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经济形势如何?

对大国来说,世界利率不能作为既定。在大国进行财政扩张的时候,世界利率将会提高。大国的货币扩张使国内和世界利率下降

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是国际收支平衡,这既是对一国国际经济活动的要求,也影响到国内经济活动。本章首先论述汇率与国际收支,下章继续论述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中的国际收支、汇率

一、国际收支定义的比较

萨谬尔逊的定义是:“一国的国际收支是这个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全部经济往来的系统记录,它从总体上衡量出一个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品、劳务以及资本来往的流量。”(《经济学P-1238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是:“国际收支是某一时期的统计表,它表明:(a)某一经济体同世界其余地方之间在商品、劳务以及收入方面的交易;(b)该经济体的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以及对世界其余地方的债权、债务的所有权的变化和其它变化;(c)从会计意义上讲,为平衡不能相互抵消的上述交易和变化的任何账目所需的无偿转让和对应项目。”  (《国际收支手册》P-12) 高鸿业:“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 (高编《西方经济学》P-697) 余永定:“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是一定时期该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余编《西方经济学》P-521)

以上定义,有几点值得讨论并确认:①一般情况下,讲“经济体”比讲“国家”涵盖面更大,也更准确。②强调国际收支活动必须发生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必须表现为货币从国外来或到国外去,这个限定太强,与现实有出入。首先,一个经济体国际收支涉及到若干项,不仅是来自国外,或去向国外,可能是发生在经济体内,尤其是就年度情况而言,更是如此。比如,我国外贸企业把多年积累的外汇到银行去结汇,使外汇储备大增,这个活动全部被纪录进入了国际收支平衡表,这算不算是国际收支活动,我认为应该算。③应当重视“外汇”的往来,即重视外币这种形式的收支。在一定意义上,外币收支只能产生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国内贸易和服务不会用外汇进行结算,而黄金和特别提款权往来,在我国国际收支中几乎是可以忽略的。

综上,我提出一个广义的定义:“一定时期内,多种形式的、主要在特定经济体之间的、全部的外汇收入和支出的经济活动”。这里“主要在特定经济体之间的”限定,一是希望对“经济体”作出个规定,将国内各种经济体排除在外。就中国情况而言,国际收支就指国家的全部外汇收支活动;二是想强调有一些发生在特定经济内部的外汇收支活动,也可能属于国际收支范围,当然是“次要”的部分,即“也包括某些发生在经济体内部的”外汇收支活动。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一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反映在该国(特定经济体)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在一定时期内,对于一国(特定经济体)与他国(特定经济体)居民之间所进行的一切经济交易,以及一国(特定经济体)内某些年度不属于但最终涉及特定经济之间关系的经济交易,加以系统记录的报表。本表以借贷形式的复式会计报表列出,借贷之总和为零。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特定经体与世界其它经济体商品和服务的交易,以及债权与债务的变化。国际收支平衡表内所有贷方项之和,原则上与各借方项的总和在数字上是相等的,任何实际上可能出现的不平等,都可以归结为统计差错和遗漏。国际收支平衡表对经济体内事务发生着影响。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净误差与遗漏、储备资产变动这四大项目,每项目下分若干子项目,也是统一规格,标准解释。

1、 经常项目中主要包括商品、劳务、收益和无偿转移。商品项目主要是

进出口,劳务输出入包括运输、旅游、通讯、银行、保险、信息服务、专利转让等收支。这两个子项目份量最重,但因比较常见,这里不多解释。“收益”一项指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而引起的要素报酬收支。其中,“职工收益”(国外多用“雇员收益”)指劳工的输出入,贷方纪录本国工人受雇他国获取的收入,借方纪录本国雇用他国劳工所支付的报酬。“投资收益”纪录资本收益的输出入,贷方纪录本国居民因持有国外资产获取的牺牲品种收益,借方纪录非本国居民因持有本国资产而被支付的各种收益。“经常转移” (又称“转移”),包括所有非资本转移的单方面转让。其中,贷方反映外国对本国的无偿转移,借方反映本国对外国的无偿转移。转移又分为私人转移和政府转移。政府转移一般指政府间的债务豁免、经济或军事援助、战争赔款和捐款等,私人转移主要有汇款和赠与等。

2、资本和金融项目为一个项目。其中,资本项目包括移民转移、债务减免等资本性转移,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它投资。在资本项目中,资本流出记入借方,反映本国对外资产的增加或对外负债的减少;资本流入记入贷方,反映本国对外资产的减少或对外负债的增加。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这是比较明确的。“其它投资”是不包括在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储备等项目之内的一切资本交易,主要有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和存款、短期票据等其它资产负债。

3、储备资产变动项目,指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反映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特别提款权、使用基金信贷等方面在本年末与上年末余额之间的变动额。储备资产变动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国际收支顺差表现为储备资产增加,国际收支逆差表现为储备资产的减少。在平衡表中,储备资产增加用负号表示。

4、净误差与遗漏项目,指国际收支统计上的误差和遗漏,用以填补统计报表的差额,以求国际收支形式上的平衡。此项为一种补误手段,是一个估计数字。

三、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收支函数差额函数BP

人们常有一种潜意识的错觉,即认为国际收支永远是平衡的,因为“外汇储备资产”和“遗漏和误差”这两项,总可以使“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差额被调节平衡。因此,有专家称“外汇储备资产”和“遗漏与误差”合为一个“平衡项目”,是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并列的第三大项目。要指出的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与“国际收支平衡”是两个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本身永远是平衡的,但国际收支不可能永远是平衡的。因为,国际收支平衡是指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之和为零,换言之,经常项目顺差等于资本项目逆差,或反过来,经常项目逆差等于资本项目顺差,如果实现了这种状况,就是国际收支平衡。但在现实中,经常不可能达到这种状态,经常出现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国际收支差额函数BP(又简称国际收支函数)。国际收支差额=净出口- 净资本流出,设国际收支差额为BP,净出口为nx,净资本流出为F,则有BP=nx-F  由于nx = x - m = nx(y) 其中x为商品和商务的出口,m为商品和劳务的进口,nx为净出口,式表明净出口nx与收入y呈反向关系,这是因为进口m与y是同向关系即进口额随国民收入越高而越大,而进口与出口是反向关系,由此可推知,净出口作为收入的函数,将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少;F=F(r ),意指影响资本流动的因素主要是利率r,净资本流F是国内利率水平r的减函数,即r与 F成反向关系,国内利率越高,流出的资本越少;反之反是。BP=nx(y)-F(r ),这就是国际收支差额函数。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当BP=0时,就表明国际收支均衡,即外部均衡;当BP>0时,为国际收支顺差,或称国际收支盈余;当BP<0时,称国际收支逆差,或国际收支赤字。在利率和收入的坐标中,BP曲线总是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或者说国际收支的均衡状态位于较高的利息率和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的组合上,或者位于较低的利息率和较低的收入水平的组合上。这种性质是因为,较高的收入水平意味着较低的净出口顺差,国际收支的均衡状态就要求较低的净资本外流量,这一点需要有较高的国内利息率来保证;反之,较低的利息率会引起较高的净资本外流,国际收支平衡需要一个较大的净出口顺差,而这只有在较低的收入水平上才能出现。

人们常在讲,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理由是什么呢?或说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性何在呢?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在于①国际收支总全平衡与否,反映了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总体情况。总体顺差或逆差,反映的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之比例失调。或是经常项目差额过大,或是资本项目差额过大,则会造成外汇储备或速增,或速减,这对国内经济的稳定性都会产生一定影响。②国际收支总体失衡,不论是总体逆差还是总体顺差,都有可能引起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若顺差,意味着外汇进来多,可能迫使货币扩大供应;若逆差,意味着外汇支出过多,国内外汇供给相应下降,外汇可能升值,要使本币币值稳定,就必须考虑减少供给。以上仅仅是多种情况中两种可能,但已表明,国际收支差额影响货币供应量变化,进而对国内经济稳定性产生影响。③国际收支失衡,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对汇率直接产生影响。总体顺差,外汇供给量增大,本币相应汇价升值;总体逆差,外汇供给量减少,本币汇价相应贬值。进一步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则可从汇率变动的影响而得知。④总体失衡的原因还在于具体项目的失衡,表明某些具体经济领域中还需要改革或改善工作。比如经常项目逆差过大,表明出口努力受挫,创汇能力下降;资本项目逆差过大,表明吸引外资不足,国内资本外流过多,可能是国内投资环境有很大不足;等等。

汇率又称汇价,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比率,也就是用一国货币单位所表示的另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世界上的汇率制度主要有两种,即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前者是货币当局把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动幅度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后者指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不由货币当局规定,而是由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自发决定。浮动汇率又分为自由浮动汇率和管理浮动汇率。自由浮动汇率是指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很少干预,管理浮动汇率是货币当局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干预市场,使汇率向有利于本国的方面浮动,或维持在对本国经济有利的水平上。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在国际上最为普遍。

影响一国汇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短期而言,影响汇率的因素有:①外汇市场上外汇供求情况。外汇供大于求,本币汇价相对上升;外汇求大于供,本币汇价相对下降。②国内货币和资本市场上,本币的供求情况。当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时,本币相对贬值;当货币供给小于需求量时,本币相对升值。③国内本币利率上升,导致国外资金流入,并抛出外汇换本币获利差,因此,外币价格下降,相应是本币汇价上升;国内本币利率下降,导致资金外流,本币愿换成外币,对外币需求增大,导致外币价格上长,相应是本币汇价下降。④一国内外币的存贷利率与本币存贷利率相对关系,也影响本币汇价。这里又分利率差与汇价大于、等于和小于的三种关系。等于时,不影响汇价。利率差大于汇价,外币相对升值;利率差小于汇价,本币相对升值。⑤政府对汇率的干预。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有权调整汇汇率,理由或是为出口,或是为资本流入等。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可通过买卖外汇或外汇管制等直接或间接手段影响外汇市场上短期汇率。总之,政府对汇率有很大影响。⑥国际金融市场的互相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带来的心理预测以及各种季节性因素,国内各项政策的变动以及带来的心理变化,都可能影响汇率。

汇率受制于各经济因素,又反作用于经济运行。 ①汇率变动影响一国的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支,从而影响国际收支状况。当一国货币对外贬值时,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导致贸易收入增加,且吸引更多的国外旅游者,增加旅游收入;反之,当一国货币对外升值时,刺激进口,抑制出口,导致贸易收支恶化,还会减少旅游的外汇收入。②汇率变动还会影响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一般情况下,本币贬值会使国内的金融资产价值下跌,从而引起资金外流,尤其是短期资本外流。反之,本币升值会使国内的金融资产价值溢升,从而吸引外部资金流入,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入。当然,对以投资为主、追求经营利润的长期资本,仅靠汇率变动,是不可能产生大的影响的。③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水平也有一定影响。汇率变动通过影响进出口,影响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水平有一定影响。比如,80年代由于提高汇率水平,引发的出口商品价格攀升要求分利现象人们记忆犹新。

一般情况下,当一国的国际收支总体上是顺差时,国内外汇供给将会大于外汇需求,本币汇率就会出现上升的趋势;反之,本币汇率就存在下降的压力。总体顺差,主要指贸易差额与资本项下差额抵销后,仍为顺差。此时,其表现可能是外汇储备的上升。但是,汇率变动是一个过程,不是年底一次结算。因此,在经济过程中,影响国际收支变化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汇率走势。如扩大出口,可增加外汇供给,促升汇率;扩大进口,减少了国内外汇供给,促降汇率;外资流入,外汇供给增加,促升汇率;反之反是。国内利率高低,对国际资本流动有影响,进而也影响到外汇的流向,因此,影响汇率水平;凡是影响到汇率市场供求关系的,都会影响汇率水平。实现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体制以后,汇率的变动将更多地取决于国际收支的平衡状况。

1、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使国际收支统计和管理越来越重要。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对外不开放,贸易外汇收支数额很小,没有国际资本流动,相应外汇储备就很少。对这些规模不大的外汇收支,在其管理方面,与财政收支一样,也实行“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方针。

