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睿知文峰在做免费加盟活动,是真的吗?

   扬州是我国古代极少的通史式城市之一,汉、隋唐、明清三度繁荣。唐代有“扬一益二”之说(益州即成都),当时扬州人口有50万之众,名列世界十大都市之 一。著名诗人李白、杜牧等为扬州作了许多免费“广告”。李白曾多次来到扬州。选《唐诗三百首》的孙洙对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句批注为 “千古丽句”。杜牧在扬州为官多年,喜宴游,“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他离开扬州后,“厌江南之寂寞,思扬州之欢娱”,在《寄扬州韩绰判官》 诗中写道:“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吴中四杰”之一、扬州人张若虚,更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 唐”。“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正是当时扬州南郊曲江或扬子津一带江滨月下夜景的艺术再现。

    如今扬州虽然经济还不算很富足,但说文化昌盛却底气十足。有心人曾设计“诗意扬州”的一天生活:清晨,到冶春茶社品尝特色早点,然后租一艘摇橹小船,泛舟 瘦西湖;中午,在虹桥坊享受淮扬美食,接着前往宋城书坊品茗读书;下午,登上平山堂大明寺与欧阳修、苏轼等名人来一场古今对话;傍晚时分,骑行在鸟语花香 的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夜幕降临,观看《春江花月夜·唯美扬州》,最后泡一下温泉,惬意进入梦乡。许多中国人在很小的时候即从古典诗词中认识了扬州,大都 以为扬州属于江南。其实扬州在长江北岸、淮河尾闾,隋炀帝称之为为“淮南江北海西头”。风雅、精致可谓扬州城市的主要特质。虽然从地理上扬州不能简单称为 江南,但从文化意义上讲,则一点不为过。古代扬州和江南渊源深厚,主要通过运河枢纽沟通融合。

    公元前486年,太湖地区的吴国日渐强盛,吴王夫差北上伐齐,带领水师灭掉江北邗国,在邗国原地筑城(今扬州蜀冈之上)以备军需,并在城下凿沟以通江淮。 因为城是筑在邗地故称邗城,沟是凿于邗城下故称邗沟。扬州建城第一年和邗沟第一锹均定格在公元前486年,其主要依据是《左传》的记载:“鲁哀公九年,吴 城邗,沟通江淮。”也有人说,夫差把吴国都城迁于邗。为了纪念扬州历史上两个吴王,相传在汉代建邗沟大王庙,清康熙年间重修,供奉的正位为吴王夫差,副位 为西汉吴王刘濞。西汉初年,吴王刘濞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其中包括江南部分,都城广陵。他“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凿了运盐河(扬州至泰州、南通), 富甲一方,扬州成为东南政治、经济中心。2015年,扬州在邗沟大王庙附近新建了吴王夫差广场。大运河原点城市、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成为扬州的“标配”。

    历史上对扬州最钟情的大人物恐怕要数隋炀帝。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为征伐江南的陈朝,便于舟师进军,开挖了山阳渎(今称三阳河)。第二年,又以 20岁的杨广等为行军元帅,分八路攻陈,次年正月灭陈,结束了自东晋以来27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当时江南多次发生叛乱,杨广任扬州总督镇江都前后十 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江南的稳定和发展。如“息武兴文,方应光显”。他广泛招引原陈朝才俊,命精通《三礼》的吴郡人潘徽组织江南诸儒,编撰《江都集 礼》一百二十卷,全面总结了江南礼学。隋炀帝即位后,开通济渠、开拓邗沟,又开永济渠和江南运河,长达四五千里,实现了南北经济文化大融合。隋炀帝把扬州 作为陪都,建造江都宫,自撰《江都宫乐歌》。第二次巡幸扬州住了近一年。隋炀帝三伐辽东后,国内矛盾激化,他还坚信“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公元 618年,隋炀帝第三次巡幸扬州,被重臣宇文化及缢死于江都宫。2013年,在扬州曹庄发现隋炀帝墓,专家确认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现成为 国家考古遗址。

    康熙、乾隆二帝先后借道运河六下江南,驻跸扬州行宫。正因为皇帝巡幸、盐商炫富,清代中叶,扬州园林进入了鼎盛时期,大小园林60余座。个园是嘉庆年间两 淮盐商总商黄至筠(原籍浙江仁和,今属杭州)的家宅,为江南园林孤例和扬州明清园林的经典,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个园内有一副楹联“春夏秋冬山光奇趣,风晴雨露竹影多姿”。2006年,个园作为中国江南园林的唯一代表入选美国世界园。瘦西湖是我国湖上园林的精品,作 为运河的支流,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著名园林学家、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在《说园》中认为:“瘦西湖妙在瘦字,本来瘦西湖是一私家园林群,其妙在各园依水 而建,独立成园,既分又合,历历倒景,宛如图画。虽瘦而不觉寒酸,反窈窕多姿。”他还写过散文《烟花过了上扬州》,“二十年来我来往扬州的次数真是无可计 算,这对'淮左名都’的风光,也算享受够了。”清代诗人刘大观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名山大川后,总结道“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 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至今被业内视为权威。

    一提起扬州,总会让人想起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名句。一句吟哦,竟让一座城市占尽了一个季节的先机。

    初识扬州,还是在年少读书之时。随着书页的掀动跳入眼帘:“烟花三月下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从此,扬州便在我幼小的心中,深深地刻下了印记。

    一个并不是偶然的机会,我踏上这块梦牵魂绕的土地。阳春三月,千里依红偎翠的江南,经常会无端地飘起细细的雨丝,笼着杏花绿柳,凄迷而又悱恻。于是,柳也如烟,雨也如烟。天地间只剩下一片朦胧,如歌似梦……

有着近两千五百年历史的扬州,屡经风云变幻,历尽悲欢荣悴,从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开始,在历史上几经兴衰。汉高祖封刘濞为吴王,建都广陵,第一次把扬州带向繁荣。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发河南、淮北百余万人开凿大运河,又发淮南民夫十余万拓宽并展直邗沟故道,渠广四十步,两旁筑御道,植以柳、桃,使御舟可由洛阳西苑直达扬州。杨广任扬州总管时曾写下“扬州旧处可淹流,台榭高明复好游”的诗句。(淹,为停留、滞留意)隋炀帝数次到扬州,留下了许多风流传说,使扬州成为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代扬州是江南漕粮、淮南盐运中心和对外贸易交往中心,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都会。十七、十八世纪的扬州是东南盐业的转运中心,形成“三十里楼台,二十四景”的壮观风景带。康熙三巡扬州、乾隆六下江南、五到扬州,使这座个性独特、魅力四射的古城更是名噪一时,享誉中华!

    欧阳修、苏东坡这两个宋代大文豪,做过扬州太守,写下了千古雄文,歌颂扬州的著名诗篇可一直追溯至魏晋时期,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曾为扬州写下脍炙人口的绝代佳句。难怪有人把这座名城风貌的特色概括为:“古、文、水、绿、秀”。

“古”:古城历史悠远,古迹众多;“文”:璀璨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文化昌盛,人文荟萃,文化璀璨;“水”:扬州自古以来为水上都市:碧水环绕的水城,造型古雅的桥梁、水井都体现了她的“水”;“绿”:年代久远的古树名花,别具特色的公共园林绿化,绿扬城郭是扬州;“秀”:园林雅秀,风光秀美的国家级蜀岗——瘦西湖风景区,南秀北雄兼蓄的园林(比如个园、何园等私家园林)都勾勒出她的“秀”。

    两千五百年的悠悠岁月,它虽屡经风云变幻,但那些绵延的文化承续与延递,从来没有湮灭过,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大的文化内涵,造就了令人神往的绿杨城郭……

    有句话说得好,扬州自古出美女。中国出美女的地方不少。例如:“燕赵佳人”、“吴越娇娃”、“洛阳女儿”、“米脂婆姨”……唯独“扬州美女”叫得最响、流传最广。

天涯芳草,为何扬州一枝独秀?

    扬州川泽秀媚,风和雨润,物产丰饶,气候宜人。扬子江在身边流淌,古运河穿城而过,瘦西湖千娇百媚。在润漫的季风吹拂下,这样一方水土养育出的女儿,水灵灵、翠生生,如雨后海棠那一抹新鲜般透明。这是其一。

    其二是,扬州自唐朝以来,文化昌盛,市井繁华;琴台舞榭,品竹弹丝,夜夜笙歌不息;四海之内,达官显要、墨客骚人云集而来,艺界名媛、青楼名艳趋之若鹜,其中不乏多才多艺之绝代佳人。

    其三是,风流皇帝隋炀帝曾遍选天下秀女,有姿色者尽皆入围,百里挑一,遴选数千美女为嫔妃,入宫随侍。公元617年,隋炀帝到扬州看琼花,携后宫佳丽数千与之同行。炀帝在扬州被刺,隋朝灭,天下动乱。数千佳丽落户扬州,繁衍生息。

然而,伫立扬州街头时,见到的多是小家碧玉般的邻家女孩,如同扬州城本身一样,在繁华的长三角中,更显来得清纯本色,亭亭玉立在长江岸边。此时,我或有恍然大悟之感,记忆本是空白的,扬州也应是本色的。只因为人们给予扬州太多的想象,她又从独特的经历中积累了如此深厚的历史苍桑,人们才将多种情感写入扬州,记忆也就更加空白。真不知道美女们都到哪里去了,至今想来依然是大惑不解。

大凡到扬州的游人,瘦西湖是必看的景点之一。

有人说瘦西湖因其长湖如绳而得名,也有人说因其清俏绰约之美而冠之曰“瘦”。它位于扬州的西郊,是扬州蜀岗山水流入运河的一条自然河道,以中国画来形容这片湖泊,她就是一轴泼墨写意的国画长卷。清雅秀丽、纤细洒脱的风姿,玲珑婉约的意境,仿佛是杜牧的诗、秦少游的词,而不是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千百年来,扬州园林形成了具有“南方之秀,北方一雄”的独特园林风格。

