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足的说说,拜万戈说明书用法用量纳入医保后价格?


1个回答
关注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2-04-23格列宁纳入医保后多少钱一瓶2022格列卫(伊马替尼)在不同地区的报销比例不同,一般在70%-95%之间,具体医保报销比例建议咨询当地的医保局。格列卫国内上市之初当时的定价为23500元,药品规格是100mg*60片,慢粒性细胞白血病患者每天需要吃四片,一个月的药品费用就大约是47000元左右,按照报销比例约为80%,即使是纳入医保后的价格也需要大约4700元左右/60片。已赞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北证券,刘宇腾)  1. 康复医疗作为“四大医学”之一,覆盖人群广阔  康复医疗是指通过医学或医疗的手段来解决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或者说是通 过医学的手段来达到康复的目的。它是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康复理念在医学领 域中的应用。康复医学作为“四大医学”之一,能够降低临床致残率,提高患者的自 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在一定情况下还能够降低住院费用,在医疗体系中拥有重要的 价值。康复医疗服务覆盖老年人群、慢病患者、残疾人群、产后康复人群、住院术 后人群等。  1.1 康复分类:亚专科细分全面,疾病与消费级康复都存在广泛市场  1.1.1 康复医疗亚专科  为规范康复医学亚专科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上海市康复医学会标准化工作委 员会发布团体标准《康复医学亚专科科目设置准入条件》。标准建议康复医学亚专科 设置命名方法可按照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按照脏器、系统命名:如心脏康复、呼吸 康复、神经康复、盆底康复等;按照疾病/病种名称命名:如脑卒中康复、肿瘤康复、 运动损伤康复等;按照学科名称命名:如儿童康复、老年康复、骨科康复、精神康 复、营养康复等;按照病程病期命名:如围手术期康复、围重症期康复、围孕产期 康复等;按照场所、方式命名:如社区康复、居家康复等。  1.1.2 康复治疗分类  我国康复医院收治患者诊疗及收治流程:患者入院→医生接诊:常规的查询医嘱, 开具治疗单→治疗师接单:安排治疗时间,24 小时之内完成评估,48 小时内开始康 复。评估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分为初期评估和中期评定、末期评定。 初期评定在 24 小时之内完成,全面了解一个患者的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严 重程度、发展趋势、康复潜力。通过召开康复治疗组会议,拟定患者、医生、技师 多方面认同的康复方案,包括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康复计划的制定。中期评定: 总结前一段时间康复治疗的恢复情况,分析原因,探究是否有更好的预期治疗方案, 并明确下一步的目标和计划。一般来说中期评定发生在 30 天内。对变化较多的患 者,可进行多次评定。末期评定:发生在患者出院前,对患者整个住院期间所有康 复治疗进行总体评价。医生需将遗留的问题和继续恢复的可能性告知患者家属和患 者本人,并且给出重返家庭、回归社会的进一步康复建议。  康复治疗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专科治疗手段,最大限度的改善病、伤残者的功能障 碍。康复治疗的原则是早期介人、综合实施、循序渐进、主动参与。常用的康复治 疗手段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康复工程、中医疗法、康复 护理和社会服务等;按照治疗方法针对的病种和年龄群体不同,可分为神经系统疾 病康复、骨关节肌肉疾病和伤残康复、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康复、老年康复、儿 童疾病康复和神经康复等。    1.2. 疾病谱需求:国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与听力损伤患者康复需求最 大  WHO 及 The Lancet 研究均表明,全球多达三分之一,约 24.1 亿人在其一生中都会 经历一种可从康复中受益的健康状况,自 1990 年以来,该人数在全球范围内增加了 63%。这挑战了将康复作为一种专门服务的刻板看法。康复需要成为整个卫生系统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初级卫生保健中,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 从 WHO 统计的全球需康复治疗的健康问题数据来看,全球 24 亿患需康复治疗疾 病的患者中有 5.7 亿人受到腰痛的影响,4 亿人受到听力损伤的影响;1990 年至 2019 年,残疾人寿命增长 69.4%;最需要康复治疗的是西太平洋区域,约 6.1 亿人患需 康复治疗疾病;其中 1.3 亿人受到腰痛的影响;而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需求在中国, 据统计全中国有 4.6 亿人从康复中受益。据 The Lancet 数据统计,2019 年康复需求 最大的国家是中国(4.6 亿),其次是印度(4.11 亿),接着是美国(1.49 亿)、印度 尼西亚(7600 万)和巴西(7000 万)。  在全年龄段流行病例统计中,中国最需康复的主要健康状况是听力受损。10 岁以下 以智力发育迟缓为主,10-30 岁年龄段以听力受损为主,而 30-40 则以颈部疼痛为 主,40-50 又以听力受损为主,50-65 则以骨关节炎为主,65 以上均以听力受损为 主,不同年龄段中国最需康复的健康状况不同。  其中,中国地区整体的康复需求体量较大,根据 WHO 统计数据可知,患有肌肉骨 骼疾病的人群数量最大,平均每 10 万人中有 2.3 千人患有该疾病,其次感觉障碍和 精神系统疾病患者数量也较高,平均每十万人中分别有 1 千人和 4 百人患有该疾病, 患病率高达 24%和 9%。  1990 年至 2019 年的数据显示,流行病例统计下,太平洋西部地区康复需求主要集 中在两类疾病,分别是肌肉骨骼疾病和感觉障碍。肌肉骨骼疾病在 15-85 岁康复需 求中均占比较大,感觉障碍则从 45 岁之后占比显著加大。    1.3. 美国康复三级医疗网络:康复治疗市场需求维持较高水平,机构 数量稳步上升  1.3.1. 美国三级康复医疗网络为我国提供康复医疗服务借鉴基础  美国康复医学以康复治疗介入的时间顺序分类可分为六种,分别是急性期床边康复、 急性病康复医院、亚急性康复机构、日间康复服务、门诊康复服务和居家康复。以 医疗服务体系的架构分类可分为“三级医疗网”,分别为急性期康复机构(Acute Rehabilitation)、急性后期治疗机构(Post-Acute Care)和长期照顾机构(Long Time Care),其中急性期康复机构包括急性期床边康复和急性病康复医院。康复前置早期 介入体现在急性期康复中的床边康复,在急性病医院非康复科实施,在早期向患者 提供中等强度的康复治疗。急性后期治疗机构包括亚急性康复医院和机构、技术性 护理机构、长期照顾急性病医院和居家健康照护单位,长期照顾机构包括老人护理 院、老人护理康复院和成人日间照顾中心。一般急性期患者入院后,主治医师根据 标准的独立功能量表 (FIM)的评估结果以及患者自身的可承受程度进行 康复治疗; 待患者稳定,迅速向急性康复病房、亚急性康复病房、专业康复护理 机构或长期照 顾机构分诊转诊;不需要住院康复治疗即可恢复的患者也可尽快转至家庭和社区机 构。  美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健全离不开医保支付系统的导向作用,医保支付是 以美国康复医学统一数据系统为基础,以独立功能量表(FIM)为评估工具,以一系列 功能相关分类法 ( FIM-FRGs)为依据的预付制。 功能相关分类的支付办法更适合急性后期患者的特点,可借鉴以患者为导向的 PDPM 分 组 点 数 法 和 FRGs 法,重点将功能恢复和资源消耗纳入考量,建立 起覆盖急性后期康复护理的不同机构、不同医疗需求的多元化复合型的支付方式。  1.3.2. 美国康复行业需求仍维持较高水平,行业渗透率高于我国  根据美国 Medicare 关于康复治疗服务的数据统计,2020 年使用 Medicare 医院门诊 患者总数 1484 万人,康复治疗使用患者人数大约有 180 万人;其他门诊患者人数 大约 3537 万人,康复治疗使用患者人数大约 122 万人,美国使用 Medicare 的康复 类门诊量占 Medicare 总门诊患者的比例约为 12.1%,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行业需求 仍维持较高水平,整体上看,美国康复医疗市场仍有较大拓展空间。 根据 MEDPAC 统计,美国综合医院康复科平均床位数 24 张,康复专科医院平均床 位数 120 张,康复医院平均床位数 33 张,平均住院周期 12.7 天;康复床位数占总 体床位数的 4.3%。