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金融垄断资本会是资本主义的坟墓

编者按:本文原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主要讲理论,下篇主要讲事例。为方便读者阅读,36氪将其合并为一部分。本文作者赵皓阳,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大浪淘沙(ID:knowledgewealth),36氪经授权转载。友情提示:这篇文章略带悲观色调,可能是一盆不太舒服的冷水,非战斗人员请马上撤离。

历史课本告诉我们,第一次科技革命前后,西方主要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全面确立,资本主义进入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时代。

伴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各国也纷纷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互联网革命,究竟是算作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高潮亦或是第四次科技革命,需要后世史家重新定义。不过对于一个新兴事物——互联网行业,也不会跳出经济规律,同样经历了从自由的野蛮生长到规模化、体系化的垄断模式。

先回顾一下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大事记:

  • 2012年3月12日,优酷、土豆宣布以100%换股的方式合并。
  • 2013年5月7日,百度宣布以(分别为鞋类、服装类细分电商)、IMDB(最权威的电影评分、购票网站)。它们可以分别算作社交领域、技术领域、电商领域的大托拉斯了。现在来看,由于互联网产业的复杂性,滴滴快滴、美团大众、优酷土豆并没有完全的整合,不过滴滴、优酷的绝对优势已经确立起来,假以时日能够更好地整合业务、资源、用户、渠道,也必将成为业内的大托拉斯。

    (4)康采恩。康采恩是出现较晚但是更为复杂的一种垄断组织形式,它是以一两个实力雄厚的垄断企业为核心,把许多不同部门的企业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企业集团。核心企业通过购买股票、人事参与和财务控制等等办法把参加康采恩的其他企业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除了美国的互联网巨头,中国的BAT同样是典型的代表。


    上图是《商业周刊(中文版)》制作的“BAT完全霸占互联网江湖”,可以看到各个细分领域、几乎所有有一定规模的创业公司、小互联网公司都已经被BAT收购、控股或投资。清晰的原图可以看,本文为了不影响阅读做了横版压缩。该文作者尹生这样写道:

    中国的创业者,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则是:如果不能入局BAT(被投资或收购),往往就意味着衰落甚至死亡。在一日千里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大战中,表面上的主角是这些陷入剧烈竞争的创业公司,但实际上,它们不过是BAT的代理人——尽管有时这些公司自己对此也可能不自知。道理简单而直接:对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而言,要想成功,就必须有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以及用户流量等方面的支持,而BAT有这些资源。

    在我刚上大学那时候,创业成功的含义是创建了像阿里巴巴、腾讯、京东这样的企业,而在我找工作的时候,我接触过的许多创业公司所定义的“创业成功”已经是“被BAT收购”。作为创始人来说,不管你想不想投入BAT的怀抱,选择权往往不在你的手里,中国有句俗话叫“胳膊拧不过大腿”,58同城和赶集网合并背后有腾讯和百度的身影,美团网和大众点评网合并背后则有阿里和腾讯的身影,滴滴和快的的合并背后同样还是阿里巴巴和腾讯的身影,携程与去哪儿网的合并,背后则又有百度的推动。目前国内互联网行业是BAT三巨头的天下,垂直领域完全无法出现能与三巨头相抗衡的力量,甚至于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方向还深刻的受到BAT三巨头的战略影响。

    滴滴、快的合并时,幕后推手之一、华兴资本的CEO包凡接受采访式这样说道:

    “滴滴和快的合并的时候,我在酒店看到一本《希腊神话》。翻的过程中突然有一个感受,我觉得现在的场景就像希腊神话一样,我跟滴滴、快的这些兄弟们就是在人间打仗的凡人,而BAT就是天上的神仙,看着我们这些凡人在打仗。这两年发生的这些案子,可能每个案子背后都有BAT这只无形的手。”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列宁认为,当垄断在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开始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遂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了垄断阶段,从而形成了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是说垄断就消灭了竞争,与自由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竞争不同,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竞争具有以下特点:

    (1)垄断时期的竞争中,少数实力雄厚的垄断组织主宰者竞争的内容和方向,并决定着竞争的结局,非垄断组织在竞争中总是处于不利地位。

    BAT很快就发现,当它们和独立的纯粹的投资机构去竞争一个项目时,往往能更掌握议价主动权,因为创业者会更看重它们的资源可能带来的协同效应,这会产生协同溢价,而BAT往往能获得这种溢价的绝大部分——它们只需用很低的价格就可以获得一个项目的投资机会,而这也会激励BAT更多地去投资新项目。(《BAT完全霸占互联网江湖》,尹生)

    (2)垄断时期竞争的手段变得更为多样了,不但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 ,甚至公开地采用各种暴力手段来达到消灭竞争对手的目的。

    (3)由于竞争是在垄断基础上进行的,这时的竞争已变得空前剧烈而残酷,因此会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会产生金融垄断资本和金融寡头。他们在经济领域中进行统治的主要手段是参与制。所谓参与制,是指垄断资本家通过售卖和持有一定数量股票的办法来实现对企业的控制。垄断资本家在掌握了垄断组织中占统治地位的大企业之后,可以把它作为母公司,通过它再去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把这些公司辩称子公司,实现第二层的控制,子公司又可采取同样的办法去控制“孙公司”,这样就形成了一层一层的金字塔,而位于塔顶的是极少数金融寡头。他们通过参与制掌控、支配着比自由资本大几十倍、几百倍的其他资本,以实现对整个行业的额控制。

    大部分风险投资扶持起来的互联网企业,其背后的资本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在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案的身后,就有一个共同的重要投资人红杉资本,这种背景下,资本其实比创业者本人更有实现合并与垄断的能力与冲动。其实像滴滴快的合并、优酷土豆合并、美团大众合并,作为想多弱势一方的快的、土豆、大众的创始人大多是持保留意见的,但是无奈资本方的过于强势,有些事情是自己没办法说了算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红杉资本在这一系列合并案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像土豆的创始人王微,快的创始人陈伟星,早已淡出了合并后公司的领导层,以美团创始人王兴的强势性格和在合并中的主导地位,大众点评也早晚就是一个新的土豆、快的。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家一般还起着生产组织者和指挥者的作用,虽然那时也有单纯的食利者,但为数还不多。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脱离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的食利者急剧增长起来,形成了庞大的食利阶层。食利阶层的出现表明,某些特权阶级对于社会再生产过程已经是多余的了,他们逐渐成了社会的赘瘤

    食利阶层是指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脱离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的垄断资本家组成的阶层。他们通过攫取的巨额货币资本,把购买各种有价证券作为进一步增加财富的重要手段。他们投资和参与众多的公司,这些公司分散于许多部门和行业,甚至分布于世界各地。他们不可能一一地进行具体的管理,而只能通过雇用大量的经理和技术人员来代为经营。以“剪息票”为生而不参加任何经营管理活动的食利者增加了,他们依靠握有大量股票和债券而获得的股息和利息,使他们可以躺着就过上奢华的生活。二次大战后,随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财富也更加集中在少数垄断资产阶级的手里。

    垄断寡头实现了在经济领域里的垄断统治之后,不可避免的要把其触角神喊道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垄断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渗透与控制,主要是通过人事参与、实行“个人联合”来实现的。这种个人联合,可以采取收买政府高级官员或议员的办法,也可以用直接派人或亲自出马担任政府职务的办法来达到目的。用列宁的话讲就是“今天是部长,明天是银行家;今天是银行家,明天是部长”。我在之前的文章里面写过,这些新兴的资本力量肯定不会满足与互联网行业的势力范围,传统行业、政治、文化,都是他们想涉足的领域。还记得去年年初的这则新闻么:

    互联网巨头对国家公权机关的挑衅也适可而止,不过科技革命造就了一批新兴阶级,新兴阶级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必然寻求政治权利。参考春秋战国时期的地主阶级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现如今代表互联网新兴阶级冲锋陷阵的是阿里巴巴而不是腾讯还有另一层意味,因为马云背后是真个浙商团体——这个是改革开放初期便野蛮生长的庞然大物,至今依然在寻求着政治权利而努力。

    阿里巴巴最近搞了一个工业云平台,要求传统垄断巨头如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铁路公司入驻。我一个在某垄断企业工作的朋友给我讲了半天我也没太听懂,反正大意就是这个工业云分析平台很多模块和算法沉淀在阿里云的底层,企业做应用不停的完善他的算法,但是这些垄断国企的数据,业务逻辑,算法与应用都要贡献出来。肯定是对于企业的效率是有提升的,但是对于国企来说提供了这些东西就相当于被人掐住了喉咙,虽然阿里的人坚决保证用户数据不外泄,但是那个掐喉咙的人如果是阿里自己呢?现在来看传统垄断国企实力雄厚,还不至于答应阿里这种要求,但是也反映了其雄图野心、所谋甚远。

    三、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首先必须肯定的是,相对于自由资本主义来说,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肯定是一种进步,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但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思想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反而会成了进步的阻碍力量

    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进步性有以下两点:第一,垄断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所积累起来的资本规模和扩大再生产的手段,为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客观上的可能性。尽管垄断会引起一定的暴利和腐朽,但不可能完全阻碍社会生产向前发展的趋势。

    第二,垄断并未消灭竞争,只是使竞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即在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这种竞争仍然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它迫使垄断资本依旧不得不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比如说即便是有BAT,阿里巴巴想做社交,腾讯想插足电商和移动支付,他们这些神仙打架也会不断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


    垄断资本主义对于生产力的阻碍作用有以下四点:

    第一,由于垄断,垄断组织可以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从而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就比如说,同样是搜索起家,谷歌在做人工智能,百度再搞竞价排名,一个弄出了阿尔法狗,一个卖掉了血友病吧。这就是典型的垄断企业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双面性作用体现。

    第二,根据规模经济下边际收益递减的原理,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规模经济的收益就会达到瓶颈,反而成为了扩大再生产的阻力。通俗点讲就是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会带来效率的提升,但是这个提升的幅度是越来越小的,提升到一定程度就没有了,这就叫边际效益递减。

    第三,在一些情况下,垄断资本还会人为地阻碍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以免影响现有的垄断地位和高额利润。

    第四,垄断还会成为资本转移和新投资形成的障碍。

    因此,列宁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们认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对的生产发展大大落后于科学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所提供的可能性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会交替占据优势。一种趋势占优势时,另一种趋势并非完全消失。但不管是哪一种趋势明显表现出来,都不能避免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在经济发展较快时期,工人获得较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可以憧憬“每个工人家庭锅里有一只鸡,车库有一辆汽车”(胡佛总统语,其著名程度堪比赫鲁晓夫的“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而在滞胀时期,会有平均20%-30%的生产设备闲置。

    垄断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为垄断的通知大大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而社会化的大生产资料却日益集中在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这就使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可以概括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对经济生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保证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巩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除了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继续周期地爆发之外,还出现了许多结构性危机。最典型的就是资本主义的货币信用制度危机。同时财政危机、金融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等等。以下内容完全引自《政治经济学教程(第八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我只是原话转述,配图是我家狗配的,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

    资本主义的货币信用制度危机,是进入垄断时期以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内容和表现是:

    (1)垄断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大量发行纸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纸币不断贬值,物价持续上涨,通过通货膨胀来掠夺人民财富,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通病。


    (2)从资本主义的信用领域来看,由于垄断引起了资本的相对过剩,越来越多的货币资本用色在流通领域里而不能运用于生产过程。借贷资本的大量增加和过剩所形成的投机和冲击,动摇着资本主义的信用制度和经济。


