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中国中国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化趋势加快?


  
内容提要:中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高潮期,迅猛的老龄化趋势将一直持续到21世纪中叶。在老年人口规模不断膨胀、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化、社会养老负担日益沉重的背景下,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将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特点:老龄化速度将在“十三五”时期明显放缓,为中国完善养老政策、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机遇;空巢独居老人规模庞大,亟须实施家庭支持类政策推动家庭养老功能再实现;新一代老年人文化水平更高,且拥有一定的财富积累,为“智慧养老”和“资产养老”理念的落实创造了条件;更加宜居友好的老年生活环境,将有助于老年人口自理状态预期寿命的延长,进而有望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老年照料负担。
   关 键 词:中国老龄化/社会抚养/家庭支持政策/智慧养老/资产养老/老年宜居环境
   标题注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特征、规律与前景——老龄社会的人口学基础研究”(项目号71490731)。
   作者简介:翟振武,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北京 100872); 陈佳鞠,李龙,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十分严峻、老龄化问题异常突出。长期以来,基于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和特点分析的研究数见不鲜,应对老龄化的相关政策方案也层出不穷。一种较为流行的看法是,只要推行全面两孩政策甚至于更进一步地取消生育数量限制,老龄化的形势就会得到有效逆转,老龄化问题也会随之迎刃而解。但实际上,生育政策调整完善不仅无法扭转老龄化持续加深的趋势,无法解决老年人规模膨胀的问题,而且对于减缓老龄化速度、控制老龄化水平的作用也相对有限。未来中国老龄化的趋势应当在全面两孩政策启动实施的背景下重新加以认识,绝不应当单纯寄希望于生育政策调整带来老龄化方向性的趋势变化。当下,应更加关注老年人口内部结构和外在环境呈现出的新特点,并据此设计和制定相应的老龄政策和养老措施,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一、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的中国老龄化趋势
  
   在充分考虑到全面两孩政策施行对人口影响的条件下,在21世纪中叶之前,中国的老龄化依旧延续着老年人口的规模不断增长、比例逐渐提高的总体趋势。这一时期,老龄化的持续发展与高龄化的加速推进相伴,不仅中国人口整体将会呈现出明显的老化,老年人口群体内部也将发生着急剧的老化。老龄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抚养压力加重,养老负担与抚幼负担相互交织,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一)老年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21世纪的前半叶是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大幅攀升的时期。目前,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规模大约2.2亿人①,位居全球各国首位,约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4.3%。在这一规模基础上增加的第一个1亿人大约用时12年,到2026年时,中国老年人口规模达到大约3.1亿人,约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5.0%。而增加的第二个1亿人大约用时10年,到2036年时,中国老年人口规模达到大约4.1亿人,约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5.6%。204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比现在翻一番,约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4.5%。205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达到4.7亿人,这基本上是其在整个21世纪中的峰值,仍居全球各国首位,约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2.5%。可见,在未来二十年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的增长速度有所加快,高于但又不会大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此之后,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增长速度逐渐趋缓,可能将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②。
  
规模增长带动比例提升,中国老龄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程度将会随之不断加深。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目前已占中国人口总量的16.1%。从国际比较来看,日本在全球各国中的老龄化程度最深③,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高达32.7%,高于中国约17个百分点。与中日两国同处东亚地区的韩国的相应比例约为17.8%,高于中国近2个百分点。在老龄化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在2024年前后跨过20%的“门槛”,在2041年前后突破30%的“边界”。到21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可达34.0%。相比之下,日本的老年人口比例将在2050年达到42.5%,高于中国约8.5个百分点,而韩国则会陡然增至41.5%,年均提升约6.6个百分点,而中国同期年均提升约5.2个百分点。可见,虽然中国的老年人口规模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都稳居世界第一,但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并不是最高的。
   (二)老年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高龄老年人口规模快速扩大
  
中国未来老龄化的总体趋势不仅表现为老年人口总体规模的膨胀,还突出地表现为老年人口内部年龄结构的快速老化。从老年人口金字塔形态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见图1),便能大致看出中国老年人口“增龄”的情况。2015年时,中国的老年人口还呈现为从低龄到高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持续下降的标准金字塔型。到2035年时,老年人口金字塔的塔基相比于2015年已经出现较大收缩,而塔身则出现一定程度的膨胀。到2050年时,老年人口金字塔的顶部已出现非常明显的膨胀。
   图1 中国老年人口金字塔变化趋势(2015年、2035年和2050年)
  
