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券欣鼎私募怎么样交易平台是真的吗?

5月A股市场在震荡中收官,受经济数据不及预期的影响,上个月的主线“中特估”板块也开始呈现不同程度下跌,三大指数月内集体收跌,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累计下跌3.57%、4.80%、5.65%。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相关产业链持续发酵,AI大爆发,成为大热门,应用端的走势增强,算力需求激增,AI芯片供不应求,传媒、大模型、算力、CPO、游戏等大幅反弹,争相“起舞”。AI板块后续将如何表现?还有其他潜力板块吗?就6月行情展望,看好的投资方向,以及市场风险点提示,排排网财富及时向私募管理人收集了最新的月度策略,以下为私募最新观点汇总(按照公司首字母排序):一、主观多头1、大椿基金:继续跟踪积极拥抱AI的公司目前市场对政府有可能出台的政策力度有较大分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假如目前整体经济的资产负债表有压力的话,政府或许会通过 mmt 的方式发债加杠杆,同时在部分对经济有较大影响的行业进行供给侧改革。我们认为当前经济看地产,地产看一线城市,如果能够出现像上海这种一线城市有大动作(不仅局限于边缘地区),那市场会明确转向。我们把 AI 分为海外算力(光模块、部分服务器)、国内算力(部分服务器、国产芯片)、海外应用、国内应用四类,确定性角度海外算力>国内算力>海外应用>国内应用,弹性角度应用>算力。5月上旬 AI 板块普跌,中旬在 800G 加单传闻和英伟达业绩超预期带动下,英伟达产业链大涨,下旬在算力新高和大模型牌照传闻驱动下,市场成交额放大,应用环节快速上涨。后续我们会继续跟踪产业动态和相关公司的进展,相信认真做事、积极拥抱 AI 的公司,如果能在数据上显现出 AI 的影响(订单、收入、ARPU 值、付费率等等指标),市场一定会对股价给予积极反馈。半导体产业链除 AI 算力外,我们也密切关注周期复苏和国产替代两大主题。周期复苏方面,行业逐步出现见底迹象,下半年或可启动复苏。具体来说,存储行业因供给端三星跟进宣布大幅减产,加速大厂减产进度,库存数据本月也开始出现拐点,价格端 DRAM 等核心商品本月降幅明显缩小(低于 2%),以上均显示见底迹象,同时美光禁售事件更加催化国内厂商的渗透替代。不过行业后续的复苏节奏和力度还要取决于需求端,目前仍然保持弱势,需要更积极的数据提升市场信心。2、大禾投资:港股是非常理性的市场现在港股的位置怎么样?从我的角度来看,港股是一个非常理性,理性到很极致的市场。研究港股对我们的提升非常大,反思我们过去研究A股的时候,可能对有些风险点和企业壁垒的关注还不够极致。我们不太关注市场整体的走势,更多还是自下而上选择股票。我认为现在A股和港股还有一些机会能让我们抓住,我们还愿意持有它们,这对于我们专业投资机构来讲是非常幸福的。怎么看中特估?我们留意到有些央企、国企在2021年年初的时候是非常便宜的,有系统性的机会,很多人忽视了这些公司的价值。如果大家关注港股的话会注意到,从那时候到现在很多央企、国企公司涨了非常多。我觉得做投资最重要的还是要看这家公司长期的利润和分红。我们结合每家公司的盈利能力、竞争格局、长期的可持续性以及市场价格来综合考虑,整体上还是自下而上地看企业。3、丹羿投资:耐心等待经济基本面与企业盈利的触底反弹5月以来各大指数都出现了较大幅度下跌,恒生指数、深证成指、沪深300、创业板指纷纷创出了年内新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今年以来经济 “ 强复苏 ” 的预期全面破灭,“ 弱复苏 ” 的情况进一步坐实,并且衍生出来对于未来经济进一步全面衰退的悲观预期。我们不仅看到近月的社融、CPI和PPI等宏观数据低于预期,也观察到地产的新房销售、制造业订单的微观数据环比有所走弱,但经济疲软的预期大部分已反应在了当前股价之中。我们判断A股企业盈利增速的下滑周期已处于后半段,不过投资者在没有强力政策刺激的背景下,仍需通过月度或季度数据来检验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底在哪里。我们仍然需要耐心等待经济基本面与企业盈利的触底反弹。一方面,耐心等待那些调整两年多的优质股票东山再起的机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寻找新时代市场的结构性机会,高端制造、科技和新事物等领域成长股的投资机会。5月我们减持了部分顺周期消费及互联网板块股票,同时适当增加了少部分未来看好的成长股,这类资产占比现在还不高,如果能有更好的价格我们将继续增加。4、复胜资产:降低贝塔层面预期,细化选股获得超额收益本月下半月我们的投资观点有较大的调整,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下游需求走弱,让我们开始重新评估所持有的上游资源类公司的投资逻辑。我们投资石油、煤炭这类资源类公司的前提是在需求稳定的基础上,考虑到这些资源类公司已经构建了较强的供应壁垒,有较大可能在一个供求两端都较为紧张的背景下维持盈利稳定。目前需求端走弱,我们首先对于供给端无法进行有效收缩的煤炭行业进行了减仓,后续将持续关注需求端的变化。本月另外一个显著变化是增持了光伏设备行业。虽然从2021年11 月之后,我们就没有再持有过光伏行业,但我们从未放弃过对这些高端制造行业的基本面跟踪。过往一段时间,我们对这个行业都有着“产能过剩”的判断,所以担心内卷的行业存在较大的内部竞争压力从而导致企业盈利下行。最新的基本面情况下,改变我们的投资逻辑的根本点在于新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已经逐渐成熟,“产能过剩”可能在未来持续存在,但具备“先进产能”的龙头公司具备较好的盈利先发优势,在技术迭代的过程中能够享受较好的红利。