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如何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发展?

摘要:农业银行“三农”互联网金融服务主要覆盖网贷、电商和移动支付三方面。现阶段农业银行顺应时代潮流,以互联网金融为方向,推进“三农”战略转型,扩展“三农”业务市场,为我国“三农”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促进了“三农”的快速发展。但是如何更加高效便捷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本文旨在分析我国“三农”和农村互联网金融基本情况,结合农业银行服务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风控、产品同质化等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改进农业银行“三农”互联网金融服务提出有益的参考。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三农,农业银行,对策 第1章绪 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的背景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于2020年2月5日发布,文件指出,强农、惠农、富农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必须努力解决农村“短板”,农业“短腿”问题,增强“三农”薄弱环节,表明“三农”重中之重的地位。目前,我国的“三农”金融市场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空白,不主动作为使得“三农”发展逐渐乏力。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介入,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互联网金融+“三农”正在进一步深入“三农”金融问题的根源,改善“三农”的金融体系,给予“三农”更大的嬗变力。在政策引导和“三农”蓝海属性的吸引下,越来越多资本涌入农业农村,丰富“三农”内涵。而传统的商业银行在“三农”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重视“三农”问题,着力创新“三农”互联网金融,扛起大行的服务“三农”的担当。1.1.2研究的意义随着互联网金融在“三农”领域发展迅速,如何更安全高效地给予“三农”周到细致的服务已经成为了普遍关注的课题。自2014年以来,农业银行开始尝试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现阶段已有较成熟的体系。本文通过研究农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有助于增强农业银行风控能力、驱动产品研发和改善“三农”客户体验,加速“三农”业务探索和创新发展,并对传统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开展“三农”互联网金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内研究现状互联网金融相继改革“三农”的方方面面,但在“三农”与互联网金融的碰撞中必定发生摩擦。根据我国“三农”的实际情况,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目前国内学者主要是从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等方面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进行了研究。潘力扬等人(2017)认为,农户们资金需求旺盛却供给不足,在贷款问题上面临诸多困难,这种“空心化”的经济现状亟需农村金融服务的提升。在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问题上,赵立君(2019)表示,农村互联网金融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薄弱、农民金融知识普及率低等问题。针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林镇杰(2018)从互联网技术、农民自身条件局限性以及国家政策趋势三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1.2.2国外研究现状戴险峰(2014)表示“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在西方市场并不存在,即使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美国也并不存在。但国外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涵盖的第三方支付、P2P贷款、众筹等对促进农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Njegomir et al.(2017)在对塞尔维亚农业分析商业天使、私人股本投资、众筹和小额信贷作为代替融资来源的应用时表示,在农业创业中,可以利用农村网络、合作社、农业博览会、专用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因特网网站来应用众筹,无论哪种方式,对农业生产者的众筹至少将帮助他们弥合生产周期中的时间差异。而Lee H.Babcock (2015)认为在整个农业生产价值链中产生大量现金交易,将作物收入的现金支付过渡到移动支付会带来极大便利。 