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跟投公司的爱投资最近新闻业绩怎样?是否存在任何不当行为或爱投资最近新闻争议的记录?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作者Burton G. Malkiel有一句名言:“财务报表就像是比基尼,露出的部分固然有趣,但真正重要的是它遮住的部分。”哪家的财务报表不做假?这道理就像谁发在朋友圈的照片不P图?在合理范围之内做假,叫利润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超出合理范围了,就叫做假账,是财务舞弊。怎么看出来财务报表做假账呢?答案就是了解做假账的常用手法。一、Cookie Jar Reserve(饼干罐储备)啥是Cookie Jar Reserve呢?这要从会计上有个很容易操纵的概念“应计”讲起。如果企业未来会付出一笔钱(或者会少收到一些钱),但这笔钱其实在当期就已经确定会发生,对应的是这一期的收入,只是没确定具体金额,那么根据会计的配比原则,会计就需要在利润表中计下费用,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负债(或减少资产),并减少所有者权益。配比原则(Matching Principal)是以权责发生制(accrual basis)为基础的,会计主体必须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对各期的收入费用进行核算。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会带来一定的收入,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有所得必有所费,所费是为了所得,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利润正是所得比较所费的结果。配比原则的依据是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费用归谁负担。如果企业有意的高估这笔应计费用,等未来这笔钱真的给出去时,比之前记的少,那么少的这部分就回拨作为成本的减少计入未来的利润表。或者企业有意的高估这笔应计损失,等未来损失真的发生时,比之前记的少,那么少的这部分也被回拨进未来的表,增加了未来的利润。这种操作就像是在饼干罐子里放了饼干,等到过几天再开心的吃。高估了这一期的费用使得现在的利润变小,但没关系,等到下一个会计期间,利润就多了,企业可以尽情享受利润增加的乐趣。常用来被做“Cookie Jar Reserve”的会计科目有:退货量(当期高估)坏账计提(当期高估)存货减值(当期高估)长期合约的分期确认收入(当期低估)举例说明最有名的“Cookie Jar Reserve”的例子来自于2002年的WorldCom Inc. WorldCom Inc通过高估应计费用的方法在两年时间内将33亿美元的利润从当期转移至未来几期,从而达到平缓盈利趋势的目的。具体的数据请见来自于SEC发布的调查报告的下图。WorldCom将应计费用高估后,从99年第二季度到2000年第四季度将这部分应计费用反向减少成本(Line Costs)。当然,除了Cookie Jar Reserve,WorldCom Inc还是用了其他财务舞弊的手法。最后这家公司宣布破产,而SEC自此推出了Sarbanes Oxley Act,改变了公司治理和内审的规则。二、Big Bath(洗大澡)洗大澡,其实就是一种休克疗法。当企业的利润表一定会是负的,企业就会把所有当期能计的费用都记上,将不好的消息全部放在一张财务报表中披露出去,即使很多费用或者是成本应该记在未来几期会计区间内。当坏消息出尽,剩下的就是好消息了。常用来洗大澡的会计场景有:卖掉亏损的子公司,将所有费用(即使跟子公司没啥关系)都记在处理子公司这件事情上;放弃一条生产线,将所有成本(哪怕是其他生产线的成本)记在被放弃的这条生产线上。还有一种洗大澡的情景,发生在高管变更的节点上。比如,一家企业在2021年中间更换了CEO,新CEO上任后,会把能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全部按照最大限度的计提减值准备,把能确认的费用或者成本全部按当期确认,从而降低2021年的利润,提升2022年的利润。到时候财务报表公布,2021年亏损是前CEO的锅,留给新CEO的,是2022年美化的利润表。举例说明2008年,韩国三星公司被指责用“洗大澡”的方式刻意拉低当年利润。在2008年的第四季度,三星疯狂确认市场及管理费用,达到4.42万亿韩元,比第3季度增加了35%,是几年来市场及管理费用的最大增幅。但三星在管理和市场营销上却没有任何大的变化。三、摊销和折旧的“黑魔法”摊销(Amortization)和折旧(Depreciation)是会计的两大黑魔法。摊销针对于无形资产,比如版权、专利、商誉等等;折旧针对于有形资产,比如土地、机器、设备等等。(注:这里对无形资产的分类是从美国会计科目翻译过来的,可能与中国会计准则有冲突。)摊销和折旧的根源依旧来自于会计的配比原则。比如当一家制造商花钱购置了一套新的生产设备,这套新的生产设备就作为有形资产留在了资产负债表中。但设备会老旧,会过时,每一个会计区间用这套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其实都有在磨损这套设备。根据收入和成本的配比原则,这套设备的折旧就要算作这批产品的生产成本计入当期的利润表。摊销和折旧都是一种估计,不是真金白银付出去的费用,而是企业觉得这部分减值了,应该算作成本。既然是估计,就带了灰色的空间。因为估计都是主观的,只要你的故事讲得通,就很难找到会计舞弊的证据。那么,企业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操纵摊销和折旧从而达到“管理”利润的目的呢?选择摊销\折旧的方法。摊销/折旧的方法一般有两种:直线法和加速法。顾名思义,直线法就是在无形\有形资产的使用年限里,每年摊销\折旧固定的数额作为费用。加速法就是在无形/有形资产的使用年限里,第一年摊销\折旧最大的数额为费用,第二年开始逐渐减少,直到到期。选择摊销\折旧的年限。无形/有形资产的使用年限是估计出来的。如果企业想让每年汇报的利润多一些,就可以故意拉长摊销\折旧的年限。你觉得这套设备也就能用10年,但企业说不是的,我们用的很小心,至少能用15年。这样,企业的成本就被分摊到了15年而不是10年,前10年的利润就被高估了。改变无形\有形资产的残值。摊销\折旧的计算方法比较简单,以直线法为例,摊销\折旧费用=(无形/有形资产初始价值 - 残值)/ 使用年限。因此,如果企业想高估利润,可以通过高估残值来降低摊销\折旧费用。比如,企业花10亿买来一块金矿的地,开采完成后这块地就值5000万,但是企业说不是的,我至少能把它以2个亿的价格卖出去。