从中国老年人口高龄化(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所占比例)程度的变化情况来看(见图2),从2015年到205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60-79岁的中、低龄老年人所占比重从88.5%持续缩减至76.8%,而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所占比重则从11.5%持续扩大至23.2%。也就是说,到21世纪中叶,大约每4个中国老年人中就有近1个人年龄高达80岁及以上。
   IMG_257
   图2 中国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2015年、2035年和2050年)
  
除了高龄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高龄老年人口的绝对规模也加速膨胀,从2000年时的1200万人,到2015年时达到2500万人,2032年将超过5000万人,2048年将超过1亿人,最终于2050年将攀升至1.09亿人。21世纪中叶的高龄老年人口规模将为21世纪初的9倍多,而21世纪中叶60岁及以上全部老年人口规模将仅为21世纪初的不到4倍。中国高龄老年人口规模的膨胀速度远高于全部老年人口规模的增速。
   (三)“养老”负担快速加重,成为最主要的社会抚养负担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深入,未来中国社会中照料者(即劳动年龄人口)和被照料者(即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之间的数量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中,作为被照料者之一的少儿人口的规模因受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会出现一定的波动,但在整个21世纪前半叶大致稳定在2亿多的水平上,而另一类被照料者——老年人口的规模在近期与少儿人口规模基本相当,但随后则将出现明显的膨胀,并大大超过同期的少儿人口规模。作为照料者的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则随时间推移出现明显的收缩。可见,未来中国社会的抚养结构将出现很大变化,全社会的抚养负担日益加重,且逐渐以老年抚养负担为主,这也是人口老龄化的必然结果。
  
从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绝对数值来看,2015-2050年间,中国的少儿抚养比由于受到生育政策调整的影响将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波动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水平大体保持在27%左右;老年抚养比则因21世纪前半叶迅猛的老龄化进程而呈现出持续大幅攀升之势,将于2023年左右突破30%,2029年左右突破40%,2036年左右突破50%,2047年左右突破60%,并于21世纪中叶抬升至高达66.2%的水平。从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相对关系来看,在2022年之前,老年抚养比与少儿抚养比大体相当,甚至略低于少儿抚养比,但从2022年起,老年抚养比将开始超过少儿抚养比,且二者间差距不断拉大,到21世纪中叶时,中国的老年抚养比将比少儿抚养比高出近38个百分点,是届时少儿抚养比的两倍多。
  
   二、中国未来老龄化进程中的老年人口新特点及相应养老政策
  
  
在中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膨胀、比例持续提升、高龄化快速推进的老龄化进程中,未来二三十年即将步入老年的“新一代”老年人呈现出许多重要的新特点。不同于人们印象中保守落后、体弱多病、经济窘迫的老年人旧形象,未来的老年人无论在自身的知识素养、经济状况等方面,还是在居住模式、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将发生明显变化。今后的老龄政策设计需要紧密结合中国未来老年人的新特点进行调整,才能引导中国的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一)老龄化呈现波浪式发展进程,“十三五”时期的社会养老政策需要相应跟进
   自21世纪初迈进老龄社会的门槛后,21世纪前半叶,中国将面临老年人口规模不断膨胀、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大趋势,而且整个老龄化进程将表现出波浪式的特征。
  
具体来说,“十三五”时期将会是中国老龄化速度的一个明显放缓期,这一方面是因为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将带来更多的新生人口,更大幅度地提升少儿人口比例,从而在整个人口年龄结构中进一步降低了老年人口比例,实现对底部老龄化迅速演进之势的遏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第一次出生高峰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期和中期)出生的人口队列在“十二五”期间步入老年之后,“十三五”时期新进入60岁的人口规模将明显下降,从而实现对顶部老龄化迅速推进之势的缓解。在底部和顶部老龄化进程同时放缓的作用下,“十三五”时期老年人口比例年均提升仅0.3个百分点,比老龄化快速推进的“十二五”时期少了约0.2个百分点。从“十四五”时期一直持续到“十六五”时期,随着第二次出生高峰时期(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口队列逐渐步入老年,每年新增的老年人口数量明显大幅提升,中国的老龄化将步入21世纪前半叶最为迅猛的提速推进阶段。这一时期,老年人口规模将在较短的时间内相继突破3亿人和4亿人,老年人口比例则相继突破20%和25%,老年人口比例年均提升高达0.7个百分点,比“十三五”时期高了约0.4个百分点。“十六五”时期过后,由于每年新增的老年人口数量有所下降,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将迎来继“十三五”时期后的第二个阶段性放缓期,此次放缓期将持续到2045年左右。自2046年起,随着第三次出生高峰时期(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口队列相继步入老年,每年新增的老年人口数量又将出现大幅增加,进而使中国的老龄化迎来新一轮加速推进的时期。
  
