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是985不和中央财经大学哪个好

大家好,下面小编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参公人员(参公人员可以参加公务员遴选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下面是详细讲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万多不是平均工资, 而是社平工资 社平工资的采样范围是: 公务员、参公人员、事业单位、央企、、规上国企、三资企业。 而占大多数人口的体制外人员不被纳入样本之内!
四爷爱溜达
说到上海人的平均收入,很多人都不信。 扎心的事实在于不同的统计口径。一个是所谓的平均工资,上海2023年就已突破10000元。这个平均工资就是所有人的工资按人头的平均数。另外,还有一个中位数工资,大意就是除掉最高的和最低的,大部分人的工资收入在什么区间再做一个加权平均得到的平均数。这个中位数上海只有6000多, 相对来说,工资薪酬的中位数可能更加反映一个城市全民的收入情况。 欢迎交流发言。 #上海楼市# #上海头条# #话说职场# @四爷爱溜达首先选参公岗?参公人员是要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事业编是无权去选的。聊聊参公(一点个人看法) 参公管理只是一种管理模式,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编制。因此不存在什么“参公编”的说法。参公人员使用的是全额财政拨款事业编制,所以严格从编制角度来说,参公人员确实不是公务员,这个没有错。但参公人员不管是考核还是收入,都参照公务员标准。至少我认识的参公人员没有谁因为是参公而收入比我低。参加遴选什么的也和公务员没区别。从这个角度来说参公人员并不低人一等,完全没必要妄自菲薄。 而且,现实中的参公管理单位大部分都是执法类单位,参公管理人员大部分也承担行政执法方面的工作,至少我认识的参公人员是如此。行政执法人员今后会有独立于综合管理类公务员的管理、考核和晋升通道,这是大趋势,收入也会相应提高。当然,高收入意味着额外的责任和风险,以后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是另外一码事了。 很多人害怕参公不稳定,害怕单位哪一天就不参公了,自己也就成了纯粹的事业编制人员。这个风险在理论上是存在的,但现实中一个事业单位要申请参公,程序非常复杂,要求也很高,通过申请非常不容易,有的事业单位申请了N年都通不过的。那一个原本参公的单位会随随便便就不参公么?至少我没听说过有这样的先例。所以这种风险只是理论上的。像“一行三会”中的“三会”都属于参公管理事业单位,比哪个国务院部委差了?真要说起来,公务员还可能被调入事业单位而失去行政编制呢,别说不可能,这个有人社部的解释为证。那这种情况出现过几次? 之前看有人拿当地的公积金管理中心为例,想说明参公的不稳定性。公积金管理中心在我看来属于一个特例,因为各地的公积金管理中心性质千差万别,从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到差额拨款,再到自收自支都有,看各个地方的具体编制,有个参公管理的公积金管理中心也不稀奇。公积金管理中心一个可能的改革方向是转为住房保障银行,但这只是一种可能而已并不确定,此外顶层设计确定公积金管理中心改革方向的时候也不可能考虑你地方上的具体编制建制再来给具体的政策,要不然不得累死?再者就算真转成了企业,考虑到公积金管理中心的非盈利性质,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企业来运作管理,像两大政策性银行之一的农业发展银行,参照财政部网站中央金融企业名录上,就属于按照事业单位管理的中央金融企业。企业还可以参照事业单位管理呢,估计不少人要觉得稀奇了吧?其实还有很多事业单位是参照企业进行管理的,比如我们这边的几个军工类研究所就是如此。 还有人在纠结参公人员在往行政机关的交流上有障碍,这个至少目前来说也是事实。但第一,完全打通交流通道是大势所趋,这个已经明确过了。第二,就普通的小科员来说,就算是正式的公务员,能有多大几率可以交流到别的机关?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能有几个?别说交流到别的机关了,就算在本单位内部,能爬个副科实职的能有几个人?反过来说,行政机关的普通科员面对调去参公管理单位担任实职副科的机会,有几个人会因为编制问题直接说NO? 另外我还想说,交流有障碍对参公人员而言也未必就是坏事,因为障碍是双向的(这个就不用我说得很透了吧)。 总之,在我看来,参公人员和公务员之间的区别基本只是理论性的,主要的几个不稳定因素现实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真的是很有野心希望在体制内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人,参公不考也就不考了;如果只是想混进体制内过过安稳小日子的考生,真心觉得没必要去鄙视参公。 看到有回帖说局机关比较清闲而下属参公单位忙,在我看来这个其实跟参不参公关系不是特别大,而是跟上下级有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越往下事情越杂。去社区看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个条线都不能少。像我们这边,一个社区妇女主任至少要对接卫计和妇联两大条线(卫计合并之前就是卫生、计生和妇联三个条线),这已经是最轻松的了;多一点的还要管诸如老龄、食品安全、残疾人、社保、民政、文教等这些条线;再夸张一点的还要兼社区的现金会计。这不是我信口开河,身边都有实例。那也没辙啊,官大一级压死人。再说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刚进体制内的新人那十之八九都是干活儿的命,谁比谁轻松啊2022中央工委录用人员公示!