与中国对比,截止 2021 年底,我国康复行业渗透率仍维持较低 水平,康复医学行业床位数占总医疗机构床位约 3.47%。 IBISWorld 统计美国各康 复医疗机构数量可见,美国家庭护理机构数量远高于物理治疗康复中心和护理院。 三种医疗机构在过去的十年间整体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美国家庭护理机构在 2016、 2017 年短暂下降但十年间增长势头最猛烈,增加数量达 104292 家;物理治疗康复 中心和护理院增长趋势较为平缓,2012 年至 2021 年分别增长 4593 和 3637 家。    根据 IBISWorld 数据显示,2012 年至 2021 年,美国康复医疗机构市场规模稳定中 略有增长,总体在 2500 亿美元左右。过去十年间美国各康复医疗机构市场规模,护 理院占据半壁江山,其次为家庭护理机构,最后是物理治疗康复中心。三种机构占 比相对稳定,护理院约占50%,家庭护理机构和物理治疗康复中心约为37%和13%。  MedPAC 统计 2020 年 Post-Acute 康复机构数量,美国专业护理机构和家庭护理机 构占据大部分,专业护理机构多于家庭护理机构,数量分别达 15156 和 11456;住 院康复机构和长期护理医院占比极小,数量分为别 1113 和 351。  MedPAC 统计美国 2010 年至 2020 年美国急性后期康复机构数量,各类机构数量保 持相对稳定。与 2021 年数量结构相似,专业护理机构和家庭护理机构数量遥遥领 先,住院康复机构和长期护理医院数量较少。十年期间,专业护理机构和家庭护理 机构数量保持在 15000 和 12000 左右,而住院康复机构和长期护理医院在 1100 和 400 左右。  1.3.3. 美国康复医疗公司医保依赖度相对较高,重症康复在康复医院业务收入中 占据相对优势  美国康复医疗公共医保依赖度相对较高,通过分析美国康复医疗上市公司的收入来 源数据可以看出,康复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为 Medicare、Medicaid 和商业保险, 医保依赖度相对较高。其中,GENN(Genesis Healthcare 2021 年退市) 2020 年 Medicare 和 Medicaid 的收入占总收入的 70.9%;EHC(Encompass Health) 2021 年 Medicare 和 Medicaid 的收入占总收入的 71.7%;SEM (Select Medical)2021 年 Medicare 和 Medicaid 的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较低大约 24%。目前,美国的保险支 付仍是医生和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截至 2020 年,美国医疗保险覆盖率整体 达到了 90%以上,其中,参与商业保险的人数占据了总人口的 62.2%,公共医疗保 险(Medicare)覆盖总人口的 37.9%。  美国康复医疗集团以住院收入为主,重症康复在康复医院业务收入中占据相对优势。 通过分析美国康复医疗集团的业务收入结构发现,主要的医院收入来源为住院收入, 门诊收入占比非常小。根据 2021 年统计数据,EHC 住院收入占总收入的 98%,门 诊收入仅占总收入 2%;SEM 门诊康复收入仅占总收入约 17%;GENN 住院收入占 总收入的 85%左右。对 SEM 业务收入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其中危重康复医院(Critical Illness Recovery Hospital)占公司收入 36%,其收入结构能够得出重症康复同样是其 核心关注的业务方向。    1.3.4. 康复从业人员薪资水平普遍较高,康复医师收入低于全美医师平均水平  美国康复医疗服务团队由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PT 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 社工和护士等构成。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统计数据,美国 2021 年物理治疗师的数量 较高,较 2019 年有明显增加,2019 年美国康复顾问人数有 10.9 万人,2021 年美国 的物理治疗师达到了 22.5 万人左右,其中,其他健康从业者和就职于综合内外科医 院的医师数量较多,分别有 8.2 万人和 5.5 万人,专科医院康复医师数量较少,大约 仅 1 万人。从物理治疗师的平均年工资来看,各类治疗师的平均年薪均在 8-10 万美 金左右,其中,家庭保健服务类的康复治疗师年薪最高,大约可达到 10.5 万美金, 远高于美国平均薪资; Medscape 2022 医生收入报告中披露的 2021 年物理医学与 康复医生 32.2 万美元的收入,低于美国医生的平均年薪 33.9 万美元。  1.4. 日本康复医疗按点数付费,整合型服务体系引导基层康复医疗发 展  1.4.1. 日本按点数付费引导康复医疗服务下沉  日本急性后期康复护理服务主要涉及三大类机构,分别为康复中心(特定职能医 院)、综合医院康复科(地域医疗支持医院)和疗养型医院。日本康复医疗服务实现 了国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医保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配总点数,不同规模的康复设施 每单位对应点数不同,点数计费标准统一,不同级别医院适应不同的支付比例。基 层或社区康复医疗设施每单位点数少于规模较大的综合医院,所需治疗费用更低, 以此鼓励患者选择基层康复机构进行治疗。  1.4.2. 日本康复医疗开设科室稳步增长,从业人员分布均衡  根据厚生劳动省数据统计,开设康复科室的综合医院数量逐年平稳增长。截至 2021年底,已有 5642 家综合医院设立康复科室,达到所有综合医院的 78.9%。从康复专 业医师的数量上看,日本医院的康复医师占比远大于诊所的康复医师占比:在日本 的医院中有 1.27%的医师服务于康复科室;康复医师在全部医生的比例与中国康复 医学科执业医师占总医师 1.3%的比例相近,而在诊所中康复科室的医师数量仅占 所有医师的 0.15%。    日本长期照护人员主要提供介护保险设施类(长期护理机构类)、访问系(上门家访 类)、通所系(以养育、疗养、护理、康复等活动为目的去老人福利中心、残疾人福 利中心、育儿所等社会福利机构)和其他服务。其中从事通所类康复训练(门诊康复 训练)服务的人员数量占总体的 3.97%。从经营主体上看,日本康复中心大部分由 医疗法人(从事医疗服务的公司)开办,2021 年占比达到 78.4%;少数由社会福利 机构、社团或基金会、地方政府、红十字会及其他机构成立。  日本康复科的住院诊疗单件点数总体呈现增长趋势,说明医保支付的康复医疗服务 量在增长。在 2020 年突破 3000 达到峰值 3536.5,占所有科室诊疗点数的 6.2%。2021 年略有回落至 3310.7 人次,占比 5.69%。2021 年住院康复诊疗平均每日点数 为 210.9,估算得平均住院天数在 15 天左右,低于我国康复 21.1 天左右的住院天 数;住院外诊疗单件点数近年来略有波动,在 2021 年大幅增长达到近五年最高值 22.2,占医院所有科室的 1.53%。2021 年住院外康复诊疗平均每日点数为 15.0,平 均服务天数在 1.5 天左右。  1.4.3. 康复点数、住院天数随着就诊患者年龄增长而增加  日本康复科室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的住院单件诊疗点数也存在较大差异。0-14 岁、15- 39 岁的单件点数分别仅为 357.3 和 739.3,而 40-64 岁、65-74 岁的患者住院单件点 数达到了 2381.6 和 3260.9,75 岁以上的患者住院单件点数最高,达到 4360.5,约为 15-39 岁患者的 7 倍。同样随着年龄的增加,平均住院天数也逐渐增加,75 岁以上 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最高,达到 18.3 天,而 40 岁以下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不到 10 天。和住院诊疗相比,住院外患者的单件点数并不随年龄增加。0-14 岁的青少年 群体的住院外单件点数和住院天数分别为 19.6 和 1.4,均高于 15-39 岁的患者人群; 40 岁以上患者的单件点数均超过 23,住院天数超过 1.4.    从全年点数构成上看,日本康复科室诊疗的主要服务对象是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康复科室住院诊疗全年总点数中超过 85%归属于 65 岁及以上的患者,其中 75 岁以 上的患者占比 65.9%。住院外诊疗全年总点数中超过 55%归属于 65 岁及以上的患 者,其中 75 岁以上的患者占比 30%。  1.5. DRG/DIP 驱动下的转诊加速带动中国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发展  我国康复医疗的三级服务体系主要由三级综合医院康复科、康复专科医院、二级综 合医院康复科、康复医学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构成。中国康复医 疗的三级服务体系与美国相似,均是由疾病进程不同划分为三个层次,但同为“三级 服务体系”,实际情况却有不同。