化经济带动下,公司在做实做强内生半导体材料业务的同时,加快了技术攻坚,突破大尺寸产品的关键技术问题,逐步形成了“一个核心,多个亮点”的产业发展格局。(1)“一个核心”——浙江海纳砥砺前行2022年全球半导体行业发展受阻,国产替代面临机遇与挑战;浙江海纳凭借20余年的技术沉淀,在半导体材料行业中突出重围,砥砺向前。报告期内,浙江海纳实现合并营业收入3.64亿元,合并净利润5,740.79万元,连续四年稳步增长。抛光片等高端产品销量逐年上升,占比持续提高,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中大尺寸产品技术不断提升。2022年公司半导体材料业务销售情况(2)“多个亮点”——半导体产业链深化开拓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参股、成立合资公司等方式在集成电路、半导体核心设备、芯片和探测器等领域的布局持续深化与开拓。3、产业数智化业务创新不断自2021年公司将“产业数智化”确立为当前主营的创新业务以来,公司的产业数智化业务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2022年4月,由公司牵头的联合体成功中标杭州地铁机场轨道快线线网指挥中心NCC系统设备供货及集成服务项目,参与建设杭州城市轨道交通的“综合大脑”。这是公司自确立“产业数智化服务”作为主营创新业务后的首个数字化服务订单,亦是基于公司“一苇数智”大数据平台的首个产业化落地应用场景,后续陆续完成了近 3亿订单。2022年年中,自研众合芯完成所有的内部测试和现场测试,并成功启动量产生产。2022年11月,公司与上城区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数字人战略合作协议,凭借数字化能力赋能始版桥未来社区数字化改革。公司研发的数字人将应用于本项目,该项目作为公司在未来社区及数字城市方向的产业化试点与入口,标志着公司产业数智化业务实现全新突破,将加速推动公司数字化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公司将以数字技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贡献众合素材、众合经验。2022年项目列表(二)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1、智慧交通2023年 2月,由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智慧运营分公司和公司共同申请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城轨装备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自主化安全计算机平台及自研芯片在信号系统领域的研发及应用》顺利通过立项评审,为公司芯片全自主化的安全计算机平台在实际线路项目上的应用和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公司于近期召开了客流态势感知平台V1.0产品发布会,展示了控股子公司天津智控研发团队的工作成果,同时收集行业专家领导的建议与指正。该产品是一款集安检信息检测、客流应急预警及预测、客流统计分析于一身的地铁站厅级应用平台。其通过太赫兹、高清摄像机等设备获取实时客流状态数据,并利用AI算法进行精准分析,以统计站内乘客画像、建立客流预测模型等;基于三维可视化BIM模型,该平台可针对携带违禁品、大客流、异常行为等突发事件及时做出预警响应,实时展现当前站内安全态势并进行预测,以此实现地铁客流的动态化安全管理,逐步提升站内运营服务水平。2、半导体材料2022年 6月,山西海纳半导体硅单晶生产基地项目的开工奠基仪式顺利举行。目前综合楼、宿舍楼已结顶,主厂房已完成地基工作,地上钢筋工程已完成,浇筑结顶在即,预计2023年二季度投产,可实现年产750吨6英寸半导体级单晶硅锭的新增产能。海纳股份半导体级硅单晶抛光片智能化生产线项目、数字化车间技改项目也即将投产,预计新增196万片/年6英寸单晶抛光片产能。随着单晶基地的建成与投产,后续配套产能的抛光片生产基地的选址筹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3、产业数智化报告期内,依托“智慧交通+泛半导体”两翼的产业优势及通用技术和专用技术的积累,公司产业数智化创新探索不断深入。公司以芯片和系统级产品为载体,以“一苇数智”平台、“一叶感知”平台为核心平台,提供基于智能感知、机电控制为核心的产业数智化解决方案及产品,业务从多个不同场景打开突破口,并加速拓展交通、能源、城市治理等领域业务。2022年4月一苇数智平台成功落地到杭州NCC项目,2022年12月一苇数智和一叶感知平台产品成功落地苏州智慧城轨试点项目,实现核心产品的市场落地,为2023年市场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公司治理1、深化激励机制(1)员工持股计划2022年 4月,公司再度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并同时推出股份回购计划,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用于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计划。员工持股计划致力于让员工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真正实现员工“当家做主”,即员工既是创业者,又是投资人。2022年6月,公司实施了2021年度权益分派,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0.5元,员工持股计划实际分红总数为120.681万元。(2)限制性股票和期权公司为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进一步完善长效激励机制,继2019年推出了2019年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后,于2021年再度推出新一期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将核心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与公司的发展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公司管理团队和业务骨干的积极性,推动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2022年8月2日,公司2021年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股票期权第一个等待期届满,可以开始自主行权;2022年8月23日,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第一个限售期届满,可以开始上市流通。