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折旧是如何规定的?

适用固定资产一次性折旧的判断标准及注意事项

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设备、器具扣除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54号 )、《关于设备 器具扣除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46号)规定,允许企业(指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的所有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对新购进的固定资产采用一次性折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在此对政策具体要求及注意事项进行梳理:

2、适用一次性折旧固定资产的范围:新购进的且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设备、器具。注意:已抵扣进项税额的为不含税价值,未抵扣进项税额的为含税价值。

具体解释:所称设备、器具,是指除房屋、建筑物以外的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固定资产);所称购进,包括以货币形式购进或自行建造,其中以货币形式购进的固定资产包括购进的使用过的固定资产;以货币形式购进的固定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确定单位价值,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以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确定单位价值扣除时间:

固定资产购进时点按以下原则确认:以货币形式购进的固定资产,除采取分期付款或赊销方式购进外,按发票开具时间确认;以分期付款或赊销方式购进的固定资产,按固定资产到货时间确认;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竣工结算时间确认。

3、扣除时点:固定资产在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所属年度一次性税前扣除

4、注意事项:固定资产一次性折旧政策只是税收优惠政策,账务处理仍需按会计准则处理,由此会造成税务处理可与会计处理不一致,而且这种差异会在固定资产存续期间一直存在。

2021年3月15日的《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延长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6号)将上述政策延执行期限延长至2023年12月31日。

在上篇中,我们讨论了固定资产的来源,以及通过一个例子动态展示了固定资产附注表格的变化过程。本篇接着聊聊固定资产折旧、减值、处置以及海螺水泥和陕西煤业的表格解读。

固定资产折旧大家比较熟悉,不谈基本理论,这里主要就几个热点问题讨论一下。

或许你马上会说,这不很简单吗?折旧不就是为了反应固定资产的磨损、变旧这一过程吗?

没错!固定资产付出了“劳动”,这种“劳动”就应该反应在利润表上,以体现出“固定资产”这一角色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付出的代价。

其实这是表面的原因,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将折旧对应的现金截留下来,使得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中不包含这部分现金,股东也就不能对这部分现金进行分配,将来等该固定资产报废或因技术进步被淘汰时,有足够的资金用于重新购买新的固定资产。截留现金分析见下表:

由表格可见,折旧前公司账上现金有1000万元,股东可以分配的利润为500万元。折旧计提后,账上现金还是1000万元,但股东可以分配的利润变成了490万元。同样的现金,但折旧后股东可以分配的钱却变少了,这变少的10万元就是折旧对应的现金,是用来留着以后购置固定资产用的。

再次强调一下:股东分配利润时(包括提取公积金、用盈余公积金补亏、送股赠股、现金红利、股份回购注销),都是在法律实体公司进行的,不是在集团公司进行的,这一点特别要注意!

当一个法律实体公司的股东想现金分红时,要检查以下几样东西:

银行账户上要有钱(包括随时可以卖掉的3个月时间以内的短期投资),而且这些钱必须是不受限制的,可以灵活支取的,就是我们平时在财报上看到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当然,财报上是合并报表数据,给上市公司股东分红的是母公司这个法律实体,所以应该看母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这里还有一点要注意,如果母公司银行账户没钱但子公司银行账户有钱的话,母公司是可以利用其对子公司的控制权,控制子公司进行利润分配,将子公司的现金以现金红利的方式发放给母公司;

(2) 钱拿去分给股东后,不能影响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及维持当前盈利能力所必须的资本开支,还有不能影响公司的偿债能力;

(3) 股东现金分红金额的上限就是法律实体公司个别资产负债表上的“未分配利润”。比如公司账上有现金1亿元,但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为“-5000万元”,对不起!股东一毛钱都不能分,因为没有利润可分啊!以后赚到钱之后,也要先把这“-5000万”的窟窿填平,才能进行现金分红。

为什么未分配利润为负数,银行账上却有现金呢?借一笔钱不就有现金了吗?但借钱不会增加未分配利润的。还有就是,如果公司连年亏损,未分配利润亏损额较大,今年经营好转,有了现金收入,但利润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也会出现账上有现金但无“利润”可分的情况。

2、计提的折旧到底去哪儿了?

