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困惑好久好久了S基金作为政府引导基金,未来前景如何?

本人上海top2高校本科,今年大四,没找到工作。

今天刚刚反思了好久为什么找不到工作,看到这个问题,于是翻遍了去年以来自己的所有朋友圈、相册、笔记。

根据我个人的经历,我在求职不得时,心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在八九月校招季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处在自信期的阶段,当时对于一份未来的工作的目标就是:一份能为之奋不顾身的工作。

其实名校毕业找不到工作的,未必是我们口中整天打游戏的loser,在我看下来,很多的是一群对自己缺少定位、盲目自信的人。

在我个人处于自信期的阶段,总结下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1、沉浸在校园内的成就中。
2、没有搞清应聘企业的需求。
3、过于理想看待未来的工作。

1. 沉浸在校园的成就中

以我为例,我在大学四年中最痴迷于公益,发起了四五个公益项目,举一个为例。

在大学我们每学期招100个人给盲童录有声书。为了更好的音质,我自己跑到学校那儿连坑带骗拿到了一间房间,再跑到两家基金会那儿筹了钱,最后自己建了一个录音室。

后来为了给盲童买MP3装有声书,又去到处筹款,大概一年为了这个项目筹了将近八万块。

当时我很天真,觉得如果有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一定会收我,因为即便我把在大学做的事情拿到企业里复制一遍,也能为企业的公益形象带来很大的帮助。

但是当后来开始进入“疑惑期”的时候才发现,大学里做的很多事情,在别人眼里,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重要。

前面写的这些,在很多不感兴趣的人眼里,也就是一个“校园活动经历”而已。

2. 没有搞清应聘企业的需求

在校招季,最先拿到工作的人,大多是很早决定好自己要从事什么的人。

从一开始就决定自己要去什么行业,接下来的每一份实习、比赛、经历都与行业或者工作属性相关。

而像我这样的,就属于一直没搞清楚想去哪里的人。

我的整个大学做了四份实习,然而每份实习去的原因基本都是,“这个挺有意思的,去试试”,所以我的实习经历包括了制造业、公益、互联网、教育。

所以我相信当时如果拿到我的简历,HR一定会觉得很郁闷“这小子到底想做啥?”

当然,之前的行业经历选择只是企业需求的一个方面,另外例如工作内容,我有一位同学他从一开始就决定未来做HR,所以每一份实习都是HR相关。

而像我,又试过运营,又试过数据,还试过市场,如果我的简历被HR拿到,估计他还是那句话“这小子到底想做啥?”

自信期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搞清楚企业需求,所以当时觉得自己好厉害,啥都会啥都懂啥都尝试过。

3. 过于理想看待未来的工作

这一点就是被很多人诟病的,有时候名校毕业生挑三拣四…

但是对于我们个人,因为太理想化,又被很多人教育“第一份工作尤为重要”,所以做选择的时候(只是选择是否申请),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希望找一份奋不顾身奋斗一生的工作。

正是因为这样,在秋招最热闹,大量公司职位放出的时候,我们放弃投递一些公司的原因其实挺可笑的。“我不想一辈子卖奶粉!”“我不要一辈子卖啤酒!”“我觉得这个公司好Low啊!”“他们连招聘页面都做得那么渣里面的人一定不用心干活我不要去!”

其实对于“高贵冷艳”的名校生而言,做选择和放弃的时候理由就像上面那么简单…

在自信期之后就进入了淡定期,此时一般是已经投了好几家公司,然后等待和准备面试笔试的阶段。

这一阶段既有自信期的成分,认为总会能至少得到一两家企业,也有一定“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即便失败了还有很多机会。

而对于我来说,淡定期心理的产生原因也是以下三点:

1、小目标带来的未来幻想。
2、其他事务带来的充实感。
3、大量机会带来的安逸感。

1. 小目标带来的未来幻想

记得当时高考填写志愿时候。我在上海,所以高考前就开始填写志愿。

在一个圈子的人都确定自己的志愿时,本来紧张的高考备战气氛都得到了缓和:“你要去哪里?”“我填了同济”“诶同济挺好的啊,可是我不喜欢都工程或者理论,我还是想去财大读经济。”