从服务体系来看,中国的服务体系建设以三级综合 医院为主,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不断完善之中,恢复期的康复医疗机构由于 转诊体系尚未实施完全以及国民对于恢复期的康复观念欠缺还处于待发展阶段,国 内现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还是以综合医院内康复医学科和康复专科医院为主,其分 诊转诊途径尚不明确;美国的服务体系建设状况为“正金字塔型”,长期照顾机构数 量远高于急性后期治疗机构,占 50%以上,急性期治疗机构数量最低,目前康复机 构的数量相对稳定,家庭护理机构受 Medicare 计划覆盖且具有上门服务的便利特征 而增加迅速。  2012 年的《“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就明确规定不同医疗机构在康复 医疗三级服务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中,三级综合医院康复科主要承担急性期 康复,立足于疾病急性期的早期康复治疗,与相关临床科室充分融合,促进患者恢 复,预防残疾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应当承担区域内康复医学专业 人员培养任务,充分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康复专科医院和二级综合医院康复科 主要承担亚急性期康复,为疾病稳定期患者提供专业、综合的康复治疗,并具备相 关疾病的一般诊疗、处置能力和急诊急救能力,加强与区域内老年病院、慢性病院 和护理院等延续性医疗机构的分工合作,三级康复医院应当承担区域内康复专业人 员的培训任务;康复医学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负责恢复期康复, 为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加强健康教育,条件允许的,可以提供居家 康复护理服务,将居民康复医疗服务信息与现有的居民健康档案相结合。  我国康复机构之间建立了双向转诊机制,鼓励三级综合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或康复 医院以管理、服务、技术等为纽带,建立紧密或松散的合作关系。卫生行政部门制 定转诊标准、规范和程序,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逐步探索建立分类保障制度,发 挥政策引导和调控作用。随着病人病情的变化,病人可以在三级服务机构中转诊以 满足不同阶段的康复需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旨在 推动我国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落到实处,解决存在医疗机构间协作程度低,社区 首诊有难度,双向转诊不顺畅,信息化共享程度低的问题,建立不同医疗机构之间 定位明确、分工协作、上下联动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 DRG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和 DIP (Diagnosis Intervention Packet,疾病诊断干预分组)的应用目标都是通过加强医保管理实现合 理控费,实现医、保、患 3 方共赢,较传统的按项目付费有显著优越性。DRG 按 疾病分组付费,DIP 付费基于以往数据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试点医院进行总额预算 控制,将压缩医院成本、转变盈利模式,激发医院主动优化收入结构,通过控制自 身成本、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等方式来获得更大收益。美国曾在上世纪 80 年代展开 DRGs 支付制度,DRGS 限定了急性康复期康复治疗费用总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 治疗周期的缩短,患者分流到康复医院,推动了美国康复专科医院的发展。DRG/DIP 支付方式下,对于医疗服务高效运转提出了相应要求,急性后期的患者加速床位周 转,提高床位使用效能,转诊加速下,康复医疗获得未来发展机会。  此外,另一方面对于主流公立综合医院来说,政策引导下康复医学科建设动力将增 强。康复医学科一直是各综合医院的边缘科室,创收少,病床周转慢。药耗零加成 后,医院的创收来源减少,康复医学科以医疗服务收入为主,对于医院降低整体药 占比、提升医院盈利水平起到积极作用为此康复医疗未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对于 公立医院建设康复医学科,采购康复设备具有重要推动影响。  1.6. 千亿康复医疗市场规模初现,蓝海市场打开  康复需求起步,蓝海市场打开。2020 年 60 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数量已达 2.64 亿人, 占总人口的 18.7%,残联统计的残疾人数达到 3780.69 万,同时按照年总入院手术 量达 6663.74 万人次、年分娩活产数 1203.45 万预估术后康复患者人群、分娩产后 康复人群,康复需求量巨大。但我国目前康复渗透率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2021 年,康复医学科门急诊人次仅占全国医疗机构门急诊总人次 0.95%,康复医学科出 院人数占总出院人数的 1.79%,但整体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2021 年,中国康复医 疗服务门急诊人次为 5107 万,出院人数为 442 万人,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6.44%和 13.08%。随着未来生活方式进一步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在庞大下游患者需求 的刺激下与国家政策的助力下,康复医疗有快速发展趋势。 千亿市场规模初现,发展增速较快。我国康复医疗行业渗透率较低,行业需求仍然 较大,截止 2021 年,我国康复医疗行业渗透率大约 10%左右。毕马威曾在报告中 提到康复市场规模将在 2021 年达到 1032 亿元,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2207 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 20.9%。    1.7. 国内康复产业链整体集中度有待提升,康复医疗龙头有望初现  康复医疗产业链整体集中度不高,康复医疗服务和康复医疗器械是投资关注重点。 康复医疗产业链整体包含上游器械、中游流通和下游医疗服务。其广受关注是上游 的康复医疗器械和下游的康复医疗服务。  康复医疗器械覆盖病种多元,需求分散,种类繁多,行业集中度较低且单价不高, 随着下游康复医疗服务治疗技术提升,要求未来康复器械转型智能化。康复医学科 具有覆盖病种丰富,治疗手段多样,同时康复治疗也更强调早期介入和临床康复一 体化。而康复器械是康复治疗开展的前提与基础,为满足下游康复医疗服务需求, 康复医疗器械本身呈现多品种、小批量、单价不高的特点,行业集中度较低。目前 康复器械生产商主要面向康复、养老、医疗等机构提供评定器械和治疗器械。类型 主要包括康复设备和康复辅具。随着康复医疗服务终端技术的提升,未来康复器械 将逐步走向高精尖、智能化、居家化。麦澜德登陆科创板,股价最高至 50.58 元/股, 较发行价上涨 25.54%,上市公司呈现多头并发情形。  1.8. 康复医疗一级市场融资仍处于起步阶段,儿童康复骨科康复受到 资本青睐  域提供优质多样的康复医疗服务。根据动脉网与 VBR 数据,整理 2012 年-2022 年 3 月康复产业细分领域,投资切入领域多样,包括儿童康复、骨关节康复、康复护 理、康复机器人、康复器械、康复信息化、神经康复、听视力康复、心肺康复、运 动康复,肿瘤康复等,共计 152 笔融资。资本市场对于康复器械和康复机器人行业 重视程度最高,其次是康复护理与骨关节康复、儿童康复。 除 2021 年翔宇医疗 IPO 上市融资 11.53 亿元外,康复器械行业的投融资金额最高可 达到 1.5 亿元,最低 800 万元,平均融资金额最高。康复机器人的投融资金额大部 分集中在 1000 万元-1 亿元之间,最低融资金额大约 200 万元,最高融资金额大约 可达到 1.1 亿元。其次是骨关节行业,投融资金融最高也可达到 1.7 亿元左右,最低 300 万元;儿童康复行业与骨关节行业非常接近,资本吸引力也较高,最高融资金 额大约可达到 1.7 亿元,最低融资金额大约 200 万元。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社会资本的参与下,康复医疗市场和资源将快速增加,其中中国 民营康复医院由 2012 年 的 173 家快速增长到 2021 年的 628 家,年复合增长率达 到 15.40%,这提高了康复就诊的可及性,保证了康复医疗需求的释放。未来,康复 医疗及服务市场仍将持续增加,其中康复器械、康复机器人等领域资本吸引力最大。  1.9. 