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对外全面开放,对外经贸全面展开,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截止199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3239亿美元,排名世界9位,其年均增长速度为14.8% ;非贸易往来快速增长,传统项目运输、劳务承包继续大步发展同时,国际旅游、航空、海运等迅猛发展,国际咨询、专利、版权、劳务出口等新交易种类不断涌现;资本项目发展很快,外商来华投资到1998年底,累计实际到位资金达2732亿美元。除了借用国外贷款、吸收国外直接投资外,还通过发行证券等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3945亿美元。这一切,使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收支规模大幅度增长,国际收支总规模由1982年的500多亿美元,1998年接近达到 6000亿美元。外汇储备从1978年底的16亿美元增长到1998年底的1450亿美元。对外经贸活动的发展,使国内国际经济之间的关系越来越重要,使国际收支平衡以及与国内总供求的平衡越来越重要。

国际收支统计和管理工作20年来制度不断创新,工作不断加强。1996年1月1日起实施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该制度规定:我国企业、机关、团体或个人通过金融机构向境外的所有支出款项和从境外获得的所有收入款项,不论是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均须在办理收付款时填写申报表,通过银行向国家外汇管理局或其分支机构进行逐笔申报。以上是间接申报,银行应监督和协助客户进行申报。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对境外有直接投资的企业,须按期申报其投资者权益、直接投资者与直接投资企业间的债权债务状况,以及分红派息情况;金融机构必须按期申报对外资产负债及损益、汇兑业务情况;证券交易机构必须按期申报我国居民个人、企业单位与外国有关部门之间证券交易及分红派息情况。以上是直接申报,是经办国际收支业务的机构直接向国家外汇管理部门申报。《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的推行,对我国正确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

附录1  我国1998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1 .1我国在外直接投资

1.2外国在华直接投资












资料来源:《中国外汇管理年报1998》或1999年6月19日《金融时报》

注①:贷方表示出口的实际资源、对外资产的减少或对外负债的增加,借方表示进口的实际资源、对外资产的增加或对外负债的减少,储备资产变动前的负号表示储备资产的增加。②表中数字已被四舍五入,与实际数略有差距,仅供分析问题用。本表完全是按照国际通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格式列示的,其结构及项目,可以作为了解所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样本。下面就表中数据简要分析,以加深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理解。

简短的分析:从表中可知,①经常账户有顺差293亿,而资本账户逆差63

亿,净误差166亿,储备资产减少64亿,合起来,逆差也为293亿,收支账户平衡。②在国际收支账户中,过百亿的账户有货物进口、出口、投资收益、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其它投资中的资产、贸易信贷以及净误差和遗漏等。从中可以看到,这些项目变动,对平衡国际收支影响较大。 ③经常账户中的服务项目,有多达13个子项目,但金额数相对小。过十亿美元的有运输、旅游和保险服务,值得注意的是仅旅游为是顺差。④经常项目中投资收益为负165亿美元,资本项目下金融账户逆差为63亿美元,1987年此账户为顺差230亿元。1994年以来的“双顺差”格局被打破了,首次出现“经常项目顺差弥补资本项目逆差,外汇储备小幅增长”的局面。金融账户中的“其它投资”一项,逆差高达437亿美元,其中短期投资逆差为387亿,其中贸易信贷为221亿美元逆差。这是造成巨大逆差的重要原因。⑤净误差和遗漏为负166亿美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验,净差错如果余数大到超过商品项目的借方或贷方总计的5%的相当值时,就会引起问题。现商品项目贷方合计为1835亿元,借方合计为1369亿元,其5%在918和685亿元之间,因此,166亿误差完全可以被接受。⑥1998年是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和管理体制进一步得到健全的一年。尤其值得提出的是,1998年我国实现了按季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发挥了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预警作用。

案例1  从泰国、新加破等国在金融危机中表现,看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1998年4月份,我们去东亚四国进行了考察,题目是“金融危机的冲击及影响”。我们有多方面的收获,其中一个收获是对汇率管理体制的认识。

在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各国相继放弃了维持固定汇率水平的政策。受危机影响大的国家,几乎都放弃了对维持目标汇率的努力,让汇率在市场力量作用下自由波动。但在政府管理部门,他们认为还是需要有一种目标汇率,有一套在市场作用基础上的调控手段。这被泰国中央银行研究部负责人称之为“有管理的市场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比“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多了“市场自由”几个修饰词,表明这些国家更加重视汇率根据市场供求变化的重要性。

具体情况是:危机后,泰国汇率更有弹性,基本上是由市场形成,使泰铢浮动幅度更大些;印尼在金融风暴开始时,允许印尼盾上下波动8%,如果超出这个限度,印尼央行就要干涉。到97年7月,将上下8%幅度扩大到12%。8月即提出了自由浮动制,尽管印尼盾贬值幅度相当大了,仍坚持了自由浮动汇率。韩国七十年代是固定汇率,八十年代是有管理的浮动,浮动每天为1%。九十年代扩大到2·5%,危机中11月扩大到10%,与IMF谈判后,于12月取消浮动幅度控制,宣布了完全自由的浮动汇率。1981年以来,新加坡汇率一直是盯住一篮子的有管理的浮动模式,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对外汇安排有较大主动权,这个模式有可取之处。不足在于,汇率政策透明度不够,汇率的弹性不足。

其实,不论是泰国的有管理的市场自由浮动汇率,印尼的自由浮动汇率,韩国的完全自由浮动汇率,还是新加坡一直坚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都是市场汇率为基础的。各国模式危机前的区别是允许汇率浮动幅度大小不同,现在区别是政府干预和管理程度大小不同。新加坡有力量、有经验,管理和干预程度大一些。受金融危机打击大的国家,现在对汇率是任其自由浮动,没有力量来进行调控了。

从这些国家汇率管理制度变化中有一条重要启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仍是可行的,但在确定目标汇率时,应注意汇率形成的市场基础,应根据国内外形势进行及时的调整。危机中,泰、印尼、韩国被迫实行完全自由浮动汇率,任由市场波动,暂时放弃适度稳定性干预,是不得已的,他们对汇率在大跌后能形成相对稳定、小幅波动局面有某种期望。一旦有力量,各国仍会提出一个合理汇率水平,并进行适度的调控。新加坡汇率制度经住了金融危机的考验,对我国坚持并改进现行汇率制度是一个鼓舞。新加坡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实际上也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关键在如何具体操作。在实际操作上,如果重视汇率形成的市场基础,及时灵活的调整汇率水平,在具良好经济基础支持下,这种模式也完全可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从正反经验中,我们认为,我国现在实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仍然是合理的,国家对外汇形成的调控仍然是必要的。

第二节  中国汇率水平变动与汇率管理体制改革

人民币汇率政策服从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金融政策,汇率作为一种经济杠

杆,不仅要调节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要对整个国际收支起到调节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变动基本情况

下表简略反映了汇率变动大致情况。由于汇率是每天都有变化,特别是国

家调汇是以某日为始的,因此,年平均汇率只能反映一年内汇率的平均的、基本的水平。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1998年年报》

从表中反映情况看,①我国20年来人民币汇率水平变化基本上是下降的,

由初期一美元兑1.5元人民币,到1998年可兑8元多人民币。20年下降幅度仅5倍多一点,这个幅度虽然不算小,但作为转轨国家,相比苏东当年汇率几十倍、上百倍的下跌,则是相当地小。②我国人民币汇率下降基本上呈匀速态势。唯一较大阶变是1994年外汇体制较大改革,使人民币汇率由5元多变至8元多。这反映了我国转轨中,在对外开放方面,政策还是稳妥的,慎重的、稳中有进的。③1994年至今,汇率相对稳定时间最长,在8元上保持了五年(算1999年则已五年半)时间,是20年中保持基本稳定汇率水平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有特殊情况,与国外金融危机关系很大,但也要求反省汇率水平如此长时间相对固定,是否还要坚持下去,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可浮动的一面是否到了体现的时候?

二、转轨中汇率水平调整及其效果

转轨期间,我国汇率水平有过多次调整,可以说,汇率是官定的,而不是市场自由形成的。那么,这种官定汇率根据是什么?按市场经济要求是否合理?这是要分析的问题。

①汇率调整的根据。20年来,汇率一直是由中央银行(甚至更高决策层)官定的。那么,调整的根据是什么呢?在改革前期调整的根据主要是外贸出口商品的平均换汇成本,这种做法有很大局限性,一是汇率只反映国有外贸企业换汇成本变化,不能反映非国有外贸企业换汇成本变化,因此,对换汇成本反映也只是片面的二是汇率只反映贸易方面国际收支变化,不能反映非贸易方面的国际收支变化,尤其是不能反映资本项下国际收支的变化。三是汇率不能反映外汇市场供求变化,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出现了官方汇率与地下黑市场汇率(后来是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局面。1994年我国进行外汇体制改革后,汇率形成主要是根据外汇市场上外汇供求情况来确定。使汇率更接近于真实合理的水平,更有助于发挥汇率杠杆作用,更有利于及时反映外汇供求变化。总之,汇率调整根据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改革的进展。

②汇率调整的中心外币。多年来,汇率调整都是围绕本币与美元进行的,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美元兑我人民币的比例变动。当前,我国外汇市场上开办三种即期交易,人民币对美元、人民币对日元和人民币对港币。至于人民币对上述三种货币之外的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各家金融机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中间价,以及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对其他货币的汇率,进行套算得出。但不能由此得出现在人民币汇率是盯美元的,按美元汇率变动而调整的。这是从表面现象上产生的一种误解。诚然,中国外贸交易和非贸易交易,都是以美元为主体,这是由于实物贸易需要来决定的。日本货物与我进行交易时,不是用日元而是用美元记账和清算。美元在贸易中的主体地位,是多年对外贸易自然形成的格局,不是外汇管理部门有意采取的政策。外汇管理部门没有钉住美元或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提法。由此也可以推知,欧元是否能成为影响我们汇率的主要币种,也还要取决于货物流,取决于贸易。

③汇率调整的步骤。20年来,我国汇率从高估到走向合理,经过了多次小、中调整,最后是形成机制改革相伴随的大调整。现在看来,这种多次调整,表明我们认识的深化,表明改革条件的成熟,具有必然性的。在实际进程中,每一次调整都是有多方面压力下,才被迫进行的。进行一次性大调整,实质上是进行一次性大改革,这需要的不仅是对汇率水平的预期,更重要是对改革目标、改革环境和改革成功可能性的总体判断,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记得80年代中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曾建议我们进行一次性大调整,既可发出明确信号,又可防止投机。现在看来,他们的建议是理想化了。客观进程发展不到这一步,良好的理性设计是没法推行的。

2、转轨中汇率调整效果

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汇率的地位在提高。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改革之中,体制基础不健全,因此,不能对汇率变化产生相应地有效反应。因此,转轨中多次调低汇率,作用有限。

①汇率变化对外贸进出口作用有所增大,但总体上不明显。关键是贸企业不能自负盈亏。在统负盈亏体制下,换汇成本低于或高于汇率,对外贸企业出口影响都不显著。反正盈利上缴国家财政,亏损由国家财政补贴汇率变化对外贸进出口作用极有限。同时,由于对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设备和原材料价格弹性很小,汇率下调进口多付人民币,也仍然要进口。

②汇率变化对消费币值高估和平衡国际收支,作用有限。这些年来,多次调整汇率,但人民币汇率高估现象仍未能根本改善。每一次调汇,牌市汇率差距稍有接近但很快又拉开了。在体制没有市场化条件下,贸易和资本引进受汇率影响很有限。因此,对平衡国际收支作用很有限。近几年,调汇幅度很大,加上外汇管理办法变化,多种因素推动了国际收支变动。反映出汇率对平衡国际收支作用在增大。

③汇率变化与国内价格往往是反向运动,人民币对外贬值和对内升值,多次在下调汇率后发生。比如,1986年下调汇率16%,一美元换人民币由3.2元贬到可兑换3.7元。但是,调汇后进口商品人民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收购价上升,保值品价格上升,短缺商品价格上升等等,影响到当年全国社会零售价格指数上升大约1.3个百分点。1994年出现类似情况,人民币内外价值反向运动,引起讨论。

总之,在转轨期间,由于经济体制中市场机构基础差,宏观间接调控手段难以真正奏效。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成功,汇率机制才能越来越发挥作用。