高考志愿给大家带来的心理预期,让人有一种未来已定的感觉。

而找工作时也一样。“你准备去那个行业啊?”“我想去制造业。”“哇你好不一样,为什么你不去快消呢?”“……”

同样的,对未来的憧憬开始占据之前的情绪。

但找工作不是填志愿,高考时,不管未来怎么样,所有人要做的准备还是一样,好好学习,看书刷题。

而找工作时不同职业目标的人,所需要的准备也是不同的,大多数人都忽视了这点。

2. 其他事务带来的充实感

即便在大四,想找工作的每个人还是会有不同的事,如果之前交流学习过,那么还要补上之前的课程学分,如果手上还有学生项目或者社团组织,那么还会有各种琐事。

大多数的时候,校园里的事不会和找工作冲突,但至少让学生们忙起来,我们心中想着的就是:“明天还有一个作业没交”“后天就是答辩DDL了”,以及“某某公司开始招聘了”,这时,我们常会觉得这些事的紧迫程度,也差不多。

当然,有时候活动还是会和笔试面试冲突的。有一次我接到一个电话:

“喂?是xxx吗?这里是xxx,能否下周三来xxx进行笔试?”
“不好意思,下周三那个时候我要给被人做一个讲座,上个月就答应好了的”

于是,就这样错过了一个企业。

当然,前两天听到一个同学的故事,他接到HR电话时说的是…“对不起我没时间我要吃饭,只有十分钟的时间你说吧…”中午聊完,下午又一通电话,于是第二天就签约了…

3. 大量机会带来的安逸感

在校招最热闹的时候,有数不尽的公司。如果你上应届生网站,上面会有一排红红的企业招聘通知(红红的代表hot,一般名校生对自己的预期比较高,我们通常只看红的…)。

同样的,班级辅导员特别负责,每天会邮件我们第二天的宣讲会信息,基本每天都会抉择到底去哪场宣讲会。

看到有这么多的企业,任何人都有一种“这么多公司还没人要我怎么可能?”的想法。

而对于名校生,可能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较高定位,我当时的典型思想是这样的:全世界最好的学校有多少,200所差不多吧…如果我能进前200的高校,那进前200的企业没啥问题吧?退几步来说,进个500强也没问题吧。

上面的想法可能有点极端,但是我相信名校生在充满自信时候,或多或少心理深层都会有这样的感想。

当然,当时我们没有意识到:

1、虽然企业很多,但是细分到你的那几个目标行业,实际上也没多少,而如果你只看龙头企业,那每个行业就三四家。

2、虽然500强看着很多,但是非常多的企业是不面向应届生招募的。

在结束了第一波的招聘之后,我便开始进入了疑惑期。其实疑惑期或多或少占据了整个校招季,只不过在之前自信和淡定的心理占据了更多部分。

而在寒假,基本没有职位放出时,闲下来的我们便会开始疑惑。

寒假的时候,我问同学:

“为什么身边这么多人都有工作了而我没有?”

“但是如果把他们的工作给你,你要吗?”

我想了想,嗯没错,多数我是不要的,可是话说回来,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工作呢?

所以在这一阶段,我一直在疑惑这个问题,主要疑惑的点分为以下:

1、是否要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2、是否要全职做公益?

3、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1. 是否要从事本专业工作?

