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越来越不幸福?

2019-11-04 20:10
来源:
南昌孝谦
本文系《心若向阳》系列课程的第一集和第二集
希望拥有幸福,是包括动物在内的所有生命最终极的目标。
在过去,按照绝大多数人的逻辑与先天自生的思维方式,会认为:只要我有钱,就一定会很幸福,没有理由不幸福。随着启蒙运动的大力倡导,西方人开始接受了一种理念,那就是:幸福不在于精神,而在于物质,如果到内在的精神上去寻找幸福,就等同于是在没有幸福的地方去寻找幸福,无异于缘木求鱼。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人们更是把发展的焦点转移到外在物质的极大丰富等方面。
但是,随着300年前近代文明的诞生,200多年前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到今天为止,现代文明一方面给我们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同时也让我们面临着很多新的危机——哪怕物质越来越丰富,知识越来越多,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但我们却越来越不会做人,伦理道德的底线也越来越低,甚至沦丧到没有底线的地步。尽管很多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拥有庞大的财富,但很多人还是不幸福、不快乐、不开心。
现代文明基本不重视内在的充实,只知道一味往外去寻找幸福,因为方向错了,所以最后只能是空手而归、一败涂地。物质方面虽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发达程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但心灵危机也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60年代的时候,欧洲与美国的科学家,开始研究人类的幸福指数这一课题。自从有了这个比较可靠的科学数据以后,人类的幸福指数却一直都在下滑。
美国从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到2000年之间的40多年中,他们的收入翻了三番,但离婚率却翻了两番,青少年自杀率增长了三倍,犯罪率增长了四倍,监狱里的服刑人员增长了五倍,抑郁症患者增长了十倍……而且,初次罹患抑郁症的患者平均年龄,也从29岁下降到14岁;不仅成人会患抑郁症,连儿童都开始罹患抑郁症。抑郁症不但赶走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而且还让人生病甚至死亡。据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抑郁症将成为全球公众健康的最大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一直在下降。60年代的时候,西方曾做过一个调查,题目是:“你能够信任大部分的人吗?”有58%的美国人和英国人投了肯定票。但到了1998年,在回答同样问题的时候,能给予肯定答案的人只有30%。现在大部分的美国人认为:“现在我们没有办法知道谁是真正靠得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竞争、攀比、互不信任、互不沟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一切都为自己着想,导致了无穷的压力,从而导致了抑郁症的高发率。
2003年的《光明日报》报道:中国每年的自杀人数为20万,也即是说,每年都有差不多两个汶川大地震的死亡数字源于自杀,其中8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据专家介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将像感冒一样普遍。
针对于此,专家推荐了一个快乐的处方:每天要保持开心的心态。
当然,每个人都知道,如果每一天都能开开心心,当然不会去自杀,不会去跳楼,但怎么样能够每天都开心呢?面对激烈的竞争,巨大的生活压力,怎么能保持愉悦的心态呢?
所以,以后的课程里,我们会一起探讨、研究一下:为什么拥有了财富还是不幸福?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心灵危机?该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更自由、更健康、更幸福呢?
什么是痛苦和幸福?痛苦和幸福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人生科学与哲学上的重大课题。虽然有些哲学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但这个问题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人说:有稳定的收入是幸福;有些人说: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是幸福;有人认为:周游全世界是幸福……其实这些都不是幸福的本质。虽然有稳定的收入,就有安全感,在安全感的基础上,有可能产生一种短暂的幸福感,但收入本身却不是幸福,而只是产生安全感的一种客观因素而已。同样,和睦的家庭、旅游等等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工作压力,使人忘却感情的挫折,让我们得到比较舒适的感觉,但其本质却不是幸福。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幸福根本就不属于物质的范畴,而是一种内在的感受。这种内在的感受,有些时候和物质有关,有些时候和物质根本没有关系。痛苦也是一样,比如说,有些穷人就活得非常开心、非常幸福,很自由,很轻松。
现代医学通过脑部扫描发现,很多压力过高的人,比如企业老板、高级官员等等,他们脑部的很多部位,出现了断层。可见,在高度的压力下,人是没有办法幸福的,因为幸福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小空间当中,很多时候与外界没有关系。无论痛苦还是幸福,都无法与别人分享,也无法让别人替代。
所以,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曾提出一个问题:金钱和幸福,哪个最重要?
