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酒坊垫付资金挣钱可靠吗?

言茂源绍酒坊设立在绍兴县马鞍乡,又名“言茂元”,于清代乾隆以后。

①乾隆以后,东浦有“越明”、“贤良”、“诚实”、“汤元元”、“陈忠义”、“中山”、“云集”等,阮社乡有“章东明”、“高长兴”、“善元泰”、“茅万茂”等,双梅乡有“萧忠义”、“潘大兴”等,马山镇有“谦豫萃”,马安乡有“言茂源”(“言茂元”)等。这些都是比较有名的酒坊,资金雄厚,有宽大的作场,集中的技术力量,又有称为“ 水客”的推销人员,还通过水路向苏南丹阳、无锡等产粮区大批收购糯米作为原料,以扩大生产。因而无论从生产规模、生产能力以及经营方法等方面,都是过去一家一户的家酿和零星小作坊所望尘莫及的。

绍兴酒捐开办已及口年,岁无定额。一任言茂源明侵暗蚀,外则托名为官督绅办,提二成以充经费,实则委员月支薪水坐受其成,于征款之多寡,毫无闻见。言氏之所以升官发财,莫不由是而来。且每年报销之数,仅十余万元,即至多之岁,亦仅二十余万元已耳。然其每年实征之数,实不下四十余万元。言氏与各董干没过半,犹且积解经年,以权子母,故此缺久为人所睡涎,光复后有酿户樊克昌,名晴南者,以三黄戚属得任经济部征发科长,乃得陇望蜀,复谋于黄竞白,得充该局局长,并引其私人菖蒲溇酿户谢尧臣合办,朋比为奸,援言氏旧例,不限征数,议以所得之款,与黄竞白按成派分,方谓此利源源,可步言氏后矣。乃突有阮社酿户章培生者,暗浼黄皆亲之戚娄仲安,向黄皆亲认办,允许岁纳捐洋十二万元,外酬黄皆亲洋一万元。黄欣然允诺为之斡旋,遂即改委章、娄。二人于阴历元日接替,并限定在半月前预缴保证洋一万元,讵章、娄等方筹得半数,力犹未逮而限期已届,焦灼万分时,有沈永和酿户,名沈墨臣者,探知其情,口筹洋五千元与章、娄合股,始得如数缴清云。《越铎日报》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十五号(汪林茂,颜志编著. 当地报刊中的绍兴商会史料 上[M]. 2019).

③绍兴县全县酒坊大大小小约2030家,资本在五千元以下者,居十分之七,在五千元以上,万元以下者约占十分之二点八,其余在万元以上。其时绍兴县著名酒坊,县城有姚越兴、沈永和,墨庄有恒昌,东浦有源元,阮社有章彰记、茅大升、章东明、叶万源、章万润,江头有张兴浩等,其酒坊固定资本,皆有三、四万元以上。每年出酒缸数,除姚越兴、沈永和二家,不足千缸外,其如恒昌、源元、章彰记、茅大升、章东明、叶万源、章万润、张兴浩等, 1400缸至3000缸之间。其时绍兴的大酒坊,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处,各设有分销处或代售处。

绍兴县重要的酿酒坊如表1中。


④言茂源在绍兴城区开的酿坊。越城区广宁桥北首弄西第一间是“茂源酒店”(前店后坊)。“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这是鲁迅小说《风波》中写到的"茂源酒店"及店主,现实中确有这么一家酒店,因为主人姓言,又叫“言茂源”。然而,绍兴史志上少有记载,倒是外埠的上海有一些,如《上海副食品商业志》第五章酒商业篇云:清乾隆年间,有绍兴人从本乡水运黄酒来上海并开店销售,在东门外沿江一带和商贸稠密地区都设有酒栈酒店,名声最大的绍酒店是王恒豫和王宝和。...除了王恒豫、王宝和外,旧上海较有名声的酒店有王裕和、永济美、同宝春、言茂源、马上侯、丰豫泰、章豫泰、章东明、章月明、全兴康等酒店,大都以经营绍酒(黄酒)为主,既营批发,又营零售和堂饮。(人民日报社 鲁迅笔下的“茂源酒店” 你知道在哪吗? 人民日报 2018年04月02日)

2、言茂源在上海的酒店

①清代末年上海言茂源之酒已有名。忆清代末年的《上海乡土志》有一则《著名店铺》记载云:吾邑商务颇盛,故市面为亚东之巨擘,就其最著者言之,则有陆翔熊之鞋,陈天一、老万泰之帽,李鼎和之笔,曹素功之墨,得月楼之笺,言茂源之酒,邵万生之南货,雷允上之痧药,泰和馆之酒菜,稻香村之茶食,童涵春之药饵,杨庆和之首饰,陆稿荐之熟食,紫阳观之罐头食物等。此皆名驰各埠,乃吾邑店铺中著名者。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名店的行列也在不断变动。有些名店淘汰了,有些名店还保留【摘自陈诏著,当代学者文史丛谈

⑦1923年及以后出版的《上诲指南》称:酒店“以言茂源,王宝和最为著名”。

⑧旧时,上海南京路上的王宝和酒店在唐鲁孙的《老乡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的"上海的柜台酒"一文中,亦读到如下文字:

上海四马路"高长兴"、"言茂源"都是卖柜台酒的老字号,柜台高耸,擦得锃光瓦亮,不见半点油星儿,上面照例是大盘冻肴蹄、一盆发芽豆,还有油爆虾、熏青鱼、八宝酱、炒百叶几样小菜。

"高长兴"的竹叶青浆凝玉液,韵特清远;"言茂源"的陈年太雕,酒色若金,琼卮香泛。..."言茂源"楼上辟有雅座,言茂源每天卖不完的团脐(母蟹),立刻用酒醉起来,由老板的如夫人亲自动手,加酒加盐放花椒的份量都有诀窍....

"言茂源"论座位,没有"高长兴"舒服,论酒的品质,也没有"高长兴"来得醇厚,可是到了螃蟹上市,"高长兴"的生意就赶不上"言茂源"了。

当年上海电影界名导演但杜宇、殷明珠,都是喝老酒的高段数人物,他们夫妇是"言茂源"的老主顾;老报人何海鸣,叶楚伧都吃过"言茂源"的醉蟹,据说风味绝佳,就是要碰巧了,才能吃得到嘴。胜利还都(指解放以后),正秋高蟹肥的时候,走过四马路,想起了“言茂源”、“高长兴”,找来找去,已无遗址可寻。经一位摆摊的老者相告,"高长兴"原址的楼面拆掉,重盖新厦后开了一家立群书店,"言茂源"将门面缩成一小间,虽然仍然卖酒,只应门市外送,已经不卖柜台酒。

⑨ "言茂源"柜台酒:言茂源柜台酒绍兴酒是我们中国的国宝,但在柜台上吃,波有风趣如图5。


图5 "言茂源"柜台酒【引自陈定山著,春申旧闻,世界文物出版社,1979.06,第196页】

⑩《民国史料笔记丛刊》中有《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陈无我著》写道:“食馆谈完谈酒馆,宝和三镒老东明。全泰昌开后开同茂,言茂源专沽好绍兴。同宝泰花雕滋味厚,开坛香溢十年陈。大同只酿梨花白,恒裕京庄胜别人。”其时上海著名的酒行有:大康永、大盛、大庆永、仁和、元记、天顺元、天顺祥、永利威酒庄、同升和、同和永、同和、同昌、同昌福、同信昌、同春永、同春福、同义和、同福永、同庆永、同丰裕、老恒兴、和庆永、恒慎、恒义、泰庆永、益顺恒、康成造酒厂发行所、昆仑酿酒有限公司、庄恒升祥记、汇康、万全堂制酒公司、万春、万泰源、万源顺、裕大和、裕升永、裕和、裕隆永、裕兴永、裕丰永、润康等。酒店有土酒与绍酒之分,土酒味薄而性燥,嗜酒者鄙之;而绍酒则醇厚。最著名的绍酒店有高长兴、章东明濬记、章东明正号、同宝泰、言茂源、豫丰泰、老源元、同宝和、方壶、章裕泰、王三和、马上侯、王裕和、章同茂等。另一本上海指南也写道:上海酒馆分土酒与绍兴酒两种,“前者味薄而性燥,不为爱酒者喜,后者味厚而性醇,一名花雕,其货质高低,亦大有差异云” (郭旭著. 中国近代酒业发展研究.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9.04)。