我本科是通信工程,成绩不好,在班级也只有后30%。而实际上,很多对未来疑虑的人大多是不够喜欢,或是不够擅长本专业的人。

我并不认为在大学没学到什么东西,相反,我认为在大学,仅仅是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是远超过初中高中的总和的。

只是我并不认为自己的长处在技术研究,而且我也很难想象自己会去成为做一名工程师。

大概在大二时就意识到了,自己并不希望成为一名技术人员。于是我不停地在寻找自己喜欢做什么。

我觉得自己喜欢和人打交道,喜欢看着一个活动从无到有的产生,喜欢看到自己带着一个团队越来越壮大,也喜欢看到自己做的事情对社会产生了影响。

后来接触了很多人,他们给出的答案基本都是大白话“找你喜欢又擅长的事业”。这一点在很多朋友的回复中也得到,不过我想说的是,在一次听优酷的总裁魏明先生的讲座中,他提到了一点:要小心那些你虽然擅长,但是没有那么喜欢的职业,这可能是一个陷阱。

2. 是否要全职做公益?

从大一开始我就开始了公益活动。可能和很多有些“水”的志愿支教不同,我和我的朋友们有些把公益看作小半份事业,正如1.1中的例子提到的,不再多举例子了。

曾经我以为毕业了全职做公益,马上开始为社会奉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这样会有诸多的考量,我的一位同学,一天晚上我们散步回寝室时,他感慨道:如果他家里有个一两百万的存款,他一定会选择做公益,但是他必须要考虑到赚钱养家的事。

薪资确实是组织很多人做公益的一个原因,而我后来没有选择公益行业的原因确实另外一个。

有一次,我和一位基金会的项目主管聊天,还算深刻地聊到了将公益作为职业的问题。那位姐姐很认真地和我说了很多,大体归结于两点:

◆ 商业也是公益,你解决了大多数人的需求,只要你同样拥有不坏的良心,你依旧在造福着社会。
◆ 对年轻人而言,公益行业并不是个人成长最快的,尤其对于名校生而言,在其他行业去快速成长,最后返回来做公益也是不错的选择。

于是,我感觉自己不会再将“毕业就做公益”作为职业的计划,就这样的转变,让我陷入了更大的疑惑。

3. 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现在社会似乎互联行和创业才是潮流,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直刷知乎看36Kr的学生们来说,觉得仿佛一个创业型的企业才是年轻人最佳的归宿:有效率的团队,个人的快速成长,良好的大环境氛围,直接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

而确实也有很多人这样建议我。

有一次,在和一位投资人吃饭时。她说了很多,我精简一点:在做职业选择时,找准方向最重要,如果整个大方向和社会方向一致,剩下的就是个人性格和特质的匹配了。

然而,身边也会有不同的声音。有一位私交很好的NGO前辈,她常跟我说这个或者那个创业团队,看着A轮B轮一帆风顺,但是根本看不到未来的方向。

而我自己在前往一家互联网创业企业实习过后(B轮,100+人),也意识一点:对于我们而言,创业型团队确实可以让你快速成长,但是最怕的不是失败,而是你的小环境两年三年毫无进展,不温不火,而且,当你走出这个团队后,向外界证明自己能力的办法并不像大企业那么多。

(声明:抱歉,对于这个问题,我现在仍然在思索中,所以上述文字一定会有不妥当思考不周的地方,请读者见谅。)

因为疑惑期的思考比较多,所以这一阶段写得多了些。

如果说要总结这一阶段的话,我觉得一位朋友的留言特别得典:听过许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而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故事,想和所有年长的前辈们说:

有一次,我和一位画廊老板聊天时,说到了职业选择的问题,她和我说“我不会建议你去选择任何的行业或者工作,因为你现在还小,对社会没有太大的认识,我们说的话会很大的影响你们的判断,所以希望你们还是自己决定。”

所以,如果大家身边,有即将做职业选择的年轻人,希望大家给他们建议的时候,偶尔能想起来,你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那些对社会无甚所知的人造成巨大的影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之前我写过一系列投资理财的长短文章,后来工作太忙了,所以好久一段时间没有写了。虽然一直没写,但我的投资却从未停过。不管是保险,Roth IRA, 股票 还是债券,过去的那几年到未来,我都会在学习和进步的道路上。

大家在过去的3月里都一起经历了历史,美股发生两次熔断,各类股市指数降到低点。其实在这之前的 ,也发生过一次突然大跌,虽然力度没有的那一次那么大,但这两次暴跌很快股市又反弹回去了。

