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达董事长2022年上半年的业绩如何?

AMC总裁迎密集变更“瘦身”潮之后下一战场在哪儿

继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董事长发生变更后,总裁也迎来密集更换。9月25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长城资产、中国华融总裁相继发生变更,另据媒体报道,中国信达也将迎来继任总裁。近年来,在监管引导下,四大AMC聚焦不良资产主业,掀起“瘦身”潮。在逐步剥离非主业资产的背景下,曾稳坐资产规模首位的中国华融也在2022年上半年退居第三。回归主业后,四大AMC的竞争仍将加剧。

在不久前相继变更董事长后,四大AMC中,有多家迎来总裁职位更换。

9月23日,中国华融发布公告称,梁强因工作变动,辞去该公司执行董事、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及公司总裁职务。同日,中国华融召开干部会议,宣布领导人员调整事项,李子民接替梁强担任党委副书记。目前,中国华融官网显示的领导团队中,已有李子民的简历。简历显示,李子民1994年7月在中信兴业信托投资公司参加工作,曾任中信信托综合金融服务小组负责人、投资银行一部总经理、业务总监;中信信托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中信信托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中信信托党委书记、总经理。

据了解,李子民就任中国华融为中信集团党委决定。2021年中国华融通过“引战增资”引入了中信集团等多家战略投资者,2022年3月中信集团通过受让财政部持有中国华融的部分股权跃升为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此后,中信集团有多位高层入驻中国华融,例如,中信信托董事长刘正均现任中国华融董事长,中信集团财务部副总经理朱文辉现任中国华融副总裁、财务总监。

对于中国华融原总裁梁强离任后的去向,证券时报报道,其将回归中国信达接替出任总裁一职。简历显示,梁强曾在中国信达任职达20年之久,历任中国信达资管计划财务部副总经理、资管总裁助理,党委委员、副总裁等职,后相继出任东方资产、长城资产、中国华融担任副总裁、总裁等职务。

除两家AMC外,长城资产董事、总裁向党的任职资格也于近日获批,在任职资格获批前,长城资产总裁职位空缺已有一年多,向党此前担任的是长城资产副总裁。

谈及四大AMC今年以来频频发生高管层人事变动的原因及影响,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认为,可能与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剧烈波动,不良资产运营处置难度加大,部分业务风险暴露有关。新总裁就任将面临继续聚焦回归主业、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科技手段提升不良资产业务运营效率和精细化运营水平。此外,加强流动性管理水平不断提升AMC公司逆周期业务机会的同时,防范经济下行压力超过预期带来业务风险的发生。

四大AMC均成立于1999年,成立之初的主营业务是收购、管理、处置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在聚焦不良资产主业的同时,四大AMC也广泛发展起了“副业”。不过,自2018年赖小民案发后,AMC掀起了纠偏大幕,随后四大AMC逐步剥离非主业资产,开启“瘦身”。

以曾经资产规模位居首位的中国华融为例,该公司先后发布公告,拟转让华融交易中心、华融消费金融、华融信托、华融证券、华融湘江银行、华融金融租赁、华融融达期货、华融晋商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8家金融牌照子公司的股权。截至目前,已完成5家子公司的股权交易对价合计达304.8亿元。

不过,随着子公司牌照的转让,中国华融的资产规模座次由四大AMC之首降至第三位。根据中国华融2022年中期业绩公告,报告期内,该公司资产总额为9783.15亿元,较上年末的15684.22亿元减少37.62%。同期,中国信达以总资产15412.65亿元位居首位,不过,相较于上年末,该公司资产总额也下降1.47%。东方资产、长城资产的规模分列第二位和第四位,资产总额分别为12431.19亿元和7050.36亿元。

在剥离非主业资产、回归不良资产主业的同时,受上半年宏观经济下行及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四大AMC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盈利下滑。其中,中国华融2022年上半年该公司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亏损为188.66亿元,上年同期则为盈利1.58亿元;中国信达、东方资产、长城资产归母净利润也有所下滑,分别为45.08亿元、4.4亿元和3.89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减少32.59%、89.19%和59.82%。

