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画?

所有绘画艺术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感悟和升华,中国画也不例外。

总体来说,一个时代的绘画是什么样的形态,遵循哪些艺术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跟时代背景、文化导向、审美情趣,乃至经济状况和人文环境等方面息息相关。

中国画在古代并不是一直追求“画得像”,确切来说,唐代以前的中国画相当写实,从造型、色彩、结构等方面,画家们都追求画得像,高度还原物象的本色,以体现物象最真实的一面。

从宋代开始,“文人画”兴盛起来之后,中国画逐渐以写意为主,忽略神似而注重神韵和笔情墨趣的体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根本性的变化,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原因。

第一,跟宋代的文化导向有关。

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大部分画家由文人士大夫来担当,在这种现实状况下,画家首先必须是文化修养很深厚的文人,然后才是书画家。

在这种文化导向的影响下,文人们在作画时,应该像创作文学作品一样,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方式,给画面中凝注个性气质、思想情感、人格理想等元素,让绘画成为一种集合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要达到诗书画印为一体,画家必须成为综合文化修养很高的文人才行,像北宋的苏轼、黄庭坚、文同、米芾,南宋的刘松年、李唐、夏圭、马远,元明清的赵孟頫、唐伯虎、董其昌、徐渭、郑板桥、八大山人等名垂青史的大画家,他们在本质上其实都是文人,会画画只是他们众多技艺里的一项。

第二,跟“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有关。

唐代到宋代,是中国画在写实方面达到顶峰的时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写实作品。比如,唐代韩干的《牧马图》和韩滉的《五牛图》,张萱和周昉的仕女图,宋徽宗的花鸟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南宋马远的《踏歌图》,等等,都以工细精准的写实技法著称于世。

当任何事物走向巅峰之后,接下来肯定会步入衰落,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中国画也一样,当写实走到尽头后,为了延续中国画的生命力,具有创新意识的画家们必然会从相反的方向进行探索,这给写意提供了丰厚的生存土壤。

唐代之前的中国画追求画得像,遵循的绘画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

其一,东晋绘画大师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

唐朝以前,中国画以人物画为主,东晋画家顾恺之无疑是中国美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画家代表之一。他在几十年的创作经验里,总结出一句绘画理念的名言:“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趣失矣。”

意思是说,画人物画时,必须以生动、精确的形象来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如果没有了具体形象作为参照,人物画就谈不上传神。

其二,南著名画家和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应物象形”。

谢赫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位理论家,关于中国画的创作和欣赏,他提出了著名的“谢赫六法”,分别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应物象形”是说画家在描绘物象的造型时,必须以客观物象作为依据,简单来说,就是画什么必须是什么。比如说画马,马的脸部修长,身形矫健,四肢细长,肌肉结实,整体呈现出优美的流线型,这些是马的基本特征,画家在画马时,必须把这些特征如实地反映出来,才算画出合格的马。若把马画成驴或者骡子的样子,肯定是失败的作品。

其三,唐代著名绘画理论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说,画画要基于现实,为了体现物象造型的美感,画家必须参照大自然里的物象进行模仿,但艺术之美依靠模仿获得并不完整,画家还必须在作品里凝注自己的情思和构想。

张璪的这句话常常被画家们用作写生时的理论指导,既肯定了写实的重要性,也肯定了写意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中国画从写实向写意过渡时的一种艺术经验的总结。

进入宋代以来,中国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写意逐渐成为主流,不再把画得像看作是中国画主要的表现方式,诞生了许多著名的绘画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

四,北宋艺术巨匠苏轼总结的“不求神似”。

苏轼“不求神似”的绘画理念体现在他的许多言谈里,在五言长律《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里,苏轼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画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这些诗句阐述了谈论国画,衡量国画好坏时所遵循的依据。首句直接提出看画如果只看画得像,是非常幼稚的见解。

整首诗强调了神似的重要性,但不等于不要形似。要形似还是神似,是创作和欣赏国画的着眼点不同罢了。

后来,苏轼在《又跋汉杰画山》一文里说的一句话更为直接,出现了贬低形似而抬高神似的情况,他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鞭策、毛皮、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

苏轼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此时敏感地意识到中国画很快将步入“写心”的时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我们常说国画要追求神似或神韵,这个“神”实际上是苏轼第一次提出来的,特指艺术家的主观精神。苏轼因为是中国美术史上开宗立派的艺术巨匠,在他的倡导下,自元代起,“心画”,也就是追求写意和神似的国画很快成为绘画的主流。

