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创业更容易成功吗低,能成为创业成为高层老板吗?

最近十几年,“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社会和城市普通市民中很有市场,在网络上也经常沉滓泛起,兴起网民大讨论。

6月22日腾讯新闻报道一则《高校食堂变“自习室”考研族备战》的图片新闻,让我有了说几句的冲动。

这篇短论有3218个评论,这些评论中,挖苦讽刺考研族、赞成“读书无用论”的居多,他们的论据大底是没读书的人还当老板赚大钱,苦逼读书的给这些人打工、赚生活费,然后还配备各种图片、段子,不得不让人觉得读书还真没用。

不赞成“读书无用论”者属少数派,他们大多讲得都是大道理,拳拳之心,苦口婆心,恨不得所有人都接受他们的观点后中国就超越美国了。

他们讲的无非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无力的不是知识,是个人;

二是读书的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三是学历与个人成功不能划等号。

这些道理太高大上了,让人听起来空洞无物,容易睡大觉,自然是说服不了多少人,连我这种读了不少书的人都看不下去了。 所以,两派人还在打,谁也没说服谁,该读书的还在读书,没读书的继续不读书。

那么,我们不说抽象的东西,“俗气”的说一下,“读书无用论”到底错在哪里!希望广大的家长学生们,不要被所谓的读书无用论骗了。

一、拿不识字的老板跟大学生相比不公平

不是对老板不公平,是对大学生不公平。

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盛传一个叫做《这名单你认识多少?》的帖子。该贴列了两排名单,第一排列的有傅以渐、王式丹、毕沅等9人,第二排列的也是9人,分别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等9人。

估计大部分朋友圈的人都不认识第一排,而熟知第二排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

帖子最后揭晓的答案是: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后者全是当时落地秀才。结论是“真正的考场其实从来就不在学校”。

很明显,这则帖子意指会考试的人并不一定在社会上混得好(书呆子嘛),而考试不行的人往往在社会上更吃得开,更容易成功。很明显是在为“读书无用论”背书,而且它很迷惑性,让人很难反驳。

但是,其背后隐藏着成功比例的问题,却没有人去追问。

自隋唐开科举至清末而废,一千三百多年间,中国历史上个共产生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除了极个别外,这些状元进士都在其岗位上做出了很好的业绩,且多数在文史上有较高造诣和成就,包括帖子列的9位状元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

可以说,只要进入了状元进士行列的人,就有99%的机会获得成功。也就是说,他们的成功具有必然性。

而历史上的落地秀才是不计其数的,其中能产生一些有成就的人而为历史所记住并不足为奇,但起几率是多少呢?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还是万分之几?总之概率不会很高,能够像李渔、顾炎武、袁世凯他们这样落地而逆袭成功的,纯属于偶然事件。

那么,在这样一个成功概率面前,你是希望寒窗苦读走必然成功的道路,还是等待偶然性的降临?

确实,上过大学而未能取得成功的大有人在,但是取得成功大学毕业生的也同样大有人在,君不见各行各业凡是优质(资源多、权力大、关系硬的)岗位莫不是大学生在充任,成功者的比例占多少呢。

当我们只盯着几个没上过大学而赚了钱的人的时候,却不愿意看到没读过大学亦没赚到钱的人更多;当我们只盯着读了大学也没赚到钱的人的时候,却没有看到读了大学且赚到钱了的人更多。

根源就在于,我们把没读大学而成功的人看成了多数的代表,把读了大学而没成功的人也看成了多数的代表。

所以,不识字的老板是少数,才成了新闻,成了关注的对象;读了大学而成功的人是多数,所以没有新闻价值,大家都不关注它,拿不识字的老板与大学生比较,自然对后者就不公平啦。

没读完大学的乔布斯成功了,可你见过几个乔布斯?

二、刚大学毕业拿不到高工资才是正常的

多数大学生毕业后找到的头份工作,工资不如洗车工、快递员,甚至不如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乃至,许多硕士、博士毕业后拿到的工资待遇远不如自己的初中毕业的同学。这样一对比就使得我们的大学生们很沮丧,对读书的前途感到绝望。

事实上,用不着沮丧,要把这事看得很正常。因为,公司老板给你发工资的时候,一定程度上会看你的学历和读书的年限,但这些因素占的分量不会很重。老板主要是依据你给他创造的价值来给你定工资待遇的。

现在是市场经济,讲究的是资源的稀缺性,你的价值越大,表现得越稀缺,老板就越重视你,给你开的工资就高。

而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创造多少价值,当然拿不到高工资,这很正常。之所以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能给老板创造高价值,与大学教育的性质有关系。