1.3研究方法本文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两种,通过资料收集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来开展此次的研究内容。资料收集法,本文通过收集大量资料文献,分析国内外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研究情况和我国实际“三农”金融情况,并依据农行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翔实数据总结农行互联网金融对“三农”的工作成效和不足。案例分析法,以农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业务为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为发展“三农”互联网金融提供借鉴意义。 第2章 我国“三农”和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情况  2.1我国“三农”情况2.1.1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本文选取农业总产值、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农户固定投资额三个指标来分析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从表2.1中看出,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农业总产值从2014年到2018年增幅约18.52%,则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约39.36%;而农村农户固定投资额从2014年的10755.78亿元降低到2018年的10041.69亿元,降幅约6.64%。表2.1 2014年-2018年农村经济发展指标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农业总产值(亿元)
51851.12
54205.34
55659.89
58059.76
61452.6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0488.88
11421.71
12363.41
13432.43
14617.03
农户固定投资额(亿元)
10755.78
10409.79
9964.91
9554.42
10041.69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2018)以上数据表明,虽然其他两项指标都增长,但是农户固定投资略显薄弱,存在农民闲置资金不多、投资能力极为有限的问题,农户固定投资额在2014年后逐年下降,在2018年得到回升,总体发展不稳定。国内贷款、农户自筹和其它资金是农户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2014年至2017年,农户自筹占比份额最大,反映了农户在投资过程中,国内贷款资金和其他资金发挥效用较低,筹资渠道单一,严重制约了农户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限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见表2.2)表2.2 2014-2017年农村农户投资实际到位资金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国内贷款资金(万元)
7088115
2973466
4332042
2861982
其他资金(万元)
2738579
3187832
4699272
3911304
农户自筹资金(万元)
97731086
97936644
90617765
88770934
自筹资金与总到位资金的占比(%)
90.86
94.08
90.94
92.91
资料来源:《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2015-2018)2.1.2农业生产情况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农业进入新的阶段,农业形势得到良好发展,农业总产值持续几年连续增加,从2014年的51851.1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61452.6亿元,约增幅18.52%。而耕地面积(2018年数据暂缺)从2014年的135057338.71公顷减少到2017年的134900000公顷,降幅约为0.12%。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14年的108056.58万千瓦减少至2018年的100371.74万千瓦,降幅约为7.11%。(见表2.3)表2.3 2014-2018年农业生产情况指标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农业总产值(亿元)
51851.12
54205.34
55659.89
58059.76
61452.60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108056.58
111728.07
97245.59
98783.35
100371.74
耕地面积(公顷)
135057339
134999000
134921000