五,北宋著名绘画评论家和鉴赏家郭若虚提出的“画乃心印”。

郭若虚跟苏轼是同一时代人,作为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绘画评论家,他在自己的著作《图画见闻录》里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艺术见解,最著名的无疑是“画乃心印”,原话这样说:谓之心印,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

绘画是心灵印迹的自然流露。

可以说,这四个字对美术史的影响很深,至今是国画在创作和欣赏层面的金玉良言。

当然,宋代之后跟写意有关的绘画理念还有许多,本文就不再赘述,喜欢美术史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找和学习。

日前,“一支铅笔诞生的世界:动漫原画特展”正在成都博物馆三层临展厅展出。本次展览呈现的248件展品中,有来自迪士尼的大量原稿和珍稀赛璐珞作品,如享誉全球的《米奇与唐老鸭》、世界上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被誉为“迪士尼最完美的动画电影”的《木偶奇遇记》,以及经典的《爱丽丝梦游仙境》《风中奇缘》等,画面精致,制作细腻,极具梦幻色彩。

在观展的同时,很多观众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赛璐珞”到底是什么?


《爱丽丝梦游仙境》, 赛璐珞, 美国,1951年,华特迪士尼公司出品

据了解,1926年的上海,万氏兄弟拍摄并制作出了一部由真人和动画结合的无声黑白短片——《大闹画室》。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动画片,片长仅12分钟,讲述了一位真人画家与动画小纸人斗智斗勇的有趣故事。

影片的情节虽然简单,但第一次从事动画创作的万氏兄弟却遇到了不少难题。在实拍中他们发现,本应动起来的小纸人在打闹时显得呆板卡顿,而背景的细微差别,却导致本该静止的墙上挂钟、画室桌子动了起来。

为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多次试验、反复摸索,万氏兄弟决定参考美国动画制作中所使用到的赛璐珞胶片:将固定静止的背景画在纸上,把运动的物体画在赛璐珞胶片上,拖动胶片,就可以做出角色在背景上运动的效果。《大闹画室》的摄制成功,揭开了中国动画的帷幕,也开启了以赛璐珞动画技术的中国之旅。


Nitrate),原指一种透明的合成塑料,具有坚韧、轻薄等特点,是制作玩具、文具的主要材料。1914年,美国人埃尔·赫德将其运用至动画制作。用赛璐珞制作的胶片受到广泛使用后,动画的工艺得以简化。”成都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此前,在同一个背景的每一幅画面里,人们都要把背景重复画数次,使得动画的制作效率极低,浪费了动画艺术家的时间和精力。赛璐珞出现后,大大减少了重复的工作量,将活动的形象与静止的背景叠放在一起进行逐格拍摄,不仅能缩短动画制作时间,还能进一步实现多样化的动画效果。

同时,在动画的制作当中,尤其是早期二维动画的制作中,赛璐珞可以说是一个关键的动画技术。人们耳熟能详的《米奇和布鲁托》《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等广泛传播的早期经典动画作品,最初的原画稿件就是在赛璐珞胶片上进行制作的。伴随着赛璐珞胶片的发明,动画技术的发展趋近成熟,最终使动画电影实现了大规模生产的可能。


《宝莲灯》,背景画+赛璐珞,中国,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

因为赛璐珞塑料的特性,同样的角色,在赛璐珞上和在纸上勾画出来区别甚大,所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风格特点。赛璐珞的线条格外干净明亮、闭合度高、界限分明,色彩格外鲜艳醒目,多呈块状,边界锐利,显得瑰丽动人。同时,明暗关系也十分明显,很少有模糊的过度。由于是突出于纸面的胶片,赛璐珞更有一种独特的厚重感、立体感,呈现出一种专属于赛璐珞时代的动画美学。

赛璐珞的用法从美国传入日本后,被发扬光大,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几乎成为手绘动画的代名词,大量的日本经典动画如《灌篮高手》《天空之城》《犬夜叉》《樱桃小丸子》《哆啦A梦》等都采用了这种方式,以至于赛璐珞和“日系”“二次元画风”紧密联合在一起,甚至这种“分层”的绘画方式、鲜明的绘画特色也被许多漫画家继承下来,衍生为“赛璐珞风格”。

今天,我们已无缘得见《大闹画室》,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动画技术也飞速更迭,许多时间跨度较长的动画都经历了从赛璐珞到数码制作的转变,而今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更为精致细腻的数字化影像。幸运的是,在“一支铅笔诞生的世界:动漫原画特展”上,汇集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的世界经典动画作品的珍稀赛璐珞原片,以供观众们追忆与观赏。据悉,本次展览将展出至8月28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2011年春天的北京,一处拍卖会现场。

“油画《丰碑》,一千八百九十七万!成交!”随着一声木锤的轻响,一幅奇异的绘画最终以接近两千万元的天价成交,引起一片哗然。

然而有些眼尖之人在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忽然想起来,自己似乎在几年前见过一幅类似的画。

这幅画与他们从前见到的无论是风格还是色调,手法,都如出一辙。难道这幅画是山寨品?不少人心中闪过这样一丝疑惑,旋即就被驱散:开玩笑,这种级别的拍卖会,数千万元的珍品,怎么可能混进去山寨品?