大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是综合性、基础性的教育,培养的是大学生的知识面、思维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一种学习能力和创造潜力。它是综合性的,不是专业性的。

专业教育是对技术技能的培训,可以在短时期内完成,比如你要学挖掘机,你到蓝翔技校培训个半年即可投入一线操作。

但是基础教育不同,它所培养的人才不可能像技术人才那样很快见效果,拿起来就可以用,它对实际操作一无所知。因此,它的基础能力要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还必须有个重新学习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毕业生的学习能力与工作实际的专业领域、发展平台与机会相结合的过程,即专业化过程,所花的时间不会太短,往往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

在这三年当中,因为是一切重新开始,重新学习,所以你的工作必然不会具有创造性,对老板而言暂时没多少价值,老板当然不会给你高工资。

而初中毕业便外出打工的你的同学,经过多年的历练,早已适应了工作环境,成为熟练工人,自然能够创造较大的实际价值,工资较高也就不奇怪了。

等到三年之后,你在工作岗位上的专业化业已完成,进入了专业化的工作状态,你在大学时培养起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潜力,这个时候就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工作进入快速上升时期,工作的爆发力极强。

那么,你创造的价值就很快会远远超越你初中毕业的同学,你的工资也必然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也就是说,毕业后的前三年时间,你工资的涨幅不会太大,而三年之后则会成倍增长。

所以,给你的建议是,找到首份工作后,前三年不要嫌弃它工资低,平台低,格局小,就随意变换工作。这不利于自己的成长。

三年之后,如果老板没看到你的价值,不给你加工资,或者你觉得现有的工作岗位或者公司平台已经不能成长自己了,那么就可以考虑更好的工作平台了。

这个时候,你到哪里去都是人才,而你初中毕业的同学依然是熟练工人。

三、毕业后要经营好大学同学关系

因为大学同学是你一辈子的资源,没上过大学的人就没有这部分资源。

有人会觉的大学同学不重要,毕业之后跟自己差不多,也是苦逼的很,买房子要借钱,也没法向他借,什么忙也帮不上;加上各自在为自己的前程奔波,也无暇顾及同学之情。于是慢慢地关系就淡了。

但我要说的是, 大学同学作为关系资源,并不是大学毕业之后的若干年就可以提现出来的,而是要等十年到十五年之后,它才会成为你和你家庭成长的重要关系资源。

这个时间之后,你的大学同学,包括你自己,都已经是各自单位的中层领导,占据一些重要的岗位——当然,大学的层次越高,这些岗位就越重要,其掌握的资源就越丰厚、越稀缺。

回到读书这个问题上来。

如果你没有上过大学,大学同学这个“天然”的资源就不会有,也就是缺了后面事业、家庭和人生发展的很重要的一块资源。你说要不要上大学呢?

还有一个问题,对现在正在填报志愿的高中毕业生很重要的,就是到哪上大学的问题。上大学,当然是越是名牌的大学越好。

说了这么多,就是要告诉那些认同“读书无用论”的人,放眼长远点,不要只盯着眼前那芝麻小利。你有大学同学吗?赶快建个大学同学微信群吧。

四、一定要有“学历就是能力”的概念

网络上的专家都在谈“学历不等于能力,更不等于成功”。我要反其道而行之,告诉大家:

“学历就是能力” “有了学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要想获得成功,一定要树立“学历就是能力”“应试就是最大素质”的概念。

一个人在社会上混,除耕种承包地外,无非干两种职业,一种是自己当老板,做自由职业者或创业经商,另一种是给“老板”打工,在人家的手下干活,吃人家的饭、听人家的指挥。

这两种职业无所谓优劣,你都可以把它们当做事业并获得成功。

前一种职业,除了个人意志和能力之外,还需要有广泛、优质的人脉关系,人脉关系越广、质量越高,你成功的几率就越高。

在这里,个人的成功与社会关系资源的多少、质量高低成正比。当年比尔·盖茨之所以敢从哈佛大学辍学去创业并获得成功,除其禀赋之外,还有他父母的人脉关系,他母亲是IBM的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单生意。

后一种职业,除了个人的意志和能力之外,还需要的是你的老板给你搭建的平台,平台越大,你施展的舞台就越大,你成功的几率就越高。

在这里,个人的成功与单位的平台大小成正比。“打工皇帝”唐骏,是中国著名的职业经理人,他的成功除了跟盖茨有一样的个人素质之外,与微软公司给他提供的平台有关。

那么,关系资源是怎么来的?

有人说人脉资源是自己开发和营造的,这自然是不错的。当然,还有像盖茨那样父母就已经给他把关系网络建构好了。不过,在中国是还不完全拼爹的时代,许多交往关系和社会圈子确实还得自己去搭建。

但是,有一条道理必须记住,当你在选择人家作为建立关系的对象时,人家也在选你,那么凭什么你会被人家选中,或者说人家会接受你的选择?