早在清代乾隆中叶,从瘦西湖至蜀岗上就已建有二十四景:冶春诗社、长堤春柳、荷蒲熏风、梅岭春深、四桥烟雨、水云胜概、白塔晴云、山亭野眺、香海慈云……俨然一幅天然秀美的国画长卷。“扬州园林甲于天下”的原因,在于她的原创性,在中国园林中独领风骚的构造特色,便是美的极致。在园的将尽未尽处,有一两里地的书画碑廊,除扬州八怪作品以外,还有与扬州有关名人书画精品。一边是湖,一边是碑廊,抚今思昔,对景怀人,许多飞逝的事物,都在缅怀中生动。遥望栖灵宝塔,聆听平山堂的钟晨暮鼓,大有隐世的况味。

    从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的大虹桥漫步过去,便是“长堤春柳”了。

飘逸的柳丝轻拂碧绿的湖面,袅袅婷婷,水树交映,一柳一桃,甚为妖娆。隋堤柳曾是扬州一条明媚的风景线,她绿影千里,自汴而淮,又逶迤南来。于是扬州运河两岸,柳色绵延,绿色不尽。“隋堤柳”成了千古诗词吟咏的一个经久不衰的经典题目。“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不尽还”(皮日休)。“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杜牧),“络岸柳丝悬如雨”(杜荀鹤),李白在《广陵赠别》中有“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郊野春日,李白在扬州的瓜洲江边看柳,写下了“杨花满江来,疑是龙山雪”。“红楼日日柳年年”(罗隐),“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姚合),“柳金梅雪扑檐香”等等大量的诗句都是古人对扬州城市柳树的实录。

三月的扬州,长堤春柳是一派柳浪烟笼、烟波春暖的景象。今日瘦西湖风景区一带,隋朝时属于宫苑范围,隋宫、宫人斜、二十四桥、吴公台、萤苑、迷楼均在附近。所以,历代诗人、文人均将瘦西湖这一带景色认作隋时遗迹。当年郑板桥在这里缓步,留下了“雨过隋堤原不湿,风吹红袖欲登仙”的诗句。在这里,沉醉的眼眶已盛不下历史的流动,唯有用灵魂去拥抱这片风景,徜徉其间,纵情山水,让天人合一的美润泽心灵,将自己幻化为一片花瓣,一片绿叶,一园春风,一泓秋水。

    出瘦西湖西去,便到了大明寺。大明寺建在一座不算太高的丘陵上,山门东侧院墙上嵌着一方字大如斗,笔力遒劲的五字楷书横碑:淮东第一观,此碑为清初书法家蒋衡所书。

    大明寺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故称“大明寺”。唐天宝二年(743),大明寺律学高僧鉴真大师应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的邀请,为弘扬佛法,首次筹划东渡日本。其后历经十年艰险,先后五次失败,终在唐天宝十二年东渡日本成功。现寺内仍设有鉴真大师纪念堂。

    扬州在清代曾有“园林甲天下”之誉,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

    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由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个”者,竹叶之形,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个园虽不大,但处处体现出造园者独具匠心之处,园内各种竹子枝叶扶疏,“月映竹成千个字”,与园名相呼应。值得一提的是个园的叠石艺术,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

    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

    在扬州,可浏览的地方很多,像什么扬州八怪纪念馆、二十四桥、何园、汉陵苑、汪氏小苑等等。由于时间短暂未能如愿,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因为千年的文化交汇沉淀,而隐隐透着古典的灵气;血色的黄昏,在遒劲的树身上浑然透出一种沧桑的颜色,让人感觉到生命强大的力量;一切恍然逝去的情节,都在一个崭新的时代悄悄上演,婉约的诗词在历史的空间里漂浮。

    恍惚中,千年以前的株株杨柳以柔嫩的腰肢,轻曼的玉体,纤细的手臂,正穿越时空的缝隙,定格在眼帘。后梦化为前尘,要历经多少个朝代?孕育一种情怀,又要多少时光的光阴?

    扬州地处江苏中部,江淮平原南端,长江下游北岸,与镇江隔江相望。扬州至今已有近两千五百年的建城史。今天的扬州地区,春秋时称“邗”,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以后历朝历代名称多次更迭。

    扬州既是风景秀丽的风景城,又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城、历史悠久的博物城。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运河,汉隋帝王的陵墓,唐宋古城遗址,明清私家园林,众多的人文景观,秀丽的自然风光。最著名的当数瘦西湖和大明寺景区,多少年来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

    美丽的瘦西湖位于扬州城西北,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清乾隆时期更是盛极一时,成为扬州雍容华贵的象征。

    与杭州西湖相比,瘦西湖蜿蜒曲折,别有风味,宛如修长清丽的窈窕淑女。湖面时宽时窄,两岸林木扶疏,园林建筑古朴多姿。船行其间,景色不断变换,引人入胜。

    瘦西湖全长四点三公里,游览面积三十多公顷,有长堤、徐园、小金山、吹台、五亭桥、白塔等名胜。散布在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两岸,俨然一幅次第展开的国画长卷。

    长堤在湖西岸,从公园大门到小金山,长数百米。堤边一株杨柳一棵桃,相间得宜,是赏春的好地方。“长堤春柳”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

    “徐园”是军阀徐宝山的祠堂,现在是游人休息的处所。门内一池清水,遍植荷花,池周点缀各种形态的山石,几株翠柳迎风飘舞,景色宜人。园内正厅叫 “听鹂馆”,构造精致,陈设古雅。

    小金山西麓有一堤通入湖中,堤端为一方亭,名“吹台”。相传乾隆皇帝在这里钓过鱼,因而又叫钓鱼台。

    钓鱼台三面临水,各有圆门一孔。从钓鱼台前右侧看去,正中圆洞恰好收入“五亭桥”一景,左面圆洞正好收入“白塔”一景,俨然两张独幅画面,其借景手法之巧,令人钦佩。

     五亭桥建造在瘦西湖上,好像湖的一根腰带。因桥上建有五座亭子,故名五亭桥。因为建于莲花堤上,形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它又叫莲花桥。这座很具特色的桥,已经成为扬州风景线的一个标志。

    五亭桥是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请能工巧匠设计建造的。桥的造型典雅秀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具有南方建筑的特色。而桥下 则是具有北方建筑特色的厚实桥墩,和谐地把南北方建筑艺术,把园林设计和桥梁工程结合起来。五亭桥有十五个桥洞,十五月圆之夜,每洞各衔一月,十五个圆月 倒悬水中,争相辉映,泛舟穿插洞间,别具情趣。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代杜牧的千古绝唱,引动了历代多少人对明月扬州的向往。历史上的二十四桥早就颓废了。现在瘦西湖西重修了二十四桥 景点,为古城扬州增添了新的风韵。二十四桥景区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布置得富有诗意。二十四桥是一座白玉拱形桥,也是由山涧栈道、单曲拱桥、三折平桥和 吹箫亭相连而成的组合桥。单曲拱桥为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桥长二十四米,宽二点四米,栏杆二十四根,上下各二十四级台阶,似乎处处都与二 十四对应。桥与水衔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随时看到云、水、月、花,体会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遥想杜牧当年的风流佳话。

   瘦西湖堪称是我国湖上园林的杰出代表。错落有致的园林景色,组合巧妙,既融南方园林之秀丽、别致,又汇北方园林之雄奇、浑厚,可谓园林艺术中难得的佳品,园区造诣非凡.

    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大明年间(公元四五七--四六四年)故称“大明寺”,又称栖灵寺。到了清代康乾盛世,大明寺扩建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乾隆皇 帝南巡,看到“大明”二字很不高兴,认为扬州人思念大明朝,故敕名为“法净寺”。一直延续到一九八零年,鉴真大师的塑像从日本“回国探亲”,才得以恢复原 名“大明寺”。

    大明寺地处城北蜀岗中峰。它依山面水,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是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园林风光于一体的宗教旅游胜地。大明寺根据不同的风光特征,可划分为四大景区:宗教区、文人雅士区、东花园区、西花园区。

    宗教区为景区的中心,形成以大雄宝殿为核心的清代建筑群落。寺前广场修建有一座高大、巍峨的牌楼,四柱三楹,下砌石础,仰如华盖,上书“栖灵遗址”。

  大明寺的山门即为天王殿,殿内供奉弥勒佛,笑面相迎,憨态可掬。

    天王殿后直对大雄宝殿,其间庭院内古木参天,东西分别植有桧柏与黄杨,中间立宝鼎两尊,香烟缭绕,木鱼之声不绝于耳。大雄宝殿于各殿之中最为雄浑,为清代建筑,面阔三间,前后回廊,檐高三重,漏空花脊。

    每年除夕,寺内举行撞钟活动,中外嘉宾咸集,共祈平安多福。大明寺古刹名僧辈出,其中唐代律学大师鉴真最为著名。

     平山堂位于大明寺大雄宝殿西侧,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当时任扬州太守的欧阳修,极为欣赏这里的清幽古朴,于此筑堂。坐此堂上,江南诸山, 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平山堂是专供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因为平山堂名播海内,历史上人们便习惯地将这里的名胜古迹,包括唐大明寺遗址、西 园、天下第五泉、谷林堂等统称平山堂。 

    平山堂确是个幽静所在,也是个驰目骋怀的好地方。凭栏远眺,“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可攀跻”。堂上有一幅题平山堂联对此作了形象的描绘。上联是:衔远 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下联是: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横幅:风景这里独好。游人至此,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东花园景区以栖灵塔为主体形成了独特的赏景区域,既是扬州制高点,也堪称为大明寺的标志。栖灵塔风格仿唐,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雄踞蜀冈。于塔上眺望,视野开阔,扬州城美景尽显眼前,

    西花园景区则以“天下第五泉”为主体,四水环绕,以康熙、乾隆碑亭为次,亭榭巧合,参差错落,池水波光,景树荷浮,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何园,又名寄啸山庄,位于古运河风光带东南段。园主何芷舠,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光绪帝师孙家鼐姻亲,他壮年归隐扬州,于光绪九年斥巨资建造大型私家住宅园 林。该园建筑布局由园居、东西花园、片石山房组成。其中特色建筑之冠――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誉的一千五百米复道回廊,构成园林建筑四通八达之利与回环变 化之美,在中国园林中绝无仅有,被业内专家称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片石山房“天下第一山”,被中国当代古建园林专家称为“江南园林中的孤例”。园中的植物配置也独具匠心。既有一年四季之布局,又有一日之中早晚的变化,极尽人工雕琢之美。