3、年的外汇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前,外汇统收统支,人民币汇率由国家确定和调整,外汇市场尚未形成。1979年,随着对出口企业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允许留成的外汇相互调剂,逐渐形成了外汇调剂市场及其汇率,出现了与官方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时期。从1979年到1984年,外汇体制出现不少调整措施,主要是:中央银行加强了对外汇的集中管理,外汇经营机构由一家为主变多家经营;根据建设需要,对外借款、发行债券,开办国内外汇存贷款业务;办理合资企业外币、人民币业务。其中值得强调的是,从1981年起对多年不变的固定汇率开始调整,改变了汇率长期不变的格局,使人民币汇率向均衡汇率不断靠近。贸易外汇按2.8比1的水平进行结算,对出口起到较大促进和鼓励作用;1985年到1988年,中央银行开始对外债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对全国外债进行了普查。1987年改进了外汇管理和外汇留成制度,建立了全国外债监测系统。1988年在全国39个城市成立了外汇调剂中心,还试办了个人外汇调剂业务。199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上海外资金融机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这是第一个对外资金融机构进行管理的办法。从这个时候开始,许多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上海、北京及其他城市成立其分支机构和代表处。到1993年,几百家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和代表处设立起来了。1992年8月,在北京成立了全国外汇调剂中心公开市场,外汇市场价格可以根据供求浮动;扩大了外汇留成制度改革的试点范围,从外汇额度管理部分地转向外汇现汇留成。1991年4月后,人民币牌价汇率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可根据市场汇率进行调整,逐渐消除高估,使人民币向合理汇率水平逼近。

4、1994年外汇体制的重大改革

1994外汇体制改革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①构筑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所谓“市

场供求为基础”,即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及汇率水平,成为决定人民币牌价汇率的主要依据。特别是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后,其市场汇率,即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汇率的主要依据。所谓“单一的”,即14家外汇指定银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汇率及规定的浮动幅度对外挂牌的汇率,将适用于所有外汇(包括贸易外汇、非贸易外汇及资本项下的外汇)下人民币的结算与兑换。对国内企业和三资企业、居民和非居民,这一汇率同样适用。所谓“有管理的”,主要体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对人民币汇率实施宏观调控与监管,当市场出现将大幅度波动时,中国人民银行将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或通过吞吐外汇来干预外汇市场,保持人民汇率在合理水平上的相对稳定。所谓“浮动”,指中国人民银行每日公布的汇率根据国内外外汇市场的变动情况相机浮动;同时,各外汇指定银行对外挂牌买卖的汇率,可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汇率及规定允许的浮动幅度内浮动。总之,这种汇率制度是把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两重汇率的形成机制进行合并,是为以市场汇率为基础的汇率形成机制。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也是与世界上多数国家相同或接近的外汇管理体制,是对传统的固定的外汇管理体制的一次扬弃。这场改革,被公众称为“汇率并轨”。显然,其长远意义是体制的改革,而不是汇率水平的变动。

②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取消外汇留存和上缴,取消外汇收支指令性计划,取消内资企业在经常项目下使用外汇的计划审批,外汇券从1995年1月1起开始退出流通领域。从1996年7月份开始,放宽居民因私用汇限制以及对外投资企业实行结售汇,对外商投资企业普遍实行银行结售汇制。试其实质含义是,取消了计划方式的外汇收支分成制和额度管理,实行了通过银行买卖(结售汇)的市场式外汇供求制度,从而为人民币的可兑换提供了基础。1996年12月1日前提前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比原来承诺的时间提前3年多。

③建立统一的外汇市场,发挥市场对外汇资源的分配作用。外汇市场以银行同业市场为主,还保存客户零售市场。为一资企业服务的外汇调剂中心,可视为客户零售市场的一个部分。银行间外汇市场是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系统为形式,取会员制,总中心在上海。一些大中城市有分中心,通过电脑联网。交易采取分别报价、撮合成交的竞价交易方式,由计算机系统按照价格优先和时间优先的原则,对各种报价进行匹配成交。在没有设外汇市场分中心的地方,保留了外汇调剂中心,代理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外汇买卖。

外汇体制改革半年后,效果明显。新体制运行正常,市场上外汇供给充足,汇率稳定,国家外汇储备增加;外汇改革还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到1996年底,会员达396家,其中中资银行229家,外资银行131家,非银行金融机构36家。1996年成交总额628亿美元。

目前我国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支付已基本没有限制,与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八条款的义务接近,而结售汇制度,已经使基础货币投放,与汇兑本位密不可分。中国货币投放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外汇占款成为了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其占货币投放的比重,由1993年的7%上升为1994年的75%。(见谢平“我国金融结构的新变化”《经济学消息报》1995年4月1日)当然,外汇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是关系到外汇体制改革最后成功与否的基础条件。外汇指定银行较强的国家银行特性,既有助于国家对外汇市场的管理,也使外汇市场较大风险将落在国家身上。外汇市场中市场与计划的关系仍是需要经常调整的,换言之,计划作用将经常需要定位,有时强一些,有时则要限制之。对外汇体制最有权威的评价将由企业(不仅是受益于人民币贬值和外贸企业,不仅是获得结售汇权利的银行,还应包括各类与外汇供求相关的企业)来作出。

5、   汇率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从1994年后,外汇体制不断完善,

1996年1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银行结售汇的公告》,并修订颁布了新的《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这些法规,主要完善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管理问题。

 主要三项内容:经常项目可兑换、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管理和进出口核销制度。①经常项目可兑换,指对属于经常项目下的各类交易,包括进口货物、支付运输费、保险费、劳务服务、出境旅游、投资利润、借债利息、股息、红利等,在向银行购汇或从外汇账衣上支付时不受限制。企业进口商品和服务,只要得到进口许可和提交了相应的有效凭证,即可到银行购汇对外支付。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出不受限制了。国际间经济性支付和转移不得施加汇兑限制。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取消了经常项目下大部分交易种类的购汇和支付的限制。1996年把尚没放开的小部分也放开了,取消了经常项目下汇兑的限制。比如,外商投资企业买卖外汇纳入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外商投资企业经常项目下汇兑和国内企业一样,不受限制。同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致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表示我国自1996年12月1日起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1997年1月14日,国务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通过立法形式,明确了我国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其中增加规定,国家对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不予限制。当然,这不意味着人民币可自由购买外汇。必要的有效凭证仍然是购汇和对外支付所需要的。②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实行银行结汇制。中外企业在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入,要结售给外汇指定银行。从1997年10月15日起,逐步允许中资企业开立外汇账户,保留一定限额的外汇收入暂不结汇。外商投资企业经常项目范围的外汇收入,可开立外汇结算账户,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核定其可保留的外汇最高金额,超出部分必须卖给指定银行。③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制度。这是国际上通用的做法。出口收汇核销是指货物出口后,对相应的收汇进行核销;进口付汇是指进口货款付出后,对相应的到货进行核销。这是为监督企业出口及时、足额收回货款,付出货款后及时、足额收货,以堵塞套汇和逃汇。核销是在外汇管理局直接负责下,由海关和相关银行协助进行。

资本项目外汇管理    旨在保证,使资本项目外汇收入调回境内;防止资本性外汇收入混入经常项目通过银行结汇,干扰外汇管理和货币政策。①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汇管理。分为收入管理和支出管理。收入管理主要有:外汇投资款、国内外外汇贷款或境外发行外币债券等。一要外汇登记。外汇管理局给符合条件件企业发给外汇登记证,企业凭此证和开户通知书到银行开立外汇账户。二要外汇专用账户管理。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项目下的各类外汇收入,如外汇资本金、外债及外债转贷款、境内中资金融机构的外汇贷款、还本付息等,在开户银行开立专用账户。三是外债登记。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外筹措施资金,不用审批,但须登记。支出管理主要有:投资款的汇回和偿还外债本金。投资款要转移或汇出,资本金的汇出、依法清算后的资金汇出、外商投资性公司资本金境内调拨,以及偿还外债本金等,要经过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批准或核准。截止1998年底,全国外商投资企业账户余额为215亿美元,其中经常项目外汇账户余额为109亿美元,资本项目外汇账户余额为96亿美元。②对境外直接投资的外汇管理。境内机构提出向境外投资的立项申请前,外汇管理部门要审查:一是投资者资格,二是境外投资的风险,三是外汇来源。项目经有关部门(计委、外经贸部等)批准后,要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登记建档,并缴存境外投资利润汇回的保证金。③借用外债管理。主要是: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经营境外借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和经批准的企业,可以借用国际商业贷款;同时,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发行外币债券、对外担保的审批。

案例2  国际炒家获利手法之一

设某国际炒家和某经纪商在1997年6月签定了一份6个月1万美元的期货合同。当时的汇率是1美元兑换25泰铢。按照合同,国际炒家给经纪商1万美元,经纪商给国际炒家25万泰铢。6个月后,经纪商要把1万美元“还”给国际炒家,国际炒家把25万泰铢“还”给对方。如果汇率没有变化,仅此交易,没人获利。但是,国际炒家在半年时间里,利用自己手中比较雄厚的资金在外汇市场上炒作,抛售泰铢,买进美元,造成泰铢供大于求的局面,人为地压低泰铢的汇率。这样,6个月后,到12月底,即合同到期时,汇率已经到了1美元换50泰铢的比率了。国际炒家按合同规定,还25万泰铢,收回1万美元。但此时同等数量的泰铢,价值已贬了一半,国际炒家仅用5000美元,可换来25万泰铢用以换回1万美元。这样一借一还,收益率为100%。国际炒家就此获得了暴利。

第三节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分析

在转轨中的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越来越成为一个敏感和重要的指标,成为

引人注目的指标,这不是偶然的。因为,从外汇储备规模变化上,可以部分反映出国内外经济之间的影响,反映出国内宏观经济变动的影响,反映出汇率政策变动的影响。在外汇储备规模上,近几年有很热烈的争论,因此,这里就此问题进行专门的分析。

一、转轨期间外汇储备规模的基本情况



从这张表中,可以看到,

(1)从1978年以来的21年中,外汇储备为负仅一年,1980年。1983年达到89亿,成为80年代的高峰。但80年代外汇储备规模多次起伏,有多有少,不是持续上升的直线。进入90年代即突破100亿,基本上开始了直线上升的过程。

(2)1994到1997年,我国外汇储备出现了四年“大跃进”。1994年外汇储备从200多亿美元一下上升到500多亿,比上年增长1.44倍,创我国外汇储备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1995年比上年增长43%,1996年比上年增长43%,跃过千亿美元大关,位居世界第二;1997年比上年又增长33%。从1994年到1997年,我国外汇储备出现年均64%的惊人增长速度,外汇储备连续四年高增长。在这段时间里,关于外汇储备合理规模问题,成为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二、从94-97年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中得到的启示

1、  制度改变和创新具有重大影响。1993到1994年外汇储备激增,在很大

程度上是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的结果。国家取消外汇分成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外贸企业多年来积累并营运周转的外汇,在短期内通过结汇被金融系统集中起来,使外汇储备规模一下子增大许多。同时,被指定的结售外汇的商业银行,吸收和储备外汇的功能不全,能力不足,且政策不宽松,因此,不能对外汇迅速高度集中起到截流和缓冲作用。这样,当政策有变动时,一下就形成了国家外汇储备的爆涨。但另一方面,要看到94年外汇体制改革激活了多种短期因素。94年人民币贬值促进了外贸出口,增加了外汇供给;汇率并轨造成了多兑换人民币的短暂机会;国内外利率差、汇率差造成投机性的结售汇行为等等。

2、  外汇制度对国际收支变化进行调控的能力还很弱。应当说,在外汇储备

高增长的四年期间,还正是我国外汇管理中对国际收支平衡重要性逐步认识并研究对策的四年。因此,我们看到,当出现外贸顺差和外资大量进入时,即出现了经常性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时,我们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办法的,是任其自由运行的。在当时,“双顺差”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但这种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格局,不能长期下去,否则会给今后留下大的外债负担。“双顺差”使宏观经济中总投资小于总储蓄,表明资金闲置即资源出现浪费。现在,国际收支平衡已成为了外汇管理中的重点。

