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银行“金农公司是国企嘛贷”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来源:时代周报-时代在线  编者按:10年前的春天,乘着金融改革的东风,民资办银行“梦想照进现实”,民营银行试点工作于2014年3月启动,此后19家民营银行陆续在全国各地成立,立足小微金融的市场定位,与传统商业银行互补发展、错位竞争,成为普惠金融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2024年,我国民营银行发展迎来10周年。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民营银行需总结过去十年的创新经验,也要寻找经营发展中关键问题的解决之道,以更好地探索普惠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为金融强国建设贡献民营银行力量。值此之际,时代周报、时代财经联合推出“民营银行这十年”系列报道,回顾民营银行的创新发展之路,探寻未来穿越周期之道。  文|记者黄宇昆  自2014年3月启动民营银行试点以来,我国的民营银行发展已走了十个年头。  十年来,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和优秀传统企业纷纷入局,在全国各地发起创办了19家民营银行,从零起步,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产品、服务创新,探索了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和可供借鉴的发展经验,有效弥补了小微金融服务短板,走出了一条稳健的民营银行发展道路。  整体来看,各家民营银行在开业后一到两年内大多实现盈利,但由于开业时间、股东背景、业务模式等因素的不同,民营银行“二八效应”显著。如今,19家民营银行总资产规模约2万亿元,体量虽不及一家头部城商行,但已成长为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2023年,多数民营银行资产规模持续增长,千亿元规模的民营银行扩容至5家。  微众银行资产规模突破5000亿元,稳居民营银行第一,其盈利能力更是超过渤海银行、长沙银行等规模超万亿元的股份行、城商行。不过,相比之下,多数民营银行至今处在几百亿元的规模,盈利能力也被甩在后面,有的甚至出现短暂亏损,正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监管对民营银行提出了新要求。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股份城商司此前发文称,助力谱写“五篇大文章”。其中,推动城商行和民营银行发挥“服务城乡居民、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生力军作用,改进对民营企业、新市民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坚守市场定位,立足本地开展特色化经营。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对于各家民营银行来说,由于其资产规模、展业模式、股东背景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各不相同,需要其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制定最适宜自身情况的发展战略,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同时,建议在行业监管层面,也需要探索差异化监管的可能性。来源:图虫创意  十年探路,两极分化加剧  民营银行破冰,十年磨一剑。  2013年,国常会首次提出“探索设立民营银行”。民营银行改革试点,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金融改革措施。此前,真正由民间资本独立发起设立的银行运行机制在我国还未曾有过,民营银行准入的问题反复论证了10年。  2014年3月,原银监会启动民营银行试点,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上海华瑞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浙江网商银行5家民营银行进入首批试点;同年12月,微众银行正式开业,拉开民营银行设立序幕。  “发展民营银行,是希望利用其来自民间、熟悉民企、贴近民众的天然特点,能够补充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不足,进而逐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时任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5年表示。  作为银行业新业态的“探路者”,民营银行受“一行一店”的监管规定,没有数量繁多的物理网点,在十年探索中,主要是依托移动互联网和线上化运营手段,依靠特有的数据、模型、算法优势,覆盖了一批长尾客群。  微众银行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截至2023年末,微众银行已累计服务近4亿个人客户,累计申请贷款的中小微企业超过450万,覆盖31个省(区、市),资产质量长期保持在行业较优水平,初步探索出一条风险可控制、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数字普惠金融新路,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金融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方面蹚出了一条新路。  尚福林在2021年初撰文称,在试点探索的过程当中,监管部门积极为民营银行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持续完善监管制度框架;同时就发展当中遇到的新情况,比如股东资质和持股比例问题,网点布局和业务创新发展等问题,持续研究论证。  “虽然近年来,社会上也有一些声音反映国内民营银行发展存在问题和不足。但实际上,我们在近年来的实践当中,走出了一条稳健的民营银行发展道路,总体上还是成功的,试点成效还是明显的。”尚福林说。  十年探路,成效显现。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新增了3.1亿自然人和近8000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其中作为民营银行主力客群的小微普惠客户占绝大多数。  历经十年发展,民营银行两极分化的态势也愈发明显。  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十多家民营银行披露了2023年部分经营数据,整体来看,多数银行资产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新网银行成为第5家总资产破千亿元的民营银行。5家“千亿级”民营银行,分别为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江苏苏商银行、武汉众邦银行、四川新网银行,互联网银行占据其三。  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的总资产合计约占民营银行的“半壁江山”,盈利能力也遥遥领先。微众银行2023年6月末资产总额达到5098.8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网商银行2023年9月末资产总额为4847.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9%。  相比之下,多数民营银行资产规模未到千亿元,有的民营银行资产规模还出现下降的现象。