对于下半年四大AMC业绩情况,廖鹤凯表示,今年上半年AMC业绩亏损与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资产处置难度加大,部分资产需要计提大额减值损失等因素有关。下半年预计相关情况会延续,但部分公司的财务数据会得到改善。

谈及回归不良资产主业后,四大AMC的竞争格局和发展前景,廖鹤凯认为,随着AMC逐步回归不良资产主业,未来四大AMC竞争将会加剧,中国华融在中信集团的加持下,后续主业规模有望逐步回归到头部水平。

据多家媒体报道,此前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聚焦主业积极参与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指导意见》,鼓励AMC以轻资产方式积极参与化解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资深政策监管专家周毅钦则表示,预计后续AMC将积极参与两大领域的风险化解,一是在中小银行兼并重组中要起到应有的作用,二是地产行业风险的化解。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中国华融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就提到了房企纾困、中小金融机构救助等业务,此外,东方资产、长城资产等此前也发布金融债券,用于重点房地产企业优质项目的风险化解及处置。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李海颜

刚刚(4月1日晚),融创中国宣布于当日到期本金40亿的“20融创01”债券展期获通过,而前天(3月31日)连同该笔债券共两笔合计60亿债务的利息也已足额划付至指定银行账户,标志着本次融创境内债违约危机解除。

此刻,掌门人孙宏斌一定松了一口气,或许他会激动得“热泪盈眶”,也或许他会像17年那样“泪洒现场”,不过二者感受完全不一样。

根据公告,“20融创01”债券本金兑付时间由4月1日到期一次还本调整为自2022年4月1日起的18个月内付清本期债券全部本金,具体支付节点如下:

也就是说,融创愚人节当天要一次性偿还的近40亿“信用卡”,被分期成18个月来还。

“20融创01”债券发行于 2020 年 4 月 1日,发行规模 40亿元,票面利率 4.78%,债券期限为 4 年期,到期日是2024年4月1日。但该笔债券规定投资者有权选择在第2年末(2022年4月1日)或第3年末(2023年4月1日)要求融创提前到期偿还。

于是,在3月11日-3月17日,融创提前统计了一下投资者要求4月1日兑付的金额,发现这个数字是:

相当于95%的投资者都要求融创在愚人节还钱,而在经历了销售骤降、商票逾期后,这次真的是没钱还了。

接着,在3月23日,市场就传言融创要寻求20融创01债券展期,而大部分债权人不同意。受此消息影响,融创迎来了股债双杀,债券当日跌幅逾40%。

融创也很坦诚,在3月25日,就发公告宣布了没钱偿还4月1日到期的近40亿,要寻求展期。

这次,若债权人不同意,融创马上就会发生债务违约。爆雷,一触即发,曾经的白衣骑士陷入了至暗时刻。

连财经锦河眼也认为,融创这次要凉凉。因为短短5天时间,展期要征得大部分投资人同意,几乎是天方夜谭,尽管之前融创25日公告对展期债券加上了董事长孙宏斌的个人担保,但这也并不足以抚慰着急拿回本金的投资者。

并且在这之前几乎所有遇险房企都是公告一声:我没钱还了,然后拍拍屁股就走---不管了。

然而,不像其他房企,融创和孙老板并没有躺平,他们一直在努力。

过去半年,孙老板自己带队走遍各家金融机构,设法处置项目资产约257.2 亿元,两次股权融资回流资金约为 15.32 亿美元,自己无息借给融创4.64亿美金,并且积极卖董家渡项目给信达(奈何疫情又耽搁了),保证了春节前公开市场债券的如期偿付,维持了整体信用体系、现金流和项目运营基本稳定……

这次对要展期的近40亿债务,融创拿出了足够的诚意:

1. 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孙宏斌个人无限连带责任担保。

2. 可售货值270亿的青岛阿朵小镇70%股权、全部收益及50亿应收账款债权做质押担保。

3. 总货值112亿的中原文旅城100%股权与收益提供质押增信。

从融资角度看,以上增信措施,条件十分优厚。

境内债本为信用债,增信措施只有集团保证担保,还不还钱全看企业信用,并无具体项目牵扯。

而本次融创加上了2个合计400亿货值优质项目股权与收益质押,为还款来源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保障。相当于用着两个项目的销售回款作为还款背书,只要房子能卖出去,还款就有保障。

这就好比张三欠了你37块,打了个借条。张三最近手头有点紧,到期没钱还了,告诉你加上他个人无限连带责任担保加上把他的工资卡交给你,让你宽限18个月分期还。

而你估摸了一下,他名下还有几套价值十几块的房,工资每个月也能进账个3-4块,感觉应该能还上,一口就给答应了。

可以说融创的这套增信措施,表露了极强的还款意愿,并给予了债权人充分的安全感。

也正因如此,展期方案以82.32%同意的结果获得通过。

融创用行动证明,只要想真心实意解决问题,在资金困境下,债务违约并不是唯一选择。

但是,债务成功展期除并不代表着安全着陆,目前的融创依然是危机重重、内忧外患。

正如融创公告所说:“自 2021 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公司销售下滑、融资难度加大,在保证项目运营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公司出现净现金流压力增大、账面可用货币资金大幅减少的情况。”

首先,基本面疲软,销售已经连跌了8个月。数据显示,从去年7月起,融创的销售额出现5.55%的负增长,且不断呈扩大之势,跌幅一度达到11月份的47.02%。虽然12月份跌幅收窄至12.75%,但难挡下跌之势,今年1-2月份,跌幅又进一步扩大,累计销售额同比下降约 27%。

其次,评级也被接连下调。

3月22日,穆迪发布报告,将融创的企业家族评级由“B1”下调至“Caa1”,展望“负面”,并将其高级无抵押评级由“B2”下调至“Caa2”。

穆迪在报告中表示,鉴于融创在充满挑战的经营环境和即将到期的巨额债务中融资渠道紧张,因此降级反映了融创的流动性和再融资风险增加。

穆迪称,此次降级还反映了穆迪对融创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的担忧,以及在最近宣布延迟报告其2021年经审计业绩后对该公司融资渠道的进一步负面压力。

穆迪在展望负面的说明中着重强调:公司通过新借款或资产处置来解决未来6-12个月内所有到期债务的能力存在不确定性。

从穆迪的报告中,我们就能看出融创的处境有多艰难。

此外,融创今年还有超百亿的公开债务到期回售偿还。

据统计,目前融创集团存续债券9只,存续规模167.49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规模有18.75亿元,还有两只合计33.94亿债券在今年面临回售。

另,融创中国存续美元债12只,存续规模77.04亿美元,其中有两只合计12亿美元(约75亿人民币)债分别将于今年6月和8月到期。

所以融创面临的形势,不仅仅是单一的一笔债务展期,而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情势难言乐观。

同时,由于受国际评级的集中下调,和这次境内债展期的影响,已经触发了相关债务加速到期,其中包括境外约30亿美元的私募债,以及相关银团贷款。

融创孙老板要平安渡险,还要加快处置资产,解决到期债务;同时稳住销售,保住基本面。两条腿走路,两个拳头打人,兴许还有曙光。

不只融创一家,整个地产行业当下都面临困境

3月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套数和面积同比均为-48.5%,腰斩式下滑。

3月房地产商务活动指数38.2%,比上月大降7.9个百分点;订单35.6%,比上月回落4.6个百分点。

1-2月百强房企拿地金额较去年同比下降62.7%。

根据统计,排名前50的民营房企有六成以上出现严重现金流紧张,甚至公开市场债务违约

经济学家任泽平甚至给出这样的基本判断:当前房地产形势的不景气程度超过2008年,为过去20年之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战胜困难,地产实现软着陆,绝非一两笔债务展期就能解决问题。但融创这次的成功展期,给其他房企做出了良好的示范,有助于加快出险。

躺平并不负责任,大家需要共渡难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信达董事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