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派生倍数、货币供应量和派生存款扩张倍数与货币乘数的区别额的公式和过程

更多“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为20%,那么企业在银行的10万元活期存款,通过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最大可以派生存款为()”相关的问题

如果你在A银行存入1000元现金,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为5%,那么A银行的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有何变化?A银

行能够增加多少贷款?整个银行体系在简单存款创造条件下最终会新创造多少货币?

如果基础货币为20亿元.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10%,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4%,

定期存款比率为25%,超额准备金率为5%,通货比率为15%,那么货币存量应为()。

如果你在A银行存入1万元现金,假设法定存款准备率为8%,那么A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有何变化?A

银行能够增加多少贷款?整个银行体系最终会创造多少货币?

如果你在A银行存入1万元现金,假设法定存款准备率为8%,那么A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有何变化?A

银行能够增加多少贷款?整个银行体系最终会创造多少货币?

似定公众总足5%以现金的形式、95%以活期存款的形式持有货币,法定准备金比率是10%,并且各银行都不保留超额准

备金,那么存款货币创造的倍数是多少?

已知一国商业银行系统,法定活期存款准备金率为20%,定期存款准备金率为10%,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为0.67,提现率为1%,超额准备金率为5%。已知原始存款为100万元,基础货币总量为980亿元,请问:(1)该商业银行体系创造的派生存款为多少?(2)该国的现实货币(M1)的总量是多少?

()的存在相应地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A.法定准备金率B.超额准备金率

()的存在相应地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D.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

如果基础货币为20亿元,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10%,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4%,定期存款比

率为25%,超额准备金率为5%,通货比率为15%,那么货币存量应为()。

假设某客户将500万元的现金存入银行,在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为10%,定期存款法定准备率为5%,现金漏损率为25%,超额准备金率为6%,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为70%的条件下,计算:1、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派生倍数?2、经过派生商业银行将创造出多少派生存款?

假定某个经济社会中有20万张1元的纸币,如果公众把所有的货币作为现金持有,货币数量有多少?如果公众把所有的

货币以活期存款的形式持有,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是100%,货币数量有多少?如果公众持有等额的现金和活期存款,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是100%,货币数量是多少?如果公众把所有的货币以活期存款形式持有,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是10%,货币数量是多少?如果公众持有等额的现金和活期存款,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是10%,货币数量又是多少?

  距离考试已经没有多久了,为了做好考前的备考复习,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备考知识点:货币供给机制”,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中级经济师2020经济基础备考知识点:货币供给机制

  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和存款,其中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研究货币供给机制就要分别研究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行为和过程。

  一、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

  中央银行利用自身掌握的货币发行权和信贷管理权,来创造信贷资金来源。

  信用创造货币是当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机制的重要内容,并且信用创造货币的功能为中央银行所掌握。

  二、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机制

  (1)商业银行具备在央行发行货币的基础上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2)商业银行不能无限制地创造派生存款。一般来说,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要受到三类因素的制约:

  ①受到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

  ②要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

  ③要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等限制。

  三、货币供应量的公式

  其中:B------“基础货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k------“货币乘数”,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取决于商业银行在其所吸收的全部存款中需存入中央银行部分所占比重即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需转化为现金及财政存款等所占比重的货币结构比率。

  即货币乘数=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结构比率合计的倒数

【摘要】:第三节 货币供应机制现代经济体系中,信用货币是由银行体系供应的,其中,中央银行垄断货币的发行,提供原始货币,创造出基础货币,形成货币供应的源头;商业银行体系则通过对原始货币的辗转存贷,可以将其数量多倍扩张或收缩。在这一过程中,整个社会的信用货币总量还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里,我们将现金定义为通货及在中央银行保有的存款。

体系中,货币是由体系供应的,其中,中央银行垄断货币的发行,提供原始货币,创造出基础货币,形成货币供应的源头;体系则通过对原始货币的辗转存贷,可以将其数量多倍扩张或收缩。在这一过程中,整个的信用货币总量还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

(一)存款货币创造的条件

存款的初始增加要引起多倍的存款创造,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部分准备金制和转账结算制度。