134900000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2014-2018)按照目前情况来看,耕地面积减少将会持续。我国人多地少,多数农村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精耕细作技术。且还有不少地区存在农民支出负担重、资金筹措困难等原因导致购买机械设备困难。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力不足,机械化程度得不到提升阻碍了农业规模化生产,影响农户收入。2.1.3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在农村居民收入情况方面,2014年至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在8.2%和11.2%之间,且城乡收入差距这几年一直缩小,从2014年的2.75减少至2018年的2.69,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良好。(见图2.1)图2.1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是最大因素,但从整体来看,农村居民工资水平增长缓慢。农民工因自身因素、维权能力不高、社会就业歧视等原因,就业竞争处于弱势地位,进城务工者大多数就业于低端劳动力市场,还会面临就业不稳定的风险。(见表2.4)表2.4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0488.9
11421.7
12363.4
13432.4
14617.0
人均可支配工资性收入(元)
4152.2
4600.3
5021.8
5498.4
5996.1
人均可支配工资性收入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占比(%)
39.59
40.28
40.62
40.93
41.0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9) 2.2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情况2.2.1农村互联网金融含义农村互联网金融是指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作为运作主体,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支付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互联网和农村金融有机结合,在资金融通、支付和投资等农村金融活动中进行创新实践的一种农村新兴金融模式。2.2.2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卷席,众多平台对农村金融有新的探索,以适应农村客户需求,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显现出蓬勃生机。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有四种,如表2.5所示:表2.5 我国主要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及代表企业应用模式
代表企业
传统金融机构线上化服务模式
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银行等
电商涉农模式
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
三农服务商农业产业链模式
大北农、新希望等
P2P、众筹新兴模式
宜信、开鑫贷、翼龙贷等
(1)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从具体来看,该类金融机构参与“三农”互联网服务主要围绕农村移动金融、自建与农业相关的电子商务平台、以大数据为前提提供网贷三方面进行。(2)电商企业涉农的金融模式。电商向农村下沉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流程中物流配送、收付款、产品认证和其他金融服务的问题,还会跟进售后服务。同时其成熟的配套平台,还会为“三农”提供理财、消费、贷款等服务,增加电商服务的延展性。(3)三农服务商产业链模式。在农业行业,三农服务商占有优势,其拥有丰富的用户数据与客户资源,基于大数据的发展,围绕农业产业链提供相应可靠的金融解决方案。(4)P2P、众筹新兴模式。P2P平台开展形式主要有信用贷款、第三方担保贷款、供应链金融等,进行点对点的无抵押借贷服务。农业众筹一般是先进行资金筹集,相当于生产预售投资,农作物成熟后配送给消费者的一种模式。2.2.3农村互联网金融类别根据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类别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移动支付类、网络贷款类、众筹类和电商平台类。(1)移动支付领域。移动支付业务在农村地区得到较快发展,支付场景不断延伸。按照移动支付的距离远近,农村移动支付有近场移动支付、远场移动支付和O2O移动支付之分。近场移动支付主要用于实体购物、交通出行等场景,远景移动支付则包含农村居民网购、水电费等公共缴费等支付,然而O2O移动支付典型代表为二维码扫描支付。这些移动支付形式都在农村地区成熟应用。(2)网络借贷领域。信贷的主要来源是P2P三农网贷平台和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P2P网贷行业为农户借款人和理财人提供平台,进行信贷撮合,增加“三农”市场金融供给。而传统金融机构拥有大量低成本的社会资源,在品牌优势上可以获得农户借贷者更多信赖。P2P民间借贷的网络化与传统金融机构的网络信贷各有所长,都是“三农”借贷融资的重要补充。(3)农业众筹领域。我国农业众筹主要有农产品预售众筹、农业技术众筹、农业股权众筹以及公益众筹。其相对应主要针对农产品、农业技术、闲散农地规模化生产股权回报和农业的“希望工程”四大方面。(4)电商领域。参与者为电商企业和银行机构。专业的电商企业和银行机构将线下交易流程搬到网上运行,分羹农村电商金融市场。阿里、京东和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依靠自身优势,在该领域发展其特长。