    (3)资产阶级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大量发型各种公债,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越来越成为债务经济。巨额的债务蕴藏着爆发震撼整个信用制度的巨大危机的可能性。


    (4)从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来看,由于国际借贷资本的大量过剩,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收支极不稳定,也极不平衡。


    同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还发生了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由于各种矛盾的尖锐化,使人们对社会和生活的前途丧失信心,甚至绝望。现在赌博盛行,犯罪日增,邪教大兴,吸毒成风,已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社会问题。这与社会两极分化、财富分配极不公平有着很大的关系。

    以上完全是教材原话,照片为证:

    在上一篇文章的最后,我用了一张图,讲的是中国货币总量的数据:


    上面这个数据只写到了14年,来看一个最新的数据:26年来,中国M2数据自1990年12月的”,只要跟IT稍微挂钩,不管主营业务是啥,股票都会得到上到投资机构下到股民的疯狂抢购。在IT热潮的催生下,疯长的股市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泡沫,彼时互联网公司又没有形成完全的、转化为盈利的生产力,只能靠着不断疯长的股价维系。于是乎财务报表一难看,投资人信心一减,市场一旦嗅出了恐慌的气息,那就是“兵败如山倒”一般的大崩盘。2001年4月4日当天,纳斯达克指数暴跌至1638点,总市值从烧掉了1亿美元,这些钱来自摩根大通、高盛和贝纳通家族,但,上市前经营和亏损一塌糊涂,上市后竟然拿到数十亿美金。有一些上市网络公司员工,工作日就在公司附近闲逛散步,或在公司沉迷电玩和桌上足球……


    怎么样!是不是很眼熟?美国十五年前经历的泡沫,不就是我们现在一些互联网公司最真实的写照吗?就在两三年前,互联网创业潮火遍大江南北,让你感觉随便一个人,随便一个扯淡的项目,都能随随便便的拉到投资。有人吐槽这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模式P2C(PPT to VC)。

    随便举两个例子,可以一窥这个行业:去年霸道总裁余佳文,说要拿出一个亿来分给员工,结果交给投资人的财务报表里,公司月收入只有/question/

     媒体撰稿人@maomaobear说了点背后的消息,很能反映问题:

    我揭一下底吧,XXX同学就在知乎(为该公司CEO,此处隐去名字)

    恩,他传媒大学毕业以后不找工作,和几个同学利用这两年风投钱好拿的机会来创业。

    前后,创业了5、6个项目吧,没有一个坚持过1年的,基本是风投的钱花完了,上36kr看看什么项目新,能拉到风投,就搞个商业计划书再来一轮。

    给自己和同学开很高的工资,把风投的钱烧掉,其实比找工作好。

    这个游侠电动车大约是1、2年前,X同学看到特斯拉的灵感,然后把这个创业n次的团队转行搞电动车。

    一开始是给一辆现代酷派换上电机,跑了几百米,然后拿着这段视频开始融资。

    最近这批投资好像就是在知乎拿到的,然后这个钱真买了一辆特斯拉来拆,包括今天这个发布会。

    恩,发布会上的车,大家仔细看一下照片,和他3D设计那个车是完全不同的,除了前脸尾灯有点类似,为什么呢?

    因为发布会上那辆车,就是他们买的一辆特斯拉ModelS,然后改了前脸和尾灯、把车标换成自己的……

    看我们现在的互联网行业,是不是跟泡沫破灭之前的美国互联网很像?这些都不是个例,“圈一笔钱就跑,反正我也不亏”的思想在互联网创业圈中比比皆是,花投资人的钱理所应当合法合理,然而开始就抱着不干事的念头就很可怕了。生意有风险做砸了和你知道这生意压根就做不成、或者压根就不想做是两码事。

    2015年,创业公司扎堆进入的O2O行业已经呈现出倒闭潮的趋势,这是网络流传的部分倒闭的O2O企业名单:


    这只是选取了主要行业具有代表性的倒闭案例,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一年中,汽车、社区、旅游、教育等16个领域的近300家O2O公司关门大吉,而2014年全年,拿到风投的O2O企业不过450余家。创业圈有一种说法,“从A轮到B轮之间有60%的公司会挂掉,B轮到C轮差不多接近70%的公司都挂掉了,A轮到C轮其实会死亡88%”

    与O2O创业公司的倒闭潮相映成趣的,是P2P公司的跑路潮。也就在两三年前,借用“互联网金融”的大招牌,P2P公司进入了野蛮生长的阶段,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底,互联网金融运营平台达到了2595家,相比2014年底增长了1020家,绝对增量超过去年再创历史新高。


    据网贷之家的数据,2015年底,全国倒闭的P2P平台超过了1300家,跑路的平台有将近700家之多。根据网贷天眼的数据,目前P2P问题平台共1607家,其中跑路平台1163家:


    仅2016年开头的25天内,出事P2P平台就达97家,其中不乏泛亚、e租宝这样的“超级大案”。随便举一个本月中旬跑路P2P平台的例子,短短的十天的数据就已经触目惊心:

    3月10日:平台鲁信宜贷、多利金服被爆长期未发标,客服也联系不上。

    3月14日:平台正祥资本、财富宝投融、毅客网、保本儿被爆官网打不开

    3月15日:平台投牛网失联

    3月16日:平台庭好贷、火狐投资被爆停业、幸福贷限制提现

    3月17日:苗木之家被爆停业

    同时,各地政府收紧了互联网金融企业注册,深圳更表示对P2P网贷平台“不仅要停增量还要清存量”。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贷行业的规范发展。与此同时,各大平台也加速了对投资人和借款人资金的银行存管,形成了客户资金保护预期。风险补偿下降的背景下,网贷行业综合收益率呈下降趋势,1月份网贷综合收益率为12.18%,环比下降了27个基点。

    在一片虚假繁荣的泡沫中,凡是能够扯上互联网金融的,都似为自己戴上了“互联网+”的光环,甚至有主营房地产的上市公司改名“匹凸匹”,传为笑柄。我们看一看,这些跑路的P2P公司,美其名曰“互联网金融”,但是他们跟互联网有关系么?不能说做了个网站、编了个APP就是互联网行业了,其内核完全是传统理财的内核,这些跑路的平台跟那些街上发传单、骗大爷大妈退休金的理财机构完全没有本质区别。

    对,这就是问题的关键,这就是泡沫的关键,科技革命能够大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然而我们市场中这些打各种概念、各种“互联网+”的企业跟新的科技革命没有多大关系,他们顶多是“+互联网”。像谷歌、亚马逊这样的“硬核科技”的企业,像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甚至于像360、搜狗,这些都可以算是科技革命下的新兴公司,而大多数O2O、P2P“互联网创业公司”,徒有虚名而已。来看这份洗车O2O公司的现状,我怎么看这怎么都是传统行业加了一个互联网工具,但是就可以拉到风投、扎堆创业,这如果不是泡沫,那什么是泡沫。


    网上对于“互联网伪概念”的吐槽很多,留几手写过一篇文章《互联网思维都是坑蒙拐骗》,大致意思是说什么“屌丝经济”、“饥饿营销”、“粉丝经济”、“用户体验”,基本没有什么新概念,都是传统行业玩剩下的还了一个新名字而已,跟电视购物“限量999枚,现在已有 900 人打电话预订纪念金币”没啥区别。

    确实,看那些喜欢打各种概念、善于做各种“极简概念PPT”的创业公司:“采用最先进的云计算技术”——“把数据存在了虚拟主机上”;“实现O2O产业闭环”——“在楼道里帖微信二维码小广告”;“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处理各种业务”——“全部日志有用没用的一概不删”;“面对一个千亿级的市场”——“但是消费者愿不愿意给我们花钱就不一定了”;“面对的是一个蓝海市场”——“拿到钱的同行上个月倒闭了”;“这是我们的SWOT分析”——“抄了一下工商管理大一课本”;“我们将全力占领市场份额”——“换句话说我们压根没想好怎么赚钱”;“一切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烧钱给用户补贴”;“我们将对员工给予一定的股份和期权奖励”——“说实话我们的基本工资很低”;“对于员工来说你得到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事业”——“不好意思我们加班没有加班费”;“正在寻求一个合伙人级别的工程师”——“我有一个改变世界的idea,就差一个程序员了”……