截至2023年末,吉林亿联银行资产总额为517.56亿元,较年初下降3.50%。  盈利能力分化更明显。2022年,微众银行以353.64亿元的营收、89.37亿元的净利润,在19家民营银行中一骑绝尘,净利润超过其余18家的利润总和。2023年上半年,微众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96.45亿元,同比增长15.05%,净利润54.52亿元,同比增长22.86%。  同为首批成立的上海华瑞银行的发展则相对落后。2022年,该行成为19家民营银行中唯一一家亏损的银行。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前11月,该行净利润为0.74亿元。  事实上,大部分民营银行的盈利能力并不强,2022年净利润在10亿元以上的民营银行仅有3家。  据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5家民营银行披露了2023全年业绩数据,苏商银行实现净利润10.55亿元,温州民商银行、北京中关村银行、梅州客商银行、吉林亿联银行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5.06亿元、3.10亿元、2.51亿元、1.40亿元。  绕不开的股东赋能,领先的互联网银行  民营银行的发展两极分化加剧,与股东赋能及展业模式相关。  目前我国19家民营银行中,获得全线上信贷业务备案许可的有4家,分别为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亿联银行,分别背靠腾讯、蚂蚁、小米、美团,金融科技能力相对较强。  微众银行脱胎于腾讯,带着浓厚的科技色彩,在业务发展中充分发挥腾讯体系的流量优势,个人客户数实现快速增长,目前已累计服务近4亿个人客户,接近国有大行;网商银行由蚂蚁集团发起成立,通过阿里电商生态带来了线上流量的快速扩张,目前已累计服务超过5000万小微经营者。  曾刚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股东对于银行的赋能是一大重要因素,对于很多民营银行来说,大股东不仅提供了资本金,还开放了生态体系内的客户资源、数字技术和大数据风控能力等。  “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依托大股东的资源赋能,在客户资源、经营效率等方面都呈现出差异化优势,与其他银行的经营差距拉开是正常现象。但并不意味着其他银行就没有发展空间了。”曾刚认为,在坚持对大股东风险有效约束的前提下,民营银行充分发挥大股东的优势,帮助其自身实现差异化发展。  自2021年监管部门明确“严控互联网贷款跨地域经营”以来,除了4家互联网银行外,其余民营银行的业务开展范围需要在注册地,对其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存贷两端持续承压。  近期,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约研究员王刚等人在《完善监管制度 推动民营银行持续发展》文中称,部分调研对象反映民营银行监管尚未形成规制统一的监管标准。随着互联网模式和线下模式运营的民营银行发展态势日益分化,一些线下运营的民营银行想“遵循先例”申请互联网银行业务资质,应当引起重视。  当然,非互联网银行的民营银行也在探索各自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模式。  在曾刚看来,现在银行业竞争比较激烈,不同民营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的禀赋特征,来决定发展的战略和方向,有的银行选择纯线上模式,有的银行选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体现出来的差异化也就比较明显。  苏商银行是注重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民营银行代表,经过7年的发展,资产规模突破千亿元,位列第三。  苏商银行相关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基于消费数字化和产业数字化大背景,该行在发展渠道上更加注重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主动融入产业场景、交易场景、消费场景等,大力发展场景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线下为主的获客及业务办理方式形成明显差异。实现核心业务全部数字化升级,99%的客户来自线上、99%的业务在线办理。  “对于民营银行而言,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探索和打造场景化、智能化金融产品。部分头部民营银行已经通过‘开放银行’模式,嵌入到不同的业务场景,专注于长尾客户金融需求的满足,形成了清晰的差异化发展道路。”曾刚说。  银行是长周期行业,民营银行发展时间仍较短,其数字化运营模式和风控能力仍需经历周期考验。  今年3月,四川新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江海撰文称,民营银行的数字化风控能力在十年的实践中不断进步,经受住了经济形势变化考验和疫情风险的挑战。民营银行还积极利用极端冲击样本开发长周期模型,持续完善数字化风控体系,有效应对长周期和跨周期的风险考验。  多重挑战交织,寻路高质量发展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民营银行的发展正面临多重挑战。  为缓解净息差压力,国内银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即便具备净息差优势的民营银行,今年也密集调降存款利率,目前已有10家下调挂牌存款利率,其赖以发展的高息揽储策略或难以持续。另一方面,随着国有大行、股份行普惠金融业务持续下沉,民营银行面临的竞争愈发激烈,行业生存空间进一步挤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均金表示,民营银行未来的经营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在业务拓展、股东管理、资本补充和发展基础有待夯实,仍存在较大的经营挑战:一是业务拓展渠道有限,服务能力亟待锤炼;二是股权结构缺乏稳定,股东管理有待优化;三是资本补充支撑有限,风险防范有待检验。  均瑶集团是上海华瑞银行的第一发起人,持股比例为30%,近年来,该行股权多次变更。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民营银行在品牌、经营网点、资本实力、融资成本,风险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短板。民营银行需要充分发挥决策机制高效、灵活的特点,以及对市场需求反应敏锐等优势,需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不断丰富场景,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并增强风控能力。  曾刚表示,面对激烈的竞争,民营银行需要发挥其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和发展金融科技,不断深挖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坚持走普惠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江海称,民营银行需要坚持审慎原则,不以规模、速度、利润作为单一目标,注重平衡好短期增长和长期发展、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确保长期稳健发展;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特点,实行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竞争力,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避免陷入与同业机构的低水平同质化竞争。  