传统银行推动电商、互联网金融、农业产生化学反应,主要目的是用电商流量服务“三农”金融业务。农村电商不仅可以实现间接解决就业问题,同时亦可帮助县域经济实现弯道超车。2.2.4农村互联网金融特征农村互联网金融无论其模式还是类别的多样,其本质特征还是不变。金融服务便捷高效、技术支持有效控制风险和扩宽金融服务渠道这三方面的特征较为显著。(1)金融服务便捷高效。互联网金融服务给农村带来最明显的改变就是收支付的进步,其颠覆了传统现金交易方式。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涵盖了线上线下、移动支付端口、各类农村应用场景,为农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有利于提高了农村经济活动的运作效率,降低成本。在交易过程中会详细记录双方的的交易金额情况,避免农户在大额支付时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和现金收取的麻烦。(2)技术支持有效控制风险。互联网金融巨头企业和部分金融机构都具备构建成熟风控模型的能力。从互联网收集到的“农户大数据库”,使金融机构或互联网金融企业部不再局限片面的信息,从而提高数据可靠度,基于数据分析可以针对农村信贷精准研发金融产品,也可以挖掘数据对农户信贷发放进行评估,有效降低信用风险。(3)扩宽金融服务渠道。互联网作为金融行业的新生力量,对农村金融变革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拓宽了农村的金融服务渠道。农村具有分散性,需要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互联网可以让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接触到更为广泛的目标客户群,让金融服务深入到农村地区。农村居民可通过互联网金融可以进行账户查询、跨行转账、信贷、投资理财等各种金融服务,拉近农村居民与金融的距离,给农村资金供需双方更多金融机会。  第3章 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发展  3.1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基本情况3.1.1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战略定位农业银行对于服务三农有丰富经验,且随着农村金融需要,战略定位更加清晰。农业银行明确“面向‘三农’、商业运作”定位,依托政府增信带动模式、产业链金融模式、农地金融模式等服务模式,着力服务好大三农、新三农、特色三农。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做实六单机制,提升县支行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3.1.2农行服务“三农”的历史农业银行自成立以来,站在中国的大地上脚踏实地地服务,在“三农”道路上愈走愈远,为“三农”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具有深厚的“三农”情怀,其服务“三农”的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1年-1978年农业银行经历过三次撤销四次恢复建立,期间主要任务都是致力于农业农村金融。从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组织开展与农业生产发展相关的贷款,到大力发展农村信贷事业等,支农而生的农业银行都在响应国家政策,根据时代变迁环境来对“三农”给予一定支持。第二阶段:1979年-1993年农业银行将“三农”作为基本服务对象,增加县乡网点,推广营业所与信用社的协作,形成了由农业银行统一管理、农业银行和农信社联合办公的二元化农村金融市场体制,农业银行处理农村金融业务能力大大提升。第三阶段:1994年-2006年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时期,农业银行“三农”业务调整指导方针,利用城市业务的优势推动“三农”业务,城乡二元结构成为“三农”新的强有力支撑点。第四阶段:2007年至今2007年9月,农行在八个省开展“三农”金融服务试点。2008年3月,农行推动11个二级分行开始“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并在2015年将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覆盖到所有县域支行。2008年首次推出“惠农卡”,在此基础上开展“金穗惠农通”工程。2014年,农业银行尝试涉足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初期形成良好发展态势。2017年农业银行建立“三农金融事业部+普惠金融事业部”的双轮驱动模式,并提出实施“一号工程”重要战略部署,大力发展“三农”互联网金融。 3.2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农业银行在“三农”方面,移动支付、网贷和电商三箭齐发,全力改善支付、融资、农产品供销问题等问题,研发了针对“三农”的特色互联网产品。3.2.1移动支付类农业银行“三农”互联网金融支付主要有银讯通和惠农e付,破解农村地区支付难的问题。2015年5月经批准在四川省推广的“银讯通”,现初步形成了“银讯通+总行版智付通”为主的“惠农通”工程服务模式。“惠农e付”是“惠农e通”平台下的农村移动支付产品,主打各种农村支付场景应用。(见表3.1)表3.1 农业银行“三农”移动支付金融产品产品
功能
银讯通(四川分行)
将手机作为支付结算工具,提供小额现金存取款、转账结算、缴费等金融服务,包括新农保、新农合、财政资金代理等。
惠农e付
打造“综合收银台”集成多种支付场景、支付渠道和支付方式,为商户和农户提供多种支付渠道和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