,第一次面对大跌的时候,我的心情是这样的,恐惧而又自责,因为很早之前就听华尔街在唱空,说美国的牛市太长要调整了。那时候就想赶紧扔股票,套现。 不过后来忍住了,那时候我买的都是阿里巴巴,腾讯等科技股,之所以跌,主要是因为中美贸易战。后来没心没肺的回国玩去了,玩了一趟,1月份回来,发现股票又慢慢涨回去了,长舒一口气,幸好没有低点抛。

,又碰到了史无前例的一周之内两次熔断,美股全线飘红。那时候,和2018年第一次见到大跌比,我反而没有第一次那么担心,懊悔自责了,反而在思考要不要加仓, 因为在经历2018年底的暴跌以后,我做了一些投资调整:

进行了合理的资产配置,有些资产可以起到互相补偿的作用,有些资产长期看还是会涨回去的,买的公司也是长期成长型科技公司为主,加少量高股息实业公司,外加少量疫苗公司。 

很推荐大家准备投资笔记本,记录自己投资里的学习与教训。

下面就和大家聊聊这两个主题:

1. 个人购买股票的部分关键教训总结

2. 适合大多数投资者的长期持有的指数基金

个人购买股票的关键教训总结

一般来讲大多数人是无法准确预测出退出市场的最佳时间以及何时又是最佳时间重新进入市场。

举一个我不久之前经历过的事情:

3月中那时候,很多就开始赚收视率,唱空说“熊市要来了,股市要暴跌,现在只是个开始”,可是那时候,谁能预料,4,5月又慢慢恢复,最近过去的几天又创新高。一直在等低点入的,错过了。当然,没准不远的将来也会出现低点入的机会。

举这个例子,就像告诉大家-

普通人甚至投资大佬都是无法准确预测出退出市场的最佳时间以及重新进入市场的最佳时间。
在目前这个不稳定因素特别多的市场经济状态下,有些人出于恐惧考虑套现,但现在又不需要钱,怕自己套现在低点,亏了;又怕自己到时候跑的不够快,股市大跌的时候,被套在里面,真是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这就是为什么在这里,我想记录并且分享我在投资里获得的教训,

-就像我之前写过的文章 “对于个人投资者,要在一开始就做好资产配置,把投资分配在不同的资产上。“ 这也是我的financial planner告诉我的。

这就像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万一哪一天某个篮子摔了,你至少还有其他篮子来做亏损抵消呀,不至于亏太惨此处不是指买一堆各色各样的股票,而是指分配好 投资现金/保险/债券/股票/房地产等的比例,每年还要做个回顾总结,来调整比例。

目的是在获取理想回报之余,把风险降到最低(risk management)

2. 投资要不断学习,独立思考,不要迷信行业,公司,不要迷信大v。

这也是我的血泪教训,之前3月大跌,我本想重仓一些股票,看了唱空视频,我就不敢重仓,最后收益自然也少。所以没有人能预测何时是最佳买卖时间,最重要的还是独立思考,最后自己承担后果,不要去怪任何人,因为这是你自己的投资选择。

每一次投资选择,背后都是有代价的。考虑一下,你是否承担的起最坏结果的代价,然后再去做。

3. 对自己所做的每一次投资都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

这样让自己一点点积攒打拼下来的资产处于一个长期相对安全的位置,不怕短期的跌宕起伏,对长期投资有信心并坚持长期的目标。

4. 了解自己,适合做哪一类投资?