关系网络的建构不是任意的,而是分层的。也就是说不同资源禀赋的人被分配在不同的层次,只有相同层次的人才更容易建立起交往圈子和社会关系。

圈子不一样,关系网络的质量(资源与权力)就不一样,圈子的档次越高,你可资利用的权力和资源就越大越多。

但不是你想进哪个圈子就可以进哪个圈子的。 作为一个年轻人,还是一无所有的时候,如何能够进入一个拥有优质资源的圈子?

你没有任何东西给人家交换的,人家当然不会跟你进行交往,把他的资源给你用。你说你有能力,但是人家没法相信你,你只能用时间来证明,但是人家说最后证明你没能力呢。

所以,在资源不对等、不能进行交换的时候,人家是不会跟你建立关系的。

但是,如果你有学历就不一样。

“学历”是对未来你将 拥有资源的国家证明。

你毕业的学校越好,你的学历越高,证明你在未来将拥有更多的资源。

老板的平台为什么会成为你的平台?

同样是一无所有的年轻人,老板为什么把平台给你,而不给其他人。就因为你个人能力突出?不是。他在给你平台之前看不出你有能力,如果他要细致地考察你是否有能力,他的信息搜寻成本太高,他不会那么做。

而唯一能让他很快相信你有能力,而又不耗费他过多成本的就是你的学历文凭。

高学历给高平台, 低学历给地平台; 好学校学历给高平台, 差学校学历给低平台, 这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老板最优的做法。

所以,对以下普遍现象你不要诧异:

在一企业工作上十年的初中毕业生,月工资一万多,但他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企业老总;

而某本科或硕士毕业生刚去企业只给他开了4000元的月工资,但头一天报道老总就陪他一起吃饭,他办公地点就在老板办公室对面。

你说,这两个同样有能力的人,谁的发展前景更大?

当然后者的情景更大,他拥有更高的平台,天天接触企业高层,更容易引起高层关注,机会自然更多。而前者没有这些机会,纵然他有百般能力和抱负,一辈子也只能做个普通的技术工人或基层管理者。

至此,你说“学历是不是能力”?至少是实现你能力发展的基础。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你要获得“学历”,你就得层层应试,被层层选拔。你突破的层次越高,获得的学历就越高。

所以,应试的能力很重要。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应试能力就是最大的素质。你只有通过了应试这一关,才能在新的层次、新的平台上提高自己的素质。没有通过应试,也就无所谓素质。

在这样的时代,“拼爹”是普遍的真理,个人的出生决定了他的未来,出生上层的人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实现“精英的自我循环”。

而处在底层的个人和家庭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其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因而会普遍感受“无力”与“无用”,产生对该社会的“失望”和“认命”情绪。

可是,在这样的时候,如果你依然相信读书是有用的,那么至少你有机会去突破你目前的生活,而不是只能在无力感中不断沉沦;而若是只愿意在读书无用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就会永远也走不出这个贫穷和痛苦的魔咒。

要知道,止步不前只可能让差距越拉越大,而向前努力还有一线希望!

所以,唯一的出路是,丢掉“读书无用论”,趁着还有机会赚钱,将赚来的钱让子女读更多的书。

长按二维码,关注“家长帮重庆站”

致力于为家长提供最好的信息服务与交流社区。

孩子的教育之路,家长帮一路相伴,与家长一起成长。

重庆2016级小升初群:

重庆2016级幼升小群:

重庆2016级初升高群:

回复“ 107 ”,看“重庆2016年中考说明”

回复“ 106 ”,看“重庆2015中考各科试题及评分标准”

回复“ 105 ”,看“重庆各高中近5年中考分数线”

回复“ 104 ”,看“重庆各高中中考招生计划”

回复“ 103 ”,看“重庆中考志愿填报帮助说明”

回复“ 102 ”,看“重庆各高中教材使用情况”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高学历并不能涵盖所有优势,并且高学历也耗费了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最重要的一点是,低学历的人离市场更近,而高学历可能并没有带给你市场需要你懂得的知识和技能。

“市场险恶,从来富贵险中求。低学历的人多年在市場中拼杀的经验远比书本上的教条更生动。别人从书本上学知识,他们在社会上用血的教训长本事。现实的教训永远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它能让一个人快速成长。

低学历者或拥有更多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社会中,但大多数人并不太理解经济学。我们对经济学的概念,大致的印象很有可能是这样的:

1、经济学是谈钱的,是一门专业,跟日常生活没太大关系;

2、经济学可能比较复杂,我们不需要明白,也搞不明白;