(水中月——利用假山空隙映照于湖水上,出现白日“水中月”,构思可谓奇绝)

    个园位于盐阜路。系清嘉庆年间在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主人爱竹,取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诗意,在园中修竹 万竿,因“个”字乃“竹”字之半,且状似竹叶,故取名“个园”。园以假山堆叠精巧而著称,假山利用不同的石色石形,采用分峰叠石的手法。一部分用黄山石叠 成,山腹中有曲折磴道,盘旋到顶;一部分用太湖石叠成,流泉倒影,逶迤一角。这两种叠石的方法,意味着山水画的南北之宗,统一在一个园子里,构成个园假山 的独特风格。个园“四季假山”为国内唯一孤例。春景之石选用石笋插于竹林之中,突出表现雨后春笋的勃勃生机以示无限春色;夏景之石位于荷花池畔,层叠湖石,构出假山,步入山洞丝丝凉意遍袭全身,十分清爽;秋景之石采用黄石堆砌,其所构成的假山峰峦叠嶂,巍峨挺立,登山而望便见秋高气爽,朗朗红叶;冬景之石采用雪石堆叠,如隆冬白雪,纯净素白,十分美观。遍观四石,犹如探访一年。 

    隋炀帝陵位于邗江区槐泗镇,作为帝王之墓,既是一个旅游景点,又有其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吸引许多中外怀古者到来。隋大业十四年(618),隋炀帝杨广被 部将宇文化及缢死于宫中。开始殡于宫内流珠堂,唐武德三年(620),唐高祖以帝礼葬于今址。其墓年久荒芜,以后陆续修葺,修复了墓道和墓台,周围林木葱 郁。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的一位功过参半的帝王。隋炀帝在位仅十四年,他创造了别人难以创造的丰功伟绩如开凿大运河等。但是,他不关心人民疾苦。他留给后人一些 “帝王功绩”,但是人民的反抗就是对这些功绩的最好评价。以史为鉴,所谓开疆扩土、万国来朝、宏伟的基础建设等政绩工程,最终不过是浮云而已,人民生活是 否真正幸福才是一个政权的立国之本。

    扬州是入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联合国评定的最宜居城市之一,扬州,正成为旅行者热捧的一个目的地。

(扬州城的标志——瘦西湖五亭桥)

    扬州的城标,大家公认是瘦西湖上的五亭桥。此桥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形制独特,雍贵高雅,在万千中国古桥中独领风骚。扬州的许多产品,都爱使用印着五亭桥图 样的商标。扬州人深爱此桥,专门编了许多故事传说。据说,有一条神秘的大白蟒一直在暗中守护着五亭桥,所以谁也别想偷走桥上的一石一瓦。扬州人倒也极讲究 公德,至今未听说有破环五亭桥之宵小的。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简洁扼要地点出了扬州的地理位置:到镇江只须渡过长江, 去南京仅隔“数重山”。在古代中国的兵家看来,扬州是江淮首府,据之则江南安定,失之则江南难守。故有守江不如守淮之说。但清朝之后,运河失宠,加上热兵 器战争需要战略纵深,扬州似乎逐渐失却兵家青睐,苏北四扼之地徐州倒更显为用兵要津。抗日时,扬州几无战事;内战时,南京方面徐州一失,扬州即不战自弃。

    润扬长江大桥的通车,使得镇江到扬州可以通行城际公交了。江南的大批驴友无论是在镇江汽车客运站乘镇扬快客还是在市区主要景点的公交车站搭乘镇扬城际公交 专线,都可在一小时内方便到达扬州汽车客运西站。镇扬快客班次极多,基本上10分钟一班,可见两地客流之频密。而而苏北高速路网和苏北铁路通车后,北方各 地也盛行起“烟花三月下扬州”来。若干年前朝鲜的金二世也曾乘其特种钢甲专列驾临过扬州,不知道他是否另有什麽企图,但想必关于扬州史迹风光他亦是略知一 二的。扬州城小,适宜作二日游,所以一到周末,扬州城内五音杂陈,到处都是来自天南地北的驴友。

    扬州市区交通极佳,几乎没有堵车景象。特别要提一提的,是扬州的出租汽车服务一流。起步费7元,因城小,到哪都只需10元上下,如三口之家去扬州玩,坐出 租车性价比极高。与绝对便宜方便的镇江公交的直达景点不同,外地游客乘扬州公交去景点则比较烦难,因为人地生疏,转车较困难。建议游客选择出租车代步,省 时省力,直达目的地。话又要说回来,古迹集中的扬州老城区并不大,如果你向来健步如飞,那从何园到东关街再到个园,实在也并没几里路。

    不同于镇江旅馆业的清淡,扬州旅馆业生意红火,住宿价格随行情升降多变,往往周末的价格可以急遽上升百元。这里提醒一下想在扬州住宿的驴友,如在周初网上 预订,周一至周五,同样的标准间定价是200以下的一般价,但你如预定周六的,必然是200以上最高价。但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从周一到周五,预定中的周 六客房价是会激烈波动的,如果你周一打进去是260元/天,周三可能会升至290元/天,但到周四晚,又会突然跌至240元甚至更低了。当然,你可以抓紧 机会,先通过网络退掉之前定的高价房,最后定下眼前的最低价。这是旅馆业的通用伎俩,会在周四周五将“剩余”房间随行就市尽快打发掉。 

     扬州的街市繁荣,时尚的商店主要集中在文昌阁和四望亭周围。与大多数城市不同,扬州新老城区均少见由摩登高层楼群组成的水泥森林,这使扬州成为中国少有的不以“高度”作为“进步标记”的中型城市。


(在出租车上浏览扬州邗江区街景)

(扬州市中心广场标志——文昌阁)

    扬州文昌阁,位于扬州汶河路、三元路交叉处。建于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因是扬州府学的魁星楼,名为:"文昌阁"。旧日阁上悬有"邗上文枢"匾 额。扬州府学文庙建筑,早已圮毁殆尽,现在仅余文昌阁,阁高24.25米,矗立于广场中心。文昌阁为八角三级砖木结构建筑,与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外形相似。 阁的底层,四面辟有拱门,与街道相通,阁的第二三两层,四周虚窗,皆可输转。

   四望亭坐落在大街中,周遭尽是现代建筑,市场里外熙熙攘攘;而一座古意盎然的亭居于其中,看上去有些奇特。亭为八角形,砖木结构;上下三层,每层阁楼有窗 户可向四方瞭望。最下层四面开门对着街道,人可自由穿越。远望亭身,三层檐角上下相对,顶端有宝瓶形装饰,给人的印象既凝重稳健,又仿佛欲凌空飞翔,很具 气势。明代史书《万历江都县志》载,四望亭是南宋时主持扬州军政的崔与之建造。后人对此有怀疑,认为当时与北方的侵入者蒙古人打仗,扬州一带军情紧急,不 太可能建这么一座仅供瞭敌用的精致建筑。清代的县志记载,说此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后经几次重修。亭原来叫魁星阁,属县学管理,里边供奉魁星神。本来司文 事的魁星阁,怎么后来变成用于战争的四望亭了呢? 

    原来,清代末期,洪杨造反,两年间进展疾速,打下了江宁(南京),定为太平天国京师,称“天京”。洪秀全派林凤翔、李开芳带兵占了扬州,这二位将领继续挥 师北伐,留下夏官曾立昌守城。清政府派大臣琦善调集大军,组成“江北大营”,急欲夺回扬州,与守城的太平军展开激战。曾立昌为了侦察并监视城外敌军动向, 派兵丁“架木四望亭”。这样,原来供奉文神的魁星阁就暂时为战神效力了,名字也被改作四望亭。 

  可惜,洪秀全在当下南京后就迅速“蜕化变质”,腐败堕落成一个花天酒地的大淫棍。大敌当前,清妖未灭,天国的北伐大计竟被搁置一边。在历朝农民起义中,领导者腐化如此迅速,也是少有的。扬州太平军得不到天京主力的配合和增援,失败是迟早之事。

    扬州的美丽传说很多,与之有关的遗迹当然也不少。但遗憾的是外地游客要么不知道那麽多,要么由于时间紧蹙,根本无暇顾及。比如唐朝李公佐所著《南柯太守 传》中写道:淮南节度使门下小官淳于棼宅前有棵古槐,遮天蔽日,淳于棼常与朋友槐下酣饮。一日,他酒醉入梦,被大槐安国国王招为驸马,权势越来越大,享尽 荣华富贵,最终引起大槐安国国王的疑惧,被遣而归。淳于棼有感于此,遂杜绝酒色,出家为道。这便是“南柯一梦’的出典。 如今千年古槐依旧枝繁叶茂,它静 静地伫立在驼岭巷8-1号门前,只是现在稀有人识了。

(驼岭巷8-1号门前的唐槐)

    而隋炀帝让宫女牵着龙船沿运河千里到扬州以图一看的琼花,据说有关遗迹尚在文昌中路琼花观。奇怪的是这里竟也是旅行社的冷落之所,亦少有游客问津。

      根据现代史学家的研究,所谓隋炀帝烟花三月下扬州看琼花之“典故”,只是一个美丽的虚假传说,并无确凿根据。所谓琼花,大概并没有这个物种的真实存在,后 人不得不用忍冬科的“聚八仙”假冒替代之。既然大家已明白了扬州“琼花”的噱头,文昌中路琼花观的日益冷落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蕃釐观,即琼花观。现在挂着扬州美术馆的匾额。)

     “ 文峰塔是扬州市区仅存的明代古塔,为七层楼阁式砖木结构,四面拱门,四面拱窗,塔身青砖青瓦,下为砖石须弥座,底层围绕回廊,二至七层悬挑廊做法,塔顶八 角攒尖屋顶,通高44.75米。而其外八面,内四方的结构更为罕见,是中国南方楼阁式古塔的典型代表。塔上每层有16个灯龛,夜晚点燃通体照亮,对于夜航 船来说,亦起到了航标作用。每层塔檐悬有8只青铜风铃,每只20斤重,这是特地在苏州乐器厂定做的,由于风的强弱、长短、方向的变化,铃声也随之产生微妙 的变化,清脆悦耳,抑扬顿挫,让人充分领悟梵音之美。”