对财富的损失和获得,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的极限? 不适合的东西不要碰,不管它的利益有多诱人。

经常在各种论坛看到有人做波段交易或者日内交易的,有些人是日夜盯盘在炒股;一般公司是在用人工智能技术做量化投资交易的。还有人喜欢买期权(option)或者做空(short sale)。这些也会带来巨大的短期利润。

但我深知自己是个偏保守投资的人,这种类型的,不太适合我。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不会去碰。

目前股票账户的收益率,希望未来的3-5年收益率更好。

世界上最早的指数型ETF是由领航(vanguard)投资创办人约翰·柏格成立,于1993年发行的标准普尔500指数ETF,此后,针对道琼斯、那斯达克、罗素、威尔夏等指数的ETF纷纷问世。

在他家开户以后,经常有各种免费的理财课程。

Index Fund:指数基金,属于mutual fund (共同基金)的一种,共同基金可分为被动式管理或者主动式管理。 index fund属于被动式管理基金。

指数基金和ETF都属于“指数”的范畴,两者追踪投资基准指数。 比如像vanguard家卖的voo就是属于追踪基准指数s&p500 index的一种etf。 他家卖的vfiax就是属于追踪基准指数s&p500 index的一种指数基金。

与主动管理的基金不同,指数依赖于被动投资策略。从长远来看,指数基金和ETF通常可以击败主动管理型基金。

1.灵活度:你可以像交易股票一样来实时交易etf,非常灵活方便。但是对于index fund,买卖就没有那么方便,一般交易有trading day,要等待1天以后才能成功。

2.交易金额:index fund 还有购入的最小金额限制,而etf没有。比如 在vanguard家买vfiax,第一次购买,至少要投资3000美元,接下来购买,就额度随意了;但是voo 是想买多少就买多少,没有入门金额限制。

3.其他:每月自动定投功能:vfiax可以设置自动定投功能,voo需要手动定投

购买指数基金,其实就是在购买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发展的潜力。如果你对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很有信心,你就可以下手定投购买,并且长期持有3-5年以上。

和直接购买股票相比较的好处是:

1.风险降低,因为购买的是符合筛选条件的一篮子的股票(几十支,或几百支不同个股按照一定比例构成),个别股票的跌幅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2.节约时间,不需要对每一支股进行研究。

个人指数基金投资经历分享:

我个人是买了vfiax,使用的是每月定投的方式,目前已经持有两年多了,年回报率大概是14%左右。虽然指数基金也会起起伏伏,但是和股票的风险来讲,是相对少的。同样的和投资股票产生的收益相比,也是较少的。如果你是新手,可以从指数基金入手,学习投资,因为指数基金相对安全系数高,最重要的是指数基金不挑入市时间,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定投,长期的定投可以拉平成本。

挑选指数基金的时候,要购买规模大的,总投入资金量大的,收益率还不错的,可以通过morningstar或者如果是vanguard自家的基金,可以在vanguard基金网页上看到该基金的资料。

比如下面是vfiax的资料,可以通过下两表,了解基金类型,收费,最少投资额,风险评估,基金总额,基金的主要构成。会有非常全面的了解。

以上内容仅仅是投资分享,不属于任何股票基金推荐,任何责任都与本文作者无关。

花了我好久写完了这篇投资干货笔记。希望大家有所得!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早日实现财富自由!

1.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投资要趁早|越早知道越有利的税务小知识及雷区

2.来个思路聊一聊|你准备好进股市了嘛?|入股要小心,选股有门道

3.来个思路聊一聊|买房还是租房,这是一个好问题!

4.投资之前|你所要知道的一切

5.疫期|危机也是转机|给自己一个机会,升一个级!

君君提示:你也可以写原创文章,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本人和北美省钱快报共同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看法,如有更多内容分享或是对文中观点有不同见解,省钱快报欢迎您的投稿。

“结石宝宝”父亲郭利发布公开信:要求雅士利集团赔偿4000万美元

7月31日,“结石宝宝”父亲郭利发布公开信,追责“三聚氰胺”事件相关责任人。据郭利《致雅士利(国际)乳业公开信》,他要求雅士利集团兑现1000万美元的赔偿协议,另提出追加对其本人和家庭造成的伤害综合(精神)赔偿金3000万美元。