展望后续市场,市场又开始担忧经济的下行风险。我们认为由于经济增长趋势是很难依靠短期数据进行线性外推,这就导致投资者会不断地在“复苏”和“衰退”中摇摆,从而使得短期市场波动加剧。同时,考虑到目前实际需求尚未有明确起色的情况,我们仍然在 BETA 层降低预期,还是需要依靠更为细化的选股提供一定的超额收益。5、亘曦资产:重点关注AI产业链、央国企改革、数字经济对于6月市场,我们认为,目前市场多空因素交织,仍需等待积极变化。一方面,随着近期经济数据疲弱以及5月市场的大幅调整,市场情绪已到冰点,投资者的思维已从年初牛市思维格局转化为熊市思维格局,对中长期的担忧甚于短期的基本面变化,短期风险偏好极低,市场风险溢价再次回到极具性价比的位置,除了AI为代表的方向外,大部分行业和个股都处于三年底部状态,因此,短期不宜过度悲观,配置思维重于投机思维。另一方面,在外部压力背景下,在国内经济弱复苏背景下,仍需等待政策或其他积极变化。外部方面,中美关系角度,随着中美部分官员的会晤及谈判,马斯克的来临等,在其他方面难以迅速改变的情况下,与政治无关的经济合作仍有一定的空间;美联储加息,预计6月会跳过加息,虽然可能不会明确说停止加息,但在某种程度也是对当前持续加息的相对缓和。国内方面,在大兴调查研究之后,经济和市场的状况预计会在政治局会议上会有一定反馈。而且历史经验来看,6-7月份往往也是重大变盘点。配置方向上,可关注如下领域。一是受益于经济复苏或政策转暖的方向,如地产产业链、互联网、教育等;二是受益于美元指数见顶,流动性有望改善的方向,如港股、创新药等;三是受益于疫后恢复和内循环的消费方向,尤其是出行、消费场景恢复的服务类消费,如酒店、餐饮、食品饮料、医美、医疗服务等;四是受益于中美博弈,大安全主题下的相关方向,如军工,自主可控、国产替代主题下的半导体、信创、机械等板块;此外,中长期产业趋势向上,如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医疗保健等方向也可以持续关注;主题方面,可重点关注AI产业链及受益于高质量发展主题下的央国企改革以及数字经济方向。6、泓澄投资:会议提振投资人中长期信心(1)市场回顾及操作回顾美国经济方面:短期经济数据依旧有韧性,制造业与服务业背离,海外服务业景气向上一定程度上来自于通胀回落。居民超额储蓄的使用逐渐接近尾声,劳动参与率提升,叠加考虑信用收紧等影响,中期大概率走向衰退。国内经济方面:中期向好,但短期弱修复特征明确,生产和消费、消费内部、实体和信贷等分化明显。政策定调中性,既肯定了1季度的经济增长,也强调了内生动力不强,后续经济政策可能还是以结构性为主,重点在高质量发展。(2)市场展望月底政治局会议召开,指出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但也认识到需求仍然不足,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的关键。本次会议强调高质量发展,货币政策相对宽松,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将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和投资人中长期信心的提振。7、聚鸣投资:未来考虑构建对冲地域风险的组合地产行业的悲观前景是导致经济疲弱的核心因素之一。今年以来地产刺激政策戛然而止,作为全国人民最大的资产配置,地产行业的稳定对于消费和投资影响巨大,外部关系的紧张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悲观情绪,从汇率的变化可以看到海外对中国看法的变化。可以说,在这个时间点,市场又到了非常悲观的一个阶段,中概股和港股更加明显,价值投资基本失效,资金的再平衡在短期成为主要矛盾。就像牛市的鸡犬升天,现在是泥沙俱下,从私有化企业的角度,很多公司进入买点。我们接下来一段时间主要要做的事情是,自下而上,以更严苛的标准计算公司的安全边际,充分考量政策风险和中美关系风险,然后去寻找在这样标准下赔率最好的公司。没有怎么配置美股是今年让我比较后悔的事情。一方面内心总是觉得在美股市场我们的研究没有优势;一方面是目前美国利率很高,持有美股一年需要付出6个点的成本。未来,我们可能需要考虑,如何在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世界,构建一个对冲地域风险的组合。8、留仁资产:看好以 AI 为代表的科技股的长期发展潜力五月市场迎来预期中的调整,集中在此前交易拥挤度较高的中特估和 TMT。我们在这里也想谈一谈我们对于中特估和 TMT 的观点:首先,在过去的这段时间炒作中,中特估被赋予了更多的主题化特征,只要是低估值的国有企业,无论做什么业务,资金所至,大象起舞,这显然是非正常且不理性的,国有企业需要在资本市场提升自己的估值,但估值也不是凭空拔起来的,这需要通过提高国企经营效率、改善国企盈利质量、加强与资本市场的沟通,以及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来实现,基于这一点判断,我们对中特估的炒作保持了相当的冷静,并判断市场可能会面临一轮较大幅度的调整。其次是 TMT,我们依旧看好以 AI 为代表的科技股的长期发展潜力,在交易拥挤度过高的背景下,我们的仓位配置更多需要参考一些情绪指标,随着情绪从高涨到相对冷静,TMT 板块的估值水平也回到了一个中期合理偏高水平,我们仍然在等待一个合适的出击时机,在这段时间的观察、验证和去伪的过程中,我们也筛选出了 AI 板块一些真正具有长期产业逻辑的个股,在下一阶段会对它们进行配置。在 TMT 板块之外,我们也跟踪和研究了一批长期成长路径清晰、经营管理优秀的成长型公司,从今年前半年来看,由乐观预期向悲观预期的转向的过程确实是不利于成长股投资的,这些公司的估值水平也从略显昂贵被市场重新定价到了合理乃至偏低的水平。当钟摆从另一极重新向现实(亦即悲观预期向不太差的现实回归)回归的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关于六月,我们判断市场整体仍然会在底部区间震荡,为下半年蓄势。