⑾民国上海的书场中,曾流行过一段《洋场食谱开篇》,用韵语把当时上海著名酒馆和特色概括得十分贴切:万国通商上海城,洋场店铺密如林。苏杭胜地从来说,比较苏杭更胜几分。市肆繁华矜富丽,中西食品尽知名。菜蔬第一抬头馆,烧鸭争传老复新。新旧太和分两字,聚丰园店主是宁人。东西最好推鸿运,徽面三鲜吃聚宾。聚乐鼎新兼其萃,醉白园开在小东门。要尝异味餐番菜,一品香新翻食谱精。四海吉祥春两处,万长春与一家春。德元馆,老春申,价值便宜都是乡下人。三阳楼本是回回教,嫩鸡嫩鸭免猪荤。若论饭店无佳味,只有后马路升阳馆最出名。紧酵馒头鸡肉饺,汤团毕竟四如春。进呈官礼求茶食,只有石路仁和王姓人,制造馎馎称第一,野荸荠也冒古吴人。浦五房酱鸭猪蹄子,五味精烧火候深。陆稿荐冒名开几处,不知谁假与谁真。消夜馆,广东人,起首当初老万兴。杏花楼与奇珍,&贵贱悬殊价不平。食馆谈完谈酒馆,宝和三镒老东明。全泰昌开后开同茂,言茂源专沽好绍兴。同宝泰花雕滋味厚,开坛香溢十年陈。大同只酿梨花白,恒裕京庄胜别人。茶馆几家生意好,青莲花萼与升平。五层楼杰阁临无地,第一楼频频被火焚。老馆同芳称粤式,进呈糖果与莲羹。日新街南首天津馆,雅叙何曾有雅人。紫阳观,,邵万生,糟鱼糟蛋醋瓜丁。初冬醉蟹多滋味,小菜年年贡帝京。宝树胡同花酒好,谢娘烹炙十分精。香蕉鲜荔波罗蜜,有了轮船物便新。福建帮中干炒面,八份起码野鸡羹。洋场食品罗搜遍,只苦持斋吃素人。素菜之中荤味杂,若须净素要进城。花天酒地银钱易,可知耕种乡民咬菜根?日用艰难须节俭,何妨施济众人贫,莫学口腹区区滥小人。其中有关酒家的几句:“食馆谈完谈酒馆,宝和、三镒、老东明。全泰昌开后开同茂,言茂源专沽好绍兴。同宝泰花雕滋味厚,开坛香溢十年陈,大同只酿梨花白,恒裕京庄胜别人。……花天酒地银钱易,可知耕种乡民咬菜根。”这段开篇从老酒店的兴盛,说到乡民的艰辛,可谓说出了无酒不欢、无酒不成事背后的辛酸(陈无我《民国史料笔记丛刊 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7.)。

⑿顺口溜说言茂源、王宝和、京庄花雕可并论。若说上海的‘名吃“名店’,有人编出一套顺口溜来唱的,我来说给你听听。”陈老板咳嗽一声,摆出说唱的架势,说道,“先得楼上羊肉面,大菜须吃一家春。酱菜第一紫阳观,误走鼎阳便弗灵。金华火腿万有全,南货必买邵万生。酱汁肉吃陆稿荐,味道胜过老三珍。要吃茶食老大房,走错店家阿木林。大观楼下小馒头,油汆须吃四如春。汤包虽然好,终不及姑苏陆鼎兴。言茂源、王宝和、京庄花雕可并论。杏花楼头吃宵夜,竹生居喝莲子羹。邑庙头门酒酿圆,朱家饭店有名声。糖芋艿吃到五芳斋,馄饨首推北万兴。良乡栗子沿街卖,最好到绮园门首买几斤。真正杏仁酥要到徐家汇,买中药唯有蔡同德和郁良心……”【摘自郁青,郁继强主编,上海船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11,第154页】

⒀上海言茂源酒楼的对联:

君如豪气未除,戴月行沽,拨剑狂歌浇块垒;我亦英雄无赖,凌云自惜,当炉卖酒溷(hun)风尘。(乔彦和编著 本书编委会编 酒文化对联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6年12月P20)

⒁1928年言茂源債務訟案及代理問題如图6、如图7:


图6 言茂源債務訟案之代理問題[引自神貓.言茂源債務訟案之代理問題[J].图画星报,1928,(第1期).]