    我还是那个观点,科技革命可以说是我们现在经济唯一一根救命稻草了,李总理不断地强调“全民创新、全民创业”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但是生产力的发展也不是无限、无止境的,互联网的科技创新明显进入了一个放缓期,已经产生了BAT等垄断巨头,就是这个行业成熟、平稳发展的一个标志,这就是我写《疯狂的资本(上)》的原因。至于那些打伪概念的互联网创业公司,非但不能对经济有提振作用,反而其形成的泡沫会成为一颗定时炸弹。

    不过大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啊,去年阿里巴巴大幅削减校招名额,而百度则是停止了社招,滴滴、搜狐甚至已经开始裁员了,真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啊”。

    不过有人问了,投资人是傻子么,怎么随便一个PPT,随便一个特别扯淡的项目、特别浮夸的团队,都能拉到投资呢?也并不是,我有一个朋友就是某财团做风投的项目经理,他给我讲第一,在2013创业潮做火热的时候,他们都是由项目指标的,一个月要投多少多少个项目,有时候根本没有精力去考察,否则你就完不成指标业绩,当时甚至会出现几家风投机构抢项目的情况;这第二点嘛,就是赌徒心理,我觉得我投了天使轮,那么公司有人投AB轮我就赚了,我投了BC轮,那么就等着有人投DE轮我就赚了,我投了DE轮,那公司上市我就赚了…。一个劣质项目就靠资本的推动最终走向上市这一步、赚全世界股民的钱,也有非常多的案例。

    我从理论上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升华,这就是经济学家们在分析行为市场中所提出的“套利行为理论”。经济学家认为: 市场中总会存在相当数量的行为套利者,这些人会受到动物特征“潮流与时尚”“过度信主”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在市场中会积极寻求套利交易。理性套利者虽然明白泡沫终究是会破灭的,但是在面对泡沫时,他们都想在泡沫成长的过程中利用泡沫来获取一定的利润。这种理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击鼓传花,大家都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一个接盘的人。

    还有一点必须要说明的是,并不只是互联网创业公司会寻求资本,资本也会非常渴望地去寻求这些创业公司。因为资本不能限制,限制的资本就是吃银行的利息那么通货膨胀会让资本方蒙受巨大损失。可以想象一下,茫茫多的资本就像体内拥有洪荒之力躁动异常而无处发泄的少年,终于逮住一个创业公司虽然说扯淡点吧但是我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啊。

    那么这些茫茫多的资本是从哪里来的呢?请看,第一部分,我希望看到这里你们还没忘记我们第一部分讲的什么。看那个如洪水猛兽般的M2。

    在金融市场,有一种叫做“正反馈交易”的理论。正反馈交易是指在前一期资产价格上涨或下跌的基础上采取继续买入或卖出的行为。很多投资者最初价格的上涨导致更大的价格上涨,或最初价格的下跌导致更大的价格下跌,即通常所说的追涨杀跌。于是乎,就会出现这种现象,吹泡沫可以吹很久,但是一旦破的话,那就是瞬间血崩的局面。所以“泡沫”这个词非常形象——吹吹吹吹吹“biu”的就破掉了。

    泡沫破裂会有怎样的负面影响,大航海时代的荷兰郁金香泡沫我就不说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比较著名的还有密西西比泡沫、南海泡沫。1990年前后的日本,是经济泡沫崩溃的典型:战后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将财富装进日本国民口袋的同时,也积淀了大量从实体经济投资中游离出来的“投机资本(热钱)”。在资产保值和追求更高利润的原始冲动驱使下,投机资本会迅速向各种可能更快盈利的投机方向——房地产、股市、古董、字画、文物、珠宝等领域腾挪——咦,为什么这么眼熟

