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获取投融资到哪里去找投资人客信息?

交通银行(601328)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财务报表分析2023年上半年,本集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持续推进金融工作“三项任务”,在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的同时,提升金融服务精准性和有效性,业务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经营效益保持稳健。报告期内,受益于投资估值增长,集团实现净利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460.39亿元,同比增长4.51%。实现营业收入1,371.55亿元,同比增长4.77%。业务规模稳步增长。报告期末,集团资产总额13.8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33%。客户贷款余额7.8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007.40亿元,增幅6.86%;客户存款余额8.5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305.26亿元,增幅7.93%。资产质量持续夯实。报告期末,集团不良贷款率1.35%,较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192.85%,较上年末上升12.17个百分点。(一)利润表主要项目分析1.利润总额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利润总额496.74亿元,同比增加40.32亿元,增幅8.83%。利润总额主要来源于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利息净收入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利息净收入823.87亿元,同比减少26.78亿元,降幅3.15%,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60.07%,是本集团业务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报告期内,本集团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3.15%,净利差1.19%,同比下降24个基点,净利息收益率1.31%,同比下降22个基点。有关净利息收益率下降的原因分析。本集团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因规模和利率变动而引起的变化如下。规模和利率变动的计算基准是所示期间内平均余额的变化以及有关生息资产和计息负债的利率变化。报告期内,本集团利息净收入同比减少26.78亿元,其中,各项资产负债平均余额变动带动利息净收入增加118.09亿元,年化平均收益率和年化平均成本率变动致使利息净收入减少144.87亿元。(1)利息收入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利息收入2,284.06亿元,同比增加258.66亿元,增幅12.77%。其中客户贷款利息收入、证券投资利息收入和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占比分别为67.11%、24.15%和2.64%。A.客户贷款利息收入客户贷款利息收入是本集团利息收入的最大组成部分。报告期内,客户贷款利息收入1,532.72亿元,同比增加101.23亿元,增幅7.07%,主要是持续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客户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加8,519.07亿元,增幅12.63%。B.证券投资利息收入报告期内,证券投资利息收入551.62亿元,同比增加82.39亿元,增幅17.56%,主要由于证券投资平均余额同比增加3,903.24亿元,增幅13.44%。C.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存放中央银行款项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报告期内,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60.22亿元,同比增加7.58亿元,增幅14.40%,主要由于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年化平均收益率同比上升15个基点。D.存放、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利息收入报告期内,存放、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利息收入139.50亿元,同比增加67.46亿元,增幅93.64%,主要由于存放、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年化平均收益率同比上升117个基点。(2)利息支出报告期内,本集团利息支出1,460.19亿元,同比增加285.44亿元,增幅24.30%,其中客户存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应付债券及其他占比分别为65.59%、18.14%、16.27%。A.客户存款利息支出客户存款是本集团主要资金来源。报告期内,客户存款利息支出957.67亿元,同比增加188.85亿元,增幅24.56%,占全部利息支出的65.59%,客户存款利息支出的增加主要由于客户存款平均余额同比增加9,631.60亿元,增幅13.30%,且年化平均成本率同比上升21个基点。报告期内,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利息支出264.88亿元,同比增加57.22亿元,增幅27.55%,主要由于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年化平均成本率同比上升54个基点。C.应付债券及其他利息支出报告期内,应付债券及其他利息支出237.64亿元,同比增加39.37亿元,增幅19.86%,主要由于应付债券及其他平均余额同比增加2,592.43亿元,增幅18.32%。3.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是本集团营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资本市场持续波动、减费让利政策延续、居民消费需求不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45.80亿元,同比减少1.94亿元,降幅0.78%。理财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1.87%,主要是受资本市场波动的持续性影响,相关产品规模增幅放缓及管理费率、销售费率下降。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4.84%,主要是受优质资产稀缺、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财务顾问及债券承销收入下降。4.其他非利息收入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其他非利息收入301.88亿元,其中投资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合计176.81亿元,同比增加113.88亿元,增幅180.96%,主要是子公司股权类投资的相关收益同比增长;同时受规模增加、市场预期改善和美元加息预期放缓等因素影响,债权及利率类衍生损益增长。汇兑及汇率产品收益0.85亿元,同比减少43.06亿元,降幅98.06%,主要是美元多头折算损益下降以及部分货币互换产品产生亏损。5.业务及管理费报告期内,本集团业务及管理费400.79亿元,同比增加17.07亿元,增幅4.45%;本集团成本收入比29.22%,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如对债券利息等收入免税影响进行还原,成本收入比约为26%。6.资产减值损失报告期内,本集团资产减值损失369.40亿元,同比减少5.77亿元,降幅1.54%,其中贷款信用减值损失334.13亿元,同比减少11.79亿元,降幅3.41%。本集团持续按照《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预期信用损失法实施管理办法的通知》(银保监规〔2022〕10号)要求,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法,及时更新减值模型各项参数以反映外部环境变化对资产信用风险的影响。同时,近年本集团不断夯实资产质量,立足精准计量,合理充分计提拨备,具有充分的风险抵御和损失吸收能力。7.所得税报告期内,本集团所得税支出31.08亿元,同比增加16.17亿元,增幅108.45%。实际税率为6.26%,低于25%的法定税率,主要是由于本集团持有的国债和地方债等利息收入按税法规定为免税收益。(二)资产负债表主要项目分析1.资产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138,133.6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217.89亿元,增幅6.33%,增长主要来自于发放贷款及金融投资规模的增长。(1)客户贷款报告期内,本集团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实体、促消费、增投资、扩外贸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金融供给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报告期末,本集团客户贷款余额77,957.0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007.40亿元,增幅6.86%。其中,境内银行机构人民币贷款较上年末增加4,922.82亿元,增幅7.47%。公司类贷款余额51,349.5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236.03亿元,增幅8.99%,在客户贷款中的占比较上年末上升1.29个百分点至65.87%,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245.1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990.85亿元,中长期贷款在客户贷款中的占比提高至45.82%。个人贷款余额24,160.3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07.20亿元,增幅2.14%,在客户贷款中的占比较上年末下降1.44个百分点至30.99%。其中个人住房贷款较上年末减少158.21亿元,降幅1.05%,在客户贷款中的占比较上年末下降1.54个百分点至19.20%;信用卡贷款较上年末增加30.82亿元,增幅0.65%。报告期末,本集团债券投资余额35,074.5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08.25亿元,增幅2.66%。