图7 言茂源債務訟案 【引自凌善清编辑. 全国律师民刑诉状新编 礼编 民事诉讼 债權[M]. 100 上海大东书局1923年版 】

⒂1928年林震编商务印书馆出版《上海商业名录 第五次增订》上海绍酒馆如图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近代中国“茅台酒”品牌的演进》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来源:《近代史研究》 2022年第1期,注释从略
近代“茅台酒”品牌的演进与各时期的市场变迁及政商网络密切相关。北洋时期,茅台酒受到贵州军政高层的青睐,并参加物产博览会获奖,成为贵州名产。抗战爆发后,公教人员的大量内迁与后方贸易的封锁,改变了名酒消费的格局。茅台酒借助经营者的交际网跻身大后方市场,并形成特定名号的独立品牌。战后,茅台酒经营者通过其商业网,在国内各大城市建立代销体系,茅台酒获得更大的销售市场,进而成长为全国名酒。茅台酒的历史揭示出战争、市场及政商网络对商业品牌的形塑,也为近代经济活动中特定市场客体的演化逻辑提供了某种解释。
茅台酒 贵州 酒史 战时消费
饮酒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消费文化。在传统时代,酒类的生产与销售都有一定的地域特色,酿酒业的发展与技术传播亦与各地农业种植、商业活动及移民迁徙等因素有关。近代以来,交通方式日新月异,贸易方式也不断演进,酿酒业从生产到运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地方酒类消费渐渐被扩大到更广泛的区域,甚至成长为全国著名品牌。这一过程或许可视为物产消费近代化的重要体现。其中,中国著名白酒茅台酒的历史即是一个显例。原产于贵州北部仁怀县茅台村的“茅台酒”,民国时期以成义、荣和、恒兴三家酒坊为主要经营者,在全面抗战时期及战后逐渐成长为全国性名酒。这个历史过程是如何发生的?茅台酒品牌地位的形成,又揭示出中国近代商业发展的何种逻辑?
学术界对中国近现代酒史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酿酒业的发展路径,及“酒”对国家财税的意义等,较少对酒的整体历史进行分析,对于酒作为“消费品”与政治、经济秩序的关系更鲜有关注。关于茅台酒的研究,此前学者多考察近代以来酿酒技术演变,以及民国时期上述三家酒坊的区位因素、企业管理制度等。至于茅台酒品牌的历史及其背后的动因,研究者的关注尚有不足。其实,茅台酒品牌之演进,与近现代中国政治局势、商业规则、消费文化等诸多宏观因素紧密相关,背后亦涉及抗战时期贸易消费、大后方内迁人员的经济生活等议题。本文试图梳理茅台酒品牌形成的历史,重新思考与近代中国经济活动相伴相生的政商网络及市场规则。
一、 茅台酒兴起的品牌基础
茅台镇自元代起被称为“茅村”,明清时称“茅台村”,1930年改为茅台镇。乾隆十年(1745),贵州总督张广泗开凿赤水河道,茅台镇“始通舟楫”。黔北地区在清代以前一直归四川省管辖,赤水河通航后,黔北与川南、重庆一带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川盐入黔规模借此水路迅速扩张,由于位于川盐水运的终点与入黔陆运的起点,茅台镇成为重要的商贸转运口岸。传统食盐贸易虽由官府主导,但也离不开商人的深度参与。这种半垄断性质使参与盐运的商人迅速积累财富,商贾的流动则进一步带动贸易沿线的繁荣,为酒类等商业消费提供了市场。
近代茅台酒酿造的起点,可追溯至19世纪60年代,来自遵义团溪的华氏家族与仁怀县本地的王氏家族重建了因太平天国战争而中断生产的酒坊。这些早期经营者皆具盐商背景。华氏家族的勃兴,主要依靠华联辉与时任四川总督丁宝桢的密切关系。丁宝桢籍贯贵州,1876年调任四川,是“川盐入黔”的积极推动者。在其同乡四川道员唐炯的推荐下,丁宝桢延揽华联辉入府,命其主办盐政。华联辉提出一套川盐运销的新方案。作为政治酬佣,丁宝桢也颁给华家在仁怀县的销盐资质。由此,华联辉创办永隆裕盐号,专注经营盐务,至1885年去世,仅十年便积累巨额资产。19世纪60年代,华联辉在茅台镇创办“成裕酒坊”(后改为“成义酒坊”)。咸丰年间,仁怀本地商人王振发创办“天和号”盐号,并创办酒坊酿酒,至20世纪初改名为“荣和烧坊”,由王振发之孙王立夫经营。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省尤其是西南诸地纷纷脱离中央,宣布独立。此后二十余年间,贵州军政先后由兴义系军阀刘显世和桐梓系军阀周西成及其亲信控制。此时,华家产业已由华联辉之子华之鸿继承。华之鸿先后担任贵州官钱局总理、省财政司司长等职。政治上,华之鸿与刘显世渊源颇深,二人在当地被视为“宪政派”重要人物。华之鸿在清末民初开始扩张产业,先后创办文通书局和永丰纸厂,并与刘显世政府密切合作,承印政府公文、票据乃至纸币。华之鸿在民初不稳定的地方政局下,以其贵阳首富地位协助军政高层控制地方局势,成为兴义系军阀的财政支柱。
华之鸿进入贵州军政系统后,亦带动茅台酒成为上层的社交礼物。1916年2月,参加护国军的湘军司令程潜进入贵州,刘显世以“特酿茅台酒”招待,令程潜印象深刻。在刘显世主政贵州期间,贵州茅台酒还被选送参加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茅台酒是以“贵州公署酒”名义参加博览会,并获得“银牌奖”。“贵州公署酒”获奖后,刘显世即命仁怀县知事通知成义、荣和两家,强调获奖后“该两户售货仿单、商标均可模印奖品以增荣誉”。巴拿马奖章遂成为茅台酒的重要品牌符号。
1926年,出身贵州桐梓县的周西成控制贵州省政,其对茅台酒的重视更甚于前任。早在周西成驻军黔北一带时,即派其所属旅长游国材驻守仁怀县,曾大量订购茅台酒。1925年周任贵州军务会办,更是“不断地购买茅台酒运到贵阳等地去送礼”。1926年后,周西成主政贵州,一度将茅台酒作为省府的招待用酒,并经由贵阳运至京、沪、渝等驻外省办事处。由于周以行政力垄断茅台酒产销,以至于旅居上海的贵州籍人士在《黔首》杂志上以“西成酒”指称茅台酒,指出茅台酒“已由周氏接办,并且还有垄断生产的计划,其专利尽归于周”,作者还自称“蒙周主席的某代表馈赠数瓶”。其意虽在讽刺周西成,但能说明周西成大量囤购茅台酒的事实。1928年,时任杭州市市长邵元冲收到贵州省省长公署顾问陈炳光送来的一瓶“回沙茅酒”。在周西成任内,民间便有“有官皆桐梓,无酒不茅台”的说法。
周西成去世后,其妹夫毛光翔及周部将领王家烈先后主政贵州,延续了桐梓系近十年的统治。在王家烈任内,其妻万淑芬曾赴贵州独山主持公路通车典礼,并与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陈济棠等军阀联络,随车的礼物中就有“贵州名产茅台酒几百瓶”。桐梓系军阀订购茅台酒的“传统”,直至1935年王家烈被剥夺军权为止。
茅台酒成为民初贵州军政高层的社交礼物,产量显著增长。民国初年华家成义酒房有4个酒窖,年产量12000—13000斤;荣和仅2个酒窖,年产1000余斤,主要供自饮者和过路者购买。周西成就任后,成义酒坊扩大至14个酒窖,产量达2万多斤,主要运往贵阳销售。荣和也扩大至4个酒窖,年产达到1万余斤,因成义在贵阳的垄断,荣和转至重庆销售。品牌基础的形成与销路的扩大亦吸引外地商人来此建厂。1929年,贵阳商人周秉衡在茅台镇创办衡昌酒厂,茅台镇由此形成以成义、荣和、衡昌三家酒厂酿造茅台酒的鼎立格局。
综上可见,明清时期川盐入黔为茅台镇酿酒业提供了地缘条件;民国初年以华氏家族为代表的茅台酒经营者深度参与地方财政,推动了茅台酒进入贵州军政高层社交圈。在这一阶段,茅台酒在巴拿马博览会中作为“贵州公署”选送的酒类代表,被赋予地方名产的标识。周西成对茅台酒实行的“专买”更使“茅台酒获得了一个比茅台镇远为广大的市场”。这些使茅台酒在20世纪30年代前即具有“名产”与“礼物”的品牌基础。
二、 抗战爆发与后方茅台酒消费新格局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消费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就茅台酒而言,既有研究主要从大后方人口增长和消费繁荣的角度解释茅台酒在战时销量增长的原因。然而,战争究竟如何改变了酒类消费市场的格局?茅台酒的消费是否有特定的阶层人群?茅台酒的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有何关联?解答这些问题需要考察抗战初期后方酒类消费的具体变化。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有计划地组织重要的厂矿、工业、高校内迁,大批政府公务人员及知识分子涌入西南地区。据统计,抗战时期内迁至西南的人口达上千万,其中公务员及其眷属有十几万人。知识分子内迁比重最大,“高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九以上西迁;中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五以上西迁;低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三以上西迁”。公教人员是考量酒类消费的重要指标,因为其处于社会的中上阶层,日常收入与大后方的经济、财政状况关系密切,同时也是宴请招待中饮酒的主要群体,更能反映名酒消费的门槛。
抗战爆发后的人口迁徙导致名酒消费发生巨大变化,绍兴酒的减少与茅台酒的增长最具代表性。以绍兴酒(亦称“绍酒”)为代表的黄酒在战前中国酒类消费中占有优势地位,其销售范围十分广泛,遍及江浙及上海、北平等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浙籍人士登上政治舞台,在政商圈中占据核心位置。在南京政府军政高层的外交活动及日常招待中,浙江名产绍酒与洋酒时常并列。“新生活运动”发起之前,蒋介石常以绍酒宴请各军政长官。在对外招待方面,1929年国民政府与比利时签订租界归还协定,会后由中方备餐,“除洋酒外,并备花雕酒十斤”。1936年3月,许世英赴任国民政府驻日大使,南京政府令其携带绍酒30坛供宴饮之用。江浙战事爆发后,绍兴当地酒坊遭受打击,纷纷停业。一时间,销往内陆各地的绍酒大部积压在上海,亦难以运销至大后方。
随着战事的扩大,对西南大后方而言,不仅江浙一带常见的绍酒因交通阻断无法大量运入,且因国际贸易阻碍重重,洋酒输入亦感困难。1938年4月,就有人在报纸上呼吁以“渝酒”代替“威士忌”或“绍兴”,以振兴当地土货。1939年7月,国民政府财政部颁布《非常时期禁止进口物品办法》,“香槟酒及标名香槟酒”“红白葡萄汁酒”“布尔得葡萄酒”“马塞里葡萄酒”“白兰地酒”“高月白兰地酒”“畏士忌酒”“杜松烧酒”及各种啤酒与日本清酒等各式洋酒皆在禁止进口之列。