这又是一个困扰大家的话题,一张图基本就能说明问题:

计提折旧时,对应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增加,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少,以反应该固定资产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作出的“牺牲”。

同时,折旧对于企业来讲是一项费用(成本属于广义的费用)。企业管理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应计入管理费用;生产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应计入制造费用;专设销售机构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应计入销售费用;经营性出租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应计入其他业务成本;自行建造固定资产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应计入在建工程成本,未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应计入管理费用等。下面对麻烦一点的几种情况进行讨论:

制造费用是什么东东?在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车间,总有一些费用在发生时,不知道这些费用到底是哪些产品消耗的。比如电费、厂房的折旧费、车间主任的工资,没办法直接分配到产品的生产成本上,所以只能暂时找个“中转站”先放着,等月底的时候再根据各产品的生产情况进行合理地分配,将“中转站”中暂时存放的各项费用合理分配给各产品的生产成本,“制造费用”这个会计科目就承担了“中转站”这个光荣的任务。

(2) 生产部门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计提后,先进入制造费用,月底分配到具体产品的“生产成本”,等产品加工完成下线进入库存商品仓库后,下线产品对应的“生产成本”也要结转至“库存商品”这一会计科目,当库存商品售出时,相应的“库存商品”成本再结转至“营业成本”,真正进入利润表影响当期利润。所以在资产负债表日,生产部门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可能已经进入利润表(营业成本),也有可能还在“路”上(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库存商品)。“赶路”过程的快慢也清楚地反应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率,“路”上停留的时间越长,说明企业产品滞销,存货积压(茅台例外

),“赶路”过程越快,说明产品很畅销,市场需求旺盛或产品竞争力强,供不应求!当然,这种对比应该在同行业企业之间,或者在同一家企业的不同时间进行比较,对两个性质完全不同企业进行比较没有意义。

以下三种情况,我未在图中标出,是因为要么少见,要么金额不大,现作一简要说明:

(1)经营性出租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计入其他业务成本,有些企业,将暂时闲置的固定资产(比如厂房、生产线等)出租给其他企业用,作为副业赚点外块,别让固定资产闲着(闲着照样要折旧的,见后面),因为这种出租固定资产的业务不是主营业务,所以折旧计入其他业务成本。当然了,如果是专门干资产出租业务的公司,那就进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是会计科目的区分,在利润表上,两者合计后统称为“营业成本”。

(2)自行建造固定资产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计入在建工程成本。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绕,但一说就懂,一个建筑施工企业,平时是帮别人干活,为自己赚钱,所以挖掘机等设备折旧要计入营业成本的,对吧?但在某段时间,企业为自己造一座办公大楼,动用了挖掘机、水泥搅拌机、运输卡车等固定资产,这些用来盖办公大楼的设备计提的折旧就不能进入营业成本了,而是应该进入“在建工程”,这个“在建工程”是用来收集所有盖楼成本的,等大楼盖好可以使用后,再转入固定资产,以折旧的形式进入利润表。

(3)未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费用:计入管理费用,这个没啥好说的,闲着不用也一样要计提折旧的。设备闲着,说明管理层管理能力不行,所以应该计入“管理费用”,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3、为何说企业维持经营必要的资本投入最好等于折旧和摊销?这个折旧和摊销从哪里看?

回答这个问题前,请先看下图:

正常服务②:这个好理解,比如一台大型设备,购买时预计使用10年,实际使用10年后,也正好差不多退役。这种情况下,折旧计提外加残值收回的资金正好等于当初购买时所花的资金。如果10年后该设备没涨价或者涨价不多,这些回收的资金基本上够买一台全新设备。
吃老本①:就是设备折旧还没有提足,就不得不淘汰设备。折旧没有提足,说明当初购买设备的资金还没有全部收回。不得不淘汰设备,说明行业技术变化快,产品竞争激烈,好不容易购买的“先进”设备,用不了几年就变成“落后”设备了,不得不淘汰掉,重新购买更先进的设备,一是更先进的设备价格更高,二是被淘汰设备的购买成本都没有收回,典型的“吃老本”生意,在《》一文中也有论述。
免费服务③:这个才是最闪亮的星星,就是固定资产折旧已经提足,当初购买成本已经全部收回,但这个固定资产依然“年轻力壮”,任劳任怨不知疲倦地为企业无偿提供免费服务。酒窖和大坝我就不说了,下次你如果发现了某家企业有星星,而且产品竞争力还很强,麻烦告诉我一声哈
再来分析一下折旧摊销资金蓄水池: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边计提折旧、计提摊销以及其他一些非现金成本(比如减值),截留资金(b)注入蓄水池,另一边则使用蓄水池中的现金(c)进行必要的资本性投资,以维持其长期竞争地位和单位产量,如果公司需要额外的资本投入以维持其竞争力和单位产量,那么这些额外的资本也应该计入(c)注意:这里的“额外”指的是“维持原来竞争力”的资本支出,并不是扩大竞争力的“额外支出”,所以(c)并不包含扩张性资本开支。
在上面“固定资产生命周期分析”图中,我们可以看到(c)一般都大于(b),除非出现如下特殊情况:
(1) 固定资产价格较上次购买时下降了,这种情况要么是通货紧缩,要么是该资产生产的产品没有竞争力,从而导致生产该产品的设备价格下跌。显然前者发生的概率低,如果碰到后者也不是啥好事,设备生产的产品没有竞争力,就算设备价格低,买来也是做苦逼生意。
(2) 企业拥有“永远用不坏的”固定资产,在这种情况下,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完毕后,(b)已将蓄水池注得很满,但(c)流出却很缓慢,这是最理想的情况。如果固定资产生产的产品竞争力又很强的话,那是好上加好!
(3) 既然(1)不现实,(2)又太理想了,毕竟拥有永远用不坏的固定资产并且用这种资产生产的产品又很有竞争力的企业是少之又少。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要求就是(c)尽量接尽于(b),最好等于(b)
以上就清楚地解释了“企业维持经营必要的资本投入最好等于折旧和摊销”。
至于这个折旧和摊销从哪里看?我认为要拉长周期来看,并且应结合企业的商业模式来分析。具体地说,就是要看看近十来年下来,企业每年计提了多少折旧和摊销?每年有多少维持性资本性开支?持续地跟踪企业,你就能发现一家企业(b)和(c)的关系,也就能知道股东盈余是多少。
关于(b)和(c)的详细介绍以及股东盈余,请阅读《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此处不再深入讨论。
关于固定资产的减值,会计书上说了一大堆的“天书”,看着都想睡觉,我就说点简单的东西。
1、固定资产为何会减值?
以一辆出租车为例,说说资产为何会减值。
我们知道,随着车子的使用,由于逐月计提折旧,账面价值逐渐减少,但还是有可能存在账面价值高估的情况。
所谓高估就是车子的实际价值并没有账面上记录的高,由于会计是讲究“谨慎性”的,就是“好事情不一定要记录,坏事情一定要记录”,所以当出现账面价值高估时,需要计提减值损失。
那账面价值怎么才算高估呢?要将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来比,这个“可收回金额”主要包括两种方式:
(1) 将车子直接卖了,收到的钱减去相关费用就是车子的“可收回金额”;
(2) 不卖车子,就看车子以后出去载客,能赚回来多少钱?并将这些钱进行折现,作为车子的“可收回金额”。哎!这个实在是太复杂了,就像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一样玄!书上说了一堆,我也找不到易理解又可行的方法。我突然想起巴菲特的那句话:模糊的正确胜于精确的错误!在这里也同样适用,具体如何分析见后面第3点。
2、计提减值截留现金分析