我想,对全世界70亿人口中的每个人来说,它都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按照过去的理念,有钱就是幸福,没有钱就是痛苦。但无数活生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数据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选择金钱最重要,终将很难用金钱获取幸福。所以,我们曾有的经验与观念都错了,虽然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掌握了很多的现代知识,却无法超越古人的智慧和经验。
本来每个人都是为了幸福而活着,怎样过一个比较有价值、有意思的生活,对当今时代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倘若忽略了精神上的营养,而仅仅注重物质单方面的发展,就会导致上述一系列的问题。当然,如果温饱问题解决不了,肯定很难有幸福感,这是肯定而不用质疑的。但二战以来,欧美和其它许多国家开展了154次问卷大调查。所有调查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金钱能够带来满足,但效果是最小的”。
尤其是到了一定的时候,物质财富与幸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本文根据明辉老师《心若向阳》课程整理编辑,全部课程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经济越发展,但我们的幸福指数似乎已陷入怪圈:收入越来越高,但幸福感却越来越低。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推论: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因为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是人民和谐幸福的社会。为何越富有反而越不幸福?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不是时鬓的经济学课程,也不是实用的法律课程,而是沙哈尔主讲的“幸福课”。“幸福课”为何在哈佛大受欢迎?“因为大家过得越来越不幸福。”沙哈尔说。越来越富有,却越来越不快乐——已成为全球性现象。央视2013年搞了个“你幸福吗”的调查,发现老百姓的幸福感随着经济增长却在下降,最发达的北上广,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反而很低。为何越富有反而越不幸福?小编认为,要弄清“为何越富有反而越不幸福”的问题,首先要知道“幸福的定义”这个问题,以及由幸福的定义而产生的相关推论。一 幸福定义现实生活中,人们常会有这样的感悟:当你几次三番地求爱,终于得到对方同意的时刻,你就会有幸福的感觉; 当你身陷囹圄,法官判你无罪的时刻,你就会有幸福的感觉;当你身患绝症,医生告诉你诊断错误的时刻,你就会有幸福的感觉;当你饥肠辘辘,可以饱餐一顿的时候,你就会有幸福的感;当你孤独不爽,亲朋好友打来慰问电话的时候,你就会有幸福的感觉;当你被误解而获得人们理解的时候……你就会有幸福的感觉。综合、总结更多人类的幸福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幸福有三个共性特征:第一是任何人获得的任何一个幸福都来自于渴求,或者说幸福都有“渴求”这个前提而存在;第二是任何人获得的任何一个“幸福”都是在渴求被满足或部分被满足时而产生的;第三是任何人获得的任何一个“幸福”都会有愉悦的心情(心态)。据此,幸福就可以这样定义:幸福是人们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和一定条件下的渴求在被获得满足后的愉悦感觉(心态)。什么是渴求?渴求就是人们求“之”而未得的心态。二 幸福推论通过对幸福定义的了解,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幸福推论:1、获得幸福的前提是有渴求——不幸是幸福之母。也就是说渴求是幸福唯一的来源,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比如,“凉快”带给人们的幸福,其前提必然是因为人们炎热而对“凉快”有渴求,假设你身处冰天雪地,那么,你就不会对“凉快”有渴求,于是,当“凉快”过来时,你也就不会有“幸福”的感觉;再比如说,金钱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前提是你对它有渴求,如果你对金钱没有渴求,那么再多的金钱也不能给人带来幸福。比如,三国时期,刘备太子小阿斗,因为他要"任何"东西都不需要花钱,所以,他对钱就没有渴求,甚至可能他就不知道钱是什么东西,所以,对于“阿斗”们而言,金钱是不会给他们带来幸福的。所以,渴求是幸福的唯一来源,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什么是不幸?不幸就是人们的渴求在未被得到满足时的不愉悦感觉(心态、心情)。而幸福总是在先有了渴求后,然后被满足,然后才有幸福,所以不幸是幸福之母。人为什么会有“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感觉?就是因为人们身在福中没有“不幸”。2、获得幸福的条件是渴求被满足。显而易见,有了渴求,但是如果渴求不能被满足,人们是无法获得幸福的。 在发展中国家有很多穷人,虽然他们有很多渴求,但很少有幸福,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渴求无法被得到满足。解决的办法就是发展经济,让穷人脱贫致富,从而使得他们的渴求一个个能被实现,被满足,那么他们就会获得一个又一个的幸福。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时期曾经经历过的“幸福指数”最高的时期。也就是说,幸福有两个充分必要条件,即,有渴求和渴求被满足。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GDP迅速增长,逐渐步入了全面的小康社会。