在上述背景下,西南地区的土产白酒获得较大的市场空间,产量增长迅速。1944年四川白酒产量达12.5万吨,比1938年增长63.39%,达到民国时期白酒产量的顶峰。战时白酒消费的增长,为白酒之中的奢侈品茅台酒带来机遇。在白酒消费市场扩展而外部奢侈品消费禁绝的背景下,茅台酒即成为大后方上层人士为数不多可选的昂贵名品。
茅台酒之价格,在战前即十分昂贵,1936年在仁怀县城内“售至一元二角之多”,“非中产以上人莫能举杯也”。战时的茅台酒相比其他酒类,价格也高出许多。在1940年10月1日修订的川康税务局的酒类公卖价格中,大曲酒为每斤0.165元,茅台酒则高达每斤2.4元,相差近15倍。因此,对大后方而言,相当数量的人口内迁虽带来饮酒需求,但一般平民并不具备消费茅台酒的能力。以1941年的重庆为例,9月1日,荣和酒坊茅台酒在重庆售价为每瓶200元。考虑到通胀因素,同月生活在重庆的中央监察委员、铨叙部政务次长王子壮月收入则为1000元左右。可估算茅台酒每瓶价格约为王子壮月收入的1/5。由此可见,唯有中上层公教群体才具备消费茅台酒的能力,但对其而言,仅靠工薪收入,也是相当奢侈。
不过,战时西南文教界之名人,对茅台似有偏爱,品尝茅台酒成为内迁公教人员初到后方接触当地生活的体验之一。如前所述,茅台酒价格昂贵,文人之间往往以茅台作为相互间的赠礼,有人则收礼舍不得自用,再行送出,这种围绕茅台而发生的战时“礼物的流动”,在物资奇缺时代正可以反映此物之珍贵,以及在文人圈中之知名度。1938年丰子恺在广西桂林师范学校教书,便收到同在该校任教的王星贤送给他的茅台酒。据王氏讲,这瓶酒是其老师马一浮送给他的,而马氏的酒又是吴敬生送的,吴敬生也是马一浮弟子,可见一瓶酒三次作为礼物相送。王星贤将这瓶茅台送给丰子恺时还嘱咐他,如“不吃不妨转送他人,但勿送吴敬生”,以免失礼。丰子恺在日记中说,担心吴敬生的酒又是其他人送的,因此决定“把它吃了,使他免于轮回”,这才中止这瓶茅台酒的“流动”。也正因为文人爱好茅台,一些政府、文化机关或主管人员,还特别购存此酒,以招待战时逗留或居住在西南各大城市的文人。1938年历史学者傅振伦到贵阳时,故宫博物院驻黔办事处主任庄尚严就以茅台酒招待,傅饮后大为称赞,认为此酒“堪称佳酿”。1939年身在桂林的历史学家及著名编辑宋云彬几乎日日饮酒,不过由于收入有限,通常只能喝本地产米酒、桂林三花酒等。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在桂林有“战地文化服务处”,该处所属编辑部曾以茅台酒招待宋云彬,据宋日记称,他一次曾“饮茅台酒半斤”,回家后“倒头便睡,酣畅酣畅”。
当然,后方文人名流钟爱茅台酒,与其经营者的交际网络亦不无相关。成义酒坊的经营者华氏家族,亦是文通书局的主人。1934年华问渠子承父业,接管华家产业。抗战爆发后,华问渠借助内迁大学的资源,在学术界寻找有影响的教授,组建编辑所,拓展出版业务。马宗融、顾颉刚先后担任编辑所所长。此外,华问渠还组织多达112人的编辑委员会,囊括来自全国各地内迁至贵阳的教授学者,如竺可桢、茅以升、冯友兰、苏步青、萨孟武、王伯群等政学界要人。1940年后,文通书局业务快速发展,先后在成都、重庆、昆明等地设立分局,几乎覆盖整个大后方。文通书局也成为成义茅酒的代销点。
抗战爆发后,成义茅酒也开始发展其独立品牌。1940年,华问渠委托财政部秘书处代理申请茅台酒商标。新商标以高粱穗为背景,印有“茅台杨柳湾成义酒房制造回沙茅酒”字样,背面附有贴纸,简述成义酒坊历史及所产茅台酒获巴拿马荣誉及典故,宣传其产品优势。成义茅酒品牌的确立,以及华氏文通书局在后方文人中的地位,强化了消费群体对特定茅台酒品牌的认知。
由于茅台酒在战时已成为奢侈品,市场仿冒众多,即使如《大公报》桂林版总编徐铸成这样的文化名人,在临赴重庆之际,想在贵阳购买“华茅”(即华家成义茅酒)两瓶,也只能托《贵州日报》经理代购,估计是怕买到假货,他自称想在旅途上“独酌解忧”,足见其对茅台酒之喜爱。浙大校长,同时兼任文通书局编辑委员会委员的竺可桢也对华家成义茅酒钟爱有加。1940年5月29日,竺可桢身处遵义,临去贵阳出差前,购买四瓶成义茅酒,花费20元。接下来的几天,竺可桢在贵阳先后拜访及宴请多名友人,虽未明确将所购茅台酒之用途载于日记,但其以成义茅酒送礼或招待的意味颇浓。
虽然战时重庆政府有公务禁酒令,使茅台酒未必能出现在普通宴请场合。但至少在1945年1月,可以看到茅台酒已公开出现在军政机关招待外宾的宴会上。当时黔桂将士慰劳团招待驻贵阳盟军,晚宴即以茅台酒款待。1945年“双十节”,国民政府驻苏联使馆在莫斯科举行国庆招待会,“席间除进俄国酒外”,大使馆亦以“茅台酒飨客,来宾一致称其品味之佳”。而随着茅台酒消费市场在后方的成长,其品牌开始随酒房经营进入新的阶段。
三、 “赖茅”新品牌与恒兴酒厂的经营
抗战的爆发,使大后方孕育出新的政商群体。随着战时贵州经济地位的提升,一大批商人迅速积累财富,并在地方上开始扮演重要角色。茅台酒经营者赖永初便是其中一例,而赖永初的事业轨迹与茅台酒品牌的演进又息息相关。
与华家三代政商网的雄厚背景不同,赖氏家族是在赖永初之父赖嘉荣时依靠杂货和鸦片贸易起家,由“二十两银子的小小本钱”成长为万元资本的新发户。1926年,赖家已从杂货铺转型为“赖兴隆”钱庄,逐步积累资金,由赖永初负责打理。抗战初期,赖永初曾冒险到广州贩货获利数十万银元,随之而来的全国性通货膨胀,令这笔资金成为赖永初进一步投资的基础。个人财富的累积,使赖永初迅速在贵阳商界扮演重要角色。
战前,赖永初曾结交刘熙乙、陈职民等贵阳市商界的头面人物。1935年前后,赖永初加入陈职民组织的市商会“十人团”。“十人团”包括贵阳诸商界巨头,成员彼此“交换兰帖”,相互扶助,共享政商界资源。最关键的是控制贵阳商会以及参议会中工商界代表的选举人事。1939年9月,贵阳县商会改选,陈职民出任商会主席,赖永初担任执行委员。赖永初进入商会后,表现十分活跃,“提案尤多”。1940年10月,贵阳市商会主办的《贵州商报》正式出刊,办报筹备工作及组织编印团队皆由赖永初负责。任职商会期间,赖永初逐步执掌商会日常行政事务,对商会组织架构、《贵州商报》编辑事务等皆有重要话语权。
抗战初期,茅台酒经营者主要包括华氏家族的成义酒坊、王氏家族的荣和酒坊以及贵阳商人周秉衡和赖永初共同经营的衡昌酒坊。其中,衡昌酒坊因周秉衡经营不力,于1939年变卖给赖永初,并在1941年改为恒兴酒厂。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的茅酒价格高,但销量受到低售价的“仿茅”影响。所谓“仿茅”,实际上是模仿茅台酒工艺制成的高粱白酒甚至苞谷(即玉米)白酒。当时市面上出现相当多“仿茅”。据赖永初回忆,战时的贵阳曾有“仿造茅酒高手”,分别为金惠章和王少珊。金、王所造仿茅酒价格较低,因为他们不在茅台镇生产,本身就能节省一大笔运费支出,再回收空茅酒瓶,以低成本的高粱白酒甚至苞谷酒冒充,获利很厚。大后方“由贵阳到临近的几省途中,酒店都卖假茅酒”。由于仿茅盛行,加上恒兴酒厂的历史远不如成义与荣和久长,在酒厂初创的一两年间,企业利润甚薄,赖永初甚至准备放弃经营。
1941年,赖永初决定另辟蹊径,以其个人姓氏为名,将恒兴茅酒赋予新的品牌——“赖茅”。在巴拿马博览会与周西成“包买”阶段,茅台酒尚无明确商标,其品牌以产地为标志。随着战时消费的扩大,成义、荣和先后以其酒坊字号注册商标,以示区别。而“仿茅”出现后,赖永初以其姓氏命名品牌,一方面是提高辨识度,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为品牌注入个人色彩。据赖本人回忆,他偶遇餐馆内两人猜拳喝酒,因输拳不喝酒而被骂作“赖毛”,使其联想到可用“赖茅”代指他本人“姓赖在茅台村酿酒”,同时亦能引起消费者注意。
在商标设计及使用上,赖永初也与华、王两家有着不同的理念。1941年,赖永初找来赴大后方经营印刷生意的书法家胡问遂,请其设计商标。胡问遂设计的“赖茅”新商标包含颇多现代元素,整体为套色,正中绘制展翅的大鹏鸟,覆盖在圆形地球上,“以示远大”,地球外围圆环底部有“Trade Mark”英文注册标识水印。商标上方为红色“Lay Mau”英文商标,下方印有“赖茅”及“贵州茅台村恒兴酒厂出品”文字。
就在赖永初1941年接手酒厂、创立“赖茅”品牌的同期,贵州却经历了严厉的禁酒。1941年7月,贵州省政府通告“所有售酒饮酒运酒,自本年八月一日起,概予严禁”。禁令发布后,贵阳市禁酒由市警察局及各分局负责执行,其在1941年下半年集中对运售行为进行查处,罚没多家酒商。仅1941年8月,贵阳市即查封酿酒厂35家,封存酒17000斤。茅台酒坊亦应声停业。
不过,赖永初仍在1941年8月将400瓶茅台酒由茅台镇运至贵阳推销。按上述通告这批酒本应被当局罚没,赖永初直接给贵阳市市长何辑五去信,请求派人去其住宅查验封存,以便禁令解除再行销售,其意显然想避免损失。在何辑五的干预下,负责禁酒的市府科员、警局与保长前往赖宅后,仅将其所运茅台酒封存,之后仍然“交该厂代表人赖永初负责保存”,并未予以没收或处罚。赖永初在政界的社交网络发挥了作用。
赖永初与何辑五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贵阳金融家戴蕴珊。戴蕴珊靠经营贸易起家,拥有多家商号、银号,被视为商界前辈,赖永初与戴蕴珊亦是儿女亲家关系。1940年,贵州省政府组织贵州银行,由官商合办,赖永初、戴蕴珊作为发起人位列筹备委员会。而贵州银行的设立,主要是为新成立的贵州企业公司募资。何辑五正是贵州企业公司的董事长,对银行的筹备与征股颇为积极。戴蕴珊的加入亦是因为其与何辑五侄子何绍周有经济往来。此后,赖永初与何辑五的关系更为密切。1944年8月,由戴蕴珊、赖永初合办的怡兴昌银号开业,赖永初担任总经理。何辑五则被赖邀请成为怡兴昌的股东。
1942年9月22日,贵州省政府宣布禁酒令解除。赖永初开始大力宣传“赖茅”。同年底,贵阳市商会主席、《贵州商报》社长陈职民转任新成立的贵州省商会联合会理事长,赖永初接替陈出任《贵州商报》社长一职。此后,《贵州商报》便成为其宣传“赖茅”的平台。1943年2月5日,恒兴酒厂在《贵州商报》头版刊登“真正茅酒运到”广告,正式推介“赖茅”新品牌。广告称,酒厂“自酿真正茅酒”已有年头,此次“将商标改良再加精功研究”,产品名称则为“赖茅”。这一广告在《贵州商报》连续刊登五期。
在“赖茅”的销售上,赖永初亦有其优势。自赖永初接手酒厂后,1942年前都是亏本,酒厂运营所需的一切资金都由赖永初的钱庄垫付。此外,恒兴酒厂凭借充足的资本,往往在收购原料季节抢先于成义、荣和两家,并比其他两家收的量大,用以囤积。到了销售环节,恒兴酒厂又通过降价多销的方式,与声誉更高的成义酒厂竞争。成义茅酒因资金有限无法扩大生产,“赖茅”借此逐渐抢占贵阳市场。可见,恒兴酒厂的市场扩张与赖永初掌握钱庄流动资金密不可分。而赖氏的众多商号亦为恒兴酒厂提供销售支持。除赖兴隆商号外,赖永初还于1937年成立专做跨地贸易的“大兴实业公司”,其分号遍布重庆、衡阳、柳州、广州、玉林、上海、香港等地,同时负责“赖茅”的销售和运输。抗战胜利前夕,遵义至鸭溪镇公路通车,赖永初便派出自备卡车,先将“赖茅”酒由人力背至鸭溪镇,在鸭溪装车,经遵义到达贵阳,再发往邻省。从表1可以看出,抗战爆发后三家茅台酒坊产量显著增长,而恒兴酒厂的增长尤为显著,至1947年,恒兴的产量已一跃超过成义、荣和两家。