由图中我们可清晰地看到,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同样可以起到截留现金的作用,具体分析方法同折旧一样。
3、投资者应如何看待固定资产减值?
固定资产的减值和库存商品的减值不太一样,因为库存商品是要拿去卖的,减值的判断就以市场价格为依据。但有一点要注意:原材料如果是直接用于销售,同库存商品一样考虑,如果原材料是用来制造产品的,那就要看产品的销售情况了。而固定资产不是以出售为目的而持有,所以判断的时候两个“可收回金额”可能都要考虑,具体如下:
(1) 假设将固定资产卖掉,当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出售该资产的相关费用后,所收现金大于资产账面价值,则不用减值。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不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因为企业拥有固定资产的目的是用于生产经营而不是销售。
(2) 未来现金流折现太复杂,企业管理层就能精准预测出资产未来的“可收回金额”?我看不见得吧,或许就是拍脑袋决定的 ,但未来现金流折现给我们提供的思路很重要:我们要关注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市场前景等等。你想啊,如果产品畅销,利润丰厚,那么生产该产品的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会低吗?
(3) 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计提的减值是不能转回的!所以要警惕那些当年大额计提减值,第二年又将固定资产卖掉赚取“大额利润”的公司,这个“大额利润”会躺在利润表的“资产处置损益”这个项目下,有了《新手财》及本文的知识储备,我想分析公司的这种行为应该变得容易,此处不再赘述。
报废、毁损和转为待售三种处置方式,固定资产并未离开企业;除此以外,其他处置的固定资产是离开企业的。
关于固定资产的处置,我不想说教科书上的内容,就来说说两件事:
1、固定资产处置时,为何要将“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抹去?
这个属于“一捅就破”的窗户纸。想像一家企业只有一项固定资产,将这唯一的固定资产卖掉后,原来记录的与该资产相关的账面原值、累计折旧以及减值准备(若有的话)当然要一并抹去。
2、同样是变卖家当,诚信的管理层与造假的管理层有何区别?
通过上图的对比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在售出前是否计提减值,第二年售出后,资产负债表上的数据是一模一样的。货币资金都是155万元,上交的所得税都是1.25万元,未分配利润都是53.75万元,一分都没有多起来
唯一不同的是,造假的管理层实现了“扭亏为盈”,净利润暴增33.75万元,各大媒体大力宣传:某某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 可能会来几个涨停板……
但有一点要注意:如果固定资产真的出现了减值迹象,或许就反过来了,诚信的管理层计提减值损失,真实反应公司的资产价值。但那些动歪脑筋的管理层,为了在本年做一份漂亮的报表,可能不愿意计提减值。
固定资产附注表格阅读的难点
我看过的财报不多,有很多情况也是我从没碰到的,所以可能你在财报阅读过程中碰到的很多问题,我在文中都没有提到,就算我碰到了,也不一定能弄懂。还是那句话,我没办法像教科书一样穷尽一切可能!
此外,针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附注表格,阅读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难点:
1、上市公司的业务很复杂,拥有的设备也五花八门,所以很难弄清楚每个细节,幸好我们作为投资者无需像会计一样搞清每个细节;
2、各个上市公司由于商业模式的不同,我们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所以看懂商业模式才是关键,如果看不懂商业模式,会计数据研究得再多也没用;
3、如果你认为上市公司财报附注中的固定资产表格(其他很多表格也一样),各个数据是母公司和各子公司数据的简单相加,那就错了!我能想到的一些情况如下:
(1) 子公司A购买另一子公司B的产品,A将所购产品作为固定资产使用;
(2) 母公司将固定资产出租给子公司使用,子公司以“使用权资产”记录;
(3)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被合并方固定资产的评估增值,使得在制作合并报表时,被合并方的固定资产要以评估价值为基础,并进行所得税的调整,这个调整后的固定资产价值,既不是被合并方个别报表上的账面价值,也不是评估价值,而是评估价值经所得税调整后的价值。(请容许我说一丁点天书
