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制是社会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区别因素吗?

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15篇)  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1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自转运动,地轴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赤道,向两级递减  公转运动  太阳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  0°  ………………………………………23°26′S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晨昏线晨线:由到  1)产生昼夜更替昏线:由

  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产生地方时  ①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②特点:东早西晚15°/时4°/分钟  ③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  ④区时:①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  ②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  ③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  3)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移规律: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  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5、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2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大大7月1月  海洋性小小8月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o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XX),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依据因素变化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或最低)气温月份6.7.8三个月气温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均温最冷月均温>15℃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_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温带气候  最热月5℃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年雨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20xxmm  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热带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xxmm)  XX季风气候  温带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_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热带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极地气候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3  洋流的分布规律  规律一: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中低纬度),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二:在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以6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三:在南极大陆的周围,陆地小,海面广阔。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规律四: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作用,形成了实际的大洋洋流分布,  地理洋流知识点总结:重要的洋流  ①太平洋: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千岛寒流(亲潮)、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②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  ③印度洋:西澳大利亚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④环球:西风漂流(寒流)。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4  青藏铁路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  ①加快西部开发,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民族团结,维持我国西部边疆的政治和社会稳定。  ③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巩固国防;  ⑤有利于合理布局全国交通网。  四种进藏铁路线(青藏铁路、滇藏铁路、川藏铁路、甘藏铁路)预选方案中,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  ①沿途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  ②线路最短,总投资最小;③克服冻土技术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5  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②毁林。  危害: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6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1、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  2、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  3、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7、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8、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9、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10、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11、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12、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较少  第三单元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  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4、风向:  (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1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1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1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1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o—40o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o—55o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1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1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旱涝灾害寒潮  发生的时间夏秋季节春夏秋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大风、雨雪、冻雨  1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1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2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同学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然后通过习题进行练习,可以提高解题能力。地理的考察中,每一道题包含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7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  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图,温度由高到低是DCAB,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CDAB。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8  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2、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9  1、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2、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3、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4、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5、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6、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7、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8、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9、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10、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1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1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①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高一地理的做题方法  1、“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规范答题的宗旨。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根据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  2、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  3、看清图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4、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  5、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6、选择题解题常用排除法,如果正确答案不能一眼看出,应首先排除明显是荒诞、拙劣或不正确的答案,高考题中这样的选项一般不多见,只有仔细分析,逐个排除。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对选项叙述的正确性判断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任务。  7、双项选择题,对于难以取舍的选项,适当运用“量化法”“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来确定最终的答案。“量化法”就是对选项的准确率作综合的评估,“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需要考生根据对题意的符合程度设立一个较高或较低的指标,最终筛选出所需要的答案。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10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11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  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  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  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  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  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  △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  △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12  1、岩石圈的结构: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都是由岩石组成。  2、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构造、化石(仅沉积岩中有);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  (1)突破口————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  (2)环节名称: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重熔再生———岩浆  4、地质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5、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板块相撞,大陆——大陆:山脉  大陆——大洋:大陆上形成山脉或岛屿,大洋处形成海沟。  板块张裂,裂谷、大洋中脊(海岭)。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中脊  重要例子: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地中海逐渐缩小)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东亚岛弧链、马里亚纳海沟: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落基山: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安第斯山: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  6、概念辨析: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  地貌、地表形态:山岭、谷地  7、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峡谷、瀑布、河流上游V形河道。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沟谷发育  流水沉积:冲积扇(山前);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入海口)  8、风力作用:  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新疆魔鬼城  风积地貌: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成因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13  1、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下列谚语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哪些特点?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华北地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南蔗北菜”  2、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等。  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等。技术因素主要有:机械、化肥、良种、冷藏等。  3、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在古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14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15  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夏雨型(1500---20xx)  2、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纬10度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3、气候特点(特征):终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雨(5月---9月)季,旱季(10月----次年4月)  4、气候形成原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其中夏季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而形成西南风。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季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象,孔雀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性红壤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港口城市和棉纺城孟买,城市和麻纺城加尔各答,新兴工业中心班加罗尔,孟加拉国的首都达卡、斯里兰卡的首都科伦坡、泰国首都曼谷,缅甸首都仰光、越南的首都河内、港口和工业中心胡志明市、老挝的首都万象、柬埔寨首都金边,我国海南省的海口、的旅游城三亚,台湾港口高雄。历史名城台南,菲律宾首都马尼拉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以水稻、茶叶、甘蔗、小麦为主。雨季播种,旱季收获【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总结11-19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01-19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03-23高一地理的详细知识点总结03-31高一地理洋流知识点总结10-01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1-16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2-10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07-14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8-16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11