     据说,当年鉴真和尚东渡,便是在文峰塔下古运河码头解缆起航。至于一个和尚东渡能否成为国与国之间友好的纽带,许多国人天真地一厢情愿地认为应当如此,可惜东海彼岸的人并不这么理解。

    扬州是历史上的漕运重镇,也是盐商云集之地。为了利用盐税增加朝廷收入,封建社会对盐的垄断控制极严,这使得与官府勾结定价专卖的盐商往往富得冒油。扬州 盐商的住宅目前尚有二十余处得到遗留。从国庆路342号到346号,路旁一条无名小巷里,静静地隐藏着一片连绵集中的清朝盐商褚青山的老宅。古建专家赵立 昌对褚青山住宅的评价是:正方连套房,套房通书房,书房藏密室;大天井通小天井,小天井连小天井,是套中套、藏中藏的独特布局。如能抽空到此小巷闲游打量 一番,也当是别有情趣。

     在今天扬州5.09平方公里的老城区范围内,有遗迹可寻的会馆有湖南会馆、湖北会馆、岭南会馆、浙绍会馆、旌德会馆、四岸公所等近十处。

    此外,扬州的“大宅门”也颇有风格。汪氏小苑、憩园、吴道台宅邸、周扶九宅邸是其中代表之作。

    现在,所有旅行社里,扬州的招牌景点是瘦西湖、个园、何园和大明寺。似乎不到这四个景点兜上一圈,你就等于没来过扬州。原先的瘦西湖,与杭州西湖一样,是 没有围墙的开放型公园。许多古桥、古建筑分布在狭长曲折的湖泊两岸,花草树木葱茏,景色宜人。每逢烟花三月,必是扬州人踏青的好去处。现在的“瘦西湖公 园”圈进了不少地,大大扩展了规模面积,打造了更多新景点和游乐项目和场所。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我们,“这个大园子,没有一天时间是玩不下来的”。当然, 你想进这个被大墙围得严严实实的“5A级”公园,得买一张售价不菲的门票。个园、何园则是苏北名园,颇具地方特色。特别是个园,被吹成修竹品种之集大成, 是“特型、个性园林经典之作”,已挤进“中国四大名园”之列。这两个园子都不大,游客多时,常有人满为患之感觉。

(常被许多其他公园和园林借用的个园月亮门洞造型)

      但见假山林麓之间,人如蚁附,噪声刺耳,好像进了游乐场,游人的数量,几乎超过了林木修竹的数量,全已失去昔日私家花园那种闲适幽雅氛围。在这种环境里, 游兴已索然无味。个园的什麽“春夏秋冬四景”,我根本无法在人堆里加以分辨欣赏。游扬州非得避开双休日、节假日才行。而中国之园林,不论南北,万变不离其 宗,无非亭榭楼台、小桥流水、假山莲池之集大成耳。

    片石山房保存了明末清初画坛巨匠石涛的叠石之作,已是仅存孤本。石涛原名朱若极,开辟了扬州画派,是扬州八怪的先驱。

关于扬州八怪,扬州专门设立了扬州八怪纪念馆。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说互有出入。据李玉棻《瓯 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华嵒、闵贞、边寿民等, 说法很不统一,今人取“八”之数,多从李玉棻说。

    今天的国人实在已记不清那麽多名字了,他们的画作大家也陌生得很。只有一个郑燮即郑板桥,因为曾写下“难得糊涂”四字而广为人所知。

    何园的后院是住宅楼群,因建于西风渐来的晚清,所以不同于寻常中国古典庭园格式,有点中西结合味道。

    何园的楠木厅是扬州保存下来的最大最完整的一间。当年园主何芷舠在此接待嘉宾,好不气派、庄重而且舒朗。


    说到瘦西湖公园,大则大矣,却不免让人感觉其中的许多新添建筑物有些风格雷同,并无必要非去一一观赏不可。公园利用“大”的“优势”,不但涨了门票价格, 而且开辟了南北两条电瓶游览车线路,提供有偿服务,招徕那些怕走累的游客尝试现代化的“走马观花”,此招果然生意不错。但新建的那些显然已离开瘦西湖风韵 的东西,难道可以借机连带着“升值”捞钱麽? 

    大部分外地游客仍然只是沿着古老而真正的瘦西湖边走了一遭。其实,这也够了。   

(在五亭桥上俯瞰瘦西湖)

    二十四桥,是瘦西湖上一座名桥的桥名,并不是真有24座石桥聚在一起。 最早出现“二十四桥”称谓的古诗文是晚唐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宋大词人姜夔在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来扬州,写下《扬州慢·淮左名都》的词,其中写道:“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 生?”比较浪漫贴切的当数《扬州鼓吹词》,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至近代,该桥早已沦为传说,无踪可觅,人们只有在瘦西湖的波澜月影 中臆想古桥的倩影。现在眼前这座二十四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扬州人的应景之作,它的形制明显是仿宋的,并非真正隋唐古迹。

    还有一荒唐的古怪传说。隋炀帝的龙船到了扬州的西郊,看到一座小桥,问叫什么桥。太监当然说不知道。一个宠妃就来劲了:“我来给它起个名字,就叫二十三桥 吧。”原来,当时游船上的公主、妃子有二十三个,称为二十三娇。(“娇”和“桥”韵母相同,右半部分也相同。)听了宠妃说白,一个甜嘴太监赶紧报告皇上, 说船上应有二十四娇———有一个妃子肚子里尚有一娇,她已怀孕了!因此,这一座桥就叫二十四桥了。

   如果隋炀帝高大的龙舟航行到此处,会容忍一座石桥挡道么?显然,决不可能。假如隋炀帝真的乘龙舟下扬州,那整条运河上是绝不准造什麽桥的,已造好的也要拆 掉。所以,这则典故极其虚假荒唐。现在已经有史家认为隋炀帝龙舟下扬州之事纯属子虚乌有,当时人只是为了宣扬突出隋炀帝荒淫浪费而杜撰编造出来的故事。

    瘦西湖旁有一道长堤,上面种树的方式是一枝杨柳间隔一枝桃。这种形式后来也被杭州西湖的苏堤采用。杨柳树本来只叫柳树或垂柳,因为隋炀帝杨广下旨,令柳树姓杨,于是就有了“杨柳树”,一直到今天,人们已习惯把柳树叫成杨柳树了。

    扬州城北有梅花岭,是民族英雄史可法纪念馆所在地。

    史可法其人,是南明初期不多的干才,但显然并非乱世之才。北方强敌南压,史大人既缺乏战略,也缺乏战术,更无统驭之术。手下将领大多本就是混世枭雄出身, 对此白面书生的指挥爱理不理,别说守城,就连带兵逃跑也不愿意,就等着投降完事。所以前后十日,明军未经像样的激战,城池即告失守。史可法自尽报国未成, 被俘。后坚贞不屈,被杀。随后就是可怕的扬州十日屠城。当时亲信部下要么被杀,要么逃得一个不留,所以史可法之死尸无留,临死前说什麽及有什麽壮举,只能 是根据清军及明军降将们的所见所闻之记载。梅花岭之衣冠塚内,更可能什么都是浮云,留存的,只有史可法的民族精神浩气了。

    如果出个园南门,即是著名的东关街,还保存着古扬州商业大街的风情,尽管看上去有点土里土气,倒也挺别致的。街上可以买到扬州的特色小吃。我在“三和酱菜店”里买了一市斤鲜美的酱乳瓜。


    扬州的饮食文化在中国是小有名气的。扬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扬州点心品种多,风格独特。不过,文革动乱之后,扬菜和扬州点心的味道也大打折扣,我们在东关街上的菜馆里点了几样“名菜名点”,吃得眉头直皱,深感菜点的花架子还在,个中美味则已徒有虚名。

    蒋家桥饺面名气很响,开了许多分店。但吃口实在不敢恭维,面汤里只一股红酱油味,实在还不及袋装方便面。我下的家常菜汤面都比它好吃。真不知扬州点心师还 有没有传人。扬州蛋炒饭徒有虚名,米饭是夹生的,盐加得太多;三鲜干丝谁吃谁摇头,真不知道厨师的手艺是谁教出来的。

(扬州包子、蒸饺、三鲜干丝、蛋炒饭)


    “扬州三把刀”,指的是剃头刀、切菜刀和扦脚刀。很长一段时期,华东各地扬州人经营的理发店、饭店、澡堂很多。苏锡菜系、上海本帮菜里的许多品种,多有扬 州菜的印记。苏南与上海的小笼包子,也是传承改进了扬州包子的技法。特别是上海滩,曾几何时,理发厅和澡堂子几乎被扬州人所垄断,南京路上的扬州饭店也很 有名气。从前市区里上档子的理发厅,理发师们都是西装革履,外穿白大褂,风度翩翩的;我记得当时三角五分级别的全程服务(包括理发、洗头、修面、吹风), 理发师都是安步就班,先用电动推子,再用手工推子,然后用理发剪刀精修,洗发露干搓,再冲洗,肥皂揉洗,洗净后热毛巾敷面,刮须修面,擦雪花膏,吹风定发 型,做到不轻易走样。不管店里忙闲,全程还规定了必须的服务时间,绝不偷工减料,期间至少会送上二次热毛巾擦脸,老少无欺。后来随着合作化,吃大锅饭,服 务水平也越来越差,那套传统经典早已化作浮云。现在的人们即使花上几百元上什麽花里胡哨的“美发厅”,又能知晓什麽叫真正的规范服务呢?我现在常去的小理 发店光理发就收取10元钱,如要洗头修面吹风都得另收费用,这种经营方式,让从前的老理发师们(现在大多都已八十出头了)简直匪夷所思。要知道,早前,即 使是挑担子的流动剃头匠,也是带着热水瓶,脸盆,要为顾客把头洗得干干净净离开的。早先,上海人有点看不起苏北人,认为苏北人都是逃难来到上海的,干的都 是苦力活儿。还把长江以北的江苏人统称“江北人”。但扬州人在各种场合公开拒绝承认自己属于苏北人,“我们扬州可是一个好地方,富得很!”南通人和启东人 认为自己的口音与苏南相同,也不愿承认“江北人”的身份。这些观念,随着现代苏北的巨变已日渐淡化了。   