由于以上情况的存在,我们看到的好多数据,并不是母公司与各子公司数据的简单相加。报表合并时涉及很复杂很复杂的各种乱七八糟的内部抵销……反正我是看得脑袋都痛了还是不怎么明白
以陕西煤业2019年财报为例:
固定资产清理:这就是一个“中转站”,代表了在资产负债表日,正在处置但尚未处置完毕的固定资产。该数据如果不大,不用管它;如果较大,应去了解公司正在处置哪些固定资产。
在上面陕煤的固定资产表格中,有些信息我已直接标注在图上,方便大家阅读,下面就几个问题讨论一下:
1、在建工程转入合计数52.25亿为什么与P141的“本期转入固定资产金额”合计数10.88亿不一样?而且差额还如此巨大?
当一项在建工程持续时间小于1年时,比如安装机器设备,12月31日还没开始,但到第二年12月31日前就投入使用了,使得设备安装这一在建工程的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都为零,所以我分析陕煤属于这一情况,很多设备安装工程和其它年内完成的在建工程都未在“重要在建工程项目本期变动情况”中列示,造成固定资产表格与在建工程表格数据差异如此巨大。而且陕煤的情况年年如此,我又翻看了其他几家公司的财报,发现一般不存在这种情况,比如茅台,是把这种在建工程也列在表格中的。
2、累计折旧中的“计提”49.88亿为何与P173的“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的数据有差异?
这是我刚发现的差异,猜测是因为前面所讲的在建工程所使用的机器设备计提的折旧,这一折旧进入在建工程成本,这个折旧既不影响利润,又不影响现金流。
但在资产负债表日,尚未卖出的存货或在生产过程中的存货,这些存货中包含的折旧同样也符合“既不影响利润,又不影响现金流”的条件,但存货中的折旧为什么又要考虑进去呢(将净利润转换成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时要加上未卖出存货中包括的折旧)?
未卖出存货中折旧要加回是因为,在“存货的减少”这一项目中,将增加的折旧一刀切的当成了“有现金支出”的成本,造成“存货的减少”这一项目对折旧的错误调整。
所以在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中,在“固定资产折旧”在这项上要将未售出存货中包含的折旧加回,以弥补这种“错误调整”。
但在建工程使用的机器设备所计提的折旧进入在建工程成本,这部分折旧不存在上述“未售出存货”中的情况,所以这部分折旧不应该加回,导致了两个数据的差异。
关于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以后有时间再讨论。
煤炭总有一天会挖完的,当一个矿井的煤挖完后,不能随手一扔,不管了。
国家规定:挖完的矿井,企业必须要恢复矿井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就像这里从没有过矿井一样。
这显然意味着,公司在未来的某段时间,要花大量的钱去搞这个“工程”,就是公司在未来某个时间欠某座需要恢复的矿山一大笔钱,这个钱现在就应该要记录下来。具体就是:记录一项预计负债,同时记录一项固定资产—房屋及建筑物。为什么资产端记录在“房屋及建筑物”呢?因为在未来恢复时,填洞、种树等,是不是有点像盖一栋建筑物呢?
这个“房屋及建筑物”像普通固定资产一样按月计提折旧,直至计提完毕。
而预计负债在等以后恢复时支出现金时进行冲减,预计负债会不断计提,而且管理层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以上是我对弃置费用的粗浅认识,不一定对哦
这是煤炭企业特殊的固定资产。想要挖煤,你就得先挖地底下的“路”,把“路”挖好并进行适当的“装修”,才能保证顺畅挖煤,这些“路”就形成一项固定资产—井巷工程。
挖路的钱从哪里来?花钱时又如何记录?这部分有点复杂,必须要用会计分录了,如果你对陕煤不感兴趣,可以略过 仅供有兴趣的朋友研究探讨。
(1) 计提维简费及安全生产费用(每挖1吨煤炭计提的数据)
借:生产成本 10.5
贷:专项储备—维简费 10.5
借:生产成本 15—30
贷: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 15-30
(2) 使用计提的维简费及安全生产费,且属于费用性支出时
借:专项储备—维简费(或安全生产费)
贷:银行存款/原材料等
(3) 使用计提的维简费及安全生产费,且属于资本性支出时
贷:工程物资/原材料/银行存款等
借:专项储备—维简费(或安全生产费)
注:以上会计分录是我根据陕煤的财报附注披露的信息编写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5、累计折旧本期减少中的“更新改造”如何理解?