未来,本行将强化对经济金融形势的研判,着力做好证券投资增量配置和存量优化。一是维持以利率债投资为主的总体策略,做好国债、地方债等投资安排。二是服务新发展格局,服务实体经济,积极对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发债主体的融资需求,做好信用债项目储备和投资安排。三是做大债券交易流量,加快国债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周转速度。四是抓住美债收益率较高的市场时机,在做好流动性管理的基础上,提升外币债券价值贡献。按发行主体划分的债券投资结构报告期末,本集团持有金融债券5,477.09亿元,包括政策性银行债券891.81亿元和同业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4,585.28亿元,占比分别为16.28%和83.72%。本集团持有的前十只金融债券(3)抵债资产2.负债报告期末,本集团负债总额127,584.6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004.12亿元,增幅6.69%。其中,客户存款较上年末增加6,305.26亿元,增幅7.93%,在负债总额中占比67.25%,较上年末上升0.78个百分点;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10,060.9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725.01亿元,降幅6.72%,在负债总额中占比7.89%,较上年末下降1.13个百分点。客户存款客户存款是本集团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报告期末,本集团客户存款余额85,795.9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305.26亿元,增幅7.93%。从客户结构上看,公司存款占比60.25%,较上年末下降1.11个百分点;个人存款占比38.19%,较上年末上升1.01个百分点。从期限结构上看,活期存款占比35.13%,较上年末下降1.03个百分点;定期存款占比63.31%,较上年末上升0.93个百分点。3.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本集团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包括衍生金融工具、或有事项及承诺、担保物。本集团主要以交易、套期、资产负债管理及代客为目的叙做衍生金融工具,包括利率合约、汇率合约、贵金属及大宗商品合约等。本集团或有事项及承诺主要是未决诉讼、信贷承诺及财务担保、资本性承诺、经营租赁承诺、证券承销及债券承兑承诺。本集团部分资产被用作同业间卖出回购及其他负债业务有关的质押的担保物。(三)现金流量表主要项目分析报告期末,本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2,241.98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46.05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净流出51.23亿元,同比多流出942.32亿元,主要是吸收存款产生的现金流入同比减少,此外,拆借等流动性安排产生的现金净流出也有所减少。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为净流出622.28亿元,同比少流出460.50亿元,主要是债券投资产生的现金净流出减少。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为净流入409.86亿元,同比多流入388.77亿元,主要是发行和赎回债券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增加。(五)资本充足率1.计量范围资本充足率的计算范围包括本集团境内外所有分支机构及金融机构类附属子公司(不含保险公司)。2.计量方法本集团遵照银保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及其相关规定计量资本充足率。自2014年银保监会首次核准使用资本管理高级方法以来,本行按监管要求稳步推进高级方法的实施和深化应用,2018年经银保监会核准,扩大高级方法实施范围并结束并行期。根据2021年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要求,本集团附加资本要求为0.75%。3.计量结果报告期末,本集团资本充足率14.57%,一级资本充足率11.8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84%,均满足监管要求。4.风险加权资产按照银保监会批准的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实施范围,符合监管核准要求的信用风险采用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采用内部模型法、操作风险采用标准法,内部评级法未覆盖的信用风险采用权重法,内部模型法未覆盖的市场风险采用标准法,标准法未覆盖的操作风险采用基本指标法。
二、业务回顾(一)发展战略及推进情况本集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具有特色优势的世界一流银行集团”战略目标为引领,践行“创造共同价值”的企业使命。为推进战略实施,本行制定“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致力于打造四大业务特色,把绿色金融作为全集团业务经营发展的底色,将上海主场建设和数字化转型作为两大突破口,实现战略落地。1.打造业务特色普惠金融落实“增强金融普惠性”和扩大内需战略部署,稳步提升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质效。报告期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末增长19%和39%,占比持续提升。普惠型小微企业有贷款余额的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0%,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创新乡村金融服务,涉农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6%。贸易金融积极服务“双循环”背景下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境内外、本外币、离在岸金融服务一体化。上半年,贸易融资发生额7,618亿元,超过2020年全年水平;跨境业务市场份额4.05%,跨境业务收入在中收中占比10.55%,分别较2020年末提升0.41和4.2个百分点。科技金融紧跟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服务支撑“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报告期末,科技金融授信客户较上年末增长17%,是2020年末的2.6倍;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1%,在对公贷款中占比较2020年末提升13个百分点。财富金融强化全量客户经营,发挥财富管理产品、服务品牌优势,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财富管理需求。报告期末,集团理财产品余额较上年末增长4%,境内行管理的个人金融资产(AUM1)较上年末增长6%。客户拓展和潜力挖掘持续深入,中高端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7%。报告期内,财富管理中间业务净收入占中收比重较2020年末提升3.5个百分点。本行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打造业务特色全过程,努力开拓绿色金融发展新局面。绿色信贷提速扩面,报告期末,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5%,上半年增量超去年全年,达到近年来同期最高水平,并实现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信贷业务全覆盖。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已在银行间市场累计发行1,1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2.聚焦两大突破口持续发力发挥上海主场优势和龙头牵引作用本集团将上海主场建设作为战略性安排,持续推动创新突破,致力于将上海主场打造成为集团的创新策源功能区,今年已将上海主场科技金融“一件事”、医疗付费“一件事”等9个典型经验做法向各分行推广。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上海市区两级重大项目合作覆盖率较上年末提升8个百分点;上海科技金融贷款余额和贷款客户数均较上年末增长27%;打造长三角20条重点产业链,业务量和获客数分别同比增长44%和30%。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素市场建设,上半年在银行间市场的交易量同比增长42%,货币、债券、外汇、贵金属交易量保持活跃交易商地位。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本集团充分运用“数据+技术”新要素赋能业务提质增效,金融科技价值创造能力持续增强。报告期内,数字化转型投入力度持续加大,金融科技人才占集团总人数6.51%。渠道和场景建设提速加力,依托新一代开放银行平台进一步拓展创新场景,加快模式复制,云上交行以远程视频服务构建“云网点、云柜员、云管家”服务体系。稳步推进零售信贷、B2B支付、数字化风险管理项目企业级架构建设,中台和企业级架构建设支撑业务创新作用逐步凸显。着力打造交行人工智能新名片,积极布局AIGC前沿技术,加大人工智能在各类业务场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赋能客户精细化经营。(二)公司金融业务推动信贷投放总量增、结构优。报告期内,集团公司类贷款较上年末增加4,236.03 1不含客户证券市值,下同。亿元,增幅8.99%。其中,境内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信贷、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涉农贷款增幅分别为28.71%、25.23%、31.10%、15.61%,均超过集团贷款平均增幅。服务国家战略,支持重点区域发展。报告期末,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三大区域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7.64%,增幅较集团贷款平均增幅高0.78个百分点;三大区域贷款余额占比53.84%,较上年末提升0.39个百分点。深化业务特色,科技金融与产业链金融延续快速增长。报告期末,科技金融授信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7.02%,科技型企业贷款较上年末增长39.00%;产业链金融业务量同比增长31.41%。1.客户发展持续优化对公客户分层分类管理,搭建精细化、专业化服务体系。报告期末,境内行对公客户总数较上年末增长4.36%。