3、A经济学家说过的话,一定有B经济学家出来反对;

4、经济学家说没有通货膨胀的时候,大家都已经非常小心和紧张了;

现代科学总是从一些基本原理出发,然后,从一个人类的生活领域或问题领域入手,开始一个转换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转变,主要通过:高等数学的引进、建立复杂的数学公式,发明很多的专业词语,使问题更加抽象化。一句话,如果你看不懂,那就对了。

经济学大致也是如此。比如,很有可能你不了解这样的词语:成本、比较优势。但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或者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对经济学的使用,一直限制在经济领域,这真是一种浪费。其实,其基本原理,也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每个人的生活。

经济学貌似在谈稀缺资源的配置。其实,也可以说是:在谈选择。经济学,就是研究在有限资源或条件下,人会怎么做?是什么样的动机决定了人会舍弃什么,保留什么?设计什么样的机制会导致一个基本可知的结果。经济学,是一种梦想和人性的游戏。

二、能力与学历不是一个概念,企业更看重能力

大学生毕业后,就开始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就考研。如果研究生毕业后,还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考博。这种思路的逻辑是这样的:学历决定出路。学历高,读完书后,自然在社会上,比别人拥有更大的竞争力,更容易抢到一个可以获得高薪的体面位置。这种完全基于学历竞争的策略,有几个基本的常识错误:

1、如今的学历,已经跟能力不是一个概念。如今的企业,看重的是员工的能力和贡献,学历是次要的;

2、考研或考博,要看什么时候。大多数考研的人认为,延迟2年进入社会,自己有可能有更大的优势。

人总想准备的充分一点,再面对工作选择的机会。想法是听起来很有道理的,但读研的成本,不在花费的学费上面,而是2年的时间,还有很多的机会成本。试想两个人,一个人读研毕业,另外一个已经在某个行业有了2年的工作经验,这种机会差异,很少被人注意。

如今的大学已经今非昔比,你能保证没染上好吃难做的恶习前,赶快离开,投入到生活的洪流中,好歹在残酷的生活面前,还能够迷途知返,一切都还来得及。越是怕离开的人,内心就越是挣扎,就越是不敢离开。

学校是个避风港,只要能花着父母愿意支付的钱,把工作能推多远就多远,直到你不好意思再推下去为止。此过程中,既付出了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有可能连自信都丢掉。

三、低学历者或自利动机强烈,对市场需求异常敏感

按照我们教育思维的理解:A如果比B学习成绩好。那么,A就比B更有出息。这种竞争思维,并不能解释一些真实的社会现象:为什么低学历的人也能成为亿万富翁?

通过考试成绩筛选出来的人,大致基本上可以证明其自身的素质是不错的。但这不是经济社会运转的逻辑。经济社会的运转逻辑是这样的:从给别人提供产品或价值的交换中获利。

会读书的人,通过层层选拔,最终占到了一个成功企业里面的一个高管的位置。他通过企业的获利,获得自己的报酬。他个人肯定是非常的能干。而一个不太会读书的人,也有可能创立一个成功的企业:他可能不太会记住书本上的东西,但有可能对市场非常敏感,人们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他就去捣鼓什么。

他的脑袋里成天想的就是如何才能赚钱。自利的动机,总是使人对市场需求非常敏锐,他找到了别人的利益所在,就找到了自己的利益所在。

他自己懂得不多,但他知道哪些人懂,他目前需要什么。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他们召集在一起。在专业上不如别人,但是在整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控上,他可能拥有很大的比较优势。

更重要的是,有可能优秀学生还在大学里学着谈恋爱、散步的时候,他们已经灰头土脸地失败过很多次了。当优秀学生开始满大街为找工作而奔波的时候,过去的差等生,已经创业成功。然后,他们开始把优等生招聘进来,给他们打工。

正如并不是所有低学历的人都可能成功一样,学历高的人一样也会不成功。学历是一种经历,不是包票。会读书不一定是优势,不会读书也不一定就是劣势。

生活已经向我们展示过了读大学的客观现实:

1、很多人都可以读大学;

2、读大学需要4年时间,还要很多钱;

3、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是自己的事情,没学到知识,不是大学的责任;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埋单。读书是有用的,但是,读书也有成本。不计成本,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选择。相反,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机会,可以勇敢去尝试,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思考别人的需求,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利益。即使他没有读过大学,但他已经拥有了企业家的精神,他可以通过创造和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从经济社会的自然法则中,获得巨大的财富。

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很简单:如何把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并合理利用经济的规则来创造财富。那种按部就班,习惯于占座和稳定的心态,可能并不是一个最有优势的竞争策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学历创业更容易成功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