(3)激励基金为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司薪酬分配体系,吸引、激励、稳定关键管理和核心技术人才,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归属感,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核心员工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各方共同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2022年6月,公司实施了2021年度员工激励基金分配方案,激励基金税前总数为4800万元,部分分配给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2、完善内部控制公司持续加强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财务管理中心、内审部、董事会办公室及其他关键岗位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建立公司治理层、管理层及公司核心岗位员工的合规风险意识,强调有法必依,促进其勤勉尽责,从而提高公司管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强化员工的专业素养。公司不断加强内部信息的沟通与协调,确保严格按照标准合规披露,切实提高公司信息披露质量。2022年11月,为提升各子公司内控合规管理意识,强化子公司内控及风险管理能力,董事会办公室组织举办了子公司管理层合规培训,子公司主管领导、财务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培训。2022年 7月,董事会办公室牵头并协同财务管理中心、人力资源部举办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治理专题培训,以期提高本级中层管理人员、子公司高管等核心部门、关键岗位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治理。3、优化组织架构、深化落实企业战略当前,公司秉持“产业数智化赋能”与“智慧交通+泛半导体”紧密结合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并通过投资与返投、招商与运营、整合与盘活现有资产、引入团队持股与激励机制、优化股权结构等方式,实现资产的整合与优化,以及组织架构的完善,从而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企业战略,实现企业愿景。4、构建高质量管理体系2022年9月,公司顺利完成TV莱茵IRIS体系监督审核,TV莱茵公司审核组从顾客感受、绩效评估、成熟度评估三个维度进行评估,给予公司“推荐保持IRIS银牌绩效等级”的意见。报告期内,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管理改进活动:推进卓越绩效模式,细化内部责任分工,积极推进质量品牌建设,成为杭州市首席质量官联盟理事单位,集成电路分会秘书长单位;推进质量改进工作,获得省优质量改进成果2项,2021年浙江省优秀质量团队;推进流程落地12步法,通过工作坊运作,提升质量岗位能力提升;优化测试流程,开展测试数据表格新方法研究,缩短制作测试数据表格时间90%以上;自导入22163标准以来,公司轨交业务营收和毛利均实现正增长。2022年杭州市人民政府质量奖经申报推荐、资格审查、资料评审、现场评审和审查表决,确定了15家拟授奖组织,公司拟被授予杭州市人民政府质量奖。(四)知识产权保护与品牌知名度建设1、知识产权保护公司共申请相关专利77项(其中发明专利67项),省级课题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自主驾驶DTO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顺利通过验收、项目《交通系统基础设施和装备智能、自主、数字化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与示范应用》成功入选2022年度杭州市人工智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计划,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并不断筑成高质量品牌形象。2、品牌知名度建设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公司治理能力的同时,公司也十分注重品牌、企业形象与口碑的建设,积极加入行业联盟,参与行业展会、峰会、论坛、研讨会等,以提升公司品牌形象与知名度。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一)公司战略管理规划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众合科技全面深化“一体两翼”战略升级的关键之年,公司将继续秉持“源自教育、投身科技;产业报国、回报社会”的发展理念,以“众合科技,美丽人生”为愿景,用数字赋能发展,释放创新活力,激励全体员工担当作为,增强新动能、跑出加速度。拥抱变化,战略升级战略方面,把握机遇,顺势而为。为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在“一体两翼”战略基础上,依托当前积累的数智化和智能化技术和产品以及智能制造能力,将战略布局策略深化为“1+2+N”:用好智行大交通的数字场景和海纳半导体的硬核技术,构建一个以时空大数据为核心理念,以“一苇数智”为数字底座、“一叶感知”为连接能力的数智平台,重点打造数字产品体系和共享生态圈,瞄准城市交通、能源煤炭、城市治理、大健康等行业赛道,逐步构建从底层算力,到架构咨询规划到数字运营的支撑能力。员工激励,授权管理管理方面,公司推动组织变革,并通过推出股权激励、员工持股、事业合伙人制度等多种员工激励模式,优化人才梯队及考核激励体系,加强公司技术及管理创新水平。同时,为适配当前战略、应对大裂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以“成熟一块,独立运营一块”为基调,公司建立起新的授权管理体系,形成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支撑公司的新业务场景发展需求。