由此可见,赖永初的政商网络,成为“赖茅”创建品牌、宣传、销售及日常经营寻求保护的重要基础。自“赖茅”成功行销后,其他酒坊开始模仿这一姓氏品牌符号,甚至包括名气更大、年头更久的成义茅酒。1944年9月24日,成义茅酒在贵阳《中央日报》投放促销广告,宣称“华茅廉价三天”,经销处即设于文通书局内。“华茅”的称谓亦由此传开,前述桂林《大公报》主编徐铸成恰好在1944年底在贵阳短暂停留,他口中的“贵州当时最有名之‘华茅’(茅台)”就是此酒。
四、 战后茅台酒的跨区域市场与“十九皆伪”
抗战胜利后,茅台酒的市场环境发生诸多变化。茅台酒生产进一步扩大,三家酒厂对各自品牌极力维护。此外,战后茅台酒的消费规模、市场范围、品牌影响都有进一步扩张,“仿茅”亦与之相伴相生,蔓及全国。
从消费角度而言,战后茅台酒市场的扩大与消费群体的流动有关。1946年5月1日,国民政府颁令还都南京,数十万公教人员及眷属随政府回迁。后方的消费群体亦将茅台酒带至东部诸省。1946年12月底,北大校长胡适赴南京参加国民大会,之后返回北平,国府高层邵力子特赠送胡适两瓶茅台酒作为临行礼物。与此同时,战事的结束也使全国大部分省份之间的交通得以恢复,西南至华中、华东、华南的陆航运输逐步畅通,茅台酒的运销同样在战后的市场联通中得以扩张。1946年茅台酒的销区开始由大后方扩展到“广州京沪”,被业内认为“茅酒业前途殊属可观”。
那么,除去消费群体流动的因素外,茅台酒在战后的行销又是如何扩张的呢?这背后亦离不开茅台酒经营者在战后的销售网络中所发挥的作用。就华家而言,文通书局在战时即成为成义茅酒代销点。抗战胜利之初,文通书局扩展至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随之亦带动成义茅酒的销售。1946年,长沙文通书局开业,华问渠到访长沙,随后长沙的市场上才出现“华茅”。此外,战时文通书局使华问渠、成义酒坊与内迁大后方的学界名流建立联系。如顾颉刚曾是文通书局编辑所的核心成员,与华问渠私交甚笃,战后华问渠要将书局扩展至上海,即向顾颉刚租借其宅用作编辑所。不过,书局的启动资金“要以茅台酒的营业为伸缩”,首批即运来1000瓶。时人亦开玩笑称,“我们喝茅台酒,还寄与〔予〕发展文化的热望”。事实证明,文通书局在上海的拓展,的确使上海市场的茅台酒逐渐增多,以至于上海也有几家公司开始销售。除依靠文通书局外,成义酒坊自1946年10月起,在上海开拓了多个分销点。据成义刊登广告所载,成义茅酒在上海的总经销代理商为“华成行”,应为华家自营的经销行。作为总经销,“华成行”在上海的分销点包括永安、先施两家最大的百货商场,以及杏花楼酒家、南华酒家等知名食肆,此外还包括万兴食品号、福利洋酒号、大发南货号、泰昌糖果公司等商号。从销售角度来看,上述实体商店、食肆才是“华茅”面向消费者的主要渠道。
战后“赖茅”的销售主要依靠赖永初涉足贸易运销业而扩展。1946年6月30日,上海《前线日报》刊登消息称恒兴酒厂“已将出品之赖茅酒装箱启运来沪”。此消息对“赖茅”大加赞誉,认为“赖茅”酒将颇有竞争力,似乎有意为“赖茅”宣传。但对于如何购买,又语焉不详。7月21日,南京《中央日报》亦刊登消息称“赖茅名酒,行将抵此”,不过仍无更多销售信息。可见此时“赖茅”在南京、上海等地皆未有明确的经销处。直到一年多以后,“赖茅”酒才真正“到沪”,恒兴酒厂将上海办事处设在荣大祥绸缎号二楼,经销店包括先施公司、川江土产公司等。此后,“赖茅”酒的经销处又增加“利川东号”“重庆银耳行”等专营西南土产的商店。
“赖茅”在外地的销售网之所以与土产商店关系密切,并非仅仅由于茅台酒的地方土产属性,更重要的是因为赖永初对贵州土产外销的进一步掌控。战后赖永初已成为贵州商界举足轻重之人物,曾代行省商会联合会理事长一职。1947—1949年,赖永初先后担任贵阳市银行经理、重庆市银行经理及贵州省银行总经理。1947年8月,赖亦出任新黔建业公司总经理。新黔建业公司的背景乃“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简称“新建协会”),此系战后“军统”为吸收地方帮会而成立的社会组织。贵州的“新建协会”聚集了不少省军政要员,赖永初亦参与其中,并与核心成员一同结拜。新黔建业公司的作用在于垄断大部分贵州的土产外销,并借助全国新建协会的网络与各地建立联系。不仅如此,赖永初自营的“大兴实业公司”也于1948年正式在经济部登记备案,改名“永兴联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营地方物资土产贸易,并继续销售“赖茅”。1949年6月上海解放之初,即有在大兴公司上海分处任职的员工刊登启事,称由于“解放军渡江”,老板赖永初将公司剩余“赖茅”酒分发给员工。该员工分得120瓶酒,希望能转卖换钱。
“华茅”“赖茅”在战后获得市场扩张,“仿茅”酒亦在战后进一步发展。“仿茅”在战时后方即存在,随着“赖茅”创牌及行销的成功,更有争相模仿、愈加泛滥之势。1946年9月,贵阳省府路主营杂货的江浙商店,公开招聘茅酒技师,并宣布门店随即改为义利酒庄以贩售各色名酒。除此之外,如平越“越茅”、安顺“周茅”等仿品更是不一而足。上述“仿茅”酒虽为仿品,但确系自成品牌,多在贵阳及四川地区销售,甚至久而久之成为贵阳市场商品征税目录中的单列项。
战后贵州成为仿冒茅台酒行市最热的区域。来黔旅行之人士,欲带茅台酒作为礼品,往往难辨真假。在茅台酒的销售广告中,教消费者辨认品牌一度成为重要内容。对“赖茅”而言,新设计的大鹏商标是其重要的品牌标识。1945年9月5日,恒兴酒厂在贵阳《中央日报》刊登廉价销售广告,除宣传酒的口味醇厚外,特别强调“竟有无耻之辈旧瓶新酒,以假混真,唯利是图,恬不知耻”。“仿茅”高手金惠章在1945年创牌“金茅”,开始广告行销,其酒瓶外观、包装、商标皆与“赖茅”极为相似,英文商标为“King Mau”,并以金狮作为商标图案,与赖茅之大鹏对应。对此,就在同一版面相邻的广告位,“赖茅”发布“为更换商标印纸敬告各界”的声明,指出“有无聊之徒公然仿印商标冒牌出售”,因此决定“所有前印商标印纸一律作废”,采用新的颜色和样式以便于消费者区分。更有甚者,“金茅”之包装亦被仿冒,迫使“金茅”也要刊登其辨认方法。此外,告知消费者授权经销点也是广告声明中的重要部分。战后成义茅酒再出广告时,特别强调自己“分销华茅只此一家”,即华家开设的文通书局,请消费者“认明地点”。“赖茅”也曾开列其在各大城市的授权经销商,在无授权经销的城市,还特登启事告知“并无分销处”或“托人在外推销”。
随着“华茅”“赖茅”进入全国市场,各种假冒茅台酒亦走向全国。所谓假冒茅台酒,与“仿茅”不同,是从根本上伪造上述名牌。1946年,沪上报纸曾报道,“最近上海有好几家出卖着茅台酒,大都是动过手脚或是上海制造的赝品”。更有时论称,“在上海出售之茅台酒,据云十九皆伪”。事实上确实如此,上海售卖茅台酒的经销商,除百货公司外,有一“四川土产公司”销售周期颇为长久。但其所售茅台酒亦为模仿“赖茅”瓶身与包装的“回沙茅酒”,并无具体品牌,多半系仿品。更有酒厂直接模仿恒兴酒厂“赖茅”包装而从左向右写成“茅赖”,并以“恒舆酒厂”之形近字加以混淆。
战后茅台酒由大后方远销外省,意味着作为贵州土产的茅台酒得以突破地域限制,成长为全国性的名品。无论“仿茅”抑或假冒茅台酒,尽管对茅台酒经营者造成一定冲击,但对“茅台酒”这一整体品牌的传播,却颇有助推之意味。战后三四年间,各地报刊媒体时常登文讨论茅台酒。台北的《日月潭》杂志曾刊登佚名随笔,作者自称是酷爱酒之人,“从北方走到南方,又跟随着抗战转到了西南,酒也就由‘高粱’而‘绍兴’,由‘绍兴’而‘茅台’”。作者认为“比较起来‘茅台’的味道最醇”,以至于抗战胜利回到台北后仍念念不忘。上海报人顾芷庵曾在《新闻报》的随笔中谈及茅台酒:“有从后方来的朋友,带一两瓶到上海,大家视同玉液琼浆,只好浅斟细酌,尝一尝,过一过瘾,决不能放怀畅饮。”随着茅台酒走向全国,欲参与投资建厂之人已不仅仅局限在贵州。1947年,《申报》刊登一则招聘“茅台酒酿造化验技师”的启事,提及“工作地点在上海及贵州二处”。概言之,茅台酒的品牌及市场在战后仍不断扩展。
自19世纪60年代华氏家族在茅台村创立酒坊,到1949年前茅台酒成为全国名酒,将近90年时间。其中,全面抗战爆发的时空背景发挥了关键作用。抗战前,茅台酒成为黔省知名土产,得益于茅台村在盐运贸易中的特殊区位以及茅台酒经营者在民初军政商局势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茅台酒在地方军阀的扶持下参加巴拿马博览会获奖,之后又由主政者订购包销用于送礼,上述因素共同成就了茅台酒的品牌基础。而战争的爆发则成为茅台酒扩大市场的重要节点。抗战时期公、教群体内迁,酒类运销壁垒和经营者的交际网都成为茅台酒销售的有利条件,文人名流开始在后方社交宴请中消费茅台酒。随着战时消费的成长,新入场的茅台酒经营者赖永初创立“赖茅”品牌,使茅台酒的品牌化进入新的阶段。“赖茅”品牌的成功,一方面与赖永初个人地位的擢升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其政商网络在日常经营与宣传行销中的作用。战后,茅台酒随国民政府的回迁而走向全国,成义、恒兴两酒厂分别借助文通书局与贸易土产公司的扩张销售茅台酒。与此同时,“仿茅”与假冒茅台酒相伴而生。最终,“茅台酒”的品牌突破原有地域局限,成长为全国性名酒。
“茅台酒”品牌演进的历史,揭示出战争、市场及政商网络对商业品牌的形塑。对于民众的经济活动而言,战争往往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如人身安全的威胁、交通的阻隔、财产的损失、生活的贫困化等。但战争同样意味着对既有消费市场的改变,诸如绍兴酒与茅台酒在战时此消彼长的故事并非个例,新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行为也因此形成。从“政商化”的角度来思考,抗战西迁使原本与南京政府紧密合作的江浙商人遭受极大的不确定性风险。相反,这却为大后方的在地商人提供了新的机遇,华、赖两家与战时文人、官僚的交际即是这一群体在战时成长的缩影。最后,对商业活动而言,“市场流动”本身是一种无形的交易趋势变化。研究表明,传统中国的交易节奏往往受到交通、信息传递及经济生活节奏的制约。这些指标同样适用于评估20世纪中国的市场。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革命性变化、传媒通讯导致的信息流通加速,共同促进了交易节奏的加快,茅台酒从“土产”到“名酒”的品牌化之路亦得益于上述要素。
值得思考的是,“茅台酒”品牌的成长模式也为近代经济活动中特定市场客体的演化逻辑提供某种解释。既有研究表明,全球贸易中的土产输出被赋予商品意义后,深深地卷入了政治、资本、技术等因素。在这一普遍机制中,茅台酒并非特例。而回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语境中,战争、市场与政商网络对品牌的复合作用或可成为观察近代企业与商品成长的另一视角。