集团客户方面,加大对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的服务与支持力度,持续优化授信管理政策和流程,建立全集团一体化协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集团客户服务质效。报告期末,集团客户成员9.45万户,较上年末增加0.58万户。政府机构客户方面,积极参与数字政府建设和城市数字化转型进程,助力提供便捷化政务服务,打造智慧政务产品体系。报告期末,政府机构客户7.47万户,较上年末增加688户。小微基础客户方面,进一步推行小微基础客群“线上管、远程管”,搭建“电子渠道、线上产品、外呼服务、网点支持”四位一体服务体系,强化数字化营销支持,多渠道提升基础客群服务。报告期末,小微基础客户236.37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0.78万户。2.场景建设以数字化思维深耕场景建设,在医疗、园区、学校、央企司库等细分领域成效显现。信用就医已先后在上海、南京、大连、广州、昆明等57个城市上线,通过“先诊疗后结算”新模式,解决人民群众就医排队难题。智慧金服平台累计签约客户突破12.72万户,较上年末新增1.59万户,收款结算量8,939.35亿元,同比增长287.76%;其中,园区场景已为安徽、江苏、湖北等11个省市的国家级或省级园区客户提供智慧园区综合服务平台。强化交银慧校服务功能,精准服务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配餐公司等细分客群。加快推进司库体系建设金融服务,创新推出应用RPA技术的银行账户监控特色服务,助力央国企集团财务管理数字化转型升级。3.普惠型小微企业服务聚焦客户体验,持续优化普惠金融系列产品,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做好科技型小微企业、产业链金融、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的小微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场景金融,在科创、制造业、乡村振兴、个体工商户四大领域形成场景定制模式,满足小微客户个性化金融需求。以客户及市场需求为中心,为小微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坚持数字化风控理念,推行贷后业务集中运营模式,以更集约化、线上化的管理,提高贷后管理精准度和便捷度。报告期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409.1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55%;有贷款余额的客户数32.1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9.65%;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累放平均利率3.53%,较上年下降22个基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0.68%,较上年末下降13个基点;全行2,774家营业网点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业务等金融服务。4.产业链金融运用创新产品,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强与制造、战略新兴、科创、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合作,满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资需求。强化科技赋能,延展产业链“秒级”融资产品线,推广交行自建智慧交易链平台应用,推进中航信、中企云链等16家主流平台合作,实现跨场景金融合作、全程自动化秒级放款等功能,大幅提升用户体验。聚焦专项授权、制度创新、流程优化等,以“一链一策”满足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报告期内,产业链金融业务量2,803.85亿元,同比增长31.41%;服务融资客户2.76万户,同比增长49.19%。5.科技型企业服务积极对接科技强国战略,引导金融资源向原创性、引领性“硬科技”领域聚集,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层次、专业化、特色化的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金融、科技、产业形成良性循环互动。重点围绕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传统产业升级等领域,优化客户结构和资产结构,带动中收和利息收入增长。创新并持续推广“科技金融专班”一体化经营模式,以“科技专业化”为突破口,整合政府、机构、资本市场等渠道资源,精准滴灌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等重点客群,打造科技金融生态圈。报告期末,科技金融授信客户较上年末增长17.02%;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1.10%;服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92户,市场覆盖度39.00%,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8.69%。6.投资银行服务国家战略,打造创新型投资银行。报告期内,NAFMII口径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规模1,694.70亿元。报告期内,境内外并购金融新增规模421亿元,其中,境内人民币并购贷款存量规模排名较年初提升1位。服务绿色发展战略,主承销绿色债券(含碳中和债)70.82亿元,同比增长70.04%,落地绿色并购贷款31亿元,投资绿色新能源股权项目22.02亿元。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助力地产企业发债融资204亿元,落地房地产并购贷款91.71亿元。获得2023第九届中国资产证券化论坛年会“年度杰出机构”、《证券时报》“2023年度银行业精品投行天玑奖”“2023年度杰出财务顾问银行天玑奖”等奖项。(三)个人金融业务个人存贷款稳定增长。报告期末,个人存款余额32,769.8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87%。个人贷款余额24,160.3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4%。其中,境内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9.30%,市场份额2较上年末提升0.77个百分点。零售客户基础稳中加固,AUM持续增长。报告期末,境内行零售客户数(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较上年末增长1.44%,其中中高端客户数3较上年末增长6.92%;AUM规模较上年末增长6.11%。1.零售客户及AUM加快零售数字化转型,打造“线上+线下”服务渠道闭环,强化产品业务全流程管理,以大数据驱动金融服务。深化零售客户分层分类经营,以零售营销中台为依托,优化客户画像体系,搭建数字营销闭环,实现更精准有效的客户触达。强化数字化经营,推广数字化客户经营策略,丰富金融服务场景,提升全渠道、全场景获客活客成效,以数字化赋能经营发展,实现AUM规模持续稳定增长。报告期末,境内行零售客户数1.94亿户(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较上年末增长1.44%,达标沃德客户237.2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91%。AUM规模49,037.5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11%。2.财富管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加强投研支撑,提升数字化经营水平,服务客户多层次、个性化的财富管理需求,形成零售数字化经营体系。发挥集团综合化经营优势,整合集团投研资源,提升投研成果对各类财富管理产品业绩提升、产品选择、营销服务、客户陪伴的支撑。以客户为中心加强财富管理产品供应能力,坚持开放融合,全市场遴选优质产品。融合量化指标与专家经验,注重客户利益和客户体验,优化“沃德优选”选品机制,强化客户陪伴和售后服务。2023年上半年,“沃德优选”系列产品业绩表现优于市场同类。坚持金融惠民让利客户,开展手机银行基金申购费率优惠活动。报告期末,代销个人公募基金产品余额2,438.39亿元,代销理财产品余额8,082.82亿元,代销保险产品余额2,847.56亿元。3.场景与支付聚焦政务场景建设,围绕面向市民的政务APP,形成收银台+钱包+信贷的服务解决方案,建强数字化在各类业务场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提升乘车、缴费、信贷、支付等场景的服务能力。拓展交通出行场景覆盖领域,在公共交通、新能源汽车、航空公司、车后市场等领域,构建会员体系,丰富支付优惠权益,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合规的账户及支付服务。围绕医疗健康场景,优化就医环节支付流程,拓展社区医院、跨省就医、购药用药等服务场景,提供便民、惠民的支付服务。深化智慧校园建设,通过开放银行向学校提供全面、安全、便捷、智能的教育需求解决方案。报告期末,借记卡累计发卡量17,871.97万张,较上年末净增520.42万张。报告期内,借记卡线上获客占比较上年末提升5.26个百分点。以促进老字号发展和提振老字号消费为2在17家商业银行的占比,下同。3含境内行达标沃德客户及集团私人银行客户。抓手,联合商务部、中国银联等机构共同开展老字号嘉年华主题营销活动,丰富消费支付场景。报告期内,借记卡累计消费额11,893.55亿元。4.消费金融积极落实国家住房信贷政策,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针对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需求,配套差异化信贷政策和服务方案,深挖市场潜力。支持扩大内需,持续提升消费贷产品力,拓宽消费贷款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创新新市民专属消费信贷产品,通过“菁才惠民贷”满足应届毕业生差异化服务需求。推出汽车场景贷2.0,不断提升客户体验,覆盖更广的购车客群。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强化科技赋能,运用企业级架构高效整合业务流程,加强产品灵活配置和快速推广;强化数字化风控能力建设,推进统一预授信和额度视图,深化反欺诈能力建设和应用,构建全渠道联防联控。报告期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减少1.05%,境内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9.30%,境内行信用卡透支余额较上年末增长0.65%,个人消费贷款及信用卡透支合计市场份额较上年末提升0.2个百分点。5.私人银行整合集团投研资源,建立投研驱动机制,规划产品策略体系,定期发布“私银甄选”产品名单,强化客户服务。家族财富管理业务加速发展,报告期末,家族信托规模较上年末增长69%。