3、外汇管理制度存在不少漏洞,需要逐步完善。这一时期,明确的弱点即对资本项目管理制度不健全,使大量外资在贸易项目下结汇。1994年,很多人指责外资来华过多因而造成结汇占款过大,因而造成通货膨胀。其实不然。因为1994年,贸易结汇造成的外汇占款为207亿美元,占结售汇差额的60%,非贸易结汇造成的外汇占款为90亿美元,占结售汇差额的27%,资本收入结汇造成的外汇占款为26亿美元,仅占8%。因此,贸易结汇是主要的。但是,贸易结汇中确有相当部分本应为资本项目下结汇,但混进了贸易项目。这一点引起了国家外汇局高度重视,并就此列出了专门的规定,形成了资本项目管理的新办法。

4、结售汇制度使国际与国内经济联系起来了,使外资与人民币供给联系起来了。以前的银行,国际部就是管理外币存取。现在,国际部就要管理外汇的结售,这里有一个根本性区别,就是前者与人民币投放无关,后者却把人民币供求与外汇供求联在一起了。当外币结汇时,人民币就投放出去了;当企业要求售汇时,人民币就回收了。这就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关系大大增强了。比如,1994年到1997年,当国际上资本充裕时,大量流向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因此,出现了大量外资来结汇情况,就使我国基础货币供给大大增加,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现象。1994年国内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结售汇制度造成的贷款效应。体制外的资金需求在体制内难以得到满足,因此,通过“外转内”办法,解决了资金不足。比如,一些企业把原来人民币低汇价时的外汇存款转为结汇,每美元多得三元人民币,同时解决了资金需求问题;一些企业提高了贸易结汇率,把在国外滞存的资金调回国内结汇,以增加人民币使用。外汇制度改革满足了国内体制外经济体对资金的需求,这反映了国内金融体制与外汇体制的相关性,尽管这是一种转轨中反映了关系尚没理顺下的相关性。

5、转轨中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联系表现出来的往往不是双均衡,而是双不均衡。在94-95年出现的人民币内外价值不统一矛盾,就是典型一例。一方面,国内通货膨胀严重,人民币贬值;另一方面,汇率并轨后,出现了人民币汇升升值。那种以为结售汇把内外经济关系联系起来就能使内外币值统一的想法,显然是高估了体制中存在的矛盾。其实,形成价格与汇价是两上市场,外汇市场与人民币市场联系起来,并不能出现:“连通器效应”,使两个水面无条件的流平;因为对于人民币内外币值的两个“容器”中,各有若干“水坝”,“水面”形成条件极为不同。国内通货膨胀对人民币币值影响是主要的,而人民币对外升值是暂时的。当引起外汇供给过多的短期因素消失后,人民币汇价就不能再上升。要指出的是,尽管94年汇率并轨及体制改革出现了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不均衡情况,但对外的不均衡对纠正国内的不均衡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94至97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软着陆”的较为理想的局面。

三、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到底多少为宜?

1、正常条件下的外汇储备规模。

作为发展中的国家,又处于经济转轨中的中国,到底外汇储备规模多大为宜?

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有多种意见,多数认为主要考虑的因素是:①至少3个月进口的外汇所需,1996、1997、1998年,我国进口总额分别为1388亿美元、1423亿美元和1369亿美元美元,最少需要年持有外汇储备美元350亿左右;②还外债每年在120-150亿美元间;③海外投资用汇估计在100亿美元;④外商投资企业年汇出利润估计也在100亿美元左右。因此,年度7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需要的。以上可以说是在正常条件下的外汇储备规模。

但是,在非正常条件下,这个外汇储备规模就还要有新的因素考虑。比如,外汇储备在国际资本冲击下,在国际金融动荡中,似乎多一点更能抵御外部的金融冲击,更能增强国人的信心,更有能力干预和稳定外汇市场,更能帮助别国度过金融危机。此时,我国外汇储备成了手中一张王牌,成了支持香港对付国际金融炒家的一支利器,成了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法码。换言之,按常规经济理论讨论外汇储备规模已不很重要了。多一点外汇储备有什么不好呢?多支出一点经济代价,带来一种事关全局经济利益和安全的保证,似乎是更重要的,更有价值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看到,1995年我国外汇储备上了500亿美元后,就有同志认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1996年过了1000亿美元,这种意见就更多了。但是,到了1997年8月泰国金融危机后,这种意见似乎越来越少了,尽管这时我国外汇储备已接近1400亿美元了。

2、为了国家经济安全而增加的外汇储备。需要讨论的是:经济安全是否属于短期的随机扰动因素,因此,不能成为确定外汇储备中的因素,而只能临时地、就事论事地、个别地来决定。我的回答是明确的:现在要把国家经济安全作为较长期的固定的因素加以考虑。理由是:①影响我国经济安全因素很多,比如,国际资本的恶意冲击,重要资源的争夺,来自政治上的国家敌视与干预,统一国家需要的实力支持,加入国际组织的风险与义务等等。这些表面上看来是随机的偶然的事件太多了,此起彼伏,因此,已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类型,一种起长期影响的重要因素。②如果我们要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来提高外汇储备,我们是否会损失重大的经济效益?我认为一定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在两种损失面前,有一个比较问题。一种是用一部分储备资源用于经济建设,得到收益,但一旦国家经济安全出事,损失会很大;一种是提高外汇储备,用于增强人们信心,稳定国内外汇市场,也增强周边国家信心,但损失的是部分外汇储备投资的收益。两相比较,各有利弊,但就中国现时情况,还是要考虑国家安全问题。这是最大的经济利益。举个例子,如果香港1998年8月金融大战中,不战胜国际炒家而失败,其损失可能是多年的不景气,可能失去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反之,现在的损失是规则更严厉,对市场管理更严,失去了一些投资者,可能会使香港经济难以尽快重振雄风。两相比较,宁要后者。③进一步的比较是外汇储备经营中从美国国债上的收益与国内投资收益率的比较,那么可以说,这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就1999年情况而言,很难断言国内收益率一定高于美国短期国债收益,但可以断定国内投资风险大于从美国短期国债上的风险。在转轨期间,这种情况可能会较长期存在。反之,当国内市场景气、投资收益率高时,自有大量资本投资。从外汇储备中转出部分来国内投资也是可能的。④因为考虑安全因素而提高外汇储备,是否会产生一个老问题:过高外汇储备对国内经济政策的负作用?比如,产生的通货膨胀压力,造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低效益,影响汇率的合理化等等。就中国这样大的国家而言,就中国转轨中各种政策传导机制的复杂性而言,就各种因素影响的自我抵销事实而言,这个老问题不用太担心。需要担心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早一些,那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形成,各类经济主体对宏观政策的灵敏程度大大提高,外汇储备这种存量资产才可能有很高度的影响力。

进一步的问题是:国家经济安全需要多少外汇储备?这是一个难以定量的问题。由于经济安全中的项目太多太复杂,随形势又在变化,因此难以给出具体数字。但有一个思路是:对已形成的外汇储备规模,故且认为是合理的;调控外汇收支时,不以外汇储备为目标,而将其作为一种自然结果而接受。这样考虑理由是:①不必担心外汇储备再出现1994年的情况,那是体制改革中的特殊时点,是多年积累一下化成为结汇,现在没那种基础了。②现在一种将外汇储备规模作为宏观调控目标的呼声,但这是过高估了我国宏观调控的能力和基础,同时忽略了宏观调控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复杂性。现在国际收支的调控,还是要服从国内经济,服从宏观政策的国内目标。退一步讲,世界发达国家宏观政策目标中也没有外汇储备规模这一条,而他们政策灵敏度远远高于我们。③1998和1999年外汇储备在事实上,已失去了高速增长势头,在一定程度上,人们担心的已不是外汇储备过高,而是怕外汇储备过快地下降。如果真是出现这种情况,也不用太害怕,只要我们尊重了市场调节的基础,只要我们对国内经济有了政策,什么结果都是可以接受的。④从中长期看,出口增加和引进外资增加,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前几年外资猛增带来的外汇储备猛增,几年后自然会被外商投资企业利润汇出规模的扩大而遏制。因此,对中长期的外汇收入不能太乐观。⑤如果粗略讲,一国的外汇储备既没增加也没减少,也是国际收支平衡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我国近两年外汇储备增长很小,并不是坏事,里面含有积极的因素。

3、 我国外汇储备的改善。①结构的改善。就我国外汇储备而言,规模不是

主要问题,但结构却存在不足。在外汇储备中,来自资本项目下的部分,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部分,一直在增加,比重已比较大;而来自贸易顺差的部分在下降,比重越来越小。这个情况值得注意。由于贸易顺差表明我国出口大于进口,是实实在在自己的外汇,因此,这部分历来为有关部门所看重。而外资结转来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借用外资的比重,以后外商会通过售汇渠道来取走的,近期的外汇盈余会导致未来的外汇赤字。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讲,不是自己实实在在的外汇。作为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其结构改善首先需要增加贸易项下外汇,适度降低资本项下外资部分的外汇部分。在现阶段,增大出口创汇进而结汇比重,或使这部分增长相对快于外资增长,即相对提高比重是最佳选择。②效益的提高。在外汇储备中,有一部分是属于运营部分。如何正确预测汇率走势,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研究,调整外汇储备的经营策略,运用保值手段锁住市场风险,减少损失,提高收益水平,确保国家外汇储备的资产安全,这是很重要的,也是一个永久的课题。③总规模的相对稳定。继续保持国家外汇储备有所增长是有必要的,防止外汇储备下降过猛也是很必要的。④非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增加企业外江留存比例,增加有关银行保有外汇经营资产的比例,可以对国家外汇储备增减起到缓冲作用,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益,减少结汇过多给贷币供应带来的压力。

4、对国外几种有关外汇储备规模的观点(学说)的短评

现在国内有不少论文,在分析外汇储备规模时,既介绍了国外有关理论学说,又引用了不少具体参考指标,颇有价值。但这二者是什么关系,一般没有分析,使人难以把握要领。下面把观点介绍与指标分析合在一起,并就其对中国情况适用性进行了评价,对读者理解和记忆,应有一定帮助。

①机会成本说:认为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是国内的投资收益率。一国的储备需求由其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决定。适度储备规模应是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和边际储备收益达到均衡时的数量。有同志据此测算中国96年外汇储备700亿美元为宜。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学术价值颇高。在运用于估算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时,关键是对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有一个正确的计算,而这本身是很困难的。700亿美元的推算结果也是比较令人信服的。

②因素分析法:认为影响一国外汇储备需求量的有多方面因素,一是储备资产质量,二是各国之间经济合作情况,三是国际收支调控能力,四是清偿债务能力等。评:这个观点有启发性,对什么因素影响了外汇储备提出了值得参考的意见。但影响外汇储备需求量的因素与影响外汇储备规模的因素还是有区别的,前者对外汇储备规模影响间接一些,后者更直接一些。因此,我们看到,对中国而言,影响外汇储备的是出口量比例、还债量和资本在国内国外间的年度流量这样一些更直接的因素。就当前国际形势而言,因素分析法中还应加一条:国际金融秩序是否健全,国际资本流动中恶意炒作是否有制度控制。否则,从一国安全性出发,就应多储备一些外汇。如果这一条不被认为是随机因素,为强调这一因素之重要,不妨将此称之为新因素分析法。

③货币供给决定论: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当国内货币供给量超过国内需求时,多余的货币就会流向国外,从而引起现金余额的减少,所以,外汇储备需求主要由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增减来决定。评:这种理论是有深度的。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结汇制所带来的借外币兑换满足本币需求现象,确实反映了国内外货币供求之间的联系。但这种理论,主要是解释货币供给与国际收支关系,而不是解释外汇储备规模,因此,不能直接套用。其次,这种理论对解释美国这样的货币输出国比较恰当些,就中国而言,甚至就多数国家而言,是资本流入国,因此,不能侈谈世界范围内的货币供给及其调节问题。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需要事先来作出预测,并由此进行调控。不论是国内货币供求平衡还是不平衡条件下,都是如此。

④外债比例说。认为外汇储备规模与外债规模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正比例关系。根据各国历史资料计量回归分析的结果,认为这一比例应维持在40%左右,即外汇储备量约等于全部外债余额的40%。评: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外债规模越大,外汇储备规模就越大。这是因为外汇储备中有一部分是用来还外债的。但由于外债是外汇储备使用中的“一部分”,因此,不能把外债比例主绝对化,否则,就会以偏概全了。从中国情况看,还债部分比例相对小,因此,说明这个观点可能只是因素之一,或许应归到“因素分析法”中去了。另外,与这个学说相关的还有两个指标,经常被用于确定外汇储备规模。一是外汇储备与短期债务比例:这是衡量一个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1996年这个指标甚高,可以说,高到可以忽略这个问题。换言之,我国债务结构中,短期债务比例很小,不用担心。二是外债占GDP比率,比率低,说明偿债能力大;反之反是。国际公认标准线为50%,我国96年才15%,因此,不存在什么问题。