郭利日前接受封面新闻采访表示,他已经向(蒙牛)雅士利香港提交了这封信。郭利表示,蒙牛的管理人员接待了他,答应将信转交给雅士利集团的负责人。2013年,雅士利集团被蒙牛乳业收购。目前,雅士利还未做出任何回应。

郭利向(蒙牛)雅士利香港递交公开信。受访者供图

郭利表示,这次公开信的诉求是,让当初签订赔偿协议的公司承兑赔偿,构陷他入狱的人受到法律惩罚。除此以外,“这也是震慑造假的人,那些假酒、假药、假奶粉的厂家,应该知道造假的代价,不是几千几万块钱,就能把一件事情铲平。”

在《致雅士利(国际)乳业公开信》里,郭利表示,雅士利集团&施恩公司制造销售了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向消费者进行虚假宣传其奶源来自美国,他在依法维权过程中发现真相。雅士利集团惧怕东方事发,精心策划了“钓鱼式赔偿谈判”,制造“结石宝宝父亲郭利敲诈勒索案”。

2017年4月7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原审被告人郭利敲诈勒索再审一案进行公开宣判,再审改判郭利无罪。信中表示,“9年多过去了,本人的无罪申诉也换来了广东省检方和省高院的法定认可:无论索赔多少,郭利均是在行使索赔权利。厂家不同意其索赔数额,则属于有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郭利索赔行为和数量不影响其目的的正当性。”

据此,郭利提出,要求雅士利集团兑现1000万美元的赔偿协议。另外,针对雅士利集团的“构陷事件”,郭利提出追加对其本人和家庭造成的伤害综合(精神)赔偿金3000万美元。

《致雅士利(国际)乳业公开信》原件。受访者供图要求雅士利集团赔偿4000万美元

《致雅士利(国际)乳业公开信翻译件。受访者供图

郭利认为,此次提出的赔偿金额是合法合理的,是对整个事件造成的两次伤害的叠加,“我因为三聚氰胺问题维权,又因为维权受到二次伤害。人的生命和尊严是无价的,因为这事我没有了尊严,我受到了迫害,那么我要多少钱是我的权利。”

此前,郭利是业界有名的同声传译,出入各种高级宾馆和外企会场,年薪百万。郭利在公开信中写道,由于对方的构陷和谎报案情,致使他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在监狱服刑期间,妻子提交了离婚协议书,年幼的孩子也和他被强制割断了血脉和亲情。在此前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郭利表示,自己与女儿已经一年半没有见面。

郭利希望这封公开信能够引起积极的社会效应,“希望在舆论上给其他企业一种震慑,要做做有责任、有良心的企业,而不是那些伤天害理、谋财害命的企业,让他们知道造假者必然在这个社会、在这个环境中失败。”

除此以外,郭利认为,这也是为合法维权的消费者树立一个特例,“我希望让更多的人懂得保护自己,用法律、用理性来保护自己。这个可能是我做这件事的一个出发点吧。”

郭利提出,为了帮助其他未能维权的孩子,他将捐出部分赔偿款项给相关病童和公益机构。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爆发,郭利带着两岁半的女儿到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双肾中央集合系统内可见数个点状强回声”。

郭利联系女儿食用奶粉的施恩品牌,对方拒绝赔偿,理由是郭利购买的施恩奶粉,不在国家披露的有毒批次内。

2017年12月14日,宜信与诺德基金管理人召开投后会议,明确答复投资者会给出具体解决与赔偿方案,投资者近日多次强烈要求基金管理人徐晶召开投资者大会,但目前为止毫无回音;五是延期时间过长。定增减持新规出台后,明确规定1年内减持50%,1年后就可全部减持,所有股票在2018年9月就可全部减持完毕,而基金管理人擅做主张要求延期到2019年12月31日。

刘江将向网络电商发起购假行动

本网2月17日成都消息:刘江在调查了一段时间后、得出结论,各网络销售平台正在销售涉及药品、保健食品、红酒、消毒产品、饲料、进口食品等问题商品,目前正在购买取证中,节后将集中发起诉讼和举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投资基金的发展与现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