引导财富向善,创新“瑞善·点亮梦想”慈善信托;发挥集团优势,打通“大财富-大资管-大投行”全链条,推出永续信托产品。报告期末,集团私人银行客户数8.2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7.03%;集团管理私人银行客户资产11,45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65%。6.信用卡多措并举促消费惠民生。升级“最红星期五”活动,推出春日促消费、五五购物节、618电商节消费返现等多档大规模用卡活动,深化用卡环境建设。推进购车场景分期业务,优化汽车分期产品、系统及风险策略。推出新市民卡、车主客群主题卡、怡然白金卡等针对不同客群的卡产品。报告期内,信用卡累计消费额行业排名第3,较上年末持平;新增活户中优质目标客户占比60.37%,较上年末提升13.44个百分点。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基于大语言模型技术探索智能场景的深化应用。持续优化买单吧线上运营平台,提升信用卡服务用户体验,线上业务分流率98.08%。报告期末,境内行信用卡在册卡量7,455.98万张,较上年末增加5.15万张;境内行信用卡透支余额4,807.26亿元4。报告期内,信用卡累计消费额14,329.23亿元,其中,移动支付交易额同比增长6.58%。7.养老金融境内行信用卡透支余额包含个人信用卡贷款余额和单位公务卡贷款余额。主动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构建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扎实推进个人养老金业务,支持多渠道开户,持续优化开户体验;构建全品类产品货架,累计代销各类产品148款;发挥综合化经营优势,旗下子公司积极开展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养老目标基金管理规模居行业首位,养老理财产品收益率居市场前列,发行首款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产品,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投资需求。持续强化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职业)年金的账户管理和托管服务,业务规模稳步增长。积极推动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业务发展,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授信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2.09%。(四)同业与金融市场业务积极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深入参与我国债券、货币、外汇等金融市场发展,提升做市报价能力,深化金融要素市场业务合作,做优托管专业服务,将金融市场产品转化为满足各类客户需求的优质服务,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1.同业业务做优金融要素市场结算业务,服务金融市场平稳运行。报告期内,上海清算所代理清算业务量以及证券、黄金、期货要素市场结算业务量市场排名前列。抢抓银行间市场创新先机,首批开展上海清算所“外币对”代理清算业务,首批开展上海清算所大宗商品现货清算业务数字人民币结算服务。丰富同业合作场景,更好满足各类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服务资本市场建设,与107家证券公司开展第三方存管业务合作,与93家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存管业务合作,与148家期货公司开展银期转账业务合作,为企业、个人客户参与资本市场投资交易提供结算等服务。加强与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公司合作,大力拓展境内外间参银行,助力扩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网络覆盖范围;积极推广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创新产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安全、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服务。报告期末,本行上线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标准收发器同业客户数市场排名前列。2.金融市场业务围绕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需求,综合运用投资及交易等手段,对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和惠民生、补短板、新基建等重点项目给予支持,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银行间市场做市商“维稳器”作用,开展做市、报价、交易,助力“上海价格”形成。报告期内,境内行本外币货币市场交易量63.74万亿元,人民币债券交易量3.36万亿元,银行间外汇市场外汇交易量2.09万亿美元,黄金自营交易量3,280吨,继续保持市场活跃交易银行地位。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抢抓金融市场改革开放发展的重要机遇,积极推进产品创新,作为“互换通”首批报价商之一,顺利完成业务开通首日首批交易。获批成为中印尼本币结算合作框架下中方特许交叉货币做市商银行,开办人民币对印尼卢比(CNY.IDR)直接兑换业务。3.托管业务大力发展公募基金托管业务,加强与优秀基金公司合作,做好优质公募基金产品布局,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围绕养老金“三支柱”,积极把握个人养老金业务机会,巩固养老金托管业务优势,助力国家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聚焦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等国家政策鼓励支持的重点产业领域,积极拓展私募股权基金托管业务。以QDII、QFII类托管业务为抓手,为跨境投融资提供高效托管服务。报告期末,资产托管规模13.37万亿元。4.理财业务理财业务坚持稳健经营,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继续提升。报告期末,集团理财产品余额12,544.6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94%,其中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11,621.87亿元,占比92.64%,较上年末上升2.71个百分点。(五)综合化经营本集团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业务为主体,金融租赁、基金、理财、信托、保险、境外证券、债转股等业务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报告期内,子公司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67.04亿元,占集团净利润比例14.56%。报告期末,子公司资产总额6,650.16亿元,占集团资产总额比例4.81%。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本行全资子公司,2007年12月开业,注册资本200亿元。主要经营航空、航运及能源电力、交通基建、装备制造、民生服务等领域的融资租赁及经营租赁业务,为中国银行业协会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主任单位。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深耕航运、航空、设备及设施租赁等业务。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4,090.78亿元,在行业内率先突破4,000亿元大关,净资产433.39亿元,租赁资产3,575.97亿元,公司总资产、租赁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主体经营指标均位居行业首位。公司拥有和管理船队规模453艘,保持国内商船规模最大的租赁公司地位;机队规模293架,飞机租赁资产价值保持国内金融租赁行业第二、位居全球第十位。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20.02亿元,同比增长6.08%。公司先后获得金融时报“年度最佳金融租赁公司”“2022福布斯融资租赁行业引领行业大奖”、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上海银行(601229)同业突出贡献机构”等15项荣誉奖项。报告期内,公司聚焦“三新一高”,不断优化业务结构布局,报告期末,境内租赁资产余额占比63.1%。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转型发展,经营性租赁占比50.36%,直接租赁占比50.38%、绿色租赁占比40.34%,继续保持行业领先。报告期内,长三角区域新增业务投放131.73亿元,同比增长123.99%,其中上海地区新增业务投放47.20亿元,同比增长不含交通银行(卢森堡)有限公司、交通银行(巴西)股份有限公司和交通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下同。108.76%,主场优势进一步突显。公司积极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报告期内,新基建、新能源项目投放220.76亿元,同比增长127.68%。公司深入服务“制造强国”战略,报告期内,制造业投放92.12亿元,同比增长89.24%,在国内船厂订单13艘船舶近60亿元,先后完成6艘全球载重量、装箱量最大的超大型集装箱船交付。公司紧抓中国-中亚峰会重要节点,首次向中亚地区客户交付飞机,助力搭建“空中丝路”。公司大力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报告期内,服务科技型企业42户,实现投放98.45亿元,同比增长194.96%,作为唯一的金融租赁公司入选上海银保监局科技金融试点机构,牵头成立上海金融租赁服务集成电路产业实验室,并成功推出“SPV集成电路设备租赁”创新模式。交银国际信托有限公司2007年10月开业,注册资本57.65亿元,本行和湖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持有85%和15%的股权,主要经营信托贷款、股权投资信托、证券投资信托、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受托境外理财(QDII)、家族信托、慈善信托等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以打造“最值得信赖的一流信托公司”为战略目标,按照监管信托“三分类”要求,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加快转型发展,深化集团协同。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91.92亿元,净资产158.58亿元,管理资产规模5,325.80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4.40亿元,同比减少12.81%。