    当然,别忘了在瘦西湖大公园的北面,有平山堂和大明寺,东北则有观音山。游人一般多会去大明寺一游。

(大明寺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明寺塔又名栖灵塔)



    清代扬州文化的振兴,王渔洋是第一功臣。他主政扬州,如“白、苏之官杭,风流欲绝”。他死后,扬州人把他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并列,建“三 贤祠”以资纪念。王渔洋是清代“神韵说”的倡导者,是主持风雅的人物。康熙年间,他主盟诗坛达五十年。康熙年间的两次红桥修禊为扬州文化作出了贡献,其后 的卢见曾、曾燠、伊秉绶等人的红桥修禊,乃至臧谷的冶春后社,都是王渔洋的余波影响。

    清初名家对王渔洋的红桥修禊都推崇备至,一时 追随者众多。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李丹著《顺康之际广陵词坛研究》附录的《广陵词坛词人小传》记载,广陵词坛汇聚了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四 川、北直隶、河南、江西、福建、山西、广东、山西等地共计159位词人,广陵词坛人物几乎遍及全国。

    的魅力,来自于江南美景,来自于隋炀帝的故事,来自于古运河,当然更来自于古典诗文对扬州的描写和歌咏。及至到过扬州以后,才知道这一切都被古人写进了诗词里,扬州几乎就浸泡在诗里头。

    关于扬州风物的诗,最早的可能是隋炀帝的《江都宫乐歌》。“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使人想起他在位期间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开河巡游,广筑离宫别馆的劣迹。

    其后的大师李白以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而穿透历史烟云,传及妇孺老幼,传遍世界各地,而今已成为提升扬州知名度的最佳广告词。

    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诗句,以及后来以此为题的民乐,不知唤起了多少人的情思。

    杜甫的“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游”,一如既往地透露着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李益的《汴河曲》中“汴河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的诗句,写的是对一个没落王朝的深深感慨与责问。

    王建在夜看扬州市后写出了扬州依旧的繁华与自己的担心,“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历史的教训不能忘,历史的教训最易忘啊。

    刘禹锡在扬州初见白居易时赠诗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经意间就成了千古绝句。两人相携遍游维扬古迹,在同登栖灵塔时,刘禹锡唱道: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白居易则和之:“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犹堪任,上到栖灵第九 层。”游到瓜洲渡口,白居易又留下了著名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读到此处,谁人眼前没有一幅伤怀感慨的图画!

    李绅在扬州不知住了几夜,反正他看到了扬州的“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以彩灯画船为主色调构成的夜色都延伸到天上了。繁盛无比啊!

    姚合在扬州则有独特的发现:“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有地唯栽竹,无家不养鹅”、“满郭是春光,街衢土亦香。”这是诗人的目光所见。

    最令人叫绝的是徐凝,他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其奇绝程度常使后来的文人墨客既羡慕又嫉妒。

    张祜在作了扬州游后竟然断言:“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无缘生在扬州,葬在这里也好啊!

    至于在扬州纵情声色十年之久的杜牧留给扬州的诗句就更多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这句子不知触动了毛泽东的哪根神经,在晚年,他老人家曾 亲笔抄录了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还有杜牧33岁时写给青楼女子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那是怎样的两情缱绻啊!及至十年后他幡然醒悟,发出“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 幸名”的自嘲时,又让人感到这一觉睡的是多么长,这一觉悟的又是多么深。

    李商隐在游隋宫后看到的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想到的是“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皮日休游汴河后想到了隋炀帝巡游时所建造的四重龙舟。面对古运河,诗人有此公论:“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是啊,如果隋炀帝开凿运河不是为个人享乐的话,那他的功劳不是可以和大禹相提并论的吗?而诗人的这种不随俗流的逆向思维,不也是值得写诗的人们借鉴的吗?

    唐时扬州和益州(成都)一样繁盛,曾有“扬一益二”之说。杜荀鹤在送蜀客游维扬时就说:“见说西川景物繁,维扬景物胜西川。”“送君懒问君归日,才子风流正少年。”年轻的朋友啊,多在扬州享受几天吧。

    晏殊有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他在扬州留下这首词时,同时留下了一段佳话:晏殊过扬州,在大明寺小憩,闭目养神时,叫侍从给他念墙上的 诗。听了几首都是没等念完就被他打断了。但念到江都尉王淇的《九曲池》时却大为赞赏,立即派人召王淇来一同进餐。餐后又一同散步。当时已是晚春,已有落 花。晏殊说,每当我灵感来了,有了好诗句便先写到墙上,但有的写到墙上一年了,也没想好下句,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就至今未能得到下句。王淇马上应 道:“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才成就了这首流芳千古的《浣溪纱》。

    韩琦记录了扬州独有的奇花——琼花。据说这花究竟是何物,至今不为人知。“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我来曾见花,对月聊自醉。”见奇花而独自醉,惬意啊!

    欧阳修在平山堂赋词:“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当潇洒时且潇洒,莫待春尽叹落花。

    司马光是在隋炀帝游扬州400年后才来的,看到的仍是“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二水交汇的富贵城池,千年繁盛的商业宝地啊!看来这写《资治通鉴》的文笔写起世俗风物来一样地精当传神。

    王安石在扬州以南三十里的瓜洲渡口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个“绿”字,至今仍是教习做诗时不得不提到的范例。

    苏轼在平山堂留下的词颇有禅意:“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问题是,人在梦中,转头也难。

    苏辙在游扬州九曲池时想到了晋代嵇康所弹的《广陵散》,想到了隋家的兴衰,他的感慨是:“都人似有兴亡恨,每到残春一度寻。”他也是这寻者之一。

    辛弃疾调任时路过扬州,在这抗金前沿的扬州却劝告友人:“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这和他平日壮怀激烈的情怀似有所悖。儿子告诉我,你看的书上印错了, 此处应是“富平侯”,李商隐诗中曾有注释。辛公在这里用的是反讽手法,并非我理解的消极颓废情绪。但愿儿子的理解是对的。

    姜夔的《扬州慢》记录了金兵两次大规模入侵扬州后的残局:“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言厌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于谦在看了扬州举世无双的琼花后留诗:“无双亭上多铭记,都在长吟感慨中。”据传这琼花很有骨气,只在扬州生发。有权贵慕其名而移入皇宫,结果不久就蔫了。再移回扬州,复又精神了。

    汤显祖在广陵的春夜里仍忘不了他的音乐和戏剧,赋诗道:“莫露乡心与离思,美人容易曲中弹。”可是,乡思能瞒得住吗?

    到了清代,人们对扬州的追忆就显得更遥远了。

    钱谦益在初冬里到扬州,写下了感叹物是人非的“隋苑荒台叶不飞,竹西鼓吹正依稀。流萤尚作芜城梦,跨鹤真同华表归。”

    宗元鼎写道:“关情最是扬州路,十里珠楼卷幔看。”扬州人看家乡,最是牵情、最是自豪。

    钱澄之的《扬州》写出了眷怀明室的感情和亡国的哀痛:“商贾不离争利地,儿童谁识破城年。”是啊,如今的人们到扬州,不是去看那闻名遐迩的瘦西湖、个园,就是去品尝那扬州有名的“三头”小吃。有几个去看那忠烈之臣史可法呢?悲哀是自古就有的啊!

    王士祯在扬州作官多年,熟悉扬州的季节,却在那一年这样写春天:“今年东风太狡狯,弄晴作雨谴春来。江梅一夜落红雨,便有夭桃无数开。”他倒是变着法地在继续歌吹古扬州。

    郑板桥写扬州与人不同,毕竟他在扬州生活久了,更了解这里的世风民俗,记下的是扬州人“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何等写实又何等浪漫啊!所以他 说“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有诗人某某,酒人个个。花径不无新点缀,沙鸥颇有闲功课。”悔悟到“将白头、供作折腰人,将毋左。”今后再也不违背 自己的心愿了。

   汪沆拿扬州的保障湖与杭州的西湖相比,拿乾隆和隋炀帝的南巡相比,看透了都是糟蹋金钱、鱼肉百姓,所以写出了“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的诗句。瘦西湖之名可是由此得来?也未可知。

    龚自珍过扬州时的心情一定是悠闲的,他留诗:“春灯如雪浸兰舟,不载江南半点愁。谁信寻春此狂客,一茶一偈过扬州。”一茶一偈,神仙般的感觉啊。

    晚清时,太平军和清军在扬州拉锯战后,城池惨遭破坏。顾文彬叹道:“便骑鹤人来,萧声寂寂应断肠。”煮鹤焚琴,谁不为此惋惜呢?

    歌咏扬州的诗词还有许多许多。就连那个日本人森槐南也发出过“扬州风物最相思”的感叹呢。

    扬州景好宜作诗,也是诗人爱扬州。历朝历代的扬州都不乏诗人光临,扬州民间诗人更多。有个民间人士组织的冶春后社,成员达一百多,历时逾三十年,“渔家小婢解吟诗。”“一瓯新茗煮余杭。”“从来游兴不阑珊。”

    以扬州的历史文化含量来看,把她列入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受之无愧的。在诗意里栖居着的扬州!

