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工具三大分类理论与政府性融资的关系

4月25日央行决定下调准备金率0.25%,引得各路媒体争相报道大放水,但现实情况却是股市反而应声而落,金融市场一面给出乐观的预期,一面用脚投票,前者是给股民看的,后者则是为自己谋划的。单看此次的降准,将释放5300亿的长期资金,也让很多人看到大放水的迹象,但不管是和宏观杠杆状况的横向对比,亦或者和以往降准幅度的纵向对比,都很难得到大放水的结论,更像是经济持续低迷下给市场打气的作用。是什么让货币政策逐渐趋于小气,货币政策筹码还有多少,将是本篇中展开讨论。1. 准备金与准备金率准备金,即商业银行必须上交中央银行保管的存款,准备金率则是每笔贷款中所需上交的比例,简单理解就是用来限制货币乘数的最大值以及控制银行风险的筹码,准备金率越低,理论上银行可放贷的上限越高,同样基础货币派生的货币供应越大,反之则限制货币派生的能力。如果把利率调控比作水龙头大小的话,那么准备金调控就是调节水管粗细。印钞机印出来的基础货币分为三部分,流通中的现金,也就是我们日常手里拿的现金纸币或者硬币,其次是准备金,即商业银行每笔放贷要向央行上交的类似“保证金”的防风险资金,理想情况下,银行直至把贷款放到极限,现金全部变成流通中的现金和上交给央行,货币乘数最大化,一笔现金可以成倍的贷款放出去。现实中银行必然要自愿持有一些现金供储户提取和自用,这部分商业银行自愿持有的现金称为超额准备金。2.财政政策的工具 凯恩斯主义给政府更多的关于经济周期提供了理论支撑,即通过更主动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抑制经济下行,财政政策核心是增加政府的支出和赤字,填补居民和企业部门的支出下降部分,抑制消费疲软和投资减缓。就如凯恩斯的一个有趣的比喻:政府把钱埋在土里,当企业花钱雇人把钱挖出来,也创造了就业和企业的利润,有可能让经济转出通缩螺旋。当然现实中并不能这么干,而是政府增加基础建设的支出、减税降费、增加社保基础保障支出,甚至可以选择直接给居民发钱的方式来抑制消费下行,代价则是财政赤字的大幅度增加。结合我国的凯恩斯主义应用表现,并没有完全照搬过来,学了一半,即通过了政府政府主导基础建设大幅度增加了支出,但并没有带来大幅度的财政赤字,而是通过土地财政的方式把本该加在赤字上的债务转移到了居民部门。效果上来说,确实在08年之后压低了失业率和国内基础设施快速的革新,经济下行得到了明显的抑制,但也带来了比原始凯恩斯主义设计更大的副作用,就是居民部门的杠杆过高,消费在偿债期更加快速的下行。即便政府部门不断的减税降费,也无法拉起居民部门的消费,让经济陷入内循环的阻塞,投资无法转换成利润,越来越多的投资成为无效投资,且失业率在偿债期也会上升,即便用灵活就业的统计数据粉饰,也很难阻碍下行螺旋的发生。回到财政工具抑制经济下行中来看,既然学了凯恩斯主义,那就要把另一半也应用起来,从历史上来看,中短期抑制经济下行是还是很有效的。财政工具的核心即给政府部门加杠杆,用财政赤字的方式来减低企业居民压力的,加大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给企业和居民减税降费,降低对土地财税的依赖。此外加速制定资产持有税、利得税等系列税种配合个税综合税制补贴财政压力,反垄断给中小型企业生存空间,这部分企业是最大的就业去向,给小微企业让利、给居民让利才有可能转出经济下行的螺旋。3.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中,抑制经济下行最典型的工具就是降息和降准,即大幅度的降息配合降准换来经济短期的热度。但根据各国的经验,货币政策工具有很大的边际效应和副作用,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经历了08年到16年的透支,一方面边际效应已经非常明显,短期内不降息100bp以上很难激起波澜,另一方面居民和企业杠杆高企,消费疲软内部投资无法转换成利润,没有多少人敢再借钱扩张,债务违约风险可以从身边的企业很个人中观察,明斯基时刻虽然还没来临,但居民和企业的日子确是越来越难过,紧靠100bp的降息能有多大的效果,参考美国07~08年短期几百bp的降息都没能阻止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现阶段5年期lpr为4.65%,公积金贷款利率为3.25%,之间只有140bp的差值,根据贷款的风险划分,有稳定工作背书的公积金贷款不可能比商业贷款更低,那么也就140bp的降息可用,发展中国家没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往往需要更高的利率,就这么点筹码,真的敢一次性全拿出来用吗?或许还想一点点的降息来慢慢续命,即便全部梭哈边际效应下又能激起多大的水花。相比于准备金率,我们以大型金融机构取点,07年初几乎没有系统性金融风险时也不过9.5%,准备金率的本就是防止银行的金融风险的,现在年年提系统性金融风险,但续命也只能降低准备金,结合本次0.25的降准,已经下降到11.25%,相比于07年的水平也不过只有1.7%了,同样没有多少筹码可用了。这也是为什么从11年到21年平均每年都会拿出1%的筹码,每次降准幅度也是0.5%、和1%,而本次疫情冲击如此严重的,经济下行压力如此之大,也只能拿出来0.25%给市场打打气。从效果上来看,低于市场的预期,本来打气的作用反而成了击垮市场信心的政策。结合现金的组成,央行释放的准备金并不一定能形成货币乘数变成信贷供给市场,而大概率变成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参考模板就是08年美国金融危机救市政策,大幅度的降息降准开启0利率量化宽松,基础货币供应上去了,但货币乘数大幅度下降,还记得文章开头的准备金的作用吗?降准就是用来增加货币乘数上限的,但降息降准下未必能够抬高货币乘数。原因经济下行或者危机时,人们防风险意识增强,举债意愿下降,即便放开了准备金,信贷需求上不去,你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预期敢不顾风险的贷款吗?所以结果释放的准备金更多的变成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还在金融体系内部流转,无法转化成市场的货币供应。累的就是银行的放贷部了,想尽办法的把钱放出去,预计降准后大家接到的贷款电话会更多。总结起来:经济下行压力肉眼可见,救市政策的工具全球都是通用的,可以在中短期抑制经济下行的经济模型莫过于凯恩斯主义,但我国过去十几年只学了一半,即政府部门发挥巨大的主观能动性来扩大支出,但并没有学另一半大幅度增加财政赤字,而是通过土地财税把债务压力转嫁到居民和企业部门。导致现在的经济下行和居民企业高杠杆同时出现,救市政策工具中,货币政策在过去十几年的透支中边际效应和副作用都已经过度积累,降息降准工具本身筹码不多,且几近失效,降息没有上百基点都未必能激起水花,0.25%的降准本来是用来振奋市场的,低于预期结果反而成了打击市场的信心。所以抑制经济下行又回到了凯恩斯主义刺激经济的原始构型,即发挥政府的财政工具,减税降费给企业和居民让利,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扩大中央财政部赤字,增加基础社保保障和公共福利支出,缓解企业居民杠杆压力,同时发挥税收调节贫富分化的作用,增加对于高收入高资产群体的征税力度,期待能够转出消费投资利润的循环阻塞,抑制经济螺旋下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策工具三大分类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