公司连续八年在中国信托业协会开展的行业评级中被评为A级(最高级)。报告期末,公司自主管理固收标品规模96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9.21%;家族财富管理业务规模130.9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5.94%。报告期内,落地7单“永丰红利”永续信托项目,规模34.95亿元,帮助企业优化负债结构。自有资金及私募子公司完成3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项目落地,认缴出资规模1.94亿元,全部聚焦战略新兴产业。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05年8月,注册资本2亿元,本行、施罗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资比例分别为65%、30%和5%,主要经营基金募集、基金销售、资产管理业务。公司连续四年获得“金牛基金管理公司”;获得首届中国基金投顾金牛奖中的“基金投顾卓越回报金牛奖”,是唯一一家获该奖项的公司。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75.84亿元,净资产63.02亿元,管理公募基金规模5,026亿元;报告期内受市场波动影响,实现净利润7.97亿元,同比减少4%。公司作为集团打造财富金融特色的中坚力量,围绕集团战略与十四五规划,持续提升投研核心竞争力,构建多层次产品线,运用主动管理投研优势的溢出效应,提升权益、固收+和FOF、投顾组合管理能力,努力打造具有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一流精品基金公司,服务集团财富管理能力建设。交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本行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9年6月,注册资本80亿元。主要面向客户发行固定收益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和混合类理财产品。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投资者利益优先理念,适时调整产品设计发行重点。积极拓展行外代销,报告期末行外代销产品余额6,057.48亿元,占比52.12%,初步建立了以母行为主体,开放、多元的全渠道体系。报告期末,理财产品余额11,621.8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07%。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20.21亿元,净资产117.03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5.95亿元,同比减少6.15%。报告期内,公司坚持资产与负债“双轮驱动”,有效提升投资管理能力,扩大负债端资金来源,强化风险管控,助力集团打造财富金融特色。公司先后蝉联金龙奖、金誉奖、金理财等奖项,公司“养老理财服务创新案例”首度获得“中国银行业保险业服务案例”。交银人寿保险有限公司2010年1月成立,注册资本51亿元,本行和日本MS&AD保险集团分别持股62.50%和37.50%,在上海市以及设立分公司的地区经营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险业务,以及上述业务的再保险业务等。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196.01亿元,净资产66.29亿元。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发展价值型期交业务,实现保险服务收入8.77亿元,同比增长16.65%;新业务价值9.06亿元,同比增长66.86%。权益市场好于去年同期,投资收益增加,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3.90亿元,同比增长91.18%。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丰富全量客户产品供给,匹配分层客户保险需求,加强保险专业队伍建设。积极服务国家民生保障体系建设,首次入围上海“沪惠保”产品共保体公司,为上海市民提供更多普惠保险保障。主动融入集团养老金融战略,在业内较早推出个人专属养老保险产品,不断完善养老产品体系建设。交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本行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7年12月,注册资本150亿元,系国务院确定的首批试点银行债转股实施机构,主要从事债转股及其配套支持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市场化债转股主责主业,积极服务实体经济降杠杆、控风险,新增投放金额61亿元。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630.30亿元,净资产235.46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净利润30.58亿元,同比增长331.31%,主要得益于公司投资项目上市或退出实现收益。公司通过附属机构交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基金21只,管理的认缴规模121.49亿元,规模持续上量,以股权投资为集团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交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6月(原为交通证券有限公司,2007年5月更名为交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2017年5月19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主要经营证券经纪及保证金融资、企业融资及承销、资产管理及顾问、投资及贷款业务。报告期末,本行对该公司持股比例为73.14%。报告期内,公司聚焦国家重点区域加强业务布局,为客户提供产业链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230.39亿港元,净资产22.88亿港元。报告期内,受不利市场条件影响,公司净亏损3.73亿港元。中国交银保险有限公司本行全资子公司,2000年11月成立,注册资本4亿港元。主要经营经香港保险业监管局批准的一般保险全部17项险种。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2.23亿港元,净资产5.51亿港元。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净利润400万港元,同比减少17.86%。公司持续发挥一般保险全牌照优势,聚焦服务香港民生,推进保险产品创新优化,并积极融入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大局,获批成为香港首批提供“港车北上”之“等效先认”跨境车险的保险公司之一並发出首张保单。报告期内,实现毛保费收入2.1亿港元,创历史同期新高;支出前承保利润1,446万港元,同比减少5.24%;净赔付率32.79%,优于市场同业。(六)全球服务能力拥有覆盖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横跨五大洲的境外经营网络,在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3家境外分(子)行及代表处,境外经营网点69个。报告期内,境外银行机构实现净利润34.24亿元,占集团净利润比例7.44%。报告期末,境外银行机构资产总额13,003.83亿元,占集团资产总额比例9.41%。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广人民币跨境结算。报告期内,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同比增长34.64%。1.国际化发展本集团积极应对内外部形势变化,稳妥有序开展经营管理工作,积极把握战略机遇巩固全球化发展优势,持续优化发展结构,统筹发展与安全。积极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发展格局,为符合国家战略的“走出去”中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积极搭建联通内外的金融桥梁,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金融保障。守牢风险安全底线,加强动态监测和风险预研预判,筑牢境外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根基。2.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支持稳外贸,切实服务企业跨境金融需求。报告期内,本行全行国际结算量2,559.25亿美元;跨境贸易融资投放1,142.92亿元。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持续优化Easy系列线上化结算、融资产品功能,提升服务体验;通过科技赋能,运用开放银行技术丰富国际业务大客户平台跨境金融服务。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报告期内,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市场采购贸易业务量合计153.73亿元,同比增长66.26%。3.境外服务网络境外服务网络布局稳步推进。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在香港、纽约、伦敦、新加坡、东京、法兰克福、卢森堡、悉尼等地设有23家境外分(子)行及代表处,为客户提供存款、贷款、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外汇兑换等综合金融服务;与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的1,031家银行建立境外银行服务网络,为30个国家和地区的94家境外人民币参加行开立221个跨境人民币账户;在32个国家和地区的67家银行开立28个币种,共114个外币清算账户。4.跨境人民币业务支持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积极推动CIPS标准收发器在企业端的推广应用,持续推进CIPS场景建设,加强CIPS与跨境结算、跨境投融资等产品的组合运用。报告期末,上线CIPS标准收发器企业客户数居市场前列。持续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稳步增长。报告期内,境内银行机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8,997.15亿元,同比增长34.64%。5.离岸业务深化离在岸业务一体化发展和非居民账户一体化经营,充分挖掘长三角一体化、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等业务潜力。报告期末,离岸业务资产余额159.43亿美元。