短期而言,我们会更多地关注估值处于低位,有边际改善的公司,往更长一段时间看,我们相信成长股(不仅限于与 AI 相关的公司)将迎来春天,或许,这个“长时间”并不会太远。9、钦沐资产:存量市场会向科技板块重新进行布局和配置回到市场,站在当下,难度大,是大家的普遍体验, 为什么今年这么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是在经历了2021年和2022年之后,投资者普遍心态很脆弱,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大大降低,同时对2023年充满了期待,因此今年稍有波动或市场表现不及预期就会有不适感;第二是机构股整体表现羸弱,机构投资代表了基本面投资,投资是一系列因子的集合,如果基本面因子的效果不那么管用,还能对什么有信仰?第三是海外和国内市场之间的巨大反差,说好的海外衰退,国内复苏,然而反应在市场表现上,海外随便看一个指数都是上涨,国内的指数却这么羸弱,年初的预期和现在的现实反差过大。那么接下来我们怎么看市场?要想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去年10月底发生了什么。当时预期放开,中国经济复苏,但是经济复苏并非一蹴而就,而且我们能够清晰的感觉到,国内的经济政策相对克制,对于科技创新这个新引擎更加重视,尤其在海外AI浪潮已经启动的背景下,国内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存量的市场会向科技板块重新进行布局和配置。随着今年二季度经济情况逐渐明朗,市场开始对经济刺激有所预期,我们认为接下来的市场会相对均衡,由于存量市场博弈的原因,阶段性会出现跷跷板的情况,但幅度有限,尤其有去年底的前车之鉴,市场会更加注重产业进程及复苏力度,剧烈的风格切换的可能性存在但并不是很大。本轮熊市是从2021年初开始的,中间有机会,但都不是很持续,波动也较大,给投资人带来的财富效应并不明显,那么今年可以理解为穿越隧道的最后阶段,但在破晓之前,还需要耐心的等待。10、仁布投资:短期反弹寄望政策回头看今年宏观经济运行,整体复苏力度是低于预期的。出口虽然前4个月表现超出预期,但未来增长趋势向下压力不小。制造业投资乏力,基建投资随着时间推移,空间也不大,地产产业链是确定性低于年初预期的。除此之外,消费乏力的问题更大一些,没有起到经济稳定压舱石的作用。各方面的运行态势导致投资者对未来经济预期不佳。改变这种预期,要么靠时间经济自身走出周期低谷来重塑信心,要么则需要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政策,这可能也是6月份市场企稳反弹的关键因子。对于海外,美国6月份加息与否其实已经不太重要了,基本接近尾声。目前的现实情况是,美国国内经济内生韧性依旧很强,利率高位运行,股票市场也比预期的要好很多。但逻辑上来说,长期的高利率对银行业也好对经济也好,都会在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形成一定冲击,这也是美股未来我们最担心的点。具体到6月份,我们的观点还是先防守为主,公用事业和TMT配置为主。静待可能的政策举措再决定是否加仓和可能的进攻方向。11、申九资产:持续挖掘跟踪高成长性行业和公司展望2023年6月,经济复苏步履维艰,4月的投资、消费、就业、工业企业利润和5月制造业PMI等宏观经济指标显示经济处于全面放缓状态。货币政策宽松依旧,但资金只在银行间资金市场内空转,信贷特别是居民中长期信贷反而进入回落状态。市场依然期待财政及产业政策能够有所动作,但耐心并不太多。美国的债务上限问题阶段性解决后,美联储面对持续的高通胀或许还将继续加息,但幅度和空间都已经不大。当前,经济总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复苏乏力、信贷需求不足等问题,同时市场利率和风险偏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A股市场或将磨底一段时间,在未来政策托底下的市场反弹中,我们认为中小市值成长股的弹性更大,我们依然延续成长股的投资策略,持续挖掘、跟踪高成长性行业和公司。12、石锋资产:反转仍需等待政策信号短期预计维持震荡,反转仍需等待政策信号。5月后市场主题炒作情绪降温,资金开始布局以银行、煤炭为代表的高股息防御性板块,对于未来的市场,我们主要判断有二:一是市场指数整体下行风险不大,高股息类权重资产对于市场支撑力度较大;二是经济回升内生动力明显不足,而政策的对冲意愿却不强,这可能会导致市场风格会在较长时间内处于防御态势,市场风格拐点需要等待政策信号。未来操作思考。国内宏观经济4月份以后持续走弱,而短期内难以见到新的宏观政策的出台,社会的新增裁员信息又不断见诸各种新闻,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在投资上须保持谨慎的态度,并时刻关注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在投资方向上要关注和宏观经济弱相关的品种。13、世诚投资:人工智能主题投资将贯穿全年我们维持人工智能主题投资贯穿全年的判断。5月份板块内的分化(基础层算力侧因为海外龙头公司的映射而相对领先,应用层在“大模型show”告一段落后略显沉寂)为后续的行情结构提供了线索。近期我们乘势加大了AI应用层的投资,同时保有在算力侧的头寸,在接下来的右侧交易中我们将相机抉择,根据细分赛道的基本面和交易结构来动态调整该主题内的布局。关于中特估,乘着股价的波动,我们正陆续重返部分优质国央企。中特估主题正在进入2.0阶段,主题内的行情将进一步分化,而我们在细分领域及个股层面将更有选择性,那些真正具有中长期行业逻辑的赛道(比如,云计算)及优秀的基本面(比如,扎实的资产质量及良好的现金流)、能持续呈现创造价值的公司才会被保留下来。当然,我们也会认清2.0阶段的高波动特性,并做好相应的风险管理。