    再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有人提出来互联网泡沫已经过去了,现在是IP泡沫,看各种大公司跑马圈地,动辄几千万、数亿资本运作IP,各种网剧团队如雨后春笋般从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冒了出来,随便一个烂本子,随便一个没有经验的剧组,随便一个在校学生团队,都能拿到相当多数量的投资,让人咂舌。我跟他讲我个人认为目前文化产业的繁荣并不是泡沫,是理应之义,但是这个不是泡沫的繁荣反而让人更加可怕。

    我给他讲了一个“迪士尼效应”,美国大萧条时期,迪士尼是全美唯二非但没有受损失,反而市值大幅增长的的公司(另外一个是炒白银的公司),萧条结束的时候利润翻了几翻。后来专家们分析,越是经济萧条、失业人数上升、假期延长,迪士尼人就越多,去看迪士尼电影的人也就越多,娱乐业也越发达。相反,经济上升期,人们疲于奔命,反而少有娱乐时间。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周期“迪士尼效应”。参考日本经济迷失二十年——什么行业发达了呢?动漫、二次元、宅文化、AV。

    现在中国,文化产业的忽然繁荣,简直像极了敏感的资本在实体经济不振、萧条山雨欲来之际,在匆忙的给自己寻找避风港,让人不寒而栗。

    相信我们在历史课上都学过: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个矛盾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生产相对过剩和需求的相对不足。


    (倒进密西西比河也不会给穷人)

    马克思则是最早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私有制的矛盾,必然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致社会革命。马克思还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必将在“复苏、高涨、危机、萧条”中轮回变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就跳不出这个框框。多少年以来,这一理论有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在人类头顶盘旋,从未消退。

    挂羊头卖狗肉骗不了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固有的相对生产过剩与相对消费不足是永远会在资本主义体制下存在的。注意,是相对。

    总之,如果撇开制度分析,单从经济角度来说,在马克思看来,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是商品流通领域供求矛盾的直接表现,而市场上的供求矛盾又不过是生产和实现(消费)矛盾的表现形式。

    然而,马克思经济学分析的中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所以,他对生产过剩危机的分析,并没有停留于经济现象分析,而是深入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中探寻根源。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市场交换领域所蕴含的危机,在简单商品经济下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之间的矛盾所决定,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则是由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决定。

    说得通俗一点吧,这说白了就是贫富差距。相信我们所有人都有财产、收入“被平均”的感受吧。


    财富分配不均匀、财富集中的趋势加速,这就回到了我们前几篇文章所讲到的问题,这几篇文章的逻辑都是一脉相承的。

    西方经济学有几个流派,只有芝加哥学派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迷信市场的供求关系是自动均衡的,殊不知虚拟经济的大户坐庄和散户的追涨杀跌的本质就是非均衡的。凯恩斯学派早在大萧条时期就意识到市场群体的从众行为会导致市场的失衡,只有政府的适当干预才能平抑危机。熊彼特学派更是尖锐地指出经济波动的机制是内生的“创造性毁灭”,经济波动有长波、中波、短波,决非新古典经济学编造的噪声论或泡沫论,经济增长的带头人是有远见的企业家而非短期套利的投机家。

    再回顾一下第一部分我们关于货币M2的描述,根据卡尔·门格尔的货币学理论,经济的普遍衰退和普遍繁荣必须要提到货币失衡——即货币需求过剩或供应过剩。为了经济的繁荣,必须提高货币的流动性,适度的通货膨胀恰好能成为货币流动性的助推器,然而不论在金融市场之内还是之外,流动性和风险都呈负相关关系,随着金字塔层次的升高,风险逐渐增加。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有效货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垄断资本主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