(七)渠道建设聚焦客户体验,加快数字化转型,建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买单吧APP等主要线上渠道。持续深化渠道协同、丰富生态场景、强化特色服务能力,提升数字化创新和数字化经营水平,优化服务质效。1.企业网银及企业手机银行发布企业网银6.0和企业手机银行2.0版本,聚焦客户需求,提供高效、易用、安全的线上电子银行服务。报告期末,企业网银(银企直联)签约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7.08%,年累计交易额同比增长19.97%;企业手机银行签约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8.01%,年累计交易额同比增长27.42%。2.个人手机银行坚持“移动优先”策略,立足客户视角,丰富线上场景生态,推出互联网保险专区、市场行情中心等服务,做优财富管理能力。深化银政合作场景建设,推出“长三角交政通”服务,支持长三角地区50余项社会民生服务的线上跨省通办。报告期末,个人手机银行月度活跃客户数(MAU)4,308.63万户,同比增幅6.26%。3.买单吧升级买单吧APP。推进买单吧APP从新增长、新趋势及新体验三方面优化,完善交通出行、乡村振兴、免息购物、适老服务等民生场景,提升消费金融业务服务能力,服务新市民等群体的金融需求。强化买单吧APP和手机银行APP在流量互引、频道互建、服务互通、内容互动等方面的深入协同。报告期末,买单吧APP累计绑卡用户7,637.41万户,月度活跃用户2,628.55万户。4.开放银行面向政务、医疗、交通、教育等民生场景延展金融服务,积极推动平台经济、跨境、司法、养老、住房、乡村振兴场景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报告期末,累计开放接口3,868个,累计调用次数超25亿次;报告期内,通过开放银行获取零售新客户54.72万户,同比增长79.52%;通过开放银行线上链金融服务发放融资金额797.32亿元。5.云上交行丰富云上交行功能,在个人和企业手机银行、“交通银行”微信小程序、智能屏等渠道上线23个便民服务场景,累计服务客户26万人次。持续推进视频技术应用,创新为民服务新模式,推出云网点、云柜员、云管家服务新内涵,创新线上线下(300959)一体化融合服务,构建立体化的便民利企服务新平台。建强“交通银行”微信小程序、“交行贷款”微信小程序、云管家等新媒体渠道用户经营能力,做大新媒体渠道业务价值贡献。报告期末,“交通银行”微信小程序服务客户规模3,019.75万人,较上年末增长27.62%;“交行贷款”微信小程序用户规模245.92万人,较上年末增长48.66%;云管家服务用户规模643.23万人,较上年末增长16.89%。(八)金融科技与数字化转型1.加速数字化转型,赋能实体经济与业务发展。企业级架构建设扩面增效。零售信贷领域,完成烟户贷、员工购车贷等产品的流程重构和优化,提升线上化水平和业务受理效率,上半年累计放款金额超12亿元。B2B支付领域,着力打造企业级支付结算平台,围绕“交银易付”品牌,为客户提供用户、账户、支付、清分、融资等一站式服务,交易规模超100亿元。业务中台作用进一步发挥。营销中台累计部署2.4万套营销策略,日均主动触达客户约3,500万人;运营中台实现人工任务的全渠道调度,提升任务调度处理能力,月均调度任务量新增800万;风控中台上线221个风险模型资产,进一步夯实风险数据基础,提高风险监测和反洗钱能力。人工智能布局力度加大。积极探索AIGC前沿技术,制定生成式人工智能建设规划,组建GPT大模型专项研究团队,为体系化、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围绕“降成本、控风险、优体验、增效益”目标,加大人工智能应用深度和广度,试点上线对公账户管理流程自动化场景、反洗钱可疑事件排序场景、零售客户兴趣偏好场景,压降人力投入,提升风险分析质效,赋能客户精细化经营。参展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并举办“新一代AI,新时代金融”论坛,提升交行金融科技品牌影响力。2.夯实数字技术基础,提升IT服务连续性。加快新数据中心建设。全力推进浦江新同城数据中心建设,科学规划新异地数据中心建设,为业务发展提供安全稳定、充足持续、绿色节能的算力支撑。提高数字基础设施自主可控能力。推动基础设施云化转型,构建浦江新数据中心信创云,为基于分布式新技术应用系统上云做好基础保障。持续推进云平台纳管多芯片服务器,强化一云多芯支撑能力。坚守安全生产底线。报告期内,全行生产系统整体运行平稳,圆满完成上半年春节、“两会”“五一”等重要时期安全生产保障。同时,事件处置效率逐步增强,防范生产事件能力稳步提高,保障信息系统可靠稳定运行。3.深化数据治理,提升数据支撑能力推进企业级数据标准落地,保障系统内数据标准统一。推动数据质量管理平台在各业务场景的应用,增强数据质量线上化管理能力。企业级数据中台为风控、营销、运营等中台,以及客户经理工作平台、价值分析决策平台等重点领域提供集成高效的大数据底座支撑和数据应用服务。完善统一数据分析平台,升级各类数据分析工具,提升全行自助用数水平。建强管理驾驶舱,支撑各级机构数字化经营管理决策。打造统一数据门户,建立报表治理与运营机制,支持报表资源一站式查询。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强化数据出行出境安全管理,深化重点数据应用场景的安全管控。
三、风险管理本行董事会将“稳健、平衡、合规、创新”确立为全行总体风险偏好,对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银行账簿利率、信息科技、国别等各类风险设定具体风险限额指标,严格控制各类风险。报告期内,本集团紧紧围绕金融工作“三项任务”,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集团统一风险管理,以资产质量巩固为主线,不断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深化风险授信与反洗钱改革,强化风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进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有力推动全行高质量发展。(一)风险管理架构本行董事会承担风险管理最终责任和最高决策职能,并通过下设的风险管理与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掌握全行风险状况。本行高管层设立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以及贷款与投资评审、风险资产审查两类业务审查委员会,业务审查委员会接受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的工作指导,定期向其报告工作。各省直分行、境外行、子公司参照上述框架,相应设立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作为研究防控本单位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决策风险管理重大事项的主要载体,确保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全集团延伸落地。(二)风险管理工具本行积极践行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以面向市场、面向客户、面向基层、急用先行为导向,致力于打造全流程、全覆盖的数字化风险管理体系,筑牢全行风险数据底座,建设企业级风险管理应用,提升风险管理智慧化水平。报告期内,围绕“四个转变”要求,加快推进风险计量中心建设,强化统一风险计量和监测管理理念,稳步提升全集团风险计量能力。建设统一模型管理平台,推进资本新规实施项目建设,调整完善实施方案和系统功能。(三)信用风险管理报告期内,本行持续加强统一信用风险管理。积极服务实体经济,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运用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碳减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交通物流、科技创新、普惠养老、设备更新改造、“保交楼”等重点领域。不断完善授信政策框架体系,积极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与监管要求,密切跟踪市场变化,在授信与风险政策纲要、行业投向指引、“一行一策”基础上,扩大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生物医药等专项策略指引覆盖范围。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信贷全流程的优化,提升放款管理质效。丰富贷(投)后管理、风险监测手段,引入量化规则完善风险分类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子公司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持续提升并表管理水平。持续推进风险处置化解。报告期内,本行聚焦重大风险和重点领域,发挥专业处置能力,稳妥有序推进重大项目风险处置;稳妥应对新型风险趋势,积极探索地方国企、房地产等领域市场化、法制化风险化解新路径;共处置不良贷款295.8亿元,其中实质性清收177.2亿元。报告期内,本集团加强风险识别,持续推进风险处置。重点客户授信经营主责任机制不断深化,信贷业务审批准入持续加强,贷后管理持续完善并强化,重点领域信用风险排查和管理不断加强,风险监测、评估、计量等系统和模型进一步优化,资产保全直营直管机制效用显著。保持严格的资产质量分类标准,资产质量基础不断夯实,资产质量水平稳中提质。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1,049.6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4.38亿元,不良贷款率1.35%,与上年末持平;逾期贷款余额占比较年初有所上升。本集团对逾期贷款采取审慎的分类标准,逾期60天以上的对公贷款均已纳入不良贷款,占不良贷款的70%。逾期90天以上贷款全部纳入不良贷款,占不良贷款的63%。公司类逾期贷款余额539.4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6.36亿元,逾期贷款率1.05%,较上年末上升0.07个百分点。个人逾期贷款余额458.5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3.75亿元,逾期贷款率1.90%,较上年末上升0.27个百分点。本集团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部署,持续加大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制造业贷款较上年末增加1,173.87亿元,增幅14.03%,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稳投资稳增长重点领域,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较上年末增加535.31亿元,增幅6.5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较上年末增加636.95亿元,增幅8.73%;批发和零售业贷款较上年末增加517.18亿元,增幅20.33%。