3.2.2电子商务类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电商类有“e农管家”、“四融”平台、“惠农e商”。湖北分行的“e农管家”于2015年4月正式上线。引进县域日用品、农资批发商、省级大型农资供应商,满足农村商业化和日常生活的供需,并设有收缴费和积分等功能,构建良好农村电商生态圈。2014年10月甘肃分行研发“四融”平台,针对农户经营生产中的“买卖难”以及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建设一体化综合服务。“惠农e商”作为农行“惠农e通”的基础领域,将“三农”市场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合一,促进“三农”交易发展。(见表3.2)表3.2 农业银行“三农”电商产品产品
功能
e农管家(湖北分行)
为当地县域商贸圈和商品超市,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电商平台。
“四融”三农服务平台(甘肃分行)
通过智能终端、计算机、手机等不同方式, 为“三农”客户提供融通、融商、融资、融智等服务。
惠农e商
为农业产供销链条上的各类用户提供订单管理、进销存管理、财务管理等一揽子“管家式”电商服务。
3.2.3贷款类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网贷产品主要有“金穗快农贷”、“惠农网贷”和“惠农e贷”。2016年8月,福建省分行专门为茶农启动了“金穗快速农贷——安溪茶农贷款”,实现了农民贷款系自动审批和快速放贷。2018年1月,“一县一快农贷、一特色产业一快农贷”模式在福建省正式推广实施。2016年8月,浙江分行以“惠农网贷”为核心,以农村信用档案数据库为基础,创新开发农村金融网络平台。“惠农e贷”是“一号工程”里面的重点领域,原则上只能用于生产经营用途。(见表3.3)表3.3 农业银行“三农”互联网贷款产品产品
功能
金穗快农贷(福建分行)
发放自助、可循环信贷贷款,实现农户贷款的批量化、规范化、示范化运作。
惠农网贷(浙江分行)
客户信贷档案录入,采取名单客户准入机制,搭建多维度授信模型,实现网上贷款申请、信用、审批、还款等环节。
惠农e贷
主要采取信用方式发放贷款,支持政府增信、法人保证等多种担保方式,可在柜台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种渠道办理,申请流程简单。
 第4章 农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三农”互联网金融的现状4.1.1“三农”互联网金融交易额增长较快在“三农”金融需求驱动下,互联网金融成为实现推动“三农”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工具,极大填补了“三农”金融的空白。在网贷方面,“三农”P2P成交量持续上升,2017年成交量为1107.44亿元,2018年为1380.25亿元,2019年前三个季度已达到1759.84亿元的成交量。而“三农”的电商交易和众筹规模,自2014年到2018年持续增长,农产品网络零售增速高达130.5%,2017年农业众筹规模(2018年数据暂缺)相对于2014年增长了75倍。(见表4.1)由此可见,在“三农”这片蓝海市场里,互联网金融与“三农”的融合,为“三农”金融市场带来欣欣向荣的局面。表4.1 2014年-2018年农产品网络零售和农业众筹规模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农产品网络零售规模(亿元)
1000.0
1370.0
1588.7
1723.0
2305.0
农业众筹规模(万元)
1118.01
9230
51200
85067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wind4.1.2“三农”互联网金融领域融资稳健发展在互联网金融的渗透下,“三农”领域正酝酿一场深刻变革。政府给予的政策红利不断,许多投资者为谋求新增长,把目光放在“三农”互联网企业上。涉农互联网金融企业在2016年至2018年的融资上面都有良好表现。2017年,受政策导向、电商零售领域的理性化和涉农行业的转型变革等因素影响使融资金额的回落,经过调整,2018年获得融资金额比2016年增长86.99%。说明在涉农互联网金融领域得到越来越多资本青睐,发展情景看好。(见表4.1)表4.1 涉农互联网保险金融领域融资情况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涉农创业企业融资金融(亿元)
114.44
97.75
159.58
获融的保险金融企业(家)
4
2
8
互联网保险金融领域融资占比(%)
9.40
10.10
12.61
互联网保险金融领域融资金额(亿元)
10.76
9.87
20.12
资料来源:农世界网《2016-2018涉农行业投资报告》4.1.3互联网金融通过多种形式向农村渗透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探讨解决农村金融的办法,并逐渐有成效,但是过程缓慢。互联网金融是解决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足问题的重要切入点。目前,阿里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入农村市场,电商下沉农村,农业龙头企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参与,众筹和P2P的加入,以及政府政策倾斜,使得互联网越来越多金融平台通过不同渠道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抢夺这片新蓝海。4.2农行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4.2.1涉农贷款余额不断增加农行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加,2018年农户贷款较2014年增长约61.69%,发展迅速。