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相信盛金国盛证券怎么样平台吗?

我1989年开始担任某大学投资系(当时这个系与现在的学院是一个级别)第一任负责人,当时只关注一般基建投资,对证券还没有什么概念。1991年后,沪深证券交易所相继开张,我迅速转变角度,开始系统学习证券理论和业务,1994年与他人合作编写了专著《证券投资学》。1998年我开始参与股票投资实践,曾有一段时间在散户大厅里像看电影一样盯着大屏幕上的行情起落,对中小投资者的心理有切身感受。虽然我平常不买报纸,但却坚持阅读新中国第一张权威证券报纸《上海证券报》,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尽管此后有多种证券类报刊发行,但我对《上海证券报》情有独钟。这或许就是第一印象的强大作用吧?不过,光靠第一印象也很难持久,关键还是这份报纸有料、有品位、上档次。

到了2000年,我也想发点声音了:既然自己整天在讲授证券投资,能不能也就股市热点问题写点评论?当时,股指期货是个热点话题,我认真写了一篇,掂量了一下,没敢投《上海证券报》,而是投到另一家非证券类报纸,不想,竟然发表了。那么下一步为什么不能向更高目标冲击?只是,当时也就是想想,没敢贸然给《上海证券报》投稿。这一拖,又是十多年。

我2009年12月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有效性研究》。经过多年积累,我参与了2012年 “拯救中国股市大讨论”征文和2013年的“振兴股市大讨论”,并开设了“郝好说监管”专栏。发了几篇稿后,信心大增。2013年2月28日,我试着给《上海证券报》评论版编辑沈飞昊写了一封信,并投了3篇评论稿:《相对独立、明确监管目标、慎用行政手段——对目前监管的建议》《证券市场是平台而不是工具——对监管理念的进一步探讨》《牛短熊长与暴涨暴跌是证券市场必须解决的问题》出乎意料,沈编辑第二天就给我打来电话,详细沟通第一篇稿子,最后以《保持相对独立 对资本市场监管的三点思索》,发表在3月26日的《上海证券报》评论版。这是我在《上海证券报》发表的处女作。随后,另一篇《A股与宏观经济走势何以如此背离——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证券市场安全的思考之一》在6月16日刊出。自此,我开始了与《上海证券报》愉快且富有成效的七年合作。

截至2014年12月23日,两年内我陆续在《上海证券报》发表了11篇市场监管评论。随着合作的深入和相互信任程度的加深,2015年后我接着又发表了《屏迷超级恐惧,没了手机可怎么过》《物质的长城与心中的长城——金山岭长城》《东京审判留给国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个古老民族的不屈脊梁与宽广胸怀》(受邀参加胜利日阅兵大典观礼感悟,2015年9月11日)《“恢复高考四十年”》(2017年6月12日)等共10余篇杂谈类文字,读者反响特别好,这给了我极大的鼓励。

2015年7月30日,我应邀去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录制 “股市心理学”专栏节目。听说我到上海,沈编辑晚上赶到宾馆来看望我,没有吃饭,也没有其他——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我们两人网上联系两年多后的第一次见面。沈编辑思路敏捷,才华横溢,为人谦虚,跟他交流,如沐春风。谈起上海之行的目的,他随口提了一句:股市心理学这个专题是个宝藏,可否再深入挖掘一下?

不想,他不经意间的一个想法,风轻云淡的表达,举重若轻的神态,给我打开了一条思路,开启了我此后四年的研究新领域。

我对社会心理学情有独钟,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行为金融和决策的证券监管,这些都是研究投资心理学的重要基础。相对而言,因为多学科的综合视角,研究投资心理学有一些独特优势。而且,长期研究决策行为,也在为人力资源管理硕士开设“决策与判断”课程。而研究投资心理学,不就可以丰富决策行为吗?就这样,我在《上海证券报》投资心理学专栏开笔了。2015年9月18日第一篇专栏的题目是:《懒得思考+勤于操作=一无所有》。双方约定,如无特殊情形,一月一篇。这一写,就写到了2019年12月30日,那天的专栏题目是:《为什么说频繁操作是不良投资习惯》。屈指算来,共发表了50篇。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我于3月28日在《上海证券报》发表了一篇文章 《走好提振实体经济这步棋》。