关于港股市场,港股因其离岸桥头堡的地位和特性而每每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这次也没有例外,以至于专注于港股市场的投资经理甚至发出了“人都快跌没了”的感叹。研发管线略不及预期引发的创新药暴跌也就罢了,近日连出超预期财报的互联网平台公司也还在跌跌不休就有点“不讲武德”了。虽然近期时有传闻个别海外投资者撤离香港市场,港股(含中概股)的战略价值始终在那里。同样重要的是,港股并没有失去弹性——远的不说,去年底前后恒生科技指数在三个月内的翻倍行情应该不会那么快淡出投资人的记忆。14、泰旸资产:看好以AI为主线的科技革命展望6月份,随着经济数据的进一步走弱,市场对于出台总量政策的预期将逐渐增强。但需要注意,目前高层更看重经济的高质量转型以及供应链安全,对总量经济增速的容忍度可能会远超市场预期,所以未来金融工具、产业政策会有落地的可能性,但总量政策的力度和规模可能会不及市场预期,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和总量经济相关的资产,无论从宏观维度还是微观层面可能提供的回报率都相对有限。相反,以AI为主线的科技革命,无论是从争夺未来科技制高点的角度,还是从提升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都更容易获得国家的强力支持,也更容易获得社会各方面资源的持续投入,从而创造出一轮产业投资机会。落脚到投资上,一方面可以关注英伟达产业链上的光模块、服务器个股的成长机遇,另一方面可以挖掘GPU、芯片国产化带来的国产替代机会。在AI之外,参考海外国家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经验,在经济转型期,必选消费品、医药、高端制造业中仍会诞生许多优质企业,通过积极的翻石头将有望寻找到这些潜在的投资机会。15、望正资产:维持对A股复苏慢牛的乐观看法(1)策略回顾产业层面,海内外各种大模型小模型层出不穷,且越来越多开源模型推出,为产业发展增添了更多推动力,下游行业应用也逐步展开,通用人工智能的进化速度超出市场预期。英伟达二季度业绩指引上调,5月份股价录得36%涨幅,一度突破万亿美元大关。AI产业浪潮带来的业绩推动已经开始在算力层面得到体现。随着国内大模型标准的制定,牌照的发放,算法层和应用层的业务突破和业绩爆发也不会缺席。市场层面,美元利率居高不下,国内经济复苏动能趋弱导致市场被悲观情绪笼罩。经历2月份以来的调整,沪深300回吐了今年的涨幅,沪深300股息收益率与国债收益率之差已经重回-2X标准差。当前位置我们认为不应该继续悲观。展望未来两三年,既有AI这种蓬勃发展,逐年向好的产业,又有传统产业探底和出清的契机,A股将迎来“击球甜区”,可能会有比较丰富的投资机会,适宜“大胆假设,小心求证”。(2)市场展望我们维持对A股复苏慢牛的乐观看法,经济弱复苏背景下,当前产业趋势爆发的泛TMT行业较为占优。此外,市场普遍调整后,个股的阿尔法机会也会凸显。后续我们将逐步提升仓位,维持高仓位运作,一方面增配在AGI产业趋势中,具备核心卡位和广阔应用空间的优质公司。另一方面关注美联储加息节奏和国内宏观经济回升力度,寻找一些阿尔法资产的逆向买入机会。16、玄元投资:6月的策略重点依然是AI(1)中观行业趋势从行业景气度来看,比较确定的依然是AI算力板块和有基本面支撑的应用板块。5月及6月海外大厂的一系列财报指引和新品发布会也持续在强化景气度。同时,一部分今年业绩得到修复的游戏公司,后续也会真实受益于AI带给企业的降本增效。经济复苏线方面,现实和预期都处于极度悲观的位置,继续等待高频数据向好的确认,短期的月度PMI数据暂时没有得到更多维度数据的共振增强。细分行业中,光伏及新能源主链的供需格局仍然处于恶化中,海风存在一定的景气度改善。下半年华为5G手机引导的品牌自身消费电子复苏存在一定可能性。(2)微观交易结构5月市场换手率处于下行周期,临近月底成交额有所反弹。当月TMT板块成交占全A的比例在36%左右,内部结构上,电子、通信成交额先后触底反弹。而中特估方面,成交持续萎缩。(3)策略层面6月的策略重点依然是AI,包括围绕预期与股价实现程度来配置仓位的算力,注重Q2业绩跟踪及确定性的传媒和游戏,以及关注垂类模型和AI部署本地化指向的边缘侧,同时,我们依然高度关注海外AI应用侧的进展。经济复苏线,基于当前股价已经是弱现实弱预期,且5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我们关注细分行业是否会因为对调研后的政策存在预期而先行反弹,对于此类有可能存在的预期先行行情,我们会适度参与。更大的机会依然是在中美共振需求复苏时刻,密切留意股票债券期货三个市场出现的共振信号。17、涌津投资:保持高仓位策略,坚持价值与成长并重的投资理念投资策略上,我们仍保持高仓位策略,坚持价值与成长并重的理念,更注重对于个股的选择。当经济周期较差的时候,往往是投资人预期悲观的时候,更容易受到不利经济数据的影响,进一步加强悲观预期,对股价的影响也是呈现逐级放大效应的。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大风险仍旧存在,未来的经济走向的确存在不确定性。从市场的资金面来看,目前依旧处于存量博弈,板块的轮动成为常态。我们坚持长期投资好公司的理念,持有的主要公司始终具备以下特点:长期行业前景较好、具有深厚的护城河,有良好的管理层,管理层与小股东利益一致,并致力于为股东不断创造价值的增长。我们对这些管理团队和公司未来充满信心,并预计在未来数年每年至少创造20%以上的价值增长。展望未来,当期时点不宜过度悲观,长期看,市场整体处于相对的低谷期,当前的阶段仍旧是处于长周期中的低位,短期看,部分板块已经经过了比较充分的下跌,基本面的走弱已经在股价中有所反应。