2014年至2017年农业银行农户贷款余额增加主要因素是农行加快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2018年的增速高达21.3%,得益于农行互联网金融服务“一号工程”深入推进,信贷产品“惠农e贷”的投放不断增加。(见表4.2)2017年末,农业银行31家一级分行开办“惠农e贷”业务,其农户贷款余额为119亿元,较年初增加113亿元。而2018年末,“惠农e贷”余额较上年末增加866亿元,高达1018亿元。农行在“三农”领域探索互联网金融取得初步成功,资金供给端发挥了互联网渠道优势,有助于汇集闲散资金完成“三农”的现代化建设。 4.2 农业银行2014-2018年农户贷款情况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农户贷款(亿元)
1546.09
1676.95
1917.70
2060.44
2499.87
较上年同比增长(%)
5.3%
8.5%
14.4%
7.4%
21.3%
资料来源:农业银行2014年-2018年年报4.2.2电商效益显现中国农业银行的“三农”电商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帮助农村地区解决买卖困难问题的重要里程碑。农业银行陆续推出“四融”平台的“融商”业务和“惠农e通”平台的“惠农e商”业务,农行电商内涵不断丰富。根据农业银行年报显示,2015年“四融”平台的“融商”业务累积上线店铺488家,完成交易5.96万笔,金额101.2亿元。2017年“惠农e商”上线商户超过150万户,交易金额达到2500多亿元。2018年,“惠农e商”上线商户突破267万户,增加了117万户。农行电商业务的深入,为农产品搭建产销平台,成为扩展农产品市场销售的有力依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亦可间接解决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4.2.3互联网支付、缴费功能日益完善以互联网金融构建的“三农”生态圈逐步完善,支付业务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农行的“三农”支付结算场景快速扩展,已实施终端支付、网上银行支付、银联同业支付、微信/支付宝支付等近20种支付方式,覆盖手机、电脑、终端等渠道,不断丰富贷款、基金、理财等金融产品,以及水电费和交通罚款等其他在线服务。为“三农”用户带来了更便捷的支付体验,升级农村支付环境。4.2.4在扶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农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扶贫动力十足,带动农户分享互联网金融的红利,激发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2017年“一号工程”所搭建的“电商扶贫专区”,直接带动直销160种特色产品。2018年对接商务部所打造的“电商扶贫”专区,带动300多种特色农产品产地直销。覆盖地区从9个省区扩大到20个省,支持13个扶贫县增加到46个,扶贫力度逐渐加大,农业银行电商扶贫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4.3农行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中存在的问题4.3.1互联网金融服务缺乏特色农业银行作为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中的一员,其竞争力并不突出。在“三农”互联网金融领域里大多数服务模式经验容易复制和新进入者进入壁垒不高,对于“三农”客户群,金融需求可以有多样选择,农行竞争者较多。许多互联网企业金融业务不断完善,势头迅猛。如阿里巴巴涉足的金融领域广泛,提供了支付、信贷、理财、保险和银行等金融业务,都积极向农村下沉,农行与其有同质产品。分行之间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大同小异,有普遍化之嫌,创新质量不高。农行在“触网”创新方面更加谨慎,与互联网企业的进击速度形成对比。目前看来,农业银行在抢夺“三农”互联网金融领域拓展版图上没有明显优势。4.3.2产品设计不合理,支农能力减弱农业银行将互联网作为业务和渠道的补充,填补服务长尾客户的空白,在“三农”方面作出了迎合式改变,农户融资获得难进入获得易阶段的过渡。但在农行深入推进互联网金融服务中,拳头产品主要还是关注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农”服务不够精细化,市场产品不够细分,也需要在贷款类别风险不同的基础上对产品设计上还行完善。且农行获取客户信息比较单一,没有在农行办理过业务的客户信息无法获取,导致信贷服务“三农”的覆盖面有限。以“惠农卡”为载体的“金穗惠农通”工程,有可能工作人员只重视开卡数量,而忽视有效卡的重要性。4.3.3涉农贷款风险防范难度较大在2014年至2018年之间,县域金融业务(也称三农金融业务)不良贷款率在2015年较2014年上升1.2个百分点,之后逐年有所下降。县域拨款率在2014年至2016年每年减少,2016年至2018年开始回升,呈现圆弧底型态。数据表明,农行在2015年和2016年县域金融方面,贷款风险增加,整体贷款风险控制不稳定。(见图4.1)图4.1 2014-2018年农行县域金融业务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情况如在“惠农e贷”风控管理中,贷前的风控措施将重点放在借贷真实性上面,对贷款管理不够重视。在贷后时期,虽采取C3风控系统,但风险识别主要依靠客户经理的管理,人工防控仍占主导,智能风控水平落后。而风险预警模型因数据维度较窄、无法高效过滤无效信息等问题,导致提供的预警线索不够精确,容易分析错误埋下风险隐患。