    冶春后社内供王渔洋栗主,悬文简遗像,春秋祀之。冶春后社的中期盟主孔庆镕藏孔子、王渔洋、臧谷画像,每逢祀辰集社,必悬挂之。因此王渔洋是冶春后社的“精神领袖”。

    冶 春诗社是一个文学流派,是以王渔洋为核心,吴绮、宗元鼎、刘梁嵩、徐石麒、徐元端、杜浚、孙默、王士禄、邹祗等一大批创作活跃的本土与客籍诗人、词人参与 的文学社团,文学史上又称“广陵词派”。广陵词派拉开了清词中兴的序幕,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应在清词史上大书一笔。而这一切都从“冶春”而起。

    王 渔洋(),名士禛,字贻上,一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死后因避雍正胤禛讳,改称士正。乾隆时,诏命改称士祯。山东新城人。自顺 治十七年(1660)起,至康熙四年(1665),前后五年任扬州推官。他在扬州期间,“四年只饮邗江水,数卷图书万首诗”,“昼了公事,夜接词人”, “与诸名士游无虚日”,“如白、苏之官杭,风流欲绝”,是一位主持风雅的人物。他在扬州先后组织过两次大型诗酒盛会,开“红桥雅集”的先河。康熙元年 (1662)春,他与杜浚、邱象随、袁于令、蒋阶、朱克生、张养重、刘梁嵩、陈允衡、陈维崧10人第一次修禊于红桥,众人击钵赋诗,游宴不息。此次修禊, 王渔洋作《浣溪沙》二首和《红桥游记》。其中广为流传的名句有:“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众人争相和韵赋诗,为一时之佳话。 后来他和程村从这些词中选出十首辑为《倚声初集》,有注云:“红桥词即席赓唱,兴到成篇,各采其一,以志一时胜事。当使红桥与兰亭桥并传耳。”康熙三年 (1664)春,王渔洋再次与林茂之、孙枝蔚、张纲孙等名士于红桥修禊,当时他一口气作《冶春绝句》十二首,众人纷纷唱和。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是:“红桥 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事后,人们评论这一扬州文坛盛事时,击节赞赏,称羡不已,称雅集“香清茶熟,绢素横 飞”“采明珠,耀桂旗,丽矣!”也有人说:“五月东风十日雨,江楼齐唱冶春词。”后编成《红桥唱和集》三卷。近代词人朱孝臧题词说:“消魂极,绝代阮亭 诗。见说绿杨城郭畔,游人争唱冶春词,把笔尽凄迷。”王渔洋以其大雅之才,不仅给扬州留下了千古佳句,而且为清代扬州开创地方官员与文人诗酒宴集的“红桥 雅集”文化现象的形成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使“红桥雅集”与东晋“兰亭雅集”相媲美。

    自王渔洋创建冶春诗社后,相继者有孔尚任、卢见 曾、曾宾谷等人,可以说,他们把冶春诗社的活动,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当推卢见曾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举行的红桥修禊。李斗 《画舫录》记载:“其时和修禊韵者七千余人,编次得三百余卷。”这一时期,正处康乾盛世,王渔洋及其后继者举行的诗社活动,反映了扬州社会安定、经济繁 荣、文化昌盛的大好景象。

    明清时期,扬州文坛上的“雅集”,时有精彩篇章。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诗文之会,以马氏小玲珑山馆、程氏筱园及郑氏休园最盛。其他著名的有郑元勋影园,王渔洋红桥,孔尚任秘园,卢见曾苏亭、红桥,曾燠南园等等,出现了“一时文宴盛于江南”的空前盛况。

    清代,扬州诗人之多,诗风之盛,诗词作品之宏富,均前所未有。诗人集会、集社活动比较频繁,诗社有闲闲社、富江社、邗江社、冶春社等。诗会名目更多,以王渔洋在康熙初年两次红桥修禊与卢见曾在乾隆年间再度的红桥修禊规模最大。

    冶春后社活动不仅仅限于文事,后社成员纷纷把创作和研究方向,扩展到书法、骈文、绘画、教育、灯谜、对联、园林、医学、箫琴、弈棋、收藏、烹饪等方方面面,且皆有成就,丰富和充实了扬州文化宝库,留下了大量的遗产。

    冶春后社诗人刘介春于1955年撰诗《扬州艺坛点将录》提及当时扬州艺坛共计112人中,有冶春后社成员21人:钱松斋、严贯公、王景琦、陈含光、潘栋臣、黄师鲁……他们中有诗人、词家、书画家、医家、篆刻家、评话艺人等。

    冶春后社大概于1891年或之前成立,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日寇陷城,再加上由于社友先后故去,或远赴他乡,诗社被迫停顿一二年。然而在1939年左右得到恢复,后又延续到新中国成立,直至1963年冶春新社成立,冶春后社宣告结束。

    冶春后社始于光绪初年,由臧谷发起。根据现有的资料:冶春后社约创立于光绪十七年(1891)或之前。因为在该年,冶春后社诗友李豫曾作《隋堤柳,同社赋此用芜城春游韵,属余和之》,在此之前没有类似的社友活动记载。

    臧谷欣羡当年王渔洋红桥修禊、结冶春诗社的盛举,赋诗云“人影衣香又一时,渔洋以后久无诗”,要再行盛举,当再结诗社。赋《扬州竹枝词》一百首,云:“竹西歌吹由来久,结社联吟岂待言?”冶春后社初创时,仅有十余人。  

    冶春后社社员们的觞咏之会多聚集在臧谷的桥西花墅内,地址在市区的府东街。臧谷去世后,群龙无首,“风雅歇绝者十余年”。冶春后社诗人平时召集诗会,多在县东街社友萧丙章家的萧斋。

    民国初年唱和最盛时期,人才踵起,勾心斗角,亦复蔚然可观。这一时期社友活动多集于城内左卫街(今广陵路)花局巷之风来堂、教场之惜余春茶社及南门城楼。此时主持冶春后社的是孔庆镕。

    据 民国王振世所著《扬州览胜录》记载:民国四年(1915),瘦西湖为徐宝山建徐园,诗人乃请于园主,“建冶春后社于园内,精室三间,极为幽敞”,由杨丙炎 监督营造。吉亮工书、题曰“冶春后社”与联云:“社名仍号冶春,何必改作;来者都为游夏,可与言诗。”民国七年(1918),李豫曾作诗《冶春后社落成, 有诗和萧无畏》。陈懋森撰《冶春后社记》,陈含光书,郑桐勒石,嵌于瘦西湖徐园春草池塘吟榭西侧冶春后社壁间,今已不存。民国十年(1921),康有为第 二次路过扬州,来游瘦西湖,小住冶春后社,见冶春后社诗人吉亮工所书联极为称赏,赋七言律诗一首《康南海先生辛酉六月再游扬州感赋》。

    曾 出任民国国会代议长的凌仁山,于民国十一年(1922)回扬州不参与政治,以诗酒为乐,并一度主持冶春后社。年间,以惜余春歇业为标 志,冶春后社结束了鼎盛期而进入了衰败期。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易君左在《闲话扬州》的《扬州风景(下)》一文的“徐园”中提到了冶春后社,对冶春后社周边 的环境大加赞赏:“徐园的牡丹芍药是有名的,慕王渔洋而起的'冶春后社’的诗社招牌挂在一间幽房画槛里,这里最清俏!”

    民国二十六年(1937)12月14日,日军侵占扬州,这座秀丽的城市陷入一场噩梦。冶春后社的社员纷纷离开扬州,迁移他乡以避难。

    冶 春后社几起几落,直至民国二十六年日军侵占扬州才被迫暂停了一两年。以前绝大多数扬州学者认为冶春后社此时已停摆,但最近挖掘出来的一些资料表明,冶春后 社在日据期间并没有停止。民国三十一年(1942),董玉书作《寄怀冶春后社同人》,次年又作《寄怀冶春后社诸子》。其中云:“幸有冶春遗韵在,重开吟社 续风骚。”民国三十四年(1945),日本投降后,冶春后社又进入到重振阶段,社友间的雅集逐渐增多。赵芝山在《谏果轩听琴图征求题咏》中写道:“甲午花 朝,邗上冶春后社诸老:关笠亭、张羽屏等十余人,共聚小轩,为群芳寿,俄而刘君少椿亦抱琴至,花前一曲,古趣盎然,因以'谏果轩听琴’为题,人各一篇,有 诗有词、有古风、有近体,各抒幽怀。蔚为韵事,并由啸园吴老绘图,玉墀题首,装成手卷,藉以观摩。”

    刘梅先在1965年油印的《息庐诗存近稿·上卷·归岫集》前序中云:“时国运更新,旧雨新知,咸有赓唱。冶春后社尚在,亦间预焉。”1963年,扬州政协成立冶春新社。至此,冶春后社当告结束。

    在臧谷倡导下,冶春后社活动不仅仅限于文事,他带领后社成员把创作和研究方向扩展到书法、骈文、绘画、教育、灯谜、对联、园林、医学、箫琴、弈棋、收藏、烹饪等方方面面,且皆有成就,丰富和充实了扬州文化宝库,留下了大量的遗产。

    冶 春后社中有一部分成员在科举制度废除后,进入到新式学校求学,接触到西方先进文化。冶春后社中还有一部分成员远赴日本求学或探求救国良方。冶春后社处于 19、20世纪之交,它的活动成了扬州走进大变革交叉口的历史转型记录,折射的是传统诗社不具备的近代色彩。他们是“近代文明的开拓者”。

    新中国成立后,诗兴雅集重兴。与冶春后社一脉相承的有冶春新社与绿杨诗社。近十年来,虹桥诗社、平山诗社与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活动等相继兴起。

    冶 春新社是1963年由扬州政协成立。因旧有冶春诗社与冶春后社,于是改为“冶春新社”。时年78岁的冶春后社成员刘梅先作《冶春新社成立,病蹇未能参加, 诗以庆祝》(四首):“冶春诗社始渔洋,三百年来引绪长。今日域中新发展,扬风扢雅益光昌。”“冶春宴集在虹桥,白石红阑一望遥。今日湖山增丽景,诗情画 意两堪描。”“冶春修禊在重三,林(古度)杜(于皇)孙(豹人)程(穆倩)托兴酣。今日祓除旧污染,提高意识纵清谭。”“冶春后社庆中兴,春谷嵇庵继典 型。今日百花齐怒放,万千红紫发芳馨。”刘梅先后又作《新社成立,有对渔洋发生疑问者,诗以释之》(六首):“渔洋司理在扬州,决谳平反释众囚。五载慎刑 完狱百,保全善类孰能俦?”“了完公事接词人,汲引才贤礼隐沦。吾郡文风从此启,知人论世始情真。”“内擢郎曹入翰詹,衡文典试历山川。不将诗笔媚权贵, 风节孰能如此贤?”“诗派扬州最正宗,绵延嘉道继余风。衔华佩实崇骚雅,王李钟谭一扫空。”“三贤祠近瘦西湖,栋宇年来迹已芜。信有流风遗爱在,不然安得 配欧苏?”“冶春成社甲辰春,屈指明春又甲辰。三百年应行祝典,后人未可薄前人。”又作《冶春新社》呼吁1964年扬州应为冶春诗社举行三百周年纪念典 礼,以扩大文坛盛举:“香影廊今署冶春,渔洋诗社亦更新。重修三百年前事,纪念毋忘在甲辰。”