由此看来,眼下的“十三五”时期为我国提供了一个老龄化速度明显下降的特殊机遇,我们应当充分把握这一机遇期,集中力量加快做好应对老龄社会的制度设计、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的战略部署和准备工作,以便我国能以更为从容的姿态迎接自“十四五”时期就将开始的老龄化迅猛推进阶段。如果相应养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所迟缓,没能抓住“十三五”这一重要的机遇期实现应对老龄化迅猛之势的整体布局,到“十四五”时期及以后,由于老年人口的规模将会急剧增长,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和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难度将大大提升,中国社会应对老龄化将举步维艰。
   (二)空巢独居老人规模庞大,亟需实施家庭支持政策,推动家庭养老功能再实现
现阶段,中国老年人口中有近一半是空巢老人,总量已经突破一亿。其中,单独一人居住的独居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0%,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则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41.(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陈冬冬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社会学 > 人口学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111093.html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原标题:浅谈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产业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加快,我国养老负担日趋加重,建立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产业已成为我国老年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加剧,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养老产业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在急速扩大。养老问题也将成为困扰每个家庭的重要问题之一,未来养老的发展应该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逐渐走向社会化,变家庭养老为社会养老。因此,探索新时代养老产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养老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21世纪开始,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老龄化发展速度逐步加快。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重视日常保健,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中国的老年人人数正在增加。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比重达到18.70%(超过了老龄化国家10%的国际标准),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比重达到13.50%(超过了老龄化国家7%的国际标准)。
此外,老年人消费能力的提高促进了老年服务需求的增长。城乡老年人人均消费支出约为16307元,医疗支出比增长9.2%,表明老年人对健康的追求明显增加。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中国养老市场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中国养老市场规模已超过6.56万亿。随着中产阶层养老意识的逐步扩大,养老服务需求将进一步增强。庞大的老年社会为养老市场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未来两年内,养老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10万亿。据相关数据显示,预计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4.8亿,老年人消费潜力增长至106万亿元左右。
(二)国家出台各项政策大力扶持
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多个方向推动养老产业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国家越来越重视养老产业的发展,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扶持。结合当下养老产业发展状况和养老产业政策热点,我国政府支持社区养老模式革新,提出了要区分类别和区分层次进行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以及要创新型养老产业发展、将现代医疗技术与养老产业充分进行结合、智慧养老推进和养老金融市场放开、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等多个方向改革与开发,推动养老产业发展。
二、现阶段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一)政策支持不配套,操作性待提高
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大量养老产业相关政策,在土地供应、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全国各地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这些政策对深化改革,加快养老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由于一些部门未将政策措施具体化,缺少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使得政策难以真正落实到位,无法充分发挥优惠政策对企业发展养老产业的激励和扶持作用。如,有的文件条款不明确,措辞比较模糊,在执行中弹性较大。
(二)资金投入不稳定,养老产业发展受限
一方面,各地各级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资金,基本上来源于中、省项目资助资金和市级福彩公益金,由于上级项目资金投入较少,各级财政配套资金难落实,导致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困难。另一方面,养老服务发展的费用投入在社会事业发展支出中占比偏低,且各地尚未建立养老服务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由于投入资金不足,致使养老产业发展迟滞。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时间较短,仍需要持续、充足的资金投入。然而除部分试点城市,大多数城市并不乐于投入周期长、见效慢的养老产业,再加上缺乏政策激励,市场资本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各种原因,造成了养老产业融资渠道的单一化,影响产业资金流动性和可持续性。
(三)养老产业供给不足,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在养老产业供给方面,因为我国养老产业起步晚,统一保障制度、区域医保联合等配套方案尚在改革推进中,各地经济差异大、产业布局不均衡等现状一并造成现阶段养老产业的低水平状态。养老产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还没有形成真正成熟可供大量推广的模式。养老产业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新兴产业,各种模式、制度有待探索开发,现实中少有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选择养老产业为主要产业。同时,因为全国各地区养老产业发展不均衡,差异性大,产业布局实施难度大。所以整体行业体现出养老产品与服务相关人才稀少、质量效益低下、缺乏有效供给特点,产业发展呈现出供给不足、低水平状态。
(四)产业发展不均衡,资源供给与利用不充分