⑤进口比例法:世界银行《1985年世界发展报告》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时说:“足以抵付三个月进口额的储备水平,有时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理想定额。”当然,这是最低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储备对年进口额比率在30-40%比较合理,低于20%则有危机。这也是多数国家对外汇储备规模进行评价时都首先会考虑到的。评:这个观点是有用的,是确定外汇储备规模时首先要考虑的。但是,这个观点有局限性,因为它是从单纯的国际贸易角度提出来的,对国际资本大量流动或说国际投资的情况缺乏考虑。实际上,在拥有大量资本的发达国家,外汇储备规模似乎可以更低一些。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统计表明,1992年列入高收入的23个国家中储备总额(包括所持有的货币基金、特别提款权、IMF成员国在IMF储备头寸以及金融当局所掌握的外汇)足以抵付进口额在3个月以上的国家只有54个,低收入的42个国家只有14个,中等收入的67个国家中只有25个国家。因此,各国在这个比例上,各有不同考虑。我国95年-96年度,外汇储备支持进口时间,均为6-7个月水平,因此,外汇储备只可能高不可能低。

⑥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法。一国外汇储备高低,是可以从国际收支项目上进行分析的,因为外汇储备是国际收支项目中的一项。由于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储备资产额(外汇储备额)=经常项目差额+资本项目差额+误差与遗漏。其中,储备资产额近似地等于外汇储备额。由此,有几项指标可间接用于分析外汇储备规模。一是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例:国际经验认为,这个比例控制在0-5%之间比较有益,在这个比例之外,则有损失。二是外汇储备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一般看法是,外汇储备增长速度不要太偏离GDP增长速度,略快于GDP增长速度是可以的,大致在50%到100%均可接受。太偏离比如为负增长,或过两倍以上,就可能过快了。三是FDI(外商直接投资)加经常项目逆差与GDP比例,一般看法是,直接外商投资比重高一点问题不大,外资短期的证券投资则不要太多。评:此项分析随机性很大,这些指标也没有确切地范围。因此,实际上对确定外汇储备规模用处不大。不过是一种分析中多一些因素考虑而已。就我国转轨时期而言,这些指标会出现超常情况,难得出肯定的结论。比如,我国1996年经常项目逆差占GDP为-2.5%(负逆差即顺差),处于一种资源净输出局面,有人认为不好,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因为我国出口大于进口,贸易为顺差,其利大于弊是公认的。从1999年回头看就更清楚了。当我们出口困难,引外资困难时,我们经济中问题就很严重了,对1996年情况就是求之不得了。(注:本分析法是我对几种方法的概括)












资料来源:《中国外汇管理年报1998年》

注:①表中绝对数舍四舍五入取整数,相对数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②有关指标和数据处理的具体提示,请参看该年报第58页。

第四节  我国外汇理论的演进

一、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早在1949年天津解放时,为恢复私营进出口贸易,人民政府公布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价。人民币汇价不根据含金量计算,也不依附某种外国货币来计算,是根据对美国进出口商品比价,兼顾侨汇的原则来确定的。人民币汇价以能照顾75%的大宗出口商品,按照人民币在出口中换汇成本来考虑对美元的比例,按照华侨日用品生活费用来考虑对港币的汇价。当时汇价是灵活调整的。由于人民币币值尚不稳定,如1949年当年,对美元的汇价变动了42次,美元汇价上涨了286倍。1950年7月,取消了人民币汇价在津、沪、穗三地分别挂牌的办法,实行全国统一汇价。当时定为一美元等于35000元(旧币)1950年9月,改变银行买卖外汇收取手续费办法,实行人民币汇价买卖制度,当时的买卖差价为1%左右。1955年实行人民币改革,一元新币等于一万元旧币。当时人民币对美元汇价为2.46元新币。这一折算率一直使用到1971年12月,长达十六年之久。1971年世界货币体系放弃了黄金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勾的格局,美元实行双脱钩。此后,美元贬值,人民币相对升值,1971年一美元兑2.46元人民币。1972年9月对美元汇价重新挂牌,一美元等于2.2元新币。(参阅雷声“人民币汇价问题的回顾与探讨”,载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编《人民币汇价讨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1984年)

在这一时期,理论界争论的核心问题是人民币汇价定在什么水平上是合理的。具体有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制定对资本主义国家货币比价的依据是什么?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对外的价格呈长期下跌趋势,而国内价格却在上升,如何看?我国物价基本稳定,我们根据西方国家国际价格决定汇价,还是根据其国内价格来确定比价?根据前者,人民币要下调,根据后者,人民币应升值。二是人民币与苏东国家比价关系,与西方国家货币关系之间是不协调的。因此,出现了在各种比价中套利的现象。对此有四种不同意见:一是认为要根据资本主义国际商品价格和国内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对比来制定汇价。二是认为规定人民币的含金量,根据此来制定比价。三是人民币对美元比价应从对卢布比价套算,即保持同社会主义国家一致的原则。第四种意见是,人民币汇价应从两国国内货币购买力比较为基础。这四种意见都有利也有弊。在现实中,第四种意见比较可行,同时可吸收其他办法的可取之处。实际部门基本上按此办理的。(参阅吴念鲁陈全庚《人民币汇率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

对前三十年外汇管理如何看待?有两种看法是有代表性的,一种是基本肯定的。比如,有学者认为,解放以来,直到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制定是基本合理的。“根据出进口商品比价和侨汇比价来制订汇价,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它比按两国全面的物价水平计算货币购买力平价更真实,比外贸部门的换汇本成更合理,因为有的换汇成本含有经营不善、损失浪费等不合理部分。这一时期灵活调整汇价的方针也是切合实际的。该升则升,该降则降,该变则变,不固守官价。”(见雷声“人民币汇价问题的回顾与探讨”,载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编《人民币汇价讨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1984年) 另一种看法是,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是50年代从学习苏联外汇管理工作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外汇收支实行了全面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人民币汇价由国家规定。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手段管理的办法是和国家垄断对外贸管理体制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起过积极作用。但在某些方面集中过多,统得过死,依靠行政管理,存在着经济效益低、缺少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差的弱点,不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创汇的积极性。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这种外汇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尹艳林《汇率多轨合并与适度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第15页)其实,这两种意见并不完全矛盾。时代不同的,历史条件变化了,当时正确的理论,在新条件下就不能适应了。因此,这两种观点只是强调的重点不同而已。

二、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年。改革开放前,我国外汇一直是国家统一集中管理,中国银行处理外汇业务。1979年3月设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直接由国务院领导,各省市则设立管理办事处。国家外汇管理总局的任务是制定外汇政策和法令,统一经营外汇,监督外币支付,保证外汇收支平衡,以及公布外汇汇率。1979年根据外贸出口换汇成本,制定了一美元等于2.53元人民币的目标汇价。1980年国务院颂布了《外汇暂行管理条例》。考虑到外贸出口的合理利润,为解决出口难和出口亏损问题,1981年1月始,全部进出口实行一美元等于2.80元人民币的贸易内部结算价。从这以后,理论界对汇率问题进行较大规模的讨论开始了。这一时期外汇理论的讨论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问题比较集中,二是联系实际非常紧,三是讨论比较有深度。主要讨论的问题有这样几个:

1、人民币汇价制度应是单一汇价制还是双重汇价制?这个问题是由81年实行内部贸易价结算价后引起的。在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第一次学术讨论会(1983年6月)会上,多数学者认为,1981年后实行一美元兑2.8元人民币的贸易内部结算价格未达到预期效果,应予改革,应将双重汇价改革为单一汇价。学者们认为,单一汇率具有更简明特点,便于管理;不能靠双重汇价来对个别商品价格进行补贴;我国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实行双重汇率,在对外影响上也不利;单一汇率比双重汇率有利于维护人民币信誉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秘书处“关于人民币汇价问题讨论情况综述”,载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编《人民币汇价讨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1984年 第3页)吴念鲁认为,国际上一些国家搞双重汇价,但西方国家与东欧国家不同。中国现在实际上也是双重汇价,类似于东欧国家。因为,人民币不是自由兑换的,不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人民币贸易内部结算价定位低,而非贸易汇价定值高,与西方国家相反;人民币贸易内部结算价主要是对外贸易出口贴补的手段。他认为,应当实行单一汇价,取消内部结算价,在单一牌价基础上,对进出口商品按大类进行贴补、加成、征税,以体现进出口贸易盈亏的真实情况,消除两种汇价引发的矛盾和混乱,以适用于我国对外各种性质的支付结算。(吴念鲁“人民币汇价的性质和改革方向” 载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编《人民币汇价讨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1984年 第116页)很显然,理论界对实际部门政策操作,有不同看法,这促使实际部门思考,并在后来取消了双重汇率。

2、人民币汇价水平的确定。八十年代以来,理论界曾热烈地讨论过确定我国人民币汇价水平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有认为,汇价要以物价水平相对变化率来定,应以马克思的价格论作为基础,将购买力平价学说加以改造并吸收其合理部分后,作为我们中长期制定人民币汇价的依据。有人进一步认为,要把汇价水平建立在狭义的购买力平价理论上,即不用两国全面的价格水平比较来确定人民币汇价,而只用可贸易商品的国内外比价作为依据,即只用进出口物价平均换汇成本为依据。也有专家认为,应以马克思国际价格理论为制定人民币汇价的理论依据。汇价实质是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与他国货币对外价值的比率。国内价值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平均的必要劳动时间,国际价值则反映了世界平均劳动单位。因此,在人民币理论汇价测定中,不是比较两国国内的消费物价水平,也不是比较进出口商品的各自国内售价,而应比较进出口商品用本币表示的国内售价与用可兑换货币表示的国际市场价格相互折算的比率。或者,按照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并在长期内与价格相符的原理,可以用出口换汇成本和进口商品销售比价来替代尚无法直接测定的国际价值,并考虑进出口商品各自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来加权测定人民币汇价水平。具体测算人民币汇价水平,学者们提出了五种方式:一是以出口平均换汇成本为主;二是以进口和出口商品的国内外价格对比;三是进出口商品的国内外价格比价,与非贸易的净收入;四是以进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对比为主,并综合考虑非贸易项目和无偿转移项目及国际资本流动项目的影响;五是按照进出口贸易的平均比较利润相等的原则来确定。(参阅中国金融学会“关于人民币汇价理论与政策的讨论”,载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编《关于中国外汇与外债问题的研究》一书,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第20到22页)应当说,以后关于汇价确定的讨论,基本上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3、我国汇率制度如何改革?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陈彪如认为,一国的外汇制度由汇率制度、外汇收支和外汇管理三部分组成。我国汇率的改革方向,应是有限弹性的汇率;汇率决定要与外汇收支的长期平衡为目标,外汇收支要逐步由行政命令式的强制性平衡改为市场调节式的供求平衡;在外汇管理方面,慎重地逐渐地开放外汇市场,有计划有步骤地放松管制,最后建立一各比较灵活松动的外汇体制。(陈彪如“对我国外汇体制的探讨”载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编《外汇体制改革讨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1986年)这个思路很有影响,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季崇威认为,我国外汇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是改革外汇的计划管理,要把短期与长期、贸易与非贸易、外汇与财政、信贷、物资进行综合平衡。二是改革外汇留成制度,调动中央、地方和企业三方面的积极性,并应考虑在几个大的口岸和中心城市设立国家管理控制下的内部外汇调剂市场。三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汇价制度,要既能反映国际国内价格变动趋势,又能体现我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四是逐步实行外汇批改贷,即把国家无偿批拨外汇制度逐渐改为贷款制度,同时,要实行用汇与创汇相结合,提高用汇的效益。五是革除外汇管理中的官僚主义和经营中的官商作风。(季崇威“总结经验,在改革中加强管理;搞活经营,力争国际收支平衡”载载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编《外汇体制改革讨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1986年)显然,这个改革思路就更具体了。有学者认为,当前发展中国家汇率安排主要是把本国货币同某种由几个国家的货币按一定的权数组成的“货币篮子”挂钩。我国应选择一种最佳的进口权数货币“篮子”,将人民币的对外汇率同它钉住。他认为这一方面具有稳定性,同时又可以进行调整;二方面进口权数可因各种货币不同方向变动而自相抵消,因此,具有一定的自调节功能。(张志超“论汇率的决定”载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编《人民币汇价讨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1984年,第167页)有的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我国实行一篮子货币挂钩汇率,并不符合我国在经济上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国家的经济利益,我们完全有条件实行独立自主的浮动汇率,把汇率建立在稳定的对内币值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考核进口成本和出口成本,衡量贸易条件的变化。例如,港币贬值,就不能用港币反映我转港出口商品的实际收益,而若人民币按一篮子挂钩就也会贬值,也不能反映我出口商品的实际收益了”(虞关涛“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问题”载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编《人民币汇价讨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1984年,第124页)九十年代初,学术界进一步讨论汇率放开的问题。厉以宁认为,放开汇率需要四个条件:一是商品生产者应当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利益约束和自行成长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汇率放开以后的市场变化和价格变化。二是总供求关系基本平衡,涉外经济活动对外汇供求基本平稳,这时放开,不至于出现汇价大的波动。三是居民的资产选择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不会因放开汇率而抢购外汇,引出风潮。四是国家财政力量充足,有能力维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能应付汇率放开后出现的各种动荡。(厉以宁秦宛顺主编《中国对外经济与国际收支研究》第163页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版)这一时期,理论界对外汇体制改革基本上形成共识,具体方案上则有不同。这种共识是:近期目标是人民币实行适度管理的单一市场弹性汇率制,长期目标是人民币国际化,实现可自由兑换。学者们认为,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时间上较长,管制需要逐步放宽,应先从特区、沿海及内地的各大城市着手,率先放松外汇管制,同时,进一步完善涉及企业、外商投资的法律和投资环境,扩大企业的用汇自主权;建立稳固的外汇储备,设立中央银行的外汇平准基金;进一步推进价格改革。(参阅尹艳林《汇率多轨合并与适度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第十二章)综上,我国理论界在外汇理论方面的讨论是比较深入的,也是颇有成效的。