从我们和上市公司的交流来看,虽然整体经济环境不佳,但是依旧有不少具有活力和韧性的公司在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我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投资上,在相对弱势的市场环境中,一方面我们会更关注对风险的控制,另一方面,对于长期跟踪的优秀公司,目前是比较好的投资时点,短期情绪的走弱并不改变公司长期基本面向上的趋势,我们会更多自下而上选择可投资的公司。我们会坚持自身的投研体系,投资从长期视角看更能够持续为股东创造利益的企业,努力扩大自身研究的覆盖面,坚持我们价值与成长并重的投资理念,与企业共同成长,为投资人持续创造收益。18、远望角投资:现在的市场风险收益比会更有吸引力近一个月,多家券商集中召开策略会,我们也借此机会密集调研了多家上市公司,更多地从微观角度去挖掘企业的成长机会。即使在宏观环境备受挑战的现在,我们仍然可以在中游高端制造行业、材料处理行业、信息技术产业中发现不少企业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有些机会来自于海外市场的拓展,有些机会来自于技术的跨领域应用(因为新的应用领域成长得足够宽广了),有些机会则来自于对于进口产品的竞争优势的积累。2023年转眼已经过了5个月,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市场预期反复变化,估值体系牛熊切换,的确是充满挑战的一个阶段。而相比于年初时的强预期和潜在的弱现实,我们认为现在的市场风险收益比会更有吸引力。19、正圆投资:看好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中的储能板块我们对当下市场继续保持相对谨慎且乐观的态度。4 月以来的 PMI、通胀、社融和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正经历新一轮产能周期压制下的库存周期温和复苏,今年以来的经济运行呈现量升价落以及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展望后市,我们认为国内经济将持续保持温和的复苏态势,需要通过把握总量温和复苏中的结构性亮点来捕捉基本面机会。后续重点关注展望: (1)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外贸进出口的稳定增长,我们看好并将持续跟踪海外消费电子这一大投资主线。“一带一路”政策不仅顺应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趋势,更是中国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做大外循环的重要推手,让世界看到中国电子产业链、供应链与品牌的亮点。伴随“一带一路”系列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海外消费电子产品升级的需求是长期趋势,人口红利及渗透率提升也将驱动市场规模持续向好发展。中国作为消费电子的制造大国,伴随未来产能的持续输出与海外扩张,我们看好具有品牌效应的优质消费电子公司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2)基于扩内需、促进国内大循环对于消费的拉动作用,我们看好新消费板块下消费电子产品创新相关的 AR/VR 投资机会。20 年以来,受疫情等多方面不利因素影响,消费创新类产品需求受到较大冲击。2022 年 meta、PICO 等头部品牌均发布自身新品,硬件成熟度不断提升,但内容相对匮乏,致使整体需求增长相对一般。我们认为今年乃至明年苹果 MR 设备推出后,将会提升市场对整体消费电子板块的风险偏好并助力估值提升。同样地,看好 MR 推出后大概率产生的鲶鱼效应,类似 2019 年特斯拉在上海建厂对新能源产生的影响力,基于此,我们认为这个板块是可以看 2-3 年乃至 3-4 年投资周期的。(3)看好“双碳”目标引导下的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中的储能板块。现有储能系统成本较高,未来需要低成本的新型储能助力新能源系统高效发展建设。国家能源局《“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2025年新型储能的投产规模将达到3000万千瓦,预计2023-2025年仍有超过 2000万千瓦的增长空间。我们预计容量电价与其他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将会继续完善,这不仅将推动新型储能进入容量市场交易,有效提升新型储能利用水平,也将促进风光发电消纳,提升风光发电和储能的盈利水平。20、中欧瑞博:避免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关键是稳住资产的价格避免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关键点是稳住资产的价格,如果资产价格出现崩盘式下跌,那么每一个微观主体都会面临必须卖资产、还债、降杠杆的负循环中。如果多数微观个体都采取类似的“理性行为”,那么宏观数据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就可想而知了。房产和股票,是大多数微观个体资产负债表中最主要的资产构成,稳住房价与股价应该是破解负反馈的牛鼻子。今年以来,我们一直反复强调,市场处于春季震荡当中,中短期的角度看,市场并非处于收获的季节而是处于播种的季节。从二月份开始,市场逐渐下行调整了四个月,很多投资者把曾经拥有的账面浮盈又还回去了,心情与情绪有点低落,其实这种现象本身就是春季固有的特征之一。投资的好时机与坏时机,总是与我们的情绪高低成反比的。越是大家亏损严重,市场估值与投资者情绪都处于低位,基金销售陷入冰点时,这时候应该认真思考的是机会是不是临近了,莫在顶峰慕名而来,莫在低谷转身而去。二、多资产1、半夏投资:股票市场需要更大的耐心即便央行按兵不动,国内利率暂时没有进一步下行的动力,但在经济动量下滑的背景下,利率也没有上升的压力,中短端国债持仓风险不大。