全部是硕士研究生!2022国考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拟录用参公单位人员公示,总招录4位,其中女生3位,男生1位,还是女多男少的录取局面!4位的学历皆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分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其中有两位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今年高考很多人选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录取分数甚至已经超过了军中清华国防科大!我觉得还是就业问题影响大家选择,通过联考就可以在公安系统工作,不存在二次择业,而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还是中国公安警察类大学首位!#公务员考试##公务员备考##国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到底怎样#目前有些基层执法单位属于人员混编,有公务员,也有事业参公,还有事业编管理岗和工勤岗人,都坐在一间办公室干着一样的活。但有些人认为自己是公务员,比其他编的同事高人一等,背后议论说这些人不是公务员编制,提拔不了行政职务,在这单位里一辈子光是干活的命等风凉话。有这种心理的人,其心里很阴暗,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说实话当年你有幸成为公务员,也许你有高人的才能,也许是遇到了伯乐,也许是机遇,也许还有其他说不出口的原因。总之,既然同事共事,就都是平等的。更何况,即便你当年是怎么优秀,现在还不是在一起干活,也不一定比同事高贵多少,能多少!海南东方市2022年考试录用公务员(参公)拟录用人员统计:本科学历53人。根据已经公示的信息,本次公务员考试第一批录用参公人员58人,其中男性31人、女性27人,比例基本持平。按被录用人员的学历统计,58人中大学本科毕业共有53人,研究生学历共有5人。从录用人员的毕业学校、工作单位来看,本次录用人员中应届毕业生只有15人,占录用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余人员均为在职或是全职的考生。事业编制
体制公
#事业单位入编和没入编的区别是什么# 事业单位使用的就是事业编制,无论是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岗位,或者是干部、工人,使用的都只有这一类。不像公务员,主要是行政编制,还有机关事业编制,参公人员的事业编制,工人的工勤编制。 事业编制按照财政供养,分为全额供养的事业编制,差额事业编制,自收自支类事业编制。事业单位以公益属性为主,取消了收费职能,使用的编制以全额事业编制为主。差额编制主要由医疗卫生行业使用,因为有收费职能。自收自支事业编制,是指由地方财政自行供养、自行设置、自行使用的事业编制,主要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使用,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化,已经明确要求取消。 事业单位正式职工,都有资格使用编制,不能使用编制的,要么是服务期未满,要么就是合同工、临时工、劳务派遣工。正式职工未使用编制的,叫作“暂时性非在编”,是因为没有空缺编制,暂时不能入编。将来,随着单位自然减员,空缺出编制后正式入编。也可以由组织、人社部门根据管理权限,调整到有编制的单位任职,或者由机构编制部门调整增加编制入编。 事业单位正式职工没有编制,不能提拔晋升,不能跨地市调动,不能参加遴选公选,不能参加职级并行,理论上也不能参加职称和专业技术等级晋升,影响深远。更为重要的是,非在编人员只能按企业员工养老保险制度缴纳社保,不能及时在社保部门设立账户,正常缴纳社保,严重影响退休后养老金的多少。 因此,没有编制,对于事业单位正式职工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财政部2022年度拟录用公务员和参公单位工作人员来自哪些海内外院校?2022年7月28日,财政部发布《财政部2022年度拟录用公务员和参公单位工作人员公示公告》。下面为拟录取人员的特征。总计70人,来自51所海内外院校。女生51人,占72.86%;男生19人,占27.14。硕士研究生52人,占74.29%;本科12人,占17.14%;博士6人,占8.57%。人数最多的为北京大学6人;其次为中央财经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各4人,山东大学3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香港大学、南京大学、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各2人;8人来自境外院校,占全部的11.4%;香港大学2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美国杜兰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各1人。来源大学规划思享事业单位改革正在进行中,参公单位或许以后就不再存在了。以前参公的继续保留公务员待遇,改革后再进入单位就是事业人员。中国证监会2022拟录用公务员名单公布,确定27人为拟录用参公单位工作人员,11位是财会专业的毕业生。其中,中央财经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各有1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人。根据在证监会上班的人说,薪资待遇会普遍略高于当地公务员,还有一个就是落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都能落!来源:证监会及网络综合中财蹦豆上面讲解了参公人员(参公人员可以参加公务员遴选吗)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如信息有误请联系小编更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是985不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