政策利好康复医疗,康复医保支付范围不断扩大,DRG 改革带来 增量  从康复医保支付政策来看,我国康复医保支付政策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家于 2016 年 新增 20 项康复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共计 29 项,目前国家正在从医保 支付方式上试点 DRGS,在精神、康复类病种上正在探索试行按床日付费的支付方 式;同时借鉴美国基于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进行评估,然后由医疗保险按照功能相 关分类法(FRG)评估年龄、并发症、治疗效果预算康复费用并随之调整,引导患 者去向。  1.9.1. 康复医保政策省市差异大,试点不断探索多元化模式  我国康复医保支付政策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家于 2016 年新增 20 项康复医疗服务项 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共计 29 项。2021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 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将研究决定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 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重庆市、 四川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15 个省份率先开展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工作。试点地区应当 将康复医疗服务价格纳入本地区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统筹考虑,做好相关项目价格的调整和优化工作。切实落实国家确定的康复综合评定等 29 项医疗康复项目, 并加强医疗康复项目支付管理。鼓励结合实际建立居家康复医疗服务价格和支付机 制。为此我们整理了,试点地区康复医疗支付项目,和部分支付价格、支付方式。 康复医疗支付体系,各省在覆盖范围、支付方式上存在差异。部分省份按照国家文 件要求进行了很好的落实,一些有条件的省份还在文件规定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 扩大了医保支付的康复项目范围。国家正稳步推进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诊疗服 务目录和医疗服务价格仍存在地区差异,预计医保支付诊疗服务目录仍需时间。    从医保支付方式上,大部分试点 DRGS 的地区,在精神、康复类病种正在探索试行 按床日付费的支付方式。目前浙江省部分地区,如宁波市对精神病、安宁疗护、慢 性病、康复治疗等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且日均费用较稳定的疾病,逐步推行按床日 DRGs 点数管理;部分城市施行 DRGS 试点改革如长沙市率先推出《长沙市康复病 组按价值付费医保支付管理办法(试行)》,对颅内出血性疾患、脑缺血性疾患-梗死 型等 15 个康复病组。按照恢复期付费,采用 FRG 人次付费方式,以一个 FRG 病组 为一个付费单元,实行病组人次付费。慢性期付费,采用 PDCRG 的床日付费方式。 不同需求类别病例组合共同描述患者整体医疗服务需求,以不同需求类别病组组合 为一个付费单元,实行各需求类别病组的组合床日付费制。 这些政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广大参保人员的医疗康复保障水平, 切实降低了这部分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减轻了家庭经济压力。  1.9.2. 政策全方位推动康复医疗服务发展  国家及各地方多项政策助力,大力支持康复医疗发展。2021 年是十四五规划元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提出促进康复服务市场化发展,提高康复辅助器具适配率,提升服务质量。同时 2021 年 6 月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从康复医疗体系 建设、康复人才培养、康复服务、保障支持、组织实施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支 持措施,对康复医疗及相关产业链构成重大利好。此外,各省市十四五健康规划中 都从不同发面的提出支持康复医疗发展的要求。未来更具象、可量化的产业发展目 标及更为细化的地方发展计划及目标即将陆续推出,康复产业将迎来政策强力拉动。 但值得提醒的是卫健委 2022 年最新文件《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 年)》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在康复、护理等短缺专科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政府 或将对康复医院性质进行引导调控。  从规范导向来看,国家逐步构建由三级医院康复科、康复专科医院(二级医院康复 科)、社区康复中心或居家康复组成的三级康复体系,分别承担急性期、恢复期、维 持期康复治疗,并对各级康复机构建设标准、设备配置等提出明确要求,为民资合 规入场和行业业态创新明晰了路径。  1.9.3. DRG/DIP 为康复带来机会,按功能项目付费 FRGs 引领康复医疗服务发展 方向  医改政策引导康复医疗发展,医保 DRGS 支付方式改革带来增量。DRGS 和 DIP 试 点改革在国内全面铺开成为趋势,临床科室医保控费趋严则有利于将长期住院病患 由综合医院引向康复机构。可以预见未来国内大面积铺开 DRGs 将推动更多患者导 流至康复医院。而近期扩大试点范围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或将成为助推康复行业 发展的又一重要政策因素。 康复医疗医保支付方式亟需改革,康复治疗周期长,可治疗的康复项目多,但目前 医保对于康复的覆盖范围有限,对重症康复、神经康复、骨科康复较为有利,但总 体支付扶持力度逐渐增强,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康复需求进一步释放;囿于费用因素, 部分患者在急性康复结束后,选择放弃后两级的康复治疗,这也会影响到全球通行 的三级康复医疗模式在我国全国推广落地。美国康复医学统一数据系统为基础,以 一系列功能相关分类法(FIM-FRGs)为依据的预付制,减少了过度康复,改善患者 功能、确保患者流畅转诊成为医院的首要目标。  从康复项目上来看,按疾病功能状态分组收费,按病程设置不同的医保支付比例, 简化医疗机构收费操作,提高了康复医疗服务能力。试点病种选择、疾病分组、康 复治疗项目选择、康复治疗时间管理、康复病人期限管控等方面继续提升其信息化 水平将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 在美国,一般急性期患者入院后,主治医师根据标准的独立功能量表 (FIM) 的评估 结果以及患者自身的可承受程度进行康复治疗; 待患者 病情稳定,迅速向急性康复 病房、亚急性康复病房、专业康复护理机构或长期照顾机构分诊转诊; 不需要住院 康复治疗即可恢复的患者也可尽快转至家庭和社区机构。FIM 的作用一是科学的医 保支付标准。二是给付依据为患者切实的功能改善。这促使医院更加关注功能恢复, 引导康复医疗机构发展和完善,满足患者不同层次、不同治疗阶段的医疗需求,实 现患者及时、主动、顺畅转诊。随着我国医保支付范围不断扩大,提升了医保在康 复领域保障水平,将减轻患者负担,大力推动行业发展。  1.9.4. 多元支付体系全面支持康复医疗服务发展,长护险试点推广为康复护理机 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目前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呈现以基本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工伤保险,商业保 险多元化支付下的发展模式。 针对康复护理机构的患者,长护险针对经评估达到一定护理需求等级的长期失能人 员,为其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的社 会保险制度。根据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的指导意见》,自 2016 年开展长护险试点以来,试点城市达 49 个,覆盖人口已达 1.45 亿。 随着试点运行的稳步推进,长护险的覆盖面也正在不断扩大。目前已广泛 试点应用在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机构。  就长护险推广情况来看,山东青岛作为最早一批参加长护险试点的城市,目前成功 经验已在山东省全域推广,市级支付比例存在差异。各地长护险项目支付比例最高 可达 100%,支付限额各地存在明显差异,湖北省最高可支付 3150 元/月,北京市、 长沙最高每月支付 3000 元。