(四)市场风险管理市场风险是指因利率、汇率、商品价格和股票价格等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集团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本集团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根据董事会确定的风险偏好,主动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报告市场风险,通过采用限额管理、风险对冲和风险转移等方法和手段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并在此基础上追求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本集团对法人的汇率风险和交易账簿利率风险的一般市场风险采用内部模型法计量资本占用,对内部模型法未覆盖部分的市场风险采用标准法计量资本占用。内部模型法采用历史模拟法计量风险价值(VaR)和压力风险价值(SVaR),历史观察期均为1年,持有期为10个工作日,单尾置信区间为99%。每日及时采集全行资金交易头寸和最新市场数据进行头寸估值和敏感性分析;每日采用历史模拟法从风险因素、投资组合和产品等维度分别计量市场风险的风险价值;每日开展返回测试,验证风险价值模型的准确性。内部模型法结果应用于资本计量、限额监控、绩效考核、风险监控和分析等。报告期内,本集团持续完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和流程,优化风险管理系统,强化产品管理,优化限额设置,完善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密切关注金融市场波动,强化市场研判和风险监测预警,加强风险评估和排查,严守市场风险各项限额,不断提升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五)流动性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影响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存款客户提前支取存款、贷款客户延期偿付贷款、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资产变现困难、融资能力下降等。本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治理结构包括:由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高级管理层组成的决策机构,由监事会、审计监督局组成的监督机构,由财务管理部、金融市场部、风险管理部、营运与渠道管理部、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及各项业务总行主管部门等组成的执行机构。本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是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本集团每年根据经营战略、业务特点、财务实力、融资能力、总体风险偏好及市场影响力等因素,确定流动性风险偏好,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和政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策略和政策涵盖表内外各项业务,以及境内外所有可能对流动性风险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附属机构,并包括正常情况和压力状况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报告期内,本集团不断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适时灵活调整流动性管理策略及业务发展结构与节奏,促进资产负债业务协调发展。坚持资金来源与运用平衡,积极推动存款总量稳定增长;加强统筹调度,动态调控同业负债吸收节奏和非信贷业务投放节奏;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发行较长期限债券补充稳定资金。做好现金流测算和分析,加强日间流动性管理和融资管理,确保重大节假日和关键时点的流动性安全;严密监测流动性风险相关指标,加强主动风险预警预判,及时做好策略调整,确保全行流动性风险指标平稳运行。组织开展境外行和子公司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提高反应速度及流动性风险处置能力。本集团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流动性状况的各种因素,合理设定压力情景,测试结果显示本行在多种压力情景下的流动性风险均处在可控范围内。本集团2023年第二季度流动性覆盖率日均值为136.52%(季内日均值指季内每日数值的简单算术平均值,计算该平均值所依据的每日数值的个数为91个),较上季度提升13.46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净现金流出减少;本集团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存放于中央银行且在压力情景下可以提取的准备金、以及满足《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中一级和二级资产定义的债券。本集团2023年第一季度净稳定资金比例季末值为110.41%,较上季度上升1.25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来自零售和小企业客户的存款和批发融资增加;2023年第二季度净稳定资金比例季末值为109.88%,较上季度下降0.53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批发融资减少。2023年第二季度流动性覆盖率及各明细项目的平均值、2023年第一/第二季度净稳定资金比例及各明细项目请见附录“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信息补充资料”章节。(六)操作风险管理本集团建立与全行业务性质、规模和产品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整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规范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损失数据收集、关键风险指标监控及操作风险事件管理的工作流程。报告期内,进一步完善操作风险分类和矩阵评估机制,加强对子公司操作风险一体化管理,强化对重点领域操作风险监测评估;强化集团业务连续性和外包风险管理。(七)法律合规与反洗钱报告期内,本集团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和合规文化建设,完善法律合规管理制度,有序推进各项法律合规工作,法律合规管理总体平稳。报告期内,本集团完善反洗钱制度、流程和系统,加强反洗钱客户尽职调查,优化客户洗钱风险评级和风险管控,提升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质效,推进反洗钱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反洗钱管理能力。(八)声誉风险管理本集团严格遵循监管要求,根据“预防为主、有效处置、及时修复、全面覆盖”的管理策略,通过全流程管理和常态化建设两个维度,建立集团声誉风险长效管理机制,防范化解声誉风险,维护集团声誉和市场形象。报告期内,声誉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有效,声誉风险管控得当。(九)跨业跨境与国别风险管理本集团建立了“统一管理、分工明确、工具齐全、IT支持、风险量化、实质并表”的跨业跨境风险管理体系,各子公司、境外行风险管理兼顾集团统一要求和各自监管当局特别要求。报告期内,针对外部形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加强境外机构风险管理,完善制度体系,优化评估机制,强化各类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保障业务平稳运营。加强境外机构流动性、业务连续性和资产质量等重点领域工作。强化并表管理,加强集团统一风险管理,细化各级附属机构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风险信息报告机制。加强国别风险管理,加大国别风险敞口监测频率,强化国别风险限额管理,开展国别风险分析和评级,持续关注并及时响应国别风险事件,将国别风险管理要求贯穿相关业务发展全过程。(十)大额风险暴露管理本集团认真落实银保监会《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要求,推进管理系统建设,持续监测大额风险暴露情况,严格落实各项限额管理,提升集团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能力。报告期内,本集团大额风险暴露各项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十一)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本集团积极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气候和环境风险进一步融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报告期内,本集团在新修订的《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政策》中新增气候风险管理相关规定,在主要风险识别当中将气候风险单列进行评估,在内部资本充足评估(ICAAP)过程中考虑气候因素,并指导各经营单位持续完善治理架构、强化制度约束、加强风险评估、优化管控手段,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低碳转型带来的新挑战。