附录3  1998年的国家外汇管理局机构改革

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设置的通知》以及《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外汇管理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1998年5月至7月进行了国家外汇管理局机构调整工作。

 这次调整,原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的与国际金融组织有关的国际资产及投资、交易、清算、会计核算等业务交给国家外汇管理局;原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的对金融机构外汇业务市场准入审批职能以及对金融机构外币资产的质量和风险监管职能交给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需要强化的职能包括:围绕国际收支平衡表,加强对表内各项目的外汇流入、流出以及本外币币兑换行为的监督、统计和分析,严格区分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交易并进行必要的监管,依法加强管理资本项目下的交易和外汇的流入流出及兑付,加强外债统计监测,依法加强监管外汇市场等。

职能调整后,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主要职责是:1、设计、推行符合国际惯例的国际收支统计体系,拟定并组织实施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负责国际收支统计数据的采集,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2、分析研究外汇收支和国际收支状况,提出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建议,研究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3、拟定外汇市场的管理办法,监督管理外汇市场的动作秩序,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分析和预测外汇市场的供需形势,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供制订汇率政策的建议和依据。4、制订经常项目汇兑管理办法,依法监督经常项目的汇兑行为;规范境内外外汇账户管理。5、依法监督管理资本项目下的交易和外汇的汇入、汇出及兑付。6、按规定经营管理国家外汇储备。7、起草外汇行政管理规章,依法检查境内机构执行外汇管理法规的情况,处罚违法违规行为。8、参与有关国际金融活动。9、承办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交办的其他事项。

机构设置    国家外汇管理局设6个职能司和机关党委。6个职能司是综合司(人事司)、政策法规司、国际收支司、管理检查司、资本项目管理司和储备管理司。

国家外汇管理局直属事业单位为中央外汇业务中心、信息中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北京分中心、机关服务中心和《中国外汇管理》杂志社。

──资料来源:《中国外汇管理年报1998》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中译版。

J·E·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杰弗里·萨克斯 :《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保罗·A·萨缪尔森 :《经济学》(第十四版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6年版。

爱德华.夏皮罗:《宏观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中文版。

戴相龙主编:《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张浩若:《辉煌的历程》,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年版。

美国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

国家统计局:《成就辉煌的2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李晓西:《20年观察与思考》,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年版。

吴念鲁 陈全庚著:《人民币汇率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

韩克信著:《现代国际经济贸易问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

王珏主编:《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四十年》(第三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王珏主编:《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四十年》(第四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尹艳林著:《汇率多轨合并与适度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编:《人民币汇价讨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编:《关于中国外汇与外债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编:《外汇体制改革讨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1986年版

李晓西:《1986年汇价调整的效果分析》载国务院发展中心1987年第116号参阅材料。

李晓西:《外汇占款、外汇储备及其他》,《现代金融导刊》1995年第2期。

余永定:《关于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结构的几个问题》1995年7月文稿。

刘冬青:《我国需要多少外汇储备》,《中国经济导报》1997年8月22日、29日。

武剑:《外汇储备规模的分析与界定》,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96-005

【编者按】本文为盛景网联董事长彭志强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对中小企业生态做了详细解读和说明,在经济状况日益严酷的未来,中小企业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脉,成功抓住发展机遇。本文为分享的上部。


盛景研究院十年来长期深度接触上万家中小企业,也有完整的研究方法与框架,我们的研究团队发现近半年来民营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加剧,企业家和创业者的信心急转直下。

中国宏观经济正处于L字型,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处于一横的底部运行状态,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依然处于一竖的下降探底状态,总体来说,中国宏观经济处于下行周期。

在经济下行的困难时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但“信心”,来自于对所遇到问题的深层次洞察,看到事务的本质,来自于高效实践精益、共享等立竿见影的策略与打法,更来自于可落地实操的系统化工具和方法,才能真正帮助中小微企业走出经济的困难周期。

一、经济下行期走势解读与展望

我们首先要厘清这次民营中小企业经济危机从何而来?本质是什么?下一步会如何演变?

我们必须要对这次危机进行准确的定义,这次不是中国的经济危机,也不是中国的金融危机,这次的问题是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危机。

中国财政收入增幅依然强劲,金融业盈利惊人,因此,这次L型走向集中反映了民营中小企业危机,尤其是民营中小实体企业遇到了重大考验与挑战。

日前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中小企业具有“56789”的特征,即: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宏观经济救急法宝,依然可以用,但中小企业扛起的“56789”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经济下行周期,在“56789”的背景下,缓解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应该上升为当下经济政策最优先级考虑的战略选项,其重要性远大于上马基础设施建设。

(一)宏观经济政策回旋余地变小,重大考验将长期存在

中美G2博弈,贸易战只是表象,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其实非常有限,中美博弈的本质是科技战、金融战(资金外流与资本市场),归根结底是“信心战”(企业家/投资人和百姓对未来的信心),对此我们要有深刻认识和及时应对。

无论这次中美贸易战怎么变化,未来的全球贸易(暗)战将长期存在,因为各个国家日子都不好过,中美贸易逆差占到美国贸易总逆差约66%,在特朗普看来,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一定要解决。因此,中国依靠出口带动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预期带来中国资金外流压力,跟企业一样,现金流是最关键的底线。看着中国外汇储备很大,3.2万亿美金,但中国外债就有1.8万亿美金,而一万多亿美金如果敞开了往外走,子弹一年就打光了。在美国进入加息周期,中国经济处于下行期,中国资金外流压力将长期存在。

去杠杆的问题则是刀尖上的舞蹈。规范资管计划、打击违规P2P等去杠杆手段连续实施后,民营中小企业资金状况率先恶化。本意是整顿国企和地方政府国资平台债务泛滥,但却精准打击了民企和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爆仓触目惊心。去杠杆只能慢慢来,不能太急促,否则民营中小企业会很容易倒掉。中国债务高企问题将长期存在。

再来看房地产泡沫,则是如梗在喉,中国最大的“堰塞湖”就是房地产,明明知道是个毒瘤,但切记只能慢慢放气,不能直接戳破泡沫,一戳就戳死自己了,必须慢慢来。慢慢来怎么办?必须冻结流动性。所以,中国高房价和流动性冻结将长期存在。

总结起来,这些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痛苦的问题和毒瘤都将长期存在,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重大逆转或改善。

与此同时,我们一直在呼吁、呼唤的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远远低于企业家群体的预期和期待。

在中国谁都知道房地产绑架了中国。我们要想摆脱房地产困境必须要找到一个足够吨位、足够体量的市场去对冲房地产下行压力——答案是只有资本市场才能对冲房地产。

中国房地产资产估算,最多是400万亿的口径,少的有200万亿,有什么市场能对冲房地产下行?只有资本市场。21世纪经济的主战场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百姓财富的主要发源地,资本市场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意义远大于银行体系。但中国这两年资本市场不仅仅不发展,反而在倒退,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改革窗口期,被寄予厚望的新三板市场改革一直踌躇不前。

总结起来,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回旋余地变小,每一个方向都是剪不断、理还乱,而且都将是长期存在的超复杂问题,短时间很难解决或逆转。

“治大国若烹小鲜”,怎么可能?每一个政策选择单看似乎都是对的,但最终演变的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在当今超复杂多方博弈格局下,治理中国经济确实是超高难度。

综上,民营中小企业家、创业者应该大力呼吁国家出台利好中小微企业的改革与创新政策,但国家也不易,宏观经济政策余地变小,因此,各位企业家要想明白,归根结底还得立足于自救、自立、自保,这个大的判断大家要有。

(二)中小微企业现在处于生死转型2.0,内外交困。

中小微企业面临生死转型2.0,挑战甚至大于2008年,因为那时企业普遍在山脚下,都还是光脚的,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到半山腰或山顶上了,弓绷得很紧,上山容易下山难。

从外因来讲,中小微企业面临如下三大挑战:

从中国整体来看,GDP增长已经转入中速增长区,其实6%增速并不低,但主要靠基础设施建设拉动,靠“铁公机”。从企业角度来看,互联网电商压制了单价,房地产卷走了消费者的钱。

营收增长缓慢,如果成本增长也比较缓慢,那还是能够生存的;但如果营收增长放缓,但成本急速飙升时,企业经营压力就非常大了。

企业经营规范是必须的,但需要掌握“度”,需要实事求是,需要考虑民营中小企业的承受力,不宜速度太快、力度太大、范围太广、出手太狠。

房价的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房价不是不应该涨,是涨的太快,每年涨2%是合理的,但一年涨60%,太疯狂。

成本也是同样的道理。社保要不要规范?需要;要不要交税?需要;环保要不要规范?需要;要不要“去杠杆”?需要。但如果一下就都一步到位,而且同时一步到位,那民营中小企业直接就死了。

新劳动合同法过于早熟,直接加大了中小微企业的经营难度,这话不是我讲的,是部委领导在公开场合讲的。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近年来中小微企业面临各种政策挤压,各种无谓的不合理的监管要求,经营困难持续上升。

房价飙升很多人都在喊,媒体也在喊,员工也在喊。但大家要认识到,房价上涨有一个终极承担者,这个终极承担者并不是国家,而是中小民营企业家。因为中小民营企业家解决了中国80%以上的就业问题,房价涨了,员工肯定希望老板涨点工资,多发点奖金。所以老板是房价上涨的终极承担者。这几年房价飙升直接导致了中小民营企业人工成本飙升。

随着金税工程推行,税务征收越来越从严从紧。因经济下行导致的“痛感”明显增加,加之特朗普在美国大举减税,近期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广泛呼吁中国减少税率,个税改革新方案已经发布,但企业增值税、所得税改革将会有一个复杂的论证与博弈过程。