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以及国家长护险失能等级 评估统一标准出台等一系列举措,长护险在未来的康复医疗服务支付体系中也将起 推动作用。  医保支付体系的健全对康复服务体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美国的医保支付 是以美国康复医学统一数据系统为基础,以 FIM 量表为评估工具,以 FRGs 为依据 的预付制。在这样一个服务体系中,各级康复机构对患者的功能状态精确评估,医 保支付制度也根据患者功能状况进行细化完善,再根据功能改善效果调整支付额度, 以此引导康复机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美国的医保支付体系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和 建议,我国应继续完善康复服务机制;可以借鉴以功能相关分类法为依据的预付制 康复医保体系;发展统一的康复病例信息收集标准,提高数据质量。健全的康复医 保支付体系有利于加快患者康复进程,淘汰效果差的治疗方法,加快康复病人下沉, 推动我国康复体系的健全。  2. 康复需求人群广泛、行业渗透率低,发展潜力广阔  根据 WHO 的统计数据来看,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康复需求在中国,有 4.6 亿人可 以从康复中受益。从我国的康复受众群体看,可以分为残疾人康复群体、产后康复 群体、术后康复群体、慢性病康复群体、运动损伤康复群体、儿童和老年人康复群 体等。  2.1. 残疾人康复 2/3 市场未曾开发,发展潜力巨大  残疾人康复数量维持稳定增长,康复比例近年轻微下滑。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信息, 我国持证残疾人口数量从 2012 年的 2488.75 万人增长到 2020 年的 3780.69 万人, 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八年间增长了近 1300 万人。同时我国残疾人康复数量维持稳定 增长态势,从 2012 年的 760.2 万人增长到 2020 年的 1077.7 万人;残疾人康复占比 2012 年至 2020 年整体呈现出轻微下降趋势,2012 年达到 30.55%,但 2019、2020 年均在 28.5%左右。 就数据分析来看,我国残疾人市场有较大发展空间,近年只有不到 30%的持证残疾 人接受了康复服务,随着我国残疾人数量的增加和残疾政策的不断推进,会有越来 越多的残疾人群体加入康复服务中提升生活质量,残疾人群体未来的康复市场空间 广阔。    2.2. 产后康复需求持续释放,渗透率有望持续加深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近年的出生人数呈现下降趋势,随着国家三胎政策持续刺激 生育意愿, 2021 年仍有 1062 万新生儿出生,2010-2021 年中国活产数整体相对平 稳,近两年有下降趋势,但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所以活产数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粗 略估计 2021 年有 1052 万产妇人群。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以及康复观念深入人心, 居民对于个人健康更高要求,女性生产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可通过寻求产后康复进行 改善,社科院出版社发布的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被调查女性购买过产后康复服务 项目,产后康复渗透率提升显著,预估会有越来越多女性生产后选择产后康复。  产后运动康复持续加深。购买过产后康复项目的女性中有 60.1%消费金额超过 5000 元,32.2%消费在一万元以上。预估平均每位女性产后康复服务消费投入超过 6500 元。被调查女性对于“产后康复运动”指导的需求超过 66%,位于所有康复指导需 求之首。不同年龄段的被调查女性在产后康复指导需求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 31- 35 岁的女性对于“产后康复运动指导”的需求比例最高,达到 79.6%。  2.3. 住院术后人群稳步上升,术后康复需求逐步扩大  根据《国家康复医学专业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康复科主要收治病种中,骨折 及运动损伤术后患者年平均出院 40.88 人次;脊髓损伤患者 20.72 人次,占同期骨 科脊髓损伤术后出院患者数的 41.28%;脑卒中患者 241.56 人次,占同期神经内科 急性脑梗死出院患者数的 33.41%;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 7.62 人次,占同期骨科 全髋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出院患者数的 6.46%;脑外伤患者 23.44 人次;脊柱关 节退行性变 196.52 人次。由国家统计局数据可知,我国医疗机构住院病人手术人次 总体呈现上升状态,2020 年由于疫情影响数量稍有下降,2021 年手术住院患者 8103.11 万人次,同比增长 21.6%。    2.4. 慢病宣教和预防将推动慢病康复市场下沉  伴随慢性病逐渐低龄化的现象,我国患有慢病的人群基数迅速增大,截止 2020 年国 家《健康管理蓝皮书》统计慢性病患者人数约为 8.45 亿人,其中高血压、心脏病等 慢性循环系统疾病患者数量最多,大约为 3.4 亿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人数为 1.4 亿 人,慢性肾病人数为 1.3 亿人,糖尿病人数为 1.2 亿人,慢性病具有病程长、费用 贵、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除了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慢性病防治还要注重慢性病康 复治疗的早期介入。 《中国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2017—2025 年)》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到 2025 年慢 性病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力争 30-70 岁人群 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 2015 年降 低 20%。  2.5. 人口老龄化持续推高康复患者需求  年鉴信息显示,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在这十年持续增加,占总人口比重逐年提 高,2021 年 60 岁以上人口 2.67 亿元,占 18.9%, 2011 年至 2020 年,中国 65 岁 及以上老年人口从 1.23 亿人增加到 1.91 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从 9.1%上升到 13.5%,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提升,带动康复医疗市场需求 持续旺盛。这意味着未来我国与老龄化相关疾病的患病规模也会大幅增加,老年人 外伤或心血管疾病导致运动和生活自理能力能力丧失,将是老年群体康复需求关注 的重点。《“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要求建立覆盖老年人群疾病急性期、慢性期、 康复期、长期照护期、生命终末期的护理服务体系;鼓励康复护理机构、安宁疗护 机构纳入医联体网格管理;同时 85%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 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这一康复需求的增加,将使老年人口将成为 康复市场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带动康复医疗市场需求。    2.6. 儿童孤独症康复受到广泛关注,需求逐年增大  我国儿童康复群体数量增加也较为明显,且国家对于儿童康复治疗的重视程度逐渐 提升,截止 2020 年儿童康复群体大约有 300 万人,其中 0-6 岁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治 疗的人数约为 23.7 万,儿童处于生理发育的早期,各器官系统可塑性极强,康复能 够使儿童的机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对儿童回归家庭与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 意义。 目前儿童孤独症患者的数量并没有完整的统计,2019 年《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 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中国自闭症发病率达 0.7%,当年已约有超 1000 万自闭症谱 系障碍人群。