2019年12月30日,沈编辑发完稿子后给我发了一条微信:“郝教授,我要向您道别了。下月我就到站下车了。多谢您这些年来的鼎力支持,这些温暖的回忆是我此生最宝贵的财富。”我一下子懵了,怎么这么快?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复他。等我稍微平复了心情,给他回了一条微信:“太突然,没有思想准备。听到您退休的消息,一下子还转不过来。好好休息一下。这些年也辛苦了。感谢这些年您对我的支持帮助和厚爱。跟您合作,给我的生活和工作留下非常美好的回忆。”

此后一段时间,简直像是我退休了一样,感觉非常不适应。没有了每月一期的作业和约束,没有了每月见报的期待,没有了沈编辑跟我商量如何调整表达的微信。我跟沈编辑合作了七年,只见过一面,但他的儒雅、学识、功底、尤其他的平和,让我受益终生。

我一直在思考,编辑与作者到底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以为,那该是一种互相成全,彼此鼓励,一起成长,共同提高,不断突破、进步的关系。这是我与很多报纸、期刊和出版社的编辑老师合作后得出的结论。我与沈编辑由工作关系变成朋友关系,就极具典型意义。

写报纸评论与专栏,除了要求主题明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论据可靠,论证有力,更要求文字简练,可读性强。这对作者的文字功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报纸文章通常在2000字左右,以这么短的篇幅,要表达丰富内涵,我觉得,这比写论文难度还大。我向《上海证券报》投稿,沈编辑及各位编辑老师对我提高语言更准确、清晰、流畅地表达的水平及驾驭能力提供了莫大帮助。在与《上海证券报》的合作过程中,我的文字水平取得了肉眼可见的进步。

是《上海证券报》改变了我职业生涯上升曲线的斜率和长度,本来可能趋势减缓甚至有走平且停止的倾向。因为《上海证券报》,我在研究与教学职业的后期竟然又有了一个在研究和教学上突破自我的契机,开辟了一个新研究领域。

我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与《上海证券报》一起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成长与壮大的过程。

再次感谢《上海证券报》!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尉文渊:中国证券专业传媒的先行者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杨成长:见证证券研究机构和证券专业媒体的深度结缘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李迅雷:我是如何成为上证报专栏作者的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陆国元:参与创办《上海证券报》的那些难忘岁月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张持坚:“一拍即合”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杨宇慧:中国证券第一报诞生记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王庆:风云激荡三十年的权威见证者和记录者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盛瑞生:三十而立正青春 风华正茂启新程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苏恒轩:栉风沐雨不改初心 三十年风华正茂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徐敬惠:在公司和投资者之间架起互动和传播的桥梁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肖小和:因工作结缘 为责任同行 共同为票据市场建设鼓呼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管涛:上证报见证我的职业成长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潘福祥:我和上证报的“大智慧”缘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江向阳:主流媒体的使命与担当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王宏远:与上证报结缘二十余年 从读者到报道对象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谢金虎:奇闻轶事道沧桑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桂浩明:一篇曾经想放弃的稿件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应健中:从上证报第二期启程的股评写作路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宋钰勤:共度难忘岁月,与证券市场同行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张晓宇:共生于斯 共长于斯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朱永强:做深度报道和做深度产品一样,有思想很重要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范永进:三十载工作情缘,共同见证证券市场跨越式发展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马欣:从相遇相识到相知相伴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杨国平:上证报,见证大众的成长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龙润东方:一位读者的投资理念养成记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付永进:见证国华人寿的初创与成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杨玉成:由《沪市“老八股”股票珍藏册》说起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洪榕:见证了上证报对证券行业创新发展的持续支持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李国旺:珍惜缘分 感恩上证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郑培敏:难忘上证报当年的“力挺”

我与上证报的故事│王群航:28年,真快!

上海证券报,新华社主办,中国证监会法定披露证券市场信息媒体,创立于1991年,是新中国第一份提供权威金融证券专业资讯的全国性财经日报,现已形成涵盖报纸、网站、客户端、视频、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全媒体财经传媒矩阵。

追求政治品德、新闻品格、专业品位、服务品质、一流品牌,做有“品”的全媒体财经资讯服务商,做您的决策参谋、投资顾问、理财助手。

因为敬业,所以专业;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声明:燕来学堂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b/34009.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盛百货最新消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