4.3.4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薄弱在农村地区,配套的互联网设施还不够普及,互联网服务的质量受乡村地区环境、网络建设、覆盖率等因素影响。助农取款作为农村基础性金融服务,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末,农村地区拥有助农取款服务点 86.49 万个,其中加载电商功能的 20.61 万个,只占两成,反映多功能的助农取款服务点缺乏。而且面对互联网科技的冲击,传统网点缩减成趋势,而农村地区的网点数量必然受到影响。农村的物理网点的减少,使得金融机构不能完全掌握当地的农业情况,无法深入农村内部,导致互联网金融服务可能出现“脱实向虚”的情况。4.3.5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水平整体较低相对于城市的金融知识水平,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农村金融知识的低水平阻碍了互联网金融的使用率,即使农村互联网金融普及进程较快,但其有效应用明显不足,在农业生产方面尤甚。且在遇到资金紧张情况,大多数农户会倾向熟人借款,其他借款渠道选择较少。农民知识水平不高会影响其对互联网金融的依赖性,导致互联网金融支农效果不彰。 第5章 促进农行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对策建议  5.1农行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紧扣三条主线5.1.1基础金融服务基础金融服务作为渗入“三农”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重要环节,是整个“三农”互联网金融生态的载体。农业银行需在原来的支付结算基础服务中进行延伸,打造“金融+生活”的一体化生态圈,将生态圈分为“金融”和“非金融”两大类。在“金融”方面,农行需对“三农”客户群进行偏好、活跃度等进行细分,更新定制菜单,推出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或服务,确保互联网化的金融主体。在“非金融”方面,加入更多高频、刚需的生活场景,覆盖更多出行、购物、医疗等领域,打造“一揽子”服务,提高农村居民对农行的黏性,加强农行对“三农”的生态化建设。5.1.2线上融资服务在农业银行“三农”互联网贷款融资方面,要强调因地制宜和风险控制。“三农”各个地区情况不统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信贷产品,在关注大户需求的同时,不忽视零散小户的需求。农行的网贷金额有限,可能满足不了个别对资金需求大的用户,农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用户进行后续跟进借贷。同时加强农行对“三农”客户群体的征信信息收集,避免过度授信。考虑“三农”群体贷款风险偏高、违约成本低等因素,强化综合监管,在业务链条关键环街嵌入风险探针,时刻关注贷款使用情况和相关数据维护,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较低水平。5.1.3电商金融服务“惠农e通”作为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自建综合性电商平台,主要是延伸客户服务渠道,但其专业性不够其他电商平台高。农行银行应该结合自身平台的定位,在围绕银行主体服务基础上,协同其它电商平台、电商企业合作,完善配套体系,发展业务基础,获得资源支持,充分利用上下游资源。在物流、售后服务、农产品种类等方面寻找新的突破点。 5.2构建涉农大数据体系,驱动“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银行在中国金融行业大数据应用投资排行中位列第一,大数据对银行数据库营销、用户经营、数据风控、产品设计和决策支持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重视涉农大数据,对提升农行服务“三农”互联网金融质量有推动作用。5.2.1整合互联网金融优势,促进大数据金融发展现阶段的互联网金融需要大数据的支撑,而且传统的金融机构对于数据要求更高,需要数据准确、及时和有效。农业银行要在“三农”大数据的数量、类别、覆盖层次上面进一步整合优化,让“三农”大数据有价值。建立针对“三农”的客户分群、客户行为偏好、信用风险的定价模型,提高数据可用度。农行还要注重扩展数据获取的渠道,或者引入外部数据,如同业数据和政府部门数据,挖掘难以采集的“三农”数据,构建自主可控的“三农”大数据平台,为“三农”服务提供更有力的支撑。5.2.2创新产品业务,满足客户需求面对农行现存“三农”互联网金融产品同质化的问题,数据可以为创新产品业务提供强力后盾。农业银行的产品业务创新从“三农”客户群体和产品两方面入手。在“三农”客户方面,可以对客户的身份数据、行为数据、交易数据等进行整合分析,形成客户的精准画像,帮助农业银行区分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产品服务。在产品方面,通过客户使用产品的反馈数据,可以利用爬虫技术,在社区、论坛、微博上获取银行及其产品和服务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处理技术做出正负面的判断,了解客户满意度,洞察“三农”用户需求痛点和该产品存在的缺陷,有助于农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和改进。5.2.3利用大数据提升涉农风险管理能力银行主要面临的风险是信用风险,而贷款是风险的主要来源。首先,农业银行自身掌握的“三农”数据维度较为单一,需要农行通过双边或多边合作升级数据库,将收集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数据嵌入风险管理模型中。在把握宏观经济环境的基础上,考量客户的贷款风险。其次,建立较为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升级现有的评价体系。