四、展望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但整体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积累增多,后续经济有望继续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下阶段,本集团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履行国有大行职责,纵深推进集团战略落地见效,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精准服务实体经济。持续加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供给,从经营策略、机制、资源、产品等方面打好服务实体经济“组合拳”。聚焦提振消费、加大民生保障、科技自立自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重点领域,积极完善金融服务供给,充分挖掘客户全量需求,在牢牢把握政策重点的同时积极展现新作为。二是深化业务特色打造。围绕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要求,聚焦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需求,推动普惠金融扩面上量;高质量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链金融”为着力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增强“交银科创”系列产品的精准性和直达性,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做精做专科技金融。三是做强做优主场建设。围绕上海“四大功能”打造、“五个中心”建设,建强服务科技创新、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全球资源配置的金融功能,整合资源深耕自贸区业务,加快推进主场经验属地化创新和复制推广,更好发挥主场创新引领和龙头牵引作用。四是夯实全面风险管理。加强集团全面风险管理,强化经营归口、管理扎口、同类统管、全面并表管理,完善子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体系,做好跨境跨业跨市场联防联控;强化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持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五、资本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一)关于息差趋势2023年以来,本行持续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要求,围绕“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履行国有大行职责,落实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政策,坚持扩增量、优结构、合理让利,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和业务结构动态调整。但受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报告期内集团净息差同比下降22个基点,其中境内行人民币息差同比下降22个基点,主要是资产端受存量浮息贷款重定价、收益较高的信用卡及个人住房贷款增长缓慢、以及持续向实体经济让利等因素影响,贷款收益率下降较多,同时负债端受企业、居民投资及消费意愿不足影响,存款成本率虽有所下降,但降幅低于贷款收益率降幅;外币息差同比提升,主要是境外整体加息周期中,本行灵活摆布整体外币资产负债配置,在加大收益较高的债券投资占比的同时,适度压降成本较高的同业拆入规模,通过结构的持续优化推动外币息差同比上升。展望全年息差走势,短期内仍然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下阶段本行将继续做好大类资产配置,加大客户贷款尤其是零售贷款投放,并加强贷款定价管理,提升客户综合收益。强化集团一体化支付结算体系建设,推动活期存款增长,同时继续对高成本存款进行量价管控,并根据市场利率走势灵活摆布市场化资金,降低整体负债成本率,对冲资产收益率下行压力,着力推动息差企稳回升。(二)关于信贷投放报告期内,本行扎实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积极助力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和产业升级。围绕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和生态环保等补短板领域,加大信贷投放;密切跟进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科技、物流、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更新,以及国家安全基础设施及重大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等机遇,给予融资支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报告期末,公司类贷款余额5.1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236亿元,增幅8.99%,同比多增83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绿色贷款、制造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个人贷款方面,本行围绕促销费扩内需,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消费金融产品创新,报告期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9.30%。信贷投放区域上,继续对重点区域予以资源倾斜,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三大区域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7.64%,增幅较集团贷款平均增幅高0.78个百分点;三大区域贷款余额占比53.84%,较上年末提升0.39个百分点。(三)关于资本管理本集团坚持轻资本发展理念,持续完善资本管理体系,推动资本集约化转型和精细化管理,促进资本使用效率和回报水平提高,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报告期内,本集团以良好的资本充足水平助力全行业务发展,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信贷投放持续增加;不断优化完善经济资本管理和考核机制,坚持以经济利润(EVA)和资本回报为核心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资本约束和回报,推进轻资本发展;持续跟进国际、国内资本监管规则,优化完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机制,动态平衡资本需求与供给,确保资本水平能够抵御各类风险。报告期内,本集团资本补充主要以利润留存内源积累为主,资本净额累计增加226.54亿元。外源资本补充计划方面,本行2023年4月28日和6月27日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分别审议通过了《关于2023-2024年发行资本工具的议案》,同意本行在境内外市场发行不超过人民币400亿元或等值外币的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和不超过人民币1,000亿元或等值外币的二级资本债券,将有助于本行进一步夯实资本基础,优化资本结构。(四)关于地方政府融资相关业务本行开展的地方政府融资相关业务,主要集中于稳经济政策重点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长期以来,本行始终保持稳健审慎的风险偏好,认真贯彻执行监管政策要求,坚持“依法合规、商业可持续”的展业原则,优选高层级、强财力、债务可控的地区,公司治理规范、主业地位突出、掌握优质经营性资产、经营财务稳健的主体,以及商业模式合规清晰、经营性现金流有保障的项目合作,严守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相关贷款均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评估与发放,基于项目投资回报期且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合理审慎确定业务期限。地方政府融资相关业务整体稳健发展,资产质量保持较好。下一步,本行将继续坚持稳健审慎的风险偏好,牢牢守住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业务运行的跟踪监测,继续做好准入把关。同时,通过投资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和采用合规的业务模式,积极支持国家确定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push({
id: '5877108',
container: s,
size: '660,80',
display: 'inlay-fix'
});
})();
2013年12月18日 10:50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 昌九生化爆仓 融资客财富归零  处在舆论漩涡中的昌九生化停牌已逾一个月,“爆仓门”的危机仍然无从化解。来自长沙的魏晨(化名)是上个月赶赴南昌维权的昌九生化融资投资者之一。在偿还了融资资金之后,他的证券账户仅剩下了447元,浮动亏损143.52万元,亏损比例达到了99.97%。  “论”:在等待公司给个说法的同时,也应该反思,杠杆投资真的适合我们这些中小投资者吗?  ● 上海证券报:  随着媒体见面会将于12月19日召开,昌九生化复牌已指日可待。不过,公司今日公告却让投资者对公司重组救壳的期望几近破灭,未来股价继续大幅下挫仍是大概率事件。  昌九生化今日发布公司自查情况的公告,以长达10页的篇幅,对赣州工投间接收购公司控制权以来的收购及资产重组等事项的信息披露工作进行了仔细梳理和严格自查。不过,该公告并未明确昌九生化何时复牌。  昌九生化强调,经核实,公司高管或其他相关人员没有在任何场合发表过有关赣州稀土将借壳昌九生化的言论。昌九集团、赣州工投及实际控制人表示,没有将市属国有稀土资源、资产注入昌九生化的考虑。  此前,证监会发言人亦于2013年12月6日通报,经初步核查,未发现昌九生化信息披露存在违法违规问题。  同时,今日公告又称,昌九集团、赣州工投及赣州市国资委均确认,截至目前及未来三个月内,不存在对昌九生化股票交易价格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应予以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  另外,昌九生化将于2013年12月19日(星期四)上午在赣州市章贡区五龙客家风情园(龙庆围)多功能厅召开媒体说明会,对昌九生化信息披露情况、投资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及市场的质疑进一步作出如实的澄清和说明。  回溯资料,今年11月,连续7个跌停引发昌九生化的“爆仓门”危机,将每一个融资买入的投资者牵扯其中。尽管11月13日之后公司股票一直处于停牌状态,但昌九生化“融资客”心中的煎熬从未停止。  “希望昌九生化一直停牌下去,直到宣布进行重组。”这几乎是每个融资投资昌九生化的投资者的愿望。但从现实来看,显然是一厢情愿。  “长期停牌不行,也不现实,没人会愿意来重组。欢迎股民给我们提出更好的重组的方案,但是(在当前情况下)重组太难了,受法律法规限制太多。”11月15日,昌九生化董事长姚伟彪在接受采访时曾如是表态。  姚伟彪所指的法律法规限制之一就是重组方案的发行价。目前,证券法规规定,非公开发行股票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的90%。照此计算,虽然昌九生化连续遭遇7个跌停,但是期间成交量极少,这导致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仍高达28.61元/股,按照90%折算依然高达25.75元/股,而公司最新股价只有13.89元,二者相差甚大。  昌九生化的重组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此前,赣州稀土一直是昌九生化投资者眼中最适合的重组方。然而,从今日公告的表述来看,这一希望几近破灭。【编辑:黄政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融资到哪里去找投资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