就像企业“薄利多销”一样,降低税率并不必然减少总税收,因为金税工程上马之后强大的税务征收能力完全可以确保中国税率减少后的总税收平稳增长。

减税可以逐步讨论,现在更应该呼吁立即制止各级部门随意增加税费,对创投业意欲按35%征税就是一种典型的加税冲动,尤其是迫在眉睫的社保转由税务局征收问题。

企业实际成本支出是征收费率乘以征收强度,如果社保在转交税务局征收之前不降低社保费率,在税务局强大的征收能力面前,解决就业80%的中小企业社保成本将暴增,这远远超出了中小企业的承受力,也与供给侧改革提出的五大任务之一“降成本”背道而驰。

经济下行期,企业毛利少可以少交增值税,净利润少可以少交所得税,少赚少交、多赚多交,还能承受;但社保缴纳是硬成本和硬支出,与企业盈利状况是弱关联,赚不赚钱都要交,只要你敢用人。所以面对社保成本潜在暴涨,企业主的理性选择就是减少用人、大幅裁员,甚至是关门结束经营。

因此,社保转由税务局征收所导致的企业社保成本暴涨,将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极有可能出现中小微企业大幅裁员或大量关闭。

此事绝非危言耸听,建议相关部门对此高度关注、尽快调整,在“稳就业”等六稳定背景下切不可大意。

所谓流动性抱死即大家不是没有钱,但都害怕出问题,都把钱抱着。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流动性抱死的过程。

去杠杆,我听到过一个最悲催的表述,有个企业家跟我说:“过去一段时间搞去杠杆,资管、信托打掉了,P2P互联网金融打掉了。“还旧续新”临时倒贷款时只能借钱,之前还有地方借高利贷,现在连借高利贷的地方都没了”。

所以如果不到一线实地了解中小民营企业的真实运行状况,各种经济政策可能直接导致民营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产生新的系统性风险。

怎么去杠杆?去杠杆绝对不能单纯在债务上(间接融资)下手,去杠杆必须同时在“资本金”(直接融资)上下手。如果不能发展VC/PE股权投资和IPO上市等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不能给企业增加资本金,去杠杆极有可能产生新的系统性风险,只有通过加大直接融资比重,同步增加中小企业的资本金,才能在不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成功去杠杆。

从中小微企业内因来看,创新能力与意愿都比较匮乏,这是多数企业遇到困境的主因。

这些年以来,多数中小企业还是停留在同质化竞争状态,相当多企业家还是热衷于房地产,以投资固定资产为荣,少数企业被逼无奈参与创新,也缺乏足够的耐心,总想速成。

创新是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存在价值。炒房地产能生存吗?不仅生存不了,以前挣的都得还回去。谁在过去几年里在创新上打下了基础,现在日子应该说过得不错,如果还是在走传统的老路,在创新的意愿和能力上没有突破,那现在日子肯定难受。

创新能力和意愿匮乏是民营中小企业危机的内因和主因,外在困难只能说说而已,归根结底还得靠自己的本领,还得在内因上下功夫。

(三)如何积极应对2018年中国民营中小企业危机?

为什么这轮的经济挑战大家要打起120分的精神?因为每隔十年一个周期,都得有一道关要过,1988年是日本金融危机,1998年是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是美国金融危机,2018年,是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危机。10年一个周期,中国人喜欢8,但很遗憾每到8就是一个坎,就一道关。

为什么这次我们遇到的挑战比2008年要大?因为2008年是美国人出问题,咱们是隔岸观火,他得了肺炎,咱得的是感冒,只是咱给自己治病时下的药重了些猛了些,而这回是咱自己的问题,美国经济形势之好让人羡慕嫉妒恨。2008年是金融危机,而2018年是民营中小企业危机。所以各位企业家要做好打恶仗硬仗的心理准备。

在这种大判断下我们建议政府及时出台重大改革和重大创新政策。我们一直在代表民营中小企业进行呼吁,积极恢复市场的信心。2009年在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候推出了创业板,就是给民营企业一个大红包鼓舞信心,2019年我们还是期待有些大动作,尤其是期待在资本市场有一些大动作。我个人的观点如果中国资本市场不进行重大改革,要想解决这轮民营中小企业危机难度很大或者代价很大,推动资本市场改革反而可能是代价最小收效最大的方案。

该呼吁呼吁,但我们不能企盼天上掉馅饼,我们还得回到自己的企业真抓实干。对于各位企业家和创业者,在经济低增长状态之下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

注意,不是短期,不是一两年,是大约五年,最少三年的心理准备。其次是(艰苦)奋斗,要过“苦”日子,但这个“苦”日子也不是多苦,所以我把它打了引号了,不是未必真的多么苦,而是因为以前太舒服了,要回到人间,回到常态。

过去我们从国家,到各级政府,到企业,到员工,对高速增长都太渴求了。国家如此,企业如此,要先生存下来,要先慢下来。

所以,民营中小企业经营理念要从增量到存量,在存量上做文章,在营收不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过上好日子。建议中小企业左手抓生存,右手抓创新,照顾好自己的企业就是在为国家做贡献。

二、经济下行期的重大风险

现金流管理远比利润更重要

很多企业家只是关心利润,但利润是一个企业指标里面最不重要的一件事情,因为它是可以“做”出来,是可以调控的,是可以处理的。

作为专业投资机构,我们去看一个企业,第一看客户价值,有没有客户价值是投资的前提。第二看现金流,第三看收入,最后才看利润。即:客户价值>现金流>收入>利润。

而很多企业家恰恰是倒着看的,先看利润,赚多少钱,再看收入,再看现金流,最后看客户价值,恰恰看反了,看倒了。很多民营企业家在这方面的认知往往是错误的。

利润当然重要,但现金流更重要。因为再赚钱的企业只要现金流没跟上,立刻就断片了,今天没利润,只要现金流在正常运转,不怕没柴烧,所以现金流管理远比利润重要,尤其在经济下行的周期里,这更是生存的第一课。

固定资产是流动性的天敌,库存是癌症,应收账款是毒瘤。十年以来,我们在课堂与企业家一直在强调,流动性管理远重于利润,警钟长鸣。在今天经济下行期时更要反复讲、持续讲,讲到企业家们呕吐为止,直到流动性管理成为你的本能与行为习惯。

企业流动性管理,在过去钱多的时候,日子好过的时候,都没所谓,而在下行期经济形势下,你是不是做好了流动性管理?这是生死存亡的考验,企业家要做好准备,中国去杠杆可能持续五年以上。

美国进入加息周期,我们加不加息?不跟着加息,钱就容易外流,你也加息,资金成本一上来,流动性就更困难了。

因此,伴随着美国进入加息周期,中国的流动性在未来五年都是一个非常紧绷的状态。大家可能好奇我们的钱都去哪了?都“钙化”了,钙化到房地产上,钙化到固定资产上,我们真正可以流动的钱并不多。

在多数行业里“周转”都是盈利的来源,在多数行业里面你要赚钱,你要没有周转根本赚不到钱,只是过去很多企业家、创业者的认知不充分而已。在今天,“周转”更是每一家企业健康生存的前提条件,注意我讲的是每一家企业。

企业家们每年都做体检,企业更需要每个月做体检,对于流动性管理必须每周都要看。如果还没有这样的行为习惯或者本能,你就不是一个真正安全的企业。现金流管理远比利润更重要。流动性管理必须形成一种行为习惯,一种本能,是管理的基本功。流动性管理是经济下行期风险管理当中的核心。

三、经济下行期的生存秘诀

在管理好流动性基础上,中小企业短期猝死的概率就极低了,随后,我们需要解决中小企业持续生存的问题。

过去两年,我一直跟企业家们讲“精益”理念,但很多人无感,因为那时候买房地产还能赚钱,对经济形势偏乐观判断,而最近半年的企业家信心急转直下。我相信未来五年精益理念在中国会变成主旋律,必须消除一切浪费,否则就活不下去了。

精益,即消除一切浪费。我们在企业经营当中有太多的浪费,在产业各个价值链环节的浪费更加惊人。

大家对“精益”有很多误解。以前说精益,被简单粗暴地等同于办公室六面光,打印纸两边用,注意关灯,这只是初级阶段。真正高水平的精益是要消除你企业运作过程当中方方面面的浪费,尤其是重大浪费。

美国丹纳赫集团目前市值近1千亿美金,是全球在精益管理方面与丰田比肩的世界五百强,收购了400家公司,只有一家失败,这是一个商业传奇。丹纳赫每收购一家公司就派出一个精益顾问指导被收购企业改善经营绩效,核心就是这套精益方法论与工具。

举个例子,中小企业很喜欢按每个工人每天成果实施计件工资,看起来激发了每个个体的活力,但这个奖励机制往往忽略了不良品率,因为按照良品数量计算奖金,大家就想着今天能生产出多少件合格品,导致高不良品率没人在意,所以这就在不知不觉中就产生了较多的不良品,而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浪费。

因此,从精益的角度,需要消灭掉高不良品率的浪费,就需要进行奖金计算和生产流程层面的重大调整。

再比方,以精益理念再造产品设计,例如,一个产品上为什么非得放6个螺丝?能不能改造产品设计,变成放2个螺丝?从6个螺丝变成2个螺丝,看着事小,但意义重大。不仅省了4个螺丝的直接成本,这6个螺丝得拧6下,生产效率被大大降低,在未来安装维修等各个环节还会发生很多隐性成本。

在精益化减少浪费的过程当中,单纯在制造环节精益化能节约的成本大约占一个企业精益可节约成本的10%到20%,而在产品设计源头发力精益化改造,将在全流程产生精益价值,往往能占到一个企业精益可节约成本的50%到60%,这才是“精益”的主战场,而这一洞察是多数企业过去所忽略的。

消除浪费,首当其冲就是在产品设计上再造,产品设计中冗余复杂的多余环节,导致在随后生产、交付、维护、回收等各个环节的总浪费是巨大的,但你往往不知不觉,你并没有发现这一浪费源头。

其实服务业的服务产品设计也是如此,客户不需要的、徒增成本的多余环节应该统统消灭掉。这才是真正的精益。

共享,这几年喊的厉害,但很多企业家不知道该怎么干。共享本质是共享一切闲置资源,把别人的资源为你所用,把你的资源开放给别人用。

给大家举个例子就好理解了。我们近期与海量重度孵化器合作大数据特训营,合作大数据联合创业项目。我们将十年积累的宝贵客户资源共享出来给有重度孵化能力的赋能伙伴。我们未来会引进10家、20家、30家重度赋能伙伴,这不就是客户资源共享了吗?

同时,我把合作伙伴赋能能力与资源也共享进来了。如果我们自身要具备大数据平台能力,需要投入数千万,还不见得能做出来,做重度孵化还得有“有体感”的资深创业教练。我们把自己的资源开放共享出来给别人,发现这个事就轻松简单多了,一下子就共享了几十位各个领域专家成为了合伙人,也快速具备了大数据、AI、区块链等新技术能力,这就是共享的逻辑。

资源闲着也是闲着,把自己的资源开放出去,交换回来自己所不具备的资源或能力。这是共享的智慧。

为什么要下大决心全面共享化?因为可以将固定的高成本变成变动的低成本,这个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判断。

过去凡事都在自己手里握着,成本是固定的,还很高,共享了闲置资源之后,成本是变动的,根据需求量、使用量、业务量等变量支付变动成本。更让人觉得兴奋的一点,变动成本竟然还是低成本,因为你共享的是闲置资源,可以重新制定革命性的价格。

“共享”和过去的“外包”是两个概念。外包谈了好多年,什么是外包?找一个人包给他干,往往比你自己干成本更高。什么是共享?共享,不是过去的“外包”,共享闲置(头牌)资源,将固定的高成本变成变动的低成本,将你过去无法拥有的资源为你所用。

共享,可以将你过去无法拥有的资源为你所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本质上是被赋能了,或者是相互赋能。

共享的概念大家都懂,但需要一套完整的方法、路径、机制设计等,大家才知道怎么去干。在共享过程中,首先要建立信任,离开了充分的信任不可能发生真正的共享。其次,要为对方或对方的客户/伙伴创造独特价值,注意,是你在为对方创造独特价值,不是求着别人帮你忙。第三,人家凭什么给你共享?需要建立利益共享的机制,在创造的增量价值中分享收益。最后,你必须还要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任何成功都不可能轻轻松松获得。

以上四个步骤我将其称为“共享四步法”,真正把共享有效落地。通过共享一切闲置资源,本质是相互赋能,实现企业经营成本革命性下降,同时可以获得过去企业无法拥有的重要资源或能力,实现企业经营能力的重大提升。

1988年属龙运势及运程

1988年属龙的运势婚姻如何?