2022-11-16 17:34
来源:
燕郊辅导班发布于:山西省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大类地域分异规律;
2.理解四种地域分异规律各自的特点;
3.能对四种地域分异规律所代表的气候及自然带类型进行分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知识点梳理】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总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协同发展)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深居内陆,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及相应的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温带荒漠带的显著特征。
(2)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导致地理环境发生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滥伐森林与人工造林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截然不同。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概念:陆地不同地区,由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不同,气候不同,生物和土壤不同,从而形成千差万别的地理环境。因此,人类在利用环境,进行建设时要因地制宜,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
三、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关系
1.在一定范围内,相似的地理环境呈带状分布,从而形成自然带。特别是同一气候类型的影响下,光照、降水相似,所以自然带相似且呈带状分布。
2.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图: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知识点梳理】
一、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一)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以热量为基础,气温从低纬到高纬逐次降低,从赤道到极地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等不同热量带。依次形成的自然带序列主要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平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极地冰原带。
(二)干湿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以水分为基础,自然带类型从沿海至内陆依次形成的主要是: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三)垂直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1.垂直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以热量而后水分的垂直变化为基础,主要表现为辐射、气温、气压、降水、土壤、生物等各个地理要素随海拔的升高而有规律的变化。
2.特点:
(1)相似于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2)基带与山体所处的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3)垂直自然带谱的丰富程度决定于山体所在纬度、海拔、相对高差
(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4)同一自然带,纬度低,垂直自然带海拔高度低纬度高,垂直自然带海拔高度高;
3.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4.雪线及其影响血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1.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但是,某些地区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不符合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律,这种现象称为非地带性现象。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特点: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3.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
实际分布的自然现象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南美大陆西岸 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1)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2)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自北向南是热带雨林带 (北)、 热带稀树草原带 (中)、热带荒 漠带 (南)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 (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 (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1) 东部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2) 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3)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热带稀树草原带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 带
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热带雨林带
热带稀树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寒带苔原带 (较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三大自然区
一、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区:400m年降水量等值线;
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3000m等高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山一阿尔金山一祁连山。
二、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1地貌: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东西差异大
2.气候:气温南北差异为主;降水东西差异为主;季风影响差异
三、三大自然区对照表: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面积比
45%
30%
25%
人口比
95%
4%
1%
地形地势
海拔较低,平原和丘陵、高原和盆地
海拔较高,差别显著
海拔高,有世界高大山地
气候
气候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多,集中在 5~9月,湿润程度较高。
大陆性强,降水少,温差大、冬大风天气
高寒,风大,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日温差大
植被
植被森林,部分为森林草原
荒漠,部分为草原
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
土壤
林下发育,淋溶性强
有机质含量低,盐分高
土层浅薄,多冻土
人类活动
广泛而深入,主要农耕区
影响小,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影响微弱,原始自然完整,畜牧业为主
突出特点
受夏季风影响
干旱
高寒
四、分异规律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1.纬度地带性对经济与文化的影响; (1)社会经济人口与城市,产业,交通
(2)农业:作物类型,生长期和熟制 (3)文化建筑类型,饮食特点,戏曲风格
2.东部季风区的纬度地带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温度带
≥ 10°C 积温
生长期
范围
作物熟制
主要作物
热带
>8000
全年
海南全省和滇、粤、台三省南部
水稻一年三熟
水稻、甘蔗、天然橡胶
亚热带
8~12个月
秦岭淮河以南
一年二至三熟
水稻、冬麦、棉花、油菜
暖温带
5~8 个月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及南疆。长城以南,秦岭一淮河以北,塔里木盆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
冬麦、玉米、棉花、花生
中温带
4~7 个月
东北、内蒙古大部分及北疆。长城以北,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
一年一熟
春麦、玉米、大豆、甜菜、亚麻
寒温带
<1700
3 个月
黑龙江省北部及内蒙古东北部
一年一熟
春麦、马铃薯
·end·
—如果喜欢,快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我们一起愉快的玩耍吧
进群领取资料
非常教育
了解更多考点信息



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