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如何对待哪些经济发展不起来的老人家们的?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7月12日讯近日,85岁的胡奶奶在家人的搀扶下,迈着颤巍巍的步子,来到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普外脑外科,将一面印着“医德高尚暖人间 医术精湛传四方”的锦旗交到医护人员的手中,感谢仝宝元主任和普外脑外医护团队的用心付出。

“我年龄大了,对社会没有贡献,反而给你们添麻烦。这段时间医生护士无微不至的照顾我,我都记在心里,咱医院就是我们的百姓医院,我一定要自己过来当面感谢你们!”胡奶奶的一番话,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胡奶奶的家人也感慨道,不光手术非常成功,住院期间从治疗到护理,对老人无微不至的关心照护和饮食指导等,家属也都看在眼里,暖在心里,这面锦旗就代表患者“爱的回音”。

  于寿增,1921年9月出生,毕业于黄埔军校17期七分校步科,曾任兰州西北军区司令部步贞侦科参谋。1937年,由于卢沟桥事变中断学业。1938年3月,因日军烧毁村庄无家可归,与父亲和弟弟于寿春加入抗日义勇军。1945年日军投降后,历任中尉排长、警卫连连长。1961年10月回到山东淄博市张店区湖田镇新安村老家,退休至今。老人曾任黄埔军校校友理事会理事,并多次被评为模范代表。

  2014年11月20日,华夏保险“致敬抗战老兵”战场巡礼活动首次走进山东淄博。淄博市张店区湖田镇新安村于寿增老人是一名抗战老兵,华夏保险一行送给了老人慰问金和生活用品,并为老人拍摄了口述历史。现年93岁的于寿增老人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但精神依然矍铄,军人的风姿依然庄重。2009年,老人独自撰写完成《往事回忆录》,详细描述了老人一生的经历,也为后人讲述了当年的抗战岁月。

  (于寿增老人的《往事回忆录》书影)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于寿增老人被迫中断初中学业。1938年3月,日军烧毁村庄,让他和家人无家可归,之后他与父亲和弟弟于寿春,一起加入抗日义勇军。抗日义勇军是当地有志之士和农民等青年群众自动组织起来的抗日武装,属国民党组织。打仗使用的武器都是自带的,也不分党派,参加者也大都是当时的抗日志士。1939年春,部队改编,于寿增老人担任中队文书,政训室书记等职。

,黄埔军校十七期七分校,在山东招生。时任34集团军总司令胡宗南为招生主任,于寿增老人报考被录取。1941年9月至1942年2月,于寿增老人参加了6个月的理论、操场动作、器械体操等全部军事化管理训练。1942年3月移驻西安进行军官期训练,总番号由山东总队改为十四总队,时任五班班长。8月队伍改制,番号为12总队,于寿增仍是五班班长。1943年9月毕业进入二集团军,在第二科参谋处任参谋工作。1945年日军投降后,任30军27师80团九连中尉排长。

  (于寿增老人与黄埔同学会的合影)

  于寿增老人在向我们讲述当年的往事时,神态庄重。因为是黄埔毕业生,常常提起当年的黄埔同学。

  (于寿增老人在讲述往事)

  此次活动,特意为老人准备了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民政部优抚安置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三部委及华夏慈善基金联合印制的抗战功勋纪念勋章,当提出为老人佩戴荣誉勋章时,于寿增老人坚持要回卧室更换崭新的正装。在采访结束时,最感人的一幕出现了,于寿增老人以93岁的高龄,坚持站起来行军礼,并且鞠躬90度向摄制组表示感谢,让现场的工作人员深感承受不起的同时,也为老人内心的军人那份坚守而深深感动,老人敬礼时就是一个军人的真正风姿!

  (于寿增老人行军礼)

  在问及老人有何愿望时,于老说,想和台湾的同学见上一面。是啊,当年青春风发的少年,现在已经垂垂老矣,但他们对于军人的尊严和荣誉,无比看重,一个军礼中,包含了太多的坚持和刻骨的铭记,对于当年在生死战壕相扶,以性命相托的战友,他们又有着手足般的情谊,或许对于每一个活下来的抗战老兵来说,军礼就是最高的一个纪念!

  (于寿增老人的证明材料)

  华夏保险“致敬抗战老兵”大型公益项目

  “致敬抗战老兵”大型公益项目,是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由华夏保险依托华夏慈善基金,联合全国老龄办、民政部优抚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指导,携手凤凰网、人民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亚洲电视台、中国保险报等主流媒体,与社会各界共同启动的一项旨在向存世的国共两党抗战老兵致敬的公益活动,通过为抗战老兵发放生活补助,颁发抗战荣誉证书和勋章,并拍摄口述历史,切实对抗战老兵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关爱,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和伟大的抗战精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淄博市人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