好奇之人很快就打听清楚了这幅画的画者:冷军。听到冷军的名字,原本心存疑惑的人们释然了,如果是他,那就情有可原了。

冷军何许人也?中国当代超写实主义画派执牛耳者,闻名世界的画家。但他的知名度也仅仅局限于“圈子内”,并没有形成一种全民喜爱的浪潮。

2006年,一幅名为《文物·新产品设计》的作品被拍卖出了198万的高价,如今,一幅与此前那幅画有许多类似之处的新画青出于蓝,拍出了1897万元!

这究竟是什么画?它既不是文物古董,也不是绝世孤品。它的缔造者如今不到60岁,就住在四川,是一个备受排挤的画师。

这幅画和它的作者一样奇怪。明明很优秀,懂他们的人都十分欣赏,但一直没有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我们再看看第一幅画《文物·新产品设计》,它的主体是一个发动机,一个浑身包裹在泥土之内,破旧不堪的发动机。这也应和了作品的名字:文物。

冷军假想若干年后,工业时代的人类文明被埋进土里,直到某一天被未来的人发掘出来。他们也许使用的是更加先进的能源机器,发动机对他们而言,实在是陌生得很。

于是他们把这台刚从土里挖掘出来的发动机小心地清理干净,放进了一个玻璃柜里。成为“文物”的发动机早已经不复当年的神气,它破破烂烂,千疮百孔,像一个风烛残年的将军,被颓气掩盖了英武。

等等!这是一幅画?你确定这不是拿照相机拍出来的?这的确是冷军一笔一笔画出来的,之所以是像“照相机拍的”,是因为这就是冷军的风格。

绘画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流派崇尚不同的风格。西方画师曾经一度以逼真写实为骄傲,而中国国画向来讲究“风骨神韵”,而不重视其形貌。后来西方画师经历了抽象主义,将“东拼西凑”的东西糅合在一起,成为了人们更加推崇的艺术。

无论如何,写实派算是被抛弃了。越是写实的风格,现在越被当作入门和基础的练习,国内国际的绘画大师几乎没有以“写实”而闻名世界的。

但冷军是独树一帜的,就像一艘逆着水流划行的小船。他习惯于画油画,尽管如今油画倍遭质疑。当代画坛也不推崇写实主义,他偏偏画的就是超写实主义。

冷军的画,力求通过每一丝一毫的细节来展现一种真实感,极端的写实主义带来的是精细入微,发丝毛孔清晰可见的震撼。

画得像的画师海了去了,凭什么冷军就能当大师?现在照相机拍一张角度好的照片,用Photoshop处理成油画风格的滤镜,不也很像吗?

冷军的画虽然重写实,但写实不是他的最终目的。写实的风格对他而言只是一种手段,为了完整表达他所寄托的思想精神的方式。

仍然以这幅画为例,冷军通过对“文物发动机”的绘画,表达了一种对工业文明的反思。这种隐晦的表达形式,必须通过写实的风格表现出来,才能达到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

不得不佩服冷军的选题,实在是太贴切了。通过一台发动机,反映人类的一个文明阶段,跨越千年的层次被逐一剥离开来,带给人们超越时空的体验。

其实这幅画的诞生,有苦心孤诣的求索,也有灵光乍现的契机,努力+运气+天赋,这就是《文物·新产品设计》的来源。

冷军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小农村,由于家庭困难,他没有钱买画笔,也没有机会接触专业的绘画教育。虽然他很有天赋,也十分热爱绘画,却始终没有机会。

从很小起,冷军就习惯于在脑海中进行绘画,他会记住一幅画或者一个事物的样子,然后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勾勒,填色。

曾经有一次,冷军发现镇上一家店铺有一幅老虎的画像,非常复杂。他为了能够在脑海中完整临摹下来这幅画,每天都跑一个多小时到镇上,一连跑了十几天。

后来,冷军的一个老师送了他一本画册,这是他绘画基础的启蒙。也许是没有老师指点的原因,他的风格独树一帜,与寻常的各路流派大不相同。

常年在脑海中进行绘画,使得冷军的记忆力和表现力十分超群,他能够完整地记住事物的细节,然后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这也逐渐构成了他的风格:写实。