微众银行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称,2024年是微众银行成立第十个年头,公司将继续秉持“让金融普惠大众”的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做好“五篇大文章”。  资本金补充承压,业内呼吁完善监管制度  民营银行走到10周年的十字路口,业内也呼吁完善监管制度。  王刚等人在前述文章称,宜与时俱进,逐步取消在股东资质和日常监管、风险承担、机构与业务准入等方面专门针对民营银行的显性或隐性壁垒,适时从试点状态转为常态化统一监管。  王均金也认为,目前,民营银行监管上接近城商行,监管政策和指标要求并无明显差异,尚未形成差异化的监管体系,存在监管“一刀切”的问题,且各地监管尺度不一。“民营银行处于发展初期,各项业务基数小、波动性大,建议适当简化民营银行统计指标体系,根据民营银行特点,建立民营银行独立的监管评价体系,适用不同于成熟银行的差别化监管政策。”王均金表示。  当下,民营银行普遍面临资本金补充困境。Wind数据显示,民营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值逐年下降,截至2023年末,19家民营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值下滑至12.32%,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的15.06%。民营银行资本充足率。图源:Wind  现阶段,民营银行从股东侧获得增资相对困难,受股东地域、行业和资产等多种限制,吸收新股东难度较大;同时,受限于成立时间较短,资本实力较弱等因素,民营银行也缺乏有效的资本补充工具。19家民营银行中,目前仅有网商银行在2021年成功发行两期永续债,共计40亿元。  王均金建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建议监管部门调整优化民营银行股东准入标准,在保持民营控股前提下,放宽股权5%以下的股东资质;优化增资扩股的相关政策;可将部分条件相对成熟的民营银行试点发行永续债,并创新更多资本补充工具,鼓励民营银行通过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等方式补充资本金。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股份城商司在前述文章也提及,支持多渠道补充资本,推动实现公司治理重整、经营机制重构、可持续发展能力重塑。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责任编辑:张文
中国金融家CURRENT AFFAIRS中国金融家 / 正文【特别策划】从一张白纸到锦绣画卷——新中国70年建成独立完整银行体系
来源:中国金融家
作者:本刊记者 李丹
发布日期:2019-11-14 10:08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撰文指出,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4588家,其中政策性银行2家、开发性银行1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6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34家、农村商业银行1427家、农村合作银行30家、农村信用社812家、村镇银行1616家、民营银行17家。全国金融业总资产达300万亿元。  翔实的数据展现了70年来中国银行业经历的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弱小到壮大的历程。目前,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稳居全球第一;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有136家中资银行入榜;按一级资本排名的前十大银行中,中国四家大型商业银行名列前茅……显示出中资银行在世界金融版图上的地位和实力。  70年来,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并发挥着主导作用,既有效支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又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银行业发展之路,构建了以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为主体,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为两翼,以中小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民营银行等多样化金融机构为补充,功能较齐全、能力较充分、服务效率较高的多元化银行体系。  从大一统到专业化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银行体制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大一统”的管理体制。当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唯一的一家金融机构,既是管理金融的国家机关又是全面经营银行业务的国家银行。  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分设,拉开了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序幕。1983年9月,国务院作出《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从法律层面奠定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央行地位,成为专门从事金融管理、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1984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成立,接过并专业经营人民银行过去承担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至此,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确立。  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能进行分离只是金融改革的第一步。紧接着,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相继恢复、独立,与中国工商银行构成了我国四大专业银行。至此,我国建立了专门的专业银行体系,并得到了初步发展。这一阶段的改革宣告几十年的“大一统”银行体制的结束。  从专业化到商业化、市场化   金融从财政分离后,银行机构逐步商业化和市场化是改革的第二步。1987年4月,中央重新组建的交通银行正式对外营业,并成为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银行,随后,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等12家股份制银行陆续组建。至此,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管、以专业银行为主干、以股份制银行为辅助的中国银行业基本框架开始建立。  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改革方向。