假设发病人群分布均匀,按照 2021 年底中国 0-15 岁人口 2.63 亿基数 测算,国内 0-15 岁儿童孤独症患者约 182.22 万人。  2.7. 需求与渗透率不匹配,康复医疗行业渗透率低,提升缓慢,康复 观念仍需持续改善  2021 康复医学科门急诊人次占医疗服务门急诊人次的 0.95%;出院人数占总出院患 者的 1.79% ,2012 年康复出院患者占总出院患者比例为 0.68%,行业渗透率缓慢提 升。2019 年 11 月 15 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文件《关于开展加速康复外科试点工作的通 知》在全国各省市选取 195 家试点医院,确定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创伤骨科、骨 肿瘤外科、足踝外科作为试点病种,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宣教,将康复理念融 入相关疾病的诊疗,提升康复观念。随着新冠感染的持续,患者对于康复医疗认知 持续加深。医保提出全生命周期医疗管理,将康复医疗服务纳入急性后期医疗服务 管理;DRGs 支付方式改革下,医院的急性后期康复业务持续被挖掘,行业渗透率 有待提升。  3. 康复医疗存在供需错位,民营康复医疗发展空间大  3.1. 民营康复机构数量占主导,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民营康复医疗机构数量占主导地位,但床位供给仍以综合医院康复科为主,民营医 院康复床位未来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三级康复体系,目前康复医 疗机构分为,综合医院康复科,康复医院,康复医疗中心。截止 2021 年底,我国亚 专科康复医院数量有明显增长,但仍存在供给不足的现象,其中残疾人康复中心数 量最多达 11260 家,产后康复中心 5288 家,康复专科医院 810 家;这些机构 2020 年分别为残康中心 10440 家,产后康复中心 4852 家,康复专科医院 739 家。    从数量来看,2012 年至 2021 年公立康复医院仅增长 33 家,2021 年民营占康复医 院 77.53%,处于主导地位,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5.4%。由于康复治疗具有周期长、 床位周转率低、行业利润一般的特殊性,属于公立医院成本中心,综合医院康复科 较少得到重视,同时其兼具投资门槛低的优点,吸引大量社会办医开展康复医疗。 但就床位而言,康复医学科整体床位为 327717 张,自 2010 年来复合增长率为 14.78%;其中医院康复医学科床位(含康复医院)为 268746 张,占整个康复医学科 床位 82%;康复医院共计开放床位 88964 张,占康复医学科总床位数的 29.62%,说 明目前康复床位仍然以综合医院康复科为主,民营医院康复床位未来有较大提升空 间。 康复专科医院外,康复类医疗机构还有大量如残疾人康复中心,产后康复机构、运 动康复中心等多种康复治疗方式和治疗群体的机构并存。在康复医疗供给中提供相 应服务。  3.1.1. 民生保障受重视,残疾人康复机构覆盖率持续提升  残疾人康复产业整体发展起步较早,根据产业信息网数据,2014 年中国残疾人康复中心数量近 7000 家,之后 6 年内,门店数量均保持稳定增速逐年增加,2020 年门 店数量首次破万。从康复机构服务类型上看,提供肢体残障康复服务的机构数量最 多,占比超过 40%,其次是提供智力残障康复服务的机构数量,占比超过 35%,除 此之外,提供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和精神残疾康复服务的机构数量大约占比 22%和 20%。 从区域分布来看,门店分布数量最多的省份及城市是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天 津,可以看出门店的分布情况与城市发达程度、残障支持政策环境等呈正相关。 《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 2025 年,完成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 障制度基本建立,残疾人基本民生得到稳定保障,重度残疾人得到更好照护。其中 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将从 >80%继续提高至 >85%,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医 疗保险参保率 >95%,在这一政策目标的鼓励下,我国残疾人康复产业将继续稳步 扩大。  3.1.2. 产后康复经历高速增长后趋于稳定,门店集中于一二线城市经济发达地区  由于消费群体不断扩增,产后康复每年达上百万人次,并以年均 30%左右的速度递 增,产后康复产业的市场表现出极大的消费潜力,而中国产后康复的产业链也逐渐 趋于发展成熟。 从区域分布来看,目前经济发达地区的月子中心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尤其是在上海、 江苏、浙江一带,由于经济较发达,大众消费观念前卫,对产后康复中心的市场需 求巨大,门店数量在全国占比超过 25%。2016 至 2018 年,在国家二孩政策的刺激 下,中国所有大小规模的产后康复中心数量增长速度达 50%-60%左右。2017 年开 始,产后康复中心的数量迅速增加,超过 4000 家,截止到 2020 年底,全国产后康 复中心数量已经接近 5000 家,预测到 2023 年将会超过 6000 家。但是由于行业水 平参差不齐,并且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市场监管标准,增速可能会放缓,但整体仍有 很大成长空间。    3.1.3. 运动康复产业:门店布局小,规模小,且多布局于核心一线城市  相较于神经康复、儿童康复、心肺康复等领域的发展,我国运动康复起步较晚,且 业态和受众均有所不同。根据运动康复产业联盟的调研统计,主要从事运动康复服 务的机构门店数量在 2018 年首次超过了 100 家,2020 年底已接近 400 家,3 年的 复合增长超过 40%。门店数量最多的三个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广州,门店数量 均已超过 40 家。一线城市门店总数为 206 家,占全国门店总数的 56%。新一线城 市门店总数 101 家,如杭州、南京、成都等大中型新一线城市,门店数量也都超过 了 10 家。门店数量呈现明显的城市分布特征,且与城市发达程度和政策支持程度 呈现正相关性。目前所有门店中,52%为单店经营模式,其余则以连锁模式经营。 纵观全球运动康复行业的发展,主流趋势仍是以小型诊所/中心/门诊部为主要业态, 这也是中国运动康复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国外的运动康复机构数量来看,平均 每 4000 人可拥有一家康复服务机构,而中国目前机构数量与欧美国家相距甚远,未 来有较大的成长空间。考虑目前我国运动康复产业市场规模小,渗透率低,其一是 我国民众对于运动康复的观念还不够成熟,民众认知度不高,其二,国家在康复资 源的分配上暂时还不够成熟,我国技术性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有待提高。早在 2014 年 的“46 号文件”中,运动康复领域就已被划上重点:“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 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 从 2019 年截止 2022 年 3 月,运动康复领域共发生 11 起融资事件,总融资金额约为 8 亿人民币, 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及市场需求的激增,越来越多的资本力量将逐步向 其聚拢,未来运动康复医疗服务将迎来更大机会。  3.2. 各地康复医疗服务十四五规划床位差异大,北京康复床位占比最 高  各省在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中对于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都做出相应 要求。基于总床位规划要求,在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的基 础上,部分省市对于康复医疗服务推进的工作方案中对于 2025 年的康复护理床位 数也作出做出部署。省市间差异较大,尽管北京市对于每年常住人口人床位数要求 为 6.5 张,康复护理床位数要求在诸多省市中最高为 0.5 张,约占规划总床位的 7.69%。 天津市按照规划要求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床位数占医院总床位数不低于 2%, 二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床位数至少为医院床位数的 2%,低于目前康复床位占总床位 3.47%,同时估算其康复床位规划每千人口约 0.11 张,低于全国其他省份水平。  