加强偿付能力异动识别(收入变动、工作变动等)和偿付意愿异动识别(新增违法犯罪记录、个人行为异动信息等),增加风险预警的灵敏度。最后,优化各内外风险因子的变量参数,不断优化风险模型,实现风险分层分级管理,辅助银行评估违约风险并及时做出决策。 5.3夯实“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基础“三农”互联网金融虽成绩可观,但是要构建良好可持续的发展,还需多方面的努力,基础条件的改善也同样重要。夯实“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才能更好的在原有建设上面添砖加瓦。5.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良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地区地域幅员辽阔,在强调基础设施规模和数量上面,也要关注功能和结构。从内部来讲,农业银行可调整离行式自助设备布局模式,增设硬件设施。加大除了物理网点的布放以外的投放,如农副产品市场、农资市场等地点,让农村居民切切实实感受到农行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同时对“三农”互联网金融系统进行审慎管理,巩固“三农”互联网金融架构。在外部环境,加快法制供给、加强统一性监管,推进互联网金融改革,让更多改进举措落实。不断探索推进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互联网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5.3.2加强农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农业银行在本着服务社会的原则,在专注金融服务的同时,也要关注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普及。采取走出去的形式,不定期下乡宣传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发放宣传资料,把互联网金融知识送到每一家。引导农村居民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网络金融产品,提高农民对网络金融的好感度。提醒农民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对电信网络诈骗、诱怠乱象等违法金融活动,多形式进行案例警示,提高农民金融素质。第6章 总 结本文从我国“三农”现状入手,论述农村互联网金融情况,再过渡到本论文的主体——农业银行“三农”互联网金融。“三农”虽然在农业弱质、农村弱化、农民弱势上相较以前得到改善,但仍然存在融资难、农业规模化生产受限制及农村居民收入不稳定等问题。农业银行为农而生,多年在“三农”领域里深耕。本文肯定了农业银行“三农”互联网支付、信贷、电商服务上面的抢眼成绩,同时亦围绕如同质化产品问题、风控问题等,在大数据应用和基础服务两方面进行建议。由于时间、水平的限制,论文在数据采集、资料总结和问题分析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导致缺乏全面的研究,难以代表农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在未来的研究中,会及时掌握农行“三农”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提高研究深度,希望本文能为农业银行发展“三农”互联网金融提供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1】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营业部课题组,潘力扬,陆秋杰,王倩倩.浅谈互联网金融助力“三农”[J].现代融,2017(07):42-44.【2】赵立君.“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分析[D].烟台大学,2019.【3】林镇杰.“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及建议[J].全国流通经济,2018(09):75-77.【4】张春霞.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模式浅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5(11):9-13. 致谢在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度过了四年的时光,不仅获得了知识方面的增长,同时也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收获良多,在这里感谢各位大学老师们的辛勤教导,同时也感谢同学们朋友们的一路陪伴。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从论文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再到论文正式撰写,老师给予了我很多宝贵意见,让我受益匪浅,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用心良苦和鼓励支持。毕业在即,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不懈努力、积极向上,报答父母和支持帮助过我的人,也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下载提示: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103515.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