后来冷军一战成名,而立之年闻名画坛。许多人不认可冷军的画,他自己也觉得,应该找寻一个突破口。他的画太像了,又没有精神在其中,显得十分干涩,缺少灵魂。

于是冷军开始尝试寻找突破口,他结合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静物,通过对这些物体的描画,折射反应一定的背后含义。

这种隐喻暗指的风格逐渐形成,冷军的水平也更加精进。《文物》这幅画就是冷军在找到这个突破口以后的集大成之作,成为他彻底转变的关键点。

1992年的一天,冷军在街上行走,想找点什么东西作为绘画的灵感。但是苦苦寻找了一天,他也没有找到什么值得进行深入挖掘的东西,于是准备回去。

傍晚,冷军路过一家废品回收站,偶然间瞥见了角落里,静静地躺着一台柴油发动机。这台发动机已经破旧不堪,陈年的机油无比黏稠,锈迹斑驳,完全分辨不出曾经属于哪台机器。

冷军凝神看着这台发动机,不一会儿紧皱的眉头就舒展开来。他想以一台发动机为题材,进行创作。颇为尴尬的是,当时冷军身上也没带钱,原本想把发动机买下来带回去研究。

冷军担心这台发动机会被卖掉,再找一台类似的可就还要费一番功夫。于是冷军又急忙跑回家拿了钱,赶着天黑前把发动机买了下来。给了钱,冷军也顾不得太多,喜悦地用手直接捧着发动机就往自行车上装。

把发动机放回画室,已经是很晚的时候了。冷军的双手都是黑色的油渍和褐色的铁锈,短时间内是清洗不掉的。但是他没有纠结这么多,搬了小板凳坐下,直勾勾地盯着发动机。

他在想什么:如何表现这台发动机呢?

当下画坛非常流行将一些带有哲学元素的东西糅合到画作,以深化画作的思想,提高其境界。冷军也有这方面的想法,于是他想把中国传统道家思想和符号代入进去。

周易八卦,阴阳太极,山海异兽,云水奇纹。都是可以选择的元素,但是在发动机身上,着实有些违和,在脑海中简单地过了一遍,他就匆忙打消了这个念头。

想来想去,还是决定用写实风格进行创作。为了区别于西方画师,他虽然也是客观地进行还原,但依然融入了自己的风格。

他设想,在数千年后,一台发动机被未来之人从土里挖出来,他们好奇地打量这台发动机,这台已经只存在于历史书上的机器,它曾经支撑起人类一个文明阶段。

冷军想到这里,兴奋地点了点头,决定就照这个思路进行。于是他开始了绘画的第一步,不是调色,也不是铺纸,而是做“手办”。

冷军之所以能够把画如此透彻完整地呈现出来,不仅仅在于他经常在脑子里“绘画”,他也习惯于动手创造,一点一滴地去了解所画的事物内外部结构。

从前无论画什么东西,只要是有条件,冷军一定会动手“自制”一次。比如他以前画椅子,他就会找木匠帮忙,跟着师傅一起亲手制作一把椅子,从前期选材砍材,到最后定型抛光,亲力亲为,一个环节也不落下。

这次画发动机也是如此,冷军在决定要画发动机之后,就把发动机给拆了个干净,然后再组装起来。但是只是简单地拆解组装,让冷军觉得不甚满意。

他依然对发动机的各种结构,细节一抹黑,于是冷军找上了工匠,买了材料,借着工匠店里的工具,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总算是自己做了一台发动机。

他用焊枪把发动机组装好之后,再用复印机复印一遍,成为图纸的初稿,之后他再对着实物进行临摹。几道工序下来才能保障足够写实,足够细腻。

冷军的画十分稀有,相比于其他画师的“高产”,他一年只能画出最多一幅画,整整一年里,他都在寻找灵感,进行制作,临摹,完善的轮回里艰难求索。

1993年,冷军将《文物》画好,并进行了展出。一时间冷军之名再度远扬,他也被誉为“开创性的画家此后,《文物》不断被人传看,许多摹品,赝品都供不应求。因为哪怕是临摹,盗版冷军的这幅画,也需要一定的功力。

即便不少人看过了《文物》的摹品,依然觉得不是个滋味,总希望能够一览真迹。2001年,冷军将《文物》进行拍卖,火热的拍卖会造就了火热的价格:198万元!