部分准备金制度,是指银行在吸收存款后,只保留部分现金供存款人提取即可,其余用于发放或进行投资。

银行体系并不需要为其所吸收的存款保持100%的存款准备金是存款货币创造的前提条件之一。否则,银行吸收多少存款保留多少存款准备,那就根本没有可能从存款中拿出一部分提供贷款或持有证券,也就谈不上存款货币的创造了。

转账结算制度,是指银行在按客户指令进行支付时,并不需要完全以现金方式进行,更多的是可以通过银行之间的转账结算系统予以完成。这里,我们将现金定义为通货及在中央银行保有的存款。

在现代转账结算制度下,客户在银行取得贷款后,贷款资金首先存入其在银行的账户。如果借款人立即将所借资金全部提取现金使用,则银行也不会有存款创造。但实际上,借款人使用的主要方式是以对外支付,并且收款人也主要以转账方式结算。因此,最终的结果是由银行贷款转化出了新的存款,新的存款自然又成为银行的贷款资金来源,多倍的存款扩张成为了可能。

(二)派生存款的创造过程

在分析存款创造的过程之前,我们首先定义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两个概念。

原始存款,是指银行所吸收的能够增加其存款准备金的存款。就单个银行看,存款准备金的形式为银行(通货)、在账户上的存款及在其他银行的存款,就整个银行系统来看,存款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及在央行账户上的存款。

我们以多家银行的T型账户变化来说明存款的创造过程。为方便起见,我们假设:第一,商业银行系统只吸收活期存款;第二,商业银行系统处于“货满”状态,即不保留超额准备金;第三,没有现金从商业银行系统流出;第四,假设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20%。

现在A银行吸收到客户甲存入的10 000元现金或支票,存入在A银行的支票存款账户,从而使A银行的准备金资产和支票存款负债都增加10 000元,用T型账户来表示就是:

由于A银行相对于20%的法定准备金还有8 000元的剩余,所以可以用它来发放贷款或购买证券。现有假定A银行向请求贷款的客户乙提供贷款,其最高贷款额不得超过8 000元。如果对乙客户贷出8 000元,则A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A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状况

显然,A银行新增的8 000元支票存款是由其贷款而来的,这笔存款并没有增加A银行的准备金,相对于A银行初始吸收的10 000元的存款而言,这8 000元存款是“派生存款”,而最开始的那10 000元存款是“原始存款”。

上述状态是过渡性的,因为客户乙谋求银行贷款的目的在于使用资金。假设乙向客户丙用支票支付8 000元的应付款,而丙委托B银行收款,这时,B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B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状况

B银行有了8 000元的准备存款,按照20%的法定准备率,则它的最高可贷款数额不得超过8 000×(1-20%)=6 400元。假设它向客户丁贷款6 400元,则B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B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状况

当B银行的客户丁向C银行的客户戊用支票支付6 400元的应付款,而客户戊委托C银行收款后,C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下:

C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状况

C银行有了6 400元准备金存款后,按照20%的法定准备率,则它的最高可贷数额不得超过6 400×(1-20%)=5 120元。即C银行又可以发放5 120元的贷款,也就是创造5 120元的派生存款。

如此类推,从A银行开始至银行B、银行C、-、银行N,持续地存款贷款,贷款存款,则会产生表9.1的结果。

表9.1 存款创造过程

显然,各银行的支票存款额构成了一个无穷等比递减数列。根据无穷等比递减数列的求和公式,客户甲存入银行10 000元的行为最终导致整个银行系统支票存款增加:

这表明,在20%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下,10 000元的原始存款经过银行系统的资产业务后,最终可以变成50 000元的存款,其中增加的40 000元即为派生存款。

一般地,如以ΔD表示包括原始存款在内的经过派生的存款总额,以ΔR表示原始存款或准备金存款的初始增加额,rd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三者的关系式如下:

(三)存款货币创造乘数

存款货币乘数,是指在货币创造机制中,支票存款总额对原始存款的倍数,即存款扩张的倍数,也称为派生乘数(derivative multiplier)。从(9.16)可知,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若以K表示存款货币创造乘数,则可得:

前面的例子中,存款的扩张倍数是5倍(1/20%)。若rd降为10%,则存款可扩张10倍;若rd升至25%,则存款只可扩张4倍。法定准备率越高,存款扩张倍数越小;法定准备率越低,存款扩张倍数越大。由于rd是一个界于0和1之间的数,1/rd必定是一个大于1的数,这说明经过存款创造,原始存款得以以一个乘数(倍数)的速度扩张。

但这里的K值只是原始存款能够扩大的最大倍数,实际过程中的扩张倍数往往受以下因素的影响而大打折扣。

1.超额准备金率的影响

我们在前面假定任何存款机构都不持有超额准备金,而实际上,为安全或应付意外之需,银行通常都要持有一定比例的超额准备金,以E表示,超额准备金与活期存款总额的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以e表示。虽然这个比例一般是比较小的,但银行一旦决定持有超额准备金后,这部分超额准备金在存款创造中所起的作用与法定准备金就完全相同,都代表一部分资金的漏出。这时的存款货币创造乘数则是:

援引前例,设e=10%,则有:

存款货币创造的倍数下降了。

我们前面还假定,所有的支付都通过转账结算进行,没有任何现金从银行系统流出。但实际上,客户总会从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不再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出现了所谓的“现金漏损”。现金漏损额与活期存款总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也称提现率,用c表示。这时的存款货币乘数则是:

援引前例,设c=10%,则有:

存款货币创造的倍数进一步下降了。

3.活期存款向转化的影响

以上分析的条件是假定所有的存款都是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可是存款至少可以大致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考虑这一情况后,存款货币创造乘数就要做进一步的修正了。

对于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通常分别规定不同的准备率。但也有的国家,两者的准备率并无区分。这里就准备率有区分的情况分析。

设rt为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t为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则有:

仍援引前例,设t=5%,rt=5%,则有:

以上,我们只是就银行创造派生存款过程中的基本可测量因素对存款派生倍数的影响所做的分析。如果考虑到客户对贷款的需求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那么并非任何时候银行总能将可能贷出的款项全部贷出。也就是说,银行能否多贷,不仅取决于银行行为,还取决于企业的需求。在经济停滞和预期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即使银行愿意多贷,企业也可能不要求贷款,从而可能的派生规模并不一定能够实现。

二、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供应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凭证,中央银行不能无偿地向社会提供基础货币,而是以与社会经济主体进行交易的方式提供基础货币的,这就决定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账户的变化直接关系到社会货币供给量的多少。

(一)基础货币在中央银行账户的表现

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项中,流通在外的通货(C)和准备金(R),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基础货币(Base Money,通常用B表示),即:

下面看一个高度简化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如表9.2所示:

表9.2 高度简化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从表9.2中可以看出,基础货币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其中对商业银行债权的变化是最为重要的。

国外净资产,由、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机构的净资产构成。这些资产都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收购的,其数量的增加相对应地是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供给的增加。其中,黄金的收购受其有限产量的限制,且有黄金作担保,故投放的基础货币不会过多,也不会贬值。外汇的收购则往往会置中央银行于两难境地:若中央银行要保持其调节货币供给的主动权,就只能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投放基础货币,而不管可能发生的波动;若中央银行要保持汇率的稳定,就只能根据稳定汇率的需要投放基础货币,而不管由此可能对经济的不良影响。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一般用外汇支付,而外汇用基础货币购买,所以,国际金融机构净资产增加也就是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

中央银行代理政府发行,并通过操作而持有债券。若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增加,表明中央银行对政府债券的直接购买增加,也可能是向财政提供弥补赤字的贷款增加。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增加财政的可用资金,若财政动用这部分资金,则基础货币进入流通领域。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债权的增加,表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或再贷款增加,这种再贴现和再贷款表现为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存款增加,所以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债权增加,也就是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供给的增加。

其他项目净值,主要是指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以及中央银行在资金清算过程中应收应付的增减变化,它们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基础货币量的变化。

(二)公开市场业务与基础货币的变化

中央银行变动基础货币的方式之一是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中央银行与不同对象进行政府债券的交易,具有不同的影响。

1.对商业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

假定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的对象是一家银行,那么公开市场业务的结果将只影响银行准备金,而不影响流通中的现金。例如,当中央银行从一家商业银行购买1 000元政府债券,支付1 000元支票,这家银行或者把支票存入它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中,或者把支票兑现,计入库存现金。两种情况都意味着这家银行增加了1 000元的准备金资产,减少了1 000元的证券资产。银行系统的T型账户如下:

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商业银行准备增加1 000元,也就是中央银行负债增加1 000元,而1 000元证券也就是它资产的相应增加.中央银行T账户的变动如下:

中央银行买入商业银行证券的结果是,准备金增加1 000元,基础货币也增加了1 000元。反之,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卖出债券,其结果相应地是银行体系的证券增加,准备金减少,基础货币相应减少。所以,不管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买入或卖出,如果不讨论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问题,都会造成货币供给的倍数扩张或收缩。

2.对非银行公众的公开市场操作

中央银行对非银行公众公开市场买卖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假设向中央银行出卖1 000元债券的个人或公司把中央银行支票存入他往来的当地银行,这使非银行公众的T型账户调整如下:

当地银行收到这张支票后,在存款者账户上贷记1 000元,然后把支票存入该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账户上,从而增加了它的银行准备金。银行系统的T型账户就是:

对中央银行T账户的影响是:其在资产项目中多了1 000元证券,负债项目中也增加了1 000元准备金:

因此,当中央银行支票被存入一家银行后,中央银行对非银行公众的公开市场购买的净结果和它对银行的公开市场购买是相同的:银行准备金增加了1 000元,基础货币同样增加了1 000元。

反之,中央银行将国债卖给非银行公众,而非银行公众以其在商业银行的存款支付购买款项,此时,非银行公众的国债增加,而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减少;中央银行凭公众的支票,要求商业银行划拨转账,商业银行将其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存款划入中央银行的账户,结果商业银行的存款和准备金都减少,中央银行的准备和证券也都减少,基础货币减少。

第二情况是:如果出卖债券给中央银行的个人或公司把中央银行的支票在当地一家银行或在中央银行兑现,那么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就不同了,其结果会导致银行准备金无变化,而流通中现金发生了变化,从而也影响到基础货币。此时,非银行公众的T账户变动如下:

此时,中央银行用1 000元的通货交换了1 000元的债券,其账户如下:

在这种情况下,公开市场购买的净影响结果是:银行准备金不变,流通中通货增加了1 000元。因而,基础货币增加了1 000元。

以上分析表明,公开市场购买对银行准备金影响不同,这取决于债券出售者将所得款项以通货形式保存还是存入银行。如果是前者,则公开市场购买对银行准备金无影响;如果是后者,银行储备金就增加了与公开市场购买相同的数额。

因此,不管怎样,尽管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准备金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但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却是确定的,不论银行或社会公众将所得款项存入银行还是保留通货。所以,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控制基础货币的变动。

(三)贴现窗口与基础货币的变化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就是买下商业银行提供的商业,并在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账户上记入再贴现金额。这就导致中央银行的商业票据和准备金一起增加,商业银行的商业票据减少,存款增加。中央银行的再贷款没有商业票据作为交易对象,其效果则是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和准备金一起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再贷款同步增长。此二者都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倍数扩张。若中央银行到期收回再贴现或再贷款资金,则商业银行准备与存款一起减少,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和再贷款资金与准备金同步减少,货币供给倍数收缩。

因此,我们还可以将基础货币从其来源再进行分类,它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中央银行出售证券而注入流通中的通货及增加的银行准备金,称为非借入性基础货币;另一部分是由中央银行的贴现窗口而增加的银行准备金,称为借入性基础货币。于是,基础货币又可以表示为:

基础货币=非借入性基础货币+借入性基础货币公开市场上证券的买卖权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可是贴现贷款的发放数量的多少虽然与中央银行制定的贴现率有关,但不完全取决于中央银行,而与商业银行的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看来,中央银行能够完全控制的基础货币部分是非借入性基础货币,而借入性基础货币(贴现贷款)不由中央银行完全控制。

三、货币供给的完整模型

货币乘数是研究货币供应量问题的基础。在这里,我们通过分析货币供应变动与基础货币变动之间的关系,推导出货币乘数,并考察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基础货币,之所以被称为“强力货币”,是因为它可以引出数倍于自身的可为流通服务的信用货币,这个倍数关系称为货币乘数。所谓货币乘数(money multiplier),是指货币供应Ms与基础货币B之比,用m表示,即