199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要把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把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这一政策框架下,1994年,在国务院领导下,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中的政策性业务被剥离出来,组建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使四大国家专业银行集中精力发展商业性业务,进而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转变。此后,在经历了重组、引战、改制、上市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逐步发展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持续推进,股份制银行“走向世界”的脚步也随之加快。一些股份制银行开始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开展中外银行间的深度合作,同时在境外开设分支机构,并购海外银行,拓宽业务领域,提升跨境金融实力。特别是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以来,在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一带一路”倡议纵深发展等契机下,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不断提升,并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征。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仅三年间,约22家中资银行在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353家境外分支机构,其中5家大型商业银行的境外机构数约为1279家。  多元化银行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对于我国银行业改革而言,引入民间资本和民营体制有着重大的意义。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2013年,国家加大将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商业银行的步伐,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增加了金融服务的多样性,也给中国银行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4年3月,原银监会确定了首批民营银行试点方案,批复筹建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浙江网商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天津金城银行、温州民商银行等5家民营银行。2015年6月,原银监会出台《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将组建民营银行由试点经营转为常态化设立,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8家民营银行成立并运营。  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银行特殊的产权结构和经营形式决定了其具有机制活、效率高、专业性强等一系列优点,成为中国银行体系的重要补充。  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我国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588家,机构类型20余种,其中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控股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等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专注社区、小微、“三农”服务的地方法人银行,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银行体系。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银行业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回归本源,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经过70年的发展壮大,我国银行业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银行业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146万亿元,大约为1980年的590倍;截至2019年8月末,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1万亿元,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45万亿元,贷款覆盖面稳步提高,其中支持小微经营主体达2470万户。  如今,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成为中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新方向。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主体成分,其结构性改革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按照国家的部署,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解决金融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三是要增加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比重,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对那些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主业相对集中于实体经济、技术先进、产品有市场、暂时遇到困难的民营企业给与重点支持。  此外,商业银行要顺应金融和科技的融合态势,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科技,围绕市场需求和客户痛点,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加快向科技银行转型。目前来看,现代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多是流程式服务,在具有开放化、平台化、生态化的数字经济时代,打造“平台+生态”的开放银行将是商业银行的转型方向。专家指出,在打造的开放银行生态圈中,一方面银行将其提供的金融服务无缝嵌入到实体经济中,实现服务边界的扩张和价值链的重塑,扩大服务的受众用户,成为营业收入的新来源。另一方面对于客户来说,仅需通过单一的访问渠道即可获得更多产品和服务的端对端优质体验,极大地提高了客户服务体验和便捷度。
责任编辑:董方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农公司是国企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