耐心等待几个月,如果政策思路发生变化,后续可能有惊喜。对于商品来说,总体情绪比股票要低迷得多。一方面相对股票,商品对高频数据的反应更快更明显,所以更充分地反应了当前的需求低迷,另一方面,煤炭价格下跌并将继续大跌的预期,是商品市场的另一个主要矛盾,通过成本预期,带动了一半工业品的期货价格下跌,成本和需求的共振使得商品市场总体情绪非常低迷,当前市场总体的期现价差已经处于历史最高水平附近。所以,商品市场后续单边做空已经不再是好的选择。波动和分化应该是未来一段时间商品市场的特征。股票则需要更大的耐心。虽然市场总体的估值已经比较低,往下的空间并不很大,但股票市场对经济动量再度向下的反应并不充分,且包含了更多对政策的预期和期望。国内市场参与者的仓位并不低,对政策充满了憧憬,最近市场几乎每隔2天,就有对政策的传闻和期待。市场最后一波震荡重心下移的磨底,可能在期望,失望,再期望,再失望中完成,股票市场的第二个风险,在于存量资金的流出。根据行为金融的一般规律,市场的第二个底部,往往不会像第一个底部,在恐慌中铸就V形反转,一般是震荡重心下移,波动率收窄,在绝望中悄然见底。底部的右侧也会是纠结反复,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反转。于是,抄底也不能着急,需要足够的耐心,等待条件的成熟,选恰当的品种,并需要巧妙地使用一些工具。2、大墉资产:多数商品处在估值低位,但上行驱动并不明显股票方面,当下结构性特征显著,低利率环境下,科技与高分红逻辑交替发力,顺周期板块补跌,增量资金观望情绪较浓,适宜精选行业及个股。商品市场,当下市场需要关注两个问题:商品估值到了什么位置?主动去库存周期到了什么位置?整体思路将延续上月,大的环境仍没有看到变量。多数商品处在估值低位,但上行驱动并不明显。交易逻辑一是重视利润头寸,关注供给端收缩的品种;二是弱势环境下需求性价比逻辑占优,高相关性品种价差看收缩;三是重视估值逻辑,供给端调整灵活的品种优于供给端钝化的品种。3、恒立基金:坚持多资产配置、多工具运用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复苏进程可预测性较低,应对策略上我们依然坚持多资产配置、多工具运用。保持目前资产配置比重前提下,如果A股指数有较大下跌,则我们会择机逐步增加权益投资配置,参与定增将是我们加仓权益的主要手段。同时,我们也随时跟踪和把握套利机会,追求高确定性盈利。4、蒙玺投资:中证1000指增产品更容易做出超额收益(1)股票市场随着疫情的放开,2023年国内经济迎来改善预期,股市一般先于经济触底。随着经济预期边际改善,股市下跌的空间预计比较有限,另一方面,近期各类数据的公布,导致大众对经济数据的预期过于悲观,后续改善的机会较大,因此我们看好后续股票市场的反弹。就大盘本身来说,4、5月股票下跌较多,处于暂时的低位,量化策略的beta风险很小,因此量化机构依然能在市场中捕捉到稳健的超额收益,特别是指增策略,目前是良好的布局时机。(2)商品市场今年上半年,国内需求低迷、海外金融风险蔓延,商品市场处于下跌趋势中。CTA策略从2022年至今处于持续回撤中,一方面是由于行情波动降低、出现大幅上下震荡;另一方面是由于2020年CTA大年之后,整体市场CTA规模上升过快,策略较为拥挤。从行情的角度而言,目前商品市场跌到相对低估的位置,机会大于风险。从策略本身的角度而言,由于经历了一两年的CTA策略表现不佳,策略拥挤度会有所下降。同时,伴随着各家机构纷纷探索、开发更独特、更另类、拥挤度较低的策略,未来行业超额收益来源有望更加多元化。(3)指增策略展望在经历了前几年的高速发展,沪深300、中证500指增比较饱和,做出稳定的Alpha难度较大,相比较来看,中证1000指增产品具备更大的弹性空间。同时,由于该指数行业分布更为分散均衡,指数成分股更为活跃,中证1000指增产品更容易做出超额收益。三、CTA1、宏锡基金:当前CTA策略仍具备较好的安全边际2023年6月,全球金融市场将迎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市场情绪和反应及不同类别资产的表现与配置逻辑,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风险偏好与投资目标,采取相应的投资策略,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值得一提的是,投资者应时刻注意市场风险,科学、合理配置资产,市场越是极端,越是甄别管理人的时机,同时也可能是安全边际较好地配置和调仓优化投资组合的时机。从全CTA行业看,CTA基金整体经历了连续三个季度的低迷期,近期有逐步修复的迹象,不同管理人的策略风格特征逐步显现、逐步明朗。随着不确定性因素的持续扰动、市场交投活跃度的提升,大宗商品未来波动空间值得期待。总体而言,从中长期(3年以上)配置角度,当前CTA策略仍具备较好的安全边际,可考虑分批配置。风险揭示:本文信息来源于公开资料或对投资经理的访谈,不代表本平台立场,相关数据仅为排排网财富研究之用,不代表对数据来源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的实质性判断和保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投资者谨慎参考。投资有风险,本文涉及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司未以明示、暗示或其他任何方式承诺或预测产品未来收益。投资者应谨慎注意各项风险,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销售文件,充分认识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投资决策,对投资决策自负盈亏。