你见过脚踩木工车床吗?我国在三千年前就出现了木工工种,造就了木工始祖鲁班.
鲁班本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春秋时鲁国人。因般与班同音,故
称鲁班。鲁班出身于一个工匠世家,从小勤学好问,学会了多种手艺,像盖房子、造桥、雕刻等,样样都会.
可以肯定世界第一台机床是中国人早在3000年前就创造出来了. 历史上数控机床有明确记载,1952年于美国。但是普通机床就很早了,1774年,英国的威尔金森发明较精密的炮筒镗床,这是第一台真正的机床—加工机器的机器。手动驱动的简单机床(用于加工木制品)就更无法得知确切年份,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就有了,这里有点资料你可以自己看看:

  公元前5000年,中国出现原始耕地工具——耒耜。

  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和埃及人开始使用青铜器。

  公元前2800年,中国甘肃东乡马家窑文化遗址留存锡青铜铸成的铜刀。

  公元前2500年,伊拉克和埃及用失蜡法铸造金属饰物。

  公元前2400年,埃及出现腕尺。

  公元前2000年,中国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留存经过冷锻的红铜刀、凿。

  公元前1600年,中国用天然磨料磨制铜器和玉器。

  公元前1400年,中国河北藁城和北京平谷县留存经过热锻的铁刃铜钺。

  公元前1400年,中国河南安阳殷墟留存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方鼎。

  公元前1400年,小亚细亚的古国赫梯王国开始使用铁器。

  公元前1300年,中国始用铜犁。

  公元前1000年,中国出现带铁犁铧的犁。

  公元前1000年,中国发明冶铸用鼓风机。

  公元前 770年,中国开始使用失蜡铸造方法。

  公元前770年,中国湖北铜绿山春秋战国古铜矿遗址留存木制辘轳轴。

  公元前700年,中国发明滑轮。

  公元前513年,中国的《左传》记载世界上最早的铸铁件——晋国铸刑鼎。

  公元前500年,中国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留存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曾侯乙尊盘和曾侯乙编钟,编钟由8组65枚组成,采用浑铸法铸造。