3.3. 康复医院资产投入小,医生配置少,行业进入壁垒低  康复医疗服务投入较小,医生依赖程度低,行业进入壁垒低,易形成复制连锁模式。 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按照康复医院资产状况来看,2021 年康复医院平均总资产 为 4748 万元,平均净资产为 2210 万元;平均每家康复专科医院配备了价值 1090 万 元的设备;其中约 95%的设备单价都在 50 万元以下,同时 10 年来,万元以上设备 的平均价为 16.06 万元。平均每家康复医院的建筑面积为 8778.47037 平米,租房面 积占比为 56.4%;平均每家康复医院开放床位为 331.79 张。对比其他专科类医疗机 构,投入相对适中,可复制性强。2021 年康复医院单床资产约 38.2 万元,远低于综 合医院的单床平均资产 82.42 万元。2021 年全国康复医院,配备万元以上设备共计 61180 台,价值 88.25 亿元。2021 年平均每家康复医院平均配置 23.67 名康复医师, 低于其他专科医疗机构水平。对于医师和治疗技术的依赖程度较低,投资门槛适中, 在拥有足够医生资源条件的情况下,易完成复制并实现规范化、流程化,从而形成 行业连锁。    3.4. 康复医疗服务机构集中度高,区域布局不均衡,地市级城市机会 广阔  3.4.1. 康复医疗服务省域布局不均衡,多集中于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高且医保 支付能力强的省份,部分省份仍有较强市场发展空间。  通过筛选分析 2021 年康复医疗机构的布局,分析各省民营康复机构(含各类康复 医院、康复中心、康复诊所)的布局情况,得出民营康复医疗机构最多的五个省份 为江苏、湖南、浙江、四川、广东。与 2021 年民营康复医疗机构数量对比可以看出, 四川省民营康复医疗机构数量增加较多,跻身前五。民营康复医疗机构布局可以反 应出地区差异,民营布局更多考虑地区支付水平,医保政策,卫生政策以及康复人 群等,且医院数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成正比,如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民 营康复机构数量最多。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各地社会办医政策对于民营康复医院的 数量影响也较为显著,自 2011 年来,各区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办康复医院,如 2011 年湖南长沙市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依托湘雅医院的技术指导,建立了三级康复专科 医院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形成“三级公立综合-三级民营专科”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通过分析各地区康复医学科床位数量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康复床位数量最多的省份 分别是江苏、浙江、河南、山东和广东省,这一结果与民营康复医院数量分布情况 相似。康复医疗行业整体布局主要集中在我国中部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仍有部分 经济发展水平高且支付能力强的省份及省会城市如福建省民营康复医疗机构、康复 医学科床位均少于相近的东部省份,说明其有较好的市场发展潜力。  3.4.2. 民营康复医院多集中在一线及发达省会城市,下沉市场短板明显  剔除了未定级医疗机构以及社保缴纳人数小于 1 的医院,从各线城市所含不同等级 的民营康复医院数量来看,目前我国民营康复医院等级主要集中为二级康复医院, 其中,一级康复医院 71 家,二级康复医院 257 家,三级康复医院 29 家,仍有很大 一部分为未定级医疗机构。民营康复医院床位数大部分集中在 200 张左右,三级康 复医院床位数可达到 655 张左右,总体床位数量仍不足。    3.5. 康复医疗机构床位、人才远低于规划要求:供给拓展存在机会  康复医疗服务供给不足,远低于规划要求,具体表现在康复医疗床位不足、人才缺 口大。康复床位供给不足,2020 年,我国康复医学科全国平均每千人口床位数为 0.21 张,《上海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1-2025 年)》提出按每千人口 0.4 张配置康复 床位;杭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求康复床位达到每千人 0.3 张,湖北省规划康复 床位达到没千人 0.42 张。按照上海市、杭州市和湖北省规划意见中的 2025 年目标, 各地康复床位缺口分别在 3621-13443 张左右。《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 展意见的通知》提出力争到 2022 年,每 10 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 6 人、康复治疗师 达到 10 人。2021 年每十万人口康复医师数(含助理医师)为 4 人,远低于预期。 2021 年我国康复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为 56,436 人,2012 年以来的复合增长率 11.8%,低于康复医学科床位的增速。我国康复医师缺口在 38417 人,医师培养的速 度或将限制行业发展速度。  3.6. 康复就诊和出院人次十年复合增长率均远高于总诊疗/出院人次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结果显示,我国康复医学科门急诊和出院人次统计数据整体呈现 上升趋势,2020 年较 2019 年略有下降,与疫情防控有关,十年 CAGR 分别为 CAGR 分别为 7.18%/14.64%;远高于总诊疗人次/入院人次十年复合增速 2.09%/4.70%。康 复医院门急诊和出院人次统计结果同样具有整体上升趋势,康复医院门急诊和出院 人次 7.48%/14.08%,同样高于所有类别医院门急诊和出院人次的十年复合增速 3.51%/4.70%。两者对比来看,上升趋势相似,但更多的患者选择综合医院康复科就 诊,康复医学科的门急诊人次(5701 万)远大于康复医院门急诊人次(1337 万)。 这一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的康复观念正在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康复治 疗提升生活质量,但居民康复观念还需改变,应在康复的三级服务体系中选择适合 病情的医疗机构,而不应一味选择综合医院。就整体趋势来看,国民康复需求呈现 上升趋势,未来康复相关门急诊人次将会继续上升,康复医院的发展潜力巨大。  3.7. 康复从业人员职称学历水平整体偏低:学历以专科本科为主,职 称中初级占比较高  根据《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研究》,对全国残联系统、卫生系统、民办机构、民政系 统和人保系统等的康复机构,数据表明,康复机构从业人员以本科和专科及以下为 主,分别占据 43.8%和 34.2%,研究生及以上仅占据 22.1%。相比起其他临床医学学 科,高学历人才所占比重较少。专科及以下学历中,物理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和康 复医师居前三位;本科学历中,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居前三位;研 究生及以上学历中,康复医师、中医师和物理治疗师居前三位。在各学历中,康复 工程师和心理治疗师都处于最后位置。虽然我国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已经涵盖从专 科到博士的各个层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 提出:“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建设康复大学,培养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后续 的康复教育政策会培养更多的康复医学专业人才。    3.8. 供给端缺口巨大,中美康复医师数量存在巨大差距  《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对未来我国康复医师数量提出 了明确指标,力争到 2022 年,每 10 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 6 人、康复治疗师达到 10 人;到 2025 年,每 10 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 8 人、康复治疗师达到 12 人。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 年我国康复执业医师/助理合计 4.63 万人, 即每 10 万人拥有康复医师 3.31 人,相比于《通知》要求,我国康复医师仍存在很 大缺口,缺口在 3.84 万人。