版权声明: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转载、引用、 翻译、二次创作(包括但不限于以影音等其他形式展现作品内容)或以任何商业目的进行使用的,必须取得我司许可并注明作品来源为排排网财富,同时载明内容域名出处。本报告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投资请谨慎。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对于券商而言,“开放”依然集中在服务能力、获客能力的拓展,尚未达到输出阶段。券商目前的机构服务生态圈建设情况如何?开放银行的模式能否复制?开放证券距离我们还有多遥远?  在零售经纪业务向机构经纪业务的转型潮流中,券商的开放生态正在形成。  据中证协2021年数据显示,77家证券公司将数字化转型列为公司发展战略,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也由零售经纪业务扩展到机构业务、资产管理、投资银行、自营投资、中后台等多个领域。其中机构业务主要是为私募、公募、保险资管等持牌机构提供投资、研究、销售、托管、运营、产品设计、融资融券、衍生品、交易、风控等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据记者了解,在多家券商的数字化转型战略中,或将机构服务业务并入数智金融部(原网金部),或单独设立一级部门,从而满足机构客户专业化、综合化、定制化需求。  从近两年各上市券商的公开财报来看,中金公司(601995)、华泰证券(601688)、国泰君安(601211)、海通证券(600837)、方正证券(601901)都在发力建立机构客户服务数字化平台,以整合集团资源服务优势,提高机构客户综合服务能力,而申万宏源(000166)、中泰证券(600918)、兴业证券(601377)、招商证券(600999)、天风证券(601162)也致力于搭建机构客户服务体系,拓展机构生态圈。  “开放证券”概念最早在2020年由国泰君安首次提出,定义为一种以平台化、生态化为导向,促进能力整合、构建行业价值共同体的发展理念。  在开放生态方面,银行金融服务、技术能力的开放已成为其通过触达产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范式。但对于券商而言,“开放”依然集中在服务能力、获客能力的拓展,尚未达到输出阶段。券商目前的机构服务生态圈建设情况如何?开放银行的模式能否复制?开放证券距离我们还有多遥远?  量化私募服务生态圈初长成  在券商的各类机构业务中,量化私募交易生态圈最先形成,而极速交易系统是券商服务私募机构客户的基础设施。  过去,量化私募机构的交易需求难以被满足,传统交易系统速度较慢且稳定性不足。量化私募机构对加以系统的稳定性、速度、吞吐都提出了进一步要求,恒生电子(600570)、金证股份(600446)、顶点软件(603383)等传统IT厂商开始研发极速柜台系统,而券商机构也在传统系统服务商的加持下搭建起自己的极速交易系统。  最先试水自研极速交易系统的券商是华宝证券,在2014年时任总裁刘加海就公开表示,中国资本市场会出现大量的量化交易和机构经纪业务,2015年开始,华宝证券就已打造LTS量化交易系统。2016年10月,中泰证券全自主研发的XTP极速交易系统上线,截至2021年末XTP系统聚集300多家私募机构,主流量化服务覆盖率达到90%,2021年交易量超过8.9万亿元人民币。此外,围绕量化交易自研极速交易系统的券商还包括华鑫证券、东方证券(600958)、申万宏源、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华泰证券、东吴证券(601555)、国联证券(601456)、天风证券等等。  “过去中型券商想通过自主研发极速交易系统以差异化路线抢占量化私募机构,实现‘弯道超车’,但如今头部券商都已布局极速柜台交易系统,如何提供综合性的机构服务、优化产品生态成为券商的下半场。”某券商研究分析师向记者表示,券商在量化私募服务方面,已从综合服务、资金对接,一步步走向构建量化私募服务的生态。一方面,围绕极速交易系统,券商可为私募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带动融资融券、收益互换、托管外包等多个业务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覆盖主流量化私募后,将形成优质量化资产的聚集地,以实现资方对接,为量化私募寻求优质资产,最终实现量化私募客户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  “IT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也是量化类私募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国外某头部对冲基金的集群算力可以排进全球超算前200名内,国内某量化私募巨头也投资数十亿构建自己的云算力平台。” 宽邦科技创始人梁举告诉记者,在提供一体化服务方面,券商逐步将柜台交易等核心业务迁移到云上,同时在部分业务开启云原生转型。  云平台拓展券业服务生态圈  量化私募服务的生态圈只是券商开放生态的一个缩影,在券商服务生态圈的建设过程中,机构通过业务上云、云原生转型拓展业务场景、提高研发一体化平台敏捷性。  在2015年在广发证券(000776)首席架构师时,凡泰极客创始人梁启鸿即关注到欧盟和英国在开放银行方面的举措,并在公司启动了称为“开放交易”的项目。”国际券商传统业务一直就有所谓DMA(直接市场准入)业务以及相应的技术设施,基于此,我们想延伸一下,在核心交易系统外形成开放的API即服务,支持日益多元、丰富的周边生态,包括但不限于自己的软件和买方机构的交易应用“,梁启鸿告诉记者,他认为这顺应了数字化连接、卖方赋能买方等发展趋势。“券商一直向投资者提供软件、提供电子交易服务,用今天的眼光看,券商就是SaaS服务商。