戊辰 壬戌 壬寅 辛亥 大运 2辛酉12 庚申22己未32戊午42 以火为财生于九月不可谓旺,虽是水旺之时,但藏于寅木之中,可谓中等。才在日支,发财在33岁以后。命中无正官星,且年月相冲,婚姻较晚,早则不吉,寅治戌土,夫略为小官,工作约有变动,今年财运平平。

88年 属龙,运势和八字

自古以来,占卜算命都是要先向易师献上“红包”礼金后才能求卜命运,这样才不会因求问天机而折福,易师命吃天粮也不会因泄露天机而遭天谴。因为“命有元辰,卜有卦神,”是不容随意亵渎的!!!
你如此不尊重这些禁忌文化,那么你的命运同样也会被亵渎了

对于1988年的属龙的人来说,2022年是破太岁的一年,各方面运势都会走下坡路。在事业上,属龙人要更加谨慎小心,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而导致项目出现问题。同时要保持低调,与同事产生分歧时,要心平气和的沟通,不要产生矛盾,否则不利于事业发展。在财运上,由于生活中的开支增大,可能会有破财的风险。感情方面也要多加注意,要多花时间来陪伴另一半,否则会遭到第三者插足。
1988年的属龙人在2022年,事业方面会遇到很大的阻碍,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利,即使再努力也依旧没有收获。属龙人本身比较高傲,加上不服输的个性,在工作上也是拼尽全力的在打拼,一旦事业遭受危机,就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会有厌恶工作的情绪,心理压力太大,此时若不及时调整,严重就会发展到抑郁症的地步。建议属龙人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与同事和领导不要发生冲突,遇事沉着冷静,不要毛毛躁躁的,以免在不经意间得罪了他人,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
1988年的属龙人在2022年的财富运势不稳定,由于工作质量的下降,收入也在不断地下滑,甚至还有一段时间处于失业状态,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还要承担房贷车贷,让属龙人感到压力倍增。对于有一定积蓄的属龙人,也不要盲目的进行理财,不轻易的听信别人的建议,避免掉入他人的圈套中。若是想要攒下钱财,需要保持正确的消费观,只买对的不买贵的,花钱要有节制,这样才能让财运上升。在平常外出时,不要携带大量的现金,也不要佩戴奢侈品,避免被不法分子给盯上。
1988年的属龙人在2022年的感情会遭遇危机,不管是已婚还是单身的属龙人,在感情方面都会受到打击。建议已婚的属龙人,在2022年要多花时间陪伴家人,要经常与另一半沟通交流,在情人节等节日可以给对方准备一些小惊喜,都有助于感情的升温,也可以避免感情出现问题。对于单身的属龙人,这一年脱单的几率较高,若是遇到自己心仪的对象,要及时的表明自己的心意,不要因为害羞而错失良缘。

88年属龙的15年运势详解!

2022年为乙未之年,正为八卦之中,坤卦所属之方位,今年坤土旺相,同时天干乙木属阴木,为巽风之象,今年坤土与巽风,皆为强势。乙未年属龙人运势,得水山蹇之卦,互卦为火水未济,变卦泽山咸。事业上,属龙人由于体卦艮土与坤土相冲,属龙人的竞争压力很大,同时自身的能力亦有些不足,面对困境会有种很无奈的感觉,需要及时的调整心态,克服困难,方能使得事业上,更进一步。感情上,坎水与兑金相生,今年的异性缘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属龙人对自己很没有信心,过于的自卑导致恋爱中,难以有舒适度。健康上,属龙人今年由于体卦艮土与流年坤土相冲的缘故,今年的身体上,会比较差,脾胃上容易出现问题,需要多注意。财运上,属龙人今年的财运比较一般,自己难以把握住投资的眼光,有些畏首畏尾,以至于错失赚钱的机遇。
1988年戊辰年:戊辰年出生的属龙人,天干戊土旺艮土之气,戊土体卦虽然稍旺,但是与坤土相冲的情况,同样也变得更加严重,属龙人的脾气比较暴躁,做事之时容易与人发生争执,建议做事之时,尽量心平气和为宜,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可保无忧。

2009年十二生肖运势--牛
2009年是己丑年,天干己土与地支丑土形成比劫帮扶之势。今年运气比较差的生肖排名是属牛人,属羊人,属马人,属狗人和属鼠人,这些人在今年要特别注意感情婚姻,身体健康和破财灾伤。属蛇人、属鸡人、属猴人、属猪人和属龙人在今年的运程比较理想,应该把握机会好好经营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属虎人和属兔人,因为“一木克二土”今年除了开支破财外,其余各方面均不错。董易林提示生肖运程只是根据生肖的吉凶来断流年的运程,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年的吉凶应该是根据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综合详细分析。但是生肖是年柱根基,是流年大运的“根本”所在,还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属牛人位于今年凶运排名榜首,主要因为命犯太岁“凶莫凶于犯太岁、吉莫吉于安太岁”。如果今年能够随身佩戴或摆放安太岁,太岁牛,本命佛,能起到缓解和改善作用,随身佩带“贺岁草”,家庭中恭请“恭岁钱”以借太岁之力,转危为安,请太岁保安催财。属牛人在今年不适合做大的投资和决策,应先自保再拓展事业,工作方面不合适做大的调动。
开运吉祥物:贺岁草 恭岁钱
阳历:1月26日至2月24日
属牛的人在2009年的正月,步入了本命年的头一个月,属牛人在这一个月内有70%的人遇事都不太顺心,但也有30%的牛人相当不错,在正月里就喜事常现,合作者会出现,会主动找牛人交朋友,在此交到的朋友对牛人会有重大的帮扶作用。但也有一部分牛人很容易失去钱财,失去友情,特别是出生于5、6月的牛人更要注意。本月的牛人走动性比较大。
阳历:2月25日至3月26日
本月牛人的明显特征是遇到“灾煞”星,遇事要特别注意。“灾煞”又称为“白虎煞”主血光之灾,水火无情之灾,外出或者遇到机器作业、高空危险作业要格外留意。并且本月“丧门”降临,要注意家庭中年长者,尤其是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本月不易有大的变动,外出旅游或出差均不吉利。
阳历:3月27日至4月24日
本月运势对牛人的身体不利,是今年身体最差的一个月份,要多注意脾胃,皮肤,血液等问题。事业发展方面也不太顺利,有小人从中作祟,搅乱工作的正常进展,要防止“祸从口出”,注意在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表达,避免导致“煮熟的鸭子飞了”。
阳历:4月25日至5月23日
本月运气明显上升,人际关系良好,有岁三合前来帮助,并且贵人居多,对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但是要防止官司口舌。本月有明显的官讼缠身,争讼公堂的信息,如果有争议最好私下解决,不宜为赌气争吵到公堂之上,不利于打赢官司。个人运势会在本月得到很大改善,以前的老朋友、老同学、老乡很可能帮助到自己,多和他们联系以得到更多的帮助。
阳历:5月24日至7月21日
本月运气吉凶各半,要多注意身体和个人感情。对于单身朋友来说是认识异性伴侣的好机会;已经有伴侣的朋友要尤其注意“烂桃花”的出现,本月桃花信息忽隐忽现,最终一无所成,没有收获,建议本份守己感情专一,切勿玩火自焚。并且要多注意个人身体,注意防止铁器所伤,做事也难有所成。值得一提的是有贵人出现,如果本月有机会发展事业,应该专心主攻事业,在事业上会有贵人相助,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还要防止破财,本月有一笔不小的支出,日常开支方面要格外谨慎,杜绝浪费,购物方面量力而行。本月对身体和感情非常不利。
阳历:7月22日至8月19日
本月是运气最差的一月,感情,事业,身体各个方面均有不利的信息出现,凶星多现,注意不要强出头做事,少参加户外活动。在工作上要密切注意周遭之事,以免被小人背后搞动作,而致徒劳无功,在感情方面留心你的另一半有新的异性朋友,多呵护两人感情,遇到事情多商量。
阳历:8月20日至9月18日
本月运势稍好,工作事业方面可能会遇到不少贵人,应积极做好准备,提高个人能力,以免错失良机。财运则是盈中有损,或许有不错收入,只是财富难守,少有剩余,不宜进行大规模投资及风险类投资。感情方面易出现小矛盾,提防第三者。由于事多繁忙,易出现身体小恙,应多休息,注意劳逸结合。
阳历:9月19日至10月17日
本月要注意身体健康,白虎凶星降临,可能会有些许危险,防止红伤之灾。事业运势虽有反复,总体仍相当不错,事业运尤其佳,有贵人多助。不过一定要注意以稳为主,切勿浮躁急进,以免凭空出现变数。最好进行一下规划,抓住良好的发展时机。财运方面明显好于上月,可适当进行投资,但切忌过贪。
本月运势有较大好转,事业发展明显顺利,更得贵人相助,运气飙升。有升职的信息出现。若用心谋划,积极进取,定能获得财富事业双丰收。但是仍要注意口舌争执,切记要好好把握时机。财运非常旺,偏财运也不错,可适当进行投资获利。感情方面会有新的突破,应多花些心力培养感情。
这月运势可以说是急剧下滑,工作事业方面会有不少阻碍,生活上也有一些麻烦的事发生,让人难以乐观起来。遇到一切皆应小心谨慎,凡事不可冒进,宜稳中求进,自然能安然度过困难期!另外易招惹是非,容易因口舌麻烦引起大纠纷,甚至到难以收拾的地步!要看清形势,低调做人,灵活应变,避免把问题越弄越糟!财运方面也比较糟糕,有破财之虞,不宜进行投资。
本月岁合星和贵人同时出现,运势方面有很大改变,但是身体健康一直没有多大改善。尤其是要注意“病符星”带来的影响,多多注意脾胃肝脏等方面的疾病,尤其是皮肤、泌尿系统疾病。工作方面虽有不少阻碍,但有贵人相助,于事业发展有利,应尽心去努力完成,以免错失良机。
本月是今年本命年的最后一个月,对身体健康和感情婚姻的影响最大,因是太岁年太岁月,非常不利。在今年的最后关头,要多多留意身边发生的异常现象。身体有不舒适之感要立即去医院检查和处理,不可隐瞒病情。尤其是1961年和1973年出生的牛人,要格外注意。运势相比上月有所好转,最适合学习进修或编写文字工作。感情方面有“劫煞”再现,多注意自己的另一半的异常行动,遇事多协商和谦让,经常沟通和感情交流。

85年属牛男今年运势怎么样?

  枭神  比肩  日主  正财   
乾造: 乙 丁 丁 庚 (戌亥空) 
  丑 亥 卯 戌  
地支藏干: 癸七杀 壬正官 乙枭神 辛偏财
  辛偏财 甲正印   丁比肩
  己食神     戊伤官
纳音:  [海中金]  [屋上土]  [炉中火]  [钗钏金] 
[年干]福星贵人  国印贵人  禄神  流霞 
[年支]  驿马  灾煞  绞煞 
[月支]天德贵人      天医 
[日干]  天乙贵人  太极贵人   
[日支]  空亡    空亡 
为人热情、大方,非常喜欢社交活动,结交朋友;充满幻想和对爱的憧憬,喜欢和人聊天、讨论事情,凡事以追求快乐为先。优点是乐观,人缘好;感情丰富,心地善良;具有艺术才能。缺点是敏感、任性,有时相当情绪化,容易和人发生口角。
从八字看,【财】为用神。喜金、土运,忌火、木运
幸运色:白色(买车,白色)
幸运方:西方(以你的出生地为圆心。)
走过的岁月:2005年(你20岁),大运乙酉,流年,乙酉,金局。这一年运气旺。
1999年(14岁),大运丙戌,流年己卯。地支合火。运气低下。
2022年(31岁)大运甲申,流年丙申,运气在上中等的形势上运行。
最旺的年份,在2041年(56岁)地支金局。
你的【正财】在时柱透出,你属晚婚,当在36岁左右结婚。
配偶:你的日柱丁卯;月柱丁亥。配偶漂亮、水灵。身材好。但是,你还有个【小三】。
你的八字五行齐全。唯金、水均略弱。1个金 1个水 2个木 2个火 2个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预测2020年经济形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