这样,折旧费用就被降低了,利润被高估了。举例说明最典型的滥用摊销方法的例子是乐视网。乐视网每年都会购买大量影视剧的版权,这些版权按照无形资产的处理方法,要进行摊销。一般的影视平台在处理版权时,使用的是比较严格的摊销方法。由于影视剧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版权的使用年限以5-7年计算,摊销的方法一般用加速法。这点可以理解,我们作为用户,看的最多的是新出的剧,谁会去看5年前甚至10年前的老剧呢?除非它是《琅琊榜》《甄嬛传》。但是乐视在摊销上显得格外乐观,它采用的使用年限是10年,摊销的方式是直线法。也就是说,乐视觉得自己购买的影视剧都非常受欢迎,会在未来十年内持续不断的受到用户的青睐。通过这种方式,乐视低估了费用,高估了利润。四、收入确认的“迷雾”说到配比原则,就不能不提收入确认的麻烦事儿。根据现在的会计准则,收入确认要遵循以下步骤:与顾客的合同可以确认;合同规定的必须履行的责任可以确认;提供产品/服务的价格可以确认;将合同收入分配至合理的会计区间;当履行了合同规定的责任后方可确认收入。收入的确认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不然会计准则也不会列出五个步骤来。这是因为在确认的过程中,有很多的灰色地带。比如,当你在12月31日收到了客户的支票,这笔钱可以按照预付款计入下一年的收入中,但你也可以争论说支票就代表了双方对责任义务的认定,可视为合同完成,作为当期收入确认。举例说明一半以上由SEC发起的会计舞弊调查是由于提前确认收入引起的。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雷曼兄弟。2008年,雷曼兄弟将5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打包转给开曼群岛的银行,并且承诺短期内将把这部分资产赎回来。实际上,这就是一笔以不良资产为抵押物的短期贷款。但是雷曼兄弟在财务报表中将它包装成为了收入:现金增加了,资产减少了,收入增加了,利润增加了。五、公允价值,你到底有多公允?会计记账的原则除了配比原则,还有一条是成本原则。也就是说,大部分情况下,计入财务报表的科目金额要跟历史成本相一致。比如工厂购进的原材料,成本价格式100万,之后即使市场涨价到150万,计入利润表的成本还应该是100万。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经营活动变的更加复杂,全部按照成本计价不能完全准确的反应企业的经营情况。比如企业投资股票市场,成本价格是100万,之后股市跌了,今天的股票只有50万,那么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显示的金融资产就应该是50万而不是之前的100万。既然不再按照成本计价,那么这些会计科目要按照什么规则计价呢?答案就是公允价值(Fair Value)。公允价值是指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所以,公允价值是由买卖双方决定的,既然是能商量的,也就能被操纵。目前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分为三类:(1)第一层次输入值,是企业在计量日能够取得的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活跃市场,是指相关资产或负债交易量及交易频率足以持续提供定价信息的市场。(2)第二层次输入值,是除第一层次输入值外相关资产或负债直接或间接可观察的输入值。第二层次输入值包括:①活跃市场中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②非活跃市场中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③除报价以外的其他可观察输入值,包括在正常报价间隔期间可观察的利率和收益率曲线等;④市场验证的输入值等。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或负债的,类似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或非活跃市场的报价为该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依据,但企业需要对该报价进行调整。 (3)第三层次输入值是相关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值。第三层次输入值包括不能直接观察和无法由可观察市场数据验证的利率、股票波动率、企业合并中承担的弃置义务的未来现金流量、企业使用自身数据作出的财务预测等。企业只有在相关资产或负债几乎很少存在市场交易活动,导致相关可观察输入值无法取得或取得不切实可行的情况下,才能使用第三层次输入值,即不可观察输入值。这第三层次是最容易进行会计舞弊的地方。因为没有其他可参考值,没有公开的交易市场,使用公允价值第三层次估值的资产,基本上是企业说是多少,那就是多少了。举例说明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财务舞弊的案件中,最有名的就是将“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直接干掉一个变成“四大会计事务所”的安然事件。安然的资产负债表中,大量的金融资产使用公允价值第三层次计价。刚开始,安然的管理层也没想舞弊,但在使用公允价值第三层次计价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公允价值的魅力。这简直就是一个魔盒,通过调整公允价值,他们可以将利润做到目标数字,获取之前定下的管理层激励。到了2000年12月31日,安然使用该方法将金融资产做到了1.25亿美元,投资收益做到了5300万美元。后来在采访安然内部员工时,一名员工说:那是疯狂的,我们想写多少就写多少。之后,审计师都会将公允价值列为重点审计的对象。而且企业在披露使用公允价值第三层级记账的金融资产时,还需外部独立估值师出具估值报告。结语:财务报表做假的方式在不断的推陈出新,随着会计报表准则的更新,旧的做假方式渐渐失去存活的土壤,新的做假方式又开始试探。会计是金融的语言,会计报表就是将故事用数字的方式讲给你听。拆解财务报表的过程像探案一样,抽丝剥茧,非常有意思。由于篇幅限制,我只讲解了财务报表做假账的部分方法,母/子公司和金融租赁的部分都没有涉及。更系统更全面的相关知识还需要我们系统阅读大部头的书籍。朋友们加油,冲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投资最近新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