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印度经济首超英国?

  •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深度财经号,20年专注港股,金融名家齐聚,洞悉市场动态。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 文|陈铭京,香港财华社财经编辑。

最近,印度这个国家闹沸腾了,因为国际出了一个重大的新闻:2016年末,《福布斯》杂志发布的报告印度的GDP总量已经超过英国。之后印度媒体用骄傲的语气宣布:“这是150年来首次,印度经济超越了殖民时期的英国宗主国,位列全球第五。不过据了解,英国方面表现很平淡,似乎对这个事件不太敏感。有分析称因为今年英镑的贬值过快,才导致印度国家GDP以汇率换算超过了英国。

莫迪上任之后,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其实印度这几年的发展速度很快,GDP的增长速度可以和中国相提并论,这是全球有目共睹的。特别是莫迪上任之后,采用的一系列措施,比如打造印度制造,数字印度等,并采取积极引进外资的方式,政策和外资的结合,这为印度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


莫迪这个人非常强势,在外界看来,领导风格说一不二,比如《时代周刊》曾评论莫迪是一位坚定的实干家领袖,2014年竞选总理,得到选民的多数选民的支持,支持者们称赞莫迪做事果断,痛恨繁文缛节。事实上,莫迪2001年担任印度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以来,该地的经济表现就十分耀眼,莫迪一贯采用的经济发展政策是先修路后引资再发展。具体措施上,修建公路和电线,大量引进外部投资,据资料介绍,莫迪在位12年来,该邦的经济增长率跃居印度首位。

莫迪的经济发展思路,主要来源于两个,一个是铺平发展道路,大力修建基础设施和路面设施,比如修建铁路,公路等。另一个是大力引进外部资本,在铺好发展的平台上,借助外部资源,包括引进资本、技术、经验,发展本地的经济。这种发展思路,其实在中国80-90年代就已经充分利用了。

我估计莫迪是喜欢中国经济的发展历史的,不然发展思路也不会和中国有着惊人的相似。莫迪在2014年竞选总理时就曾谈到一种发展方式: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方式,之后在执政期间,一直惯用自己多年来的经济政策,以引进外资和修建基础设施为中心,辅之颁布相应的政策措施,比如在引进外资上,进一步放宽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重订劳动以及土地税收方面的法规,在外资上采取优惠政策;在修建基础设施上,修建铁路以及发展智慧城市,打造多个发展平台,比如印度制造和数字印度等,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充分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2014年9月,莫迪在新德里启动“印度制造”计划时曾说过,印度政府热情欢迎全球各大企业来印度发展制造业。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史,你就会感到震惊,莫迪的政策思想和邓小平时代的经济思想几乎如出一辙,这明显是赤裸裸的复制。可以判断,莫迪的经济思想并非凭空产生,中国经济崛起之路对其影响很大。在邓小平时代,先富带动后富仍犹言在耳,20世纪90年代以后,邓小平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发展小康思路的道路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展开,划分主要经济发展城市,以点四个经济特区,以面沿海经济城市,以体长江经济带、珠江经济带等。形成以点带面,以面成体的带动思路。以点为发展思路,深圳地区迅速崛起,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让全球见证了深圳速度。

而对于引进外资和修建基础设施上,仍然可以在当时找到辉煌的影子。引进外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充分利用人口红利,为外资带来廉价劳动力和基础设施,同时在税收上要比本国企业要优惠的多,导致大量的外资积极流入中国。向国际比较有名的企业,富士康、本田等制造性企业。

而要致富先修路的思想,在20世纪90年代极为盛行,其实这个思想的来源于徐启斌,1982年徐启斌价款改造眉山县公路建设,向全国推广,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并得到邓小平的认可。在早些时候,城市的形成基本是路面带动的,靠着公路发展。之后铁路紧锣密鼓的修建,我国拥有十分密集铁路网络,纵向横向相互交集,以铁路为主的城市布局替代了公路。之后有了大量的客运飞机,以交通带动经济发展的道路就慢慢停滞下来了。

总结下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何尝不是通过修建基建+外资结合的方式呢,在最初的时候,知识、资本、经验以及技术都存在很大的欠缺,这是最基本的国情,而这些欠缺不可能一步做到位,特别是知识和技术,因此引进外资是最好的方法。莫迪采用这种经济发展思路,并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主要还是印度国情因素决定,因为印度的国情和中国90年代的国情相近时,这种方式才会发生效用。

中国和印度经济数据对比,印度还差很远

也许印度官媒正在为印度GDP赶超英国而沾沾自喜,但印度的民众估计会不以为然。以目前印度人均收入来说,以2015年统计的数据,人均GDP为1581.59美元,相当于中国2004年的人均收入水平,这因此这没有什么好自豪的,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国家GDP再高有何用呢,这就是比较明显的国富民穷现象。