从粗粒度的黑盒子软件,到DMA式的交易服务,到细粒度的API即服务,是一个日益精细化但高度灵活的技术演进,带来的是组装式业务的可能性,但这种能力需要建立在稳健强大的数字化基建基础上”。  在信创金融云大势下,云计算、云原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券商在金融服务生态圈中“运营者”的角色转变。  今年8月,华泰证券数字化运营部总经理王玲在公开发言中表示,应对市场的发展,华泰证券需要开发下一代的分布式全球交易平台,而一个覆盖全球交易市场的多品种、多资产的交易网络和平台是非常复杂的。王玲表示,未来的交易服务,会涵盖各种各样交易场景,满足不同类型的投资者需求。这样一个交易云底座必须深刻适配行业应用场景,因此其将与火山引擎合作前端云上开发平台和框架,重点打造一体化建设以及调度建设等。  值得关注的是,基于云平台架构,目前头部证券公司已有部分科技能力实现对外输出。如国泰君安通过开放金融云的平台和基础架构,以一站式场外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场外金融云”实现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清算所、万得、彭博等外部机构合作,从而为客户提供场外业务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监管层主导的行业云进一步夯实了证券行业的数字新基建。据记者了解,目前沪深两大交易所均已建立了金融行业云平台,其中,上交所与阿里云合作成立“证通云”,深交所旗下深证通与腾讯云联合打造 “深证通新一代金融云  “行业云是接下来各行各业数字化进程接的发展重点,因为行业云是行业连接枢纽,是促进整个行业数字化水平提升的关键,证券业应重点发展自己的行业云。”梁启鸿向记者介绍,一方面,证券行业云熟悉券商业务现状,另一方面其受到监管信任,券商上云的安全性得到保障,从而防范信息泄露等风险。“在证券公司与行业外部的第三方企业合作过程中,行业云解决了原来多对多的问题,避免了同一家科技服务商对N家券商、一家券商连接N家第三方合作伙伴,作为行业级基建设施统一解决行业内外的数字化连接风险,避免了行业内参差不齐的安全技术水平导致的漏洞,对整个行业来说也起到降本增效、促进安全开放的作用。”但他也直言,目前行业云的落地场景尚未被完全挖掘出来,还是需要证券业在开放过程中共同关注实际应用场景。  开放证券能否复制开放银行?  证券业的开放生态已然萌芽,然而,谈及是否达到银行业的生态开放水平,多位采访对象向记者坦言,还存在一定距离。  “券商机构业务服务平台目前只能说是‘协同’,还没有到‘开放’的程度。”某头部券商数字化转型相关部门人士告诉记者,他认为,协同是整合机构已有的综合能力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开放是通过生态获得机构没有的能力,实现多边的结合。  过去,银行的开放生态建设始于C端支付场景,基于API应用程序接口技术,将各类不同商业生态场景嫁接到开放银行平台上,从而为各类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一方面增强用户的触达,另一方面重构原有业务模式,实现业务创新。  “开放银行的建设是B2C2B,相对容易实现,但开放证券侧重于金融生态圈的建立,是B2B的过程。”券商数字化转型专家包煜楠指出,开放证券需要平台与业务能力的输出,这对同业竞争激烈、科技产能不足的证券业而言门槛较高。  某券商首席信息官同样向记者表示:“券商自身的科技能力建设还在起步阶段,这几年才在做数字化战略转型,投入也远远不如银行保险机构,谈对外输出为时尚早。”  “开放银行和开放证券本身对技术基建的挑战都很大,并且需要相应的云化、SaaS服务商化的运维能力、安全风控能力。金融机构对自身作为科技公司的自我定位、观念和经营管理模式,都需要与时俱进的发生变化,把自己做成一家SaaS公司,我认为就是数字化转型。”梁启鸿表示。  除了科技能力建设尚不完善,多位采访对象指出,开放证券面临最大的挑战,在于激烈竞争下机构技术开放意愿的不足,“如果我们输出自己的最佳实践经验,是否会加大同业竞争?又如何评估开放平台与技术带来的利润价值?”有券商金融科技相关部门人士提出疑问。  今年10月,国泰君安与波士顿咨询联合发布的《开放证券白皮书2022》(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在“开放证券”这一发展理念的倡议下,证券公司、银行、保险等金融同业将逐步实现从竞争到竞合再到共生共赢的转变,在证券业多层次发展体系的构建中,不同类型的券商将着眼差异化的竞争能力构建。  目前监管已明确鼓励金融业开放共赢的发展方向。在今年2月四部门联合印发的《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指出,金融机构间需践行“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互联互通、成果共享”的发展策略。  《白皮书》指出,通过证券公司之间在渠道、运营、基础设施等方面资源共享,可以实现行业整体效率提升,其中,综合型券商可提高自身平台利用率、丰富营收来源,深耕特色化“长板”的精品券商则可以借此提高运营效率,将更多精力与资源用于打造自身差异化竞争优势。  “期待监管机构统筹搭建行业标准,同时行业云平台、头部综合型券商等发挥开放引领作用,加强机构间资源互通共享。”一位券商金融科技相关部门人士表达了他的期待。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push({
id: '5877108',
container: s,
size: '660,80',
display: 'inlay-fix'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欣鼎私募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