于是,货币供应Ms与基础货币B之间的关系便为

9.23式表示,货币供应成倍于基础货币,这个倍数就是货币乘数。

要推导出货币乘数的表达式,只需分别写出货币供应Ms(这里只分析狭义货币供给的情况)和基础货币B的表达式,再令二者相除就可以了。根据定义有:

显然,总准备金R等于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金rd·D和非交易存款的法定准备金rt·t·D以及超额准备金e·D之和,即:

又因为C=c·D,所以有

这样,我们就推导出了狭义货币供给M1的乘数m,类似地,我们还可推导出M2的乘数。

假定漏现比率c=0.30,非交易存款比率t=2.50,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率rd= 0.06,非交易存款的法定准备率rt=0.01,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e=0.02,则有

这表明,基础货币每增减1元,货币供给M1将增减3.21元。

我们通过比较7.26式和7.19式发现,货币乘数m与存款货币乘数K之间出现了细微的区别,即货币乘数的分子多了一个,即漏现比率c。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基础货币虽然是由通货C与存款准备金R之和所构成,但在货币乘数中的作用并不一样。通货C虽然是创造存款货币不可或缺的根据,但它本身的量,中央银行发行多少就是多少,不可能有倍数的增加。引起倍数增加的只有存款准备金R。因此,出现了基础货币乘数与银行存款货币创造乘数的以上区别。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量的关系可用图9.2表示。

图9.2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量关系

四、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能力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决定货币供应的变量,主要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中央银行能否对货币供应实施有效控制,就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变动。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中央银行能对基础货币实施一定程度的控制,比如,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能改变基础货币的数额。

而对于货币乘数的控制就没那么容易了。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货币乘数的大小取决于下述因素:①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rd;②非交易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rt;③银行超额准备金率e;④流通中通货与支票存款的比率,即漏现率c;⑤非交易存款与支票存款的比率t。并且,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货币乘数的大小与上述因素皆成反向变化的关系。在这五个因素中,由于前两个因素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所以只要后三个因素保持足够的稳定,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调整支票存款及非交易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来准确地控制货币乘数,再加上它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中央银行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把货币供应量保持在它所希望的水平。但事实是,影响货币乘数的后三个因素是经常变动的,其中超额准备金率e取决于银行的行为,流通中现金c及非交易存款同支票存款的比率t则取决于非银行公众的行为。因此,这就增加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难度。

(一)影响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因素

一家银行决定把一部分本来可以用于贷放或者购买证券的资金作为超额准备金闲置在自己手中显然是有其道理的。一个理智的银行家会比较这样做的成本和收益。当持有超额准备的成本上升时,超额准备水平会下降;当持有超额准备的收益增大时,则超额准备金会上升。一般地,影响超额准备金的成本与收益的因素有三个:市场率、预期存款流出量和存款流出的不确定性。

银行持有超额准备的成本是它们的机会成本,即如果放贷或者持有证券而不持有超额准备所能获得的利息,即市场利息。显然,市场利息率越高,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损失就越大,因此,银行超额准备金与市场利息率成反向变化关系。

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收益又是什么呢?那就是银行因持有超额准备金而避免的因不足造成的损失。因此,超额准备金率的高低又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可能性;二是出现流动性不足时从其他渠道获得流动性的难易程度。而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可能性一般取决于银行的预期存款的流出量及其不确定性。

如果银行的预期存款流出量(用Deo表示)比较大,那么它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可能性就比较大。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时,可以通过下述渠道补充流动性:①向其他的银行借入同业资金;②同大企业签订证券回购协议;③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贷款;④出售证券;⑤贷款;⑥将未收回的贷款销售给其他银行。显然,从上述渠道获得流动性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例如,借入同业资金或申请贴现贷款都要支付利息,出售证券要支付佣金等等。当这种损失超过了银行的自有资本时,就会导致银行破产。银行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收益,就在于能够避免获得流动性的代价,从而避免银行的倒闭。因此,预期存款的流出量与银行超额准备金水平呈正向变动关系。