  公元前476年,中国已有用天然磁铁制成的指南针—司南。

  公元前476年,中国山西永济县蘖家崖留存青铜棘齿轮(直径25毫米,40齿)

  公元前400年,中国的公输班发明磨。

  公元前220年,希腊的阿基米德创制螺旋提水工具。

  公元前206年,中国西汉出现青铜铸件透光镜。

  公元前206年,中国的炒钢和百炼钢技术日益成熟。

         中国四川成都市站东乡留存滑车。

  公元前113年,中国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留存经过渗碳处理的佩剑。

  公元前100年,罗马发明水车。

公元元年 ~ 1700年

  公元1世纪,亚历山大的希罗在其《气动力学》中记载利用蒸汽作用旋转的气转球(反动式汽轮机雏形)。

  公元9年,中国制出新莽卡尺

  25~221年,中国的毕岚发明翻车(龙骨水车)。

        中国的杜诗发明冶铸鼓风用水排。

  78~139年,中国的张衡发明浑天仪(水运浑象),由漏水驱动,能指示星辰出没时间。

  2世纪,中国用花纹钢制造宝刀、宝剑 。

  105年,中国的蔡佗监造出良纸 。

  220~230年,中国出现记里鼓车。

  235年,中国的马钧发明由齿轮传动的指南车。

  265—420年,中国的杜预发明由水轮驱动的连机碓和水转连磨。

  4世纪,地中海沿岸国家在酿酒压力机上应用螺拴和螺母。

  5~6世纪,中国发明磨车。

  420~589年,中国出现车船。

  550—580年,中国的綦母怀文发明灌钢技术。

  618—907年,中国西安沙坡村留存银质被中香炉,结构奇巧。

  700年,波斯开始使用风车。

  953年,中国铸造大型铸铁件——沧州铁狮子(重5000千克以上)。

  1041~1048年,中国的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88年,中国的苏颂、韩公廉制成带有擒纵机构的水运仪象台

  1097年,中国在山西太原晋祠铸有四个大铁人—宋代铁人。

  1127~1279年,中国发明水转大纺车。

  1131~1162年,中国记载走马灯(燃气轮机雏形)。

  1263年,中国的薛景石完成木制机具专著《梓人遗制》。

  1330年,中国的陈椿在《敖波图》中记载化铁炉(搀炉)。

  1332年,中国用铜制造大炮。

  1350年,意大利的丹蒂制成机械钟,以重锤下落为动力,用齿轮传动。

  1395年,德国出现杆棒车床

  1439年,德国谷腾堡发明木制凸版印刷机。

  1608年,荷兰的李普希发明望远镜。

  1629年,意大利的布兰卡设计出靠蒸汽冲击旋转的转轮(冲动式汽轮机的雏形)。

  1637年,中国刊印了宋应星的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书中对中国古代生产器具和技术有详细记载。

  1643年,意大利的托里拆利通过实验测定标准大气压值为760毫米汞柱高奠定了流体静力学和液柱式压力测量仪表的基础。

  1660年,法国的帕斯卡提出静止液体中压力传递的基本定律,奠定了流体静力学和液压传动的基础。

  1650~1654年,德国的盖利克发明真空泵,1664年他在马德堡演示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首次显示了大气压的威力。

  1656~1657年,荷兰的惠更斯创制单摆机械钟。

  1665年,荷兰的列文胡克和英国的胡克发明显微镜。

  1698年,英国的萨弗里制成第一台实用的用于矿井抽水的蒸汽机—“矿工之友”,首次将蒸汽用作工业动力。

公元1700年 ~ 1800年

  1701年,英国的牛顿提出对流换热的牛顿冷却定律。

  1705年,英国的纽科门发明大气活塞式蒸汽机,取代了萨弗里的蒸汽机。

  1709~1714年,德国的华佗海特先后发明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并创立以水的冰点为32度、沸点为212度、中间分为180度的华氏温标。

  1713~1735年,英国的达比发明用焦炭炼铁的方法。1735年,达比之子将焦炭炼铁技术用于生产。

  1733年,法国的卡米提出齿轮啮合基本定律。

  1738年,瑞士的丹尼尔第一·贝努利建立无粘性流体的能量方程—贝努利方程。

  1742~1745年,瑞典的摄尔西乌斯创立以水的冰点为100度、沸点为0度的温标。1745年,瑞典的林奈将两个固定点颠倒过来,即成为摄氏温标。

  18世纪中叶,法国的拉瓦锡和俄国的罗蒙诺索夫提出燃烧是物质氧化的理论。

  1755年,瑞士的欧拉建立粘性流体的运动方程—欧拉方程。

  1764年,英国的哈格里夫斯发明竖式、多锭、手工操作的珍妮纺纱机。

  1769年,英国的瓦特取得带有独立的实用凝汽器专利,从而完成了蒸汽机的发明。这种蒸汽机后于1776年投入运行,热效率达2~4%。

          法国的居诺制成三轮蒸汽汽车,这是第一辆能真正行驶的汽车。

  1772~1794年,英国的瓦洛和沃恩先后发明球轴承。

  1774年,英国的威尔金森发明较精密的炮筒镗床,这是第一台真正的机床—加工机器的机器。它成功地用于加工汽缸体,使瓦特蒸汽机得以投入运行。

  1785年,法国的库仑用机械啮合概念解释干摩擦,首次提出摩擦理论。

          英国的卡特赖特发明动力织布机,完成了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

  1786年,英国的西兹发明割穗机。

  1787年,英国的威尔金森建成第一艘铁船。

  1789年,法国首次提出“米制”概念。1799年制成阿希夫米尺(档案米尺)

  1790年,英国的圣托马斯发明缝制靴鞋用的链式单线迹手摇缝纫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缝纫机。

  18世纪90年代,英国的边沁先后发明平刨床、单轴木工铣床、镂铣机和木工钻床。

  1792年,英国的莫兹利发明加工螺纹的丝锥和板牙。

  1794年,英国的威尔金森建成冲天炉。

  1795年,英国的布拉默发明水压机。

  1797年,英国的莫兹利发明带有丝杠、光杠、进给刀架和导轨的车床,可车削不同螺距的螺纹。

  1799年,法国的蒙日发表《画法几何》一书,使画法几何成为机械制图的投影理论基础。

公元1800年 ~ 1900年

  19世纪初,英国的扬提出弹性模量概念,揭示了应变与应力间的关系。

  1803年,英国的唐金制成长网造纸机。

      英国的特里维希克制成第一辆利用轨道的蒸汽机车。

  1804年,法国的毕奥提出热传导规律,并由法国的傅里叶最早应用,因而称傅里叶定律。

  1807年,英国的布律内尔发明木工圆锯机。

  1807年,英国的富尔顿建成第一艘明轮推进的蒸汽机船“克莱蒙脱”号。

  1809年,英国的迪金森制成圆网造纸机。

  1812年,德国的柯尼希发明圆压平凸板印刷机。

  1814年,1814年,英国的斯蒂芬森制成铁路蒸汽机车“皮靴”号。1829年,斯蒂芬森父子的“火箭”号蒸汽机车在机车比赛中以速度58公里/小时、载重3137吨安全运行112.6公里的成绩获奖。

