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哈达铺镇灾后搬迁户是什么政策

  哈达铺是甘肃陇南市宕昌县西北部的一个重镇,位于宕昌县西北部,距县城36公里,国道212线纵贯全境。全镇总面积140.6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12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885户,总人口28603人。

  哈达铺镇位于宕昌县西北部,距县城36公里,国道212线纵贯全境。全镇辖29个行政村,12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885户,总人口28603 人。总面积14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555亩,森林覆盖率24.05%,最高2473米,最低海拔2283米,年均气温6.3℃,年均降雨量 534毫米,无霜期131天。粮食作物以马铃薯、、小麦等为主,经济作物以、大黄、、、、油科等为主,是“岷归”的中心产区。辖区内有中小学校32所,卫生院(所)3个,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旅游、劳务、药材、马铃薯和紫皮大蒜是该镇的优势主导产业。

  哈达铺有着光辉的革命历史。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途中先后两次到达哈达铺,并在这里作出了把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将红一方面军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陕甘支队,红二、四方面军发动了“岷洮西(固)战役”和“成徽两康战役”,建立了以哈达铺为中心的陇南革命根据地。哈达铺是红军长征途中名副其实的“加油站”,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2001年6 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同年9月,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又共同授予哈达铺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2007年,全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900亩、总产量7470吨,药材播种面积12955亩,总产量1721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560元。

  哈达铺,又曾叫“南路”或“白龙镇”,位于宕昌县西北部,国道212线纵贯全镇,距县城37公里,地处边缘和西、两大山系支脉交错地带,地域开阔,交通便利,总面积148平方公里,有29个行政村,2.77万人。人口稠密,集市繁荣,自古就是甘川道上的一个军事要冲和商贸重镇。

  “哈达”一词,现有史料最早见于《·甘肃土司传》的相关记载。说的是伏波将军马援后裔——宕昌第一代土司马珍,因其父马纪于元至正年间防守哈达川九族而授指挥使之职,以功授世袭土司管百户之事。“哈达”的含义,据陈启生先生所著《宕昌历史研究》藏语地名浅释说:洲塔先生翻译“哈达”是阳面山头意思,即“哈住山”,此山上很多,“哈达川”即乌鸦聚集的小山头的川坝。也有学者认为,“哈达”即藏、蒙民族人民在迎送、馈赠、敬神以及日常交往礼节上使用的丝带,象征圣洁和吉祥,表示敬意和祝贺。“哈达铺”又被附近群众简称为“铺里”,“铺”应该和古代驿站有关,如现今宕昌的“脚力铺”、“临江铺”等,《甘肃邮政志》对此虽无明确记载,但此地无疑曾是繁华富庶的旱码头。哈达铺是当时闻名全国的药材集散地,天津、北京、安徽、广东等地药材客商都曾在这里设有药材商铺,如“义和昌药铺”等。哈达铺下街的关帝庙,其建筑规模之大,在宕昌地区实属罕见。关帝庙是“财神庙”,很受南方人的崇拜,而在北方则不尽然,这一点也是很好的佐证。

  哈达铺原属岷县,因其地理位置处岷州城之南的重要交通要道上,故又名“南路”。至于“白龙镇”一名,则与红军在哈达铺的革命活动有关。从1936年8 月7日起,历时一个月的“岷洮西固”战役取得胜利后,红二方面军于8月25日进驻哈达铺,进行了20多天的休整,组织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哈达铺苏维埃政府由贫苦农民颜协曾任主席,牛炳山为副主席,下设脚力、业任、哈达、哈达铺四乡,以刘连德、羌胡太、赵连璧、朱胜生、谈玉英、王哥等人为骨干,组织了乡苏维埃政府。成立了哈达铺、理川、宕昌三个区的游击队,约4000余人。红二方面军北上时,约有八百余名游击队员随军北上,这支队伍大部分中途失散,一部分牺牲,幸存下来的有马福全、杨生财、杜马荣、刘德胜等人。当年游击队队歌唱道:“一心当红军,扛枪杀敌人,打倒鲁马两匪军,为民立大功。一心当红军,扛枪杀敌人,打倒军阀和日本,人民享太平。”红军走后,哈达铺一带的人民,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以军阀鲁大昌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政权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游击队司令朱进录,秘书长柳英,苏维埃干部邓永娃、赵海家、牟张娃、苏龙龙、谈玉英等惨遭杀害。但英勇的哈达铺人民,并没有因此被吓倒,他们不顾敌人的镇压,冒着风险,保存了许多红军书写的标语和使用过的货币、用具,还把长征时出生的孩子起名“顾红军”、“红军成”等。有一万多人参加了1943年的陇右农民暴动,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势力,动摇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当地的黑暗统治。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消除红军的影响,于1936年将哈达铺改名为“白龙镇”。解放后,中央有关部门为了保护红军长征经过地的历史地名,特别授权当地人民政府又恢复了“哈达铺”的原名。

  哈达铺镇位于宕昌县西北部,国道212线纵贯全镇,距县城37公里,地域开阔,交通便利,人口稠密,集市繁荣。 全镇总面积1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6万亩。全镇辖29个行政村,12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885户,总人口28603人,森林覆盖率 24.05%,最高海拔2473米,最低海拔2283米,年均气温6.3℃,年均降雨量534毫米,无霜期131天。

  全镇总面积1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6万亩。辖村民委员会29个。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5879户,乡镇总人口28173人,乡镇从业人员14111人。

  全镇总面积1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6万亩。全镇辖29个行政村,5885户28603人,经济农作物以洋芋、小麦、蚕豆为主,盛产经济作物黄芪、红芪、大黄、当归、党参、柴胡等60多种中药材,尤以“岷归”享誉国内外,支柱产业主要有中药材加工、畜牧养殖、淀粉加工、旅游业等。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地处国道212线的交通要道上,南距县城35公里,北距岷县县城35公里,西距迭部腊子口70公里。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长征,都经过哈达铺。1935年9月18日,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占领哈达铺。20日下午,、等中央领导到达哈达铺。从当地邮政代办所国民党报纸上获得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做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9月23日,中央率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北上。1936年8月9日,红四方面军第30军通过腊子口后占领哈达铺;25日红二方面军六军进驻哈达铺。9月1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二军到达哈达铺。到10月4日,相继北上。在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称“哈达铺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筹建于1978年,1981年10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以来,对几处主要旧址按原貌先后进行了恢复和维修。1985年10月正式建馆。1994年12月,哈达铺长征纪念馆被中共甘肃省委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0年5月被甘肃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甘肃省国防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被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全省党史教育基地。2005年9月,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又共同授予哈达铺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原中共中央总书记为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题写了馆名,2006年新建的哈达铺长征纪念馆又在哈达铺红军广场落成。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由7处革命遗址构成:(1)毛泽东、张闻天住过的“义和昌”药铺;(2)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及周恩来住过的小院“同善社”;(3)二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会址“关帝庙”;(4)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贺龙、任弼时住过的“张家大院”;(5)原哈达铺“邮政代办所”;(6)哈达铺苏维埃政府;(7)苏维埃哈达铺游击队司令部。占地面积共5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现馆内存有革命文物52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级文物8件,国家三级文物14件,收藏胡耀邦、、萧克、等7位上将、22位中将、77位少将的题词、手迹、墨迹116幅。在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先后于1935年9月、1936年9月两次到达哈达铺,在陇南境内活动三个月中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这是长征史上,绝无仅有的。红军走后,当地党员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把革命遗址保存下来。哈达铺革命遗址是继、陕北之后,遗址最大、最全面,保存原貌最完整的革命纪念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移民搬迁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