3.预期存款流出的不确定性

上面的分析已经告诉我们,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可能性还取决于预期存款流出的不确定性(以δ表示)。如果这种不确定性增加,银行将增加超额准备以求安全。换言之,当δ提高时,银行要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来求得更大的,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反之,存款流出的不确定性下降,银行对超额准备金的要求也会下降。超额准备金水平与存款流出的不确定程度成正向相关关系。

表9.3 超额准备金的影响因素

(二)非银行公众对流通中现金、支票存款和非交易存款的选择

非银行公众对流通中现金、支票存款和非交易存款的选择是一种典型的资产选择行为,也就是所有者选择以何种资产组合持有其财富的行为。它决定了影响货币乘数的另外两个重要参数———流通中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c,非交易存款与支票存款的比率t。

1.流通中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c

根据标准的资产选择理论,财富所有者对某种资产的需求,主要取决于:(1)财富总额;(2)该种资产相对于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及该种资产相对于其他资产的风险;(3)该种资产相对于其他资产的流动性。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分别考察影响c的因素。

(1)财富变动的效应。从财富总额看,非银行公众财富总额的增长将会使流通中现金、支票存款的数额都增加。但是由于这两种资产的财富弹性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比率将发生变化。随着财富总额的扩大,以现金形式持有资产将显得越来越不方便,而以支票存款的方式进行交易将变得更加有吸引力。因此,流通中现金同支票存款的比率将随着财富的增加而下降,各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即流通中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与收入或财富呈关系。

(2)预期报酬率变动的效应。影响持有通货还是持有支票存款之决策的第二类因素,是支票存款预期报酬率和通货及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的比较。至少有三个因素影响预期报酬率,因而也影响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它们是:①支票存款利息率。持有现金的预期报酬率为零,而持有支票存款则不仅可以获得少量利息,还可以享受银行提供的某些服务。显然,支票存款提高,或银行对支票存款提供的服务增加,都会使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下降。②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的变化也可能影响到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这是因为,当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上升时,人们对现金和支票存款的需求都将减少,但是对两者需求的减少比例是不同的,一般认为,支票存款对其他资产预期报酬率的变化可能较为敏感,也就是说,当其他资产预期报酬率上升时,支票存款减少的比例较大,因此,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将上升;反之,则下降。③银行风险。从风险角度看,流通中现金是最安全的资产,支票存款则存在一定的风险,如银行倒闭。当经济处于正常运转时,银行倒闭的风险比较小,人们可能感觉不到这种风险对自己的行为有什么影响。但是,当经济处于动荡时期时,这种风险则有可能严重地影响公众的行为。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期间的美国,大量银行的倒闭使得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发生严重的动摇,纷纷将存款从银行中提取出来,从而使流通中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急剧上升。[2]因此,银行风险会引起流通中现金与支票存款比率大幅上升。

(3)流动性变动的效应。虽然现金和支票存款都可以充当交易媒介,因此,它们都属于流动性最高的资产。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现金作为一种交易媒介仍有着支票存款所无法替代的好处:①公众的金融经验。缺乏金融经验的人们将更加不乐意从不相识的那里接受支票,当公众具有较多的金融经验时,支票就容易被接受,并且支票存款的流动性会增大。因此,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和公众的金融经验呈负相关关系。②银行规模。当开立支票账户的银行规模较小,覆盖的地域范围有限时,支票的使用范围也可能受到限制。比如,你可能在家乡的某家银行开设了一个支票账户,并利用这个支票账户进行许多日常的交易,但是,当你出门旅行时,最好还是多带一些现金,因为其他地方的人可能会因为没有听说过那家银行而不愿意接受你开出的支票。③利用现金进行的交易不像通过支票存款进行的交易那样容易被警察或部门追查出来,因此,在非法的地下经济活动中,现金被大量使用。这就是说,非法活动和现金与支票存款比率之间存在着正向联系。

2.非交易存款与支票存款的比率

从财富总额看,非交易存款同支票存款的比率会随着财富总额的增长而稳步上升。这是因为,当财富增长到一定程度,除了应付日常的交易之外还有一定的剩余时,非交易存款显然是一种比现金和支票存款更有吸引力的财富持有形式。换言之,非交易存款的财富弹性大于现金和支票存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存款扩张倍数与货币乘数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