同年,冷军在深圳美术馆筹办了一期个人美术展。当时现场有人看了画之后,生气地找到冷军本人质问:“大家那么相信你的才华,为什么要拿照相机的照片来骗大家?”

一位美术老师甚至直接去找到有关部门进行投诉,称冷军把画展办成了摄影展,大家都觉得受到了欺骗!

对此,冷军只能哈哈大笑,为所有人详细讲述了自己画画的经过,还说了许多自己过去的趣事,才算是把参观者心中的愤怒和疑惑给打消掉了。

冷军曾经说,别人有说他的权利,他也有做的权利。无论其他人怎么贬低他,他都会坚持自己的道路,在超写实主义方面继续苦心钻研。

《文物》这幅画被展出之后,有人说,这就是他的代表作,今后无论如何,连他自己也无法超越了。

但是冷军认为,艺术不能停留在过去的辉煌,永远都要不断前进。于是他下定决心,要一次次超越曾经的自己。

1996年,冷军又完成了一幅画的创作。这幅画依然是以一台老旧的发动机为主体,但是与之前的《文物》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直接视觉来看,《丰碑》的发动机主体是竖立起来的,也映衬着它的名字“丰碑”。将发动机比成丰碑,寓意着对工业文明的赞颂,工业改变了人类社会,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跃迁之一。

但是,《丰碑》的发动机十分陈旧。它不是《文物》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而是犹如被时代抛弃了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只能孤独地待在一个角落。

这台发动机机身坑坑洼洼,遍布伤痕,油污和锈迹不必说,电线暴露在外,螺丝把手被侵蚀的仿佛一触就碎。它经历了太多,几百年的人间,数十亿人口的压力,全部牢牢拴在它的马达上。

这座“丰碑”的基座是破碎的钢筋混凝土,地面还有大量的粉尘,这些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在整个发动机背后,是脏兮兮的墙壁,原本粉白的墙身遍布污渍,还画了一个十字。十字在国际上是拯救的通用代表象征,“红十字会”就是典例。

《丰碑》的寓意十分深刻。一方面,它在歌颂工业的到来对我们的巨大贡献,在各种工业机器的帮助下,祖国发展迅速,繁荣强大;一方面,工业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值得我们重视与解决。

这幅画是冷军成名之后的创作,相比于《文物》,它的思想更为深刻,内涵更加丰富,对自己一贯的技巧运用得也更加娴熟。从各方面看,《丰碑》都有超越《文物》的趋势。

对《丰碑》进行13倍的放大之后再看,依然感到震撼!因为即便是放大看,发动机的各处纹理细节依然如真的一样,很难想象是怎么样的用心,才能画出来这么细腻的作品出来。

最终在2011年的一场拍卖会,《丰碑》拍卖出了1897万的天价!它与《文物》一横一竖,一个卖了198万,一个1897万,不少人都觉得有些夸张了。

很多人质疑,冷军的画并不符合传统的中国审美文化,它值不值这个价格?有网友曾经说,冷军的画,油彩100元,画布200元,最多卖400块,不能再多了。

但是也有许多人认为冷军的画是经过艰难求索开创出来的,十分具有意义。如果单纯为了好看,大可不必买这些东西,街边的赝品花瓶将很合适。

许多时候,艺术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一片小小的瓦片本身不值钱,但是如果它是从嬴政的宫殿屋檐上脱落下来,经过上千年的洗涤,是否就具备了极高的价值?

成功竞拍《丰碑》的唐先生表示,自己一直都很欣赏冷军的作品,此次花费近2002万元拍下这幅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放在自己的个人博物馆里,作为镇馆之宝,也了却自己一桩心愿。

价值一直都是相对的,有些东西对一些人而言一文不值,对另一些人却是万金难求。按照自己的需求与喜好去追寻,就是最好的。

除了《丰碑》是数千万元的价格,冷军还有拍卖出3000多万元的肖像画《小罗》;6000多万元的肖像画《小雯》甚至8050万元的《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他还有一幅肖像画《小姜》,在拍卖会的最终报价是9000多万元,但是没有成功拍卖出去。

对于冷军的作品,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甘愿花费数千万去收藏他的一幅画,也有人对他嗤之以鼻,认为他的作品一文不值,哗众取宠。

但无论人们对冷军的作品如何评价褒贬,他都没有想过放弃自己的风格换条路走。对于一个执着追寻艺术的人来说,这颗纯粹的心比数千万的名画还要珍贵。

1,在回归传统中追求自由—记当代油画艺术家冷军 子不语 《钛学术》

2,限制·自由—冷军油画作品展 许晶 《艺术市场》

3,冷军超写实油画研究 刘心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笔画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