同时,根据 Medscape 统计资料,每 10 万名美国人,有 70 名康复科医生。中国与美国的康复医师数量仍存在巨大差距,随着国家政策对康 复医疗的扶持力度明显增强,同时,后期国家培养康复专业人才的力度加大,未来 康复行业机会将更大,康复产业更将逐步受到社会资本的青睐。因此,可预计未来 我国康复医师数量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若文件中的康复医师数量增长规划得以兑 现,那么 2025 年我国康复医师数量将约为 2018 年数量的 5 倍之多,将大力帮助 康复医疗行业更深更快发展。  3.9. 康复从业人员待遇相对较低,治疗师划分为医疗技术类稳定从业 人员准入门槛,维持康复医疗服务整体水平  通过分析整体从业人员薪酬待遇,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工资以 2000~4000 元为主 (66.4%),在所调查的机构中,没有一家机构平均薪酬达到 8000 元以上,康复行业 薪酬水平普遍较低,康复医疗机构的平均人力成本偏低。    通过统计招聘网站 572 份康复医院医疗技术人员招聘样本信息,康复从业人员薪酬 随职称的提升而提升,不同专业收入差距较大,同职称康复医师薪酬水平远高于康 复治疗师,康复护士最低。去除异常值,薪酬分散程度最大的是中级职称康复医师, 其次是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师、中级康复治疗师或康复治疗师,这一现象的原 因可能是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承担更加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 康复治疗的效果。有经验的康复从业人员对于康复治疗工作的把握更加精准,康复 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薪酬都随着工作年限的延长而增加。康复医师对比 其他专业医师收入水平略低,可能会影响到未来医师从业意愿与行业供给。  3.10. 康复类专业人员培养持续得到改善,供给不足有望加速解决  从执业康复医生的增速来看,康复医院配置医生增长达到 30.76%远高于其他专科, 康复治疗师招生人数超 1 万人。从本科各学校的招生网站上可看出,康复相关专业 中康复治疗学招生计划人数遥遥领先,其次为运动康复,最少的为康复工程;招生 学校数量与招生计划数呈现正相关,招收康复治疗学的院校最多。不同专业招生人 数与招生学校数量差别与康复行业的特征相对应,医疗机构康复治疗大多以运动疗 法为主,需要恢复运动功能的患者更多。通过研究康复相关专业招生情况,2021 年 招生计划中,学校以非一类本科院校为主,一共有所学校,康复相关专业总体招生人数在 18000 以上。目前我国的康复人才缺口较大,预计后期会有更多的院校开设 康复相关专业,提供专业人才;但我国康复相关从业人员缺乏高端人才,预计未来 会有更多优秀院校培养高学历尖端人才助力康复行业发展。    4. 康复医疗机构单店运营情况模型  4.1. 某地市级三级康复专科医院单院经营发展模型  对某地市级新建康复医院进行研究分析,该康复医院投入使用的建筑物业为租赁, 资金投入中主要是装修费和设备资产投入,由于每年存在临床和医技设备投入, 2015-2019 年的折旧摊销逐年提高,康复医院从第 4 年时候开始盈利。根据相关专 家访谈资料,康复医疗集团从拿到医保到实现盈亏平衡大概需要 2 年时间;非公立 二级康复医院预计第三年开始盈利。  该医院医疗收入中住院收入占比 80%以上,是医疗收入的主要来源。5 年来医疗收 入逐年上涨,2018 年就实现首年收入翻一番。医疗收入的门诊收入中,各项收入比 重相对稳定,药品收入占比最高,五年平均占比 64.60%;治疗收入占比比较低但呈 逐年上升趋势,从 2015 年的 4.54%上升到 2020 年的 12.82%;检查收入呈现逐年下 降趋势,从 2015 年 27.84%下降到 20.48%。医疗收入的住院收入中,治疗收入占比 最高,均在 60%左右;药品收入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019 年略有上升,近三年不足 20%;检查收入占比最低,均保持在 10%左右。 从医院业务指标来看,门诊人次和出院人次逐年增长是带来床均产出和收入增加的 主要原因,床均产出 5 年之内实现翻倍。同时,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方面 均高于全国地级市综合医院平均水平(门诊: 246.7 元、258.5 元、267.3 元和 281.7 元, 住院: 10972.9 元、11324.4 元、11594.9 元和 11914.0 元),但上涨趋势并不明显;平 均住院天数在 20 天左右。  4.2. 美国 EHC 人员运营模型  从医院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投入方面来看,EHC2019 年-2021 年期间,康复治疗师、 护士和医技科室人员数量均变化不大,平均每位医师治疗效率产出约为 110 万美金。 与国内康复医院及综合医院康复科对比,美国康复医疗行业的收入和治疗师数量均 远远领先我国,国内专业人才培养仍需加大力度。    4.3. 三级康复医院收支结构以治疗收入为主,人员支出占比最大  通过某市三级康复医院(公立)收入和成本数据分析,康复医疗支出中人员支出占 比最大,五年平均为 52%;其次为药品支出,占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从 2015 年 32.71%下降到 24.80%;卫生材料支出、水电支出和折旧摊销支出均占比较小。收支 结余前三年结余为负数,2018 年、2019 年结余分别为 227.73 万元和 714.20 万元。  通过对某民营康复医院主要成本项目构成比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力成本在成本支 出中占比最高,达到 46%,这是由康复治疗手段的特殊性决定的。康复医疗更多依 赖系统的物理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首先为患者制定系统的康复方案,在康复治疗 过程中,主要依赖经验丰富的康复治疗师,按照既定方案开展人工指导和辅助训练。 但由于经验丰富的康复治疗师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造成康复医院的人力成本较高。 为了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和后勤保障,康复医院在环境治理和后勤方面投入巨大。 民营康复医院为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要充分考虑和提供生活辅助方面的服务,这就 使医院成本项目的品类更加繁多。  4.4. 重症医学、神经外科、骨科等技术驱动型亚专科成为主要收入来 源  经过分析 1515 份住院患者的病案首页数据,由康复科入院的患者人均费用最低, 2020 年显著增长但相较其他科室费用仍为最低;由重症医学科转入患者人均费用最 高同时波动最大;神经外科入院患者费用整体上排第二;神经内科、骨科和其他科 室入院患者费用差距不大,其中骨科入院患者的人均费用逐年降低。 康复科入院的患者平均住院日最短,5 年平均值为 21.6 天;平均住院天数 45 天以上的有重症医学科和神经外科,分别为 49.68 天和 49.36 天。 非公康复医院运营情况,目前康复医院重症康复能占到大部分,患者主要来源于三 级医院转诊,重症病人主要分布于三级医院的 ICU、神经外科和急诊这三个科室; 因此,康复医院的业务收入来源主要还是重症康复、神经康复、骨科康复这三大类, 儿童康复、产后康复等由于毛利非常低所以占比非常小。  4.5. 重症康复为康复各行业龙头竞相发展专科特色  4.5.1. 重症康复流程与模式  重症患者最先在综合医院 ICU、急诊科、重症观察室以及相关临床专科接受救治, 在高周转的诊疗体系下,为了更好的满足康复需求,重症康复病房(HDU)出现, 在硬件设施上,HDU 更需要大型康复设备的接入,HDU 的医生、护士、治疗师等 专业人士更需要兼具 ICU 背景和康复背景。目前有相应接诊能力的康复医院都配 备了 HDU,承接重症转诊患者医疗需求。  4.5.2. 康复行业龙头初现,各公司竞相发展重症康复  康复行业投资小、准入门槛低的优势吸引众多社会资本流入,公司凭借主营业务优 势为扩张康复医院提供稳定现金流,促进康复医疗板块业务的发展。与之相比,国 内其他集中在重症康复赛道的连锁机构,如顾连医疗,国控医疗等均未上市,但从 医院运营情况来看,各具优势。截止 2023 年 1 月,三星医疗目前共有 37 家医院, 8000 张病床(包含体外),新风天域顾连医疗共有 23 家医院,其中三甲医院 1 家, 三级医院 2 家,7000 张病床,国控医疗共有 15 家医院,4500 张病床;从医院布局 上看,三家均主要布局在华东、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医疗政策领先的地区。目前国 内民营康复连锁医院规模尚不大,领先公司数量不多,还未形成稳定的行业竞争格 局,三星医疗初步具备龙头规模。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拜万戈说明书用法用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