中国和印度均是人口大国,在数量上印度排第二,不过十几年来中国的发展速度特别快,人均收入也在成倍的增长,以2015年的数据来看,印度人均收入和中国仍存在很大的差距。2015年中国人均GDP为7924.65美元,是印度的5倍多。而且互联网普及上,差距也是蛮大的,互联网在美国90年代就已经全球参透,中国1995年进入,截止2015年互联网化率达到50%以上,而印度则还没超过30%。可见人均收入已经决定了生活的质量。

不过印度的人口仍在以超过1%的速度增长,是中国的两倍多。本来印度和中国人口基数很大,而且差别不是很大,而印度人口的增速迅猛,想必过不了几年,印度将取代中国成为人口第一大国。但是贫困导致的人口增长,再回过来导致贫困,印度能否走过这个恶性旋涡很难说,以目前印度人均收入和人口增长速率看,贫困仍会加剧,财富分化更加的严重,如果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很可能带来比较恶劣的社会问题,比如犯罪等。实际上,我们也时常听闻印度犯罪特别多,特别是针对妇女的犯罪很常见。

印度媒体的狂欢或者只是自娱自乐

印度GDP超过英国这则消息出来后,确实引来国内外很多媒体的关注,中国媒体也不例外,深扒活剥印度的发展。印度媒体也很自豪,印度内政部国务部长基伦称印度已经超越英国,成为继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之后,GDP全球排名第5位的国家。

实际上,印度方面只不过自娱自乐罢了,人家英国都不鸟他。GDP的数字并不能代表什么,更何况这次赶超是因为英镑本币的贬值过大导致。真正代表一个国家水平的是人均生活水平和质量,如果一国人均水平极低,质量上不去,谈国家富有没有任何意义。民不聊生,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问题,还可能引发局部暴乱问题。

印度未来的工作重心将以提高人均生活水平和质量为主旋律,莫迪总理深谙印度国情,实施的经济政策和中国具有相同的特性,未来可能延续相关政策,以提高人均收入或为为日后主要施政方向。不过莫迪本人具有极端的宗教倾向,而印度是多宗教国家,就算以个人收入为主题施政,由于宗教因素,未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印度虽然GDP表现比较满意,但各方面仍然和中国存在较大的差距,更不要说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了。这次的狂欢只不过印度单方面自娱自乐罢了。

■ 编辑|李思,香港财华社财经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球速读:英国政府宣布大规模减税等经济刺激措施

23日,英国政府宣布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包括大规模减税、取消银行业奖金上限等,希望以此来提振即将陷入衰退的英国经济。此次推出的减税措施涉及个人所得税、财产税、海外游客购物消费税和企业税。英国政府估计,减税将造成财政收入减少,预计到2026至2027财政年度将少收税款450亿英镑。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

彭博社近期有一则报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GDP统计数据,印度经济在2021年最后一季度超越英国,并在今年继续扩大领先优势,目前已成为位列美国、中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为什么印度会取得这样的成绩,在产业政策方面,印度做对了什么?

刘宗义:印度超过英国是一个大趋势,因为它的体量摆在这儿,并且它作为一个后发的新兴经济体,有后发优势,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在2016年的时候很多人就讲印度马上就要超过英国了,但真正实现是在6年之后。

自1991年印度实行经济自由化改革以来,它通过在国内不断推动一些消除内外市场壁垒的改革措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一直是向上的,这也是它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总体来看,印度经济增长是随全球经济的周期而起落的。当然,莫迪上台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采取了一些诸如废钞、GST改革,以及扶持本土产业、逆全球化的措施,这给印度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起伏。

从内部来看,印度经济增长也有自己的特点,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过去这么多年的经济增长,它的主要拉动力是国内消费,消费一直是占印度GDP的60左右%,这体现了人口规模效益。

印度国内约14亿人口,印度经济则是一个“双二元”经济,不仅城市和农村差别很大,而且城市内部存在大规模的贫民窟。尽管城乡之间、城市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贫富差距极大,但穷人要解决生存问题,富人有不断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需求。这种内需在印度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贡献了最大份额。

落脚到最近几年看,印度之所以经济增长比较快,也和莫迪政府扩大公共支出,发展基建有很大的关系。虽然财政上存在高额赤字,但莫迪政府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于拉动经济有显著作用。

那么为什么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长数字这么高,因为它是一个同比的增长。印度人自己的预测比现在的13.5%还高,印度储备银行的预测是16.2%。2021同期正好赶上它新冠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现在的 GDP是在当时的基础上同比增长了13.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印度的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