当需要对一座厂房或一台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时(注意不是简单的维修保养,改造后是焕然一新,产能、效率各项指标均可能大幅提升,改造后应该当作新设备而不是旧设备),要先将旧设备的账面价值结转至在建工程,如何结转呢?会计分录可能看着头疼,那我就说简单点吧。
简单数学计算:在建工程=旧设备账面价值=账面原值-累计折旧-减值准备,同时将旧设备对应的“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从账上抹去(用抹去只是便于理解,实际上是在账户的借方登记属于该设备的数据),这个“抹去”就造成了上面表格中您所看到的累计折旧本期减少中的“更新改造”。
设备改造过程中,将投入的材料费、人工费等全部计入在建工程成本。设备改造完成后,再转入固定资产,这是一项全新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都为零,一切从“新”开始。
通过前面的介绍,其实在建工程已经说得差不多了,这里主要补充一点:本期利息资本化金额本期利息资本化率。
1、本期利息资本化率:简单讲就是企业一般借款(非专用借款)的综合利率。企业的借款可能不止1笔,当有几笔借款而这些借款的利率又各不相同时,如果在建工程占用这些借款,那如何计算工程占用资金的利率呢?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16元/KG的苹果100KG,10元/KG的苹果200KG,问:这些苹果的平均价格是多少呢?
答:苹果总价/苹果总重量=苹果平均价格
套用一下,本期利息资本化率=一般借款一年利息总额/借款总额
2、本期利息资本化金额:
专用借款的资本化金额在上篇介绍过了,一般借款的资本化金额有点麻烦,需要将占用的借款折算成一年的占用额,再乘以本期利息资本化率得到。
3、重点强调:其实我们重点不是去计算资本化率和资本化金额,而是要读懂数字背后的意义:
(1) 本期利息资本化率:可以看出一个企业为建造一个工程付出的筹资成本,筹资成本越低,说明企业信用越好,银行原意给低利率;反之,如果筹资成本很高,说明企业筹资困难,为工程建设所花的代价较高。至于高低问题,可以跟同行业公司对比一下应该就可以发现了。
(2) 本期利息资本化金额和利息资本化累计金额,这两个数据间接反应了企业为了建设一项工程,所花资金是自筹资金还是银行借款,也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流动性是否充裕等。
(3) 要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利率,有些上市公司在国外有大额借款,这时候应以当地利率为标准来考虑。
上图是海螺水泥2020年财报附注中的表格,主要讨论以下几点:
(1) 永久业权土地:第一次看到这内容时,有点纳闷,还有永久的土地?因为我国的土地是公有制的,形成了习惯性思维。
通过翻看“企业集团的构成”发现,公司在印尼、老挝、缅甸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拥有子公司,而这些国家的土地是私有制的(具体情况我没去仔细了解),企业购买土地后就拥有了永久的所有权,除非卖掉。并且这些土地无需计提折旧(土地又不会磨损,而且具有永久使用期限)。
(2) 这里的在建工程转入和在建工程表格中的数据就基本一致了,因在建工程中有一部分国内的土地使用权,转移去了无形资产而导致的差异,当然也有可能是陕煤中提到的原因。差异不大就不用去管它了。
(3) 本期计提的折旧与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中数据的差异,除了考虑陕煤那样的情况外,对于海螺水泥来讲,还包括了另一种折旧:使用权资产折旧。使用权资产的折旧在上篇“固定资产的来源”这部分中已作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4) 汇率变动的影响,这个涉及外币业务会计,我们要关注的主要是汇兑损益及外币报表的折算,这张表格的数据就涉及外币报表的折算。
举例说明:印尼子公司在2019年12月买了一台设备,子公司的会计人员记录的账面原值为5亿印尼卢比,在2019年年底时将这台设备的账面原值折算成RMB为:5亿印尼卢比÷30=251150元。同一台设备,在2020年年底时,该设备在印尼子公司的个别报表上,原值还是5亿卢比,折算成RMB后为:5亿印尼卢比÷64=231320元。看吧,同一台设备,RMB表示的账面原值因汇率变动减少了19830元(251150-231320=19830元)。
我们在表格中看到的,比如机器设备本期原值增加—汇率变动的影响为-2.54亿元,就很好理解了。
重要提示:这个表格列示的数据既不是合并利润表的“汇兑损益”,也不是其他综合收益的“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此处不展开深入讨论,只作简要说明:
汇兑损益是指国内的母公司或子公司与外国的公司做生意,产生以美元或其他货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这些资产或负债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收益或损失,叫作“汇总损益”。比如,某公司卖给外国公司一批货,计价10万美元,这10万美没有马上收到,而是产生了应收账款10万美元,假设交易达成时的汇率是6.9,则这笔应收款相当于RMB69万元,假设到年底时这笔应收款仍未收到,此时汇率变成6.7,则这笔应收款折算后相当于RMB67万元,损失的2万元RMB就是汇总损益。
再比如,A公司拥有10亿欧元的存款,B航空公司从外国银行借款8亿美元买飞机。当美元对RMB汇率大幅波动时,B公司会赚“大钱”或亏“大钱”,欧元对RMB大幅波动时,对A公司的影响也一样。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在外国经营的子公司,它们购买原材料、销售商品、固定资产投入等,都是以当地的货币记账的,当地的货币就是该子公司的“记账本位币”。因为其母公司在国内,所以每到资产负债表日,这些子公司以当地货币记账的个别报表,要折算成RMB数据(注意:折算只是生成一个副本,并不是覆盖原来的报表,原来的以当地货币计价的报表丝毫未变。国内的子公司也一样,无论母公司如何合并报表,对子公司的个别报表没有任何影响),上交给国内的母公司,母公司接到这份折算后的报表,然后将母公司及国内国外的所有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报表合并,合并完成后发布财报,就是我们看到的数据。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对在国外经营的子公司的报表折算,采用现行汇率法,对因外币报表折算引起的差额,作递延处理,即不计入利润表,而是记入所有者权益—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具体地讲,就是国外子公司在报表折算时,对于资产负债表中项目,除股本和未分配利润外,采用现行汇率(就是做报表当天的汇率)折算,股本采用历史汇率(就是股东投资那天的汇率)折算,而未分配利润则受到利润表折算汇率的影响,利润表各项目是采用平均汇率(整个会计期间的平均汇率)进行折算的,所以未分配利润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我们知道,资产负债表始终是平衡的。但国外子公司在折算过程中,因为资产负债表的股本和未分配利润所采用的折算汇率与其他项目采用的折算汇率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资产负债表的不平衡。这时,就需要用一个数据来抵销这种“不平衡”,这个用来抵销的数据就是“外币报表折算差额”,你在所有者权益中或者利润表的其他综合收益中看的数据就是这么来的。
工程物资:包括预付大型设备款、专用设备和专用材料,这些东西是专为在建工程准备的,所以用一个会计科目“工程物资”来归集,资产负债表上的在建工程,是“在建工程”和“工程物资”两个会计科目的总和。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到,海螺水泥这两个在建工程的筹资成本较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长期借款披露的利率信息可以看出来。至于缅甸这个工程是否使用当地借款,我还没来得及研究 (海螺水泥的财报直到今天我还没安排出时间来细看,太忙了

阅读财报时,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以及无形资产等是我们无法略过的内容,看清楚公司的资产状况,对于看懂公司的商业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们要关注有形资产的盈利能力,关注公司依赖有形资产的程度,以及公司拥有的有形资产有什么特色?比如有没有永远用不坏的资产?公司的有形资产是“吃老本”、“正常服务”还是“免费服务”?
我相信,多阅读、多思考,你一定能够发现与众不同的公司!
,本文覆盖的知识面较广,而我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文中不可避免的可能会出现错误或不完善的地方,还请不吝赐教
从坐电脑前码第一个字开始,翻阅书籍、打草稿、思考、码字、制图、编辑整理……足足历时6天,近50个小时,终于完成这篇长文。此时此刻真的很开心
最后,希望本文对您阅读财报有所帮助,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固定资产残值率最新规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