条件成熟,孵化上市公司拥有轨道交通、半导体、数智化、大健康等多个业务领域,产业数智化作为上市公司主体重点发展方向,并以此为基础支撑,孵化出多个业务子集团,并让每一个业务都接受市场的检验,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其价值。(二)公司2023年经营要点1、智慧交通业务1)保持技术先进性,巩固并进一步提升行业领先地位。保持研发投入稳定,培育支持创新产品,提升细分领域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轨交领域一站式服务能力。2)加快业务拓展,优化收入结构。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快新地区覆盖,持续积累在手订单;同时优化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打开业务规模天花板,维持收入和利润的稳定和增长,保障上市公司平台安全。3)提升项目管理能力,加强现金流管理。推进项目精益化、施工标准化管理,优化项目执行周期;把握收入确认节奏,提升现金流管理能力,提高业务运营质量。2、半导体单晶硅材料业务1)加快产品升级迭代,完善产品结构。把握大尺寸硅片国产化率不足20%的国产替代机会;改进6英寸和8英寸硅片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线产能及产品单价。2)加快市场拓展,争取行业头部客户准入。半导体产业供应商认证过程较长,客户粘性高,获得下游头部客户认证有助于行业品牌建立及新建产能销售渠道建立。3)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引入高端技术人才。半导体行业人才紧缺,足够的人才储备有助于夯实发展潜力,提升公司竞争力。4)积极筹备资本运作,引入战略合作伙伴,提升财务管理能力。作为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充分运用资本力量,有助于降低资产负债率,提升行业竞争力。5)关注半导体产业周期,把握细分领域市场,把握产线投资建设节奏。受制于宏观经济影响下的下游需求端的疲软和半导体行业的周期影响,普遍预期2023年下半年半导体产业有望触底并逐渐复苏。3、产业数智化领域1)提升技术先进性和产品成熟度。优化提升产品创新和研发模式,提升创新质量,紧跟行业前沿技术,积极培育自主核心软硬件产品;提升现有产品成熟度,提高细分行业市场占有率。2)拓展产业应用场景纵深,争取行业头部客户。深度挖掘交通和能源应用场景的深度和潜力,提升客户粘性;积极打造行业头部客户标杆案例,在目前数字化渗透率不高的情况下迅速建立品牌效应。3)优化盈利模式和收入结构。保持项目型收入稳定,提升运维收入等持续盈利业务占比,尽快形成自主核心软硬件产品收入。4、大健康数智化领域公司拟以现有的智能系统、数字平台及半导体芯片为研发支撑和智造平台,并协同产业基金、海内外高等院校和健康产业合作伙伴,共同搭建大健康数智化产业发展平台,并以智能制造为基点,重点聚焦高端医疗装备和器械、AI智能精准大健康两大产业方向。(三)公司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1、宏观经济政策周期波动的风险在全球经济停滞的大环境下,未来宏观经济或继续延续弱势复苏。公司主营业务前景不仅与行业发展状况相关,也与宏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我国整体经济发生波动,宏观经济进入下行周期,低迷的经济状态将影响包括半导体、轨道交通在内的相关行业,从而对公司业务造成短期不利影响。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主动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和国家政策导向,专注对国家安全稳固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通过完善产业链布局,加强市场开拓,巩固行业地位,构筑业务护城河,构建产业联盟和引入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等方式,降低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可能对公司带来的影响。2、人才流失的风险公司三大主营业务智慧交通、泛半导体和数智化业务均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目前市场人才竞争加剧,随着公司技术的不断迭代创新和产业链的延伸,公司存在人才流失的风险,若核心人才流失过多将对公司的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应对措施:公司愈发重视研发体系和核心人才团队的搭建。为了吸引留住优秀人才,调动人才积极性,公司已逐步完善长效激励机制,通过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员工持股计划和子公司员工持股改革等方式,将员工个人利益与公司未来发展进行绑定,实现共创共享。3、对外投资管理风险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合资、战略合作、参股、孵化等方式进行泛半导体产业链和数智化服务创新业务的布局,加快推动泛半导体和数智产业化赛道的纵向发展。虽然公司是在主营业务范围内向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延伸和投资,但由于行业内细分领域较多,技术壁垒较高,投资对公司的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应对措施:公司通过引入外部专家董事等方式,提升了董事会和投资发展战略委员会的科学决策能力。公司以与专业投资机构合作、设立产业基金等方式,借助专业投资机构对标的的专业判断能力,提高投资决策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同时公司将继续加强投后管理工作,加强对已投资项目的日常经营跟踪、资本运作和业务赋能等投后服务、产业整合和退出管理。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push({
id: '5877108',
container: s,
size: '660,80',
display: 'inlay-fix'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营主导型企业以自身经营活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