但是大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幸福感却越来越低了,这是为什么呢?首先以前的幸福可能很简单,因为大家生活水平都不高,因此一餐温饱就是最大的幸福。但当你长大后,你的欲望也在变大。以前的幸福可能只是一颗糖,一根冰棍,一餐饭,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当这些愿望满足后就会收获满满的幸福感。而长大后,压力烦恼变大,想要的东西变多,也变得更加难以实现。现在生活条件虽然好了,但是随时而来的是满满的压力。大家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无论是工作的压力,还是来自家庭的压力往往都会让你喘不过气来。幸福感和有钱没钱其实关系是不大的,无论你的事业成功与否,都会发现在事业不断进步的同时,你的欲望也在不断的膨胀。没钱的希望有钱,有钱的希望能更进一步。现在你能买到的东西也多了,但真正失去的东西也多了。反过来看,那些幸福感高的人,往往显得简单、纯粹、自足。真正的幸福就是知足常乐,平安健康。如果你了解幸福的含义,能够真正放下,以平常心去对待。其实幸福也来的很容易,只要家人平安健康就好,一家子快乐的生活在一起,这就是最大幸福。或许你们家家庭条件不能和富裕的家庭相比,但是得到越多失去的也会越大,想明白就好了。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
展开全部我想说的是生活条件提高不代表幸福感一定也提高,一个是外部条件,一个是内心的感受。如果我们生来家境优越,不用努力随时可以随随便便“躺平”,那这样的生活只能说是舒适,绝不会给我们带来多少幸福。因为人活着就要有追求,就要去奋斗,你之所以不幸福就是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生活没有目标,不知道该往哪里努力,这样的人生谈何幸福感?父母一辈,面朝黄土背朝天,黑汗白流,谈不上舒适,却有笑颜如花,因为他们心中有理想,为梦想的生活去努力,所以苦就不觉得苦,苦中作乐,生活有奔头!而新一代的我们,生活条件优渥,幸福感并没有与日俱增。究其原因是,每个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也有所不同。三毛说:我爱哭的时候便哭,爱笑的时候便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她对自己的幸福定义便是简单。简简单单就是幸福感的来源!我对幸福的定义是:有方向肯努力,每一个小目标都能成就大梦想,哪怕是战胜一次拖延,这就是满满的幸福感!如果你感觉不到幸福,那就去重新定义你对幸福的理解吧!做你认为此生必须要完成的事吧,以目标为导向,细化步奏,按部就班去完成,不跟别人比,只跟昨天的自己比,物质丰裕,也要精神富足,只要把精神追求同步起来,幸福感不请自来!总结:提升精神追求,最简单的办法,读书阅人经历事儿!如果还是感到不幸福,那就从当下的一本书开始吧!展开全部
共同学习共同幸福哈:幸福感是一种长久的、内在的、坚定的心理状态,并非短暂的情绪体验。影响幸福感的因素: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 对主观幸福的理解还涉及许多分析层面,主要包括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横向与纵向、时点与时段,等等。在主观幸福感与社会心理体系诸多因素和层面之间的密切联系中。幸福与否并不是赚钱时的快乐,花钱时的痛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财富无关的因素,例如身体健康、工作稳定、婚姻状况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与个人对生活的认识、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关系。幸福感会因为老爱比较、缺乏信念、不善于发现阳光面、不知道奉献、不知足、相互不信任、过于焦虑而减少和流失。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初期,物质发展成效明显地呈现出来,那时社会分化程度还不大,社会成员在心理上更多是作纵向比较,与过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较容易产生满足感。最近10年,社会结构转型加速,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日益全面触及深层利益,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贫富差距凸显;在社会心理方面,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需求层次日益提升,且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因此,需求能被满足的标准相对提高了;而由于资源相对短缺和竞争加剧以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各种压力感大大增加,这一切都强有力地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 简单说,少比较多知足就会容易幸福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展开全部人变得复杂了,功利了,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满足,幸福就是知足,可是现在有谁是这样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物价涨了。。。工资不涨。。。人口多了,麻烦也多了。展开全部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我们有电脑,有手机却再没了孩子时候的欢乐。是要求提高了,原来的我们为一个糖果乐半天,玩个过家家玩一天,现在对这电脑不知道做什么,中国就是个幸福指数很低的国家,个中国压力,其实幸福还是要自己寻找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