产业发展仅靠政府力量,产业布局实施难度大,与相对单一的供给内容形成结构性矛盾,养老机构床位不足与闲置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此现象在城市表现尤为明显,说明现有养老服务资源供给粗放,与不同的养老服务需求没有实现精准对接,缺乏针对不同老年群体的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目前的养老市场处于两极分化状态,一是高端养老地产项目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二是大多数的中低端养老机构交通不便,服务质量差,不适合中档养老群体的需求。面对消费升级和健康需求变化,更需要多元化、专业化、有针对性的市场开发,而机构养老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待提高。
(五)专业人才匮乏,养老产业难以持续壮大
不同于其他行业,养老产业由于照顾老人的需要,所以要求从业人员工作时要更加细致,譬如对于患有慢性疾病或者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来说,则需要专业的医疗照护。而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自身医师数量已显不足,养老产业医疗人才则更加稀缺。此外,相关护理和管理人员也相对短缺。从业人员供不应求的现象在养老产业并不少见,一方面由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难度较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则是传统择业方向的观念阻碍,很多人仍然把养老服务视作“服侍人”的低人一等的行业。因此,碍于面子,宁愿无事可干,也不愿从事于这些服务。各种原因使得养老服务难以有充足的人员补充,难以继续发展壮大。
三、推进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制度保障
进一步完善现有政策体系,为养老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对不同群体、层次和项目的养老保障制度加以整合,完善现行制度与服务体系政策分立、管理分割的局面。二是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养老相关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体系建设,出台鼓励和支持养老产业的法律法规,在产业发展供给侧方面给予土地、人才、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可落地的政策实施细则。将养老产业发展作为基层政府重点工作。三是深化放管服,完善养老产业发展环境。形成民政、自然资源、住建、市场监管、卫健、社保等的联合审批制度。四是在医生管理方面,将医生都纳入编制管理,在民营和公立医院之间可以自由流动,职称晋升不受影响,退休待遇不受影响。
(二)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丰富产业融资渠道
为了保证行业长期有序的发展,必须建立有效的融资机制体系,从而打通固有渠道的桎梏。首先,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各地要建立标准统一、投入稳定、程序规范的养老服务财政政策体系,合理划分各级养老服务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逐年增加的财政保障机制。各地财政列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投资预算,加大财政资金在养老机构建设项目方面的投资比例,参照先进做法,研究增加失能失智老人、养老服务人才等补助项目。相关部门要协调落实养老机构的用水、用电、用气和供暖优惠政策,不得以土地、房屋性质等为由拒绝执行居民生活类价格政策。其次,政府搭建平台,引入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扩大供给是一个可行的方式。鼓励民间资本下场,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参与养老产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例如:鼓励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设立养老专项基金。
(三)多元化产业融合,打造养老产业新格局
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不均衡、养老产业和服务整体水平不高,实行多元化跨行融合发展可以将社会优质有效资源进行整合,解决发展供给不足问题,提升养老质量,满足人民对养老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愿望。
积极推进“养老+”行动,推动养老产业与健康、养生、医疗卫生、旅游、地产、文化、健身、休闲、金融、食品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品牌,吸引上下游关联产业的融合并产生协同效应。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等在养老产业领域的深度应用,打造多样化、多元化、多业态的养老产业发展新格局。通过走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道路,积极调动社会各行业产业资源,推动养老服务走向智能化、现代化和高质量化,不断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实现养老服务产业的结构不断升级。
(四)发展智慧养老,为养老产业赋能
智慧养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软件和系统建设,把老年人的需求和科技紧密地结合起来,既能解决因资源不足带来的问题,又能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满足现代老年人更高的养老条件要求。
在我国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模式背景下,通过发展智慧养老产业大力拓展居家和社区智慧养老模式可以突破社会养老产业困境。通过技术手段从远程监控、实时定位、平台信息交互等角度多方位打造信息化养老服务系统,满足老人和家庭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的产业需求。通过技术突破居家养老、社区和机构养老中的困难和瓶颈,协调平衡我国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模式,能够有效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对更优质服务的要求和愿望,缓和养老产业供给矛盾,解决社会养老问题,为建设文明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五)加强队伍建设,培育养老专业人才
人才是保证行业长期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驱动行业发展的关键支撑。首先,培育人才要从源头做起,高等院校要重视养老相关专业,加大培养力度才能为产业的发展助力。鼓励引导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护理、老年服务与管理、健康管理、医养照护与管理、社会工作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定向委托培养养老服务企业急需的医养康养专业人才。稳步实施养老服务领域“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涉老专业的在校生考取老年护理、失智老人照护、老年人能力评估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其次,根据需求侧的多元化来加强从业人员的相关培训,并严格考核制度,提升从业人员素质。鼓励引导护理学等相关医疗专业毕业生参加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进一步规范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评价机构发展。鼓励医务人员、退休医生和护士到养老机构中的医疗机构工作,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工作。探索依托大型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实训基地,强化人才储备。
最后,建立合理的员工保障制度,包括薪酬、管理、个人发展等,探索制定康养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制定服务人员的法定工作时间、强制性带薪休假制度。保证工作积极性,提升员工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减少人才流失。(中共西安市委党校副教授 宋少燕)
[ 责编:张晓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