    扬州绿杨诗社成立于1981年8月。 李亚如、吴谷泉、梁耀明等作诗祝贺。李亚如作《绿杨诗社成立以作纪盛·用卢见曾红桥修禊韵》:“淡烟笼水泛轻舟,树影山光作小留。画笔重开新阆苑,箫声依 旧古扬州。斜阳暮霭情何限,丝管榆钱句未酬。中散风流今又继,绿杨清韵出人头。”绿杨诗社是在结束十年“文革”动乱后最先成立的全国十个民间诗词组织之 一。绿杨诗社成章的30多年间在相关领导的关心下,诗词创作佳作频出,成果丰硕,人才辈出。

    2011年秋冬之际,瘦西湖景区曾邀请 海内外著名诗人在古虹桥修禊区,举办国际诗人2011蜀冈—瘦西湖雅集虹桥修禊,获得成功。为此,瘦西湖景区决定与诗歌界合作,自2013年起,以每年一 届的形式于烟花三月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在扬州古虹桥修禊景区举行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活动。2013年,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邀请了12位国际国 内一线诗人,其中国际诗人6位,分别来自英国、德国、美国。2014年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活动邀请了众多国内外嘉宾诗人到场,比如美国艺术学院院士、 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女诗人赖特女士和福瑞斯特·甘德,他们与扬州本土诗友群落和广大热心民众共同举行规模浩大的联诗对吟活动。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活动将 敞开诗歌圣殿的大门,让中外诗人、古今诗歌跨越国界、穿越时空,进行一次古今中外诗歌名篇吟诵之旅,一场全民共享的诗的盛宴,激活、酿造千秋歌诗名城扬州 的诗性意识、诗化生活与诗性氛围。 

     扬州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荣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并先后获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称号。

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办公室《关于开展第六届陕西高校“阳光护航”心理育人宣传季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省委教育工委组织专家,对第五届大学生心理健康科普知识竞赛、第七届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咨询案例推选、第三届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案评选、第四届校园心理情景剧评选等4项活动进行了评审。现将以上4项活动拟通过的评审结果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1年7月7日至12日。如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向省委教育工委高校学生工作部实名反映。

第四届校园心理情景剧评选拟通过的评审结果名单

编剧:张曼青,刘凌暄,胡项淼,侯伊娜,葛泳乐,潘英健。

表演学生:刘凌暄,唐伟华,葛泳乐,高仪琳,成春妍,潘英健,党占全,侯伊娜,赵星阳,郑佳炜,崔宸瑞,王锦德,张曼青,胡项淼,李宇帆,房婉莹,魏宇萌。

表演学生:钟良杰,巢欣嘉,张淮茗,温烨冰,张鑫,甘丽华,邢允,陈文婧,许桢,蒋珊,李佳杰,余文琦。

表演学生:范婧楠,牛嘉怡,廖祺,段高洁,武艺凡,和姝慧,马欣悦,李晓伟,李晨熙,慕馨予,谢一菲,孙文钊。

表演学生:夏青,曾雅琪,高乐乐,胡鑫,王泽超,邢娇,任子墨,赵泓越。

编剧:刘高进,马天宇。

表演学生:高璐楠,张秀灵丫,贺统治,张佳琪,铁思瑶,周若凝,马天宇,支杰柯。

故事新编之再遇白雪公主

编剧:岳琴,方崎蓉,陈骥翔。

表演学生:杨韶,岳琴,方崎蓉,赵骁腾,陈曦,彭晓梅,陈骥翔,王尚春。

表演学生:杨书博,唐宁,李浩宇,龙春泽,张嘉静,尹芯爱,龙添豪,付舒雅,刘宵楠,胡雅琳。

编剧:王媛媛,刘芳,秦宇婷。

表演学生:陈雪苗,贾帅,高可,张钰迪,李燕,朱怀宇,王琪,曹一凡,张维莹,张颖,王玉辉,朱孝笑,豆秀利,赵袁宁。

表演学生:张鑫阳,王艺诺,曾令东,武嘉源,尚浩然,李唯一,刘盈曦,陈其瑞,廖佳郝。

摄像:张书林,刘景昊,王柄丁。

表演学生:岱杰,秦琪,张彦泽,刘一鸣,魏绍业,郑淳升,刘渝,马梁明,张博,尹龙,王浩。

视频编辑:王浩,张黎睿,董梓豪。

灯光音响:幸清逸,雷鑫。

表演学生:赵雨竹,杨丁,崔啸啸,唐远贵,逯梦寒,高鹏,王怡鸥,魏莹。

编剧:林程,王晓雨,郭蓓然。

表演学生:王怡,朱梦凡,彭骥嵘,马博泓,周彦驰,任甜甜,许泳皓,席云霄,杨思慧,唐智亿,颜丽莹,湛启瑞。

编剧:张铭远,何宁,黄雅琳。

导演:王宇轩,史忠超。

表演学生:康祎洁,丁文成,李亮涛,王帅,赵嘉宝,赵海潮,李玉珊,夏郅乔,索妮。

表演学生:侯子涵,张语格,强皓琛,全一祎,胡佳玥,何心怡,何炳昱。

编剧、导演:田丰昱,惠钰腾。

表演学生:张秉颜,林佳颖,郭家豪,陈少杰,刘奉明,姜冰瑶,张廷瑞。

编剧:王鑫,赵娜,司晟恺,朱浩强。

表演学生:朱浩强,王鑫,宋豆,康磊,任婧,汤任伟,卜德玺,艾凯凯,黄光东,李文静,王茜灵。

编剧:吕昕然,吴哲宇。

导演:晋明洋,尚锦杰。

表演学生:熊茂材,吕昕然,盖鲁哲,张陆瑞林,柴峻峰,方哲,吴哲宇,曹晗硕,王福祯,魏淼。摄影:王浩,张黎睿;视频编辑:王浩,张黎睿,董梓豪。

导演:高嘉炜,涂必聪,谢静雯。

表演学生:许思仪,张丽雅,王悦悦,汪佩佩,白帅,郑乐,康敏,张格格,陈天航,魏天河,石莉。

表演学生:王静瑶,梁琛敏,刘文玉,杨婉怡,乔霞,付子凡,裔烜。

表演学生:赵婧汐,聂洁,杨雯雅,张一诺,马语遥,陈少杰。

编剧:郭嘉晴,张志鹏,王怡欣。

表演学生:韩博,胡一超,张志鹏,孟珂冰,张杰,张钥柯,董聪懿,王雨姿。

导演:杜依纯,刘茜羽。

表演学生:杨鉴,宁乐辰,张坤,杨文峰,王梦楠,刘茜羽,王妍,江泽荣,杜依纯。

编剧:杜阳宇,宋皓龙,杨腾。

表演学生:李杰,刘举萌,魏伟,易通,王晨阳,李美朋,卫航,高旭东,李玙,李冰冰,郑雯慧。

表演学生:王怡丁,贾铮,孙天淇,李家骏,廖俊鸿,张芝,李乐,宋玉瑶,吕雨萱,李卓然,徐丽强,热衣拉,刘颖。

表演学生:郭龙,耿依萌,李根根,杨雨轩,高星,拓子阳,赵潇心,谭凯凯,孟望晨朔,陈柏宇,张硕。道具:汪晓燕,管毓卫,张钰晗,李尚龙,张诗语,杨佳欣。

表演学生:刘佳林,程冀伟,张晞,张菲,夏丹丹,庞冬妮,高添添,吉贞宇。

编剧:郭一达,方可怡,郑伟健,许胤皓。

表演学生:郭一达,赵铭扬,王梓健,蔺思琳,邓福林,毛慧冉,刘圣全,张妍。

编剧:屈倩倩,师雨欣。

导演:王昱婷,谈荣腾。

表演学生:韩佳皓,张乐凡,陈景瑞,李薇,白燕妮,毕梓烨,薛佳凯,郭英莉,王昱婷。

编剧:刘谢梓豪,张蕊,李博雯。

表演学生:刘谢梓豪,李婉莹,张秋瑶,王毅。

导演:闫家军,廖旭阳。

表演学生:于佳,王文静,王宇菲,冉家瑞,王艳艳,谭发,张艺馨,孙霖熙,冯馨瑶,高浩天,张瑞旭,曹亚雯,裴烨,严启蒙,魏镜伊,赵汶婧,刘稀龙,孙伟,梁鑫驰。

表演学生:雷儒石,张宇柯,张一诺。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编剧:文旭彬,李可嘉。