  1816年,苏格兰的斯特林发明热气机。

  1817年,英国的罗伯茨创制龙门刨床。

  1818年,美国的惠特尼创制卧式铣床。

          德国的德赖斯发明木制、带有车把、依靠双脚蹬地行驶的两轮自行车。

  1820年前后,英国的怀特制成第一台既能加工圆柱齿轮、又能加工圆锥齿轮的机床。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进行照相制版实验,并制成世界上第一张照片。1826年,他又用暗箱拍摄出一张照片。

  1827~1845年,法国的纳维和英国的斯托克斯建立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的运动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1830年,法国出现火管锅炉。

  1833~1836年,美国的奥蒂斯设计制造单斗挖掘机械。

  1834年,美国的佩奇和费伊分别发明榫槽机和开榫机。

  1834~1844年,美国的帕金斯和戈里分别制成以乙醚为工质的和以空气为工质的制冷机。

  1835年,英国的惠特沃斯发明滚齿机。

  1836年,美国的麦考密克创制马拉联合收割机(康拜因)。

  1837年,俄国的雅可比发明电铸方法。

  1838年,俄国的雅可比用蓄电池给直流电动机供电以驱动快艇,这是首次使用电力传动装置。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用它能拍出清晰的照片。

  1840~1850年,英国的焦耳发现电热当量,并用各种方式实测热功当量。他的实验结果导致科学界抛弃“热质说”而公认热力学第一定律。

  1841年,英国的惠特沃斯设计英制标准螺纹系统。

  1842年,英国的内史密斯发明蒸汽锤。

  1848年,中国的丁拱辰著《演炮图说辑要》,其中的西洋火轮车、火轮船图说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蒸汽机、火车和轮船的论述。

  1845年,美国的菲奇发明转塔车床(六角车床)。

          英国的汤姆森取得充气轮胎专利。1888年以后分别由英国的邓洛普和法国米西兰橡胶公司用于自行车和汽车车胎。

          英国的柯拜在广州黄埔设立柯拜船舶厂,这是中国最早的外资机械厂。

  1846~1851年,美国的豪取得曲线锁式线迹缝纫机专利;美国的胜家设计制造了这种缝纫机,从此缝纫机被大量生产。

  1847年,世界上最早的机械工程学术团体—英国工程师学会成立。

  1848年,英国的开尔文(即汤姆森)创立热力学温标。

  1849年,美国的弗朗西斯发明混流式水轮机。

  1850~1851年,德国的克劳修斯和英国的开尔文分别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

  1850~1880年,英国发明各种气体保护无氧化加热方法。

  1856年,德国工程师协会成立。

  1856~1864年,英国的西门子和法国的马丁发明平炉炼钢。

  1857年,英国的贝塞麦发明连续铸造方法。

  1858年,美国的布莱克发明颚式破碎机。

  1860年,法国的勒努瓦制成第一台实用的煤气机(也是第一台内燃机)。

          德国的基尔霍夫通过人造空间模拟绝对黑体,建立基尔霍夫定律。

  1861年,中国的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机械厂。

  1862年和1865年先后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木质蒸汽机船“黄鹊”号。

  1862年,德国的吉拉尔发明液体静压轴承。

  1863年,英国的索比用显微镜观察到钢铁的金相组织,并于1864年展出钢的金相显微照片。

  1864年,法国的若塞尔最早研究刀具几何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

  1865年,中国的曾国藩、李鸿章等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这是中国近代机械工业的开端(1953年更名为江南造船厂)。

  1867年,德国的沃勒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车轴疲劳试验结果,提出疲劳极限概念,奠定了疲劳强度设计的基础。

  1868年,美国的希鲁斯发明打字机。

         英国的穆舍特制成含钨的合金工具钢。

  1868~1887年,英国和美国先后出现带式输送机和螺旋输送机。

  1870年,俄国的季梅最早解释切屑的形成过程。

  1872~1874年,贝尔和德国的林德分别制成氨蒸汽压缩式制冷机。

  1873年,美国的斯潘塞制成单轴自动车床,不久又制成多轴自动车床。

  1874年,英国的瑞利发现莫尔条纹现象。

        英国的劳森制成链条传动、后轮驱动的现代型自行车。

  1875年,德国的勒洛建立构件、运动副、运动链和机构运动简图等概念,奠定了机构学的基础。

  1876年,德国的奥托创制往复活塞式、单缸、四冲程内燃机。

        美国制成万能外圆磨床,首次具有现代磨床的基本特征。

  1877年,法国的凯泰和瑞士的皮克特首先获得雾状液态氧。1892年,英国的杜瓦制成液化气体容器。

  1878~1884年,奥地利的斯忒藩和玻耳兹曼建立辐射换热的斯忒藩一玻耳兹曼定律。

  1879年,德国的西门子制造的电力机车试车成功。

        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

        瑞典的拉瓦尔发明离心分离机。

  1880年,美国工程师学会成立。

  1881年,法国出现蓄电池电力汽车。

        中国胥各庄修车厂制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中国火箭”号。

  1882年,瑞典的拉瓦尔制成第一台单级冲动式汽轮机。

  1883年,德国的戴姆勒制成第一台立式汽油机,1885年取得专利。

        英国的雷诺发现流体的两种流动状态—层流和湍流,并建立湍流的基本方程—雷诺方程。

  1884年,英国的帕森斯制成多级反动式汽轮机。

  1885年,德国的本茨创制三轮汽油机汽车,1886年取得世界上第一个汽车专利。

        德国的戴姆勒创制汽油机摩托车。

  1885~1887年,俄国的别那尔多斯和美国的汤普森分别发明电弧焊和电阻焊。

  1886年,德国的戴姆勒创制四轮汽油机汽车。

        美国的赫谢尔用文丘里管制成测量水流的装置,这是最早的流量测量仪器。

        英国的雷诺建立流体动压润滑理论。

  1888年,德国的奥斯蒙德提出钢、铁与生铁的金相转变理论,后由英国的奥斯汀制成铁碳相图。

  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首次正式定义“米”为:“在零撮氏度,保存在国际计量局的铂铱米尺的两中间刻线间的距离”。

        美国的佩尔顿发明水斗式水轮机。

  1890年,美国的艾姆斯制成百分表和千分表。

  1891年,美国的艾奇逊制成最早的人造磨料—碳化硅。

  1892年,美国的弗罗希利奇创制农用拖拉机。

  1895年,德国的伦琴发现X射线。

  1896年,瑞典的约翰森发明成套量快。

  1897年,德国的狄塞尔创制柴油机。

       美国的费洛斯创制插齿机。

        英国的帕森斯建成第一艘汽轮机船“透平尼亚”号。

        日本机械工程师学会成立。

  1898年,美国的拉普安特创制卧式内拉床。

  1899年,法国的埃鲁发明电弧炉炼钢法。

公元1900年 ~ 现在

  20世纪初,美国的柯蒂斯创制速度级汽轮机。

       英国的科克尔和法国梅斯纳热首次对车轮、齿轮、轴承等进行实验应力分析。

  1901年,法国发明气焊。

  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飞机并试飞成功。

        美国的福特建立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大量生产汽车。1908年,福特研制的T型汽车投入市场。

        第一艘柴油机船“万达尔”号下水。

  1904年,德国的普朗特建立边界层理论。

        美国的鲁贝尔发明胶版印刷机。

  1906年,法国的勒梅尔和阿芒戈制成第一台能输出功率的燃气轮机(但效率仅3~4%,未获实用)。

  1906~1914年,瑞士的比希试制复合式发动机。

  1906年,德国的能斯脱发现“热定理”,1912年,经德国的普朗克和西蒙修改为热力学第三定律。

  1907年,美国的泰勒研究切削速度对刀具寿命的影响,提出著名的泰勒公式。

  1908年,中国广州均和安机器厂制出中国第一台内燃机(单缸卧式8马力柴油机)。

  1911年,美国的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首次提出“科学管理”概念。

        美籍匈牙利人卡门用空气动力学的观点阐明卡门涡街。

        美国的格林里公司创制组合机床。

        德国的杜衣斯堡人工合成橡胶。

  1912年,英国的布里尔利和德国的施特劳斯等分别制成铬不锈钢和铬镍不锈钢。

        中国的詹天佑发起成立中华工程学会,后成为中国工程师学会。

  1913年,瑞典制成第一辆电力传动的柴油机车。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建成最早的汽车装配流水线。

  1915年,中国第一家钟厂——中宝时钟厂在烟台创办。

        上海荣昌泰机器厂造出中国第一台机床(4英尺脚踏车床)。

资料太大,别的放不下了

   是人工做出来的,是先用手工做简单的机械,再用简单的机械做配件,然后再组成机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酒坊投资需要多少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