表演学生:汶艺婷,党雨萱,王源,宗铭思,高雅琪,徐欢,李昊轩,崔昕玮,颜冰燕,王正鑫,王浩,袁彬凯,雷华征。

编剧:邢婧瑶,孙海鹏。

表演学生:孙海鹏,李岳轩,肖玉航,杨轲心,曾佳琛,海文瑞,林镇,金浩,周婉婷,王建伟,吴宏光,尹冲,王帅,殷梓凯,韩旭,熊千辰,刘恩鑫,蒲明慧。

表演学生:李梦帆,崔铠,任张芸,杨菁坤,朱文轩,王钰玥。

表演学生:唐诗伟,李仪博,晁米岚,王帅航,刘天缘,唐亮,陈芃元,蒋振华,李点点,王浩宇,吴圣明,柯圣涛,张昱新,何小山,唐海琪,阮峰,张宇博。

表演学生:何小雄,李一凡,蔺红旗,李龙,牟凡琪,胡煜。

编剧:赵艺洁,冯雄杰。

导演:赵艺洁,冯雄杰。

表演学生:叶阿楠,张润楠,王妍,武佳煊,高国庆,杨兴,张鹏飞,成诚,杨朔,何倩倩,谢雨晓。

表演学生:向宇林,马博欣,卢倩霓,廖艳,雷璇,刘丽蕊,韩鹏,霍家豪。

表演学生:刘佶轩,牛晓芸,艾章帆,陈亚妮,寇淑菡,田龙,赵建伟。

表演学生:李先尧,付文杰,李湘,普希孟,马赟腾田,唐柳。

表演学生:杨雪艳,严振宁,李国晴,刘彧韬,赵嘉琛,崔欣雨,宁钰杰。

灯光:张佳宇,温若寒,郭世强。

摄像:袁诗诗,党进雨,吴婷。

编剧:闫莉,蔡文静,陈任杰。

表演学生:陈恒,王浩,张普,蔡文静,张明珠,陈安格,樊馨瑞,孟翔羽,赵伟,牛黎明,党懿佳,钟忠。

导演:王悦颖,汪丽丽。

表演学生:任盼盼,杜晓晴,郭曼华,任海娟,高惠芳,刘菲菲,张健,秦鑫蕊,王崇霄,邓思思,缑春霞,陈国欢,杨佳瑶,朱书桓,赵滢。

导演:韩晓雅,周守鹏。

表演学生:魏佳瑶,周育,韩晓雅,张晓燕,袁冬,柳文琦,朱虹桥等。

编剧:孙睿嘉,廖家伟。

表演学生:程婷婷,蒋晗,廖家伟,李鑫,刘浩,刘欢庆,路佳遥,田辰阳,赵妍。

表演学生:王世松,崔文,靳世强,毛成宇,盛雨萱,潘梓珊,马媛静,唐蓓蓓,刘自然,秦玮彤。

表演学生:焦博杰,孟靖轩,贾宇杰,程阳阳,谢青春,陈鑫鑫,赵瑞。

编剧:刘浪,王琪欢,王琳玥,段佳林,刘志辉。

表演学生:孙丹,王琪欢,王琳玥,段淑玉,袁梦梦,张哲源,辛浩航,拓桂伟。

表演学生:韩浩楠,付洁,方情召,李思琦。摄像:冯凯,王冬瑞。剪辑:冯凯,王冬瑞。

表演学生:王恬,刘唯琳,陈瑾瑜,王婉蓉,王静雯。

表演学生:郝昕,吕阳妮,史钰东,陈天幸,韩媛媛,尉欢乐,尚龙龙,马展帅,闫段新。

表演学生:申雅琦,苏核,常浩,马狂,李昌臻,吕婕茹,陈文鑫,杨瑞莹,鲜思维。

表演学生:陈光烨,方媛睿,谢婷,赵文霞,周宇轩,薛浩宇。

编剧:闫思琪,秦江妍,李婕妤。

导演:闫思琪,李婕妤。

表演学生:王松林,曹越,张铱麟,吕媛媛,郭帅兵,张志阳,马璇,白佳仝,张倩倩,孙一曼,刘佳静。

表演学生:张政,姜云云,白又竹,任昱,全今歌,刘晓敏,白钰。

编剧:宫艺玲,许凌寒,

表演学生:李淇垚,王婧,柯韩,杨笑寅。

场务:王睿思,宋智辉,梁瑞楠,刘星宇。

编剧:唐磊,梁少华,楚云。

表演学生:雷孟醒,张佳委,方檬,陈兴艳。

表演学生:王睿珍,李彦碟,边欣悦,苟敏娜,贺心怡,侯佳豪,黄译萱,张辰宇,吴荣萍。

编剧:李昕遥,王雪蓉,周子怡,孙晓怡,张子卓,郭彧菡,钟惠宇,曹巧颖,严梦涵,马浩钦,李慧敏。

导演:周瑾昱,张子卓,王雪蓉,李慧敏,李泽瑞,曹巧颖。

表演学生:郭彧菡,李昕遥,王雪蓉,周子怡,闫沐三,张子卓,马浩钦,曹巧颖,孙晓怡,严梦涵,李松,宋怡萱,李慧敏。

表演学生:邢凯峰,阮钰,王莹,白欣宇,曹蓉,刘同同,孙谣谣,冯蓓,孙晓丽,郁叶,成曼璐,何强琴。

编剧:高祎玥,侯泽良。

导演:乔腾伟,巨铠丰。

表演学生:张航,侯泽良,范佳玉,王圣杰,秦刚,孙铭绘,白欣,余柳颖。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导演:刘利鑫,赵思阳。

表演学生:刘博文,李琦,魏戎洲,桑诗雨,王新宇,金玉轩,王旭,王柳,王佳,苏文昊,万琛莹,白斌,赵旭,高乐乐,李嘉豪,杨曼琦,陈思思,刘世科,吴思凡,吕仟宝,王俊哲,闫艺凡,韩一,李奇,郑嘉乐。

演员:李梦丽,刘仲芳,王雅静,杨雪,张思琪,候广宁,罗畅,杨瑜馨,岳江波,丁志玉。

表演学生:张雪,王童岩,肖梓涵,张平达,祖延龙,张国庆,赵波,赵钰涵,钟靖,赵思迦,唐佳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表演学生:白晋民,常润祥,侯俊,曹秦镇,张博,王思童,薛潇琳,马振东,高小宁,邓婉莹,薛江龙。

表演学生:费首霖,史嘉良,杨娜娜,张晓宾,李雨珩,王一航,杨世龙,杨思蓉,杨钰轩。

表演学生:汪志军,陈欣瑶,韩正正,胡欢欢,胡宁,吕雨飞,刘23旭,罗少楠,王震,周教平。

表演学生:赵妮,安嘉倩,贺吉星,林天昊,刘莎,胡宇。

表演学生:李超,高楠,崔高伟,吴绪倩,纪昌利,李雨亭,高幸,张珂傲,张立文。

编剧:徐杰,祝雯静,项育琛。

表演学生:祝雯静,石皓友,项育琛,徐杰,赵子涵,常开新等。

表演学生:冯煜,陈旭,赵丽枝,宋琴琴,张思雨,徐子译东,曾文斌,唐佳颖,喻文龙。

摄像剪辑:冯凯,王冬瑞。

表演学生:杨蓉蓉,马小霜,杨芙,李妍,杨一帆,王浩浩,马晓杭,薛飞云。

场务:赵旭琦,刘良潘,张豪燕,魏昊然。

编剧:刘治伟,王鑫,马萌萌。

表演学生:王旭斌,汪传龙,刘治伟,辛建行,黄开森,吴龙斌,王鑫,李绍林,曹林锋,马萌萌。

摄影:张贞源,卢岿,杨雯婧。

编剧:孙青峰,刘莞婷,王丹妮。

表演学生:李笑笑,李悦,梁霜月,刘映希,赵宇菲,黄一箐,轩馨怡,万伊蕊,何文捷,房里继亮。

编剧:魏旋越,陈卓立。

表演学生:程思涵,张敏,赵国茂,雷浩杰,秦凌霄,党世力,王子涵,赵悦涵,陈嘉仪,李泽,王皓辰,马文龙。

编剧:张家豪,杨佳瑞,于沛永。

表演学生:何禹泓,孟宇,李锦岳,姚俊江,王宝翊,王慧婕,魏苾,李行翔。

摄像、后期:张启文,车海枫。

表演学生:刘秋艳,宋浩楠,潘大川,钟雨婷,薛剑,谭丽君,赵梦阳,付郁涵,车海枫,陈倩,杨子怡,杨李一凡,沈玥玥,黄驿扉。

表演学生:马燕,张静,邢旷新,贺煜,赵盈,周富霜,王金辉,蔡接方,丁艺,霍龙,王佳瑞,马新宇。

编剧:董帅,李荧,李家鑫,魏家怡,汪敏豪。

表演学生:李元,田勇,曹梦阳,张旭豪,朱欣,夏依萌,常彬珲,刘颖娟,罗耀妮,朱子仪,宋瑶,梁珂怡,张蝶,宋妮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编剧:樊路漫,李思远。

表演学生:李思远,乔维,马海阔,王维琛,李佳悦,郝浩东,耿梦媛。

编剧:林豆,张福乐,吕光宇。

表演学生:张福乐,龙余霜,刘璇,刘俊雅,李雪芮,刘文豪,张文琴。

表演学生:周璇,王娇,马丽,安楠,陈飞飞,王博晨,刘高敏,张雯雯,艾莎,姚婧蕊。

摄影:左颖慧。剪辑:马艳楚,美术:吕楠。灯光:余小龙。音响:王闯。旁白:魏君。

表演学生:赵昳淼,韦清霞,陈玉欣,王洋,马艳楚,付嘉诚,王雨薇,吕楠,王闯,任创新,郭莹莹,米鹏宇。

编剧:马丽雅,贺龙杰。

导演:贺龙杰,夏凯,李雨涵,马丽雅。

表演学生:贺龙杰,马丽雅,郭凯伦,李雨涵,夏凯,杜天娇,李怡达。

旁白配音:王博文,郭阳。

表演学生:周思青,马振涛,刘尉伊,李璐茜,刘佳佳,谢圆圆,梁恩源,贺嘉珊,舒乾至,孔德刚,莫色木来,白友色,唐复生,王木呷,马格古,乜正康,贴祥林,杨明华,李亚楠。

表演学生:于一淇,马美琪,崔孟轩,徐晓萌,王华,李雪冰。

表演学生:杨懿凡,张璐,李家赓,孟鑫,吉洪泽。

导演:孙子涵。编剧指导:赵腾飞,摄像:赖星佐,马喜庆。后期:杨心语;场务:郝娜,张书诚,李茂鑫。

表演学生:赖星佐,马喜庆,宋维惠,宋明泽,任宇航,韩冬娟,胡天啸,史可,孙心雨,杨琼,赵玺航,刘云珊,刘明杨,赵雅馨,霍鑫蕊,梁皓冉,努力尖产。

表演学生:杨旭晨,闫泊源,程龙,张一博等。

导演:梁怀玉,刘席辰。

表演学生:弓彤欣。摄影:李秀,詹鑫。

剪辑:王馥颖,呼延烁哲。

导演:王博古,王越,童思琳。

表演学生:王越,韩天宇,杨春莲,杨丹,肖茹卓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峰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